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民国书法艺术_第1页
书法发展史民国书法艺术_第2页
书法发展史民国书法艺术_第3页
书法发展史民国书法艺术_第4页
书法发展史民国书法艺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书法艺术,民国前期书法(遗老、学者、画家书法等)民国中后期书法,民国书法时代背景,1、书写工具的改变,千年未遇的新问题。钢笔的引进与使用把书法逼到了一个狭窄的范围。2、白话文运动带来的古汉语、古文化的式微。,民国前期书法,清末赵之谦的启示:1、既古朴雄强又圆熟流美,有融北碑与南帖的先兆2、诗书画印皆精,非常全面,为后人所敬仰,赵之谦隶书横披,一、遗老自居的沈曾植,树立了北碑行草风的大旗,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撰斋,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至安徽布政司。在学识方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精通史学、佛学、边疆地理之学,著有无秘史笺注、蒙古源流笺证、乙卯稿。他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改革旧貌,成绩卓著。沈氏书法早精帖学,得笔法于包世臣,壮年嗜张裕钊;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在书学上,沈氏首次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碑与帖的联系发展脉络。在实践上早年攻帖学,仿黄山谷时尚不能得势,中年学钟繇,后来穷魏碑,极章草,终使“抑扬尽致,委曲得宜”,进入了碑帖融合的独有理想境界,创造了奇峭博丽的沈体书法。曾熙曾评价沈的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处在不稳”。,行书七言联,沈曾植妙德贞白八言联,行草书杜甫草堂诗轴,沈曾植临魏碑楷书屏纸本147X40cmX2西泠印社藏,二、一代书画大家吴昌硕,追慕上古,有更高之立足点。以篆书见长,尤精石鼓文,用笔结体皆朴茂雄健,古拙可爱,气度之恢弘厚劲,为几百年来仅见。,1927年作,遗老群书家,陈宝琛对联,清罗振玉临秦诏版篆书轴纸本纵131公分横35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罗振玉为作民小篆六言联,郑孝胥行书八言联,郑孝胥行书立轴175x46cm北京海王村画廊收藏,钱振煌行书对联尺寸:2*28.5*130cm款识:文镳仁兄正之钱振煌,张謇行书七言联,学者型书家,章太炎篆书轴,章炳麟行书轴杜甫诗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释文: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萧蜕庵甲骨文联书于1922年冬,陈三立行书镜心,黄节行书七言联纸本1929年作各纵105厘米横26厘米澳门博物馆藏,柳诒徵行书轴,画家群书家,陈衡恪行书立轴,陈衡恪隶书横幅双堂馆,齐白石行书七言联,齐白石行书启事,齐白石篆书扇面释文:杨柳春风绿岸,桃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秋水,白头重见江南。见字当是到字。竹泉四先生雅正,齐璜。,陈半丁好音静言联,三、理论影响一代的康有为,康有为1927年去世,其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是中国书学史上继包世臣后力倡碑学,并能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他也身体例行,尊魏卑唐。字也从北碑中求意趣。他对石门铭用功尤深。同时掺和经石峪,云峰山诸石刻文字,极力地写出了自己的面貌。,康有为行书七言诗,四、以魏碑和六朝墓志为书法正宗,鬻书一地的李瑞清、曾熙,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临川人。光绪二十年进士。1905年派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辛亥革命之际,南京达官显宦相继逃遁,而李瑞清“日督诸生上课如常”。为确保学校不受战火之灾,他毅然接受署理江苏布政使,庇护两江师范学生安然无恙。民国二年辞去职务,着道士装,自称清道人,移家上海,以读书卖字画为生。清王朝覆灭后,致力于文化艺术人材的培养,杰出画家张大千、金石书画家胡小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李瑞清通诗、书、画,尤精书法。自幼钻研六书,学习书法,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为一代书法宗师,也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李瑞清的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偕备,偏爱北碑,尤工篆隶。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具神态,以篆作画,合画篆为一体。他自己说是“喜学鼎彝汉中石门诸刻”,他的北碑书法有着极深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篆和隶。以篆隶笔法人北碑,字写得遒劲、生涩、疏朗、有金石味,笔道老辣而富有古意,与“南宗”的曾熙流丽圆通的书风,形成较强烈的对照。,李瑞清致筠盦书札,李瑞清篆书、隶书二屏,曾熙集瘗鹤铭六言联,曾熙隶书中堂,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孙先生并不以书法知名,但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颜真卿、苏东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颇具造诣的。他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不仅仅有博大豪迈、气势恢宏的榜书作品,也有儒雅、轻松、格调清新、韵味绵长的行书作品。孙中山的字,结体紧密,气象雍容,有一种大家风范,这从他大量的题字和墨迹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不是练出来的,纯粹是从心灵里流露出来。“字如其人”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孙中山天下为公卷,37.8127.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榜书“天下为公”四字,据卷末孔德成跋文,为孙文赠与黎民伟所书。黎氏曾追随孙中山,此为当时摄制新闻纪录片而用。中山先生喜书“天下为公”,世多有之,而此幅为南京中山陵正门所勒刻的原本,笔力雄浑,气势磅礡,弥足珍贵。,毛泽东(1893-1976),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毛泽东七律草书笺书于1955年.纸本.草书,计56字.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七律和周士钊同志一九五五年十月,弘一法师,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早岁以书艺驰誉当世,出家后持戒精严,并融书法、佛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如来普贤八言联,偈语横披,弘一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册。,为刘质平书格言卷18.3cmX57cm1917年作平湖弘一大师纪念馆藏,五、考古文博领域的大事:,1、甲骨文的发现和被引进书坛2、西北汉简的出土3、敦煌晋唐写经的面世,民国中后期的书法,继吴昌硕谢世后,书法界迎来了双峰对峙的新格局1、北碑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提倡标准草书,以其威望掀起一场草书艺术运动2、南帖派极有后劲的沈尹默等回归二王一派,影响者众,于右任,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号骚心,以字行。陕西三原人。长期任职于国民党政府,管至行政院院长。作为书法家的名声是乎超过了作为政治家的名声。他的书法艺术,一般认为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以魏碑为基础,写出具有强烈个性的行楷书时期;二是创立标准草书的时期。于右任对魏碑下过很深的功夫。清代中叶以来,学魏碑而能出己意者,还是寥寥。他满带“碑味”的行草书,可以说是风格独具了。尤其是行书,中宫紧促,而结构多变。在一种看上去十分随便不经意的把握之中,获得一种奇绝的、从容大气的效果。于右任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创立“标准草书”,于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草书研究社。他广泛搜集前人的优秀草书作品,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干字文,而后自己又手写一遍,刊印行世。于右任自己的草书,笔画简单,形态优美。他基本上写的是不相连属的今草,但他的草书是由章草入今草的,在他的草书作品中,不时可以见到章草的笔法。在用笔方面,几乎笔笔中锋,精气内蓄,墨酣力足,给人以饱满浑厚的感觉。,虫书风织行书五言联,于右任行书七言联,于右任总理遗嘱立轴,草书唐可期诗耕田鼓四屏,题章太炎祭黎元洪文稿跋(1951年)台北历史博物馆藏,沈尹默,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后更名尹默,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初以诗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30岁就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所交游者皆一时风云人物。书法少时始学,在地方上已很有书名,一次,陈独秀见到沈尹默写的一首诗,对沈说:“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此后开始勤奋练字,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书法面目从此一变。沈尹默是以学帖出名的。其实他在碑上也下了苦功。近50岁时致力于行草书,从米南宫而释智永,而虞世南,而褚遂良,再上溯二王。又在故宫博览历代名迹,眼界大开。这是其书法生涯中一个关键时期。书法由此大进,秀雅、俊美的个人风格也基本形成。51岁上办了第一次个人书展,以后几乎一年一次,名震南北,收入巨富。书法实践的同时,他也深入研究了书法理论。结合自己学书的体会,将书法理论通俗化,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解放后,积极从事书法艺术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培养了不少卓有成就的书家。上海的书坛上,至今仍活跃着许多沈先生的传人。,张廉卿先生草稿跋,沈尹默澹静庐诗剩局部,沈尹默楷书诗轴,行楷七言联130厘米21厘米2,两系之外,另有浓郁学者风的马一浮、余绍宋、马叙伦等画家风的黄宾虹、丰子恺、钱瘦铁、潘天寿、张大千、吴湖帆等,马一浮,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湛翁,号蠲叟。浙江绍兴人。卒年85岁。少年时蓄美髯,学贯中西,新旧赡博,诗文而外,兼工书法。书宗禇遂良,融合章草,参以汉隶,乃自成一家。篆隶行楷,求者苟能得其一则倍珍之。盖重其人品格之清高与夫学问之渊博。在蜀在浙,尝手创复性书院,雍容讲学,卓然古学者之风范。著有尔雅台答问,复性书院讲录。丰子恺尊弘一法师、夏丏尊、马一浮为其精神与学识之导师。1916年,丰子恺随李叔同(弘一)初访马一浮,时马一浮不过30多岁,李叔同谓子恺曰: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设有一人,生而即始读书,日览两冊,过目成诵,及马先生之年纪,其所读尚不及马先生之多。弘一法师身为一代博学多才的律宗高僧,对马氏尚有此褒评,无怪乎丰子恺著陋巷一文,直将马先生比同颜圣人矣。,马一浮安知不露行书七言联,马一浮篆书“六有斋”横披,马一浮致谢无量札之一1940年作29cmX14.5cm丁敬涵氏藏,马叙伦,马叙伦(18851970)辛亥革命前参加同盟会,民国后任上海国粹学报大共和日报编辑、总编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1946年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致力于民主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已刊主要论著有石鼓文疏记读金器刻词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老子校诂庄子义证石屋余沈石屋续沈马叙伦言论集马叙伦学术论文集等。书法极其出色。,马叙伦送人入蜀,马叙伦岑参诗,黄宾虹,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字朴存。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早年当过前清小官吏,后来受维新思想影响,与谭嗣同有交往,极力赞同康有为在京师发动的“公车上书”。认为“政事不图革新,国家将有灭亡之祸”。发起成立进步组织“黄社”。被清政府通缉,辛亥革命后定居上海,任上海美专艺术教授,岁移居北平。谈到“伏居燕市将十年,谢绝应酬,唯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画品之高,根于人品”,黄宾虹一生勤劳谦虚,诲人不倦。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数十年孜孜埋头苦干。其书法广采博收,所学由钟鼎北碑,至唐宋元明清诸大家无不涉猎。书风高古,沉稳、健拔,气清味厚,与其国画作品浑然一体,相映成彰。所作行书,任笔自然,看似漫不经心,而又内含骨力。篆书很有特色:喜用半干的焦墨写篆,特别是大篆。运笔较慢,笔画时粗时细,有一种散淡而又古拙的味道,饱含金石气。,大篆七言联心肠铁石梅知己肌骨冰霜竹可人,行书诗翰,黄宾虹黄山卧游,行书集陶诗八言联,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今桐乡市)人。,行书中堂,另外突出的有叶恭绰、溥儒、王福庵等,叶恭绰,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甫,号遐庵、遐翁。广东番禺人。清末举人。前半生做过交通总长、财政部长,后半生才致力于学术。学问很好,诗词书画考古都精通,民国时一度也曾任过国学馆馆长的职务。解放后,北京中国画院的第一任院长就是他。以善写正楷书著名,尤其会写大字,笔力雄健。所作行草书也时参以楷式,不同凡响。清代以来,世人都重碑轻帖,至民国,对帖的偏见始渐渐改变,一些书家开始走碑帖并学的路子,从多方面吸取养料。叶恭绰的字,就是碑帖并学的结果,既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