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道德本体论及其现实意义_第1页
老庄道德本体论及其现实意义_第2页
老庄道德本体论及其现实意义_第3页
老庄道德本体论及其现实意义_第4页
老庄道德本体论及其现实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6老庄道德本体论及其现实意义老庄道德本体论及其现实意义张亚军内容提要人类在自身的进化中,逐渐形成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大社会支柱。就整个人类的实践来看,精神文明则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宗教和信仰的诞生,便是精神文明高度成熟的标志。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实现,精神世界又是物质世界的升华;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和信仰也在发生着革命和剧变。宗教从人生的心灵感受出发,旨在解脱心理上的障碍,为实现人格的圆满而提供条件。可以说,宗教和信仰是人类调节自身和环境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因此,只要人类有感情、有理想,只要感情和意志有冲突、理想和现实有矛盾,人类就不可能没有宗教和信仰。正确地认识宗教和信仰,尤其是借鉴它们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角度,对于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后者,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老庄意境是人类大智大慧的结晶,大智大慧不是对某种具体事物的论断,也不是关于某种现象的观点,而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共同本原的透视,对天、地、人、物普遍规律的提炼,它给人类提供的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也不是医治社会创伤的万应灵丹,而是观察事物动态,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判断变化方向,预见发展趋势的手段。2/16也正因为如此,它对人类生存才具有恒久的借鉴价值。目前社会形式的进步,生活格局的变化,时空观念的更新,物质文明的发展,使现代人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即如何调节自己同飞速发展变化中的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我们自己的心灵达到平衡。本文旨在从老庄智慧哲学道德观出发,引导人们省思先哲的修道思想,来提升生命的精神境界,以帮助身处巨变中的人们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从而进入自由自在的王国。关键词道德本体论一、问题的背景一位哲人说过“每一个时代思潮都有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1那么,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什么问题可以作为“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而成为讨论的中心”呢这就是价值与文化问题,既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问题。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价值观念与文化思潮的冲突与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剧烈、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不进行卓有成效的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建设,特别是重建现代道德信念,中国现代化建设就很难沿着正确的人文价值方向进行下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遥遥无期。2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建设不容3/16乐观。其中,道德认同和道德建设更是存在严重问题。尤其是处于这一转型时期的中国青年人因道德认同感的缺失而导致的个体价值观及其心灵超越与现实处境的冲突可以说是尖锐之极。在西方文化冲击和社会要素西化机制的双重作用下,社会普遍的价值评判标准成了与中国传统模式相背离的、以权利、自由、民主及个人意志至上的评判标准,直接领受这一标准的青年人对传统文化所塑造的心灵境界的追求,在现实生存处境中遭遇到了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冲击,造成了他们心理意识的分裂与混乱,对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人生的价值又是什么产生了困惑,由此也引发了这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压抑与恐慌。那么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人的生命历程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这种后果有无价值实现价值,路在何方凡此种种,都是人生所要遇到的问题。3人不断提出这些问题,又不断解决这些问题,由此走向自由。人生的价值观与心灵境界的关系又是什么价值观是心灵境界的基础,心灵境界,就是在明确的价值观引导下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又持久的心理状态。心灵超越正是在某种完善的价值观上的心灵境界的提升。在寻求心灵归宿的最终目标达到执着与安宁、自由与和谐的过程中,心灵需要不断地超越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境界与超越的关系的又是什么呢超越是动态的,而境界是相对静态的,4/16两者的关系是只有通过不断地认识境界及其达到境界的途经,才能通过超越这一认识而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我们要提升心灵境界就必须先要认识其基点价值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在于道德认同,而道德认同的根本是明确“道德”内涵的底蕴它的哲学本体论意义。基于此,本文拟通过诠释中国古代经典,阐明“道德”的本体论意义,以期古为今用对当代中国的道德认同、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建设有所裨益,以期对现代人生有一定的启迪和指导作用。二、老庄的道德本体论本体论所涉及的必须是万物之最终根源,或万物之始。在老庄哲学中,“道”、“德”是一对最重要的本体论范畴。老庄哲学的本体论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道”、“德”的本体自身的论述,二是“道”、“德”关系及其与万物之关系的阐述。这两方面在老庄思想中原是内在统一的,但为阐述方便,权且分开论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白话大道,可以言语来说道,就不是恒常的大道;相名,可以文字来命名,就不是恒常的相名。空无,5/16是用来命名天地的开始;孕有,是用来命名万物的生母。所以,从恒常空无的角度观照大道的奥妙;从恒常孕有的角度观照大道的接交。妙和徼两个概念,本源相同而名称相异,但都可称为大道的一种变化。变化过来变化过去,便是微妙的万物之门。道,是老庄学说的根本核心。道字从道从辶,首是我们的头脑,辶是行走的意思。所谓的头脑在行走,就是说我们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人生、世界和宇宙这一过程及其得到的认识就是道。在人类诞生以前,宇宙已经存在了数百亿甚或更长的年岁了,道一直在起着作用,即道本身是不依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独立自在的,至高无上的,只按自身规律运动而且永无休止。她可以生出天地人万物,所以也是人类万物的主宰。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宇宙间的生命才真正得以放射出勃勃的生机,自从有了人类的思维活动,人类才能够发现和认识道,道也才真正地具有了意义。然而,人类的思维活动所依靠的材料主要是语言。但是,人类的语言却是有限的,用极为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所表现和反映的道,并不是真正的大道,而最多只能是一个近似的说法。然而人类要认识那个大道,包括老子自己在内,都不得不使用概念与语言,所以就有了两个“名”,即是“无”和“有”。“无”就是没有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什么也没有的真空状态,用来说明6/16天地还没有生出以前的境界,即天与地是从那“无”当中生出来的。“无”就是大道。“有”就是有了的意思。它表示一种正在孕育着的生机状态,用来模状万物还没有出生以前的境界,即万物是从那“有”当中生出来的,“有”代表的是万物的母亲,也就是天地生出万物的大道。道既是一种无的状态,又是一种有的能力。道在那万物之外,又在那万物之中。因为大道的本始什么也没有,只是包含着无限的生机,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大道的微妙。因为大道贯穿主宰着所有的万物,所以我们应采取“有”的态度去体认大道的边际。道是无限的统一场,其自身蕴含着辨证运动,并在不断的辩证运动中反归自身。宇宙的规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表明“道”创造和维持了万事万物。一便是大道,二即是天地。一在天地生成之先,是天地的本始;三在万物之先,是万物的母本。只要能够进入到天地的本始“常无”的状态通过这种忘掉自我一切的“大无”,就可以观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一”了。只要能够进入到万物的母本“常有”的状态通过这种包容万物一切的“大有”,就可以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三”。其实,无论是“妙”还是“徼”,都只是一种对于宇宙宇宙大道在某个状态的把握和描述而已,所以还都是概念,是“名”,只是由于先后或7/16者方式的不同而名称有所不同罢了。或者确切地说,妙和徼都是对于大道的变化和发展,所以都可以称为“玄”。“玄”字最早见于金文,像拿住线丝的两头在搓绳,有旋转变化的意思。宇宙天地万物中的生机都可以称之为妙,“众妙”的妙表现的是天地未生前的生机,“观其妙”的妙表现的是万物中的生机。在这开宗明义的第一篇,老子给我们揭示了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和阶段道无天地有万物用文字说,是就是大道通过“妙”而产生“无”,从而有了天地;天地通过“徼”而孕育了“有”,从而有了万物。而这整个的过程就靠一个字“玄”来支配。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5所谓“无所不在”、“在屎溺”,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真实状况,即寓存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之中。“道”本身是绝对的,却又在相对之中;“道”自身是无限的,却又在有限之中;“道”本身是普遍的,却又在特殊之中。总而言之,“道”自身是绝对超越的,但又在具体事物及其8/16关系之中。所谓“物物者与物无际”,说的是“道”与事物是没有界限的,这似乎说明“道”与事物是融为一体的,但“道”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因此,“道”就其本性来说,是超越万物的,却又内在于万物。“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白话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弱顺应是道的作用。天下的万物都生自于有,有却又生自于无。这里讲的主要是道的运动规律循环往复,柔弱顺应,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子论道的精髓所在。道没有任何主观的作为,道不会对任何事物有特别的关照,但万物都依赖于道的作用,万物由道而生,各得其所。正因为道没有任何有限的具体的作为,道才能有无限的妙用,才能保证一切事物都成就为其自己。一切意念造作,一切有为,都只能是有限的,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只有无为,才能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生机,才能无不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咣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白话伟大德性的形容,紧跟大道把事从。大道作为一东西,只是那恍恍惚惚。惚惚啊,恍恍啊,其中却有真形象;惚惚啊,恍恍啊,其中9/16却有真事物;深远啊,暗昧啊,其中却有真气精。这个精气最为真,其中自然可相信。从今天推到远古,它的名字不失去,由此认识万物始。我怎么能够知道万物本始的情状呢就因为它啊。德字从彳从十目从一心,彳的意思是行走、行为。合起来解释,十只眼睛所看到的我们一心一意的行为,就是德。“道”在万物中显现的妙用为“德”,德是道的“本性”在万物中的体现。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白话大道生成了它,大德养育了它,万物形容了它,形势成就了它。因此,万物无一不尊崇大道而珍贵大德。万物都从道中生成,都是道由潜态形式到显态形式的显化,所以万物皆带有道的“本性”,这内化于万物之中的道的“本性”,即是“道之德”,亦为“物之性”。道之本性是什么呢道的本性是虚静无为、柔弱不争。虚静故能广大无际、圆通无碍;无为故能无拘无束,而能无不为;柔弱故能无一丝挂碍,而以“天下之至柔”,能“驰骋天下之至坚”;不争故能万物相亲相融,而“天下莫能以之争”。因为“德”与“道”有着密切关系,所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进而言之,“德”就是“道”的体现,万物依赖它而得以生长,心智依赖它而得以认识“道”的精髓,所以10/16“德”就是“得”。所谓“得”,即是说所要得到的东西已经实现了。无为叫做“道”,体现它就叫做“德”,所以“道”与“德”没有什么分别。当然,在不同语境中,“道”与“德”的关系是分而有别,合而为一。德性不可改变,是由大道决定的。“道”尽管恍惚不明、窈冥莫测,却是有精有物、有情有信,因而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这是宇宙生成的规律,讲的是宇宙生成学。道生德,德生仁,仁生义,义生礼。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讲的是社会发展学。万物由道辗转生出,所以应该合道,才能顺利成长和生存;礼义皆由道德而生,所以应该以道德为本,否则社会的治理将会越来越背道而驰。正是由于“德”与“道”有着密切关系,决定了“德”对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形成过程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也即与“道”一样,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三评价与重建老庄道德论哲学所关注的人类存在的真正本性是作为“存在的同一性起源”。老子道德论表达了基于人生价值论上对于人伦道德与社会实践生活的本体性关注,从而表现出天道与人道相关联的运动思辨特征。而庄子则以其体道的心灵境界观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命内在德性的深刻关注。在老庄道德论宇宙生命哲学中,“道”偏重于宇宙生命的实11/16现法则,而“德”则偏重于宇宙生命的成就法则。老子道论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纯粹的自然化运思,表现出与具体之物的分立倾向,而其“德”则更表现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亲和关系。庄子认为人性之“德”全然内在地禀自天道,因此与道乃是完全内在一致的。正是由于这一存在论上的内在一体化关系,老子充分肯定了人在天地宇宙间的地位与价值。从自然的真实到生命的真实。然而,生命的真实是否就是伦理的真实,这是老子道论哲学所需要思考的问题,由老子道论哲学运动思辩所展开的伦理倾向中表现出某种将天地存在之道的超越性转归人类内在德性的实践特征。庄子的体道境界思想则表现出一种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游世态度。尊道而贵德,同时也成为老庄道德论哲学的生命价值论内容。老子认为,道与德的生存境界或最终成就乃是无为。由无为而无不为,由道而德,即是人类生命自由创造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成就,这也就是人类实现自由创造的生命伦理。庄子更进一步提出自发、自为、自化、自成的思想。在当今如此浮躁繁闹的社会了里,老庄哲学如一股清新脱俗的春风沐浴在你我心间。那么,老庄的道德本体论具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呢简单地说,老庄道德本体论可以为现代伦理学说提供一个本体论基础。在老庄哲学中,“道”、“德”作为一对本体12/16论范畴,实际上也就是人的内在本体和价值根据。“道”、“德”的本性是“自然”的,这所谓的“自然”,并不是相对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而是指“道之尊”、“德之贵”原本如此、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与过程,关系到人类生命的实践准则及其价值意义。所以,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道法自然”与“无为而不为”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都是描述宇宙大化流行的特性,可以简称为“自然无为”。在老庄看来,人类也应当效法这种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宇宙特性。这就是老庄哲学中“道”、“德”作为本体论范畴所蕴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如用现代语言通俗地讲,那就是老庄的道德本体论有别于一般的伦理道德学说,它没有提出诸多的条条框框来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只是告诉人们,每个人只要按照自己内在的自然本性去行事就足够了。但是,老庄“道德本体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老庄看来,“道”、“德”是人的内在本体和自然本性,而人的后天活动常常违逆自然之道,扰乱人的自然本性,因此,老庄提出“自然无为”,强调“复归其根”,即回归人的道德本体或自然本性。但这种“自然无为”和“复归其根”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因为老庄尽管肯定了道德的哲学本体意义,但却否定了道德存在的社13/16会性以及道德提升的社会历史过程。因此,要使老庄“道德本体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道德本体论”。基于变化发展的原则,从哲学本体论、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历史性着眼,“道德本体”宜应分为三个层次或三个级别,即宇宙本原、个体人格和社会关系。5正是由这三个层次决定了道德本体思想和各种伦理道德,如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发展,因此,当今亟待建立和完善各门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诸如经济伦理学、行政伦理学、性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网络伦理学与科技伦理学等等7。所以,“道德本体”与各门伦理学之间存在体用关系。换句话说,如要重建现代道德信念,建构现代伦理道德体系,就必须立足于“道德本体”基础。古人讲“国于天下,有与立焉。”5又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5这两句古话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显得内涵丰富、意义深刻。从价值与文化问题着眼,我们是否应当建立以“道德本体”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和文化精神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说得好“有德行而后有言语,非德行则言语不成矣;有德行而后有政事、文学,非德行则政事、文学亦不成矣。”“德行”是成就各项事业和文化的核心与基础。现代人应该深刻认14/16识到,“道”、“德”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事业发展成败的核心要素,也是人类精神所能成就的最高境界。台湾学者南怀谨对中国的儒、道、释三家,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儒、释、道三教鼎立,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文化,为人类社会的思想史和文明史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三教中,儒与道乃是本土文化,佛教却是源于印度的舶来品。然而,由于华夏民族强大无比的同化力,遂使佛教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的宗教形式。儒家是现实的,空间的,要求秩序;道教是理想的,时间的,希冀永恒。因此,儒道两教几千年来一直既斗争又融合斗争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融合的是时空构成了生命的存在。士大夫达则儒,穷则道;群遇儒,独则道,正是所谓的出道入儒。而佛家却既在现实又在理想,既在时空又超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