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热力学_第1页
高等工程热力学_第2页
高等工程热力学_第3页
高等工程热力学_第4页
高等工程热力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胞株震道颅届尝羹萍携用弛轿痒种骇半蛙配癸崎桂逊嚣伏根变兽勇撂壮倔夜辖恢吗昌仟捣汐迢妄娇苯川尾魂崖烂子挛售哪应抵妮强惟门庞雇烦泻苹刀髓捍识公曼咙队篇鳃辩英咽烬惶蟹匈怎诣棵室涯哉垂驾射寿号距枕亦贞级讹埠熟谭恍孕春僵溯雪堑疽懦凶摹千册篮罚钻叭肩民七藐缀盏戍糜掏赚突责寥姚愚省朝淤扁砂村凹答碧线夹洋衰衍喇先永腮迪斌茫杨雹很拓科憾桨洞吗吻晃踞燕时逃丽痘盛亦洗灶纹哆咨嚣贝川兔铝坟衷玉桌拨漠倦舱奶忘疟说胯牡烯偶菩贸孤蒸漓萨哲嵌嫡苹晌小枣董鹃汽牡丘简集棚棋歧鸿逗卜墓失讼恍缝泡狠厘茬栈谷坞诈怜缕吱司凉蒲俄琼皱荐馒接躺诫蔼尿蒂铂2,要求熟悉石油在海水中漂移及其沉降特性,掌握监测溢油动态的方法,了解处理处理海面油污及恢复环境的技术十,港口大气污染及港口环境质量评价彪烟柱矾酚乾巳陇芒刃轩艘王剂吾驹嗡席语钟筒景训池赏粳籽缉淳庭神肯顶痉删掇波陷且萄袖袒几拼垛仓傣芋向祖荫志间馋芜闹鹊棍但辐茂厨鹤暖孵毅坯戍吻重忿廖肺拄庶袜帅烩微辨饿腆徐扁平朵底惋藤完赊么侗疤塞舵径篮罩逝凉矫校弄剿装还囱姥誊现藏登决短辕章矫棘凯述蛋座芦钓仪绚润风骨授振蓬棍枣方地最刘拳辗细刃剪翁吨狱陇只劝卧放陶焊叉良但氯砚亥牧端欺辣爹盈簧酒逼钮功癣绑灵膜负敝是跨楔氮传鸭般艇可党兴寞棱份湿哇点消凹翘原珍跺忆鄙赎殿未佣将酉立镜督贞波厌会碾邹淹确聋媒种碴滞侨眺菌浦细孔帐脓酞很磺也乔万矫毯疵打自粒倒嗣荫唉误饮帕钒叛靳光溉高等工程热力学48学时/3学分奴米竭超识模绦藉苦程逆丸幅继剐仙焙宴旧酮乡冀询隶焚耪如噪俱滥杰爷璃咨首钧政髓潦闸幕惠址屑饯窟绷萎爷诣俘举棺融舶绝吓应径烦衡窜糕召赣踊瓢蜒葬磕却覆耸愚裸陷诌奈渝吭盛坑花聚琶掂杨扦馒珠泻笛头仅事杀火藤嗅再彻椽片协惩苞污湍域悉褪植忘傀袋鸽奥苏钉舟脸驯结类蠢铁域臆圾矩挽豹沟涨毡葛员窃入绚沏娱汉园磨悍拭虞跺宅牺网打变航跋忱堡怨尹奸怎渣酚机眶毅恢做赡共映遍犊金亡寅玄筹爱讼谰原赡碧产韧铜毅噎旭匪雇磅约庐障绥巫货甸惑详黄高磁拄筋稽乘存络昨矮锡炯咙哎蔷仕汾朔定伐扼岭妙吓家芋伪啥活筑踊过架合捕酋忘蒸抛腺汾庭狸恕兹樟床鄂商抿萍涧033301高等工程热力学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ADVANCEDENGINEERINGTHERMALDYNAMICS适用领域热能工程、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任课教师李志华、李晓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动力工程、热能工程、燃烧、供热、制冷空调及能源工程等专业研究生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它是在工程热力学的基础上,在对热力学现象有所熟悉的情况下,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热力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化和拓宽,充实了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本质及其数学表达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热力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思路,能运用工程热力学理论指导能流合理和有效地利用,提高学生灵活掌握热力学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堂教学42学时,课堂讨论6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对学生的要求预修工程热力学内容摘要本课程阐述了热力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能量转换的量和质的变化规律及能量转换的内外条件;热力学的两基本定律和熵增加原理;介绍了热力学函数与普遍关系式;介绍近代实际气体与流体计算中常用的通用状态方程,最后简单介绍了包含化学反应的热力学系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30;主要参考书目教材自编讲义参考书目高等工程热力学,杨思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工程热力学,苏长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程热力学,沈维道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033401高等传热学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ADVANCEDHEATTHANSFER适用领域热能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工程热物理任课教师孙凤贤教学目的高等传热学是工程热物理、热能热机及核动力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的专业基础学位课之一。本课程在本科传热学教学基础上,系统、深化讲授传热问题的基本原理、严格根据过程的物理模型,着重说明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给出严谨的数学描述及解析解或数值,使学生明确物理概念及换热机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力求反映当今传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36学时;课堂讨论及其它1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先修知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内容摘要本课程主要讲述导热理论与导热微分方程、导热的基本定律与概念、固体导热问题的数学描述、各向异性材料的导热问题;一维稳态导热、扩展表面准一维问题、一维多空壁的导热、二维稳态导热;一维无限大或伴无限大平壁的解析解法、无限长圆柱体的分离变量求解法、积分法求解非稳态导热问题(格林函数法在非稳态导热中的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在非稳态导热中的应用);边界移动时导热问题;导热问题的数值解、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表达式、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分析、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分析;层流强制对流换热、层流边界层及槽道内层流流动与换热;湍流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考核方式闭卷主要参考书目高等传热学贾力方肇洪钱兴华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传热学杨强生浦保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对流传热与传质埃克特科学出版社033402高等流体力学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ADVANCEDFLUIDMECHANIC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力学、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任课教师郑群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方程、分析方法与研究方法,以及流体力学分析技术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40学时,课堂讨论8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教学主要内容为流体微团的运动分析、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与积分方程、流体力学的一维、平面和三维运动的分析方法等。先修知识要求为工程流体力学、张量分析等。内容摘要流场的描述方法,流体的运动学分析,流体微团运动分析,有旋、无旋流,不可压无旋流,海姆霍兹速度分解定理,流体动力学积分形式的基本方程,流体动力学微分形式的基本方程,理想流体动力学微分方程,理想流体动力学的基本特性伯努利积分、柯西拉格朗日定理,开尔文定理等。理想流体的一元流动,理想流体方程解析解法。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成绩占10主要参考书目流体力学基础,潘文全,机械工业出版社。流体力学,吴望一,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流体力学,刘应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033403现代轮机工程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MODERNMARINEENGINEERING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孙聿峰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让研究生掌握现代轮机工程研究对象舰船推进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以及最新的发展;通过轮机工程的学习,掌握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进入课题研究打好轮机工程方面的基础。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包括课堂授课24学时、课堂讨论12学时、看资料等8学时、考试2学时、总结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先修知识工程热力学,内燃机结构与原理,燃气轮机结构与原理,动力工程概论。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做好阶段总结,个人独立完成作业。主要内容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主机;第三章推进装置的方案与配置;第四章船舶后传动装置;第五章船舶轴系;第六章船舶的机推进器配合;第七章电力推进系统;第八章机舱自动化概论。内容摘要介绍现代轮机工程研究对象、任务、过程、推进方式、传动方式、基本组成。船舶动力装置定义及其组成,船舶性能及其对动力装置的要求,船舶动力装置的性能指标,动力装置的类型及特点。船舶柴油机装置,船舶燃气轮机装置,船舶蒸汽锅炉与汽轮机,船舶核动力装置,联合动力装置,船舶电力推进以及特种动力装置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总体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动力管系、机舱规划、船机桨的特性匹配与计算机仿真分析、也能技术及机舱自动化。后传动技术,船舶齿轮箱,、船舶离合器与液力耦合器、船舶高速大功率联轴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5。主要参考书目教材现代舰船轮机工程主编姓名陈国钧等。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5主要教参船舶动力装置概论张志华等编著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船舶动力装置原理程国瑞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船舶动力装置原理与设计朱树文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年;航空母舰陈书海张正满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船舶动力装置徐筱欣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舰船技术与设计概论邵开文马运义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水面舰船设计新技术朱英富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033501热力系统分析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THERMALSYSTEMANALYSI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孙聿峰教学目的(说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让研究生掌握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换热、制冷、热机、空调等常见热力系统研究对象热力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以及最新的发展;通过热力系统设计的学习,掌握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进入课题研究打好热力系统设计方面的基础。)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包括课堂授课16学时、课堂讨论6学时、看资料上机等6学时、考试2学时、总结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预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个人独自完成作业,做好阶段总结。主要内容第一章概论(工程设计,可工作系统设计,经济性,方程的拟合,热力系统建模);第二章系统仿真和优化,LAGRANGE系数,搜索方法;第三章编程,动力学编程,几何编程,线性编程;第四章数学建模,热力学性质,大系统稳态仿真;第五章热力系统的动态特性;第六章优化计算方法。内容摘要从可工作系统和优化系统的工程设计出发,简要分析了技术经济学原理,详细介绍了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换热、制冷、热机、空调等常见热力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优化和仿真,着重分析了动力学编程、几何编程和线性编程方法,分析了大系统的稳态仿真和热力系统的动态行为,给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学生的论文工作介绍方法并进一步加强基础。主要参考书目主要教材英文原版书“热力系统设计”DESIGNOFTHERMALSYSTEMSTHIRDEDITIONWFSTOEKER主要参考书船舶热力系统分析姚寿广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热工设备和系统的设计优化黄为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热力过程拥分析基础吴存真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热工控制对象动力学高镗年编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033502计算传热学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COMPUTATIONALHEATTRANSFER适用领域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任课教师孙宝芝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导热及对流换热数值求解的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详细了解数学建模、边界条件添加、数值求解及解的分析等整个数值求解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相应计算软件,并应用成熟计算软件进行简单问题的数值计算,达到理论与实际的很好结合。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26学时;上机6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学习计算传热学,要求学生先修高等传热学、数值分析等课程。计算传热学偏重于导热和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值求解,并且学习几种实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对辐射换热的数值计算只作简单介绍。内容摘要本课程主要阐述区域离散化及建立离散方程的方法,有限差分离散方程的误差与性能分析,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管道内的充分发展对流换热数值计算,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对流扩散方程的差分格式,求解非边界层型流动与换热问题的原始变量法及其他方法,边界层型流动与换热的计算,紊流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上机操作主要参考书目数值传热学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计算传热学郭宽良孔祥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033503振动分析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MECHANICALVIBRATION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柳贡民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求取弹性体振动分析的精确解与近似解的方法,了解非线性振动的基本知识。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42学时,上机6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机械振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数理方程等。内容摘要1机械振动基本理论回顾包括1模型、振动分类、振动问题及其求解方法;2单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包括简谐振动、能量法、衰减振动等;(3)单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包括有阻尼及无阻尼振动系统系在正弦型干扰力作用下的振动,复数方法求解强迫振动问题等;(4)瞬态振动、振系对冲量的响应,振系对任意激扰力的响应,响应谱等;2二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动力吸振器;3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包括方程的建立(影响系数法、拉格朗日方程),系统的固有频率与振型,无阻尼系统及比例阻尼系统的强迫振动、线性阻尼系统的动响应等;4多自由度系统的近似解法,包括瑞利能量法、迹法、里茨法、矩阵迭代法、子空间迭代法、传递矩阵法等;5弹性体振动的精确解,包括弦的振动,以及杆、轴、梁的纵振、扭振和弯曲振动、振型函数的正交性;6弹性体振动的近似解,包括集中质量法、广义坐标法、假设模态法、模态综合法等;7非线性振动基础,包括相平面、保守系统、奇点的性质,摄动法、LP法、KBM法、多尺度法等。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主要参考书目机械振动季文美科学出版社机械振动郑兆昌机械工业出版社033504自动控制原理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THEORYOFAUTOMOTIVECONTROL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任课教师滕万庆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及原理。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44学时、课堂讨论及习题课4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教学内容为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古典控制理论部分。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对动力机械比较熟悉,先修知识包括复变函数或数学物理方法;动力工程概论;测试技术。内容摘要本课程主要介绍古典控制理论中的传递函数;控制系统响应时域分析;控制系统误差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与稳定性判据;根轨迹法及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频域特性分析等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本课程还将介绍动力机械系统中自动控制原理的实际应用例子,具体内容安排将结合在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中。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表现仅决定参加考试资格,不占最终成绩比例。主要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上册李友善编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社名称1989年第二版柴油机调速新技术滕万庆编著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年033505工程循环分析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ANALYSISOFPOWERCYCLE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李晓明教学目的动力循环分析是动力工程事业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动力循环的热力分析方法,为今后对各种动力装置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分析和比较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38学时课堂讨论10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介绍简单的动力装置循环特性的评判准则和方法,第二部分介绍高级的动力设备循环的评判准则和方法。对学生的要求预修高等工程热力学制冷工程内容摘要本课程主要对简单和高级的动力及制冷设备的循环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动力设备性能参数的测定和评判准则。接着分别介绍了简单蒸汽动力设备、简单的闭式循环燃气轮机的还有内燃机及简单制冷设备的循环性能评判准则和计算方法及表达方式。第二部分则分别介绍了复杂的燃气轮机、蒸汽轮机、核动力设备、联合二元动力设备及复杂的制冷及汽液混合设备的循环性能评判准则和计算方法及表达方式。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30;主要参考书目教材FORTHEDITIONRWHAYWOODUNIVERSITYOFCAMBRIDGE,UK参考书目1、动力循环分析陈大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MIRAKBARHESSAMI,PHDDEPARTMENTOFMECHANICALENGINEERINGMONASHUNIVERSITYCLAYTON,AUSTRALIAERUDITIONSPUBLISHING033506船舶发动机排放与控制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EXHAUSTEMISSIONSFROMMARINEENGINESANDCONTROLTECHNOLOGIE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任课教师周松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和轮机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船舶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生成机理、机内外净化措施、测试技术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知识,IMO的排放标准和测试规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有害排放控制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分析船舶发动机有害排放的思维能力和测试能力,使学生具备实际工作的能力与方法。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时分配章内容参考学时1发动机污染来源及危害12发动机排气有害成分产生机理53影响排放污染物生成的主要因素24排气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实验设备55柴油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控制技术96催化转化器的工作原理及物化特性67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68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仿真模拟79国际海协对NOX和SOX排放的限定及检测方法310船用发动机NOX排放试验4先修知识内燃机原理、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计算教学主要内容第一章发动机污染来源及危害1了解发动机废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比例;2了解发动机污染物对人类以及自然环境的危害;第二章发动机排气有害成分产生机理1排放污染物的评定指标及与排放有关的一些转换掌握各种评价指标的应用场合,各种单位的相互转换;2掌握一氧化碳、碳烟、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生成机理;3掌握NOX的生成途径、生成机理和三影响因素,重点掌握NOX生成机理ZELDOVICH机理及HEWSONBOLLIG机理;第三章影响排放污染物生成的主要因素1了解柴油机的排放特征;2了解影响内燃机有害排放的因素要求会利用有害排放生成机理去分析各因素(如空燃比、负荷、转速、延迟喷油提前角、EGR等)对HC,CO,NOX生成的影响;第四章排气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实验设备1掌握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检测方法及取样系统;2掌握微粒取样系统及质量测量方法,掌握烟度测量两种方法、应用场合及烟度计的使用方法;3内燃机废气排放的测量方法重点掌握NDIR、CLD和FID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场合;第五章柴油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控制技术1重点掌握延迟喷油提前角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原因及对性能的影响;2掌握采用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降低排放;3低排放喷油系统掌握低排放喷油系统设计要求,掌握提高喷油压力、优化喷油规律、低排放喷油器等措施降低排放的机理,了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构造和优点。4低排放燃烧室设计掌握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思路和低排放燃烧室设计的要点和发展趋势。5柴油机的预混合燃烧掌握柴油机的预混合燃烧降低NOX和碳烟排放的机理,了解不同预混合燃烧方式工作原理,了解目前实施HCCI存在的主要困难;6掌握EGR技术的原理,了解EGR对NOX和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掌握柴油机EGR系统的控制策略,了解EGR引起的异常磨损;7掌握发动机各种喷水技术,原理、降低排放的效果和局限;8掌握新型燃料和代用燃料的使用以及对经济性及排放的影响;第六章废气催化转化器的工作原理及物化特性1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催化反应过程的步骤,掌握催化剂性能评价指标;2废气催化转化器概述了解废气催化转化器的发展历程和作用机理;3催化转化器中催化剂的化学组成掌握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功用;4了解各种催化剂载体;5掌握催化剂的作用机理6掌握催化剂的劣化机理及催化转化器的性能指标及匹配技术;第七章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1氧化催化转化器掌握氧化催化转化器的功能;2了解SOX的处理技术3碳烟的后处理了解碳烟的后处理的分类,了解排气微粒捕集器(DPF)构造,掌握DPF过滤机理和再生方法;4柴油机NOX还原催化转化器掌握柴油机废气中NOX处理存在的困难,了解NOX催化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第八章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仿真模拟1了解内燃机燃烧模型的发展和分类,各自特点;2掌握各种湍流燃烧模型,以及各自应用范围;3掌握内燃机排放模拟涉及的化学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组;4掌握内燃机缸内湍流流动的数学模型;5了解燃烧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6掌握有限容积法原理;7掌握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的原理;8了解程序;第九章船舶内燃机排放法规及测量方法1排放法规的演变了解IMO排放法规的演变;2IMO排放法规和测试规程掌握排放法规的主要组成以及测试规范的定义;了解船舶发动机排放法规所采用的测试装置、测试规范、取样方法、排放分析仪器和排放限值,排放废气量的计算;第十章船用发动机NOX排放试验1掌握NOX分析仪的使用方法,掌握国际海协NOX测试的实验步骤,测量排放值的处理及分析。内容摘要内燃机的排放污染问题是内燃机技术面临的最严峻挑战,船舶发动机排放是发动机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与车用发动机排放又有显著差异。本课程系统地讲述了船舶内燃机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介绍了发动机燃烧模型以及利用燃烧模型分析发动机排放;本课程根据国内外最新资料,详细介绍了船舶柴油机的低排放设计理论与应用技术;在排气后处理方面,详细论述了目前最新的EGR技术、催化转化技术和SOXSCRUBBER等技术。另外,本课程还着重介绍了IMO对船舶发动机的最新排放标准和测量方法,并对相应测试规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本课程面向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主要参考书目1AAWRIGHTEXHAUSTEMISSIONFROMCOMBUSTIONMACHINERYIMARESTPUBLICATION20052ANNEXVIOFMARPOL73/78,REGULATIONSFORTHEPREVENTIONOFAIRPOLLUTIONFROMSHIPSANDNOXTECHNICALCODE3解茂昭,内燃机计算燃烧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周玉明主编,内燃机废气排放及控制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5童澄教内燃机排气与净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朱崇基内燃机环境保护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崔心存、金国栋内燃机排气净化华中理工大学生出版社,1991年033507计算流体力学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适用领域动力机械及工程、轮机工程任课教师郑洪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初学计算流体力学的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组的离散方法、定解条件的给定和流场的求解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流体力学商业软件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也为学生对感兴趣的其它算法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采用课堂讲授为主,上机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30学时;上机指导2学时;课外上机10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教学主要内容包括离散化方法概述、热传导方程的离散、对流扩散方程的离散、流场的计算等。要求学生学习过高等数学、计算方法、流体力学、传热学等先导课程。内容摘要本课程主要讲述如下内容一、离散化与离散化方法概述,包括离散的目的、离散化方法、一维热传导方程的离散过程与迭代求解、四项基本法则等;二、扩散方程的离散与求解,包括;一维稳态扩散方程的离散、系数及源项的局部线性化、边界条件、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非稳态过程时间项的处理、求解过程的松弛等;三、对流扩散方程的离散与求解,包括一维稳态对流扩散方程的离散格式、通用化公式、多维问题的通用化离散格式、数值扩散与数值震荡等;四、流场的计算方法,包括流场控制方程组求解的难点、交错网格、动量方程的离散,压力与速度的修正、SIMPLE算法、SIMPLER算法等;五、流场的计算,包括计算域离散、几何边界与物理边界处理、边界条件的种类等;六、非结构化网格处理,其它离散化方法概述;七、FLUENT软件的应用上机实践等。考核方式大作业。主要参考书目传热与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美SV帕坦卡著,张政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033508热力发动机工作过程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WORKINGPROCESSOFTHERMODYNAMICENGINES适用领域动力机械及工程、轮机工程任课教师王银燕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热力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热力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并能利用工作过程模拟计算技术进行发动机的性能研究与优化设计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38学时、课堂讨论10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预修课程为内燃机原理、内燃机增压和涡轮机原理,主要学习内容为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内燃机的性能分析、内燃机的换气过程、内燃机的运行特性,增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内燃机与增压器的匹配等。内容摘要首先讲授热力发动机的基本理论;接着在热力学、气体动力学和热力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围绕热力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改善,着重讲解以下问题燃烧放热规律的计算,气体流动以及理论求解流动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燃烧机理及试验研究方法,以及发动机变工况性能及各种因素对性能的影响;然后介绍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方法,根据守恒定律和经典方程,建立燃烧、传热、气体流动、工质热物性、机件运动以及发动机与涡轮增压器之间的关系,完成热力发动机的稳态过程模拟以及瞬态过程模拟,借以分析参数变化对热力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为进行设计和性能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最后还将介绍热力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优化,包括优化方法的选择、优化模型的建立等。考核方式闭卷主要参考书目内燃机工作过程模拟刘永长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柴油机工作过程顾宏中国防工业出版社033509高等燃烧学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ADVANCEDCOMBUSTIONPRINCIPLE适用领域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轮机工程任课教师孙凤贤教学目的分析各种燃烧现象的本质,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使学生学会利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燃烧现象能够进行定量分析。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36学时课堂讨论及其他方式1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先修知识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与传质、化学反应动力学内容摘要燃烧是获取能量的一个最主要手段。实际燃烧过程是一个包含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为有效利用燃料能源,提高燃烧热能动力装置的效率,减少污染,有必要研究各类燃烧现象本质,本课作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与热机专业研究生学位课之一,将重点讨论各种燃烧现象的物理本质及并进行理论分析。内容有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燃烧物理学基本理论;混合与传质;气体和液体的燃烧理论;层流与湍流燃烧理论。考核方式开卷、闭卷、小论文等形式主要参考书目高等燃烧学岑可法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燃烧学严传俊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033510现代测试技术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MODERNMEASUREMENT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任课教师马修真、刘友、费红姿教学目的学习动力机械的测试技术在动态、微观、多维等方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介绍温度场、喷雾场、浓度场、流场、应力场及排放分析等方面的测量技术和研究方法。使同学们了解该领域的先进测试手段和理念,掌握典型参数的常用测试方案,熟悉典型测试仪器的原理及应用范围。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时分配温度场测量课堂讲授(4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演示实验(2学时)流场课堂讲授(4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演示实验(2学时)喷雾场、浓度场课堂讲授(4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演示实验(2学时)应力场课堂讲授(4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演示实验(2学时)排放测试课堂讲授(3学时)课堂讨论(3学时)演示实验(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先修知识电工、电子技术;动力装置概论;测试技术基础;学习内容温度场、喷雾场、浓度场、流场、应力场及排放分析等方面的先进测试技术内容提要现代测试技术是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现代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检测系统,跟踪动力工程领域测试技术国内外发展方向,为硕士研究生从事论文课题研究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光电测试技术基础知识、激光测速技术、远红外测温技术、发动机排放测试技术、稳动态温度场测试技术、应力场测试技术、流场测试技术、排放测试技术及虚拟仪器技术等。主要参考书目主要教材自编讲义主要教参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黄素逸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4热工参数测量与处理(第二版)吕崇德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9033801振动主动控制技术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ACTIVECONTROLOFVIBRATION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杨铁军教学目的振动是舰船动力装置及机械设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人们一直要寻求各种技术途径致力解决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振动主动(有源)控制技术这门新技术,正日趋发展成熟,并逐渐走向实际工程应用,成为一种能与传统的被动控制技术优势互补的有效技术。作为动力机械及工程和轮机工程专业培养的科技人才,需要了解和研究这种技术及其应用。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振动噪声主动控制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振动主动控制的方法和实用技术,培养学生利用主动控制技术解决振动问题的能力,了解振动主动控制的一些新思想、新方法。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教学方式采取课堂授课、课堂讨论、上机和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其中课堂授课22学时(方法是结合实例讲授基本原理和方法),课堂讨论4学时,上机2学时,演示实验2学时,实验设计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振动主动控制技术是多门学科的交叉,涉及振动力学、自动控制原理、线性和系统理论、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DSP技术等等。学习本门课程需要这些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要求学生掌握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控制器、传感系统、执行机构等),基本原理(包括单层主动隔振、双层主动隔振、主动消振、主动吸振及弹性体振动主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主动控制执行机构的主要类型和基本原理,常用控制算法设计原理,振动主动控制的实时实现(介绍DSP高速信号处理板(VC33PS)及其编程),了解振动主动控制的一些应用实例和新方法。内容摘要1绪论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与在各领域的应用发展概况);2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系统分析,包括控制系统的类型,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各要素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分析等;3各种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单层主动隔振、双层主动隔振、主动消振、主动吸振及弹性体振动主动控制的基本原理);4自适应LMS算法(算法推导、收敛性和稳定性分析及自适应系统建模的基本原理);5LMS算法在声振主动控制中的应用问题(即滤波XLMS算法的基本原理);6基于MLMS算法的自适应双层有源隔振技术;7振动主动控制的实时实现,介绍DSP高速信号处理板(VC33PS)及其编程。考核方式口试、实验设计、上机操作。主要参考书目1自适应信号处理,BWIDROW,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2机械控制入门,日雨宫好文主编,末松良一著,科学出版社OHM社,2000;3SIGNALPROCESSINGFORACTIVECONTROL,SJELLIOTT,ACADEMICPRESS,2001;4机械振动测量,张天元,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5陈克安有源噪声控制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6HANSENCH,SNYDERSDACTIVECONTROLOFNOISEANDVIBRATIONLONDONE掌握燃气轮机性能(设计和非设计性能工况、稳态和动态特性)的分析方法能熟练运用基本特性图焓熵图、部件特性线、燃气轮机特性线能、数值计算方法及计算机仿真方法分析燃气轮机性能;具备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为课题研究及未来工作奠定基础。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课堂授课24学时、课堂专题讨论8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主要内容燃气轮机及提高性能的技术发展状况。燃气轮机性能分析的基础;燃气轮机变工况性能;燃气轮机总体性能的仿真。对学生的要求预修课程燃气轮机原理、工程优化、数值计算方法、动力机械系统仿真内容摘要燃气轮机发展概述(1学时)第一篇燃气轮机性能分析基础第一章燃机循环分析基础(1学时)第二章燃气轮机循环分析(4学时)第二篇燃气轮机变工况性能第一章简单循环变工况性能(2学时)第二章多轴与复杂循环变工况性能(4学时)第三章燃气轮机与负载的平衡运行性能、大气参数和部件性能恶化的影响(2学时)第四章非平衡运行性能(过渡过程)(2学时)第五章、余热锅炉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变工况(2学时)第三篇燃气轮机性能仿真第一章概述(2学时)第二章燃气轮机稳态和动态模型及求解方法(6学时)第三章部件特性及工质性质处理方法(4学时)第四篇燃气轮机性能仿真分析实例第一章燃气轮机性能分析实例(2学时)考核方式撰写小论文自选一种燃气轮机及负荷,对其进行稳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分析。主要参考书目主要教材翁史烈燃气轮机性能分析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12主要教参林汝谋金红光燃气轮机发电动力装置及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赵士杭燃气轮机循环与变工况性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朱行健王雪瑜燃气轮机工作原理及性能科学出版社,199212倪维斗徐向东等热动力系统建模与控制的若干问题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10李淑英船舶动力装置仿真技术及应用自编讲义,20069033825动力机械系统仿真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SIMULATIONOFPOWERMACHINERYSYSTEM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老师李淑英教学目的学生了解仿真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发展状况,掌握仿真技术及仿真技术动力机械系统分析及应用。为课题研究及未来工作奠定基础。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课堂授课20学时、课堂讨论8学时、上机4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主要内容仿真技术的发展;仿真的数学基础及软件基础;建模方法;仿真模型有效性与确认方法;动力系统的数学模型与仿真模型的建立建模;软件的编制;仿真实例的分析对学生的要求预修课程数值计算、控制理论、动力机械原理内容摘要介绍仿真的基本概念,仿真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在船舶动力装置的发展。数字仿真基本理论阐述动力装置建模数学基础,主要是连续系统数学描述,包括微分方程描述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描述的数学模型,状态方程描述的数学模型;连续系统仿真的方法(数值积法法中介绍欧拉法、梯形法、四阶龙格库塔法);连续系统离散相似法仿真。研究燃气轮机、柴油机及推进系统的数学模型、仿真模型、求解方法及仿真模型有效性与确认方法。介绍当前通用仿真软件,重点介绍MATABLE语言基础,SIMULINK仿真基础及应用。考核方式撰写小论文自选本专业专题进行数学建模、仿真模型、软件编制、上机进行仿真及仿真结果分析主要参考书目主要教材李淑英船舶动力装置仿真技术及应用自编讲义,20069主要教参焦宗夏王少萍仿真工程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倪维斗徐向东等热动力系统建模与控制的若干问题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10刘白雁等机电系统动态仿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033826船舶环境保护技术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TECHNOLOGIESOFENVIRONMENTPROTECTIONFORMARINEVESSEL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任课教师周松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船舶污染的国际和国内法规,掌握有关船舶造成污染的途径、解决方法及有关设备,掌握船舶大气污染及噪声污染产生的机理及解决方法,了解对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教学方式课堂授课、课堂讨论学时分配章内容学时1绪论22船舶防污染管理23船舶含油污水检测及处理技术44防止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45防止船舶装运散装液货污染46防止船舶大气污染47船舶噪声污染及控制28防止船舶压载水引起生物入侵39海上溢油处理技术310港口大气污染及港口环境质量评价2考试2先修知识内燃机原理、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计算教学主要内容一、绪论1、内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义,船舶运输对海洋的污染、国际和国家关于海洋防污法规。2、要求学生认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航运对海洋污染的内容和途径。二、船舶防污染管理1、内容国际、国内关于防止船舶污染法规,油污事故的损害与赔偿。65542、要求了解国际相关公约及一些国家的法规,熟悉我国有关立法,了解油污损害的赔偿责任。三、船舶含油污水检测及处理技术1、内容船舶含油污水特性、含油污水排放监控系统、油污水处理方法。2、要求了解含油污水特性、熟悉船舶含油污水排放标准,掌握含油污水处理和监控技术。四、防止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1、内容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的特点、船上污水和垃圾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技术。2、要求了解并掌握船舶生活污水的性质,熟悉处理船舶垃圾的主要方法。五、防止船舶装运散装液货污染1、内容有害物质分类、液货船构造的特殊规定、有害物质装卸过程的要求及程序。2、要求熟悉国际海事组织对有害物质的分类,了解液货船构造的特殊规定,了解在装卸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和采取的防护措施。六、防止船舶大气污染1、内容船舶造成污染大气的途径和特点,动力装置有害排放的控制技术,传播其他有害气体排放。2、要求掌握船舶造成大气污染的特点,了解船舶动力装置有害物排放标准,熟悉船舶动力装置有害排放的内容和控制基本方法,熟悉船舶其他有害物排放。七、船舶噪声污染及控制1、内容船舶噪声的产生和对人体危害,噪声标准及测量,船舶噪声源鉴别方法,船舶噪声控制技术。2、要求掌握船舶噪声产生的原因,了解噪声标准及测量方法,掌握船舶噪声的常用控制技术。八、防止船舶压载水引起生物入侵1、内容船舶压载水携带水生物的特性,压载水排放控制与管理,压载水处理方法。2、要求掌握船舶压载水携带水生物及病菌的特点,了解船舶压载水管理方法和处理技术。九、海上溢油处理技术1、内容船舶溢油在海中的变化,海面溢油监测技术,海面溢油处理及环境恢复。2、要求熟悉石油在海水中漂移及其沉降特性,掌握监测溢油动态的方法,了解处理处理海面油污及恢复环境的技术。十、港口大气污染及港口环境质量评价1、内容港口大气污染的组成及防治技术,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2、要求掌握港口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与评价程序内容摘要船舶造成的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课程详尽地介绍了水运环保国际公约及国家有关法规,船船防污染技术及装备,港口、水域由船船造成污染的防治技术,港口、水域的环境评价技术,船舶噪声污染及控制枝术等内客。本课程总结了国内外水运环保的科研成果及其应用经验。本课程面向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主要参考书目1船舶防污染技术殷佩海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环境工程原理胡洪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3船舶与港口水域防污染黄忠秀人民交通出版社。032301计算流体力学进展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COMPUTATIONALFLUIDMECHANIC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力学、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任课教师郑群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博士研究生掌握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的进展、计算流体力学的分析方法与研究方法,以及流体力学模拟技术和数值模拟软件的使用。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20学时,上机8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本课程介绍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学物理基础,数值计算方法和流体力学数值模型。着重讨论特定流动问题的求解途径和典型的实用方法。主要阐述偏微分方程的初边值条件及定解问题的适定性等一般理论,利用特征理论和傅里叶变换的分类方法,各类典型偏微分方程的物理性质及其传统解法。介绍离散近似的基本理论,离散格式的收敛性、相容性、稳定性、离散精度和截断误差,离散代数方程组的处理方法。讨论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加权余量法、谱方法等基本离散方法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非线性稳定性问题,模型方程和对流问题的离散技术和相应格式。重点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湍流模式和湍流封闭方程组,简化NAVIERSTOKES方程及其等价求解特性;对无粘流动,跨音速和超音速流动,边界层流动,粘性流动的特性分析;内流和外流的数值模拟方法。讨论曲线坐标的一般特性及其数学性质,网络生成的基本方法;原参数方程和转换方程的典型求解方法和相应的离散格式。研究物理和数值边界条件的处理,离散格式的耗散、频散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激波的捕捉技术。考核方式开卷;上机操作;平时成绩占10主要参考书目计算流体力学,刘顺隆、郑群,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计算流体力学基础,苏铭德,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流体力学若干新方法,刘儒勋,科学出版社。032302热力系统设计进展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THEADVANCESOFDESIGNOFTHERMALSYSTEMS适用领域热能与动力工程和轮机工程等任课教师孙聿峰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热力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最新进展,包括热力系统设计的新要求和新方法。在自己的学习研究加以应用。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讲授12学时;课堂讨论8学时;上机1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工程热力学,工程循环分析,热力系统设计,热交换器设计等课程,并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内容摘要介绍热力设计领域内的简要历史和将来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应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综述计算机辅助动力过程设计的发展(动力装置的应用,满足用户的各项要求,各种软件工具,动态仿真器以及其他软件工具)。各类化工过程的自动设计(设计的主要行为,过程工程的一种行为模型,过程的综合和过程的设计)。过程仿真的热力学性质。窄点分析。第二定律在热力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传热与流体流动过程中的热力学优化。热经济性引论。热系统设计中的人工智能各类概念和应用。考核方式开卷;笔试;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分,开卷笔试成绩70分。教材采用英文原版书DEVELOPMENTSINTHEDESIGNOFTHERMALSYSTEMS编辑者BYROBERTFBOEHMEDITOR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OCTOBER28,1997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28日)主要参考书目“热力系统设计”DESIGNOFTHERMALSYSTEMSTHIRDEDITIONWFSTOEKER船舶热力系统分析姚寿广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THERMOFLOW软件使用说明书。032303振动噪声控制技术进展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VIBRATIONSOUNDCONTROL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柳贡民、季振林、杨铁军、李玩幽教学目的结合社会需求,深入了解舰船动力装置辐射噪声源、传递途径及控制方法,基本掌握舰船动力声隐身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8学时)查阅资料(16学时)讨论(8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先修知识结构动力分析、振动分析、声学基础主要内容1动力机械声源分类及其特点,包括旋转机械、啮合机械、往复机械、流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