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纪念馆观有感 二_第1页
郭永怀纪念馆观有感 二_第2页
郭永怀纪念馆观有感 二_第3页
郭永怀纪念馆观有感 二_第4页
郭永怀纪念馆观有感 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郭永怀纪念馆观有感 二: “我自认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的美丽的山河”,这是郭永怀先生的心声,也是他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日子里,郭先生始终惦记着祖国,寻找回国效力的机会。 1955 年 8 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经过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郭永怀先生的妻子李佩教授说:“禁令一旦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盘算着回国的事。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不错,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 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记挂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 ?不劝倒罢,劝的人越多老郭越来火,他说,家贫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阻挠,在他快回国的时候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工整清楚的科研论文和教学讲义的手稿,在他们住房的后院一页页烧掉,面对妻子的不解,他说:“省得找麻烦,反正东西都在我的脑子里了 !”随后,在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院长 用烧烤香肠和汉堡牛排的炭火余烬,郭永怀先生把上次没有烧完的一大叠讲义一页一页地烧光。当时在场的同事和学生们看着闪闪火焰,都许久默默 无言。有的同事们表示惋惜,希望他改变计划,而来自亚洲和中国的学生们说:“您给我们指出了方向,我们应该回到自己该去的地方”。 1945 年 8 月 6 日和 9 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人类历史上的最先两枚原子弹,顷刻间,世界震惊,日本 20 余万人口伤亡,两座城市被夷为平地。曾经不可一世欲吞并中国和东南亚的日本帝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整个 50 年代,是新中国的多事之秋,美国至少对中国有过四次核威胁,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世界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加强了中国政府发展核技术的紧迫感。英国继美国、苏联之后,于1952、 1957 年,先后成 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苏联于 1954年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为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开辟了新纪元。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式,中国领导人深感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核武器这个东西”。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主席果断决定研制核武器,发展核工业。 1957 年 10 月 15 日,我国与苏联签定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在协定中,苏联明确承诺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1958年,负责核武器研制的二机部九局在京成立。后来成为负责核武器研制、生产整个过程的研究设计院 九院,开始了“两弹”研制工作。1959 年 6 月,苏联背信弃义中断了原子弹等重要项目的援助,看来靠谁都不如靠我们自己,中共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毛泽东主席还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 !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于 1956 年 11 月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妻挈女回到了阔别 16 年的祖国的郭永怀先生,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推荐下,加入了研制“两弹”的科研工作者的行列。他负责与力学有关的技术问题,并对研制工作中某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对于原子弹,郭永怀先生提出用特征线法进行爆轰波理论计算,并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从而实现了较为优越的引爆方式 ;对于氢弹,郭先生提出了采用航空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使弹体重量明显减轻,由于他提出要增加性能良好的减速装置,从而保证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顺利试验成功 ;为了实现原子弹的武器化、实用化,郭永怀先生主张对核航弹的结构、外型、弹道引信与环境试验等问题进行预研,从而改善了航弹的增阻特性。郭永怀先生还竭力主张对导弹核器进行声致疲劳和冲击试验,以保证武器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在致力发展中国核武器的短 短 8 年里,郭永怀先生总是在西北戈壁和北京之间穿梭。这里海拔 3800 多米的青海金银滩。郭永怀先生和年轻人一起出入帐篷,风餐露宿,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倾其全部的精力和热情,甚至生命。在四川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这个诞生了中国核武器的地方,我们从众多人饱含泪水的回忆中领略到一个崇高人格所具有的巨大能量。郭永怀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中国核武器人的神圣的象征。 郭永怀纪念馆观有感 三: 1968 年 12 月 5 日凌晨 6 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得血红。后来人们隐 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得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 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 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得辨认不出来,当时是根据头后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的一点点白头发,认出了郭永怀。 郭永怀纪念馆观有感 四: 现在看得很清楚,郭先生回国有更大的理想和决心,他要把自己全部的身心献身于祖国,他不论什么事,只要祖国需要,便全心全意地去做好 ;他把自己当作铺路石子,以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的使命。国家的前途就是他自己的前途,别无他求。 在中科院力学所他不仅和钱先生一起筹划和领导力学所全面的工作,而且承担很多难免有时是枯燥的组织工作,其中包括科研业务,图书馆,学会和学报等等一系列部门。钱所长和郭副所长都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听取研究室主任的工作汇报,有时甚至是研究组组长的汇报,听取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给以指导。在这些场合,有时还会做出调整乃至改变研究方向的决定。后来钱所长来所的时间少了,中科院力学所的重担便全都落到了郭先生身上。我们只见他全心全意,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工作,全然不顾个人的得失。在我看来他这样做完全出于自觉,出于对祖国需要的责任感。这也是为了实现他回国时为自己确定的使命。 郭先生的工作并不限于中科院力学所。仅就我所知,他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的主任 ;承担三峡大坝抗核武器攻击的研究并进而为工程兵策划建立防护工程研究基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是我国防护工程研究的奠基人 ;他又是西南工程物理院的副院长,参加核武 器的研制,研究核武器的投放并负责建设该院的结构力学实验室。郭先生还就国家需要,不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60 年代初,中科院力学所承担的 2040 任务就是在郭先生建议下由军委下达的。 在这些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只要是他人在北京,每周末他都要亲自步行到中科院力学所与研究生讨论工作。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不论是盛夏或严冬,不论是不是刮风下雨,一位身体瘦长,头戴鸭舌帽,低头沉思着,大踏步地来往于中科院力学所大楼和中关村 15 楼之间的那位学者。 郭先生就是这样默默而高效的工作着。 郭先生不善言辞,但他那片对工作、对同志、对国 家的忠心和爱心是人人能感觉到的。他对工作的要求十分严格,对同志十分平易近人。领导也好,高研也好,初级研究人员也好,行政人员也好,工人也好,他都同等对待。在大风大浪里,郭先生决不随风倒, 文革 期间有人要闹 斗、批、散 ,郭先生坚决不同意,而且亲自下到那个研究组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在飞机失事起火的那一霎那,郭先生以火一般的爱国心,科学家特有的冷静与机智,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代价,用血肉之躯在熊熊烈火和重要文件之间构筑起一道烧不透的墙,把文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中科院力学所凡与郭先生有过接触的人,无不怀念我们 的郭所长,他的事迹在人们中传颂着,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从事各项事业。他留下的遗产是丰厚的。他的精神永存。 郭永怀纪念馆观有感 五: 郭永怀的死讯,第一时间知道的是三个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一个是他的妻子李佩先生,李佩当时还在合肥的中科大,被紧急电报叫到北京,据说,她知道这件事后什么都没说,硬是强扛着一滴眼泪都没流。 那时,李佩已随工作单位 中国科技大学到安徽合肥工作,她接到所里的紧急电报,连夜乘火车到北京,一进家门就感觉出异样,老郭的领导同事站满了屋子,茶几上放着一片熏黑的镜片和怀表,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 诉李佩时,她没掉一滴眼泪。采访时,李佩的外甥女陪同在她身边,回忆当时情形,她说,“姨妈一言未发,就站在阳台,久久望向远方”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钱学森在 1956 年数次致信郭永怀:“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 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直至我国第一颗原 子弹成功爆炸的第二天,郭永怀和好友一起开心地喝酒,李佩才意识到什么。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在当时的环境里,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郭永怀走后 22 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那些时候,楼下的人常听到李佩的女儿郭芹用钢琴弹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而当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郭永怀走后没两年,十几岁的女儿去 内蒙古当知青下乡,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