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砺儒中等教育目的论的启示_第1页
林砺儒中等教育目的论的启示_第2页
林砺儒中等教育目的论的启示_第3页
林砺儒中等教育目的论的启示_第4页
林砺儒中等教育目的论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1林砺儒中等教育目的论的启示作者梅汝莉林砺儒18891977年,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近60年。19201930年,林砺儒兼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时称主任,着力进行教育改革。聘请了一批优秀教师,试验实行“六三三”学制,自编课程教材,实行男女同校等措施,培养了大批人材,树立了我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典范,为北京师大附中从优秀到卓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林砺儒先生独创的中等教育目的论,不仅改写了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历史,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古代的学校制度,始终只有两级,即大学和小学,而没有“中学”。自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之后,在教育系统中才有了“中学”这一概念,并随之创办了一系列各种类型的中等学校。这意味着,中等教育在我国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实践。但是,在教育系统中,中等教育究竟如何定位,它应当肩负怎样的使命,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中学似乎只是一种“预备教育”。预备升学,那就是高等教育之“预备”预备就业,那就是未来职业之预备。总之,中等教育没有自身独立之目的。林砺儒先生在我的中学教育见解一文中,提出了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11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他说“中等教育其自身就是目的,决非为将来某种专门之准备。”具体而言,中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明确指出“我认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决非何种职业之准备。要全人格的陶冶受到圆满,那么将来个性的分化才算是自然的。若有人问我中学毕业生做什么,我就说也不为士,也不为农,也不为工,也不为商,是为人也可为士,也可为农,也可为工,也可为商。”也就是说,“教人做人”是中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塑造一个人完善的人格,是中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将全人格的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目的,其意义何在呢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当下有无现实意义本人不揣浅陋,试析如下。一、切中国民教育体系的核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更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林砺儒揭示,“封建社会的教育是为人们造就身份的。资本主义的教育是为人们谋求职业的当然也抬高身价。他们的大学之道都是一条利禄之路”我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步履蹒跚地开始踏上了现代化的征程,众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必须废止“士大夫教育”,培养新型的国民,所谓“强国必先强种”,指出只有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理想。梁启超率先发表了新民论,倡导培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11养适应近现代社会需要的国民。在清末民初,我国教育界兴起了一场“国民教育”运动,建立国民教育体系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时至今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的警世名言,仍然响彻中华大地人们期盼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林砺儒先生曾为创建国民教育体系振臂呐喊,他说“国民教育,由形式言,是国民的权利。某一国国民教育的量与其实现的民权成正比。又由内容言,国民教育是国民生活。国民教育的程度与其生活之发展成正比。”由于国民生活的质量最终取决于国民自身的素质,因此“教育若能陶冶人格”,就能“推动社会生长”,除此之外“实在别无捷径”。他主张“教育要陶冶健全有用的公民,可以参与政治,可以肆力生产,可以效命疆场,可以从事职业,可以研究学术”显然,林砺儒倡导人格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健全有用的公民”,为他们从事政治、生产、军事、学术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他深知要达此目的,必须依靠“教育家办学”,他告诫将服务于中等教育的师范生们要努力成为教育家,并强调指出“教育家要培养进步的人格,以适应进步的社会”林砺儒倡导人格教育,切中了国民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在很大程度上,他正是从创建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需要出发,将人格教育列为中等教育目的的。当下,我国社会正处在急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11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社会发展已经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和谐的现代社会,正在中华大地崛起。支撑这一伟大变革不可缺少的力量就是全民素质的提高,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林砺儒以人格教育造就“健全有用的公民”的思想,仍然具有鲜活的意义。二、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坚守中文等教育的基础性“全人格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以人格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目的,时常会引起误解,以为林砺儒传承的是“道德至上”的观点,有悖于全面发展的要求。其实不然。就“人格”而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人格仅就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而林砺儒则不同,他倡导的是“全人格”的“人格教育”。这个“全”字,表明他所谓的人格是广义的人格、全面的人格,与“道德至上”俨然有别。广义的人格诚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所言,它是指“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此可知,广义的人格教育,与我国政府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林砺儒倡导的“全人格教育”,正是促进国民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从“文化教育”入手造就中学生的健全人格。至于如何实施全人格的教育呢1922年9月,林砺儒在担任北京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5/11师大附中校长的就职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学教育是全人格教育,其基本任务是文化教育,是人们需要的普通文化修养的最高水平。”从“文化教育”入手来造就中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他的卓见。文化,一般而言,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方面的社会内容,从文化教育入手来造就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可以大大提升他们社会化的水平,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反之,没有文化的教育,就会出现受了教育却没教养,有了学历,却没学问等教育异化现象。这正是当前我们教育受到抨击之所在。三、“全人格的教育”是抵制功利主义对基础教育侵蚀的利器林砺儒主张“中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线到各方面去”,也就是说,对中学生的人格陶冶必须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中学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都应该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他曾举例说“例如文学的陶冶,并非要把少年立刻造成一位名作家,也不是准备将来卖文讨饭,乃是要引导他的人格的活力往文学方面去。科学的陶冶也不是要养成科学家或准备做农工,乃是要引导他的人格的活力往科学方面去。艺术的陶冶也是一样的理由。”这是他对人格教育功能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坚守了中等教育的“基础性”。这是因为林砺儒深知中学时期学生的个性具有强烈的动荡飘浮性,从人才学的角度分析,这一阶段大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6/11多数学生都是“潜人才”,任何“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在林砺儒领导下的师大附中,营造了民主、开拓、创造的良好风气。钱学森回忆说“大家重在理解不在记忆。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他几乎每天中午吃了饭,就和同学在教室里讨论各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他不怕考试,也不死记书本,玩得也很痛快,天黑才回家。对于这段启蒙教育,钱学森十分怀念,尽管他的成绩大多为80来分,却没有影响他后来的发展,成功地使他由“潜人才”变成了杰出的“显人才”。曾就读师大附中的于光远先生近年来发表了关于80分价值的评说,认为追求100分是不值得的,往往会扼杀一个人潜质的发展。他认为一般的学生都可以不太费力地达到80分,而由80分争取达到100分,就需要竭尽全力了。他主张学生应当用那由80分到100分的时间精力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自己就是这样成功的。在今天,林砺儒倡导的“全人格教育”则是我们防止教育异化、抵制功利主义对教育侵蚀的利器。从实施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学教育阶段,是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所有目标、各项标准的设计和制定,各种课程的设置和工作准则,都不能偏离“基础教育”的轨道,都要立足于“基础性”的要求。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7/11这种“基础性”,并非仅仅是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认知基础,而是指向于能够承托起人的长远发展,能够支持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品质的培养,这就是林砺儒倡导的“全人格的教育”。四、培植了会通中西、学贯文理、志在振兴中华杰出人才成长的沃土最能检验学校办学思想正确与否的是学校的毕业生,林砺儒执掌北京师大附中期间,曾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刚刚离世的、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他曾经动情地回忆自己在北京师大附中的学习经历,称之为“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即1923年至1929年,也就是林砺儒改革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教育的历史时期。钱老对这段启蒙教育,十分怀念,他清晰地记得教几何的傅钟荪老师曾用古汉语自编讲义,把道理讲得很透,特别是傅老师关于科学的精辟见解,更让他不能忘怀,即“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是根据科学、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在课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如此”,这使钱学森“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中国古老而有效的歌诀体,曾经使各种知识不胫而走,大大提高了中国古代的文明水准。当时任教的博物老师不因其古而弃之不用,精心编撰了合辙押韵的“矿物硬度歌诀”,“以旧体载新知”,使钱老终身难忘。教化学的王鹤清老师,注重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8/11实验。据钱老回忆,当时,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只要跟实验室管理老师说一声,不受课程科目的限制,学生进出自由,这大大激发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当时的师大附中,可谓会通中西,学贯文理。学校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如非欧几里得几何、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化学以及中国的诗词、音乐、伦理学,使学生饱览各种课外书籍。有些课程用英文授课,到高中二年级就已开设第二外语,钱学森当时除学英语外,还选修了德语当时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知识面广,求知欲强,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师生关系融洽,志存高远。钱学敏回忆,1956年初,钱老刚刚回到祖国不久,有位记者访问他说“您认为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钱学森略微沉思一下说“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所受教育的经验之谈。钱学森在晚年为了造就振兴中华的杰出人才,倡导“大成智慧教育”,这犹如是对其老校长林砺儒“全人格教育”所做超越时空的响亮回应与钱学森对师大附中感同身受的还有中国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他于192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试验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11班,入学后即学习中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课程。5年后,他从师大附中毕业。张岱年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的五年,也正是林砺儒担任该校校长的时期。张岱年先生毕竟是研究哲学的,他善于从人生终极发展的高度评价他的中学生活,他说“我上中学时就打下了一生的基础。”“我的性格是好静而不好动,少年时期就对哲学和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读了许多中国的古书,也读了大量英文原著。博览群书使我学会了思考,于是,小小年纪的我就开始考虑宇宙和人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两位大师的回忆有力而生动地证明了,林砺儒全人格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目的的思想,是何等的重要与正确。五、以“全人格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目的,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有位比较教育的专家,在总结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史时,深刻指出中学阶段的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漩涡”,极言其重要和艰难。的确,100余年来的现代教育思潮,常常是围绕中学教育展开的。我国动作最大的学制改革“六三三”学制的颁定,重点也是针对中学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面对“知识爆炸”的挑战,现代中等教育几乎陷入被动应付的窘境。但是,随着当今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兴起,众多思想家,开始认识到现代化必须先化人,后化物,人的现代化是前提和根本。林砺儒在人生最重要的中学阶段,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0/11倡导以“全人格教育”为目的的主张,符合世界现代化进程关于“先化人,后化物”的经验,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高度评价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对生命的自豪感和独立的判断能力。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人,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由此我们看出,在青年时代对学生实施全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才基地。该校形成了几百年来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成才需得先成人。该校的办学者认为,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倘使一个人才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