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_第1页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_第2页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_第3页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_第4页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6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截至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共有2824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1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愈加激烈,以知识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已经推动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离不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才供给,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是影响人才供给类型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如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由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专门研制开发以保证科学性与专业性。2高2/16等教育学科结构集中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的基本要求,只有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增强科技竞争力。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的支撑,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逐年增多的高校毕业生却存在结构性失业,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学非所用”、“学历贬值”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在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亟需大批专业人才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发展现状如何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程度如何如何通过学科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学科结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不断调整与优化,我国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3/16的学科目录与专业设置调整工作,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11个增加至12个,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至92个;专业由635种调整为506种,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学科目录与专业设置的调整增强了普通高等学校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适应了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有利于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促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表1所示,工学设置169种专业数;专业布点数达到15024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3222;在校生数4953334人,占学生总数的3645,均位居第一位。在专业数上,文学76种、管理学46种、医学44种,位居二、三、四位,前四位共计占专业总数的7084。在专业布点数上,管理学13235个、文学4727个、理学4716个,位居二、三、四位,前四位共计占专业总数的8089。在校生数量上,同样是管理学、文学、理学占据二、三、四位,在校生数量分别为2750404人、1479974人、1076027人,前四位共计占在校生总数的755。历史学、哲学在专业数、专业布点数和在校生数量上均位居末位。从表2中看出,在1999年高校扩招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工学规模位居第一位,由1999年的195354人增长到2016年的4/161058768人,年均增长率为1283。哲学、历史学等偏基础性学科一般规模较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1、693,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工学、经济管理、文学等偏应用性学科一般规模较大,增长速度分别为1283、1896、2084,增长速度较快。可见偏基础性学科社会需求小,重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偏应用性学科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数增长速度较快。同时根据12个学科门类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可知,主要面向第一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缓慢,如农学年均增长率为906;面向第二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居中,如工学年均增长率为1283,理学年均增长率为1348;面向第三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最快,如文学年均增长率为2084、经济管理年均增长率为1896、法学年均增长率为1548、教育年均增长率为1462。产业结构发展现状自1978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大产业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的态势。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6年的10,下降了182个百分点。在第一产业内部,传统农业比重由1978年的80下降到5309,传统的农业主导地位正逐步下降,同时林、牧、渔业发展迅速,成为第一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5/16479下降到2016年的439,仅下降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从1978年的441下降到2016年的37,下降了7个百分点。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依旧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占据第二产业的8438,在工业内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2546家,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与供应业在不断优化结构。第三产业由1978年的239迅速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上升至461,上升了2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结构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均实现了快速发展,19782016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39、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过程中,从业人员的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业人员呈现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由表4可知,2016年全社会从业人员76977万人,比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了3682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88。其中第一产业24171万人,减少4147万人;第二产业23170万人,增加16675万人,年均增长率37;第三产业29636万人,增加24746万人,年均增长率528。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由1978年的7017122变为2016年的31301385。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了39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分别增加了128和263个百分点。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6/16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会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之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结构之间转移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差距造成的。目前,经济学和人口学评估中,产业结构偏离度作为衡量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对称状态的核心指标之一,指的是产业从业人员所占百分比与产业产值所占百分比之差。3偏离度越大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低;偏离度为零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完全对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由图1可以看出,1978年至今我国第一产业始终处于正偏离状态,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产业效益较低,存在就业人口转出的可能性;第二、三产业处于负偏离状态,存在就业人口转入的可能性。同时可以看出,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均在缩小,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称程度在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加强。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正处于从“二、三、一”向“三、二、一”格局演变,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也随产业结构的变动有所调整,哲学、历史学等偏基础性学科一般规模较小,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工学、经济管理、文学等偏应用性学科一般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农学等主要面向第一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7/16速度缓慢;工学、理学等面向第二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居中;文学、经济管理、法学、教育学等面向第三产业的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最快。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存在继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因此第一产业重点在于增加适合现代农业体系的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第二、三产业在劳动力转入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促进复合型、创新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三、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内在的激励、制约、调节机制。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主要通过人力资本供给对产业结构产生促进作用;反之,产业结构会通过社会经济各部门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引发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变革与调整。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主要通过人力资本供给对产业结构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的供给即各类人才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高等教育各学科人才的规模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规模发展速度过快,超过了产业结构的承受能力,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发展速度过慢,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会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因此,只有保持发展规模适度,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各种资源的8/16最优化配置。高等教育各学科人才的质量是指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情况,同时也强调毕业生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学科类型,即理科、工科、文科、农科、医学等学科专业的组成结构。学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我国分别在1987、1993、1998和2016年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我国学科建设要通过学科结构的不断优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才能对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进而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层次主要指各学科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自所占的比例。对趋向衰落或成熟的产业,主要加强专科生、本科生等应用型人才的供给;对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加强硕、博士研究生等研究型人才的供给。图2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产业结构通过社会经济各部门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进而对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产生影响,社会经济各部门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会在劳动力市场上产生一种信号,即就业机会以及与特定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工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产业发展对某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需求大幅增加时,企业就会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并通过提高工资9/16水平的方法来吸引这类人才,进而会影响高校扩大对该类学科专业的招生;与之相对,当产业发展对某类人才的需求降低时,该类人才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会逐渐丧失,企业会缩小就业岗位提供的数量,并降低其工资待遇,进而会导致高校对该类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缩小。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时,其自身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社会大环境的冲击、校企合作的广泛发展以及个人的偏好都会对高等学科结构产生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受到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的影响,还要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与政策的影响。四、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典型相关分析基本假定为研究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本研究主要有4个假定我国的高等院校主要分为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本研究选取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主要用19992016年各学科毕业生的数据来表示,其中2001年以前管理学隶属于经济学科大类,为增强研究的可比性,将2001年后管理学的毕业生数量合并到经济学科类中,同时2016年以前艺术学隶属于文学大类,2016年艺术学的毕业生合并到文学大类中,同时将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合并,因此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以10/16文史哲、经济管理、法学、教育、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8个学科的毕业生为代表。产业结构主要为三个指标第一产业,包含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含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含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业及其他行业。农学主要面向第一产业;理学、工学主要面向第二产业;经济管理、文史哲、法学、教育学、医学等主要面向第三产业。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典型相关系数本研究选取19992016年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8个指标和产业结构3个指标,通过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内在规律。4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直接相关系数来看,两者的关联程度不大,因此典型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反映两组变量之间的实质联系。由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变量没有相同的量纲,因此使用标准化的系数,基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标准化的典型相关系数,对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6可知,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共抽取了3对典型相关变量,其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5、09440、06268,其中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第1对典型相关变量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第二、三对典型相关变量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表7可知,11/16通过运用WILKS的、PILLAI轨迹、LAWLEYHOTELLING轨迹和ROY最大根统计量4种检验方法,其P值均小于005,故拒绝原零假设,认为该两组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已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综上分析,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能够用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变量组来解释产业结构变量组。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线性组合表达式。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典型变量表达式U107890X132787X207872X307772X400868X506432X607051X701320X产业结构的典型变量表达式V100783Y103673Y212867Y根据第一对典型相关方程,在第一典型变量U1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经济管理学科,其典型载荷分别为32787;在第一典型变量V1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第三产业,其典型载荷为12867。这说明要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大力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同时,文史哲、法学、教育学、工学的典型载荷为负值,其典型载荷分别为07890、07872、07772、06432,说明要减少文史哲、法学、教育学、工学的本科招生规模,重在优化结构。理学、农学本科招生规模还有上升空间,医学本科招生规模应保持基本稳定。第二产业的典型载荷为负值,其典型载荷为03673,第二产12/16业重在优化调整;第一产业的典型载荷为00783,其发展应保持基本稳定。典型冗余分析第一典型冗余表示变量组的方差被其自身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典型相关系数的平方表示一对典型变量之间的共享方差在两个典型变量各自方差中的比例,进一步可以分解为各自的解释能力。第二典型冗余表示一变量组的方差被对方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由表8可知,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变量组被自身的典型变量U1、U2、U3解释的比例分别为867、102、01;被产业结构变量组V1、V2、V3解释的比例分别为8661、909、004;产业结构变量组被自身的典型变量U1、U2、U3解释的比例分别为992、07、01;被产业结构变量组V1、V2、V3解释的比例分别为991、062、004。尤其是第一对典型变量具有较高的解释百分比,反映出两组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并且相关性显著。五、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优化调整合理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是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要功能,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工具。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要求,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13/16求,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与发展引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就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优化也明确指出,要求高校办出特色并根据国家与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在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关键时期背景下,结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优化调整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做好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工作由于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既有结构“惯性”的约束,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位或时滞现象。5依据国家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与变革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建立起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是十分必要的。6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协同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部门,深入调查社会、企业所需人才的数量、层次、素质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需求预测与分析系统,为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与科学依据。人才需求预测主要是运用多种手段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需求量做出科学的估计,可以借助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定额标准法、特尔斐法以及计量经济模型等多种工具,综合考虑教育部门自14/16身的供给能力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在充分做好人才需求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机衔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人才供需脱节,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与阻碍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各学科结构,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合理调整各学科结构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方式,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挂钩,建立起既能促进产业发展又能适应国家社会需要的调整机制。对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需求量大的学科可以适当扩大规模,适当减少市场需求饱和、发展前景较差的学科的招生数量。总体来说,传统上连年遇冷的“冷门”学科、毕业生却供不应求的农学等主要面向第一产业的学科应继续扩大规模,重点抓好农业生产、加工开发、销售服务等涉农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升毕业生的学科专业性,为建立现代农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持;以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与供应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其主导地位正逐步让位于第三产业,因此工学、理学等主要面向第二产业的学科应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重在优化结构,重点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文史哲、教育学、法学等主要面向第三产业的人文社会学科同样应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重在优化结构,社会需求量较大的经济管理、医学等主要15/16面向第三产业的学科可以适当扩大规模。同时要通过及时有效的措施,规避高校从校本出发,不顾教育发展自身规律与学校自身实际特色,盲目追求学科类别全覆盖、招生规模全提高的短视行为,应该在合理调整各学科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的质量,切实提高毕业生服务经济发展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注重新型学科和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