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现状的典型调查调查显示,农村信贷市场出现如下发展趋势趋势一贷款向大集镇和城区集中非农村化。这种集中包含贷户群的集中和贷款量的集中。一是贷户群集中。离农离乡农民大都是农村中的能人,过去曾是农村的主要贷户,这一群体的转移就是农村客户群的转移。加上城镇原有的和新兴的个体经营者,在城市中形成较庞大的信贷需求群体;二是贷款量集中。上述信贷需求群体大部分属经商户,贷款投向非农产业,资金需求量较大;与此相反农村种养业农户除川区村和集镇农民规模较小的集约经营需要少量贷款外,山区农民基本不贷款或较少贷款。趋势二贷款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业化。过去的贷款需求农户如今大都离农离乡,山区农村的人口构成以“三、六、九”为主即妇女、儿童和老人;川区(自然条件优于山区)留守农户则绝大多数仍以农业为主首为种植(传统的非集约经营的粮食种植)、次为养殖。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因自然条件、生产技术诸多因素制约而难以形成规模农业,基本或极少有贷款需求;养殖业也因市场变化、科技水平局限等原因使许多农民经历了“贩猪羊快、贩羊猪快”的失败教训而难以形成2/7产业,而小规模养殖业的贷款需求并不很大。三年前发展势头火爆、投入较大的奶牛产业因市场变化和产业链的脆弱而陷入困境。也正是在农业自然风险不可规避、养殖业市场风险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农民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外出打工赚辛苦钱。农村劳务经济由此形成。也由此决定了信用社贷款投量的主体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趋势三贷款向非农群体转化非农民化。首先是农民居住地的变迁带来传统“农村”概念的较大变化从居住地域考察,即使不涉及户籍制度的重大改革,客观上已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居住格局。农民虽然未改变“农村”户籍与“农民”职业身份,但实质上已经改变了农民(从事农业产业的劳动者)的性质,离村、离农的农民已经从农民阶层中分离出来,蜕变为“非农非城”的边缘阶层因没有城市户口而不能取得城市居民的身份;而事实上的离农离乡又从本质上改变了其农民的属性,使其脱离了农民阶层。这部分农民仍然是信用社贷款的基本客户群并且是贷款需求量最大的客户群。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向分类角度看,贷款投向只要涉及“农”字(农业、农村、农民),自然将其归于农业贷款,这也正是农信社支农贷款比例较高的直接而简单的原因。与上述农村信贷市场发展趋势相伴随,形成农村信贷风险表现的一大变化农业贷款不良化程度明显高于非3/7农业贷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变化。与多年来人们普遍形成的农业贷款风险较小的固有认识大相径庭。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基本判断农村金融市场大幅萎缩;信用社居农金主体地位之格局未变。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质变,劳务经济占据了农村经济主导地位。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不旺,信贷支农的范围逐渐狭窄,信用社贷款主体正向非农化转变。农村金融信贷风险表现出现重大变化,投向农业产业的贷款不良率高于非农产业。对上述判断的综合分析农民居住地的变迁、农民生产经营性质的变化必然带来农村经济非农化(劳务经济),也必然引起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信贷营运空间的快速萎缩,并最终导致农业贷款的非农化。这种萎缩表现为服务范围的缩小和贷户群体的缩小贷户向城区集中,贷款向经商群体集中。其结果是“农业贷款”有其形无其实,“三农”只剩了仅仅保留“农民”身份的信贷需求群体之“一农”。我们认为这种状况的形成是农村经济裂变的必然结果,与农村金融机构服务重点是否有偏差没有直接关系。换言之,并不能简单的判断农村金融机构从主观上偏离服4/7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和国家金融制度安排。农村信用社60的机构网点在农村乡镇,其信贷营销领域舍“三农”别无选择不为“三农”服务又能为谁服务因此说农村服务空间的萎缩并非信用社所愿。其信贷投放重心之所以出现“非农化”趋向,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之必然结果。因此说信贷投向的非农化、营业网点的城市化趋向并不是农村金融机构主观上有意背离政策、在信贷营销中出现了方向性偏差,而是农村客观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四、启示与建议启示一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是否应与时俱进、随农村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而有相应调整调整的主体是谁这是摆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和宏观政策决策部门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次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银行机构的定位应区分政策定位和市场定位。政策定位由国家把握,市场定位则应由银行机构自己主宰。从政策角度说,国家应继续鼓励农村信用社主要为社区三农服务,优先支持社区的新农村建设但需要更为科学的匹配政策并使之法律化(如更具体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呼唤已久的合作金融法或社区银行法);对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的比例限制应逐步淡化,特别是不宜对非粮食主产区或农5/7村经济不占区域经济主导和主体地位的农村信用社规定强制性的农贷比例限制。启示二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向的非农化、机构网点的城市化、经营机制的商业化要辩证看待若这种变化符合当地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之必然,说明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在提高,与市场化和商业化接轨的步伐在加快,这恰好说明将农村信用社建设或改造成社区性银行机构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目前,应冲破农村信用社“支农”与“偏农”框子的束缚,否则将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启示三应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金融业发展的自身规律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取向与支持“三农”的矛盾。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目标既定的背景下,客观经济利益规律必然起作用,行、社必然以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作为自己的目标取向。尤其是目前信用社尚且在极力规避三农风险、跳出三农圈子,已经从农村撤军的农业银行很难再跳回这个圈子。因此,即使存在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也应依靠市场机制如利率市场化等完全风险定价机制去解决。从另一个角度说,在市场发育进一步成熟、风险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的条件下,若出现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旺盛,则不仅仅是农行、信用社不会离农,其它商业银行也会抢滩农村。6/7启示四支农金融体系的创立与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制订应与国家惠农政策相匹配。以有区别的浮动利率政策为例为鼓励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给了信用社信贷营运高风险性补偿的最高浮动利率,结果是高风险补偿在调动信用社支农积极性、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同时,带来了增加农民负担的新矛盾,使最需要享受优惠待遇的“三农”承受了最高的贷款利率,在顾及信用社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却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这显然与国家扶农政策的初衷和终极目标是相悖的。信用社享受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却难以将这种优惠传导到最终应享受优惠的农民。由此说明政策指向的一元性要解决相互矛盾的二元目标,必然会产生新的矛盾。启示五建立以政策金融为核心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村经济发展取决于自然的和社会的诸多因素,自然条件是其发展的最基本保证、政府政策是第二保证,金融支持则应属第三保证。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并取决于自然规律、农村经济自身发展规律和政府政策、金融支持的共同作用。如何让农民不再离乡离农是一个关乎未来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的大问题。就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而论,从目前西部农村经济基础和资本实力仍然十分薄弱的现状和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与发展取向的实际出发,7/7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机器学习的患者分层分析-洞察及研究
- 永久授权合同示例
- 2025年卫星数据采集系统合作协议书
- 自动挡科四题目及答案
- 跨部门沟通协作流程表单
- 企业IT技术支持服务流程模板
- 化工厂气防培训课件
- 反电信诈骗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女生自我介绍初二作文700字14篇范文
- 智慧树知道网课《电机学(下)》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 《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课件
- 评价量规介绍课件
- 分位数因子增广混频分位数回归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 惠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编制的劳动合同10篇
- 酒店餐饮部SOP(标准操作手册)
- 魏桥供煤合同协议
- 冶金机修安全培训课件
- 抗血小板药物知识
- 中国工会章程试题及答案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03-02-10 调饮师 人社厅发202338号
-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第二中学高考化学试题模拟训练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