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_第1页
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_第2页
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_第3页
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_第4页
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新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文学研究领域中,“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逐渐成为最受学者青睐的话题,更是各家刊物争相讨论的重点话题。关于“现代性”理论,各大报刊杂志也相继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现代性”研究论文在短短20年间出版专著20余种。其中有四部专著对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这些著作的出现不但推动了我国当代文学向现代性转型,更标志着20世纪我国文学领域对“现代性”问题的深入研究。一、“现代性”概念的界定和引入近年来,随着“现代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学界对“现代性”的解释和界定愈发的宽泛、庞杂,从而导致学者们对“现代性”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不清,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困惑。“现代性”一词起源于西方,与“现代化”一样,是西方列强在20世纪将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强行拖入“全球化”所带来的境遇。在西方,“现代性”的概念发源于公认的现代时间,即17世纪,到了19世纪,这个概念才广泛应用于西方经济学、西方哲学、西方文学艺术等领域1。而在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五四”时期经常2/7出现在报刊杂志上的“欧化”等词就是中国意义上“现代性”的前身。一些学者认为,陈独秀在1916年的反对孔教时就已经应用了“现代性”一词。而在90年代,杨春时和宋剑华等人就试图用“近代性”来概括20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他们的观点是,20世纪的中国文学已经完成了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已经隶属于世界近代文学的范畴,但是不能完全被看做是世界现代性范畴,因此只具有近代性而没有达到现代性。他们的观点很快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一些学者对“近代性”和“现代性”做出了辩证,认为“近代”和“现代”之间在西方认知中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等同于一个词,同时提出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本质区别的观点。9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现代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定义上,并对“现代性”的界定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一些学者认为“现代性”指的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现代性”除了时间概念外,更是一个“不同于传统习惯的理论思维”,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更是一个逐渐趋向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构建2。正当“现代性”的研究进入白热化时,王小明等人又提出了现代文学的“当代性”概念,他们认为现代文学界越来越远离当代生活,他们极力倡导现代文学研究要将3/7研究重点放在研究者的现实生活中,甚至要与当代社会主流思想进行热烈的互动,这就是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当代性”。二、中国和西方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追溯至法国启蒙时期,张扬的启蒙现代性可以一直延伸到康德时期的启蒙精神。再到法国波德莱尔发表了一篇美术评论,引起了世界性的广泛关注,奠定了审美现代性的基石。此后,马克斯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以及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批判现代性都表明了西方艺术领域和文学领域对现代性的阶段性思考。而国内虽然早在19世界20年代就已经使用现代性,但是对现代性的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和思考直到90年代才开始初具模型。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最为主要的特征是时空的分离,然而在国内的思想进程中,对于时空的分离十分纷扰复杂,其中夹杂着现代性、前现代、后现代等模糊的概念,这是其他国家文学研究领域中从未出现的“风景”。尤其是在90年代的社会进程中,国内掀起了铺天盖地的后现代主义浪潮,社会出现巨大的转型,文学领域以及思想领域受到了转型的冲击,商品化不断侵蚀着现代文学思想,文学领域和思想领域不断的出现裂隙,尤其是80年代的精英意识和理想主义遭到质疑时,知识阶层出现了4/7前所未有的巨大分化。坚持启蒙精神思想的人们对文学艺术领域由于拜金思想的冲击而不断迎合市场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使得人文科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争论。许多较为年轻的学者认为文学应认同市场化的发展,根据世界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评论尺度和理论立场。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现代性理论范式毫无疑问的,现代性的视野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平台,首先,现代性理论在本质上就具有多重性和交叉性,这些多重范式在形成冲突的同时也进行了互补,这不但为我国的现代文学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使得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多重范式在我国文学领域百花齐放,形成了生气勃勃的局面。在现代性的大主题下,分成不同的流派,并形成各自特点鲜明的研究范式。其次,现代性理论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在整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同时,形成了规范各种文学思潮、各种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流派的理论构建,并对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异端以及以张爱玲、沈从文等人代表的“考古新发现”等进行了全面的理解和全新的描述,从而被纳入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大事件中。一些学者认为,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待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就是将现代性收容到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这一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的划分框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5/7紧密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这是对以往的研究范式的视野的拓展,并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加完整的近现代历史和文学研究领域的体系。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考察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但发现了已经有定评的作品中的新的意义,而且还能够发掘在以往的研究范式中被遗漏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这对于我国的文学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突破。轻性现代性以90年代迅速走红的张爱玲为代表,在传统的现代性理论研究中无法给他们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的“主义”和范畴,如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精英主义等等,这些研究范式都无法给张爱玲为代表的一些作家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3。继而,一些论者提出了“轻性知识分子”的概念巧妙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倪文尖等人从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入手,进而考察了当时上海的发展进程,提出了与胡适等以思想文化方式推进文学发展进程的知识不同的“轻性知识分子”,也就是城市社会中的一些新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关于中国“现代”的想象和实践,对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工程,也有一部分不为大家所认可的意义。中产阶级现代性王茜发表的一篇关于另类解读张爱玲的文章,在对张爱玲的研究上引起了巨大的舆论。他深刻的剖析了近年6/7来持续的“张爱玲”的现象,用近乎犀利的言辞批评了张爱玲所创造的“中产阶级神话”,揭示张爱玲热的本质以西方风情在中国本土文化中亮相,毫无疑问的引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并在贵族式的华美风情中获得主体意识的满足。随着中产阶级生活的不断形成,一种类似于中产阶级的气质出现在一些知识分子身上;还有一些物质上无法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的人,提前预付了中产阶级气质。拨开浮云看本质,张爱玲的作品中无论是精致的格调还是贵族的华美情怀都与当今的“中产阶级”联系起来,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物质已经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的知识分子还是只预付了中产气质的知识分子都在张爱玲缠绵琐碎的文字中获得了主体意识的满足感。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在现代性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还有一个较为关键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问题,汪晖明确指出,反现代性的现代化理论不但是毛泽东思想的特征,更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中国文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特征4。帝国主义的大肆扩张以及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危机的暴露都构成了中国寻求现代性的时代大环境。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在这个大环境下该何去何从不得不是当代知识分子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能够规避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是有识之士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中国现代思想中,7/7以悖论式的研究方式来寻求中国现行思想新道路的知识分子们衍生出了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理论。然而,在理论层面上,关于现代性理论的所有观点都为人所熟知,仅以反现代性的理论范式来抗拒历史潮流的视点看起来较为单一和僵硬。四、总结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适应方式都受到了自身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极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制度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和适应也是各有千秋。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发展,文化模式必然要应对当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