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5帛书系辞反映的时代与文化摘要本文认为,帛书系辞比通行本早出,主要是它反映的时代与文化,与占筮、巫术有更深更密切的联系,今本则把其中与此有关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易有大恒”“三陈九德”“古物定命”等等,加以删改了。理性、义理的成份亦大大增强了。从整体看,帛本与通行本系辞,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反映不同的时代与文化。关键词帛书;系辞;文化内涵;创作时代THEAGEANDCULTUREREFLECTEDBYTHEXICICOPIEDONSILKABSTRACTTHEPAPERHOLDSTHATTHEXICICOPIEDONSILKCAMEINTOBEINGEARLIERTHANTHATINCURRENTVERSION,FORTHEAGEANDCULTUREREFLECTEDBYTHEFORMERHAVEDEEPERCORRELATIONWITHDIVINATIONANDWITCHCRAFTWHILETHELATTERDELETEDANDCHANGEDSOMEIMPORTANTCONTENTSCONCERNINGDIVINATIONANDWITCHCRAFT,SUCHAS“YIPOSSESDAHENG”,“EXPOUNDINGTHENINEHEXAGRAMSABOUTVIRTUESTHREETIMES”AND“DESTININGFATEBYANCIENTTHINGS”REFERREDTOBYTHELATTERHENCE2/25THELATTERGREATLYENHANCEDTHEOVERTONEOFREASONANDPHILOSOPHICALCONNOTATIONSONTHEWHOLE,THETWOKINDSOFCOPIESOFXICIPRESENTTWODIFFERENTFEATURESANDMANIFESTDIFFERENTAGESANDCULTURESKEYWORDSCOPIESONSILKXICICULTURALCONNOTATIONSYEAROFFOUNDING马王堆帛书周易及系辞、易说指对周易的解说材料二三子问、易之义、要及缪力、昭和资料的出土,无疑是易学史研究中极具意义的大事。1993年资料公布后,学术界进行了热烈研讨,许多问题争论激烈,成果甚多。但帛书系辞和通行本系辞编撰的时代,谁先谁后帛书系辞和易之义等五篇易说的思想文化特征、史料价值等等重要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讨论。关于帛书与通行本系辞的时代,于豪亮、陈鼓应、王葆玹、陈松长等认为帛本早于通行本。通行本乃汉初学者将帛本与易之义等部分文字合编、增删、改编而成的。时间约在汉初或武帝经学独尊时期。160161)廖名春等认为通行本早于帛本,帛本是摘抄通行本的,因而出现了摘抄不全、段落错置等问题。朱伯昆先生认为,帛本是最早的手抄本,不是最早的传本;是否比通行本早,尚无证据证明。李学勤、韩仲3/25民认为“是不同传本,不好说是前后演变的关系。”本文认为早出派的某些理由倒不一定能真正成立。如卦名使用一些战国古文字等等。因为这可能是汉初抄写时的文字特点造成的。周官与吕氏春秋古本,也有这种情况。通行本如为汉初人抄写,也可能有这种古文字特点。又如内容古朴,无象数色彩,也很难说。本文认为,帛书系辞早出,主要是它反映的时代与文化,与占筮、巫术有更深、更密切的联系,通行本则把这些与占筮、巫术相联系的内容改编、删节了。时代的变化,或易学承传的变化,使他们或者已不了解这些占筮巫术的东西,或者感到不再需要而加以删节了。因而帛本和通行本从整体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面貌。通行本许多段落之丛杂、矛盾,文义晦涩,不可能读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删节改编造成的。下面我们选择系辞中有代表性的章节予以分析。1从系辞上传看一从“信息”与“本义”的观点看,上述区别,最突出、集中的表现就是帛本第十章“易有大恒”,通行本为“易有太极”。“大恒”与“太极”是否一个概念其涵义、意义为何已有极多文章进行论述。朱伯昆先生说“帛系辞4/25凡象字皆写为隶书马字;凡坤字皆写为隶书川字;太极写为大恒,亦是如此,乃出于篆文转抄为隶书而造成的笔误。从义理上说,太极之名词最好,不应改变。”饶宗颐先生认为,“大恒”绝非笔误。在对“恒”字作了详细考证、训诂后,饶认为“大恒”与“大一”、“太极”涵义、意义完全相同,皆指无形的“道”,“宇宙的本原”,一个“抽象的观念”。要了解“大恒”的意义、涵义,在研究方法上最重要的,是应注意系辞这段论述之“本义”之所指。易是占卦之书,许多论述是就占筮而言的,或者是在占筮的基础上附加义理的论说,也有不讲占筮而专讲义理的。“易有大恒”这段,许多论者忽略其论占筮的意义,而以之为径直讲宇宙自然观。实际上,有如朱伯昆先生所指出,这段话“是讲揲蓍或画卦的过程”。“两仪”即阴阳两爻,不指构成自然宇宙的两种成分。“四象”按朱熹的说法,指由阴阳两爻所生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不指日月星辰或四时。“八卦”指八经卦而不是天地日月雷风水火八种自然现象。故下面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又说“易有四象,所以见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离开此“本义”或越过此种“本义”,将其解为自然宇宙观,以“大恒”或“太极”为宇宙的本原,已是解易者的“附加”,又以此“本原”为客5/25观独立自存的道、理,又以此道理为一“抽象的观念”,更是解易者特殊的理解与附加;进一步以此客观的道、理即是老子讲的“道”,以老解易,就更是今人讨论老、易关系所特有的思路。从诠释学的角度看,这种解读是允许的,但如果要说这是易传这段话的原意、本义,则是一种混淆,是不妥当的。现今流行的许多对这段话的解释,都存在这种混淆。朱伯昆先生说“太极有极限之义,表示揲蓍或画卦的最初状态,而大恒或太一皆无此种涵义。”但从占筮上说,朱先生所谓揲蓍或画卦的最初状态,究何所指,也不十分清楚。我的理解是从占筮讲,“大恒”是相对于“恒”、“小恒”、一般的“恒”而言的,犹如“大一”是相对于“小一”或一般的“一”而言的一样。朱熹周易本义解“大有”说“大有者,有之大者也。”照此,“大壮”是壮之大者,“大恒”是恒之大者,也就是超乎一般的恒之至高至大的“恒”。周易十分重视“恒”,在今本与帛本两种卦序排列中,恒卦皆居于中心地位,可见对恒之崇敬与重视。占筮中,“恒”则为巫师首要的必备的品德。孔子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这句话,郭店竹简缁衣为“宋人有言曰,人而亡恒,不可为卜筮也。其古之遗言与龟筮猷6/25犹弗智知,而皇况于人虎乎。寺诗员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猷。”这是一段十分重要的话。意思是说,恒德是巫师进行占筮必须具备的根本德性,没有这种“恒德”,就不能得到神龟或蓍草的灵验,也就没有资格作巫师了。“再三渎,渎则不告”、“我龟既厌,不我告猷。”都是巫师或求筮者无恒德所必然导致的。用现在的话说,占筮所须具备的根本品德,是恒久坚定而毫不动摇的对占筮的信仰。信而不坚,或信或疑,时信时疑,筮就无从谈起了。恒德又指道德上的要求。帛书易之义“恒也者,德之固也。”“恒以一德也”。恒象传“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这里“德”既指恒卦之为德,亦指恒之为道德之一般的内涵。古文尚书咸有一德“非天私我有商,惟天右于一德。非商求下民,惟民归于一德。”老子二十八章“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恒皆指道德品德的意义。故“恒”虽有常义,同时具道德含义,是常不能替代的。恒卦九六爻辞,论妇人从一而终的“恒德”,恒就不能以常字替换。巫师有了恒德,就可以进行占筮,得出求问的结果。这一事实用文字来描述,可以写成“巫师有恒,则生占筮”。“生”为“进行”、“产生”、“得到”之意。要篇“巫之师,无德则不能知易。”正是指这一点。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易”,就可以说,“易”之能7/25生“两仪”、“四象”、“八卦”,即是因为有“大恒之德”,也即有超乎一般的恒之最高最大、尽善尽美之完备之恒德。因其具此恒德,故能产生两仪、四象、八卦而定吉凶。“易”常用拟人化的说法。如“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都被拟人化,成为一人格的主体。说“易有大恒”,亦是如此。故“易”有“大恒”,本义指大恒之德,引申可为恒道、常道。恒卦彖传说“恒,久也。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系辞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黄帝四经道法“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畜臣之恒道,任能遇其所长。”这里,“恒道”虽指常道,但也都不指抽象的观念,其所指是具体的。占筮史上,恒与巫、与占筮,确有密切的关系。周官司巫“司巫掌群巫之政令国有大灾则帅巫而造巫恒。”郑玄“恒,久也。巫久者,先巫之故事。造之当按所施为”。郑玄注含义不清楚。饶宗颐先生解释说8/25“巫咸、巫恒是私名,后来作为最高的神职,成为通名。”故“巫恒”是大巫,巫的祖师,最高、最具威望之巫。大灾时造“巫恒”,就是到巫恒之灵前拜祭求问,按其所施为而行。巫之最高祖师名为巫恒,亦可见恒与巫之内在的联系。故恒不仅指巫之德性,亦指巫所特具的行巫的法术、技能,包括舞、歌等。占筮是巫的职责。吕氏春秋勿躬览“巫彭作知,巫咸作筮。”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代墓葬出土竹简中,有部分竹简与易经有关。发掘者说“就已知部分内容来看,它是一部过去从未见过的易占。”其中一条简文说“昔者殷王贞卜其邦,尚毋有咎,而殳占巫咸。咸占之曰不吉。其席,投之。在北为牝。”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归藏云“昔黄帝与炎帝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古代,医亦是巫的职业与工作。巫驱神弄鬼,借助法术以治病,即是巫医。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世本“巫彭作医。”太平御览第七百二十一引作“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山海经大荒西经讲到十巫,其中巫咸亦与医有关。韩非子说林“谚曰巫咸虽善视,不能自被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巫咸将夕降兮”。王遥注说“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之时。”枚乘七发9/25“虽令扁鹊治内,巫咸治外,尚何及哉。”都说明巫与医的密切关系。王充论衡言毒篇“南郡及热之地,其人视树树枯,唾鸟鸟堕,巫咸能以视延人之疾,愈人之祸者,生于江南,含烈气也。”视即向神鬼祷示之类,是巫术。故“易有大恒”,突显了易与占筮、巫术的联系。“太极”其最初义,也是对具体的“极”而言,可解为“极之大者”。尚书洪范有“六极”,相对于这种“极”的是“皇极”。“极”有极终和究极穷尽的意思,又可引申为类之标准。荀子“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荀子解蔽“极”就兼“究竟”与“标准”两义。“太极”这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道生天生地,神鬼神帝,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为上古而不为老。”这样的“道”,既能生天生地,又能神鬼神帝,当然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本原。但这里“太极”与天地等比类,并不是宇宙的本原。淮南子览冥训“引类于太极之上”,“太极”也不是道、理,更非一“抽象观念”。高诱注“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这是沿袭易纬乾凿度、刘歆钟律书的说法。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出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易有太极”10/25的说法与此类似,“太极”与“太一”相当。但吕氏春秋讨论音乐之所起,根据乐律与时律本源为一的观念,以“太一”为音乐及阴阳四时之共同的本原,这是可以理解的。黄帝四经国次说“先屈从信伸,必尽天极,而勿擅天功。”国语越语下“无过天极,究数而止。”极训至,引申为标准,究极、太极亦可能由“天极”转化而来。但“天极”、“大一”都与占筮无关。而易系辞是讲筮法,其“太极”究何所指,就不得其解。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太极”应是相对于“三极”而言的。意思说它不是一般的极而是一至高的、超乎一般的“极”。“太极之道”则相对于具体的“三极之道”。因此“太极”一词突显的是“道”,占筮的色彩被淡化而义理的理性的宇宙自然观的色彩道则大大增加了。以后经过汉人的解释,它的自然宇宙观的意义,被完全确立起来,越到往后,它的筮法、巫术的一面就完全不被人所知了。幸有帛易的出土,才使我们重又清楚地看到它的巫术占筮的本来的面貌。所以“大恒”与“太极”,两名词不能混同,若混同,其背后反映的文化思想意蕴之差异,就被抹杀了。“易有大恒”,它的文化信息,代表与标志着一个不同的时代,在易学发展史上,是十分有意义的。二帛本“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变化,圣人11/25效之。”“天垂马象,见吉凶,而圣人马象之。河出图,洛出书,而圣人则之。”通行本“天变化”改为“天地变化”。细按全文,帛本此段一直扣住“天垂象,见吉凶”立论,“天”是主词,且有人格神的意蕴。所谓“变化”、“垂象”,虽是自然现象,但现象背后皆有神意存在。“河出图,洛出书”更是上天、上帝赐予受命者的祥瑞、神书。所以帛本这段话的神学气味是很浓厚的。今本改为“天地变化”,就把帛本这里崇天、畏天的色彩冲淡了,“理性”的成分则增加了。三通行本“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帛本为“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如斯而已矣。”楼宇烈先生说“古字疑为占字之误,故古物定命,当为占物定命。易本来是用来占物定命的。”楼引历代注家如陆绩、韩康伯等对“开物成务”的解释,指出“这些解释或者不通,或者完全离开原意而借题发挥,六经注我,完全不符合易传这段话的原意。只有朱熹指出易的本义是占卜,故开物成务谓使人卜筮以知吉凶而成事业。冒天下之道,谓卦爻既设,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稍近原意。”楼先生解“古物”为“占物”,是很机智、也是很有意义的,不过由于未指出训诂与帛书版本的根据,只能说是一合理的推测。按古当为罟之通假。黄沛荣先生帛书系辞12/25校证帛本“作结绳而为古,今本作结绳而为网罟。古罟同音致误。释文云为罟,音古。马融姚信云犹网也。”我认为这是对古的确解。古即罟。“古物”之“物”,谓卦爻也。易之义“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系辞“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下中爻不备,初,大要。存亡吉凶,则将可知矣。”“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等等。“物”皆非泛指一般的“物”,而指卦与爻。甲骨文爻字的构成,朱茅圃先生谓“盖像织文之交错。甲文网从此,是其证也。”易之爻,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经过占筮,是什么卦就是什么卦,卦定吉凶又以一爻为主,就把它固定了,有如网罟之捕鱼,这就是“古物”。“古物”就可以定吉凶祸福,定命。下面说“乐天下之道”,则是拟人化的说法,以易为一有“大恒”之大筮,而“乐天下之道。”所以,这句话透露的占筮巫术气息,也是很浓的。通行本改为“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不仅占筮的特色没有了,以乐为“冒”,包括天下之道,也把拟人化的色彩取消而以“易”为一书本,能囊括天下之道理。凸显的是对易之为书作一客观描述的理性精神。从系辞下传看通行本系辞下传许多段落,不见于帛本系辞,而见于易之义、要。帛书系辞晚出说者认为易13/25之义、要的有关段落,皆抄自通行本系辞,此说有一很大的困难是在易之义、要中的所有抄自通行本的许多段落,却无一重复地出现于它已抄的系辞中。如果有一个通行本那样的系辞与说卦作为底本,它可以抄错,有疏漏,也可以有段落前后的移动,但无法解释,所有它在易之义等三篇中引用的那些段落,它就不再在帛系辞中让其重新出现。这种情况,只有用通行本乃汇编整理本,它采摘自各种它见到的说易材料中,才好理解。有学者举四库全书收入经部、集部的书,就不再收入其它部为例,说明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这需要预设一个前提抄写者在抄系辞之前,已知这些段落都已被易之义等篇摘抄了,故不再抄了;或者他故意留下这些让易之义等来抄,而不抄在系辞上。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比较通行本系辞下传与易之义等的有关段落,同样可以发现,易之义等与占筮有更密切的联系,而通行本系辞则把它删节、删改了。如一第一章。帛本“吉凶者,上朕者也。天地之道,上观者,日月之行,上明者。”通行本三个上字,皆作贞,“上明者”之后多“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一句。魏启鹏先生说“上朕,从张先生释文。朕是征兆,迹象,此即天垂象见吉凶之意。说文称,铨也。上称,14/25言天称量以铨定吉凶。上观,谓天垂示大道。上明,天之光明,皆天之垂象著明也。”通行本“贞”训“正”,“贞胜”即以正取胜。朱伯昆先生说“天地的变化,以其正道显示于人,日月的运行,以其正道放出光明,天下事物的变动,皆统一于正道。”凸显的是尊重“正道”的道德理性精神或恒道、常道的认知理性精神。“贞夫一者也”,“一”可指常道,恒常不变的运动规律。二第二章。帛本“天地之大思曰生。”黄沛荣先生帛书系辞传校证“大思今本作大德,疑帛本原作大恩,误为大思耳。”此说法极合情理。大思不可解。或同声假借作“司”。司者司命、主司,有主宰意。“恩”相对于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凸显了“天地有心”,“天地以生物为心”之意,因而生对被生的万物而言,是恩或恩德。通行本“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德”如解为大恩德,则意义和帛本相同。如解为中性的“性质”、“本性”,则系老子的自然论。要之,帛本“天地之大恩”是与其对天的“崇敬”相一致的。“天地之大司曰生”,认为生是天地所主宰,所司命,神学的色彩则较浓烈,也与敬天精神一致。张政烺先生亦谓“大思,韩本作大德,思疑是恩之误。”三第九章。通行本“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15/25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易之义的原文为“易之义,赞始反终以为质,六爻相杂,唯侍时物也。是故其初难知而上易知也,本难知也,而末易知也。则初如疑之,敬以成之,冬终而无咎。修道,乡物撰德,大明在上,正其是非,则占,危哉,不当疑,德占之,则易可用矣。”易之义紧扣占筮而讲。“赞始反终以为质”,“赞”是“幽赞于神明而生蓍”之“赞”;“质”就是品质、品德;意思是说,有始有终,也即有恒,是“赞易”最重要的品德。“本难知也而末易知”。开始时诚敬诚信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故强调初“不能疑”,如疑,则当敬以成之,才能终而无咎。蒙卦说“初筮、吉”。缪和解释说“初筮吉者,闻亓其始而知亓其冬终。见亓其本而知亓其末。故曰初筮吉。”“再参渎,渎则不吉者,反复问之而渎,渎弗敬,故曰不吉。”这是帛书“初如疑之,敬以成之,冬终而无咎”的确解。故易之义的“赞始反终以为质”。“赞始”是说要敬其开始。“反终”,是慎终如始之意,都是联系占筮的。通行本改为“易之为书也”,就把易作为“书”来论述,而割断了它的占筮特色与16/25内容了。“初如疑之”改为“初辞拟之”,成为论述爻辞的写作。删掉中间的“敬以成之”,又把“终而无咎”改为“卒成之终”,不仅违背愿意,变得肤浅,连文义也令人不得其解了。“修道,乡物巽撰德,大明在上,正其是非,则占,危哉”也是联系占筮讲的。故讲“修道”,讲“大明在上,正其是非。”其意虽不能确解,但亦与对易的虔敬,敬其“神明”的态度有关。通行本改为论“中爻”的功能性质,占筮色彩也荡然无存。末尾,“不当疑,德占之,则易可用矣。”是讲孔子那种“吾观其德义耳”的对易的态度,也是与占卦相联系的,通行本则加以删节,离开占筮背景,以致精义大失,文字也令人不解了。文字、义理阐释的不同通行本与帛本系辞,有好些文字、义理不同,这些不同,虽不都是时代先后问题,但有些亦则是能反映时代先后的。如一第七章“三陈九德”。通行本文字为“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以下的论述,称为“三陈九德”。易之义的原文,“三陈九德”之前,有一重要的提纲挈领的叙述“上卦九者,赞以德而占以义者也。”通17/25行本把它抄漏了。由易之义的这一论述可以知道,“三陈”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赞;一是占。说卦说“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赞以德”即对卦所具的卦德进行解释,以说明卦所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占以义”,“占”是占问。本来“占”是从蓍草所占的卦中产生的,现在则以义为占,从卦义中求问行动的指示,由义引申出修身与行事的教训、教诫。“三陈”所讲的“德”,也包括有“道德”的意义。故“德之基”、“德之固”等等,即指卦本身具有的性质,也指卦所象征的或含具的德性之特征。要记孔子的一段话说“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赞以德而占以义”,即这里孔子所说的“我观其德义耳”,是包括德和义两者的。“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则是孔子自述如何观其德义的描述。孔子与巫史的不同,只在于“巫”不能“幽赞而达于数”,“史能达于数”,却不能达于德。孔子则能幽赞而达于数,又能由数而达于德,而观其德义。易之义说,“赞于神明而生占也,参天雨两地而义倚数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也,发挥于刚柔而生爻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18/25穷理尽生性而至于命。”可以作为孔子这段话的注脚。巫所作的是“赞于神明而生占”;史所作的是“参天两地而倚数。立卦生爻。”孔子则是进一步“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高亨“集解引荀爽幽,隐也。小尔雅广诂赞,佐也。神明,神祗也。说文神,天神。祗,地祗。天神曰神,地神曰祗,亦曰明。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言圣人作易暗中受神明之赞助,故生蓍草以为占筮之用。”这是说巫通过自己与对神虔敬、礼拜,赞佐神明而得以得到蓍草的神灵性以进行筮占。周官筮人“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以辨吉凶。”九筮之名有巫史、巫咸、巫式等等,都指这种巫人、巫术。史“参天两地而倚数”,则已不必求助于巫术,而是求助于“数”,以演出“易”的卦爻,用卦爻进行占筮。如系辞上第九章“大衍之数”所云。易之义“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达数也。”他们都是求问吉凶祸福的。孔子说他与巫史同涂,也恁籍易的卦爻之辞以为用,但不是用于占问吉凶祸福,而是观其德而占以义,故仍是紧扣着占来讲周易的“三陈九德”的。通行本系辞的汇编者对这一背景已完全不了解,或虽了解而认为完全不重要,故把“赞以德而占以义”的话加以割弃了。19/25“三陈九德”中,最后的卦,通行本为巽,谓“巽,德之制也”,“巽称而隐”,“巽以行权”。易之义则是涣。“涣者德制也”,“涣而救”,“涣以行权也”,这是如何发生的说明了什么要弄清它,先要弄清“行权”的问题。高亨“巽是退让,常用之道为经,一时之计为权。退让者隐而称,乃行其一时之计也。故曰巽以行权。”以“行权”之内容为隐退。“巽,德之制也”。高亨“退让必以德裁制之,故巽为德之制。”何以“退让必以德制之”,谁去裁制之裁制退让者还是退让者以德裁制自己很含混不清。易之义“涣以行权”。据涣卦卦辞“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彖传“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象辞“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爻辞六四“涣其群,元吉”。九五“涣王居,无咎。”涣卦所述,其象征,乃帝王享有政权,承继王位之事。故“行权”之义,非指个人“一时退隐之计”,而是对王位继承废立行非常之事。古代君位的继承,有恒定的法规,如传位以嫡不以贤,等等。但有时因特殊情况,也有反经行权之事。儒家对权与行权有极多讨论。论语子罕“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公羊传载郑国祭仲立君行权之事,董仲舒说20/25“故凡人之有为也,前枉而后义者,谓之中权。虽不能成,春秋善之,鲁隐公、郑祭仲是也。”春秋繁露竹林“公羊传说“权之所设,舍死亡而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董仲舒发挥说“夫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虽死亡,终弗为也。”春秋繁露玉英淮南子泰族训论行权之事,举伊尹、周公、管仲、孔子之事,谓“此皆欲平阴除秽,由冥冥至怊怊,动乎权而统于善者也。”“圣人之屈者,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故虽出邪辟之道,行幽昧之途,将欲以直大道,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足也。”故“行权”必须有德。行权亦往往与“武”有内在联系。易之义说,“涣,德制也。”又说,“涣之缘彖辞,武而知安矣。”是包含着相关的历史背景与思想的。通行本改为“巽,德之制”,“巽,称而隐”,强调“巽顺”,就割掉了易与上述历史背景的联系。它反映的新的历史背景,可能是帝王的集权已更为强化、强势,汇编者认为行权以废立的论述已不合时宜,而需要强调巽顺之德。转贴于论文联盟HTTP/就九卦的组合来说,九卦或两两相耦,如损与益,困与井。井卦,上坎下巽,与涣卦,上巽下坎,为上下互易之卦。履卦,上21/25乾下兑,与谦卦,上坤下艮,是互变之卦。复卦,上坤下震,与恒卦,上震下巽,一为上震,一为下震,两者也有联系。巽卦,上巽下巽,与其它几卦的组合关系完全不同。涣卦,坎下巽上,与巽卦,巽上巽下,仅第三爻一爻之差,大概这是后人加以混淆的原因。涣卦过去不得其解。序卦“涣,散也”。杂卦“涣,离也。”高亨“涣,水流也,水冲洗也。六四涣其群,元吉。谓以水冲洗群众之污垢,以喻清除群众德行之邪恶,此自是大吉。九五涣其汗大号,涣王居无咎。号,哭也,谓流其汗又大哭,即是抱病痛或遇祸事。以大水冲洗王宫污垢,以喻清洗王宫之小人,革除王宫之弊端。”读来甚觉牵强。实际上,本卦与帝王权位之继承等有关,故吕氏春秋召类谓“涣者,贤也。”苏洵“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夫群者,圣人之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矣。”以涣为集聚、吸附、团聚。宋凤翔辑刘向五经通议“问天子有天下大号,诸侯宁有国大号乎答曰天子居无上之位,下无所屈,故立大号以劝勉子孙帝尧帝舜,先号后谥也。帝者德盛,与天同号。”故“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意谓王更新其“大号与宫室”。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正是此意。二第九章。通行本“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22/25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易之义原文则分为三段“易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近也者,谦之谓也。”“易曰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若中也。”第三段同今本,但无“以其柔危,其刚胜邪”三段虽有联系,但各段是相互独立的。第一段对“惧,近也”作了解释。四之“惧”,因其近于五、“君”位。惧的内涵是“谦之谓也”,即不是恐惧,而是敬惧;“如履深渊,如履薄冰”,不敢稍有疏慢、疏失之意。今本删掉这句很关键的话,又把第二段删节而并入第一段,以致高亨认为,“近上疑当有远字,转写误脱。二四之不同,因其爻位有远近也。”这是对原文文意的误解。易之义第二段的意思是说柔这种性质,这种东西,不利于行远。用柔如同射箭一样,远了就难于中的,“近”则有利于射中。通行本删掉“易曰”,把两段加以合并,又说“其用柔中也”,就令人难于了解了。三第九章。通行本“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要篇为“天地,万物润;男女23/25构精而万物成。”男女构精,使人类生生不息,而人参天地之化育,故说“万物成”。通行本“万物化醇”与“万物化生”意思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业质量测评卷(含答案)
- 第六单元提优测试卷(含答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 农业市场风险预测-洞察及研究
- 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附答案ab卷
- 社区党务笔试题及答案
- 中心厨房安全管理办法
- 警械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 产品品牌评估管理办法
- 专项小组工作管理办法
- 中央外事接待管理办法
- 《人工智能通识》高职人工智能教育全套教学课件
- 育苗公司育苗管理制度
- 普通电工面试题及答案
- Unit 2 Home Sweet Home 第2课时(Section A Pronunciation 2a-2e) 2025-2026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装饰装修工程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2025年工艺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答辩试题及答案
- 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生相处班会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大学科技园行业发展分析及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成人高考日语真题及答案
- JG/T 335-2011混凝土结构防护用成膜型涂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