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小区局域网的方案介绍_第1页
无线小区局域网的方案介绍_第2页
无线小区局域网的方案介绍_第3页
无线小区局域网的方案介绍_第4页
无线小区局域网的方案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根据AP的功用不同,WLAN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网络环境的需求,实现不同的组网方式。目前NETGEAR的AP可支持以下六种组网方式。单个AP网络1AP模式,又被称为基础架构模式,由AP、无线工作站STA以及分布式系统DSS构成,覆盖的区域称基本服务区BSS。其中AP用于在无线STA和有线网络之间接收、缓存和转发数据,所有的无线通讯都经过AP完成。AP通常能够覆盖几十至几百用户,覆盖半径达上百米。2点对点桥接模式。两个有线局域网间,通过两台AP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实现两个有线局域网之间通过无线方式的互连和资源共享,也可以实现有线网络的扩展。如果是室外的应用,由于点对点连接一般距离较远,建议最好都采用定向天线。3点对多点桥接模式。点对多点的无线网桥能够把多个离散的远程网络连成一体,通常以一个网络为中心点发送无线信号,其他接收点进行信号接收。多个有线AP4APCLIENT客户端模式。该模式看起来比较特别,中心的AP设置成为AP模式,可以提供中心有线局域网络的连接和自身无线覆盖区域的无线终端接入远端有线局域网络或单台PC电脑所连接的AP设置成APCLIENT客户端模式,远端无线局域网络便可访问中心AP所连接的局域网络了。单个有线AP多个无线AP扩展5无线中继模式。无线中继模式可以实现信号的中继和放大,从而延伸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中心AP最多支持四个远端无线中继模式的AP接入。无线分布式系统WDS的无线中继模式,提供了全新的无线组网模式。可适用于那些场地开阔、不便于敷设以太网线的场所,像大型开放式办公区域、仓库、码头等。6无线混合模式。NETGEAR无线分布式系统WDS的无线混合模式,可以支持在点对点、点对多点、中继应用模式下的AP,同时工作在两种工作模式状态,即桥接模式AP模式。这种无线混合模式充分体现了灵活、简便的组网特点。大致知道了一点,要实现这种功能,AP至少要支持APCLIENTWDS两种工作模式小胖垂头丧气地找到强强说“我刚到某大型企业应聘网管,主管问了我一个企业多AP应用的问题,虽然我也了解一点但不透彻,结果没成功。”强强看着失落的好友说道“多AP的应用一般都是出现在企业中,家庭很少会接触到。而企业中应用多个AP,大多都是因为单AP覆盖面积有限,为了扩展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达到客户端能够在网络中无缝漫游的目的。”强强为了避免好友小胖下次再遇上同类难题,决定将企业多AP的应用方案详细告知小胖,同时将自己的应用经验也告诉了他。无线漫游模式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原有的WLAN覆盖范围比较小,而现在需要增大覆盖范围,所以要再加入1个AP来扩大无线覆盖范围加入多个AP时解决方式相同,使客户端能在整个WLAN中漫游,在改变接入AP时能无缝切换。这种需求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无线漫游模式如图1。此模式下,多台AP都通过网线连接入局域网的交换机中,此时所有的AP都采用“APACCESSPOINT模式”,所有的AP构成一个无线工作组,因此它们的SSID必须相同,其他的认证、加密模式的设置也都需要相同。而由于相同或相邻的信道CHANNEL存在相互干扰,有必要将相邻的AP使用不同的信道,而且最好信道号间隔5个,这样干扰最少,如1、6、11。强强经验如果AP默认开启了DHCP功能,要将其关闭,最好在所有AP连接的交换机上层另外设置一台DHCP服务器。因为用户切换AP时,不同的AP各自启用了DHCP,很可能造成IP冲突。这种漫游模式不仅能扩展无线覆盖范围,还能在信号重叠区域提供冗余性保障,设置相对简单,所以被广泛采用。强强提示AP模式又被称为基础架构模式,所有的无线通讯都经过AP完成。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模式,大多数AP默认都是在“AP模式”下工作的,而家用的SOHO级AP大多只支持此模式,所以无需设置。无线AP中继模式这种“中继模式”如图2不是所有的AP都支持,一般的SOHO级AP都不支持此模式,高端商用AP则大多支持。此方案中,一个接入有线局域网的AP作为中心AP,根据需要可采用“AP模式”或“桥接模式WIRELESSBRIDGE”。一般我们的中心AP也要提供对客户端的接入服务,所以选择“AP模式”,而充当中继器的AP不接入有线网络,只接电源,使用“中继模式REPEATER”,并填入“远程AP的MAC地址REMOTEAPMAC”即可。强强经验中继AP将可与中心AP之间进行桥接注意中继AP要放置在中心AP的覆盖范围内,同时也可提供自身信号覆盖范围内的客户端接入,从而延伸覆盖范围。一般中心AP最多支持四个远端中继AP接入。此时全部AP须使用相同的SSID、认证模式、密钥和信道,还要将AP的IP设置为同一网段且不要开DHCP。客户端还是会认为这是一个大范围AP,所以客户端设置还是跟单一AP的情况相同。这种中继模式虽然使无线覆盖变得更容易和灵活,但是却需要高档AP支持,而且如果中心AP出了问题,则整个WLAN将瘫痪,冗余性无法保障,所以在应用中最常见的是“无线漫游模式”,而这种“中继模式”则只用在没法进行网络布线的特殊情况下,如空旷的厂房和露天广场类的地方。强强提示在一些高端商用AP中如CISCO的AIRONET1200系列,如果AP身处WLAN覆盖中,且只连接电源没有接入有线网络,则自动设置为“AP中继模式”,十分智能化。另外,上面方案的中继应用目的是增大无线覆盖面积,拓展无线接入范围。而中继模式更多的应用在单纯延长无线传输的距离。这种应用多用于两个局域网相隔比较远,或者中间有障碍无法直接做桥接的情况,所以需要在中间加一个中继AP,如图3所示。图3中两栋建筑物各有一个局域网LAN1和LAN2需要互联在一起,但是由于信号传输距离的原因无法连接,这时就可以通过加入一个中继AP即图3中的APB来达到成倍延长传输距离的目的。此时中继APB只需要设置成“中继模式REPEATER”即可。而其他两个APA和APC则应接入各自局域网的交换机中并设置为点对点桥接模式,“REMOTEBRIDGEMAC”一项中都填入中继AP的MAC地址。此时,所有AP必须同在一个IP段内,且使用相同的信道。AP的其他几种工作模式高档商用AP除了支持“AP模式”和“无线中继模式”以外,还支持“点对点桥接模式”、“点对多点桥接模式”、“APCLIENT客户端模式”等。它的WEB管理界面中会有一项“AP工作模式APMODE”的高级选项来设置这些模式。下面我将对这几种工作模式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并给出设置时的一些注意要点。1APCLIENT客户端模式在此模式下工作的AP会被主AP看做一台无线客户端,也就是跟一个无线网卡的地位相同,即俗称的“主从模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方便网管能统一管理子网络,应用示意如图4。图4中整个LAN2对主AP而言,相当于一个无线客户端,主AP将只会为这个“无线客户端”分配一个IP地址。这时要注意,既然APCLIENT只是一个客户端,那么它只能接入交换机,不能为其他无线客户端提供接入的服务。这种工作模式下的主AP设置,跟最基本的单AP设置相同,而APCLIENT的设置也很简单。在从AP的管理设置页中将“MODE”选择为“无线客户端WIRELESSCLIENT”,然后点击其后的“接入点搜寻SITESURVEY”,就可以像设置无线网卡一样,找到可用的无线AP了。如果有必要还需要在“远程AP的MAC地址REMOTEAPMAC”一栏中填入主AP的MAC地址。强强经验跟单AP环境中AP和无线网卡的设置类似,所有的AP必须具有统一的SSID,IP地址必须位于同一IP地址段,并且使用相同的信道。2点对点桥接模式这种模式多应用于两个局域网距离并不很远,但由于中间的地带有阻碍,不方便布线连接的情况如隔河相对的两栋建筑物。那么利用无线来替代有线的连接是简单易行的低成本解决方案。其应用示意如图5,两栋建筑物内各有一个局域网LAN1和LAN2,两个APAPA和APB使用点对点桥接模式相连。两个AP都各自连入本地LAN的交换机中,此时这两个AP起到的作用其实就相当于一根“无形的网线”和桥接器了。A和B两个AP的设置方式相同,都是在AP的管理界面中选择“桥接模式”,并在“远程桥接MAC地址REMOTEBRIDGEMAC”中输入对方AP的MAC地址。注意两个AP的IP要在同一网段,且使用相同的信道。强强经验由于这种应用一般都是将AP置于室外,其环境多变,请使用专用的室外无线AP,并建议安装定向天线。它的高集中定向传输,适合这种应用环境,有利于提高信号强度保障稳定性。同时,AP之间不要有障碍物阻挡,否则衰减会比较严重。3点对多点桥接模式这种点对多点的模式,相对于上面的点对点模式,每个AP都能对应更多的连接点,类似于有线网络中的两两互联结构。这种模式多应用于多个不便布线的建筑物之间互联,应用示意如图6。在这种模式下工作的所有AP设置都一样,都选择“点对多点桥接MULTIPOINTBRIDGE”模式即可有个别产品必须使用一主多从的方式,类似于星型结构。其他的参数类似于无线漫游设置,所有AP使用相同的SSID,各AP的IP地址位于同一IP段。在信道设置上,点对多点桥接模式下的所有AP必须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