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权利法哲学本体论初探_第1页
青年马克思权利法哲学本体论初探_第2页
青年马克思权利法哲学本体论初探_第3页
青年马克思权利法哲学本体论初探_第4页
青年马克思权利法哲学本体论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青年马克思权利法哲学本体论初探青年马克思权利法哲学本体论初探本体论源于古希腊,“ONTOLOGY”一词是希腊文衍生出来的,其基本的含义是关于存在的学说,探索存在的本质问题。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认为,“表示关于存在的科学,也即关于存在者之为一般存在者的科学,有一个学院式的、在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时期里出现的名称,叫做存在学或者存在论”。从整个哲学史来看,关于本体论的含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义众说纷纭,但哲学家们都围绕着以研究存在的概念的共同性质作为本体论研究,无论他们所谓的本体是一种抽象的物质,抑或是一种抽象的观念,都试图去寻找世界的起点、本源。所谓“本体论”,一般是指世界及其事物的本原、本性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或者说“本体论”是研究世界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本体论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从实质上讲,本体论是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之列第二,从方法论上讲,本体论采用的是逻辑的方法,主要是形式逻辑的方法,到了黑格尔发展为辩证逻辑的方法第三,从形式上讲,本体论是关于“是”的哲学,“是”是经过哲学家改造以后而成为的2/11一个具有最高、最普遍的逻辑规定性的概念,它包容其他种种作为所“是”的逻辑规定性。本体论因之而得以命名,即它是一门关于“是”的学问,其较适当的译名应为“是论”。由此可见,权利本体论,也就是研究权利现象存在及其本质的理论。权利本体论对于权利法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性意义,它是权利法哲学研究的前提。权利法哲学需要研究的是权利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权利的最初的依据是什么等等问题。因此,马克思权利法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为马克思权利法哲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石。它是马克思权利法哲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权利法哲学理论体系中居首要位置。一、青年时期马克思权利法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青年马克思深受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无论从马克思早期的家庭气氛看,还是就当时社会的大环境而言,都弥漫着自由主义精神。1835年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毕业考试时所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的憧憬“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3/11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从特利尔中学毕业后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如愿获得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他热诚期望通过对纠纷案件的诉讼辩论,来惩恶扬善,伸张正义,造福于人类,并在为同时代人的完善和幸福而奋斗的过程中也使得自己达到完美的境地。在大学的时间里,马克思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法律学习中去,试图构自己的法哲学理论体系。青年时代马克思深受康德理性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构建自己的“法哲学体系纲目”的观点和康德基本一致,如马克思自己所说“体系的纲目近似康德的纲目”在康德的体系里,“现象界”与“自在之物界”是彼此分离的,“此案”与“彼岸”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应有”与“现有”之间严重对立,这是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在康德学说中的一种特殊表现。这种二元对立的突出标志,就是远离社会现实、憧憬未来的理想主义。而对于血气方刚、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马克思来说,康德的学说就好像一艘开向未来的“理想之帆”。马克思也试图依赖这种理想主义的法学世界观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但以失败而告终。康德深受卢梭“天赋人权”论和人的自由观的影响,康德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以实践理性原则为依据的基础之上的,“根据普遍的法则,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个人4/11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原生的、与生俱来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自然权利,它是基于人的本质的自由。康德的整个体系中,都渗透着人的自由的描述,方法论的缺陷也被对人的赞美之声所掩盖。在康德看来权利被看作是先验的范畴,是从所谓“科学原则的纯粹理性形式”中推演而来,扭曲了权利现象同现实真实世界的联系。马克思认为,这种方法是唯心主义的“数学独断论”它使得人们不能从世界的有机的、生动的发展方向去理解世界。在这一次探索中,马克思深刻的分析到“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从此以后,马克思抛弃了康德理想主义法学观进而转向了昔日的“思想之敌”黑格尔学说,在那里马克思找到了“精神寄托”。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理论,这无疑是黑格尔辩证法最核心的内容。诚如马克思感叹“帷幕降下来了,最神圣的东西已经毁了,必须把新的神安置进去。”“我从理想主义,顺便提一提,我曾拿它同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作比较,并从其中吸取营养,转而向现实本身去求思想。如果说神先前是超脱尘世的,那么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尘世的中心”。在黑格尔的权利法哲学体系中,他将权利作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认为自由是权利的本质,5/11同时他又以意志的运动来解说权利,将自由与意志融合起来。从本质上看,黑格尔和康德在对权利的理解上是不同的“康德的权利概念含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内容,权利的主体和基础是实实在在的个人,而黑格尔的权利概念则建立在自在自为地存在、合乎理性的意志这一实体性的基础上。”从此,马克思完成了从康德的理性理想主义权利法哲学思想到黑格尔的理性现实主义权利法哲学思想的转变。后来进入柏林大学攻读博士。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一文中,详细评述了伊壁鸠鲁的自由观。他提出,真正的自由,不只是存在于个人内心的宁静之中,更主要的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全面交往过程之中。博士论文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观是建立在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此时的马克思还是一个唯心主义者。1841年4月马克思拿到哲学博士学位毕业,第二年进入莱茵报工作,凭着自己卓越的才华马克思很快就担任了莱茵报的编辑,并参与了当时社会上一些重大的法律问题讨论。这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比如出版自由、国家与法的关系问题等等,马克思尝试着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解方式来解释这些令他“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了评普鲁士最新的书报检查令的文章。在文章中,马克思强力反对6/11惩罚“思想犯”,并提出追究思想倾向的法律,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是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人的内在思想,任何以惩罚思想为理由的法律只是“执政党的龌龊良心”的不自觉叫喊。“只是由于我表现自己,只是由于我踏入现实的领域,我才进入受立法者支配的范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马克思站在人民的立场抨击了普鲁士政府颁布的书报检查令是一部专制的法律,它剥夺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普鲁士政府的颁布的书报检查令对人民权利的任意践踏,让青年马克思深感困惑。在他这时期的法学著作中,理性法与自由法的观念一直贯穿其中。马克思把理性和自由作为分析法律现象、探讨权利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比较明显的带有黑格尔唯心主义理性权利法哲学的思想烙印。但是理性法的理论同现实生活存在严重的冲突,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严重对立中使得马克思开始怀疑黑格尔理性法理论,从而迈出了从唯心主义理性法权利法哲学观向历史唯物主义权利法哲学观转变的第一步。二、权利的本源是自由理性我们把马克思青年时代这一时期的权利法哲学称作是“新理性批判主义”的权利法哲学,具体时间跨度是从1835年8月马克思从特利尔中学毕业到莱茵报前期7/11以马克思发表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为标志。所谓新理性批判主义“是指青年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在康德那里得以系统化的理性主义思想传统,另一方面又融合了黑格尔历史批判精神的合理性内核,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从康德的理性理想主义权利法哲学思想到黑格尔的理性现实主义权利法哲学思想的转变。在新理性批判主义时期,马克思在康德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以人类自由理性为视角,揭示出了权利现象的价值内涵,带有浓厚的法哲学二元论色彩。与此同时,马克思在分析康德权利法哲学的理论时,指出“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不能够将真实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必须把“应有”与“现有”统一起来并从现有事物自身矛盾关系出发求得二者的统一。这里反映了马克思深刻的理性现实主义权利法哲学的思想。从青年马克思所构建的“法哲学体系纲目”我们可以看出,在私法领域,马克思将个人权利分为物权、人格权和基于物权的人格权。在关于有条件的契约的私法中,马克思将契约分为有偿契约、担保性契约和无偿契约。而人对人的权利也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划分与康德的体系基本一致。马克思基于康德理性自由主义权利法哲学思想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他最终不得不面对这一尝试失败的现实。康德体系离开“现有”而只注重“应有”,8/11这种追求权利真理的路径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权利法哲学体系的理论部分与实证部分是完全对立的、分离的,那么追求权利的真理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此,马克思抛弃了康德主义进而转向了黑格尔学说,重新构建自己的权利法哲学理论体系。在克莱安泰斯,或哲学的起点和必然的发展一文章,马克思过去“彼此完全分离的科学和艺术在这里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了。”也就是说,“应有”与“现有”的分离、对立难题在这里开始得到解决。马克思发现“最后的命题原来是黑格尔的开端”。过去的法哲学体系是从“应有”加以考察,从而推演出现有黑格尔权利法哲学的方法论则是从现有出发去推演应有。公丕祥教授在权利现象的逻辑一书中评价说“他的法哲学的逻辑行程乃是客观精神在权利体系中的漫游,是自由意志的否定之否定的动态发展。”马克思开始认识到了黑格尔的权利法哲学体系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并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指出,在考察权利现象时,必须把“应有”与“现有”有机地统一起来,必须从现有事物自身的矛盾关系出发来求得这种统一。马克思意识到康德体系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绝对对立起来,用主体驾驭客体,用应有去审判现有,这是他构建的权利法哲学体系的根本缺陷。黑格尔却主张9/11要在现实本身中理解客体,而不应该任意地分割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理论是黑格尔辩证法最核心的部分,它对马克思摆脱康德先验的理性自由主义权利法哲学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康定自由主义权利法哲学观则是通过对理想境界的描述来曲折地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话,那么黑格尔的国家主义权利法哲学观是通过对现存的表面赞颂而曲折地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1841年普鲁士政府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当以布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分子在为新的书报检查制度唱赞歌的时候,马克思却没有充当“政治近视眼”,并敏锐地觉察到这个新法令的真正意图只是为了掩盖出版自由同书报检查互不兼容这个事实。马克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新理性批判主义的权利法哲学观,深入了抨击了专制法,从而捍卫了出版自由的权利。首先,马克思以自由是人的本质为出发点,刻批判书报检查令扼杀出版自由的专制本质。青年马克思指出“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实现自由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可见各种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不过有时表现为特权,有时表现为普遍权利而已。”。马克思辛辣地讽刺道“法律允许我写作,但10/11是我不应当用自己的风格去写,而应当用另一种风格去写我有权利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但首先应当给他一种制定的表现方式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没有色彩就是这种自由唯一许可的色彩。”可此可见,书报检查令名为自由实为专制的本质暴露无遗。它剥夺了人民的出版自由,使自由成为多余的东西。此外,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表现,这是人固有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这种权利。自由的出版物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