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_第1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_第2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_第3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_第4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 “静悄悄 ”,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在阅读之前我心想: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自己看得懂吗 ?这本书又在讲述一种怎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呢 ?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 “务实、坚持、平易、深刻 ”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在书中极 其深刻地指出:这场 “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 “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创造以 “学 ”为中心的 教学,创造以 “学 ”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书中他的观点和案例使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他在书中说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作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 “学 ”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 “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 “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 学校应成为 “学习共同体 ”,在教室中要实现 “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 ”。在传统的 “阶梯形 ”课程之外创造 “登山型 ”课程。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 “大家 ”,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视线上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每个学生自己制定计划、自己独立学习的方式不是学校应组织的学习方式。学校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学生独自一人无法进行学习的场所。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可是,作 者却发现在这些不同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现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可以说是很有帮助的。 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 润泽的教室 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 “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 的确,教育教学需要 “有限度的容忍 ”,我们要允许学生能力有强弱,允许学生思维有快慢,允许学生表达有完缺,允许每个学生以独有的 “这一个 ”真实地存在于教室。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才会柔和,教师才会和学生一起 “共度愉快的时光 ”。 用一位教育家的话来叙述: “你要有胆量并且有肚量让孩子们自己去探险,自己去体验,让他偶尔痛快地玩几次泥沙,下雨天让他踩水,让他偶尔跌几跤,让他去哭,让他去笑。我们要做的,是在旁边注意 他,有限度地容忍他。 ” 教育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课堂教学,实实在在解决课堂里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佐藤学先生提到: “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 被动的能动行为 来实现的行为。 ” 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让我们审思:为什么低年段的课堂闹哄哄,学生发言过剩。而级数越高,学生却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 ?我们的课堂过于在乎表面的热 闹了。教师频繁地与部分学生交流,只倾听着他们几个的声音,更多的学生静坐在无暇顾及的角落,成了 “听众 ”。 其实,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 “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 “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 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在结束语中的一句话: “学生需要 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 三、真正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 “自己解决 ”、 “自己决定 ”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 “虚假的主体性 ”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 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 “主体性 ”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 “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 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 从书中我认识到,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能很好地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 “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再有就是教 师应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家长及教师能够息息相通。正如佐藤学书中所写: “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 四、尊重学生的不确定 佐藤学认为: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建构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课堂上经常会有不确定的回答,我们教师大多没那么有耐心去听他们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像挤牙膏一样地去说。其实: 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脱离了常规思维,正在酝酿中,思考得还不够成熟,为了就发言表达自己所想,就举手发言了,这样的回答带有很大有确定的成分。如果遇上这样的回答,教师最要不得的是棒杀这种思考、这种回答,如果这样的话就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思维出现障碍的体现,这个障碍需要教师或其他同学疏通。像这种不确定的言语,最能深入到其他学生的心中,只要帮助这个学生扫清了思维障碍,其他有同样思维障碍的学生 也将扫清自己对新知识认识上的障碍。表面上,教师是为某个学生扫清了对新知识的障碍,实则为许多有同样障碍的学生理清了对新知识的认识,一举多得。同样,教师最要不得的是棒杀这种不确定的回答,要知道这种回答的障碍处大多是具有代表性的,出现这种障碍的学生在内心深处是迫切希望教师能及时帮助他们的。扼杀了学生这种不确定的回答,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回答问题的学生再也不愿意举手发言了。 由此可知,教师必须慎重对待学生不确定的回答和表现。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告诫自己这种回答具有重要意义,不可以棒杀,要慎重对待。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 “静悄悄的革命 ”。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二 再读静悄悄的革命已是第三次。 读佐藤学的书有共鸣也有疑惑更有费解,因此不得不再读,又读。 真的让我说说心得体会,还觉得茫然不知所感,几点碎碎的感想难成片段。 首先最打动我的是 “静悄悄的 ”这几个字,我喜欢读书,也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最喜欢静悄悄的感觉。其次是我经历的课堂 中,用大一点的时间单位来表示有三十年之多,就作为教师后的感受而言也有二十年之久, “静悄悄的 ”感觉着实不多。静悄悄,它不是死气沉沉。死气沉沉让人压抑、乏味、倦怠甚至讨厌 !静悄悄,怎么说呢 ?它像是静听春雨沙沙 足、喜悦、惊讶,想象花重锦官城的渴望 ;又像是独感冬风怒号 全、幸福、踏实,产生能饮一杯无的相邀。课堂要是这样有 “静悄悄在生发 ”,那是多么幸福的啊 !所以要革命。 他极其深刻的指出:这场 “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 的革命 ”。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我由此想到了历史的变革与革命,轰轰烈烈也许是一个关键事件吧,也许是一个导火索吧,也许 反正一个良好的长久的生态的呈现都会伴随着一种旷日持久的革命在悄悄的进行。这或许就是现在最流行的一句 “在路上 ”吧,我们只要一直虔诚的在追求的路上,就好 ! 这里面有些理念和观点我还很费解,但也有让我豁然开朗的顿悟,成为一个关键的拐点,由此解开了心中多年的困惑,走出一个瓶颈后便 有一个迅速丰富的成长。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的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 “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 “用心倾听的教室 ”由此,我的课堂设计理念在拐点处重生,多年的纠结获释。我在打造生本课堂时一直矛盾着,因为我发现每届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小女孩或者小男孩说话声音不大而且边说边思的样子,每次矫正他们的发言我都很费力气,他们的声音真的就不能做到宏亮有力,一直觉得遗憾。读了佐藤学的这本书,那里有句话让我回想到我自己做学生时的发言现场。他这样说 “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老师是不可 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在这些老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者用不明确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都会被贴上 “理解迟缓 ”、 “发言不积极 ”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老师以达不到要求的 “明晰的 ”语言和表达力而 “善意 ”的撇到一边。这是多么人性的关注和呵护啊。正真的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全面而主动发展的教育。李镇西老师的一段话 “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 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 民间有说法 “孝,论心不论迹 ”。孝为行,敬为心。我觉得育人亦是如此。教为行,育为心。教育该是朴素而温暖的,不仅有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的朴素的起点。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三 大学时初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认为又是一本运用大量事例加上成功经验总结堆叠起来的所谓畅销书。确实,在书中佐藤学先生例了很多教育实例,然而在参加工作后,再看这些事例,它们是如此真实的,佐藤学先生提出许多关于课堂教学、关于学校教研、关于学习方式等的阐述和思考,都引人深思,让 我受益匪浅。 今天我选择分享的是第三章那个的第十六节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分享内容。选择这一部分,也是因为自己在这段时间以来在校本书法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首先如书中所说的一些错误,我们也犯过。在学校教学开放日时,为了校本书法课程能有更好地展现,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进行校本书法教材的编制,显然,教材的编订并不是必须的。况且,当下我并不具备编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