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6-2017学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装版_第1页
最新2016-2017学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装版_第2页
最新2016-2017学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装版_第3页
最新2016-2017学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装版_第4页
最新2016-2017学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装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任课教师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数学,共有学生人,上期期末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总体来看,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仅部分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较浓厚,上课时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另外还有一部分后进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底子薄、惰性强,这二类学生在本学期还要重点抓。二、本册教材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二)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三、教材的编写特点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四、改进方法措施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教学进度表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备注13月2日3月6日四则运算(4课时)23月9日3月13日四则运算(2课时);3观察物体(二)(2课时)43月16日3月20日运算定律(4课时)53月23日3月27日运算定律(4课时)63月30日4月3日运算定律(4课时)74月6日4月10日小数的意义和性质(4课时)84月13日4月17日小数的意义和性质(4课时)94月20日4月24日小数的意义和性质(4课时)104月27日5月1日小数的意义和性质(4课时)115月4日5月8日三角形(4课时)125月11日5月15日三角形(4课时)135月18日5月22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4课时)145月25日5月29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4课时)156月1日6月5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4课时)166月8日6月12日图形的运动(二)(4课时)176月15日6月19日统计(2课时)18数学广角(2课时)196月22日6月26日总复习(4课时)206月29日7月3日期末考试第一单四则运算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教学建议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情景导入】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新课讲授】1揭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生把西宁至格尔木这一段和格尔木至拉萨这一段合并起来,就是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列式为81411421956(KM)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生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板书)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板书)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2)列式为19568141142(KM)(3)列式为19561142814(KM)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4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就变成未知,而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却变成未知的。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课堂练习】教材第3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课后作业】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学反思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重点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情景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2教师报算式5551212121212(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新课讲授】1出示教材第5页例2(1)。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教师巡视检查,可能会出现两种列式用加法333312用乘法3412。2反馈、投影校对(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用连加形式写;写成乘法。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B简便在哪里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3揭示乘法的定义(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4)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3412因数因数积4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学生改编后并列式计算,教师集体讲解展示教师概括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5揭示乘除法的关系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课堂作业】教材第6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乘除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课后作业】1教材第7页练习二3、4、5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第3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在运算中的作用。3掌握有余数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1口算1509043001350505225012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2857032112472【新课讲授】知识点1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观察发现观察下列各式,并计算出结果,你从中发现了什么12304560567033633623401250027760(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举例。(2)全班交流。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例如707,70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77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7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70小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知识点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板书70(2)引发思考提问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回答被除数除数商提问什么数同0相乘等于7小组讨论交流没有。小结没有一个数同0相乘会等于7,因此0是不能作除数的。教师进一步举例说明68000知识点3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出示39219118412154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课堂作业】1计算下列各题(13278)06343(1212)52根据算式,列出综合算式(1)642892492368(2)22717651444176【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是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课后作业】教材第8页第7题。教学反思第4课时括号【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4。【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适当提高计算难度,加深学生对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和认识,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会使用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难点】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1谈话引入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投影出示)12052120(52)学生计算,分组汇报计算结果。提问同样的数字,同样的运算符号,为什么算出的结果不同呢(学生讨论)引出是括号()改变了题的运算顺序,()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学符号,它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2复习巩固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完成下列计算。78(52)120(102)360(4329)(5612)4【新课讲授】知识点运用含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教材第9页的例4(1)。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96(124)2提问这道算式分别含有哪几种运算小结加法,乘法、除法。提问说说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第一步加法124第二步除法96(124)第三步乘法96(124)2总结归纳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运算小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情况计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分组汇报。教师小结(1)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3)如果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2教学例4(2)。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自己试着算一下,然后教师集中讲解96(124)29616296323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课堂作业】1说说下面各题的计算顺序并完成计算24(72)678(14484)52列式计算(1)43与76的和乘以17与14的差,积是多少(2)125除以84减79的差,商是多少【课堂小结】现在大家对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都理解了吧注意牢记四则运算的规律,特别是含有括号的运算方法。小结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的第1、2、3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96(124)2961626212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96(124)29616296323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1)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3)如果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进一步理清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注重分层指导,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四则混合运算列综合算式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学会通过添加括号,改变计算顺序。教学反思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5。【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3灵活运用数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重点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教材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内容【新课讲授】师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老师带学生到湖中小岛去玩,一共有30人,湖边有两种船,一种可以坐4人,一种可以坐6人的大船,坐4人的船每条租价20元,坐6人的船每条租价是35元。师结合刚才这位同学从这幅图找到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生结合生活实际,怎样租船比较划算让学生自己讨论,看有哪些租船方案生1全租小船。3047(只)2(人)718(条)208160(元)生2可以全租大船3065(条)355175(元)师还有其它的更好的租船方案吗从第一个同学租船方案中,有一条小船只坐了2人,能否把这2人换到一只大船上,再少租一只小船,一起坐到大船上,这样是不是更省钱了。生3826(条),206120(元),12035155(元),这样租比上面两种租法都要划算一些。【课堂作业】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4题。【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教师小结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列出几种不同方案,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同时也必须考虑安全因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后作业】1教材第12页第5、6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租船问题方案1全租小船。3047(只)2(人)718(条)208160(元)方案2可以全租大船。3065(条)355175(元)方案3租6条小船206120(元)租1条大船12035155(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课时观察物体(二)(1)【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重点难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新课讲授】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1观察一个正方体。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开始吧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2观察二个正方体。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上一个正方体。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们都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吗师我们已经在桌子上放了两个正方体,为什么左、右两边的同学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3观察三个正方体师(再添加一个正方体,如下图)请同学们再加上一个正方体,继续观察,现在,从正面观察的同学,你们看到了什么板书师从正面观察到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都一起到正面来看看师那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也请大家一起从上面观察观察。板书师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观察左面,还是看到三个正方形吗板书4观察4个正方体。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已经学会了观察一个正方体,而且还学会了观察由一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并且还能正确认识遮挡现象,你们真的了不起师如果我像这样再加一个正方体(如下图),这就成了一个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了。同学们想象一下,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这个物体,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形状呢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师现在,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再添加一个正方体。师摆好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是否与你刚才的想象相同呢(1)从正面观察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师(把摄像机摆到正面,将这个物体的正面投影到大屏幕)虽然这是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正面观察我们仍然只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板书(2)从上面观察师现在我想问问,从上面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吗师哦,“多了一个正方形”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正方形,谁能把它摆在黑板上合适的地方,拼出你从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师(用摄像机拍摄这个物体的正上方,投影到大屏幕)从上面观察,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这一组有三个正方体,另一组有一个正方体,所以从上往下观察,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板书(3)从两侧观察从左侧观察师现在,我们再从左侧来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这样的一个正方形吗师“不是”那谁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师哦,你们看到了“两个正方形”谁能上来摆一摆吗板书师(把摄像机摆到左侧)从左面看,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我们已经知道前面一组是由三个正方体组成的,为什么从左面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从右面观察师现在,请大家都到右侧观察观察,看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把你们看到的画到纸上。开始吧师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师(把摄像机摆到右侧)从右侧观察,我们仍然看到有两组正方体,我们看到的每一组都是一个正方形,它们组成了这样的形状。板书【课堂作业】教材第13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会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但有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课后作业】1教材第15页练习四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2)【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竖方向)看到的不同形状。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重点难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拿出4个小正方体,摆一摆,然后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下,看到哪些不同的形状【新课讲授】教师摆教材第14页例2图,让学生摆出这四个小正方体竖方向立体图。1从上面观察师同学们,上面三个小正方体摆成立体图,从上面看到怎样的形状观察上图,从上面看都是2从左(右面)看师再换一个角度,从左或右面来看,看到什么形状从左(右)面看3从正面观察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从正面看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画出看到的平面图形。【课堂作业】教材第14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课后作业】1教材第16页练习四5、6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简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情景导入】谈话导入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称作运算。上面这几组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在加法算式302050中,30、20和50分别叫什么(30和20叫做加数、50叫做它们的和。)【新课讲授】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出示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本子上解答)谁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4056)还有其他方法吗(5640)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个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没变,符号没有变,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哪些同学能写出像上面一样的算式来呢(例如8668等等)。这个式子也是等式吗数不变位置发生变化不影响计算结果。观察这几个算式,把你观察到的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吗(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我们给这条规律起了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成立)请你与同桌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通常我们数学上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就选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A表示第一个加数,B表示第二个加数。用字母就可以表示成ABBA用文字表示和用字母表示你们觉得哪种更一目了然,更简洁(用字母更简洁)。等式左边的A和B就是等式右边的B和A,也就是数没有发生变化。刚才我们的猜想验证了加法交换律,现在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练习返回课前复习,让学生观察左右两排得数,并把相同得数的用线连起来。30205028721003850882030507228100503888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每个同学都信心十足。敢不敢接受挑战【课堂作业】1应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中填上适当的数。2917291281532318654X2填空。(1)一个数加0,还得()。(2)两个加数()位置,()不变,这叫做加法()。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1)276124180220()(2)A20400A()(3)550240240550()(4)ACCA()4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38456验算307348验算1232847验算【课堂小结】(1)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2)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计算的规律了解了不少,在加法的计算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规律,比如说253275怎样计算更简便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吧【课后作业】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40569656409640565640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ABBA教学反思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2。【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重点难点】经历运算定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情景导入】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一种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那么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学生回答后,师强调加法交换律中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但这两个加数不变。师加法交换律用字母A、B怎么表示出来指名回答。师加法除了交换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新课讲授】师这里有三组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121314121314(3028)6030(2860)320150230320150230师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针对以下问题小组讨论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但它们的结果怎样从以上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进行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师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师板书出课题。课件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全体齐读。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加法的结合律呢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怎样表示出来呢师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右边呢师怎么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来看这道题。课件出示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2568)3225()130(704)(130)643716364()指名学生回答。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师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观察到第1、3小题,后两个数相加凑成了什么数第2题前两个数相加凑成什么数(整百数)在计算时怎么样(较简便)师所以我们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出示例2师指名学生说出图中信息,再说说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8810496师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同桌相互说说是怎么做的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出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881049619296288出示32548075师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同桌相互说说是怎么做的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出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都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881049688(10496)指出应用加法结合律。88200288师上边两道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生第一道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而第二道应用了加法结合律。师第一道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不可以使计算简便。而第二道题要先加后边的两个数,再加前边的数才能使计算简便。师加法结合律不止限于三个数相加,可以把它们推广到四个和四个以上的数相加。【课堂作业】1你来当小判官(1)8515015085()(2)269与141相加可以凑成整百数。()(3)(268)32726(832)7应用了加法结合律。()(4)27467346(2773)只应用了加法交换律。()2学生先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并说出错的原因。下面各题计算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1)28315248283(15248)283200483(2)15487246131542468713(154246)(8713)400100500师哪一步应用了运算定律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生第一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二题先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课后作业】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1、3、4、5题。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2568)3225(6832)130(704)(13070)4643716364(37163)ABCABC教学反思第3课时加法运算定律(3)简便计算【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3。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2、通过讨论、对比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3、了解传染病的简单种类及来源。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教学重点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2、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等活动,发现简便的必要性和优越性。3、知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根据。1301501303745184821258254731231032、计算87513763983117283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二、新授课1、教学课本第40页的例题2出示课本第40页例2左边图(略)(1)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看一看可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第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看哪一种价钱最接近100元。第二种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的价格,看哪一种价钱最接近100元。(2)讨论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呢第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但从四本书中取三本共有四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第二种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的价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板书、整理。总结这四种方法中第一种学生相对较困难,第二种是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比较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2、出示课本第40页例2右边图。(略)(1)根据画面的内容,一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看一看可以有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2)学生讨论后,进行汇报。第一种1004847第二种100(4847)第三种把100元分成两个50元。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小于50元,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3、完成课本第42页“练习七”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注意学生容易只看数据能否“凑整”,而忽略算式的整体。常见错误如6723664672(3664)25752575100100对此,应强调交换律、结合律适用连加运算。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个运算。4、完成课本第42页“练习七”的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5、完成课本第42页“练习七”的第7题。这一题提供信息比较多,首先要让学生理解,4390是6月11日上午10之前已出院的总人数。表中的人数是6月11日上午10时以后各时段新出院的人数。结合本题的内容,向学生渗透由于及时、准确的统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控制疾病的重要性。教师讲解2003年,是我国历史上出现传染病(也是我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种传染病,这种传染病科学家们把他成为“非典”)最为严重的一年。这种病如果不及时控制,让带有这种病的人随意流动,可能造成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会染上这种病毒,造成全人类的死亡。因此,我国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防治、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分析后学生独立解答。6、完成课本第42页“练习七”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及时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题的简便的根据。三、布置作业课时全练第一课时全部。教学反思第4课时减法的性质及应用【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4。【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相应规律进行简算的过程。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情景导入】1竞赛出示两组题,分男女各算一组,比赛看哪组同学既对又快(幻灯片出示)第一组(男生做)第二组(女生做)1366535136(6535)36287113362(87113)545149251545(149251)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2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6举例验证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新课讲授】1出示情境图。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尝试各种算法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3全班汇报交流师你们都是怎样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方法一方法二234663423434661683420066134(页)134(页)方法三234(6634)234100134(页)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思路2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思路3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能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1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1)独立列式计算;(2)指名板演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不能)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7用字母表示今天所学的运算规律ABCABC【课堂作业】教材第21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哪些减法简便运算规律你会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小结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用字母表示是ABCABC。【课后作业】1教材第23页练习六的第59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4课时减法的性质及应用方法一方法二234663423434661683420066134(页)134(页)方法三234(6634)234100134(页)ABCABC第5课时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5。【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2培养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重点难点】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情景导入】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或公式,或者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运算定律(板书乘法交换律)。【新课讲授】(一)分析主题图1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7页看主题图,从图中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看图汇报(1)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2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同桌说说)(1)负责挖坑、种树共有多少人(2)负责抬水、浇树共有多少人(3)他们一共种多少棵树(二)发现规律、概括规律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先说思路再列式。2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425100(人)254100(人)22550(人)25250(人)525125(棵)255125(棵)3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这三组的算式都是交换因数的位置,而积没有变。你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248428;245120;5241204上面的两组算式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来连接(等号连接)2442;2455245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样的规律就是乘法定律中的乘法交换律。6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手势、图形、字母等形式表示)用字母表示ABBA(三)应用规律1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用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验算、可以简便计算)2同学们看看你在做题中是否能用到乘法交换律【课堂作业】1对号入座781515()273463()273AC()A()()2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发现在验算时更加简便)2002674002693我们刚才做的习题都是两个数相乘,三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会变吗(自己举例子验证)4谈谈你的发现(无论是两个数、三个数、多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2前面学习的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不同【课后作业】1判断下面哪些是乘法交换律(讲出你的理由)(1)502254()(2)890120120890()(3)1603838160()(4)3725050237()(5)A3838A()(6)25252525()2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或符号(1)1150()11(2)30200200()(3)60A()()(4)()()(5)60303060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425100(人)254100(人)22550(人)25250(人)525125(棵)255125(棵)用字母表示ABBA教学反思第6课时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结合律【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