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读后感_0_第1页
《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读后感_0_第2页
《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读后感_0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读后感一位著名的作家说过,看一个人有两个取向,一是看他“做什么”,二是看他“不做什么”。有时候,看一个人“不做什么”,更能看出他的精神和品质。因为“做什么”往往具有共性,而“不做什么”常常具有个性。在江苏省教科院教师书院赵国忠主任研究于洁老师而撰写的天使教师中,我看到了于洁老师的教育坚持“做什么”;而在于洁老师主编的最好的教育在哪里中,我分明看到了她心中最好的教育坚持“不做什么”不告状,不放弃,不气馁,不急躁,不后悔。教育不是工业,不可以流水线式地生产;教育是农业,需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教育孩子是一件慢活,试图一下子提高成绩,试图一转眼改变后进生,试图一次活动就建成了班集体愿景,这样的想法百分百不能实现,这样的老师十之八九会失败。最好的教育在哪里告诉我们,“心拉近了,一切都近了”。小东为什么总是拒人于千里因为他心里有难言之隐,父母离婚严重影响了他的一切。而这些,他不能说,不好说,不想说于是,与大家越走越远,自己越来越孤独,成绩越来越下滑。老师走近了学生心灵,走进了学生家庭,后来,小东的父母为了孩子而和解,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于洁老师在点评中说,由于小东的班主任崔老师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会信任崔老师,2/3崔老师才可以深入地走进他家,帮助他。于洁认为,改变一个,可以改变世界所以,不着急,认真做,从小事做起,从一个做起,从身边做起,你会发现,世界在悄悄地改变着。“大教育”观认为,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的教育,每一个方面不可或缺,这固然是对的,“三结合教育”肯定比单打独斗要强得多。但是,如果这样的理由成为教师的挡箭牌,成为教师推脱自身教育责任的理由,那就是最大的悲剧。于洁老师坚持我的家访不是来告状,就是因为这一理念,家访成为沟通,成为交流,成为研讨,成为孩子发展的平台。这篇叙事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式,而且关注细节,使得叙事跌宕起伏;把自己当孩子去思考,把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去理解。在敲开教育的心理之门一章里,还有爱一朵花就要陪她绽放,不是着急地责备她为什么迟迟不开花;以平常心对待“半颗心”,告诉我们应该用全心对待只有“半颗心”的孩子;让抑郁的他变成阳光少年,绝对不是告状能够解决问题的;当有人抹黑班级时,你是不是想去告状于洁可不赞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西方经典的教育理念,但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很是想不通。这一句话是从理念上说的,要求教师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但是,拿来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就不妥了。马卡连柯说过,得3/3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当我们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时,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俗话说“人出一百,五颜六色”,学生也是一样,差异性很大;天赋差异,相貌差异,基础差异,于是,成绩有高低,表现有悬殊,甚至品行有优劣;这时候,有教无类显得非常不容易。回想当时的我对问题生缺乏耐心和方法,发现问题小题大做,动辄请家长,或停课反省,致使他们产生逆反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