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1_第1页
中药学-总论1_第2页
中药学-总论1_第3页
中药学-总论1_第4页
中药学-总论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中药为中医理、法、方、药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关于中药的几种说法1(出产于中国的药物)(西洋参、紫杉醇、喜树碱)2(中医使用的药物)(古代中医与现代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医师)3(中药是天然药)(天然药物是和化学合成药物相对而言的。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但也不完全是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如铅丹、轻粉、人工牛黄、冰片),周礼天官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毒药。”郑玄注:“毒药,药之辛苦者。”鹖冠子世贤:“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毒药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于行。”,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按:中药的术语的出现,大概在清代的中后期,也就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此在前统称为药或者本草。,本草: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因此,自古相沿把中药称本草。自然也就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韩保升蜀本草“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产地、采集、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1.无意识地接触、尝试,发现了药物;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2.经过无数次有意识地口尝身受、试验、观察,总结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3.随着用药知识和经验的不断丰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形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逐步形成了药物学的萌芽本草学。,(二)中药学的发展主要介绍我国各时期本草代表著作。1.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载药365味,是我国本草学发展的基础,标志着中国药学的初步确立,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2.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全书7卷,载药730种,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7类,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小字加注3.炮炙论作者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介绍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对中药的炮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隋唐时期: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全书54卷,载药844种,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这种编写方法,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图文对照的先例本书原著已不全,现仅有本草部分残卷的影印本;但原书的主要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见到。现有复辑本问世,名之曰唐新修本草。,新修本草孔志约的序,“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5.宋金元时期: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四川唐慎微,搜集大量古方单方验方,整理了经史百家近246种典籍中有关药学的资料,于公元1082年著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全书33卷,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李时珍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能够垂之千古,(而)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6.明代本草纲目历时27年,三易其稿,终于在公元1578年完成了200多万字的中医药科学巨著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达尔文称“16世纪的百科全书”,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露水明水冬霜浆水腊雪夏冰半天河热汤流水井泉水醴泉地浆温汤盐胆水阿井泉雨水神水碧海水山岩泉水潦水节气水车辙中水齑水洗手足水洗儿汤铜壶滴漏水磨刀水,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家化的资料。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关于本草纲目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公元1578年,年龄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书名。,本草纲目脱稿于1578年,又经过反复三次修改后终于定稿。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高体弱,于1580及1590年两次前往太仓和南京,请当代文学家、曾任刑部尚书的王世贞作序,之后经金陵出版书商胡承龙应允刻印。从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起,至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止,前后历时四年才全部刻完。在原书即将出版之时,李时珍告别人世,没有能目睹本草纲目的问世。三年后的1596年,本草纲目在南京全部出版,史称金陵版。,国内而言,最早的版本是由南京胡承龙约在1593年刻成的“金陵本”,于1596年由李建元进疏、发行。胡承龙对这部伟大巨著的问世,建有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初刻未工,行之不广”。至1603年,由夏良心、张鼎思序刊的江西本,刻印精良,并改正了金陵本的很多错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错误。再次是1606年由杨道会、董其昌序刊的湖北本,它与石渠阁(梅墅烟萝阁)本、张朝瞞本,是照江西本翻刻的,但逊于江西本。不过石渠阁本和张朝瞞本保存下来不少。现许多图书馆所藏石渠阁本无扉页、牌记,常被人们误为江西原本。与张朝瞞版本相同的有金阊绿荫堂、文雅堂本,清畏堂本和五芝堂本。1640年由六有堂出版的钱蔚起本,是对江西版本经过比较仔细的校勘,精心刻印成的。它改正了不少原本的错误,同样也发生一些新的错误。它第一次对本草纲目附图进行全面改绘,并请当时最有名望的画工、刻工完成,但有的药图失真。1655年太和堂出版的吴氏重刻本草纲目,实际是钱蔚起本的原版,但经过吴毓昌认真校勘,又剜改了约二百处错误,而新出的错误不多,著名的四库全书本即是以它作底本。现存太和堂本也较多,后期印本字迹已不太清晰,有的甚至十分模糊,或残破空缺。其后,张云中以太和堂本为底本,与张朝瞞本合参,新改错字不少。张云中校订本,除故宫的朱格大字抄本质量较好以外,还由书业堂、本立堂、大文堂、务本堂以及芥子园等多家书坊纷纷出版,其中文会益本还将附图加以彩绘,为其增色。但是,这批坊本由于刻印粗疏,又似乎不加复核,新出现的错字极多,有的版本纸质印制都很低劣。直到1885年合肥张绍棠味古斋出版重校刊本,它刻印最为精良,因直接吸收了钱蔚起本、太和堂本、张云中校订本以及张朝瞞本的校勘成果,订正了很多错误,可是它在大量增改中所发生的错误也很突出,并抽换了几百幅图,又造成很多混乱。尽管它有严重缺点,却又有明显优点,因而以后各种石印、排印本,以至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影印本,大多是以它为底本了。总的说来,历代由于抄写、刻版、校订所发生的错误,数以万计,严重地影响了本书的质量。,1975年至198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先父刘衡如校勘(我协助工作)的本草纲目校点本,是以次刻江西本为底本,经过仔细校勘,写出校记12600多条,改正了原书大量讹误,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荣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迄今大小印本已发行30多万部,成为流传最广的一种版本。但由于规划、校点等工作开始于“文革”中后期,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遇到困难很多。如无首刻金陵本可据,只好以江西本作底本(直到校点后期才得见金陵本),书中不少问题未能解决。同时,排印中也出现一些新错误。因此全书出版后,先父刘衡如立即重新校勘。先父病逝后,由我继续未竟之业。1998年10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以金陵版作底本的本草纲目新校注本,是父子两代人经十多年努力完成的。近年来,本草纲目又有好几种版本面世,同时,还有白话、通释、导读等本,如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自本草纲目问世以来,已有80多个版本,即平均67年便出现一个新本。如此长盛不衰,充分表明了它的实用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在本草纲目众多版本中,明清两代,以金陵、江西、石渠阁、六有堂太和堂、张朝瞞、张云中校订本以及张绍棠本等七种版本最具代表性,而尤以首刻金陵本珍稀。我在整理、新校本草纲目过程中,详查各种版本,发现除次刻之江西本以外,无一是以金陵本作底本。古今许多著名学者也未能亲见金陵版本,例如顾观光按本草纲目所载神农本草经目录,辑复神农本草经文,他在序中说,本草纲目卷二“神农本草经目录”中“时珍曰:又拆出青葙”之“葙”,疑当作“飤”。其实金陵本正作“飤”,只是江西本及其后各本误作“葙”,便表明他未曾见过金陵本。当今,国内仅存两部金陵本,流传于国外有五部,分别藏在日本、美国和德国,广大读者无缘相见。1993年8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上海图书馆珍藏的金陵本,本当是保存和传播金陵本之善举,可惜印发量较小,加之印制时对书中字迹不清及笔划残破之处,普遍进行添描,已非金陵本原貌,而且描改错误百出,令人十分遗憾。如果以此作为底本或校本,则难免发生错误(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陵版点校本便是如此)。总之,金陵本对许多人来说,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7.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清代医家赵学敏编著本草纲目拾遗全书共10卷约34万字,书中载药921种,其中新增加的药物就达716种,是增加新药最多的一部药学专著。(金钱草、鸦胆子、胖大海等)还有一些外来药品,如金鸡纳(喹啉)、日精油、香草、臭草等。对补充本草纲目作出了较大的贡献。,8.现代中药学:(1)中药大辞典(1977年)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共收载中药5767种,全书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系统,引文直接标注最早出处,或始载文献,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建国以来中药最全面的巨型工具书之一。(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标准的法典。迄今,药典已颁布了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第一部收载中药材和中成药920种。,(3)中华本草是一部划时代的中药巨著,该书是在六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中,由六位中医药界的代表和委员提议,由国家组织编纂。它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它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中药学成就,资料收罗宏丰,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该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根据最近一次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有12809种中药材资源,其中有11146种植物,占中药材87%,1581种动物,占中药材12%;矿物药80种,占中药材0.62%。,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道地药材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就是闻名遐迩的道地药材。,1.浙八味:杭麦冬、杭菊花、浙元参、延胡索、白术、山茱萸、白芍、浙贝母。2.四大怀药:(河南怀庆)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3.其它省区传统道地药材举隅:四川:黄连、川芎、川贝母、附子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鹿茸云南:三七、茯苓广东:陈皮、砂仁江苏:薄荷、苍术内蒙:黄芪,山西(上党):党参山东:阿胶甘肃:甘草、当归宁夏:枸杞青海(西宁):冬虫夏草、大黄河北:热河黄芩、西陵知母、北柴胡、酸枣仁、紫菀、酸枣仁、远志和板蓝根按(西陵知母河北易县),薄荷,黄芩,蒲公英,赤芍,人参,山楂,二.中药的采集中药采集季节的原则:在药用部分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采集。一般是在药用部分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有关论述:民谚:“当季是药,过季是草”。唐本草:“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千金翼方:“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废人工,卒无裨益”;“若不依时采之,则与凡草不别,徒弃功用,终无益也。”,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九月中旬采麻黄,十月山区五味找知母黄芩全年采,唯独春秋质量高,药用部位分类1、全草: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连根入药:柴胡、小蓟2、叶类:枇杷叶、艾叶、桑叶;3、花类:野菊花、金银花;4、果实、种子:瓜蒌、槟榔,莲子、菟丝子;5、根、根茎:天麻、葛根,半夏;6、树皮、根皮:黄柏、杜仲、厚朴,牡丹皮、地骨皮;7、动物昆虫:全蝎、土鳖虫、蝉蜕、石决明、牡蛎、鹿茸;8、矿物药:全年可采收,贮藏六陈:麻黄、枳实、吴茱萸、狼毒、半夏、陈皮,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一.炮制的含义炮制指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剂型之前,根据中医药理论、临床用药目的,以及贮存、配方或制剂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药材的自身特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尽量满足医疗需要,这些加工处理方法,统称为炮制。炮制在古代叫做炮炙、修事或修治。后来“炮炙”主要用于概括火制药物,“修治”一词已不再泛指所有炮制方法,往往局限于概括药物的纯净、粉碎、切制等不用水火处理的简单加工整理。,二.炮制的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3.干燥药材,利于贮存。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增效减毒“芦”又叫“斧头”,一般指残留于根及根茎类药材上的残茎、叶茎、根茎等部位。修事指南总结说:“去芦者免吐”。,三.炮制的方法根据目前实际应用情况,炮制方法分为五大类型: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以下重点介绍火制法及其作用:,主要包括炒、炙、煅、煨等方法。1.炒:(1)清炒:炒黄、炒焦、炒炭。其目的因药而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按火候又分为:炒黄文火短时间炒,使药材颜色变黄或加深;目的:增效、缓性、减毒。炒焦中火加热,使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内部加深,并有焦香气;目的:消食健脾或减轻刺激性。炒炭武火加热,使药材表面焦黑,内部焦黄或焦褐;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存性,存性:通过炒使药物一部分炭化,但是里面还要有药物原来的颜色或者气味,(2)辅料炒(药物与固体辅料拌炒)辅料种类:有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