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读顺课文。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背诵文言文。3了解并识记重要的文学常识。4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5学会略读这种快速阅读的方法。6理解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表现手法。1反复诵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3理解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表现手法。4学习短文两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1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2学习驿路梨花中中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3在最苦与最乐中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4体会短文两篇中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高尚品德、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议论的,有文言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高尚情操。驿路梨花,作者构思谋篇独具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成,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陋室铭一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的描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全文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爱莲说中描绘的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以自况,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表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2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3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24理解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练的语言。5理解并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略读就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在七年级阶段,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略读方法。不仅要理解主旨,而且要揣摩语言不仅要掌握内容,而且要了解写法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提高能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所以要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驿路梨花,除了弘扬雷锋精神外,还要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最苦与最乐,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短文两篇除了了解内容,把握主旨外,还要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陋室铭和爱莲说的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课时第14课驿路梨花2课时第15课最苦与最乐1课时第16课短文两篇2课时写作怎样选材2课时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2课时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易错字丁卯年MO躬行GNG商酌ZHU草率SHUI生疏SH恳切KN譬如P朦胧MNGLNG累赘ZHUI别扭BI拖沓T妥帖TU诲人不倦HU不耻下问CH颠沛流离DINPI修润RN2多音字累别强3形近字3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诲人不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侧重于不厌其烦地再三教导。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侧重于反复规劝。用于教育别人。用于规劝他人。5词语释义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诲人不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妥帖稳当合适。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修润修改润色。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商酌商量斟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创作背景】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本文作者20世纪50年代曾在叶先生领导下从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与叶先生有着长期的交往,情同师友,关系密切。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叶先生去世三个月后的悼念追怀之作。文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高尚情操。作者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写作特点上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二是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的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本课为2课时。41识记并积累“不耻下问、恳切、譬如、诲人不倦、拖沓、妥帖”等词语。2理解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3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4体会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1归纳阅读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2通过略读和精读,掌握人物的过人品性。学习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第课时1识记并积累“不耻下问、恳切、譬如、诲人不倦、拖沓、妥帖”等词语。2掌握略读技巧。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4学习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重点】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难点】体会并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导入自主学习文段探究导入悬念型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更迫切地走进文本,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当前大多教育者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同学们,你们对这句话也很熟悉吧,那么你们知道这一观点是谁提出来的吗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儿童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他影响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你想更多地了解他的处事、生活、工作的点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板书课题一、自主学习设计意图通过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任务一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会的字词,给课后“读读,写写”里面的字词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1易错字丁卯年MO躬行GNG商酌ZHU草率SHUI生疏SH恳切KN譬如P朦胧MNGLNG累赘ZHUI别扭BI拖沓T妥帖TU诲人不倦HU不耻下问CH颠沛流离DINPI修润RN2解释下列词语。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诲人不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妥帖稳当合适。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修润修改润色。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商酌商量斟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任务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1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2创作背景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本文作者20世纪50年代曾在叶先生领导下从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与叶先生有着长期的交往,情同师友,关系密切。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叶先生去世三个月后的悼念追怀之作。任务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快速略读课文,自主解决如下问题。独立思考与组内互助相结合。】略读就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略读的作用在于用极短的时间迅速浏览全篇,掌握其梗概。略读的要领很简单,只要在书中找寻出“路标”即可。一般教科书或技术性书籍,“路标”由章节大小标题所构成。读者只需要把它们过目一遍,全书的大意就能略知一二了无标题的书,可读每章中的第一段和每段的第一句。此外,也可一页页地扫描,注意力集中于重要字眼如斜体字或粗体字等。如此就能很快地看完全篇,获得完整印象。略读的程序是首先以普通速度阅读开头的一二段,应做到一字不漏。阅读开头几段是为了解一下全文的大意、背景、文体风格、口吻语气等。中间段落只需要阅读关键句子,当然要抓住段落大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有时只需要用眼睛粗略地扫一下全段,挑出一两个重要的词、词组就可以了。结尾的几段因为经常含有总结性的内容,恐怕要读得更充分些。略读的重要性在于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念,而不应对故事情节发生兴趣。1文章层次清晰,标注好段落,划分文章结构。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6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第79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2本文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明确待人宽修改文章、送客、复信、会上发言。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3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明确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4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明确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5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明确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优秀品格。二、精读文段,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主动阅读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了解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阅读本文第五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自然段反映了叶先生什么品德明确待人宽厚,为人正直。2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刻画人物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明确复信。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叙述,以小见大,体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文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高尚情操。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了解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的作品。第课时1理解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3体会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2领会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难点】找出文中的评价性语句,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课前准备思考探究语句品析写作方法7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引出本堂课要探究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件小事,知道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我们除了学习叶老先生的优秀品质外,对于他的写文章的主张我们必须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叶老先生的语文观。一、思考探究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采用“发现式”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文章的“美”之所在,并主动发表见解或观点,以提高其鉴赏语言,发现文章美的能力。1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明确示例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这些语句从品德、待人、律己方面概括了叶圣陶的过人之处,有些句子在结构上总领全段,使文章层次清晰。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3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主张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是不成问题”。2从现实看,叶先生的主张是切中时症的。二、语句品析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帮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帮学生在不断的梳理中探究内容与中心的关系。【指导学生细致研读课文,或研读课文的某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末尾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旧年将去,叶老去世。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何作用明确抒情和议论。一方面表达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痛,另一方面表现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深远影响。三、写作方法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归纳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以培养其归纳概括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可以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等角度进行总结归纳。教师总结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二是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8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同学们,“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牢记叶老先生的主张,把它们落实到写作中。学习了本文后,叶老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叶圣陶先生名言1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4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5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6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8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9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10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11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12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13理想是事业之母。14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二、叶圣陶先生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节选从前教人作文,别的不讲,只教把若干篇文章读得烂熟。我们且不问其他,这读得烂熟的办法并不能算坏。读书就是要把一些成例化为习惯。“通”与“不通”,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因此,学生阅读程度提高了或是降低了的话也是没有听人提起过。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寻,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寻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像有了这类书,依据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好办了。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导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学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实益。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9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多方面地讲求阅读方法也就是多方面地养成写作习惯。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渐渐减少,一直减到没有。所以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一、参考答案例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这些语句从品德、待人、律己方面概括了叶圣陶的过人之处,有些句子在结构上总领全段,使文章层次清晰。二、参考答案“双层的悲哀”指的是“旧年将去,叶老去世”。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还有“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中第一个“朦胧的”是指“朦胧诗派”,“顺势朦胧的”指表意不明确,含糊其词的败笔文章。三、参考答案“写话”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即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本文具有“写话”的风格,例如“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此用语平易自然,鲜明简洁,似“写话”。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躬行GNG别扭BI妥帖TU诲人不倦HUB商酌ZHU草率SHUI生疏SH不耻下问CHC恳切KN譬如B累赘ZHUI热泪盈眶KUNGD拖沓T修润RN天坛TN颠沛流离PI2下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朦胧眩目寒暄仓皇失措B累赘伶俐辩论不计其数C蹒跚躬行抱歉唉声叹气D咀嚼生蔬执拗颠沛流离3下面语段中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吸烟有害健康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吸烟的人数却是有增无减。B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5月1日起,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C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的标志。D公共场所吸烟害人害己,如今成立新规并全国实施,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长当前国民身体素质。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着重写了叶先生的语文主张,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A简洁B幽默C严谨D平和105填空题。1叶圣陶,又名,二十世纪著名作家、。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家。3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4仁者见仁,。二、课内语段阅读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6第段,写叶圣陶先生描标点和让他人为自己修润普通话,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7第段,写了叶圣陶先生日常交往中细枝末节的小事,能不能删掉使文章更简洁呢8第段,写作者与叶圣陶先生未能相见的事,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三、课外语段阅读我所见的叶圣陶朱自清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他的家。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自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11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这些日子,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酒。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但我总爱出门,因此他老说没有能畅谈。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如或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1930年7月,北平清华园。9文章第段叙述了什么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本段起到什么作用10本文叙述叶圣陶的事例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其中三处。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人说本文就是这么一篇“大家之作”,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与解析】1BA项中的“诲”应读“HU”C项中的“譬”应读“P”D项中的“坛”应读“TN”。2D蔬疏。3D4A51叶绍钧编辑家教育家2学者散文3诲人不倦4智者见智6对工作认真负责,待人深厚,谦虚好学。7不能。叶圣陶先生送客人这些小事,事情虽小,却能反映出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8叶圣陶先生是一个非常注重友谊、关心他人的人。9本段主要通过刘延陵的介绍和自己的亲见,交代作者对叶圣陶的整体印象。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与下文写“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形成照应。10他和蔼沉默的性情与对风潮强硬办法的支持,对妥协论者的愤怒在杭州与朋友们朝夕不离与拒绝回访学校当局有规律地生活与为陪朋友们打破生活习惯。11我同意这种观点。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平淡,作者始终平平道来,如叙家常,如“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等语言,便如同人们的日常对话。从选材来看,作者选取的也都是些日常生活中极平常之事,看似松散,但由于作者对人物非常熟悉,将人物性格特点作为主线贯串始终,却能够写出人物的神韵,写出人物的特色。本文看似结构平朴,语言素淡,却写活了一位质朴亲切的“老先生”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的思念与敬慕之情,情真意切。第14课驿路梨花12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文题解说】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创作背景】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第课时导入一引用型设计意图通过连续发问,让学生在头脑中巩固诗句描绘的美景,让学生带着对梨花的赞美走进文本,增强其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用梨花喻雪看几张梨花的图片引入课题驿路梨花。导入二图文型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在头脑中描述出春天的美丽画面,然后引出课题梨花,鼓励学生尽快走进文本,调动其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在多媒体上展示春天的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以便于及时掌握学情,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顺读课文。一预习任务。任务一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尤其注意“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任务二了解作者及作品。二预习展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驿路Y竹篾MI撵走NIN麂子J修葺Q蕈XN菌子JN恍惚HUNGH陡峭DU漆黑Q晶莹JNG露宿LS132解释下列词语。1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2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3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4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5驿路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路。6恍惚模糊不清楚。7晶莹光洁,透明。8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9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10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11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12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3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4创作背景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二、初读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帮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培养其正确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是什么人明确小屋。“我们”。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自然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逐步梳理出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明确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明确“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明确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之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14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明确“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了悬念。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驿路梨花第课时导入回顾型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便于这节课更好地过渡,完成教学目标。上堂课,我们梳理出了文章的段落层次、主要内容,并且研读了第一部分,今天我们继续研读接下来的段落。一、课文研讨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我们”看到“门是从外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真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小屋主人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小屋主人,“我”和老余的对话表现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明确“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小屋主人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深化了前面设置的悬念。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表现了什么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明确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的反应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表现出什么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明确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表现了什么明确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1小说是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15明确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明确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小说是怎样结束全篇的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是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二、重点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1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明确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屋、梨花照料小屋写起,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在记叙“我们”住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屋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分析本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2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人方法本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明确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3联系作品来体会,本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明确本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写一篇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驿路梨花雷锋精神第15课最苦与最乐161易错字恩惠HU如释重负SH契约Q揽LN悲天悯人MN卸却XI监督D凡属FN纵然ZNG循环XN2多音字乐几还观佛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失意指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不得志。“失意”侧重不得志。失望指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失望”侧重心理的期待落空。不得志是“失意”。心理的期待落空是“失望”。达观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达观”侧重看得开。乐观指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乐观”侧重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看得开是“达观”。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是“乐观”。5词语释义莫若不如。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监督察看并监督。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苦海原是佛教用语,后来比喻困苦的环境。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失意不得志。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17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文题解说】文题中的“苦”与“乐”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文题把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互相对比,互相反衬,并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知欲。【创作背景】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本文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了责任未尽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责任完了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以此来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必背100题附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50人备考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基础试题库含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教育系统“校园引才”27人笔试备考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从业资格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练习附参考答案详解(基础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检测卷【必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库(夺分金卷)附答案详解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带答案详解(达标题)
- (完整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0-培训
- 全运会转播制作标准
-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1.1七律二首-送瘟神【课件】
- 《人工智能发展史》课件
- 环境保护负面舆情应急处理方案
- 肺结核课件教学课件
- 医学教程 《精神卫生法》解读
- DB53-T 1285-2024 学校集体用餐配送服务规程
- 图书馆消防安全应急预案
- 《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推拿学课程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