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意义_第1页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意义_第2页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意义_第3页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意义_第4页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意义【原文出处】经济问题探索【原刊地名】昆明【原刊期号】200210【原刊页号】1316【分类号】F52【分类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复印期号】XX01【标题】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意义【作者】张觉力/王文龙【作者简介】张觉力王文龙锦州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贸易条件恶化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了低技术层次出口商品相对于高技术层次出口商品存在着长期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贸易条件恶化的范围越来越广,但一国可以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来改善贸易条件,从而得出要改变我国不利的贸易条件,其最佳途径是不懈的技术进步。【摘要题】研究与探讨【正文】一、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提出及其争论2/12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舒什针对1929年大危机后拉丁美洲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在1949年5月向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提交的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理论提出后经过索洛的历史考查,辛格的进一步完善,得到了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的认同。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变迁,市场容量以及需求弹性,收入弹性等一系列条件的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长期恶化的趋势,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贸易条件恶化论是发展经济学家主张落后国家工业化的直接依据,也是其后提出的政府推动经济计划化,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根据。而以瓦伊纳、哈伯勒等为首的新古典学派主流经济学家则否认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制造品的价格长期恶化趋势,他们提出农业并不等于贫困,工业并不等于富裕的口号,认为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在工业或农矿业中的比较优势状况,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同样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他们还从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统计中得出,在长期中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与发达国家制造的贸易条件是基本持平的。法国经济史3/12学家保罗贝罗奇更是得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相对于发达国家有所改善的结论。两派对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长期的争论。那么,贸易条件的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二、争论双方的分歧及其实质我认为,两派争论的出发点不同,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不同,发展经济学派更重视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出口商品价格变化的长期趋势;而新古典经济学家更注重各国的技术变迁对改变自身的贸易条件的影响,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从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进入了低速增长阶段,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低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较快,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东亚地区,先是以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为首的亚洲四小龙的强劲崛起,接着是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这四只小虎的腾飞,最后是中国这条老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上来,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浪潮,很明显,东亚经济的腾飞与其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是紧密相连的。那么,能否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就说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呢能否因为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快速发展与其出口导向工业的成功息息相关就能证明贸易条件恶化论过时了呢不能,事情需要辩证地看,虽然从动态上看,许多4/12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自己的产业技术水平,从而改善了自己的贸易条件,通过外向型发展确实取得了成功。但从静态上看,长期以来,不同技术层次的产品出口价格差距依然存在,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在国际贸易中也客观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不断改善自己的产业结构,提升自己产业的技术水平,改变自己的出口结构,从而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其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发展水平就比较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如韩国、新加坡、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它们从出口农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又迅速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不断超越技术障碍,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改善了自己的贸易条件,取得发展的成功。现在,四小龙正进一步赶超知识经济,大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构筑硅岛和数码港,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长期以来,初级产品的价格是在不断下滑的,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以1957年到1982年为例,欠发达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贸易条件下降了32,这一恶化体现在四类主要的初级商品上粮食下降了21,饮料下降了28,农业原料下降了45,金属下降了28。从1980年到1999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5/12价格又下降了42,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5,非食用类农产品价格下降了30,矿物价格下降了45。那些产业结构原始,技术发展缓慢,主要依靠出口初级农矿产品作为外汇来源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持久的贸易条件恶化,债务负担沉重,发展速度缓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以东南亚的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为例,由于出口的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大,技术水平低,因而发展大受影响,伦为最不发达国家之列。因此,虽然一国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使自己的贸易条件不断改善,但从长期来看,低技术水平的产品与高技术水平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的恶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否认的,这极大影响了落后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对贸易条件变迁的争论中,发展经济学家更强调其消极面,解释了落后国家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导致了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极大地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发展。而新古典经济学家更强调其积极面,提出新兴工业化国家可以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从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最终取得了经济的发展。两者从不同侧面介绍了自由贸易这柄双刃剑,都有一定道理。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发展经济学家为落后国家推御发展的责任,更不能排除某些新古典经济学家利用贸6/12易条件优化论为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辩护,这已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当普雷维什、辛格提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时,当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方式主要是初级农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因此,当时的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指初级农矿产品对工业品价格的恶化。随着七、八十年代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初级加工品生产领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转变为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交换。那么,是否也存在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呢汉斯和沙卡等人的研究为该问题提供了答案;他们通过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651985年间的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价格指数年均下降了。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于中心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同样也在恶化。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则年均下降了,联合国在2000年1月发布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并且,在相同技术层次的工业品7/12之间也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对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发达国家的经济已进入信息时代,作为后进国家又必然面临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对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和恶化。能否超越技术障碍,早日缩小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将决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贸易条件是否能得到改善,也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发展趋势。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的恶化,从而造成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引起的。由此可见,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对落后国家是在不断恶化的,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的贸易,主要存在着以初级农矿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交换,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交换,资本密集型产品与知识密集型产品相交换三种技术层次。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科技发展水平,分别处于侧重于出口初级农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分工上,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每一个较高技术层次的国家相对于更高技术层次的国家存在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但相对于较低技术层次的国家,他们又存在着贸易条件的优化趋势。只有技术水平越高,一国才越有可能占领市场先机,8/12也才能拥有更多的有利贸易条件,使贸易条件优化的收益大于贸易恶化的损失,最终改善自己的贸易环境,实现经济的腾飞。否则,则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越掉越远。根据一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体现的不同的生产力状况,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同发展后果,人们把它们划分为最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由此可见,最终决定一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的是一国科技发展的水平。国际贸易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增强自己的科技实力,才能真正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在贸易条件恶化论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工业品的价格下降的速度,下降的幅度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能否用此而否定贸易条件恶化论呢比如电脑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一款新式电脑刚开发出来时价格非常昂贵,但经过几年之后,它的价格就下降得非常厉害。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能否说明知识密集型产品相对于别的类型的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显然不能。这需要利用商品的周期理论来解释,因为随着知识的扩散,技术的传播,一款新式电脑刚开发出时是知识密集型产品,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标准化,它很快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简化和标准化,开始9/1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组装,进一步由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转变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可此可见,随着技术的扩散,一台电脑逐渐地由一种知识密集型产品变成了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电脑价格的大幅下降不仅不能否定贸易条件恶化论,反而进一步证明了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理论。其说明了贸易条件恶化不仅在于生产什么产品,而在于生产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四、贸易条件恶化论对我国产业发展的意义通过对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对落后国家来说,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存在于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而且存在于不同技术种类的产品之间;它不仅存在于不同技术要素种类的产品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技术要素产品的不同技术层次之间。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鸿沟,发展中国家才能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贸易条件的恶化。从我国的贸易结构来看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为147亿美元,仅占同期出口总额的7,2000年出口额达到370亿美元,但在中国同期出口总额的比重中也只有15,远低于世界八大贸易国家的平均比例40,而在1998年出口总额的亿美元中,光学、计量、检验、医疗、精密10/12仪器和设备的出口额仅为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4。可见,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扩张促进了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比例太小,发展速度太慢。这意味着我们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面临着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事实也确实如此,以1980年的贸易条件为100,1985年下降到95,1990年下降到73,1995年下降到,1999年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我们不仅不能成为贸易强国,恐怕连贸易大国的地位也不会长久。要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条件,我们必须努力吸收四小龙发展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商品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那么,应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商品技术含量呢我认为,从宏观上,应该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在确保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机电产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以新材料,生物、信息、激光、电子等高技术产业,加快知识经济的发育,使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虽然二十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不小成就,到1999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已从1980年的上升到,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到2000年出口的,高新技术产业也获得高速发展。但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11/12我国的出口产品的技术层次和规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从微观上,我们应该大力加强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提升,进行深加工。我国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比重占70以上,是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大宗出口商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传统产品仍将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为了加强其竞争力,我们必须对农业、纺织业等传统产业内部进行调整,淘汰一批失去比较优势的产品,积极将新技术,新材料向传统产业进行渗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