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载药数目:药1500余种,增476种;方3000余首。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1、药物之后附列出大量药方(方剂)以相印证,使医药紧密结合。2、保存了宋以前的许多本草资料。3、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金元时期:未出现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该时期本草著作的主要特点是:1、发展了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并使之系统化。2、大昌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以药物形、色、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中药药理模式。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但因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明代代表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全书52卷,收载药物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2.纲目分类法:各论分列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0类(目)。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药物。每药之下,分为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加以介绍。3.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与巨大影响。,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作者:刘文泰。成书年代:1505年。载药数目:1815种。主要成就和贡献:刘文泰奉敕修定本草,编成本草品汇精要,收药1815种,分24项记述。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为我国古代彩绘本之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部大型官修本草。,清代主要特色是:1、进一步修订补充本草纲目的不足,如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对本草纲目作了很好的修订和补充。2、配合临床需要,以实用为原则,撷取本草纲目精粹,编撰成节要性本草,如汪昂本草备要、吴仪洛本草从新、黄宫绣本草求真等。3、受考据之风影响,从古代文献中重辑神农本草经,如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神农本草经辑本;或对本经进行注释发挥,如张璐本经逢原、邹澍本经疏证等。4、大批草药专著为综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内容。5、专题类本草门类比较齐全。,民国时期药学特点的主要表现: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学讲义,对每味药的功用与主治的论述都充实了很多内容。中国药学大辞典(作者陈存仁,1935年,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成就和影响很大。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许多植物学、生物学工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医学、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药理学及中药化学的研究。,当代的本草学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本草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1954年起,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和建议各地出版部门,积极进行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一批古代本草专著,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残卷)、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数十种本草专著。六十年代以来,对亡佚本草的辑复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发行,该项工作对本草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当代本草学术成就当前涌现的中药新著,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中华本草等。,主要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问题,由于帝王世纪有:“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宜药疗疾,著本草四卷”之说,故使人认为本经作者是神农。神农在历史上是传说中的人物,神农时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认为是神农所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本经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笔,是集体所创作,而托名于神农。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入说”,所以本经上冠以神农二字,亦即此故。,本经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本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据顾观光辑本统计之数,其他各本,互有出入)。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本经不仅记载着365种药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还在其序录中简要地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各随其所宜”等基本理论及用药原则。并总结了“药有君臣佐使”,“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等药物配伍方法。为了保证药物质量,还指出要注意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的时间、方法、真伪。制成各种剂型,要随药性而定。用毒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随病情的发展而递增。服药时间应按病位所在确定在食前、食后或早晨、睡前服药。如此等等,对临床用药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经是汉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它所述的药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水银治疥疮,麻黄平喘,常山治疟,黄连治痢,牛膝坠胎,海藻治瘿瘤等。不但确有实效,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如用水银治皮肤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约公元480498年前)是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著。陶氏认为本经自“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由十一,或三百一十九,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等问题,于是给予整理、作注。又从名医别录中选取365种药与本经合编,用红黑二色分别写本经与别录的内容,名之为本草经集注。本书共7卷,载药78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莱,米食、有名未用7类,这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但每类之中仍分三品。又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等,治黄疸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等。这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助益。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用量、服法、药品真伪等与疗效的关系,均有所论述。本书问世后有很大的影响,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三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唐显庆24年)是李勣、苏敬等所编著。世称唐本草。苏敬于唐显庆二年表请修定本草,得到唐高宗的批准,并命李勣等组织二十二人修定,实际上是由苏敬负责。于显庆四年修定完毕,名曰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黎勒、底野迦(鸦片制品)等。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莱、米谷、有名未用11类。本书有文、有图,图文对照,便于学者学习。这种编写方法,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所以唐朝政府规定为学医者必读之书。它对我国药学的发展起有推动作用,流传达800年之久,直到宋代的开宝本草问世后才代替了它在医药界的位置。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公元713年日本就有此书的传抄本。,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558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082年,宋元丰5年)简称证类本草。是唐慎微编著。唐氏鉴于嘉祐本草、本草图经问世以后,“而世之医师方家,田父里妪,犹时有以单方异品,效见奇捷,而前书不载,世未知者。”所以他除了系统地集录自神农本草经,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编为30卷,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有图和炮制方法。证类本草可称是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在明代本草纲目,问世之前500多年时间,一直是研究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它取材广泛,故后世有许多已经失传或散佚的古书,可从其引文中略窥梗概。所以李时珍对它的评价是:“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它不但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五、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明万历6年)是李时珍编著。李氏认为“本草一书,历代都有著述,但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因此,“奋编摩之志”,用三十年的时间,以证类本草为基础,参考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经史百家和有关书籍约八百余种,使“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于1578年编成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本草纲目的特点是:“振纲分目”、“纲目分明”。分52卷。列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0类(目)。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药物。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新药370余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60幅。正文以前,先列实物图谱,次序“百病主治药”,然后依纲分目。序述各种药物的“释名”(注明该药的别名)、“集解”(说明药物的产地、形态和采集法)、“气味”、“主治”、“修治”(阐述炮制方法),“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功用)、“正讹”(纠正旧本草的错误),“附方”等项。论述范围广泛,内容非常丰富。,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药学巨著,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用药的经验和知识。首先是整理了历代诸家本草所载的药物,每药“发明”一项,其内容就是集前人和他自己对药性的论述及用药的经验。每味药后“附方”其目的是指明各种药的用法并证实其效用。这些附方的来源,不单是从医方中得来,有许多是民间验方。李氏整理了旧有药物;更增加了许多新药,如三七、山柰、半边莲、淡竹叶、紫花地丁、曼陀罗花等。此外,还将药物的炮制、鉴别、培植等知识充实到本书之中。内容非常丰富,故王世贞在本书的序言中称之“博而不繁,详而有要”。在医药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本草纲目的分类,是一大进步,李时珍还采取了“析族区类”的方法。如大戟、甘遂、泽漆、草茼茹、续随子的茎中都有白汁的(植物分类都属大戟科)排列在一起,这与现代植物学是符合的。本书比西方植物分类学的创始人林奈(17071778年,瑞典博物学家)在1735年出版的、仅有12页的自然系统;要早出半个世纪,内容也丰富得多。李时珍在16世纪就能按科学原则,把各种植物加以比较系统、明晰的分类,可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他如动物药、矿物药的分类,也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他对过去本草分类有错误的,通过实物对证,予以纠正,消除了许多药物互混的现象。本草纲目分类,是一大进步。例如:本书有“草”这一大类,分为十小类,其中芳草、毒草、蔓草,苔草等,是以性能、形态来区别;山草、隰草、水草、石草等,是以植物生长环境来区别。这一分类法是比较科学的。,本草纲目对国外也有很大影响,本书问世后,不但在国内广为流传,对国外也有很大影响。日本学者林罗山(名信胜或名林道春)就已于1607年(日本庆长12年)从商埠长崎得到一部本书的明刊本,献给幕府首脑德川家康。这是本草纲目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书传到日本后,很快引起医药界人士的重视,把它当作重要参考书和教科书。1637年(日本宽永14年)日本首次出现了本草纲目的翻刻本。本书在18世纪起曾被部分节译成法文、英文和德文等,而在本世纪上半叶被全部译成日文。,六、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清乾隆30年)是赵学敏编著。本书是在本草纲目刊行100余年之后编著的。其目的是拾本草纲目之遗。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有716种,绝大部分是民间药,如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等,还有一些外来药品,如金鸡勒(奎林)、月精油、香草、臭草等。本书除拾本草纲目之遗以外,并对纲目所载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误处给予订正。本书体例与纲目相似,除未列入部外,另加藤,花两类,并把“金石”部分为两部。本草纲目拾遗是继李时珍本草纲目后,对药学的再一次总结。,宋代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载药数目:药1500余种,增476种;方3000余首。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1、药物之后附列出大量药方(方剂)以相印证,使医药紧密结合。2、保存了宋以前的许多本草资料。3、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金元时期:未出现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该时期本草著作的主要特点是:1、发展了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并使之系统化。2、大昌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以药物形、色、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中药药理模式。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但因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明代代表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全书52卷,收载药物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2.纲目分类法:各论分列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0类(目)。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药物。每药之下,分为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加以介绍。3.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与巨大影响。,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作者:刘文泰。成书年代:1505年。载药数目:1815种。主要成就和贡献:刘文泰奉敕修定本草,编成本草品汇精要,收药1815种,分24项记述。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为我国古代彩绘本之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部大型官修本草。,清代主要特色是:1、进一步修订补充本草纲目的不足,如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对本草纲目作了很好的修订和补充。2、配合临床需要,以实用为原则,撷取本草纲目精粹,编撰成节要性本草,如汪昂本草备要、吴仪洛本草从新、黄宫绣本草求真等。3、受考据之风影响,从古代文献中重辑神农本草经,如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神农本草经辑本;或对本经进行注释发挥,如张璐本经逢原、邹澍本经疏证等。4、大批草药专著为综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内容。5、专题类本草门类比较齐全。,民国时期药学特点的主要表现: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学讲义,对每味药的功用与主治的论述都充实了很多内容。中国药学大辞典(作者陈存仁,1935年,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成就和影响很大。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许多植物学、生物学工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医学、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药理学及中药化学的研究。,当代的本草学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本草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1954年起,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和建议各地出版部门,积极进行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一批古代本草专著,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残卷)、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数十种本草专著。六十年代以来,对亡佚本草的辑复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发行,该项工作对本草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当代本草学术成就当前涌现的中药新著,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中华本草等。,主要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问题,由于帝王世纪有:“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宜药疗疾,著本草四卷”之说,故使人认为本经作者是神农。神农在历史上是传说中的人物,神农时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认为是神农所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本经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笔,是集体所创作,而托名于神农。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入说”,所以本经上冠以神农二字,亦即此故。,本经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本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据顾观光辑本统计之数,其他各本,互有出入)。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本经不仅记载着365种药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还在其序录中简要地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各随其所宜”等基本理论及用药原则。并总结了“药有君臣佐使”,“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等药物配伍方法。为了保证药物质量,还指出要注意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的时间、方法、真伪。制成各种剂型,要随药性而定。用毒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随病情的发展而递增。服药时间应按病位所在确定在食前、食后或早晨、睡前服药。如此等等,对临床用药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经是汉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它所述的药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水银治疥疮,麻黄平喘,常山治疟,黄连治痢,牛膝坠胎,海藻治瘿瘤等。不但确有实效,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如用水银治皮肤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约公元480498年前)是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著。陶氏认为本经自“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由十一,或三百一十九,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等问题,于是给予整理、作注。又从名医别录中选取365种药与本经合编,用红黑二色分别写本经与别录的内容,名之为本草经集注。本书共7卷,载药78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莱,米食、有名未用7类,这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但每类之中仍分三品。又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等,治黄疸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等。这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助益。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用量、服法、药品真伪等与疗效的关系,均有所论述。本书问世后有很大的影响,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三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唐显庆24年)是李勣、苏敬等所编著。世称唐本草。苏敬于唐显庆二年表请修定本草,得到唐高宗的批准,并命李勣等组织二十二人修定,实际上是由苏敬负责。于显庆四年修定完毕,名曰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黎勒、底野迦(鸦片制品)等。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莱、米谷、有名未用11类。本书有文、有图,图文对照,便于学者学习。这种编写方法,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所以唐朝政府规定为学医者必读之书。它对我国药学的发展起有推动作用,流传达800年之久,直到宋代的开宝本草问世后才代替了它在医药界的位置。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公元713年日本就有此书的传抄本。,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558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082年,宋元丰5年)简称证类本草。是唐慎微编著。唐氏鉴于嘉祐本草、本草图经问世以后,“而世之医师方家,田父里妪,犹时有以单方异品,效见奇捷,而前书不载,世未知者。”所以他除了系统地集录自神农本草经,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编为30卷,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有图和炮制方法。证类本草可称是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在明代本草纲目,问世之前500多年时间,一直是研究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它取材广泛,故后世有许多已经失传或散佚的古书,可从其引文中略窥梗概。所以李时珍对它的评价是:“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它不但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五、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明万历6年)是李时珍编著。李氏认为“本草一书,历代都有著述,但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因此,“奋编摩之志”,用三十年的时间,以证类本草为基础,参考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经史百家和有关书籍约八百余种,使“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于1578年编成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本草纲目的特点是:“振纲分目”、“纲目分明”。分52卷。列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0类(目)。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药物。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新药370余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60幅。正文以前,先列实物图谱,次序“百病主治药”,然后依纲分目。序述各种药物的“释名”(注明该药的别名)、“集解”(说明药物的产地、形态和采集法)、“气味”、“主治”、“修治”(阐述炮制方法),“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功用)、“正讹”(纠正旧本草的错误),“附方”等项。论述范围广泛,内容非常丰富。,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药学巨著,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用药的经验和知识。首先是整理了历代诸家本草所载的药物,每药“发明”一项,其内容就是集前人和他自己对药性的论述及用药的经验。每味药后“附方”其目的是指明各种药的用法并证实其效用。这些附方的来源,不单是从医方中得来,有许多是民间验方。李氏整理了旧有药物;更增加了许多新药,如三七、山柰、半边莲、淡竹叶、紫花地丁、曼陀罗花等。此外,还将药物的炮制、鉴别、培植等知识充实到本书之中。内容非常丰富,故王世贞在本书的序言中称之“博而不繁,详而有要”。在医药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本草纲目的分类,是一大进步,李时珍还采取了“析族区类”的方法。如大戟、甘遂、泽漆、草茼茹、续随子的茎中都有白汁的(植物分类都属大戟科)排列在一起,这与现代植物学是符合的。本书比西方植物分类学的创始人林奈(17071778年,瑞典博物学家)在1735年出版的、仅有12页的自然系统;要早出半个世纪,内容也丰富得多。李时珍在16世纪就能按科学原则,把各种植物加以比较系统、明晰的分类,可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他如动物药、矿物药的分类,也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他对过去本草分类有错误的,通过实物对证,予以纠正,消除了许多药物互混的现象。本草纲目分类,是一大进步。例如:本书有“草”这一大类,分为十小类,其中芳草、毒草、蔓草,苔草等,是以性能、形态来区别;山草、隰草、水草、石草等,是以植物生长环境来区别。这一分类法是比较科学的。,本草纲目对国外也有很大影响,本书问世后,不但在国内广为流传,对国外也有很大影响。日本学者林罗山(名信胜或名林道春)就已于1607年(日本庆长12年)从商埠长崎得到一部本书的明刊本,献给幕府首脑德川家康。这是本草纲目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书传到日本后,很快引起医药界人士的重视,把它当作重要参考书和教科书。1637年(日本宽永14年)日本首次出现了本草纲目的翻刻本。本书在18世纪起曾被部分节译成法文、英文和德文等,而在本世纪上半叶被全部译成日文。,六、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清乾隆30年)是赵学敏编著。本书是在本草纲目刊行100余年之后编著的。其目的是拾本草纲目之遗。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有716种,绝大部分是民间药,如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等,还有一些外来药品,如金鸡勒(奎林)、月精油、香草、臭草等。本书除拾本草纲目之遗以外,并对纲目所载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误处给予订正。本书体例与纲目相似,除未列入部外,另加藤,花两类,并把“金石”部分为两部。本草纲目拾遗是继李时珍本草纲目后,对药学的再一次总结。,宋代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载药数目:药1500余种,增476种;方3000余首。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1、药物之后附列出大量药方(方剂)以相印证,使医药紧密结合。2、保存了宋以前的许多本草资料。3、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金元时期:未出现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该时期本草著作的主要特点是:1、发展了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并使之系统化。2、大昌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以药物形、色、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中药药理模式。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但因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明代代表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全书52卷,收载药物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2.纲目分类法:各论分列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0类(目)。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药物。每药之下,分为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加以介绍。3.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与巨大影响。,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作者:刘文泰。成书年代:1505年。载药数目:1815种。主要成就和贡献:刘文泰奉敕修定本草,编成本草品汇精要,收药1815种,分24项记述。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为我国古代彩绘本之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部大型官修本草。,清代主要特色是:1、进一步修订补充本草纲目的不足,如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对本草纲目作了很好的修订和补充。2、配合临床需要,以实用为原则,撷取本草纲目精粹,编撰成节要性本草,如汪昂本草备要、吴仪洛本草从新、黄宫绣本草求真等。3、受考据之风影响,从古代文献中重辑神农本草经,如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神农本草经辑本;或对本经进行注释发挥,如张璐本经逢原、邹澍本经疏证等。4、大批草药专著为综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内容。5、专题类本草门类比较齐全。,民国时期药学特点的主要表现: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学讲义,对每味药的功用与主治的论述都充实了很多内容。中国药学大辞典(作者陈存仁,1935年,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成就和影响很大。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许多植物学、生物学工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医学、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药理学及中药化学的研究。,当代的本草学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本草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1954年起,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和建议各地出版部门,积极进行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一批古代本草专著,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残卷)、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数十种本草专著。六十年代以来,对亡佚本草的辑复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发行,该项工作对本草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当代本草学术成就当前涌现的中药新著,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中华本草等。,主要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问题,由于帝王世纪有:“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宜药疗疾,著本草四卷”之说,故使人认为本经作者是神农。神农在历史上是传说中的人物,神农时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认为是神农所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本经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笔,是集体所创作,而托名于神农。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入说”,所以本经上冠以神农二字,亦即此故。,本经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本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据顾观光辑本统计之数,其他各本,互有出入)。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本经不仅记载着365种药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还在其序录中简要地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各随其所宜”等基本理论及用药原则。并总结了“药有君臣佐使”,“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等药物配伍方法。为了保证药物质量,还指出要注意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的时间、方法、真伪。制成各种剂型,要随药性而定。用毒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随病情的发展而递增。服药时间应按病位所在确定在食前、食后或早晨、睡前服药。如此等等,对临床用药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经是汉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它所述的药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水银治疥疮,麻黄平喘,常山治疟,黄连治痢,牛膝坠胎,海藻治瘿瘤等。不但确有实效,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如用水银治皮肤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约公元480498年前)是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著。陶氏认为本经自“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由十一,或三百一十九,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等问题,于是给予整理、作注。又从名医别录中选取365种药与本经合编,用红黑二色分别写本经与别录的内容,名之为本草经集注。本书共7卷,载药78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莱,米食、有名未用7类,这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但每类之中仍分三品。又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等,治黄疸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等。这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助益。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用量、服法、药品真伪等与疗效的关系,均有所论述。本书问世后有很大的影响,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三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唐显庆24年)是李勣、苏敬等所编著。世称唐本草。苏敬于唐显庆二年表请修定本草,得到唐高宗的批准,并命李勣等组织二十二人修定,实际上是由苏敬负责。于显庆四年修定完毕,名曰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黎勒、底野迦(鸦片制品)等。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莱、米谷、有名未用11类。本书有文、有图,图文对照,便于学者学习。这种编写方法,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所以唐朝政府规定为学医者必读之书。它对我国药学的发展起有推动作用,流传达800年之久,直到宋代的开宝本草问世后才代替了它在医药界的位置。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公元713年日本就有此书的传抄本。,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558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082年,宋元丰5年)简称证类本草。是唐慎微编著。唐氏鉴于嘉祐本草、本草图经问世以后,“而世之医师方家,田父里妪,犹时有以单方异品,效见奇捷,而前书不载,世未知者。”所以他除了系统地集录自神农本草经,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编为30卷,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有图和炮制方法。证类本草可称是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在明代本草纲目,问世之前500多年时间,一直是研究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它取材广泛,故后世有许多已经失传或散佚的古书,可从其引文中略窥梗概。所以李时珍对它的评价是:“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它不但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五、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公元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网络安全行业劳动合同模板
- 2025采购销售货物合同书
- 租赁园区大棚合同范本
- 2025携手共进合作开发土地合同模板
- 2025风电场EMC合同模板
- 民间抵押汽车合同范本
- 车辆采购合同范本
- 爷孙房屋购买合同范本
- 道闸租赁合同范本
- 定制车库维修合同范本
- 福建省福州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5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社会人员29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重庆市万州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 2025年乒乓球二级裁判考试题及答案
- 血标本采集考试试题附有答案
- 2025年公共安全生产试题及答案
- 员工工资及考勤管理制度
-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业水平期末检测数学试题
- 废料出售管理办法
- 企业干部退出管理办法
- 河南选调生管理暂行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