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的调查 _第1页
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的调查 _第2页
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的调查 _第3页
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的调查 _第4页
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的调查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的调查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的调查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高储蓄率开始逐渐的吸引了经济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并就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因此,我们也就这个做了一系列相关的调查,其中的观点和看法由于本人的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原因肯定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看看中国社会近几十年的居民的收入情况和国情。从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人均国民收入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19791987年期间,工资制度还处于计划体制下,收入上升得比较慢。粮票、布票等计划经济下特有的消费分配方式仍在继续。市场机制尚在形成过程之中。收入和消费同时增长,而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了消费。因此,中国的储蓄率呈上升态势。第一代效应占据主流。1987年以后,在消费和收入的关系上市场机制逐渐占据主流。因此,将1987年选择为“趋向成熟阶段”的起点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从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人均国民收入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2/819791987年期间,工资制度还处于计划体制下,收入上升得比较慢。粮票、布票等计划经济下特有的消费分配方式仍在继续。市场机制尚在形成过程之中。收入和消费同时增长,而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了消费。因此,中国的储蓄率呈上升态势。第一代效应占据主流。1987年以后,在消费和收入的关系上市场机制逐渐占据主流。因此,将1987年选择为“趋向成熟阶段”的起点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然而中国从那以后不断出现的高储蓄率也逐渐的吸引了经济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并就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因此,我们也就这个做了一系列相关的调查,其中的观点和看法由于本人的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原因肯定存在很多的问题。尽管从年至年,为进一步启动消费,抑制通货紧缩,人民银行连续次降息,使储蓄利率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同时开征储蓄利息税,但居民储蓄意愿仍强势不改,定期储蓄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所占比重始终保持在以上。尽管央行已多次出台分流储蓄的措施,但居民难以奏效。城镇居民消费剩余增长了近倍,农村居民消费剩余增长倍多,而此间的居民储蓄也同步增长了近倍。不可否认,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是储蓄快速增长的重要源泉,3/8除了收入因素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他导致居民储蓄高增长的原因一,体制改革促使预防性储蓄动机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居民素有进行储蓄的传统,但近年来在利率处于低位、国家征收利息税的情况下,居民储蓄依然居高不下,其原因并不单纯是我国居民消费观念和投资理念的问题。自世纪年代初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原先由国家统包的一系列福利性制度发生了改变,在收入分配体制、消费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价格体制、教育体制以及住房体制等方面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居民面临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面临一些过去由国家和单位承担的改革成本,改为由个人承担,再加上就业形势的压力,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等因素,促使居民的储蓄倾向增加。二,投资渠道不畅导致居民金融资产集中于储蓄。储蓄存款大量增加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可供个人选择的投资工具有限也有很大关系。近几年,短期国债以其利率高于银行存款,风险相对较低而供不应求;股市变化风云莫测,特别是近几年股市缩水较大,一部分股民血本无归,使大多数居民不得不谨慎投资;保险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也不能成为居民投资主渠道;债券市场难觅踪影;期货市场刚刚起步。因此尽管储蓄收益已跌入历史最低点,4/8如万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按的新利率计算,扣除了的利息税后,一年的利息收入只有元,仍没有把庞大的居民储蓄挤出银行。三,居民消费倾向偏淡也使资金流向储蓄。储蓄存款的持续增多,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居民消费欲望的不足,反观中国的消费需求,虽然一直保持着较平稳的增长态势,但远远低于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但消费品市场相对不旺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目前居民消费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经过上世纪年代中期以前的消费高速增长,基本耐用消费品市场渐趋饱和,近年来虽然教育、购房、买车已成为消费支出三大热点,但大部分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全面升级还有待培育和引导。四,大量非居民性资金流入也是储蓄高增长的原因之一。一部分投资人因为资本市场回报率不高和风险较大,暂时撤出资本市场的投资存放银行,或者因为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而将一部分用于生产建设的资金暂存到储蓄上,等待机会再次进行投资。另外现在虽然实行了储蓄实名制,公款私存的状况得到一定控制,但因种种原因,大量灰色收入、公款私存也成为储蓄存款中虚增部分,上述资金与居民储蓄性质完全不同。根据人民银行曾经做过的有关调查的结果,这部分非居民储蓄在储蓄存款增加额中的比重基本稳定在左右。5/8五,人口年龄结构会明显地影响储蓄率。年轻人收入低或者没有收入,而他们预期在未来有较高的收入,因此年轻人的储蓄较少。居民储蓄主要来自于1660岁的人群。老年人不仅不能继续提供储蓄,反而要取出以往的储蓄以供退休后的消费。如果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上升,储蓄率将下降。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六,相对价格的变化会改变储蓄率。如果在短期内消费价格指数上升,有可能使得居民推迟消费,而增加资本项目投资。七,利率可能对储蓄产生双方面的影响。提高利率可以提高储户对未来收益的期待,鼓励储蓄。但是对于未来财富的乐观估计又可能提高当前的消费,从而降低储蓄。前者称为收入效应,后者称为替代效应。大量研究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要高于财富替代效应。八,通货膨胀对储蓄也有两方面的影响。高通货膨胀会使得居民的财富贬值,物价上涨,为了保持生活水平不致下降,激励他们增加储蓄。与此同时,高通货膨胀使得投资的未来变得更不确定,从而降低人们储蓄的愿望。除了以上总结的那些因素和原因,还有其他各个领域的专家也在注意这个问题,比如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6/8以下是有关他们的观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介绍到经济研究中,也许可以解释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储蓄率变化的原因。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于他的青少年时期。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造就了一个人的生活习性,包括他的消费习惯。出生于贫穷家庭的人很可能终身保持比较节俭的消费习惯。即使他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之后,他们依然愿意维持原来的消费习惯,这群人的储蓄率必然比较高。而富家子弟从小花惯了钱,除非实在没有资金来源,他们将倾向于维持较高的消费水平。大量统计数据证实,人们往往在青年时代业已形成他们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无论他们的收入或财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大多数人将保持他们的消费习惯不变。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未必能够增加他们的乐趣或者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存在着某些特例,但是从社会群体来观察,人们在消费上保持着巨大的惯性。这个惯性使得人们选择了各自的生活方式,各得其乐。从16岁到60岁年龄段的居民是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同时也是主要的储蓄者。在经济起飞之前,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居民处于贫困状态,购买力有限,习惯于比较俭朴的生活。随着经济起飞,他们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收入也逐渐升高。刚刚摆脱贫穷的人对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7/8高非常满足。即使他们的收入已经能够支撑较高的生活水准,但是惯性使得他们依然保持原有的消费习惯。大部分居民脑海中对于昔日贫穷的记忆,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增加储蓄,防止再度跌入贫困。此外,在刚刚开始经济起飞的国家中服务业欠缺发达,尚且不能提供高档次、多元化的消费选择,有助于在社会上保持俭朴的风气。可是,人们并不愿意让他们的子女重复当年艰苦的日子。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人们有能力为下一代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条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消费习惯与长辈迥然不同。他们衣食无虑,可支配的资金逐渐增加。特别是随着开放,大量外国商品和消费方式传入境内。迅速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为年青一代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消费攀比现象促使新一代具有高消费倾向。以下则是通过各个方面的综合和各种事实联系在一起得出的在这个问题上的有关的结论1、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消费观念依然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以节俭消费为主。去年公务员涨工资、财政发放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比增长106等利好因素,使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据统计,截至去年6月底,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已达万元,户均家庭金融资产达8万元。2、体制转轨带来不确定因素增加。政府陆续出台8/8了若干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机构、医疗、社保等改革。人们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防患意识明显提高。虽然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从而降低当期消费,增大预防性储蓄。3、消费结构不甚合理,阻碍储蓄向投资转化。目前,一般消费品市场渐趋饱和,而新的消费热点如汽车、住房等市场又不健全,制约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