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尔·金特》组曲〈朝景〉和声分析及音乐表现意义_第1页
《培尔·金特》组曲〈朝景〉和声分析及音乐表现意义_第2页
《培尔·金特》组曲〈朝景〉和声分析及音乐表现意义_第3页
《培尔·金特》组曲〈朝景〉和声分析及音乐表现意义_第4页
《培尔·金特》组曲〈朝景〉和声分析及音乐表现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培尔金特组曲朝景和声分析及音乐表现意义培尔金特组曲朝景和声分析及音乐表现意义培尔金特原为一部著名的诗剧。这部诗剧以挪威民间传说为题材,但具有讽刺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象的社会意义1。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包括四个乐章,本文所要分析的是组曲中的第一乐章朝景。它原为诗剧第四幕中的一段配乐,描写培尔金特在非洲海岸流浪时的当地自然风光,长笛吹奏出牧歌式的主题,表现了培尔金特所向往的理想乐园。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一、调式调性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第一乐章朝景结构是三段式。第一段,乐曲的开始处为E大调,主题是由长笛与双簧管交替演奏,接着由大管演奏主题时,调性已经转到了G大调,大管将调性转到G大调后,主题又由长笛和双簧管在G大调上再次演奏,接着又由大管将旋律向上方三度转调,转到了B大调,同样的主题第三次由长笛和双簧管演奏。在第一乐段结束时音乐回到了E大调,这次主题2/7由木管组转到了弦乐组,由弦乐在E大调上重复主题,并结束乐曲的第一段。第一乐段进行了三次转调,第一次是利用E大调的/和弦等于G大调的和弦,由此即转到了G大调,第二次是利用G大调的B级和弦等于B大调的和弦,由此又转到了B大调,第三次是B大调的和弦等于E大调的级和弦,即又转回到E大调。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描写朝阳升起。乐曲的旋律由弦乐组奏出,此时的木管组只起到了和声的填充作用。乐曲一进入便从G大调开始,后进入到了F大调,之后又转到了D大调,在D大调进行了3小节时,插入了一点D小调的因素,之后又是F大调,第二乐段结束在了F大调。第三乐段,第三乐段又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回到了E大调,是由E大调的级四六和弦开始的,主题旋律的再现是由木管组的双簧管、大管和弦乐组的大提共同演奏的,第三乐段从开始到结束始终保持着E大调,没有进行转调,与第一乐段开始时的调性统一,做到了调性的回归。格里格作为浪漫时期的作曲家,他更注重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在这首乐曲中,前两个乐段在频繁的转调,在第一乐段中更是以色彩性的三度作为转调的方向,由E大调G大调B大调,调性的扩张使音乐的色彩性、3/7模糊性增强。二、和声方面和声材料格里格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在和弦的选择上他突破了传统和声的审美观点,为了表达自己的音乐内容,他挖掘了新的和声材料即副三和弦的使用。乐曲开始为级主和弦,紧接着便接入了级和弦,之后的和弦一直是级和弦与级和弦的交替使用,级和弦是副三和弦,色彩暗淡,这样交替使用使音乐具有了对比性和色彩性。在乐曲的第一段没有出现一个级、级功能性的和弦,这一点也是打破了古典时期的进行原则。乐曲的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进入高潮乐段后,和弦的选择也更丰富了,乐曲一进入就出现了B级和弦,之后还使用了B7和弦和B级和弦。第二乐段结束后进入再现的第三乐段,和弦的选择没有高潮段的和声丰富,和弦的选择还是以级和级为主,但与第一乐段所不同的是,级和级和弦没有用传统的原位和第一转位,反而采用了它们的第二转位四六和弦的形式,这种和弦形式在过去是极少应用的,也正是这种形式的运用更加贴切的反映出该曲所描绘的清晨大自然的安谧、宁静的气氛。终止式终止式的和声构成形式,总是代表着一个特定历史4/7时期的和声语言的典型特征,它有如当时和声全貌的一个缩影,成为浓缩整体和声的规范。因此,终止式往往是反映和声新的发展变革的最为敏感的部位1。古典乐派的和声风格中,音乐总是被T与D的正格功能统治着,S则扮演着色彩调配的角色,给强劲的主、属关系以润滑和松弛,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缓解紧张情调的作用。进入到浪漫乐派后,变格终止的应用被提升到了突出的位置。在这首乐曲中,格里格将第一乐段的终止停在了/和弦,它的前面用了6和弦和7和弦全部是下属功能组的和弦,没有一个属功能组的和弦,第二段也是如此,在终止时是级四六和弦与级四六和弦的交替使用,级和弦本身就是具有下属功能的和弦,具有色彩性而非功能性,再加上它和级和弦是以四六和弦的形式出现,更具有不稳定性。在这里格里格是想要强调低音的下三度进行,具有柔和的色彩,表现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副属和弦、变和弦的使用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特点,是在和声进行中加强副三和弦的使用,重属、副属、变和弦的引入并且运用。朝景这首乐曲中也运用了副属和弦,并且利用副属和弦转调。例如第一段中E大调转G大调是利用E大调的/等于G大调和弦转入G大调,第二段也是利用E大调的5/7/等于G大调和弦转入G大调。变和弦的出现是在第二段第32小节,此处引入了B和弦,第40小节使用了B7和弦,第43小节是和弦和B7和弦的进行,第49小节还使用了B和弦将旋律转到了F大调。副属和弦、变和弦的广泛运用,使乐曲的调感游离,给人造成朦胧的感觉,加强了音乐的意境。和声的风格特征民族乐派的和声运用强调非力度性的自然音和声进行,自然三和弦自由、平等、连接,和声效果松弛、轻柔、淡雅、轻巧、流畅、柔顺、松软、新颖,与古典和声的力度性相比,民族乐派更强调和声的色彩性和民族化及调式化。三、旋律与音乐表现意义朝景原是诗剧第四幕培尔金特流浪到非洲时描绘自然风光的音乐,采用了田园牧歌式的体裁和单三部曲式的结构,第一段牧歌式的主题旋律个性鲜明,风格清新。长笛先奏出主题旋律平稳,带有装饰的风格,在旋律中柔入了东方的元素,表现了清晨日出,万物复苏的绚丽景色。接着双簧管在中音区模仿吹奏出第二句,随后长笛和双簧管模仿交替连续向上方三度转调,造成一种明丽璀璨的色调,仿佛黎明的霞光渐次穿透云层洒向浪涛轻轻拍击海岸木管组的音色使音乐充满了田园气息。从总谱的6/7第17小节开始,乐思开始由木管组相互交接、过渡呈述,而弦乐组的和声衬托以从分奏转换成齐奏。直接由弦乐组重复主题旋律。第二段是乐曲高潮段,弦乐结束了主题旋律的演奏,转入过渡性的乐思发展的段落,第第小提琴与中提琴进行乐思动机的分解演奏,大提琴奏出优美而富有幻想的旋律曲调来自于第一段牧歌的主题。从总谱的第50小节开始,由木管组接替了弦乐组的音型分解和弦的织体演奏,圆号独奏的主题乐思再现,旋律已在乐句的结尾处拉宽。之后音乐交接于大提琴的声部演奏,上方的木管组以分解和弦的演奏方式加入,形成了一定的对比。第三段它是乐曲的再现段,小提琴和中提琴在第54小节以长音的拉奏导入主题旋律。主题由双簧管、大管和大提琴整体奏出,小提琴和中提琴做分解和弦式的音型演奏。从第68小节开始长笛、单簧管特有的技巧性的颤音演奏,在这里运用的极富有音乐表现力,暗示着鸟鸣,和田园式的主题应和着,表现了大自然的生动写实情趣。在第76小节乐队突然休止,接着圆号以浓郁的和声进入,长笛演奏了主题旋律,这是整体乐思的回忆。整个乐曲织体使用简洁,转换与交接自然,音响造型极富有色彩性。体现了音乐作品内容上的需要和作曲家的创意思想及音乐美学风格上的基本特征。7/7小结格里格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这也充分表现了他的创作信条。格里格的创作信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