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代文学中性别教育的引导_第1页
中学古代文学中性别教育的引导_第2页
中学古代文学中性别教育的引导_第3页
中学古代文学中性别教育的引导_第4页
中学古代文学中性别教育的引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中学古代文学中性别教育的引导中学古代文学中性别教育的引导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的内容如实的反应了社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而中学阶段的教育面对着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对于性别的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何让他们正确的去对待教材中不同的男女形象呢笔者基于此,尝试着以性别意识为切入点,对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古代文学中的两性形象进行探讨,以期待寻找到符合语文新课改的实施途径。一、性别教育在中学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意义及导入途径性别教育在中学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史学思维,更应该有文化学的视角。有了文化学的视角,文学史的研究才可能深入。有了文化学的视角,文学史的教育才可能深入,学生才能实现由今近古的转变。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笔者尝试着把性别教育作为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古代文学教育的一个新的文化学视角,用性别教育的理念来解读研究中学教材里的古代文学。这一切入点基于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尤其是五册必修教材里所包含的古代文学篇章。2/7将性别教育引入中学古代文学教学之中,从理论层面看,必然是对中学古代文学教学的一种全新的审美角度。性别维度进入中学古代文学教学的视野,不仅可以视为对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提供新的切入点,同时也能提供重新解读古代文学篇章的途径之一。从现实层面看,性别教育在我国的中学文学教育中存在误区,在中学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性别教育有两种倾向一是中国传统的性别观占主导地位,如“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二是不关注性别差异,表现为“去性别化”。对于性别教育的缺失,将导致学生对男女性别认识不清晰,更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自身行为、角色、人格特征及职业选择的不清晰,这对人性的文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弊无利。中学古代文学教学中贯以性别教育,让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从对男女形象的辨析中正确的认识自身。性别教育在中学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导入途径古今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用力甚勤。纵观已有的学术成果,或从阶级的、民族的、心理的视角揭示作品的时代、社会风貌及写作者的心理动机或从文体特征、叙述方式、语言风格、象征隐喻等纯文学而非文化的切入角度观照文本。尤其是在中学古代文学教育中,甚少涉及性别教育。在此笔者将性别教育三个切入路径总结如下第一,作者性别构成的比例及其创作呈现的风貌。第二,3/7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两性人物的对立,如窦娥冤、红楼梦等。第三,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如窦娥冤、红楼梦、涉江采芙蓉等。二、性别教育在中学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体现正如孙艳红所言“以性别视角解读唐宋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批评方法的操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建构一种面向未来、关注两性审美关系的审美意识和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性别教育批评体系”。具体而言,性别教育在中学古代文学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对比认识男女词人及男女形象性别失衡的现状笔者通过对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书的36篇古代文学篇章的统计分析发现男性作者占35篇,占97;女性作者仅占1篇,占3。可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男性作者为主,女性作者的缺失的现象。存在女性形象的占10篇,占28。而全无女性形象的占了26篇,占72。中学语文古代文学的性别失衡不单表现在男女作者上,男女形象上也存在着失衡的现象。而存在女性形象的10篇文章,有9篇的作者都为男性,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占90。性别失衡的现象不仅在中学古代文学中存在,同样存在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这不仅使得中学古代文学的教学整体呈现出男性气息,同样会对学生的性别认识造成4/7很大的影响。探究性别失衡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长期以男权为中心,不仅属于女性文化的空间是分狭窄,女性甚至在生命存在上都被传统文化忽略。数千年的男权文化中产生的知识体系,是笼罩在女性身上的网。这也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性别失衡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性别失衡必定会导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失衡,对于教材的这种失衡我们无力改变,只能从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方面着手。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首先,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确立正确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应明确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虽然存在性别差异,但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在发展特色上存在不同。教师们应从观念上逐渐淡化并抛弃性别陈规与偏见,改变对男女学生期待的刻板印象,打破以往刻板的性别教育模式,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兴趣加以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全方面自由地发展。其次,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带领他们探究中学古代文学教育的性别意识,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的男性主导地位及其主导下的济世救民意识,让身为男性的学生与中国古代的男性文人互相沟通。此外,结合现实,在认识到中国古代女性作家缺失的缘由及与现5/7代女性作者蓬勃兴盛崛起的情况,促使女性学生激发弥补意识,认识到古今之异。帮助学生对比理解男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女形象古今一脉相承的人物形象中学古代文学教材里呈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必修一所选择的烛之武退秦师还是荆轲刺秦王都再现了古人的“义”、“忠”,也再现了古人追求的“爱国”、“奉献”精神。这些精神延续至今,而古代文学中涉及到这类精神的往往偏重于男性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当代同样具有类似品格的女性形象,让学生能通过两性的对比更全面理解“爱国”、“奉献”等精神。古今差异较大的人物形象中学古代文学篇章也为学生再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尤其是氓、红楼梦和水浒传、窦娥冤所呈现的社会文化,离学生的认识较远,而以性别为切入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可借助这一切入点再现其时文化背景。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中学古代文学篇章里面呈现的女性形象,其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是一部女性文学史。解读女性形象,可以从6/7两个方面出发其一是男性文人笔下的女性形象,如屈原所开启的“香草美人”意象群。由此,女性的存在不仅是作为男性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男性“志”的补充和“志”的再现,或者说是男性政治生涯的再现。其二是女性作家及其闺阁情趣或者是闺阁志趣,如李清照的词,忠实的再现了女性作者的生活和情感。设计学生扮演男女形象,以性别身份阅读文本设计学生的性别身份对阅读文本的影响,可以促发中学古代文学教育的新的意义,同时使得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性有更深的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审美特征、特有的社会风貌、特有的女性认识和男性认识。以性别视角来切入中学古代文学篇章的教育,不仅是审美的,而是是历史的,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同时是对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的忠实呈现,是学生认识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以性别教育为切入来解读文本,加之“诗言志”、“知人论世”的解读方式,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对文本的课堂呈现,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也促使了学生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