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大都市区规划研究以温州为例专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二OO一年五月十日目录前言4第一章国内外大都市区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611国外大都市区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612国内大都市区相关研究综述17第二章大都市区规划的理论基础2221大都市区概念辨析22211大都市区概念的建立22212大都市区概念建立的意义2422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24221空间结构25222大都市区空间结构25223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25223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2723区域整体协调规划理论27第三章大都市区范围的界定及其形成机制分析2931温州大都市区现状特征29311区位条件29312城镇空间结构的扩展30313主城区向深水岸区发展31314建制镇主要沿104国道和温瑞塘河等交通干线发展32315海洋开发现状及其前景3232组建温州大都市区的必要性33321产业空间优化和集聚发展的需要33322优化区域城镇土地利用和人居环境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34323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布局和环境整治的需要3433组织温州大都市区的可能性35331温州大都市区自然基础35332市场化、工业化为温州大都市区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35333立体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奠定了温州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框架35334体制先行优势为温州大都市区的运作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3634温州大都市区范围的界定37341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37342中心城市与外围县要素联系分析3935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分析42351宏观政策机制43352市场机制45353工业化模式45354温州人精神和社会网络46第四章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4741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策略47411土地开发利用控制策略47412以交通为导向的规划策略49413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规划策略5042大都市区各级集聚区总体空间结构规划51421相关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51422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设想52422远期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设想5443大都市区各级集聚区功能定位及其组织5643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地位56432温州“一带一核三中心”的空间经济格局57433中心城市功能定位59434各片区主要职能组织6044温州大都市区景观生态网络建设设想62441大都市区绿化网络62442大都市区水系、湿地网络63443大都市区生态脆弱区的划定63444大都市区开敞空间系统63445梧埏片生态规划63第五章温州大都市区规划实施途径6651温州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6752温州大都市区运行模式建议70521营造机制灵活的大都市区制度环境70522成立大都市区空间规划管理机构71523构建两级双层次的大都市区管理机构72参考文献74前言大都市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化区域。它在区域发展中处于“龙头”的地位,并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沿海大都市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和土地利用问题,区域之间竞争强于协作,开展以大都市区为对象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变得尤为迫切。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大都市区研究的有关理论,探讨我国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和空间结构特征,并通过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和调控,提高城市在区域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研究背景选择大都市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为论文题目,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背景因素1、21世纪,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大都市区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大都市区的出现将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与规模发生重组与变化,使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在城市地域形成新的规律化的流动与布局,使城市基础设施规模和社区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对原有的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2、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冲击下,人们的工作方式、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力的实施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将会发生由表及里的深刻变化,将会对原有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区域空间中各种要素的组合产生深远的影响。3、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已相继进入城市郊区化阶段,大都市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功能地域形态的重要性日益增强。4、大都市区内外的各种矛盾也正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外来移民大量流入大都市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竞争加剧,城市下岗工人增加,大都市区核心城市及其边缘区贫富差异逐步扩大,带来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失业率居高不下,城市社会极化以及城市蔓延,郊区土地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二)研究的意义在上述背景条件下,开展大都市区规划将逐步成为发达地区大都市发展的需要,对大都市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为开展大都市区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加速了中心城市辖区调整力度1。撤县(市)设区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通过将中心城市和外围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达到城市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为其他中心城市确定大都市区功能地域的合理范围,推进大都市区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2、为我国大都市区空间平衡发展提供思路。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大都市区研究及其战略规划的一些成果,以温州大都市区专题研究为实例,提出大都市区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的调控措施,促进区域内部分工协作、整体协调发展。3、探讨大都市区规划理论与方法。通过本文研究将有利于促进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引导大都市区内部各级城镇集聚区合理的用地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共建和区域环境保护等。(三)研究的思路和论文框架本文以温州大都市区的组织着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多中心大都市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主要线索是按如下思路展开的第一章为国内外大都市区相关研究综述。该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大都市区的不同界定标准、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和空间结构研究、各国大都市区的规划实践、调控措施进行了综述,其中,着重对国外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大都市区规划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总结,可以为我国开展大都市区规划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第二章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首先是就作者本人的理解,对大都市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明了建立大都市区概念的意义;接着作者对空间结构理论(包括区域空间结构理1无锡撤销锡山市,新设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苏州撤销吴县市,新设吴中区、相城区;扬州邗江县更名为邗江区;南京江宁县更名为江宁区;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消县级淮安市和淮阴县,设立淮安市楚州区、淮阴区。杭州余杭市、萧山市也撤市设区,并入杭州市区。论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和区域整体协调规划理论进行了阐述,同第一章综述提到的相关理论一起共同构成实证部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至第四章,以温州为研究区域,开展了组织多中心大都市区的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组织温州大都市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温州大都市区范围的界定及其形成机制;第四章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的三个策略土地开发利用用途控制策略、以交通为导向的规划策略以及多中心规划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从大都市区区与整体协调发展出发,构建了多中心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框架,包括大都市区内各级集聚区总体空间结构规划、各级集聚区功能定位及其组织、大都市区景观生态网络建设。第五章借鉴国外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都市区规划调控的途径。主要包括通过行政区划的逐步调整,使大都市区行政管理界线与大都市区功能地域尽可能保持一致;大都市区运行模式建议。根据大都市区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运行模式,包括营造机制灵活的大都市区制度环境,成立大都市区空间规划管理机构,构建两级双层次的大都市区管理机构。大都市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框架区域研究大都市区范围的界定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大都市区规划调控途径理论研究综述理论依据大都市区概念的界定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整体协调规划理论第一章国内外大都市区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11国外大都市区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111国外大都市区的产生及其界定本世纪初,为寻求解决大都市发展中遇到的用地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产业的空间分散等问题,反映城市功能地域的“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概念由此产生。美国最早使用大都市区这一概念,最初是基于城市人口统计的需要FOX,1985;BERRY,ETAL,1968。随后,欧洲各国、亚洲的日本、韩国等相继开展了以中心市为核心的发达城市化地区的研究。随着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大都市区的理解和界定的指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美国在1910年人口普查时就定义了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1960年将大都市区定义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2(人口大于5万)和与其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上的区域组成”BERRY,ETAL,1968,直到今天的美国,也基本上延续这一统计标准。美国学者邓肯(DUNCAN)曾使用零售贸易业、银行结算、商业服务业收支、制造业增加值以及批发贸易业作为研究大都市区的指标,提出具有大都市区特征的中心市人口至少应该在30万以上,在这个人口规模下,大都市的空间功能扩散才能达到专门化,2这里的人口核心指西方国家中心市的行政范围,一般小于城市建成区,相当于我国的城市中心区。才可能具有大都市区的某些特征(BERRY,ETC1968)。今天,典型的美国大都市区核心城市的人口都超过100万。1954年,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标准部仿照美国的SMA(STANDARDMETROPOLITANAREA)定义“标准城市地区”的概念,来表示城市的功能地域,后来,城市的功能地域具体化为“城市圈”,如被广泛应用的生活(通勤)圈、商业圈等,主要指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的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1960年提出“大都市圈”,并规定除了外围地区到中心市5的通勤率外,都市圈中心市人口须在10万以上,而大都市圈的中心市为中央指定市(相当于中国的直辖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并且临近有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陈益宜,1983)。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进行了类似于美国标准统计区的大都市区划分,虽然划分标准有所不同,但对大都市区结构的认识是统一的,都是包括核心区和边缘区两部分,差别主要反映在指标体系的选取上(顾朝林,1999)。事实上,许多高度城市化国家都存在着几种不同模式的城市化区域一个极大的大都市区,通常是指首都地区;大量中等规模的大都市区;一系列小的独立城市。一般意义上的大都市区指中等规模以上的都市区。从1910年美国提出大都市区的统计以来,大都市区已成为发达城市化国家的主要社会形态。到1990年,美国有80的居民生活在大都市区,大都市的影响无所不在。对大都市区这种功能地域的产生和发展,不同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看法。美国学者佛克斯认为,美国的大城市对周边郊区及城镇的合并不只是灾难,而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罪恶行径,他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转向非大都市区域(FOX,1985)。而希腊学者杜克西亚迪斯(CADOXIADIS)、帕佩约阿鲁(JGPAPAIOANNOU)、加拿大学者纳什(PHNASH)及美国学者墨菲(EFMURPHY)、海切尔等认为,从人类社会居住形式的演变过程来看,大都市以一种全新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的集约利用,代表着未来世界的最新发展方向(LEMANANDLEMANETC,1976),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对将大都市区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规划持积极的态度。112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西方学者对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美国、西欧等大都市区的形成是基于中心市的扩散与郊区化的结果(FOX,1985)。美国学者弗克斯认为,大的中心城市与其郊区之间的城市力量、机构、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大都市区的形成;他强调了美国大都市区形成的三个过程中心城市郊区化、中产阶级数量的迅速增长和移民从乡村大量流向大都市区(FOX,1985)。大都市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城市用地的限制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改变未来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王旭译,1998;聂小阳译,1997;黄添,1985)。(一)中心城市用地扩展和环境的恶化最初,中心城市的发展难以满足其用地的需求,其扩展超出了城市的行政边界,郊区通过大量的电车和有轨交通和中心区形成紧密联系,事实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为了获得商业、金融和房地产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导致大城市不断兼并郊区,从行政上成为紧密联系的大都市区,如美国的大纽约地区、费城大都市区等。大都市区最初的形成动力源于中心市的用地限制而产生的地域上扩张的需求(FOX,1985)。随着中心市的扩张,城市无序蔓延,环境恶化,导致郊区城市化加速。西方国家的郊区化过程,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JORDAN,STACY,1998)。50年代以后,随着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的集聚膨胀、地价快速上涨以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产生大都市人口郊区化的驱动力,伴随大都市区交通网络和交通工具的改善,城郊化过程明显加快。住宅郊区化带动了商业服务业、企业、教育科研的郊区化过程,对整个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FOX,1985;HALLP,1984STANDBACKTMJR,1979)。西方国家的大都市主要经历了四次从城市中心推向郊区的浪潮,按时间顺序为人口郊区化、制造业的郊区化、零售业的郊区化和办公就业的郊区化,其郊区化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其动力来源于中心区环境恶化的推力和郊区良好生活环境的吸引力(FOX,1985;JORDAN,1998;STACY,1998)。(二)交通技术革新促进了大都市区的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的形成发展是以工业化为先导,交通为动力,产业人口的扩散为特征,逐渐形成连续的大都市区域。西方国家城市随交通的扩散有三个阶段(附图)。在经历了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后,人们收入的增长与城市内居住、娱乐、商务等功能用地矛盾日趋尖锐,中心区环境日益恶化,高收入阶层从中心区外迁,随之工业、服务业也出现郊区化,而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交通的建设使得住宅和产业的郊区化进一步变为现实,郊区急剧扩张,郊区与城市中心区形成了稳定的通勤流,这样就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区域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地区,使中心城市与其外围地区共同构成相互联系、有一定空间层次、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大都市区得以形成,因此,发达国家大都市区通常以郊区通勤人口的比率来定义大都市区范围(NTO,1997;孙胤社,1992FOX,1985)。(三)通讯技术的革新促进了大都市区空间结构重构二战以来,由于生产、交通和通讯方面的技术变革,生产和消费走向分散化,结果不仅导致美国区域经济结构发生改组和调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国家和地区间的彼此消长现象,走向新的平衡(王旭译,1998)。罗伯特费希曼指出“交通是最关键的革新,但是如果没有其他几个重要的反中心化网络(包括电、电讯、集中的市场零售业和公司管理的新模式)的创造,道路和汽车就不能获得其充分的革新作用”(WALLIS,ALLAND1994)。而卡斯特尔斯和巴雷斯(CASTELLS,1989;BARRAS,1987)认为,新的微电子技术将持续地改变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的离心化倾向将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将无所不在,这将进一步弱化传统的城市秩序,离心化倾向将进一步加强,流动的空间将取代传统的位置空间。制造业的离心集中提供了一种短时间通勤的居住区位选择的空间结构。在影响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因素中,由于新技术的影响,区位等方面的弹性增加,过去围绕集聚和效率来解释生产和发展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新技术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区域重构强调某些区域或地区将成为全球控制和指挥中心,这是由于生产组织形式的根本改变和越来越强调以服务业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由于快速的通讯技术革新,重新配置资本和生产要素变得更加现实。尽管区域空间结构变化滞后于生产的变化,但也清楚地表明了,由于家庭工作关系弹性的增长,区位选择变得更加自由将加快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重构(范海燕译,1999;WALLIS,ALLAND1994)。113大都市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大都市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郊区化,而郊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环境的恶化的推力和郊区美好生活环境的吸引力。大城市蔓延带来中心区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时郊区的低密度开发带来的郊区与郊区通行量增加(占总出行的40),土地浪费,城郊发展失衡等制约了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PETER,1993)。伴随着大都市区的迅速发展,大都市区存在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和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从1933年以雅典宪章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到多元文化主义、生态主义、女权主义和新城市主义等理论,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解决城市中心区问题以及因为郊区化带来的社会极化、交通拥挤、土地浪费、邻里关系淡薄、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梁鹤年,1999;PETER,1993)。(一)大都市区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研究在西方许多大都市区,城市贫困和社会极化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NATO,1997)。近十年来,西方学者主要侧重于对大都市内城地区城市问题的实证研究,如美国开展了对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S)内城地区美籍非洲人贫困集中问题的研究,大量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社会孤立(ISOLATION)造成了美籍非洲人的动态集中及工人阶级、主要是中产阶级的脱离,对穷人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在美籍非洲人社区内,美籍非洲人和和其他社会阶层的隔离在增强(MARTIN,1999SCHULZ,A,2000)。随着大都市核心区高失业率、社会隔离、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现象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等的加剧,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对大都市区的研究重点转向如何促进城市核心区、郊区和外围区域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的研究(URC,1999)。由于对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地区发展的物资环境、经济和设计等的片面强调,渐渐侵蚀了人类住区的人性特点,强调在大都市区的规划和管理中尽最大努力来维护社区精神(A拉奎因,1996)。1999年9月,在德国柏林召开了对整个欧洲大都市区持续发展的研讨会议,会上就欧洲的14个主要国家的17个大都市区的持续发展进行了研讨,在这次会议上对14个大都市区的规划管理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提出了大都市区持续发展面临的趋势、挑战和战略指向,大都市区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URC,1999)。(二)大都市区土地利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等大都市区无限制低密度增长模式导致城市的无限制蔓延,郊区低密度开发,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侵犯了环境敏感区,降低了生活环境的质量,削弱了大都市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威胁着美国社会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其中政府和享受郊区低密度住宅的居民将为此承担责任(张庭伟,1999,李丽萍,1997LONGMAN,1998)。为此,美国学者安东尼道斯(ANTHONYDOWNS)提出建立三个完全不同的替代模式(1)有界高密度模式;(2)新社区和绿带模式;(3)限制扩张混合密度模式。并且提出了增长管理、城市增长边界、居住密度等具有实践意义的概念,强调大都市问题的区域性以及解决区域性问题的必要性,以促进大都市区域的持续发展(李丽萍,1997)。1997年以来,提倡“精明累进”已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潮流,其直接针对的是城市向郊区蔓延带来的土地浪费、交通拥挤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同时,加强区域规划和强化管理将有利于限制郊区的无序蔓延(王朝晖,2000;LONGMAN,1998)。114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及其规划研究由于各国大都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和土地利用过渡浪费等问题,促使各国学者加强了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研究,试图通过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形成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预测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合理大都市区内部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的统一协调规划。规划师和政府部门试图通过大都市区为单元的空间结构协调规划来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推动大都市住区协调发展。一些学者,如克拉克(CCLARK)、布雷德福和克利吉恩(DBRADFORDMACIEOD,1999)。但大都市区的规划及其实施的关键问题是政治问题,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异,也导致了西欧和北美大都市区规划实施上的差异,欧洲大多数国家为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大都市区的规划实施容易协调,而美国地方各州、县及市、镇等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协调的难度较大,因此,也造成其实施的结果不如欧洲等国。12国内大都市区相关研究综述我国学术界对大都市区的研究是在借鉴国外大都市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的。从80年代末期引入大都市区的概念以来,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对我国大都市区的概念及范围界定、大都市区形成机制研究、大都市区空间组织与空间发展策略研究、香港大都市区、台湾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变化研究和空间发展策略研究。121大都市区的涵义及其界定的研究我国对大都市区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中后期,在借鉴国外大都市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沿海发达城市化地区的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对我国大都市区的研究。周一星教授(1986)最早在借鉴西方城市不同空间尺度空间单元体系基础上,提出了市中心旧城区建成区近市区市区城市经济统计区都市连绵区等反映中国城市的地域概念体系,其中与功能地域概念都市区相对应的应是城市经济统计区(USSA)周一星,1988。一些学者相继对都市区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普遍认为我国沿海都市区中心城市非农人口应在20万以上(史育龙,1997;阎小培等,1997;宁越敏等,1998;胡序威,1998)。一般意义上的大都市区是指以非农业人口大于50万的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地区顾朝林,1999A,有的学者以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00万以上作为大都市的界定标准(阎小培,2000)。在对都市区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界定我国都市区的指标和标准(周一星,1998;宁越敏,1998)。90年代以来,周一星教授研究确认了对中国城市实体地域的划分标准(周一星,1995)。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采用第二、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按照城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分析了人口的空间增减趋势,研究认为北京(周一星,1996)、沈阳(周一星1997)、杭州(周敏,1997)、大连(曹广忠,1998)等大城市核心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郊区化现象,时间发生于80年代。另外,修春亮使用民政系统的行政区划资料,研究认为长春市也进入到郊区化阶段1。顾朝林教授、周一星教授认为我国郊区化的动力机制、郊区化的形式、郊区化的特点并不同于西方,并在总结郊区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郊区化的对策(顾朝林,1999B;周一星,1999,2000)。从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郊区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心市与郊区之间的联系程度,但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心市和外围区域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联系强度,因此,在对我国大都市区的界定时也采用了不同标准。122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及实证区域的研究从相关的大都市区研究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都市区形成的动力机制不同于西方。孙胤社对北京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在界定北京大都市区的范围基础上,认为北京大都市区的形成主要由中心城市工业化和农村非农化两种过程决定,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大都市区定界的初步方法(孙胤社,1992)。在区域经济发展较均衡的地区,外围地区的发展受中心市区的影响较小,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平衡发展,从而形成集中连片的城市化地区,是以农村非农劳动力化为主的作用类型,这些发达的城市化区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的推动下形成(崔功豪,1999)。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开展了对沿海都市区的研究。建设部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课题组对东部沿海城镇密集地区人口、经济集聚与扩散机制进行了研究,对都市区的发展政策进行了探讨(研究课题组,1999)。研究确认,珠江三角洲由6个都市区组成、长江三角洲由13个都市区组成、京津唐由4个都市区组成、辽中南由7个都市区组成(胡序威,1998)。宋迎昌以“空间集聚扩散理论与北京大都市区实证研究”为题,开展了对我国典型大都市区的实证研究2。近期有关都市区研究重点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主要进行都市区形成和发展规律、分布特点、形式、动态过程和空间结构特征等的研究。阎小培等人(1997)对珠江三角洲的研究得出1修春亮(1996),城市功能地域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博士学位论文。2宋迎春(1996),空间集聚扩散理论与北京大都市区实证研究,中科院地理所博士学位论文。穗港澳区域各大都市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优越的环境条件和政策制度的保证是都市区形成的基础,两者结合导致了资金和人才技术的集聚。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劳力、市场、政策、区位、交通运输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非农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城镇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行政联系的不断弱化,城乡之间、城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市功能地域即都市区逐渐形成,进而形成都市连绵区的雏形。宁越敏等1998在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区进行范围划定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都市区形成演化的动力机制附图。李王鸣等对浙东北沿海的中心城市研究认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从90年代开始已进入都市区形成阶段,并从地区经济、人口集聚与扩散的角度研究了都市区形成机制,并探讨了都市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此后,李王鸣等以杭州都市区为例,在论述都市区集聚和扩散的水平与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都市区经济空间动态发展过程,认为杭州都市区的形成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更新、区位与交通因素条件的改善、各级政府的行为、地产市场对城市空间的调控(李王鸣,1996,1998)。程玉申等(1998)对杭州及其周边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认为,杭州已进入都市区形成与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都市区发展中面临的城郊矛盾及其诱发因素,提出了现阶段杭州都市区发展中面临的基本思路和现行体制背景下促进都市区内城郊协调发展的若干管理对策。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不同于西方,除具有郊区化机制外,外围区域城市化是一个重要方面。郊区化和外围区域城市化相互作用,促进大都市区核心区与周边区域共同发展,从而形成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外围区域城市化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动力因素(1)外资的推动;(2)农村工业化;(3)特大城市的辐射;(4)国家投资增长(阎小培,1997;宁越敏,1996)。图11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区形成演化的动力机制宏观政策机制跨区域基础设施组织产业政策导向权利下放(苏南模式和宁绍模式)投资机制(内外资吸引力)市场机制辐射机制都市区都市连绵区123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我国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强核心的大都市区,如上海、北京、南京、广州等大都市区(附图上海)。研究认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式既能满足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的需求,每个“组团城市”也能限制在一定的经济规模尺度(郑静,1999)。大都市区发展的通常过程是从传统的中心城市开始,先形成走廊城市,然后是网络城市(附图),同传统都市相比,网络城市以来多中心彼此有机分工与合作而运转,它不同于传统的中心地模式(附表)。为了克服单核心城市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发展多核心的大都市区模式,引导大都市区向多中心城市演进,形成具有与中心市互补和竞争的郊区次中心的现代多中心城市网络模式(姚士谋、侯晓红,1994;姚士谋编,1997;吴启焰,1998)。附表中心地型城市与网络城市异同点中心地模式网络城市模式空间关系中心性、规模相关性节点性、规模中立性职能关系主从服务导向、均质商品和服务弹性和互补倾向、异质商品和服务活动关系垂直可达性、单向流动、交通价格、空间竞争水平可达性、双向流动、信息价格、对价格竞争的歧视资料来源顾朝林城市规划汇刊19972P22,张尚武整理。顾朝林教授认为,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大都市地区将面临更快的增长。中国大都市增长的空间过程在于城市蔓延、郊区城市化和卫星城镇建设,空间扩展主要有轴向拓展和外向拓展两种形式,大都市的空间增长表现为圈层式、飞地式、轴间填充式和带形扩展式四种形态(顾朝林,1997)。张京祥博士将都市圈(METROPOLITANAREA)的空间组合形态归纳为5种形式同心圆圈层组合式、定向多轴线引导式、平行切线组合式、放射长廊组合式和反磁力中心组合式,认为未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将会出现松散型都市圈、中心型都市圈和网络型都市圈三种都市圈空间组合类型1。石忆邵教授则在对我国的卫星城镇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特大城市地区应构建多中心城市的观点(石忆邵,1999)。1张京祥(1999),城镇群体空间组合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24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优化及发展策略研究近年来,面临我国大都市区出现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用地问题,大都市区环境和空间结构的优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大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强化了空间发展策略的研究。宁越敏等(1990)以上海为例,分析了人居环境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90年代以来,上海人居环境的改善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为此,提出了大都市区人居环境宏观优化原则,进一步提出了大都市区人居环境优化的措施。宗跃光(1998)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运用廊道效应原理,指出北京大都市区的空间扩展的廊道效应是始终存在的,通过对北京中心区不同时期的研究,提出了北京大都市区景观结构优化的相关措施。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对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区的地域空间结构演进及其优化的研究(何兴刚,1992;姚士谋编,1997)。一些强核心的大都市区,如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正在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工业逐渐向郊区转移,用地结构趋于优化(房国坤等,2000)。郑静(1999)认为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应当成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法定序列中的独立部分,并通过对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研究认为,广州应推行“双城三极”的空间发展策略。这些研究对开展大都市区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1997年以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经济区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将规划建设大都市区提到了重要位置。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提出珠江三角洲内圈层将形成三个由大、中、小城市构成的,内部在日常就业、居住、游憩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大都市区,即中部大都市区、珠江口东岸大都市区和西岸大都市区(房庆方等,1997)。由丁元等主持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建设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区的空间发展战略。目前,特大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规划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开展大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一方面的研究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负责完成的广州市总体概念规划、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强调城市发展的产业与空间策略,将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构建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框架。125香港大都市区、台湾的大都市区相关研究与规划实践香港1948年完成的阿伯克龙比规划(ABERCROMBIEPLAN)强调远离城市中心的扩展形式,形成了香港分散规划的基础(郭彦弘,1997)。以后的香港大都市的规划逐步明确了香港和大陆(外围区域)之间的劳动地域分工,在香港(即前店)进行销售、设计和管理,而大陆提供劳动力和土地,以生产和装配为主(LU,1992),该规划实际上将香港和其外围的大陆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指导了香港及其周边区域未来土地利用和人口发展,是一个展望未来的大都市区规划。台湾的大都市区在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人口约20万的城市,大部分位于大都市的外围,而成为大都市的卫星城市,乡镇人口出现外流现象,同时也出现了西欧北美大都市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一些解决大都市区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如旧城区改造与更新计划、开发新工业区、都市土地利用分区、制定长期性区域计划等来指导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划与决策(李国鼎,1996;周志龙,1997)。综观国内对大都市区的研究,主要是对大都市区的产生、发展、形成机制的研究,目前,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大都市区管治、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逐步成为热点(汪宇明等,2000;顾朝林,2000;张京祥,2000)。信息时代,人们开始关注信息革命带来的空间分散化趋势,并纷纷观察到城市边缘地带快速的增长过程,认定分散化趋势确实已经展开。但从更宏观的区域来看,集中化趋势似乎更加明显。城市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在信息社会也许还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从而有可能导致“乡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这两个过程合而为一(建设部课题组,1997)。依赖于信息互连网络的支持,城市空间结构将由传统的圈层式走向网络化(王颖,1999)。在这种趋势下,迫切要求将大都市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研究,这将有利于从更广阔的区域发展的角度来处理集中和分散的关系。第二章大都市区规划的理论基础21大都市区概念辨析211大都市区概念的建立目前,城市地域有4种概念,即行政区域、景观地域、经济功能地域与日常城市体系。大都市区指的是后者。行政地域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已明确划定。景观地域主要指基本反映城市实体的相当于城市建成区的范围。经济功能地域则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教育、文化、游憩等基本功能的地域范围。日常城市体系是指围绕大都市中心地区就业和文化势力范围之内的区域,这样的区域包括了长途通勤、兼营农业、消遣利用和避暑的乡村地带(DLEY,1983)。从西方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可以印证,在工业化阶段形成的日常城市体系和大都市区,他们的范围比较一致,到后工业化阶段,由于人们对文化休闲活动内在要求的提高,日常行为涉及范围扩大,日常城市体系要超出大都市区的范围(王兴中,2000)。从前一章综述中可以看出,大都市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地域得到认可,但对其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争议。在本文的讨论中,对大都市区概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大都市区1(METROPOLITANAREA)不是一种行政区划或经济区划单位,它是国际上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城市功能地域单元,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本质上是非农化过程中形成的与中心城市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连续区域的组合,并不是任何城市集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可以称为大都市区。(2)大都市区的最初主要是为了保持城市人口统计的方便而确认的功能地域单元。它是以调查、统计归纳、计算为基础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对城市区域研究而下的概念之一,揭示了中心城市所形成的微型城镇体系在地表空间上的实际范围。在美国,从城市的景观地域出发,将全国分为城镇和乡村;从城市的功能地域出发,将全国分为大都市区和非大都1大都市区和都市区都是英语METROPOLITANAREA翻译而来,一般是指同一个概念,也有些学者将其翻译为大城市区,其主要区别在于对中心市范围和人口的界定标准的差异。市区(许学强,1997)。(3)大都市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都市区的核心,由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市及中心市周边的一个或多个城市化地区1组成,二是与之在社会经济方面联系密切的外围县(市)。我国大都市区中心市界定不同于西方。西方国家中心市的范围一般小于城市建成区,而且中心市的范围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而我国的城市行政区范围往往大于城市建成区,而且市区或“城区”的界限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成区的扩大而不断的变化和调整,我国缺少与西方国家中心是相对应的稳定的地域概念。周一星教授在界定郊区化时认为,中国城市中心区的划分可与当地人们概念里的旧城区,或解放前夕的城市建成区为好,如北京,中心区确定为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区(周一星,2000)。但这种划分主要是针对研究郊区化而言,因本文主要是探讨多中心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及其调控问题,对中心市范围不按严格的城市功能地域来划分,从总体上将大都市区划分为中心市、近郊区和远郊区(外围县市)。中心市范围小于城市市区(按行政界限划分),同时又大于城市中心区,如南京大都市区(中心市范围不包括大厂区、江宁区、浦口区),但其范围一般大于美国等大都市区的中心市,中心市人口至少在50万以上(包括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外围县的条件全县(市)GDP构成中非农产业比重与劳动力构成中非农劳动力比重分别占75和60以上;与中心城市毗邻或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且与中心市毗邻的县(市)相邻;如果某县(市)能同时划入两个大都市区,则确定其归属时主要依据行政区划而定。212大都市区概念建立的意义以往我国对城市的研究多采用城市行政区或城市建成区的地域概念,难以反映城市化的真实面貌,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尤其如此。很显然,城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并不全是城市实体范围,而具有城市功能的地域也并不只是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心城市周围具有城市功能地域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也会因此带来城市核心区、城市近郊区域城市远郊区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镇密集地区,中心城市与其周围乡村1按1990年普查规定,城市化地区是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二者合起来至少有5万人。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有城市化地区才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多个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区一般比他们的核心要大,包括了连续建成区外缘的不连续的城镇、城郊发展区和一部分乡村区域,而城市化地区一般不包括乡村地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商品、服务、资金、信息、通勤等双向联系,城乡界限模糊,中心城区和郊区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一体化区域。尤其是在大城市建成区的外围,一般存在着具有某些城市功能而又难以划分城乡界线的灰色区域。建立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这一既能反映广域城市功能又可与国际接轨的地域概念,有助于将具有城市功能地域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规划。22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大都市区规划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它更具有宏观性和战略性,主要是制定长远的目标和原则,体现在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首先,它研究的对象是大都市区,探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形式,协调区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区域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长期规划,因此,它更注重从宏观的、轮廓性、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都市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从这一方面来看,空间结构理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21空间结构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陆大道,1995)。空间结构最基本的含义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组织形式。这种空间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资源开发和人类经济活动场所为载体的经济地域单元为中心问题的空间分布与组织形式;第二,空间实体构成的某种等级规模体系;第三,各种空间实体之间存在的某种要素流形式(陆玉麒,1998)。222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主要研究重点是以城镇型居民点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产业的空间分布、大都市区生态网络空间结构、核心城市与外围区域之间信息流、客货流、资金流的空间流量流向及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大都市区是一个扩大的城市区域,是区域的一种特殊形态,因此,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属于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共同研究的范畴。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城市的功能影响区域范围内来探讨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形成演化规律及其调控途径,为开展大都市区区域空间协调规划提供理论指导。223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空间结构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区位理论,是传统的区位理论的发展。它不只是寻求单个客体的最佳区位,而是从各种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中,以及反映这些关系的各种经济客体在空间的集聚程度中,寻求各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最佳组合与相对位置。古典区位论和近代区位论最早是在经济学领域建立的,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以及克里斯泰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论。这些理论模型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基础上建立的,其研究的对象基本上是单一的社会经济客体,如农业经营方式、工业企业、城市、市场区等,所概括的是单体的空间运动和空间定位规律,模型较为简化,反映的是静态的、局部均横的空间结构。随着研究手段的提高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区位理论逐步由对空间形态静态、局部角度的解释、描述向动态、全面地研究空间演化规律的方向发展,反映空间发展层次性、规律性的空间结构理论,如增长极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空间相互作用论等相继产生。德国学者博芬特尔(EVBOVENTER)对空间结构理论作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模型推导,他力图将杜能、韦伯、廖什的区位论综合起来,认为区位论要考察并尽可能深入地阐明不仅生产与货物,而且还要包括居住地、场所、流动性的生产要素的地理分布(陆大道,1998)。空间结构理论任务在于试图回答为什么一定地区形成了特有的空间结构它的演变过程如何(曹晓红,1990)它研究的基础问题与古典区位论和近代区位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具有“综合”、“整体”、“动态”的特点。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空间在地域上的扩展和时间上的延续,它的发展标志着对区位的研究由静态向动态,研究的空间尺度由点、线向面发展的过程,以及对未来变化的预测。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的新技术扩散和威尔逊AGWILSON的空间相互作用状态推演,都成为空间结构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杨吾扬,1992)。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陆大道,1998)(1)以城镇居民点(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它是杜能“农业环”理论模型和位置级差地租理论的发展。(2)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其理论来源一是农业区位论,二是集聚效果理论。将最佳企业规模的推导与城镇居民点规模的推导相结合,将城市视为企业,理解为一种生产过程。应用“门槛”理论,将中心地等级体系应用于区域规划的实际。(3)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上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通过一般作用机制的分析,揭示空间结构变化的动力及演变的一般趋势和类型。(4)社会经济客体空间集中的合理程度,在实践中表现为如何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在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核心边缘模式等不同的结构构架模式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有效形式。(5)空间相互作用论。空间相互作用论是研究空间中各种要素流及其相互作用,包括各地域单元间物流、人流、金融流的空间作用,创新、信息、技术知识的扩散过程等,同时由于空间要素的流动而产生的空间竞争也是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空间相互作用主要用于分析区域空间过程。空间结构理论作为城市与区域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日益得以丰富和发展,该理论在各国的大量规划实践中得以充实和完善,进而形成若干种应用基础性理论流派,如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新城规划理论、都市圈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战后以来,这些应用基础理论成为各国开展大都市区规划的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223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在解释城市内部地域空间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与近郊区、外围区域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并不能准确地解释扩大了的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为此,城市学家开始了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城市影响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探索。现代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式主要有迪肯森的三地带模式、塔弗的理想城市模式、麦吉的殖民化城市模式、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清洁处理承包合同协议书
- 渠道承包合同协议书模板
- 渣土车司机劳务合同范本
- 网上买卖设备的合同范本
- 电力产权分界协议协议书
- 湖北省劳动合同补充协议
- 艺人与酒吧合作合同范本
- 材料未签合同的进场协议
- 电梯维修安全协议书合同
- 签了合作协议不履行合同
- 患者隐私保护培训课件
- 儿科绩效二次分配方案范文
- 加气站气瓶充装质量保证体系手册2024版
- 2025新人教版七下英语单词默写表
- 噎食评估预防及处置
- ECOVAIDS专用文件-可持续采购手册
- 2023年高考化学试卷(河北)(解析卷)
- 医用动力工具清洗流程
- 2025年中核汇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制造业的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考核试卷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 单元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