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word硕士论文】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_第1页
【优秀word硕士论文】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_第2页
【优秀word硕士论文】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_第3页
【优秀word硕士论文】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_第4页
【优秀word硕士论文】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硕士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我国信息化的步伐逐步加快。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其他公共服务性组织,在履行职能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往往会收集和保存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在国家机关和公共服务组织的管理效率或服务水平提高的同时,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却无法得到保障,买卖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泛滥,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正面临严重威胁。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我国刑法对这一严重的危害行为果断作出反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专门作了规定。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的规定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刑法中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在保护人权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为了保证第七条能够准确、顺利实施,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包括引言和正文两部分,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简要介绍个人信息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个人信息具有专属性、广泛性及可识别性等特征。第二个部分介绍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内容及历史发展,着重介绍了加拿大C27号法案和法国刑法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保护制度。第三个部分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对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保护进行比较,阐明了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保护的不同,其次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单位信息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将单位信息纳入刑法保护的重要性。第二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简要地说明了通过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价值,即公正、自由和秩序价值。第二个部分首先对我国现有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进行梳理,说明我国目前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的总体状况是比较零散、无体系,保护范围狭窄,并缺乏统一的执行机制与机构。紧接着,该部分详细阐述了通过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必要性,即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需要和打击其他犯罪的需要。第三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对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的罪名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将第七条确定为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与窃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两个罪名比较合理。第二个部分及第三个部分对这两罪的犯罪构成及罪的认定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了对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中的“单位”应当作扩张解释,并对两罪涉及的法条竞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个部分着重说明了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制度完善的问题。加强解释工作以确保条文的可操作性,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合理经验增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行为方式,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规范体系。最后,抓紧制定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刑法保护提供制度背景。关键词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个人隐私规范体系ONTHECRIMINALPROTEC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ABSTRACTOFJMTHESI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ESPECIALLYTHERAPIDPROGRESSOFINFORMATIONTECHNOLOGY,THEPACEOFINFORMATIONIZATIONINCHINASPEEDSUPGRADUALLYNATIONALAUTHORITIESANDOTHERPUBLICSERVICEORGANIZATIONSCOLLECTANDPRESERVEMUCHPERSONALINFORMATIONINTHEPROCESSOFPERFORMINGFUNCTIONSORPROVIDINGSERVICESWITHTHEIMPROVEMENTOFTHEEFFICIENCYOFMANAGEMENTANDSERVICESTANDARDS,SECURITYOFPERSONALINFORMATIONCANNOTBEGUARANTEEDVIOLATIONSOFPERSONALINFORMATIONHAPPENFREQUENTLY,SUCHASTRANSACTION,THEFTANDSOONCITIZENSPERSONALSAFETYANDPROPERTYSAFETYAREFACINGASERIOUSTHREATCRIMINALLAWMAKESARESPONSETOTHESESERIOUSLYACTSDECISIVELYTHEELEVENTHNATIONALPEOPLESCONGRESSSTANDINGSEVENTHMEETINGISSUEDTHESEVENTHAMENDMENTTOTHECRIMINALLAWTHECHARGEONVIOLA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ISPROVIDEDFORINARTICLEVIIOFTHEAMENDMENTSPECIFICALLYITEXPRESSESTHEPEOPLEORIENTEDTHOUGHTINCRIMINALLAW,ANDITISASTEPFORWARDINPROTECTIONOFHUMANRIGHTSINOURCOUNTRYTHEPAPERINCLUDESINTRODUCTIONANDTEXT,ANDTHETEXTDIVIDESINTOTHREECHAPTERSCHAPTERONEINCLUDESFOURPARTSTHEFIRSTPARTINTRODUCESTHEDEFINI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ANDTHEBASICFEATURESBRIEFLY,INCLUDINGEXCLUSIVE,UNIVERSALITYANDREGISTRATIONTHESECONDPARTDESCRIBES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PROTEC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ANDINTERNATIONALLEGISLATIVEDEVELOPMENTSTHISPARTALSOINTRODUCESTHECANADIANBILLC27ANDTHERULESABOUTPROTEC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OFTHEFRENCHPENALCODEEMPHATICALLYTHETHIRDPARTCOMPARESTHEPROTEC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ANDPROTECTIONOFPRIVACY,WHICHTRIESTOST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PERSONALINFORMATIONANDPERSONALPRIVACYITCOMESTOTHECONCLUSIONTHATPROTEC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ANDPROTECTIONOFPRIVACYAREDIFFERENTFROMEACHOTHERINTHISPARTTHISPARTTHENTRIESTOANALYZETHERELATIONSHIPBETWEENPROTEC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ANDPROTECTIONOFUNITSINFORMATION,WHICHILLUSTRATESTHEIMPORTANCEOFPUTTINGUNITSINFORMATIONUNDERPROTECTIONOFCRIMINALLAWCHAPTERIIINCLUDESTWOPARTSTHEFIRSTPARTILLUSTRATESTHEVALUEOFPROTECTINGPERSONALINFORMATIONBYCRIMINALLAWBRIEFLY,SUCHASJUSTICE,FREEDOMANDORDERTHESECONDPARTSORTSOUTTHERULESABOUTPROTEC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OFOURCOUNTRYATPRESENT,ANDCONCLUDESTHATTHERULESABOUTPROTEC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ARESPORADIC,NONSYSTEM,THENARROWSCALEOFPROTECTIONANDLACKOFENFORCEMENTTHENTHISPARTSTATESTHENECESSITYOFEMPLOYMENTOFCRIMINALLAWTOPROTECTPERSONALINFORMATIONITISTHENEEDOFPROTECTINGPERSONALINFORMATIONANDFIGHTINGAGAINSTOTHERCRIMESCHAPTERIIIINCLUDESFOURPARTSTHEFIRSTPARTTRIESTOANALYZETHECHARGEOFARTICLEVIIOFCRIMINALLAWAMENDMENT7THEPAPERSTATESTHATITISMOREREASONABLETORECOGNIZEARTICLEVIIASTHECHARGEOFSALEORILLEGALTOPROVIDEPERSONALINFORMATIONANDTHECHARGEOFSTEALORILLEGALACCESSTOPERSONALINFORMATIONTHESECONDANDTHIRDPARTSANALYZETHEELEMENTSOFTHESETWOCRIMESANDDISCUSSHOWTODETERMINETHESECHARGESTHEWRITERILLUSTRATESTHATTHE“UNIT“SHOULDBEINTERPRETEDINBROADTHISPARTALSOTRIESTOANALYZEOVERLAPOFLAWNORMSABOUTTHESETWOCRIMESTHEFOURTHPARTFOCUSESONHOWTOPERFECTTHESYSTEMOFCRIMINALLAWONPROTECTINGPERSONALINFORMATIONFIRSTLY,LEGISLATUREMUSTSPECIFYTHEINTERPRETATIONOFTHERELATIVEPROVISIONSWHICHENSURETHATTHEARTICLEVIIISOPERATIONALSECONDLY,LEGISLATURESHOULDREFERTOTHEPRACTICESOFDEVELOPEDCOUNTRIESONTHISISSUETOFORMAMOREPERFECTLEGALSYSTEMFORPROTEC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FINALLY,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FORMULATETHEPERSONALINFORMATIONPROTECTIONLAWTOPROVIDEINSTITUTIONALSUPPORTFORCRIMINALLAWKEYWORDSPERSONALINFORMATION,CRIMINALLAWPROTECTION,PERSONALPRIVACY,NORMATIVESYSTEM目录引言1第一章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概述1第一节个人信息的含义与特征1一、个人信息的含义1二、个人信息的特征2第二节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发展3一、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内容3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历史发展4第三节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8一、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保护的关系8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单位信息保护的关系10第二章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价值及必要性12第一节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价值12一、公正12二、自由13三、秩序13第二节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13一、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现状13二、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15第三章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制度18第一节关于罪名的问题19第二节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21一、犯罪构成要件分析21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26第三节窃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29一、犯罪构成要件分析30二、窃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31第四节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制度的完善34一、加强解释工作以确保条文的可操作性34二、借鉴发达国家的合理经验34三、加快相关立法为刑法保护提供制度背景38参考文献40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引言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一直是一个不为人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立法和理论研究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国信息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调查发现,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兜售房主信息、股民信息、车主信息、患者信息的现象,并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公民个人信息频繁遭受侵犯,给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留下隐患。国家以先刑后民的方式介入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反映了国家打击此类犯罪、保护人民的坚定决心。为了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能够准确、顺利实施,保证立法目的的实现,有必要对第七条规定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刑法的准确、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民事制度的支持,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历史比较长,其立法上的合理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因此有必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先进经验,加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研究,为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的准确、顺利实施提供制度支持,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立法上的合理经验,逐步完善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保护制度,以期实现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全面保护。第一章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概述第一节个人信息的含义与特征一、个人信息的含义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经有六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了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1但在立法上,各国或地区对于个人信息的称谓并不统一。以欧盟、1HTTP/WWWPRIVACYINTERNATIONALORG/ARTICLESHTMLCMD347X34782611,(访问日期2009年3月1日)。欧盟成员国等为代表的国家或地区采用“个人数据”这一概念,如欧盟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则使用“隐私”概念,如澳大利亚的隐私法。作为我国近邻的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则采用“个人信息”这一概念,如日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虽然世界各国或地区对个人信息的称谓存在差异,但立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规范政府机关或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对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以保护个人权益。2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所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采用了“个人信息”这一概念,但刑法修正案(七)并没有给“个人信息”下一明确的定义。依据国外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规定,个人信息是指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对照可以识别特定的个人的信息。个人信息是一个法律主体区别于另一个法律主体的各种信息,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个人姓名、职业、职务、婚姻状况、种族、学历、学位、工作经历、住址、电话号码、网上登陆密码等各种信息。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个人信息系指与生存着的个人有关的信息中因包含有姓名、出生年月以及其他内容而可以识别出特定个人的部分(包含可以较容易地与其他信息相比照并可以借此识别出特定个人的信息)。”丹麦个人数据处理法中的“个人数据”是指有关确定或可确定的数据主体的任何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第九条第四款规定“个人信息指个人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医疗记录、人事记录、照片等单独或与其他信息对照可以识别特定的个人的信息。”由此可知,凡是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对照可以识别特定的个人的信息都属于个人信息范畴。二、个人信息的特征个人信息的外延十分广泛,到底哪些信息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进行保护各国立法对个人信息的范围划定存在细微的差别,但它们都具有如下三个共同的特征第一,个人信息的专属性。个人信息主体是指通过个人信息可以被识别出2个人信息概念的不同主要是源于不同的法律传统和使用习惯,实质上并不影响法律的内容。周汉华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来的特定个人。个人信息必须为本人所有,每个信息主体都有自己的个人信息,即使是已经过世的人也有专属于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一些国家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中其同样得到保护。加拿大C27号法案第10条规定,行为人欺诈性地假冒任何人,活着的或者死亡的,从事下列行为,构成犯罪。冰岛个人数据保护法对“个人数据”的定义是任何与已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相关的信息,即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追溯到特定个人(包括在世的和去世的人)的信息。第二,个人信息外延的广泛性。个人信息可以任何形式存在,只要其与信息主体之间存在某一客观确定的可能性,都可以纳入个人信息的范畴。一切与个人有关的信息,只要能够构成对个人进行识别,都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个人信息,如个人的感情史、收入状况、宗教信仰、爱好、身高、体重等。第三,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包括单独识别和对照识别。单独识别是指通过某一项个人信息就可以直接识别信息所有者,而不需要其他信息的辅助对照,如身份证号、肖像等。对照识别是指单凭一项个人信息不能直接识别信息所有者,需要与其他信息相结合才能识别的情形,如单独的身高(2米26)或者职业(篮球运动员)信息等并不能识别出信息所有者,但若将这两个信息结合对照就能得知这是一名有名的篮球运动员。第二节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发展个人信息的所有者对信息享有控制、支配和处理的权利。在信息还不发达的社会,个人信息的所有者或许可以绝对地控制、支配自己的信息而不受他人干扰,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交流频繁的今天,个人信息所有者对自己的个人信息的控制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如果还是一味强调个人信息的绝对控制,则有碍社会的进步,有碍个人的发展,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目的就是在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促进个人信息的有序交流。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因此本文将结合发达国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阐述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内容,并介绍个人信息保护的历史发展。一、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内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是指通过立法以及相应的执法手段和司法程序保护个人信息免受不当的收集、储存、处理、传输和利用,对于违反该法律规定者予以相应法律制裁的一种法律制度。3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一部规范政府和其他信息处理者处理个人信息的法律,在美国相关内容被收入行政法之中。个人信息主体与个人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对等,前者主要享有权利,而后者主要承担义务,体现到刑法保护层面,个人信息使用者也是刑法的重点规制对象。(一)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个人信息主体是指个人信息的所有者。个人信息的受保护程度直接决定了个人信息主体的权益受保护情况。各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都赋予了信息主体广泛的权利,具体包括个人信息主体有权在收集本人的个人信息之前获得通知;个人信息主体通过了解信息收集的目的和用途决定是否同意他人收集本人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查阅、使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收集和使用的具体情形;个人信息主体对本人个人信息的不正确之处,有权要求修正或删除,对不正当的处理个人信息行为有权制止;个人信息主体对因个人信息的不正确、不完整、丢失或非法使用而受损害时可以请求赔偿或提起诉讼。(二)个人信息使用者的义务个人信息使用者是指依法可以处理个人信息的政府机关或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个人信息使用者随意收集、使用或者泄露个人信息将严重侵害信息主体的权益,因此世界各主要国家个人信息保护法中都详细规定了个人信息使用者的义务,具体包括个人信息使用者在收集或使用个人信息之前,必须向主管机关登记以获得相应的使用资格;个人信息使用者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之前通知个人信息主体并取得同意;个人信息使用者必须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确保所持有的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止不正当的披露和公开;个人信息使用者不履行上述义务或履行不完全应承担法律责任。3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页。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历史发展(一)个人信息保护历史发展概况从保护方式来看,个人信息保护经历了通过隐私权局部保护到制定专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进行保护两个阶段。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源于古老的隐私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对隐私权的保护历史久远。国际上对隐私保护的重要法律文件是1948年的联合国人权宣言,明确地保护居所和通信的隐私不受侵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提供了方便,但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同时出现。世界上第一个个人数据保护法源于德国黑森州(1970年),接着,瑞典、美国、德国和法国相继制定了法律。经合组织1980年制定的关于隐私保护与个人数据跨疆界流动的指南和欧洲理事会1981年制定的有关个人数据自动化处理的个人保护协定都对电子数据的处理规定了具体的规则,对各国个人数据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5年欧盟制定了个人数据保护指令以协调成员国对个人数据的法律保护水平并保障数据在欧盟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欧盟指令要求成员国政府保证欧盟居民的个人信息被传送出或者在欧盟境外被处理时必须得到同等水平的保护,拒绝提供同等保护的国家可能无法与欧盟进行信息交换。欧盟指令的这一要求给欧盟以外的国家造成了很大压力,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高潮。4从保护的力度来看,随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些立法中不乏刑事责任的规定,但更多的是从民事或行政角度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缺乏保护的力度。即使有些国家在隐私权刑法保护中兼顾到部分个人信息,但并不能对个人信息提供全面的保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利用个人信息实施的一些危害行为在侵害个人信息主体的权益时还直接侵害到国家利益,甚至危害国家安全。5在这种形势下,国际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犯罪的研究,将个人信息提高到刑法层面进行保护,一次针对个人信息犯罪的立法正在世界许多国4周汉华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9页。5“911”事件的发生,一方面促使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打击身份犯罪,以遏制恐怖主义;另一方面,也使得各国对于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新的利益平衡,国家安全的考虑占了更多的分量。家积极展开。(二)个人信息刑事保护立法针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国际上称之为“身份犯罪”(IDENTITYCRIME)。2004年7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通过决议指出滥用和伪造身份资料罪一般与有组织犯罪集团包括洗钱在内的其他非法活动、腐败行为和恐怖主义相关联,而且欺诈所得往往用于为这些活动提供资金,鼓励尚未采取下列行动的国家采取下列行动A通过刑法和其他措施预防、发现、侦查、起诉和惩处欺诈和滥用及伪造身份资料罪等等。62005年4月第十一届联合国犯罪预防和刑事司法大会在其通过的曼谷宣言第27条指出对付证件和身份资料欺诈对遏制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至关重要,力求加强国际合作,包括提供技术援助,通过改进安全措施来打击证件和身份资料欺诈,尤其是欺诈性使用旅行证件,并鼓励通过适当的国家法律。72006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向联合国犯罪预防和刑事司法委员会提出号召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启动有关身份犯罪刑事化的全球立法调研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与身份有关的犯罪往往具有跨国性,特别是在使用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情况下,报告同时提供了有关身份相关犯罪与有组织犯罪集团之间联系的信息,指出跨国性身份犯罪特别趋向于伪造或窜改身份识别系统和证件,而且身份相关犯罪的大部分与某些犯罪有关,这些犯罪涉及旅行和身份证件,目的是便利有组织犯罪活动。8除此之外,自20世纪80年代欧洲委员会开始网络犯罪公约的准备工作,该公约于2001年11月8日获欧洲委员会部长委员会通过,2004年7月开始生效。该公约是一部国际法律文书,非欧洲委员会成员的国家可以批准或加入。该公约专门处理与计算机有关的欺诈和与计算机有关的作假以及其他形式网络犯罪,这类犯罪可能有助于经济欺诈、与身份有关犯罪、洗钱或其他有关非法活动的实施。2007年6月欧洲委员会召开的“打击网络犯罪”国际会议,6THERESOLUTIONOFTHE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COUNCILOFUNITEDNATIONS,ATWWWUNORG/CHINESE/DOCUMENTS/ECOSOC/2004/R200426,MAR5,20097BANGKOKDECLARATION,ATWWWUNODCORG/PDF/CRIME/CONGRESS11/BANGKOKDECLARATION_CH,MAR6,20098UNITEDNATIONSSECRETARYGENERALTOTHEUNITEDNATIONSCRIMEPREVENTIONANDCRIMINALJUSTICECOMMITTEESREPORT,ATWWWUNODCORG/DOCUMENTS/TREATIES/COP2008/CTOC20COP20200820420FINAL20C,MAR5,2009此次会议指出网络犯罪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威胁。在联合国和一些区域组织的号召和动员下,许多国家都意识到打击“身份犯罪”的必要性,并纷纷开始国内立法调研,积极准备修改国内刑法。为了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保障国家安全,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其中第七条专门对个人信息犯罪进行了规定。加拿大的C27号法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制定的打击身份犯罪的最新国家法律文件,而法国刑法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方式作了详细区分,为个人信息提供了系统的保护,同样具有借鉴意义。(1)加拿大C27号法案。最近几年,加拿大的身份犯罪一直呈增长趋势,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犯罪手段越来越隐秘和多样化;其二,现行法律中缺少对身份犯罪的规定。加拿大商业服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身份犯罪每年给加拿大经济造成25亿美元的损失。9C27号法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C27号法案所规定的身份犯罪的犯罪对象不仅包括身份信息还包括身份文件。法案中规定了一系列针对公民身份信息和身份文件的犯罪行为,包括(身份盗窃)故意获取或持有他人的身份信息的行为;(买卖身份信息)传播、提供、散布、出售或提供出售身份信息,或者为传播、提供、散布、出售或提供出售而持有这些信息的行为;(身份欺诈)欺诈性地假冒任何人;等等。10关于C27号法案的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第一,法案最大的亮点就是给身份信息作了明确的定义。法案第10条规定“身份信息”指任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信息)通常单独使用或者与其他信息一起用来确认或者据称可以确认个人身份的信息,例如指纹、声音、视网膜图像驾驶证号码或密码。法案对“身份信息”采用的是一般定义和简单列举相结合的方法,此种定义方法比较科学,不但能准确说明“身份信息”的内容,还可以避免以后出现新的身份信息而无法适用本条的尴尬。在列举中,声音、9IDENTITYTHEFTISACRIMINALACTIVITYTHATLEADSTOWIDESPREADHARM,RANGINGFROMEMOTIONALTRAUMAANDGRIEFTOEXTENSIVEFINANCIALLOSSFORINDIVIDUALSANDBUSINESSESACCORDINGTOTHECANADIANCOUNCILOFBETTERBUSINESSBUREAUS,IDENTITYTHEFTCOSTSTHECANADIANECONOMYAPPROXIMATELY25BILLIONPERYEARCBASUBMISSIONTOTHEHOUSEOFCOMMONSSTANDINGCOMMITTEEONJUSTICEANDHUMANRIGHTS,ATWWWCBACA/EN/VIEWDOCUMENTASPFL6SL72TLDOCID41525K,MAR7,200910加拿大C27号法案,陈玲译,载经济刑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201页。视网膜图像、DNA档案等都被囊括在内,反映了C27号法案立法的高瞻性和较高的科技含量。第二,死者的身份信息同样给予保护。法案第10条规定,行为人欺诈性地假冒任何人,活着的或者死亡的,从事下列行为,构成犯罪。第三,持有他人身份信息也可以构成犯罪。法案规定,在可以合理推导出信息会被用于从事可以公诉的以欺诈、欺骗或者虚假陈述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的情形下,持有他人身份信息的行为,或者为传播、提供、散布、出售或提供出售而持有他人身份信息的行为,也构成犯罪。(2)法国新刑法典关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制度。法国新刑法典为公民个人信息提供了系统保护,将侵害个人信息的犯罪单独规定为一节,并将其确定为侵害信息处理或信息缩片产生的人之权利罪。依据法国刑法典,非法处理个人数据(第22616条)、不正确处理个人数据(第22617条)、非法收集个人数据(第22618条)、非法储存、持有个人数据(第22619条与22620条)、不正当使用个人数据(第22621条)、非法提供个人数据(第22622条)等行为,都构成犯罪。11与加拿大刑法关于身份犯罪的规定不同,法国新刑法典对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区分,从收集到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规定。新刑法典规定的各种行为方式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另外,在对行为方式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新刑法典对每种行为方式都规定了独立的法定刑,且为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如对于非法收集个人数据的行为,按照法国新刑法典将面临5年监禁并科300000欧元的处罚。法国刑法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具有系统性、严厉性等特征。第三节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个人信息是指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对照可以识别特定的个人的信息。个人信息与个人信息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客观的关联性,通过个人信息即可识别出特定的个人。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往往同时构成对公民隐私权利的侵犯,因此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之间显然存在某种联系,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关系11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新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9395页。到底如何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保护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另外,作为社会活动参加者的法人及其他单位,其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单位信息有没有必要通过个人信息的立法进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单位信息保护之间有什么关联本文将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一、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保护的关系许多国家刑法中都有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详细规定。西班牙刑法典第197条至199条详细规定了发现及泄露别人隐私构成犯罪的几种情形,德国刑法典单列一章对公民私人生活和秘密进行保护。这些规定为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利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那么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个人信息是否也可以通过保护隐私权的规定进行保护在称谓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将“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保护”相混用,使得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这两个概念极易混淆。世界各国对隐私的理解也不一致,这就更难以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隐私概念比较抽象,内涵并不十分明确,即便在采用了隐私概念的美国,在法律上也没有对隐私给出明确的定义,除一些成文法对特定的信息隐私给予界定外,其他隐私主要依靠普通法来保护,法官具有很大的裁量权。12如美国隐私权法规定,行政机关职员有不合法地公开个人记录、没有履行在联邦登记上的义务或者利用虚伪的陈述取得个人记录行为之一的,给予刑事制裁。13因此,美国法律中的隐私权可因广泛的事由而得以援引,信息隐私权也是隐私权的一类。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律并没有承认隐私权这一实体性权利。在学术界,隐私权是一个热门话题。我国学者对隐私权的定义主要有三种私人信息秘密说、私人信息秘密与个人行为自由说以及支配权说。支配权说的代表王利明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生活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其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14依据支配权说,12欧阳武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研究,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载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13参见国家保密局法规处编美国保密法律制度,金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14参见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8519页。所有个人信息都应该纳入隐私范畴。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个人信息都可以纳入隐私权范畴进行保护有必要对支配权说产生的背景先作一个分析。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收集、储存和利用越来越便捷化,通过侵犯某些个人信息而侵犯个人隐私的违法行为不断增加,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概念已显得过于狭隘,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5为了保护个人隐私,许多国家隐私权的内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由消极、被动意义上的隐私权向积极意义上的隐私权转变,即将个人信息控制权也纳入到隐私权中,形成信息隐私权。可以说隐私权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步而产生、发展的权利。16不难看出,支配权说的出现是传统隐私权理论面对新情况为了满足保护个人隐私的需要而勉强做出的调整。本文认为,虽然许多国家将个人信息纳入隐私权进行保护,甚至将信息隐私权确定为隐私权的一项内容,但并不能就此说明所有的个人信息都是隐私。不管隐私权的内容如何发展,隐私应当是公民不欲为外人知悉的属于个人生活的事实。个人信息只要满足这一条件就可被纳入隐私范畴,但是信息主体是否想让某项个人信息为外人知悉,应依信息主体不同而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个人信息都属于个人隐私,如一些可公开的个人信息,个人隐私也不是只包含个人信息,如个人生活安宁不受干扰等。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存在着交叉的部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可以纳入隐私权进行保护的个人信息限于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交叉部分。诚然,对隐私权进行保护是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逻辑起点。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者进行规制体现为一种事前监督,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隐私权的作用,但是对个人信息进行专门保护的目的是规制政府部门或其他信息处理者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以期保护个人信息控制权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不会局限于保护狭义上的个人隐私,而是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个人信息以实现对个人的身份特征的全面保护。因此,尽管许多国家通过刑法对公民隐私进行保护,在这一过程中某些可以纳入隐私的重要的个人信息也因此得到了保护,但其也只局限于隐私与个人15吕艳滨日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制,载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16日小林麻理著IT的发展与个人信息保护,夏平、王俊红、周伟民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信息的交叉部分,无法给全部个人信息提供保护。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时确实可以起到保护个人隐私的作用,但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目的不局限于保护狭义上的个人隐私。综上所述,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保护也不相同。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单位信息保护的关系单位能否构成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中的信息主体这也是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和立法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大多数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都将法人或其他组织排除在信息主体范围之外,只有极少数国家承认法人也可以成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信息主体。奥地利联邦个人数据保护法对于“数据所有人”的定义为管理员之外,其数据接受处理的任何自然人或法人或自然人群体。其支持者认为法人信息由自然人信息组成,保护法人就是保护自然人,法人和自然人一样具有人格权,并且对法人信息和个人信息的一并保护可以防止竞争对手掌握法人营业信息。本文认为,在回答法人或其他单位信息有没有必要通过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进行保护这一问题之前,需要先对我国法律中的法人或其他单位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其具有如下特征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拥有独立的财产或者经费;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17对于法人的本质,法人实在说认为法人并不是法律虚拟的,也并非没有团体意思和利益。法人具有区别于其成员的个人利益的团体利益。法人具有行为能力,其意志通过法人的机关得以实现,法人机关的行为似同法人的行为。因此,法人拥有独立的人格权,对法人内部自然人个人信息的保护并不等于对法人信息的保护。法人虽然不具有自然人的一系列生理、身体特征信息,但是法人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其通过法人机关在经济往来和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法人信息同样应该单独得到保护。1817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18有学者认为,法人不能直接产生个人数据信息,不能作为个人数据信息的所有者控制、支配个人数据信息的流动,对于个人数据信息的收集、使用、传输或披露没有选择权。参见蒋波主编个人数据信息的刑法修正案(七)只将公民个人信息列为刑法保护的对象,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明确规定法人或其他单位在认为个人信息遭到侵犯时同样享有请求赔偿与提出诉讼的权利。本文认为单位可以构成个人信息的主体。从方法上,立法应当是总结借鉴与科学预见相结合。19目前针对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的危害行为要多于针对单位信息,且一定的单位信息可以由民事法律规范中关于商业秘密的规定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保护,我国刑法第219条还专门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罪来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法行为。但是,就如同个人隐私不能涵盖个人信息一样,商业秘密同样不能包含所有的单位信息。与自然人个人信息受到侵害一样,单位信息受到侵害情节严重时也将对单位的合法权益造成很大损害。因此,无论从人格保护角度出发,还是从现实利益保护考虑,将单位信息纳入个人信息保护法主体范围,以至纳入刑法保护都是必须的。为了立法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法律应当对单位信息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二章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价值及必要性第一节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价值何谓价值价值反映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即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外界物之间的实践认识关系。法的价值是指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增加哪些价值。人权、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在现代社会是倍受重视的基本价值。20那么刑法的价值又是指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条的规定,我国刑法的最基本价值目标是保护人民。有学者认为,公正、谦抑、人道是现代刑法的三大价值目标。21本文认为,刑法的价值首先是公正,公正是法的属性,法是公正的象征;其次,刑法的价值表现为自由,自由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最后,刑法的价值体现为秩序,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制定的规范,秩序是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19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20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页。21参见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0页。权益的保障。通过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有助于实现刑法的公正、自由、秩序等价值。一、公正刑法的公正性有立法公正、审判公正与行刑公正之分,立法公正是基础,没有立法的公正就谈不上其他的刑法公正性。立法的公正性主要表现在刑事禁止性规范的合理性上,也就是,只有对那些确有必要禁止的行为,才能在刑法上规定为犯罪,并予以刑罚处罚。22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新行为,这些行为在刑法上找不到规制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刑法应当及时对其作出反应,保证刑法的公正性。刑法介入个人信息保护是否违背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刑法的谦抑性表现在对于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国家只有在运用民事或行政的法律手段和措施仍不足以抗制时才能运用刑法的方法。然而,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不单单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本身,更是对信息主体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许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是为了预备实施其他犯罪,仅仅依靠民事法律已经不能提供充分保障。必须充分考虑现实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发展适时地修改刑法,对于严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给予处罚,这既是保护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刑法公正价值的必然要求。二、自由无规则即无自由,法律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是对自由价值的肯定和体现。个人信息权利意味着个人对于与自己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储存等所享有的控制权。自由价值的实现体现为公民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充分得到保障。公民有权利决定与自己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收集、储存等活动,任何未经信息主体许可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都是对控制权的侵犯。因此,对个人信息提供法律保护,就是对自由价值的尊重和保护。22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三、秩序秩序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秩序在社会领域中体现为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行为的规则性以及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23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制定法律,因此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了建立和维护某种秩序而存在的。秩序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秩序,法的其他价值都无从谈起。一定社会秩序的存在是人类活动的必要前提。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人们不得不遵守的规则。刑法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严重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惩治,与其他法律相比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有助于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秩序价值。第二节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一、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现状(一)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背景概况长期以来,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一直是一个不为人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与立法一直滞后于发达国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国家机关或其他公共性服务组织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和频繁。在此过程中,国家机关的管理效率和服务组织服务水平提高了,但买卖、窃取个人信息现象严重,公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当公民对个人信息的收集感到没有安全感时就会提供一些虚假的个人信息,这也背离了政府部门和服务组织的初衷。因此,尽快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加大保护力度,为公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迫在眉睫。(二)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现有法律框架我国宪法和一些部门法以及行政法规中有一些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零星规定。目前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总体状况是比较零散、无体系,保护范围狭窄,并缺乏统一的执行机制与机构。2423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90页。24周汉华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本条规定是保护个人信息的宪法理论依据。个人信息具有专属性,每个公民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个人信息。凡维护主体作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人而且是体面的人的一切要素,均可认为属于人格尊严所保护的权利或利益,25对个人信息的侵犯是对公民人格尊严的践踏。我国多部法律规范都有涉及保护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规定,这些规定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2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四条规定“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他人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六条第2款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邮政企业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