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 _第1页
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 _第2页
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 _第3页
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 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纵观中西哲学史,会很容易发现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中国哲学融天道观、认识论、伦理学于一炉,将道德的最高准则作为天地人的法绳,并把人的自身规范奉为目的。梁启超曾指出“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这一断言不仅适用于先秦哲学,也适用于秦汉以后的各期哲学。汉儒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信奉“阴阳五行”,表面上是致力于宇宙论的建立,骨子里还是想为儒家的道德范畴与社会范畴寻觅根据,其“以天为法”是手段,立“王道之三纲”、“仁谊礼智信”之五常才是目的。魏晋玄学标榜老庄之“自然”,但眼睛却盯在儒家的“人事”上,其主题不在“自然”之如何,而在“理想的圣人之人格究竟应该怎样”佛教在隋唐影响甚大,其根本义谛是“令心自作主宰”,核心还是人。到了宋明理学,综合了儒佛道三家学说,旨在探寻道德本体的根据和归宿;王阳明揭橥“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似乎达到了人本位说的极点。相反,西方哲学立足于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说,“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因惊异而产生对外部世界的“知”的欲求。大体上可以这样说,到十八世纪为止,西方哲学的主流都注目于外部世界。这一点,古希腊罗马哲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4学和近代欧洲哲学自不待言,即便象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也不例外。西方哲学中的“神”是外部世界合目的性的象征,代表着外部世界和彼岸世界的绝对权威。经院哲学把人的问题隶属于神学问题和基督论问题,从神的恩赐与人的得救的角度去思考人的问题。正因为注目于外部世界,所以,在西方哲学家中间,对于伦理学应当不应当列入哲学,一直是有争议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否认它是一门理论哲学,就是在现代,罗素仍坚持不应当把伦理学纳入哲学的范围。总之,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表现出“重伦理”的倾向;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表现出“重认识”的倾向。这种“重人”和“重知”的基本分歧可以一直追本探源到孔子和苏格拉底。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乃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乃至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颇相类似。这一点,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已为冯友兰先生指明。只是,冯先生在列举了这两位先哲的若干相同点之后,没有接着去揭示他们的差异。事实上,差异的揭示对于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是更为重要的。概括地说,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基本差异就是孔子主“仁”,苏格拉底主“知”。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4孔子处于周室衰微和礼乐诗书废缺的乱世。他哀叹中庸之德,“民鲜久矣”;并忿然于征伐战乱以下犯上。“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听上去简直是切齿的痛恨了。孔子俨然以“警世的木铎”自居,他在收徒讲学、做官从政或流亡他国的颠沛生涯中逐渐认识到,社会的治乱取决于人际关系的“有道”与“无道”,而周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奉行这一典范,就是“有道”,背弃这一典范,就是“无道”。他以为,周礼的崩坏导致了时世的动乱,为此,他提出“仁”的主张,作为社会痼疾的治方,以图变“无道之世”为“有道之世”。孔子的“仁”,首先是指人。以人道代替殷周以来的鬼道和天道,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我们知道,殷人尊崇自己的宗祖神帝,“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他们认为吉凶祸福皆取决于帝,因此遇事总用占卜的方式向帝请示和祈求保佑,这实际上倡导的是鬼道。到了周代,“天”代替了原来的“帝”,这个“天”更多地指具有意志的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代替了惟受帝命的思想,天道代替了鬼道。到了孔子,他不提鬼怪神异,也很少发表有关天道与天性的言论,当弟子樊迟求问什么是“仁”时,他回答说“爱人”。可以说,只是到了孔子,才真正把视野转向人。这一视野的转移使孔子提出了许多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4影响深远的思想。他主张,社会的治理不仅取决于达官显贵,也取决于民,因此,要“爱人”,而不要“亲亲”。他不仅要求统治者“养民如子”,也要求被统治者“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指出,不能局限在“亲亲”与“爱私”的血缘关系上去选任官吏和教育培养人才,应当“举贤才”和“有教无类”。其次,孔子的“仁”又是指人际关系的规范。孔子认为周礼的崩坏,根子在于诸侯大夫的“假人僭越”。为了使人人按周礼就范,最根本的就是使大家克制利欲,正名复礼。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在“仁”的思想指导下,儒家纲纪伦常象一张覆盖着全社会的大网,控制着社会上下各阶层,朝野无遗,连最高皇帝也不能幸免。在地球的另一隅,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也大有愤世嫉俗之感。关于苏格拉底的史料,主要有柏拉图的对话篇和色诺芬的回忆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