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说明:该指导书包括昆虫标本采集、制作、鸟类剥制标本制作和骨骼标本的制作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 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 一、昆虫标本的采集 研究昆虫学,要想得到大量理想的研究材料,就必须依靠采集。采集昆虫标本是研究昆虫学最基础的工作,是初学昆虫者必须掌握的专门技术。采集昆虫标本要注意以下几点: ( 1)全面采集 各种昆虫的栖息场所,危害寄主的种类以及寄主被害的部位都 不相同,有的飞翔迅速,跳跃敏捷,有的身体柔弱,容易破裂或死亡,有的身体微小,不易看见,有的呈特别的保护色等等,采集时必须全面注意。同时,同种的雌雄成、幼虫都是研究时重要的材料,不应随便舍弃。就是相同的个体,也需要多一些比较的标本,或供解剖交换之用。此外,全面采集也意味着经常的和有计划的采集,这也是很重要的。 ( 2)标本完整 要想得到完整的标本,必须注意采集、毒杀、包装保存、运送以及制作等每一环节,如果标本破烂不堪,翅破须断,对研究来说非常不便,大大减低了研究的价值,甚至成为完全无用的材料。 ( 3)正确记载 所有标本,一定要有正确的采集记载,记载项目至少应包括采集日期(年、月、日),采集地点(省、县、乡),和采集人姓名等三项。年、月、日中的“ 月” 最好用罗马字来写,如 1995 年 5 月 4 日,可写作 1995V4,若写为“5/4” 或 “4/5”由于各人习惯不同,容易混淆不清。采集地点一定要首先写上大地名,才不会发生错误。写上采集人的姓名,是表示对这些标本负责。除以上记载外还应该注意采集时的环境,其寄主系植物或动物,采集地点的海拔高度,采集方法,以及昆虫的生活习性等等都可以写在记录本上,而在标本上只要附一个相应的号码。 1、采集昆虫的工具 (1)捕虫网 活泼的昆虫,飞着或停留着的都宜用网来捉,所以采集昆虫必须要有一个轻便的捕网和一个坚固的扫网,水里要用水网。 捕网 制作时先用粗铅丝弯成一个直径约 1 尺的网圈( 见右图) ,两端折成直角固定在网柄上。网袋宜用细眼的珠罗纱或尼龙纱,白色或淡绿色都可以,但不能用深颜色的。网袋材料的细密要看采集的对象,飞行快的一定要用稀的网袋,才易通风;采集微小的昆虫一定要用密的网袋,采集蝶、蛾则要用柔软的网袋。 扫网 是专门用来在草丛中扫捕的网。网袋一般用白布或亚麻布制作,网圈要粗些,网柄要短(约 50 厘米)而粗。扫网是网底开口,用时将绳扎住,扫捕以后再打开网底以便倒出网底采集物。 水网 对生活在水中的昆虫采集,要用水网,一般用细铜纱或铅纱制作,也有用易渗水的布制成。 (2)吸虫管 对微小的昆虫采集,不但容易损坏,而且不易拿取,可以自制一个吸虫管来吸取(见右图)。 (3)毒 瓶 采到的昆虫除要继续饲养的以外,在做标本以前一般要先杀死,虫死的越快则标本越易完整,否则,在瓶中乱跳乱撞极易损坏。毒瓶是采集时杀死昆虫的利器。这里介绍两种常用的毒瓶制作法: 制毒瓶时,先选择广口的玻璃瓶或塑料瓶,配好严密封闭瓶口的软木塞(橡皮塞),放入适量(1050 克)氰化钾小块或粉末,然后放一层木屑,用玻棒将木屑压紧再在上面加上一层石膏糊即成(见右图) 。石膏糊是以石膏粉加少量清水配成,以调到能流下为度。毒瓶要保持清洁,瓶内底部可放一、二层白纸,瓶中放入纸条以免虫体相互磨擦损坏。因氰化钾加水后放出氰化氢,毒性很强,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安全,此外,氰化钾对人、畜都有剧毒,凡皮肤有伤口而触及或呼吸过长都易中毒。制作毒瓶时,室内应通风良好,配好后应仔细洗手。毒瓶要保管好,决不可疏忽大意。瓶外底部贴几条橡皮胶,以免瓶破碎时,毒品逸出。 除用氰化物毒瓶外,也可以用三氯甲烷(氯仿)等麻醉剂,这类瓶塞要用软木,不能用橡皮,因橡皮容易被浸蚀膨胀而腐烂。在瓶底可放棉花来吸收放入的三氯甲烷或者四氯化碳(四氯甲烷) ,上面用厚纸隔开,纸片上钻些通气孔,以便毒气挥发,这类毒品熏杀时间要长,否则虫体容易复活。 (4)其它用具 采集袋、采集箱、三角纸包(下面左图)、活虫采集盒(下面右图) 、指形管和小瓶、小镊子、折刀、枝剪和小锯、扩大镜、刷小虫用的毛笔、标签纸、铅笔和记录本等都要准备。如果要保存害虫危害植物的被害状或寄主植物的标本,还要准备植物标本夹、草纸以及采集箱等。 2、采集昆虫的方法 要熟悉一般的采集方法,以便根据各类昆虫的不同习性,到不同的环境去采集昆虫标本。采集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先介绍一般性的,其他的特殊采集法分别于各类昆虫采集法中叙述。 ( 1)网捕 有翅会飞的昆虫,或善飞善跳的昆虫(如蝗虫)不论在活动或静止时,一般都要用网捕捉,用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当虫入网后使网袋底部向上甩,连虫带网底翻到上面来;另一种是当虫入网后转动网柄,使网口向下翻,则虫也被封闭在网袋底部。不论用那种方法,或甩网袋,或翻网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可以根据所采集部位,以及虫的活动情况等自由运用,但目的是要达到使昆虫进入网底并封住网口。 昆虫入网后,还须取出装进毒瓶。在这一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首先是不能由网口探看采到的标本,只能隔着网看。取虫时先用左手握住网袋中部,这时虫被束在网底,放开网柄,空出右手来取出毒瓶,瓶盖用握住网袋的左手帮助打开,再将毒瓶伸入网内,左手控制网袋让毒瓶进入而不让虫钻出,然后用毒瓶把虫扣住装进瓶内,这时左手可以放开网袋,把瓶塞盖好。 螫人的蜂类和刺人的猎蝽(食虫椿象)等昆虫,取时不要用手碰到它,可用毒虫铗夹取,或者将连虫带网的一部分塞入毒瓶,先熏杀再取出。翅很大的昆虫(如蝶类)在网中挣扎易坏,可先隔网捏住其胸部使用权它不易活动。 ( 2)扫捕 扫捕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小灌木中,当采集者认为这些植物上藏有昆虫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扫捕,一面扫,一面前进,将许多小虫集中到网底。如时间仓促,途中边扫边走,可以得到许多标本。扫网不但用于低矮植物,也可接上长柄在高的树丛中扫捕,但网袋应加长。 一般的扫网扫几下后用左手握住网袋中部,右手放开网柄,空出手来打开网底的绳,将扫集物倒入毒瓶中,等虫被熏杀后倒在白纸上进行挑选。 ( 3)振落 利用塑料布或白布等接在树下面,然后摇动或敲打树枝、叶,则有许多佯死性的昆虫掉下,可用镊子夹取或直接用手拿。另外有些昆虫一经振动并不落地,但由于飞动而暴露了方向,可以用网捕捉。采集时振动敲打植物,可以发现许多昆虫。 ( 4)搜索 除去在外面活动的昆虫外,很多昆虫都躲在各种隐蔽的地方,采集时要善于搜索。树皮下面和朽木里面是极好的采集处,可用剥皮网接着,用刀剥开松的树皮或腐朽的木头,能采到各类甲虫。砖头、石块下面也是采集昆虫的宝库,到处翻动砖石土块,一定有丰富的收获。采集无翅亚纲的昆虫,更要多依靠这种采集法,这些微小的昆虫可用毛笔轻轻扫入瓶中。 注意搜索蚁巢,可以采集并观察其共生的昆虫。其他如蜂、鸟、兽巢穴中都有许多昆虫栖息,值得仔细搜索采集。 (5)诱集 利用昆虫对光线、食物的趋性来采集昆虫,是既省力又有效的方法,一般采用的有: 晚间在灯下有许多昆虫飞来,停在窗上、墙上或绕灯而飞,所以在灯光下可以采到许多标本。野外采集时可用电灯、汽油灯或油灯诱集昆虫。在没有月光而又无风的夜晚,选择一个植物茂盛,最好还有水流的地方,挂起一盏手提汽油灯,后面张开一块白布,下面用石块把布压住,可以诱来非常多的昆虫。 现在农村广泛应用黑光灯(光波 3650 埃)诱杀害虫(见右图),其诱虫效果比普通灯光要强得多。还有的把一只黑光灯和一只电灯组成双色灯,效果亦很好。 这种灯光诱集法在闷热的夏夜进行最好,阴天或雨后也可以,甚至在下着小雨,只要把灯和布遮好,照常可以进行诱集。 蝶和蛾喜欢吸食花蜜,许多甲虫和蝇类也常到花上,或集聚在树干流出的液体上,所以可用糖蜜诱集。一般是用粗红糖加酒和醋等(比例一般为酒占 1/10,红糖和醋各半),在微火上熬成浓的糖浆。用时涂在树林边缘的树干上,白天常有蛱蝶等蝶类飞来取食,晚间可以诱到许多蛾类和一些甲虫。在不同的树干上,多涂几条糖浆带,用手电筒照着巡回检查,凡停息的可用毒瓶装,飞动的用网捕。“糖醋诱蛾”现在已被应用为一种防治害虫的方法。 3、采集昆虫的时间 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很不一致。一年发生多少代,一代有多长时间,何时才开始出现,何时停止活动等等,各类昆虫很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昆虫,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所不同。所以采集昆虫的时间很难一致,应该因虫、因地制宜。 一天中采集的最好时间,也同样有所不同。一般为上午 10 时至下 3 时最合适,这是昆虫最活跃的一段时间,遇到的昆虫最多,宜于网捕,如利用振落等方法采集,则反以昆虫不活动的时间为佳。扫捕也不限于以上这个时间。另外有许多昆虫到黄昏时才开始出现,有的成群飞翔,易于网捕。夜间活动的昆虫种类更多,可以用灯光大批诱集。所以在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可以采到昆虫。 二、干制昆虫标本的制作 为了使昆虫标本能够长久保存、备作研究和参考,采集的昆虫要加以整理,制成各式不同的标本。制作的昆虫标本,除了保持虫体的各部分十分完整外,还要求外表的美观,昆虫原来的颜色及各种不同的天然形象都应尽量保持,所以制作昆虫标本要有相当的技术,适当的工具和方法。 1、制作昆虫标本的工具 ( 1)昆虫针 是用不锈钢制成的,用于固定虫体位置。其长短粗细都有一定的标准,型号分为 00、0、 1、 2、 3、 4、 5、七种。0 与 00 号是昆虫针中最短小的,长度仅有 1 厘米,顶端不膨大。 00 号最细,直径约为 0、3 毫米,又叫二重针,是专门制作微小昆虫标本时使用的。1 5 号昆虫针都长约 4 厘米,顶端有膨大的圆头,号数越大,直径越粗(见右图)。 (2)三级台 又名平均台,是用三块长短不同、厚度相等的木板粘在一起,或钉在一起做成的。三级板的每一级是 米,三级共 米,中间钻有一个小孔。制作昆虫标本时将虫针插入孔内,使昆虫、标签在针上有一定的位置( 见右图) 。 ( 3)展翅板 展翅板是专作伸展蝶、蛾、蜻蜓等昆虫翅的主要工具,用较软的木料制成。展翅板的底部是一块整木板,上面装有两块木板,其中一块可以自由移动,以便调节板间缝隙的宽度。两板中间缝隙的底部铺上一层软木条,展翅板长33 厘米,宽 8 厘米(见右图)。 (4)整姿台 用软而松的木板作成,米,宽 米,厚 米,板子的每一头钉上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作为支柱,板子上面钻上许多小孔,小孔的粗细以昆虫针可以自由穿插即可。整姿台有两种用途:一为插虫用,即将采集来的昆虫经杀死后,放在其上,再用昆虫针刺穿,这样不易滚滑,且穿刺位置又准确;二是将昆虫穿刺后,将昆虫针尖穿过小孔,使昆虫的 6 只足伏在板子上,用镊子将足和触角摆好。 (5)还软器(见左图) 采集后保存起来的标本或远方寄来的标本,时间稍久便会变硬, 制作标本时很容易损坏,须用标本还软器,使它还软后才能 制作。用干燥器做的还软器是很方便的设备,使用时,在容 器底部铺一层洗涤干净的砂粒,滴上少许清水,并加少量石 炭酸,防止生霉。在瓷隔板上面放置欲要还软的标本,盖周 围抹上凡士林油,盖好,密闭放置。经过数天,干硬标本便会还软。 (6)大头针 展翅时用于固定纸条。 (7)粘虫胶 一般常用虫胶片经 95%酒精溶解后使用,或用万能胶或其他快干的胶,粘住小形昆虫标本 2、干制标本制作法 昆虫具有较坚硬的外骨骼,毒死之后,其内部的器官组织虽然干缩了,但仍可以保持原来的外形。不同种类的昆虫,制作过程不同,主要方法有: (1)针插法 昆虫毒死后约 1016 小时,趁虫体及附肢尚柔软时制作。制作时,根据虫体大小选用适当型号的昆虫针,体型中等的昆虫(如夜蛾类)一般用 3 号针;天蛾等大型昆虫一般用 4 号针或 5 号针;叶蝉、小蛾类等小型昆虫则用 1 号或 2 号针。昆虫针插入后应与虫体纵轴垂直,但不同目的昆虫插针部位有所不同: 翅目、蜻蜓目、同翅目的昆虫是从中胸背面正中插入,通过中足中间穿出来; 等双翅目昆虫从中胸的中间偏右的地方插针; e 蝗虫、蝼蛄等直翅目昆虫是从前胸背板的后部、背中线稍右的地方插入; 种插针部位的规定主要是针插之后不会破坏鉴定特征(见右图)。 虫体在针上有一定的高度,将插有虫的针倒过来,放入三级板的第一级的小孔,使虫体背部紧贴板面,其上部的留针长度是 米。 经插针后的标本,插在软木板上或整姿态台上,将触角和足的姿势加以整理,尽量保持其自然姿态,整好后用纸条或虫针加以固定,然后放在烘箱中烘干。取出后,将针插入已写好的标签上,放入三级板的第二级的小孔内,使标签保持在第二级高度的水平位置上。这样,一个完整的针插标本就制作完成了。 ( 2)双插法及载虫插法 体形微小的昆虫有两种制作标本的方法,一般能够用 00 号或 0 号短针插上的,先按照前段所述各类昆虫的针插部位,依法插上,然后把短针插到三角形硬纸片或软木片上,再用长针把硬纸片或软木片插起来;不能用针插的微小昆虫,用粘虫胶粘在三角纸片的尖端,然后用针插在三角纸片的底边附近中部地方。纸片的形状(或废胶卷)以等腰三角形为好,底边的长度相当于两等边的一半,昆虫被粘在两等边的夹角上(见上图)。 ( 3)昆虫展翅法 为了研究方便,对蝶蛾类昆虫的标本必须将翅展开。其具体步骤是(见又图):选取大小适宜的昆虫针,将新鲜标本或还软以后的标本按三级板特定的高度插定,然后移到展翅板的槽内,虫体的背面与两侧的木板相平,调节展翅板中可活动的一块木板,使中间的空隙与虫体大小相适合,然后将螺丝旋紧以固定此板,两手同时用两根细昆虫针,沿翅的前缘,左、右拉动 1 对前翅,使 1 对前翅的后缘同在一条直线上,用虫针固定住,再拨后翅,将前翅的后缘压住后翅的前缘,左、右对称,充分展平。然后用透明纸条压住,以大头针固定。再整理一下触角,除很长者需要拉向后方外,一般都使其保持自然形状。将展翅板放在烘箱中或在室内放置一周左右,待标本干燥后取下。取下后,还要在标本的下方插上标签(利用三级板) ,这样一个展翅的标本,才算作成了。各类昆虫展翅的要求不一,原则是能充分露出翅面上的特征,并使外形美观。直翅目、半翅目、鳞翅目、脉翅目昆虫的两侧前翅后缘必须在一水半线上,后翅紧接前翅,不可被前翅掩盖(但鳞翅目的后翅前缘应有一部分被前翅掩盖)。同翅目、膜翅目昆虫的前后翅间有连锁器勾连,展翅时可以利用。双翅目昆虫的两侧前翅顶角必须和头部平齐,鞘翅目必要时也可以展翅,其两侧后翅的前缘须成一直线。 三、昆虫标本的鉴定 1、步骤 (1)目和科的初步检索 (2)属和种的检索 (3)查对近期出版的名录 (4)查对当代文献目录 (5)查询原始文献 (6)与模式标本或其他正确鉴定的标本作对比 鳞翅目标本整形标准: 虫体背面留出一厘米的针头。 前翅后缘成一直线。 翅后缘外半部与后翅不重叠。 不重叠。 上举也不下垂。 第二部分 昆虫常见目科的鉴定分类 昆虫分类学 (检索表制作和常见目科分类特征) A、命名方法和规则 (一) 命名法 各种生物在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俗名(,如我国常把二化螟和三化螟都称为“水稻螟虫”,英文则称作“,二者都是一种俗名,容易引起混淆或造成误解。所以,国际上规定,所有的生物都要使用统一的名称,即学名(,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按照(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定, 昆虫的科学名称采用林奈的双名法(命名,即一种昆虫的学名由属名和种本名两个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属名在前,第1个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在后,第1个字母小写,在种名之后通常还附上命名人的姓,第 1个字母也要大写。如家蚕的命名为时还需在最后附上该物种发表的年代,如欧洲家蝇的命名为1758。命名人的姓有时可用略写,例如林奈略写为L. 、 但其他命名人的姓一般不得略写,或只略写至第2 音节的首字母,例如略写为,而不得略写为M. 。当某一种的属名被修订或种名被更改时,原定名人的姓氏要加圆括号,以便查对。如三化螟 ,即是由原来的移到 学名中若有亚属名,可放在圆括号中置于属名与种名之间。若是亚种,则采用三名法 (命名,即将亚种本名直接放在种名之后,例如菜粉蝶欧洲亚种全名为 方亚种名为 一种昆虫经科学工作者第1次作为新种公开发表以后,既确定为科学上发现的新种,如果没有特殊理由,不能随意更改其学名。一种昆虫只能有一个学名,凡后人将该种昆虫定为别的学名的,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应作为“异名” (不被采用。同样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种昆虫,如果再用作另一种昆虫( 或动物) 的名称,就成为“同名” (,也不为科学界所承认。无论是异名还是同名,后人都有权修订。因此,科学上采用最早发表的学名,这叫做“优先权”。 优先权的最早有效期公认从林奈的 自然系统 (十版出版的时间( 即1758年1月1日) 开始。 昆虫的学名在印刷时常用斜体字或黑 体字表示,也可在学名下方划一横线或曲线,以示与其它文字的区别。昆虫学名中的属名,在前面已经被提到的情况下,可以略写。例如上述的菜粉蝶东方亚种即可写作P. (二) 模式标本 在发表新种时,第1次用于描述和记载新种所用的标本,叫做模式标本(在一批同种的新种标本中,选出的其中1个最为典型的标本,称为正模(;另选出的 1个与正模不同性别的标本,称为配模 (而同时所参考的其余同种标本,统称为副模 (。 模式标本是建立一个新种的物质根据,通过模式标本可以提供鉴定昆虫种类的参考标准。在鉴定种类的过程中,如对原记载发生疑问,或记载不详尽时,若能核对模式标本,可避免误定。因此,模式标本必须妥为保存,以供长期参考使用。在发表新种时,必须指明模式标本的存放地点,以供需要时进行查对。模式标本是生物分类科学上的宝贵资料。 各级分类阶元都应有其模式,建立一 个新属,必须同时指明据以建立该新属的一个模式种的名称。同样,建立一个新科须同时指明其模式属。 B、分类检索表 分类检索表(是鉴定昆虫种类的工具,它广泛应用于各分类阶元的鉴定。检索表的编制是用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从不同阶元 (目、科、属或种 )的特征中选出比较重要、突出、明显 而稳定的特征,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绝对性状,作成简短的条文,按一定的格式排列而成。检索表的运用和编制,是昆虫分类工作重要的基础,学习和研究昆虫分类,必须熟练掌握检索表的制作和使用。 检索表的形式,常用的有双项式、单项式( 连续式) 和包孕式( 退格式)3 种,其中以前两种最为常见。现以弹尾目、缨尾目、直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同翅目等6目昆虫为例,说明检索表的制作方法。 首先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出6 个目的主要特征,列表如下,以供制作检索表时选择使用: 目 名 口 器 翅 其它特征 弹尾目 咀嚼式 无 腹末有跳器 缨尾目 咀嚼式 无 腹末有1条中尾丝和 1对尾须 直翅目 咀嚼式 前翅皮质,后翅膜质 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 鞘翅目 咀嚼式 前翅鞘质,后翅膜质 半翅目 刺吸式 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 喙着生于头部前端 同翅目 刺吸式 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 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 根据上表中所列特征,制作成双项式检索表如下: 1无翅2 有翅3 2腹末有跳器弹尾目 腹未有1条中尾丝和1对尾须缨尾目 3口器刺吸式4 口器咀嚼式 5 4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半翅目 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同翅目 5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直翅目 前翅鞘质,后翅膜质 鞘翅目 双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中包含两项相对应的特征;所鉴定的对象符合哪一项,就按哪一项所指示的条数继续向下检索,直到检索到其名称为止;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n) 减1。 制作成单项式检索表如下: 1(4)无翅 2(3)腹末有跳器弹尾目 3(2)腹未有 1条中尾丝和1对尾须缨尾目 4(1)有翅 5(8)口器咀嚼式 6(7)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直翅目 7(6)前翅鞘质, 后翅膜质 鞘翅目 8(5)口器刺吸式 9(10)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 半翅目 10(9)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 同翅目 单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中仅含 1项,与其后括号中序号指示的特征相对应;所鉴定的对象的特征若符合,就连续向下检索,若不符合,就检索其后括号中的序号;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的2倍减2( 即2n2) 。 制作包孕式检索表如下: A无翅 B腹未有跳器弹尾目 末有1条中尾丝和1对尾须缨尾目 翅 B口器咀嚼式 C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直翅目 翅鞘翅,后翅膜质鞘翅目 器刺吸式 C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半翅目 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 同翅目 包孕式检索表一般仅在包含种类数较少时应用,且具有层次清晰的优点。但在种类数较多的情况下不宜应用。 无论是哪一种检索表,在使用时都必须从第1条开始查起,绝不能从中间插入,以避免误人歧途。另外,由于检索表受文字篇幅限制,其中只列少数几个主要特征,还有很多特征不能包括,所以在进行种类鉴定时,不能完全依赖于检索表,必要时须查阅有关分类专著与文献中的全面特征描述。 C、昆虫纲的分目 昆虫纲后全世界有20多位科学家曾对昆虫纲提出不同的分目系统,不仅分目的数不同,最少7目,最多达40目,一般为2833目,而且排列的次序差别很大,至今仍无完全统一的定论。这一方面是由于昆虫的种类繁多,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是由于利学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新的分类方法和新的发现层出不穷,人们对昆虫的认认日渐深入。不同的分类系统反映了学者的不同观点。 不同科学家对昆虫纲的分目提出了不同的系统,蔡邦华教授(1956年) 和周尧教授 (1964 年 )在他们编写的昆虫分类教科书中列出了对照表。我们参考 70年代后的研究成果,综合各家的看法,我们采用了如下的分目系统。 一、无翅亚纲内口式,增节变态;无复眼和单眼,无触角,前足长面向前伸,代替触角的作用,腹部12节,第 13 节有腹足遗迹;无尾;跗节 1节。如原尾虫( 螈) 口器内藏式 ( 即头的后颊部向下延伸,包住上、下颚及下唇基部) ,表变态,足跗节一节,尾须 状或铗状;腹部11 节,多数节上生有成对的刺突或泡囊。如双尾虫3弹尾目内口式;表变态,腹部 6节,第1节有粘管,第3节有握弹器,第4节有弹器,为弹跳器官,复眼退化。如跳虫( 跳) 4缨尾目外口式,表变态,足的基节和腹部第 29节上有刺突或泡囊,尾须1对,尾须间有中尾丝。如衣鱼石丙 二、有翅亚纲一)原变态类蜉蝣目体中型,细长,脆弱,口器咀嚼式,触角刚毛状:前翅发达,后翅小,翅脉多,除纵脉外,还有很多插脉和横脉,休息时翅竖立在背上,尾须工对,长,有的还有中尾丝,原变态,有亚成虫期,幼期水生,多足型,腹部有附肢变成的鳃;如蜉蝣 (二)不全变态类蜻蜓目体中到大型,头活动,口器咀嚼式,触角刚毛状,中后胸倾斜,腹细长如杆,翅长,膜质,透明,脉纹网状,有翅痣翅切休息时翊平伸于身体两侧,或竖立于背上,半变态,稚虫水生,下唇特化成面罩:以致成虫和幼期口器截 然不同,故有异口类 期以直肠鳃或尾鳃呼吸,属寡足型幼虫。如蜻蜒豆娘 7襀翅目小到中型,体扁长而柔软, 口器咀嚼式,上颚有的退化,触角丝状多节,翅2对,膜质,前翅中脉和肘脉间有横列脉,后翅臀区大,休息时平放于腹背上,足跗节 3节,尾 1对,丝状,多节或 1节,半变态,幼期水生,有时有气管鳃。如襀翅虫( 襀) 8纺足目小到中型,体扁长而柔软,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或念珠状,胸部长,几与腹部等长,雌无翅,雄有翅 2对,翅长,翅脉简单,前后翅形状和翅脉相似,休息时平放于腹背,跗节3节,前足第1跗节特别膨大,能分泌丝质而结网,渐变态,成幼期栖境相同。如足丝蚁 9螳螂目中到大型,头活动,三角形,口器咀嚼式,前胸长;前足捕捉式,中后足步行式,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大,休息时平放于腹背上,尾须1对,雄虫第9节腹板上有一对刺突,渐变态,若虫和成虫均捕食性,卵粒为卵鞘所包。如螳螂 ( 螳) 中到大型,头宽扁,口器咀嚼式,前胸大,盖住头部,有翅或无翅,有翅的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大,休息时翅平置于体背,尾须 1对,雄虫第 9节腹板上有对刺突,渐变态,成虫和幼期生活于阴暗处,卵粒为卵鞘所包。如蜚蠊 ( 蟑螂) 11等翅目小到大型,多型性社会昆虫,口器咀嚼式:触角连珠状,有翅型有翅2对,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翅狭长,可沿基缝脱落,纵脉多,缺横脉,渐变态,少数种类雌虫也分泌卵鞘。如白蚁( ) 12直翅目中到大型,口器标准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一般有翅2 对,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大,也有无翅或短翅的,后足多为跳跃足,有的前足为开掘式,雌虫产卵器通常发达,呈刀状、剑状或锥状,渐变态。如蝗虫( 蝗 ) 螽斯( 螽 )蟋蟀(蟋)蝼蛄 13竹节虫目 中到大型,细长如竹枝,或扁平似树叶,口器咀嚼式,前胸短,中胸长,后胸与腹部第一节愈合,腹部长,有翅或无翅,有的前翅短,呈鳞片状,渐变态。如竹节虫( ) 14革翅目中型,体长而坚硬,头前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前胸大而略呈方形,有翅或无翅,有翅的前翅短小,革质,后翅大,膜质,休息时褶藏于前翅下,仅露少部分,尾须 1对,或特化成坚硬的钳状,渐变态。如蠼螋( 螋) 15蛩蠊目中型,扁而细长,头前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细长,无翅,3对足步行式,跗节 5节,有长而分节的尾须1对,产卵器发达,雄虫第9腹节有刺突。变态不明显。综合了直翅群中不少目的一些特征。如蛩蠊16缺翅目体小柔软,口器咀嚼式,触角 9节,连珠状,有无翅型和有翅型,无翅型无单、复眼,有翅型有复眼和单眼,翅 2对,膜质,翅脉简单,纵脉l 到2条,足跗节2节;尾须1节;渐变态。如缺翅虫 17啮虫目体小柔软,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前胸细小如颈,有无翅的、短翅的和有翅的。有翅的翅 2对,膜质,前翅大,有翅痣,横脉少,后翅小,无尾须,渐变态。如啮虫( ) 18食毛目体微小到小型,体长圆而扁,口器咀嚼式,触角短,35节,中后胸愈合,无翅,足攀登式,跗节1或2节,爪1或2个;气门生于腹面,无尾须,无产卵器,渐变态,寄生于鸟兽毛上。如羽虱 19虱目 微小到小型,体椭圆形而扁,头小,向前突伸,口器刺吸式,触角 35 节,胸部 3节愈合,无翅,足攀登式,跗节 1节,爪 1个,气门背生,无尾须,渐变态。寄生于哺乳动物体外,吸血。如虱 20缨翅目微小到小型,体细长而扁平,口器锉吸式,左右不对称,翅2对,狭长,纵脉12条,边缘有长缨毛,也有无翅和1对翅的,跗节12节,端部有泡,过渐变态。如蓟马 小到大型;头后口式, 口器刺吸式,由头的后方生出,翅2对,前翅为覆翅或膜质,质地均一,后翅膜质,也有无翅或短翅的。渐变态或过渐变态如蝉木虱 虱 虫介壳虫 22半翅目小到大型,头后口式,口器刺吸式,由头的前方伸出折向后方,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渐变态。如椿象( 蝽) 三、全变态类3鞘翅目小到大型,体坚硬,头前口 式或下口式,口器咀嚼式,前翅为鞘翅,后翅膜质,足的跗节多为 5节,完全变态或复变态。统称甲虫(胛) 24捻翅目 小型,雌雄异型,雄虫有翅有足, 自由活动,触角 47 节,至少第3 节有一旁枝,向侧面伸出,有的第4也有旁枝,使触角呈栉状,前翅小,呈平衡棒,后翅大,膜质,脉纹38条,放射状。雌虫终生寄生,头胸部愈合,坚硬,露出寄主体外,腹部膜质呈袋状,翅、足、触角,复眼、单眼均缺如,复变态。统称捻翅虫 ( 蝙) 25广翅目中到大型,头前口式,口器咀嚼式,有的雄虫上颚特别发达,翅2对,膜质,翅脉网状,纵脉在翅的边缘不分叉,无尾须,全变态,幼虫水生。如鱼蛉泥蛉 26蛇蛉目小到中型,头部延长,后部缩小如颈,前口式,口器咀嚼式,前胸细长,翅 2对,膜质,前后翅形状相似,翅脉网状,有翅痣,雌产卵器细长如针。全变态,幼期和成虫均捕食性。统称蛇蛉27脉翅目小到大型,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翅2对,膜质,前后翅形状相似,脉纹网状,纵脉在翅的边缘分叉,全变态或复变态,成、幼虫捕食性。如草蛉 蛉 28长翅目小到中型,头向下延伸呈喙状,口器咀嚼式,翅 2对,狭长,有翅痣,前后翅形状相似,翅脉接近标准脉序,雄虫腹末向上弯曲,末端膨大呈球状,全变态,成幼虫捕食性。如蝎蛉29蚤目 体微小到小型,侧扁而坚韧 ,无翅,头小,与胸部密接,无单眼,复眼小或无,口器刺吸式,足基节粗大,腿节发达,适于跳跃,跗节5节,全变态,寄生于哺乳动物或鸟类身上。统称蚤 30双翅目到大型,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翅1对,前翅膜质,后翅变成平衡棒全变态或复变态。如蚊蝇 31毛翅目小到中型,外形象蛾,口器咀嚼式,但无咀嚼能力,翅2对,膜质,被毛,翅脉接近标准脉序,全变态,幼虫水生。如石蛾 32. 鳞翅目 口器虹吸式,翅2对,膜质,被鳞片和毛,全变态,成幼虫陆生,少数幼虫营半水生生活如蝴蝶蛾 33膜翅目微小到大型,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2 对,膜质,前翅大,后翅小,以翅钩列连接,翅脉很特化,有的产卵器特化成螫刺,全变态或复变态如蚂蚁蜜蜂锯蜂胡蜂。 D、昆虫纲重要目分类 一、直翅目 ( 1、蝗科(1)触角短,不长过身体,一般为丝状,少数为锤状, (2)前胸背板发达,盖住中胸, (3)产卵器粗短, (4)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而发音, (5)听器在腹部第一节两侧。 2、螽斯科(1)触角比身体长, (2)产卵器扁而圆,刀状, (3)雄虫能发音,发音器在前翅基部, (4)前足胫节有听器。 3、蟋蟀科(1)触角比身体长,端部尖细, (2)产卵器细长,剑状, (3)雄虫前翅近基部有发音器, (4)听器在前是胫节上。 4、蝼蛄科( (1)触角短, (2)前足粗短,开掘式,胫节阔有4齿,跗节有两齿位于基部, (3)听器在前足胫节上,形如裂缝。 二、半翅目( 1、网蝽科( (1)触角4节,中胸小盾片不超过爪片长度, (2)头、胸背板及前翅都有网状花纹。 如梨网蝽、香蕉网蝽。 2、花蝽科(1)体小形或微小,中足基节发达, (2)前翅有明显的缘片和楔片,膜片上有简单的纵脉 13条。 如小花蝽、黑纹花蝽等 3、盲蝽科(1)无单眼,触角4节, (2)前翅有缘片、楔片、革片,爪片,在膜区的基部有 l2个翅室。 如绿盲蝽,苜蓿盲蝽等。 4、猎蝽科( (1)喙短, 3节,不能平贴在身体的腹部, (2)前翅膜区基部有两个翅室,从它们上面伸出纵脉两条,前翅无缘片和楔片。 如黄盗刺蝽,黑光猎蝽等。 5、姬猎蝽科(1)体较小,喙长,超过前胸腹板, (2)前胸背板狭长,前面有横沟, (3)前翅膜区有4纵脉形成23个长形闭室,并由它们分出一些短的分支。 如缘姬蝽。 6、长蝽科(1)触角4 节,末节膨大,着生于复眼间连线之下,有单眼, (2)足短、跗节3节,体狭长, (3)前翅膜区有45条简单纵脉。 如龙葵长蝽、粟长蝽、甘蔗长蝽等。 7、蝽科(1)触角基部第一节被头盖住不外露, (2)中胸小盾片较发达,其末端伸氏达前翅的膜质部分,至少要超过爪片。 如梨蝽、黄褐蝽,绿蝽等。 三、同翅目( 1、蝉科( (1)体大,触角着生在两复眼间,中胸无翅基片,单眼 3个, (2)后足胫节有成列的小刺, (3)雄虫腹面第一节有发音器。 如蚱蝉,蝉( 知了) 等。 2、叶蝉科( (1)体小或中等,前翅革质,触角刚毛状, (2、前胸背板不向后延伸,后足胫节无距,而有成列的小刺,善跳跃。 如黑尾叶蝉,大青叶蝉等 3、蜡蝉科( 或樗鸡科) (1)多为大型,前翅端区翅脉多分叉,与横 脉形成网纹,后翅臀区翅脉也为网纹, (2)前翅1A 脉与2A 脉合成“r ”形脉。 如斑衣蜡蝉。 4、飞虱科(1)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大形的活动距, (2)前翅在爪片靠近后缘处往往增厚形成翅痣。 5、木虱科(1)触角 911 节,末端有叉状刚毛; (2 )前翅基部仅有一根基脉,即M 、R 、的共柄,无横脉,善跳。 如梨木虱、柑桔木虱、桑木虱。 6、粉虱科(1)翅透明或半透明,一般均被白色蜡粉, (2)前后翅的翅形相似,前翅最多只有径中脉。第一肘脉 3条翅脉,后翅仅1 条翅脉。 如烟粉虱、桔刺粉虱、温室白粉虱。 7、蚜科(1)触角3 6节,有翅则透明具一翅痣, (2)腹部第 5节后缘着生一对腹管,第9节有尾片一个。 8、绵蚜科(1)体形似蚜科,通常有蜡腺分泌白色绵状蜡质, (2)触角的次生感觉孔呈横带状或不规则的圆环形, (3)前翅中脉减少或不分叉,腹管退化为盘状或完全没有。 9、蚧总科( (1)雌虫体圆形或长卵形等,体壁稞露或被有蜡,体背不分节, (2)腹部末端有深的肛裂( 臀裂) ,肛门上有两个三角形的肛板, (3)有足和触角,无腹部气门。 如柑桔粉蚧,白蜡虫,红蜡蚧、朝鲜球坚,梨圆蚧、草履蚧,吹绵蚧,糠片蚧等。 四、缨翅目(1、皮蓟马科(1)体黑色或暗褐色,翅白色,煤烟色或有白色或暗色斑纹, (2)头部前方圆形,触角具有感觉锥,以第三节上感觉锥最长, 如麦蓟马,中华蓟马,稻管蓟马等。 2、蓟马科(1)触角6 8节,末端12节形成端刺,产卵器下曲( 从侧面看) , (2)翅狭长,端部较尖,前翅有两条平行的 纵脉,第一条自翅基部达翅尖,第二条似第一脉的分支,仅为翅长的13,或无翅。 如稻蓟马、烟蓟马、温室蓟马等。 五、脉翅目(1、草蛉科(1)触角丝状、比体长, (2)复眼有金色的闪光,相隔较远,无单眼, (3)前后翅形状和脉序相似,前缘区有30条以下的横脉不分叉。 如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等。 2、蚁蛉科( (1)体细长,局部有毛,略似蜻蜒, (2)前翅无结脉、无明显翅痣,触角呈短棒状, 如蚁蛉、斑翅蚁蛉 六、鳞翅目(1、天蛾科(1)触角丝状,栉齿状等( 蛾类的共同特征) , (2)体大而粗壮,纺锤形,末端尖削, (3)喙发达,有的长过身体, (4)前翅大而狭,顶端尖而外缘倾斜,后翅小,被有厚鳞。 如甘薯天蛾,茄天蛾,豆天蛾等。 2、毒蛾科( (1)口器退化,无单眼, (2)前足生有密毛,休息伸出在前面,雌蛾腹末往往有毛丛,翅退化或无翅, (3)后翅第一条脉纹(在中室的13处与中室接触,造成一大基室。 如舞毒蛾、白毒蛾等。 3、灯蛾科(1)体色多白色或黑色,有红色或黄色斑纹,腹部中夹有黑色, (2)后翅第条翅脉与第二条有长距离的愈合。 如黄腹星灯蛾,红袖灯蛾等。 4、蚕蛾科( (1)体中型粗肥,不呈纺锤形,触角羽状, (2)前翅 5条径脉在基部合成一柄,后翅第一条脉与中室有横脉相连,有三条臀脉。 如家蚕、野蚕。 5、天蚕蛾科(1)体大或特别大,体色美丽, (2)前后翅中央各有一无鳞片的圆形或月 形透明斑或色斑,有些种类后翅有燕尾,后翅只有一条臀脉。 如柞蚕、蓖麻蚕、天蚕等。 6、木蠹蛾科(1)体中型,暗灰色带深色斑, (2)前后翅中脉的主干与分叉在中室内完全发达,后翅 近, (3)腹部粗而长,超过后翅。 如大褐木蠹蛾、芳香木蠹蛾等。 7、麦蛾科(1)体小,下唇须向下弯曲呈镰刀状, (2)翅后缘有长缘毛,前翅狭长,端部尖 锐,后翅后缘倾斜或凹入,形似菜刀, 如棉红铃虫、苹果黑星麦蛾等。 8、透翅蛾科(1)体狭长,蜂状,触角尖端膨大成纺锤形,雄虫触角有齿或梳状, (2)前翅狭长,前后翅的大部分无鳞片而透明, (3)前翅后缘与后翅前缘均有一对钩列。 如葡萄透翅蛾、苹果透翅蛾等。 9、蓑蛾科((1)雌雄异形, (2)雄虫有翅及复眼,翅烟灰色,有的有透明斑,前翅有 3条臀脉在端部合并为一条。 (3)雌虫无翅或具极退化的遗迹,幼虫形。 如大蓑蛾或小蓑蛾。 10、刺蛾科( (1)成虫中等大小,体短而粗,多色毛, (2)翅较阔,有厚鳞或毛,前后翅的中室内有中脉的主干存在, 口器退化。 如黄刺蛾,青刺蛾,扁刺蛾等。 11、小卷叶蛾科( (1)体中,小形,不呈钟状, (2)后翅正面脉基部有长栉毛,前翅前缘无褶叠, 离, 如梨小食心虫、苹果小食心虫、豆小卷蛾等。 12、螟蛾科(1)体细长,下唇须发达,常伸向体前, (2)前后翅 翅第一条翅脉与第二条在中室前相平行或在中室外接近,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润滑油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未来前景研判报告
- 《跨境电商实务》课件全套 李颖芬 项目1-8 认识跨境电商 - 掌握跨境客户服务技巧
- 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库单选七
- 2025届北京昌平临川育人学校高一下化学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前地理模拟卷三(含答案)
- 2025年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 思想政治(无答案)
- 市场整顿活动方案
- 少先队队歌活动方案
- 展厅布置活动方案
- 小学读书月演讲活动方案
- 2025年高考军队院校征集和招录人员政治考核表(原表)
- TCCEAS001-2022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计价规范
- 2024年河北省物理组招生计划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3第三讲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 【图文】泵用密封冲洗方案演示图
- 基于MATLAB牛头刨床仿真分析毕业设计
-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 Unit1
- 振型中的节点,节线,节径和节圆
- 虹鳟鱼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工业清洗剂PPT课件
- 质量管理七大手法(英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