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_第1页
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_第2页
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_第3页
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_第4页
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蔡元培,字鹤卿,号民友,浙江绍兴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美学家和教育家。他始终关心美学学科的建设,大力推广美育,积极扶助艺术教育事业,其美育思想历久弥新,一直影响着今天的艺术教育事业。一、从“五育并举”到“四育健全”1912年,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明确阐述了“五育并举”的思想,“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指出,“五育”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不可或缺的,但它们并不是平分秋色的,而是必须“以公民道德为中坚”,“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以道德为根本”。蔡元培幼年接受的主要是传统儒学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熟悉。后来又留学德国,对康德、叔本华等美学思想也有深刻了解。这样他在思考中国的教育问题时就能够始终注意从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中汲取营养,并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来论证西方近代文化理论的合理性,进行比附。这就是他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2/7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成为教育以养成健全人格的理论基础。这里,他将道德教育放在中心位置,而美感教育则被明确定位在服务于德育,通过美育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认为“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而这种爱美之心正是通过美育培养的。到了1920年,蔡元培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的演讲中又提出“四育健全”的观点,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因为普通教育的宗旨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发展共和的精神”,而“健全的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所以,为了实现普通教育的宗旨,“这四育是一样重要的,不可放松一项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尤其是美育,蔡元培在演说中特地对美育进行了强调“从前将美育包在德育里的,为什么审查教育会要把它分出来呢因为輓近人士,太把美育忽略了。按我国古时的礼乐二艺,有严肃优美的好处。西洋教育,亦很注重美感的。为要特别警醒社会起见,所以把美育特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实际上,关于四育的提法,王国维先生也曾提到过,但没有蔡元培阐述得这么明确。这样,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更独立和突出了。从“五育并举”到“四育健全”,蔡元培的目的十分鲜明,就是为了改造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但无3/7论在“四育”还是“五育”,美育的目的仍然只是“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这是由于不论何种教育,肯定是必须将德育置于优先地位。在蔡元培那里,只是美育的作用和价值更加突出,尽管最终目的还是为实现以德育为中心的全面教育服务。我们现在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方针,但是一直以来对美育的重视不够。学校美育工作常常因为智育而被忽视,甚至被取代,而形同虚设。我们从蔡元培对美育的论述中应该得到启发,认识到美育在对个人的身心发展上是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的。二、以美育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中影响最大的观点之一。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词中直接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他从情感教育出发,分析和比较了情感与美育、与宗教的关系,得出“鉴刺激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之纯粹之美育”的结论。在蔡元培看来,“盖无论何等宗教,无不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之条件”,而“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所以为了更好地陶养性灵,净化精神,必须以美育代宗教。而在此后的不同地方,蔡元培又多次重申4/7和完善这一观点。如他在1921年关于宗教问题的谈话中提到文学、美术可以替代宗教;1928年在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在西湖国立艺术学院开学式演说词中说“现在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的心,就是以艺术来代宗教”;而到了1930年,他在以美育代宗教一文中更系统地提出“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更完善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这一观点成为蔡元培先生最著名的观点之一。综合来看,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是其自身思想发展的逻辑所致,也是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的结果。首先,“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对美的思想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认为“美学观念者,基本于快于不快之感”,与科学、道德都不同,“美感在于鉴赏,故美学之判断,所以别美丑”;美又有普遍性和超脱性两种特性。基于此种认识,蔡元培对美育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美育就要陶养感情。而“美育之附丽于宗教者,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养之作用,而转以刺激感情”,宗教又“无不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之条件”,因此宗教无法满足陶养感情的目标,故不得不以美育取宗教而代之。可以说这是蔡元5/7培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以美育代宗教”也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历史必然。辛亥革命之后,伴随政治上的复辟倒退,思想界尊孔读经、宗教迷信猖獗。蔡元培为了推行美育,首先对宗教进行了深入研究,肯定了宗教与美育的联系,他认为“宗教家择名胜的地方,建筑教堂,饰以雕刻图画,并参用音乐舞蹈,佐以雄辩与文学,使参与的人有超出尘世的感想,是美育”。但蔡元培对宗教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现今各种宗教,都是拘泥着陈腐主义,用诡诞的仪式,引起无知识人的盲从的信仰,来维持传教的人的生活。这完全是用外力侵入个人的精神界,可算是侵犯人权的。”所以他认为必须批判以至取代宗教,才能使人的精神获得自由“人之思想不缚于宗教,不牵于俗尚,而一以良心为准,此真自由也。”11而这也与美育的陶冶人的感情的目的相吻合。由此可见,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也是他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的革命精神的表现。在当时的环境下,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三、美育与人生蔡元培在留学德国期间,对康德、叔本华等美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自己的美学思想深受其影响。他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这一看法就直接来自于康德。6/7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即是说明使判断力在知解力与理性力之中起中介和桥梁作用。蔡元培的思想与康德这一观点一脉相承。他认为“现象世界所以为实体世界之障碍者,不外二种意识人我之差别;幸福之营求”12。这一障碍、差别的消除,必须借助于美感教育,即美育。因为在蔡元培看来,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之中,有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疲于奔命,是谓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13。所以美学以及美育对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价值并不仅仅限于陶冶性情。蔡元培指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而美的对象又具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性,二是超脱。”普遍性可以打破人我之成见,超脱性可以超越利害关系,从而通过美感教育就可以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达到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不狭隘地局限于个人幸福的营求和计划人我的差别,而产生献身精神、冒险精神、创造精神。在关键时刻,“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