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上海老年人服务需求研究_第1页
文献综述-上海老年人服务需求研究_第2页
文献综述-上海老年人服务需求研究_第3页
文献综述-上海老年人服务需求研究_第4页
文献综述-上海老年人服务需求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研究0引言随着国家现代、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代表,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高龄化作为人口老龄化浪潮中的洪峰,高龄老年人是最容易发生失能的高危人群。高龄的失能老人需要人们的长期照料,因此,失能老年人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失能老人最多的国家,目前也是唯一一个失能老人超过千万的国家,这已然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上海比全国要提前1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07年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1118万人,占上海户籍总人口的153;80岁及以上人口有502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175,反映出上海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高、高龄化程度高的特征,使得因生理机能自然退化和慢性病所致而需要长期护理的失能老人大幅增加。据预测,2020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8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328,比2007年增加131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今后14年上海的人口老龄化将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速度增长,而过去10年平均每年增长023个百分点,上海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所以,建立并发展上海市长期护理体系已刻不容缓。通过对我国及其上海的长期护理的背景进行了解后,我在中国知网通过长期护理,长期照料,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关键词搜索了近1000篇文献,并选取了其中相关的100篇文献作为参考资料,精读了其中的32篇,泛读了另外的68篇,并浏览了社会保障,长期护理相关的3本书,在此之后,我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整理,书本的阅读理解撰写了关于上海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研究的文献综述,其思路和内容如下。1长期护理的概念11长期护理其概念的界定我们要研究长期护理的需求,首先要认清什么是长期护理长期护理的概念,在世界各国各组织中,有不同的界定,其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长期护理定义为“由非正规照料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进行的照料活动体系,以保证那些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其个人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THEU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DHHS将长期护理界定为“一系列为满足失能人群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健康或者是个人护理需求而提供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洗澡、穿衣、使用卫生间、移动、进食等日常行为活动的帮助。”在美国,一般90天以上的护理才能称为长期护理。美国健康保险协会HIAA将长期护理界定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的为慢性病,譬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这种护理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我国学者认为,长期护理是指因患有慢性疾病或残疾等原因而处于机能障碍状态的个人需要的各种护理服务。日本、德国以及我国学者对长期护理的定义也大体相同,一般来说,对长期护理的界定包括三个要点护理期限相对较长护理对象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失能人群护理内容为日常生活援助。那么,从以上各个国家各个组织给出的长期护理界定,我们可以归纳得出,长期护理有以下几个特点长期护理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长期护理服务其对象是老年人或者患有慢性病病人及身体或精神残疾者长期护理服务其主要提供者包括家庭、社区、相关志愿者组织、辅助生活机构以及养老机构等长期护理其性质是长期性的,时间跨度长,不包括季节性或者周期性的护理需要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包括正式、非正式医疗服务其中包括生理医疗服务和精神医疗服务和常规护理照料服务。2长期护理服务发展现状21长期护理服务的国外发展现状就世界的长期护理发展现在而言,目前世界上的老年长期护理模式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以美国、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第二种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看护服务模式第三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支付看护金模式第四种则是以瑞典、芬兰等北欧高福利国家为代表的家庭津贴模式。我通过比较以上四种长期护理模式后,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认为第一种模式较有研究意义,其在我国更有实施的基础与借鉴的可能。因此选取第一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的主要国家进行介绍。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经营的主体,投保人可以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自愿参加。该保险主要承担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产生的费用,其承保方式则即可以单独签发也可以与终身寿险二合一,即把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的保险合在一块,但对个人投保的要求高于团体。而保险费的收取一般根据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年龄、选择给付期、保险责任范围等因素采取年均费率收取。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一般采取现今直接给付的方式,给付方式主要包括按天支付的津贴或者按月发放固定的保额方式。可见,美国式的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保险范畴,完全走市场化路线,自愿保险方式。但美国各州建立的医疗补助计划还是会对贫穷老年人口的护理保险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并对雇主为雇员支付的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进行税收抵扣,而个人获得的长期护理保险也给予了免税待遇。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同于美国的商业保险运营模式,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是采取社会保险的强制方式,由政府作为管理主体。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而该国于1994年颁布的护理保险法则进一步明确了长期护理保险是强制保险,实行“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即所有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范围也是承担被保险人因失能或半失能而需要接受个人护理服务所产生的费用。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遵循居家护理优先的原则,而当被保险人赔付标准的时候,可以对其提供家庭护理或全住院护理。而在支付方式上,家庭护理和全住院护理给付比例有所不同,护理等级越高则保险金给付越高,同等护理级别下,全住院护理高于居家护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全住院护理,家庭护理所获优惠更多,除了能正常获取长期护理保险金给付以外,还可以申请到长期护理津贴。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又被称为介护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日本政府在2000年4月颁布的照顾保险法。与德国类似,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也属于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范畴。作为政府的一项福利政策内容,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与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共同构成了该国的社会保险体系。该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以县级以下政府市、町、村的联合体作为实施主体,而都、道、府、县以及中央政府只承担出资责任。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只将40岁及以上的公民纳入其保险范围之内,并将被保险人根据身体状况的差异分为6个等级。在实际护理中,病人及其家属对选择何种护理方案有很大的权力。而在长期护理保险金的支付上,就是根据等级所分的6个等级给予护理费支付,等级越高所获的资金补偿也越高,享受的护理服务标准也越高。而在支付方式,日本长期护理保险赔付实行的是以提供实物护理服务为主,现金支付为辅的方式,只有边远山区的被保险人才可以获得现金。韩国护理制度险由隶属于政府的国民健康保险公团进行管理,该公团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部,实行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服务费用,统一的保费标准,并为参加国民健康保险的公民统一办理征收长期护理保险费用,此部门运转于韩国护理流程的始终。基于以上国外的长期护理服务的发展现状的了解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长期护理服务是养老服务体系架构中的重要部分,美国,德国,日本甚至韩国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进行运用,且采用的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此可以知道,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在每个人口老龄化的国家都是很大的。而其长期护理服务体制建设是基于几方面的支持,一是国家发布法律法规制度框架作为根本性支持,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和动员社会力量去建设和完善体制,三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而作为国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化运作比如美国,这是基于美国成熟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建设,一种是归为社会保险范畴,强制执行。而这两种方式提供的长期护理项目有医疗方面的护理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护理服务,也就是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护理方式主要有资金补贴、人工服务、医疗补贴。22长期护理服务的国内发展现状221我国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现状及其必要性我国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程度和其必要性在护理服务需求量的预测过程中发现,我国的长期护理需求人数将从2010年的1287万人增加到2050年的3331万人,如果考虑不能自理率的上升因素,这个数值将更大。接着作者在进一步研究分析中发现我国的护理需求量预测值居于按照德国和日本标准的预测值之间。同时结合我国现在老年人口比例和老龄化趋势预测的数据,我国老年人将在未来十年间增长巨大。而在护理费用的预测方面,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50、40、30为补偿标准结合护理需求量的预测结果对我国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费用进行了高、中、低三个等级的估计。以2004年调查标准计算,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费用将高达801813364亿元。还有一个数据是根据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的调查,一名护工平均要照看近五名病人,53家老年护理医院护士与核定床位及实际开放床位比分别为0271和0211,远低于上海卫生行政部门041的要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如果护理队伍没有相应得到提高,我国将发生严重的“医护慌”,护理队伍素质不高,在我国100多万护士中,大部分人仅具有中专学历,占60,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可谓凤毛麟角护理队伍素质的低下直接影响护理服务水平的高低,使得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只能局限于非专业性的生活照顾,而心理咨询,康复诊疗等专业性的护理服务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上海市的长期护理事业发展中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供需矛盾的问题。目前,护理机构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2010年上海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中显示,老年护理机构数目有限,仅为64家,远远无法满足老人的护理需求。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现在的中国对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程度大,并且急迫,从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需要的长期护理费用也相当大,所以建设我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是必要的,迫在眉睫的。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我国的长期护理体系,首先要了解我国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现状如何,其中关于我国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项目现状的讨论和研究中首先要主要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有在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研究王维,2010一文中提到,对护理需求的研究主要包括老年护理需求趋势分析和需求量的预测两个方面,同时分为定性和定量分析两种,一是从老龄化程度、家庭结构变化、疾病谱变化、护理费用变化、妇女就业率变化、人员流动性变化等角度对老年护理需求趋势进行定性的分析;二是对老年护理需求量和护理费用进行了定量的预测。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服务需求(黄黎若莲,张时飞,唐钧,2006)的研究中,主要对对全国范围的老龄化进程和老年服务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并且以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为基础总结分析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迅速并伴有少子化、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流动性增强等特点;而其中作为需求影响因素的主要是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满意状况,医疗保障满意状况,精神归属感满意状况来研究。在老年人照料需要与照料费用最新研究评述(顾大男、柳玉芝,2008)中将中国与国外的照料需求现状、照料费用现状、照料需求及费用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还有,在戴卫东的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也介绍到,关于长期护理需求的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因为国外针对长期护理问题已经采取了保险包括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和服务提供的两种方式,所以,研究集中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和如何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等方面。而国内,长期护理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才起步,而且集中在长期护理服务的提供方面。吴蓓等2007以上海为例,从服务的提供、人力资源、资金运作、照料质量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城市社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现状与特征。杜本峰等2008重点分析了北京市老年人护理需求以及养老机构的现状。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趋势,并根据我国老年人口特征及参照美国、德国、日本的护理服务使用标准,测算出未来我国老年长期护理需求数量、总费用开支等指标,并提出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战略规划朱铭来、贾清显,2009。而大部分的学者主要从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医疗服务需求、精神慰藉服务需求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不同的学者也研究得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具体的不同需求。因此有以下学者的研究内容穆光宗认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内容应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情感慰藉服务、文娱活动服务、老有所为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等多个方面。韦寒松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该包括物质生活保障服务、保健医疗护理服务、文化娱乐活动服务、老有所为指导服务、情绪调适咨询服务、家庭事务料理服务、老年婚姻服务、基本权益保障服务、住房调换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王晓峰等认为老年人存在经济、医疗健康和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无法在家中得以实现,他们就会试图从社区的休闲生活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感。因此,他强调社区要关注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需求。同时他们分别探讨了经济、健康医疗和休闲娱乐三方面需求不同影响因素。最终结果是年龄、月收入、婚姻状况和居住类型影响社区养老经济需求,年龄、性别影响社区养老健康医疗服务需求,代际关系、受教育程度、性别影响社区养老休闲娱乐服务需求。和谐社区课题组通过调查具体指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大部分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服务,而医疗保健服务是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其次是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等,而家庭卫生、生活照料、文化教育和法律咨询需求相对较少。和谐社区课题组通过卡方分析得出影响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因素主要是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居住状况和月收入。针对这些服务需求,学者们又深入探讨了影响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的因素。贾云竹对北京市老龄问题研究中心进行的“背景居民生活状况研究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在交互分析中得出性别、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居住类型、教育程度和离退休原工作单位性质这五个方面对社区养老需求有影响作用,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了教育程度、离退休原工作单位和生活自理能力对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和居住类型则没有显著影响。而在梁娜的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研究以北京新北苑社区调查为例中有写到,通过对新北苑社区中96位老年人的护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以ADL为测量标准,至少62的老年人具有长期护理需求。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不仅受到躯体能动性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老年人复杂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身体疾病、年老、残疾、意外损伤、精神疾病;(2)老年人最热衷的长期护理方式是居家护理,子女或配偶式居家护理比雇佣人员式居家护理更受欢迎,(3)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对于全方位长期护理服务的接受程度比较低;(4)家庭仍是最重要的长期护理资源,配偶是长期护理的第一人力资源,子女是继承性的人力资源。家庭在老年长期护理保障中发挥的功能正在弱化,集中表现为子女在老年人长期护理中承担的责任减少;(5)就机构而言,社区护理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是96156家政服务平台,其次是社区卫生站,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还无法使用。就人员而言,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承担了严重失能老年人的部分长期护理责任,社区志愿者协会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对各个学者对于老年人的需求意愿及其差异性的整理,我认为对于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项目可以分为这几类,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医疗需求,精神满足需求。而通过对于文献的阅读和思考,我认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和医疗需求是基础,因为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大多是生活不能自理,并且可能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起居需要人老照顾,同时医疗方面的帮助可以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然后虽然前面两项是基础,最后的精神满足需求才是核心。日常生活有人照料,老有所依,病有所医不但可以带来生理上的需求满足,同时也会带来心理上的帮助,能够让老年人不至于感觉孤苦伶仃,求助无门,可是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中国的老年人对于暮年之时也很需要子孙儿女的爱,这就是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反观现在社会上频频爆出虐待父母的新闻,还有空巢老人,自杀老人的社会现象让人痛心疾首,所以如何满足老年人对于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也是当下社会探索的重要问题。222国内发展长期护理服务的存在问题、不足及其局限目前,由于我国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有观念性的,有制度性的。其中,徐怡雯在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体制构建一文中说到,第一个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不易转变。同时,在法律保护方面我国也还没完善,在我国,还没有充足的法律政策来落实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首先,缺少必要的税收优惠。其次,投资政策限制较多。与其他人身保险相比,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期限可能更长,保险资金的积累时间也更长。换言之,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必须更充分、畅通地运用,否则很难补偿日后高额的护理支出成本。最后,我国没有护理法对护理等级、机构资质认定、医护人员考核等具体规定,模糊的标准终会影响到整个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而且我国还没有对于长期护理体系中对于人才培养体系,专业人员缺乏。在郝乐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供求及其均衡分析的论文中提到,建设长期护理保险或者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会存在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对于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很清楚的,可是医院或者提供护理服务一方与老年人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老年人需要的护理服务费大大多出预期。同时还有一点是,由于我国现今已经存在医疗保险的收费,如果是开展强制性长期护理费用征收,可能会加重百姓负担,引起百姓不满。同时,虽然我国在市场上有些商业保险公司已经有了相关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可是整个长期护理框架还有一些不足,如市场提供长期护理保险缺乏利益驱动机制。这一点在徐斌秀的论文福利多元化主义视角下中国老年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构中有明确提出,徐斌秀认为,市场是以利益为追逐对象的,如果没有经济利益,这个市场将不会形成。在长期护理保险领域中,一方面没有宽松的投资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同时我国在长期护理保险方面并没有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保险公司的投资兴趣。而在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研究的局限方面,戴卫东在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中有指出,我们的学者对于长期护理需求其研究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样本选取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极高的北京、上海的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固然很迫切,但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的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也不可忽视。可见,欠发达地区的老年长期护理需求的研究仍显薄弱。第二,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如果不深入研究长期护理需求,就难以了解长期护理供需缺口状况,进而对建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长期护理制度的紧迫性就认识不清。第三,缺乏比较研究。对不同经济类型区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做一比较研究,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对长期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这将极大地有利于将来我国应对老年人口长期护理社会政策的制定。223现存问题其对策的研究现状在王维的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体制设计研究一文中,他总结到在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对策方面,学者们在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或者特定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对策。可以将这些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为发展适合我国的长期护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市场前景广阔;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该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发展市场化的长期护理服务提供方、国家财政给予大力支持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荆涛提出的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要分三步走的观点第一步采取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第二步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相结合,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保险的模式第三步,实行政府强制的全民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在李文群的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一文中,他提到中国可以实行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种制度一是在资金的积累上要建立两个账户,一个是商业健康保险账户,另一个是在社会医疗保险下设长期护理保险账户;二是在购买上实行强制性制度。出台法律法规,规定年龄在40岁以上人必须有长期护理保险;三是政府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向商业保险公司还是向社保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由客户自己决定。参加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将得到财税补贴,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长期护理账户的按社保要求办理,国家承担低收入人口的全部长期护理费用。同时政府出台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而且应该长期护理保险公共资源配置政策倾斜。在梁娜的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研究以北京新北苑社区调查为例中,她提出发展长期护理事业建设首先要遵循三个的基本原则,分别是预防在先,重视家庭护理,树立全局观念。同时梁娜认为笔者认为长期护理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护理外延的界定。长期护理与医疗存在交叉地带,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均衡医疗保险的负担,有必要明确界定长期护理的外延;(2)护理等级和评定标准的划分。根据社会调查,深入探索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和护理需求,划分基本的护理等级,制定护理等级评定标准,科学界定老年人是否需要护理,接受何种程度的护理、接受何种形式的护理;(3)护理机构的规划。制定严格的护理机构准入制度,严格区分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护理机构的服务范围;(4护理人员编制的设计。划分合理的岗位层次,把不同技术、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严格区分开,明确岗位职责,使其各司其职;(5)护理行政监管机制的建立;(6)护理信息系统的建设;(7)长期护理保险的设计。包括长期护理保险的受益群体,保费缴纳年龄、缴费标准,保险支付的方式和项目,长期护理服务和费用的申请和审核机制。还有,戴卫东有提出,在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家庭结构转型以及疾病谱发生改变的今天,要把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问题的解决也像国外一样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开始重视并研究相关对策,尤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意愿很高,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发达地区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倾向低,这并不能说明老年长期护理服务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发挥公共财政的功能,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扩建养老院、敬老院以及托老所等一些长期护理服务提供机构。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支付能力有限以及老年人经济收入不高的特点,有必要增加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加大对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政策支持。把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纳入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考核指标体系。2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老年人对政府或社会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意愿偏低,这从反面说明了他们更多的需求非正式的亲情护理照料服务。但是,这并不能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就不需要社会化长期护理服务。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在发达地区现有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加强社区服务,对养老机构的养护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提供从单纯的生活照料到照料服务与精神慰藉并重的服务内容另一方面,在北京、上海以及经济发达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地区实施长期护理社会保险试点,以居民较高的经济收入为支撑,以社会保险为筹资方式,分担支付高额的长期护理服务费用,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积累经验、打下基础。3要特别关注老年癌症、半身不遂病患者以及无子女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年人尤其是女性高龄老人这个弱势群体。而且,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都应该为服务老年人尽一份力量和责任,呼吁“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以促进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气氛。此外,应积极引导老年人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因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3理论基础31积极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三大支柱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指出“积极老龄化是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积极老龄化的实质是在批判一切老年歧视主义的基础上,肯定了老年人的价值和活动能力,并通过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并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老年人的人生价值,最终建立一个人人共享不分年龄的和谐社会。而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分别是健康,参与,保障,其中健康是基础,众多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经验都表明,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很差,不断受到生理衰退和疾病的折磨,甚至丧失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那么他们即使想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与朋友聚会等,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待在家中。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影响老年人参与社会的因素之一。参与是核心,一方面,老年人社会参与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老年人社会参与也有助于完善积极老龄化的保障体系。保障是前提,一个全面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社会保险、政策法律、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有助于消除社会对老年人的排斥和歧视,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前提条件。没有经济、医疗、住房、照料的保障,老人就很难拥有一个持续健康的晚年,更加谈不上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刘颂研究表明,“健康的老年资源、较为丰厚的经济基础和多元化的参与空间,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前提条件”。32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马斯洛在其著作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他在“人类有不断追求欲望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是有追求的先后顺序”这两个假设的前提下把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33ADL测量理论ADL(ACTIVITIESOFDAILYLIVING),即基础性日常活动能力,是测量老年人自理能力和失能程度的重要标准,老年人的失能是指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丧失,是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丧失或损害的状态,是产生长期护理需求的根本原因。因以测量失能为主要内容,ADL是判断个人长期护理需求最有力的指标之一。按照国际通行标准,ADL包括吃饭、穿衣、上厕所、上下床、在室内走动、洗澡6项。一到两项不能独立完成,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不能独立完成,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不能独立完成,定义为“重度失能”。4我的总结与思路通过泛读了100篇文献和精读了其中30篇,加上之前所学的相关课程的理解和整理之之后,我得出了以上的相关文献综述。在通过各个学者所撰写的论文,期刊文章中,我发现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体系建设还较为落后与国外的一些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体系建设仍处於起步阶段,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建设的落后和庞大的人口老龄化之间的矛盾。而目前我国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还没完善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支持,二是还没相关的完善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体制框架建设,三是经济实力上还无法单靠政府全面推进建设。在研究上,我国的长期照料需求预测方面还处于空白,目前只有GU和VLOSKY基于性别年龄别失能率用不同方案对我国的长期照料需求进行预测,但是这种预测模型并没有考虑到文化程度、居住安排等相关因素。同时对于上海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小版块研究还不充分,比如,一是在长期护理服务的投入占养老财政投入的比例如何,是否足够应对失能老年人的增长并且长期护理服务中医疗这一块的投入比例如何,是否足够研究的不够充分。二是,由于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中设计养老和医疗这两块,那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协调也研究得比较少;三是对于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中的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块也是研究比较少。所以我将为以上研究中的不足进行补充。我所研究上海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研究,上海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城市代表之一,其人口老龄化也是即将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之一,所以推进上海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而在我的论文“上海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研究”中将为上海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体系建设提供关于需求方面的数据和建议帮助,在论文中首先我会表达清楚该研究项目的背景和意义所在,其次梳理出关于国外和国内对于长期护理服务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献,然后整理好将要用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而后设计好相关调查问卷,我们将进行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实地考察和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结合SPSS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去测算出上海老年人在长期护理需求方面的程度大小和需求类型,接下来并撰写出调查报告,最后利用数据,理论,工具分析出有关的情况并撰写报告。而我的创新点一是在于结合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推算出上海在满足上海老年人这些需求方面的财政支出与其需求程度大小之间的关系,探究其财政支出是否满足上海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同时根据当前的财政情况,资源分配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创新点二是我将进一步细化探讨上海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中的人才队伍体制建设,利用数学建模找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最优化配置,并结合上海实时平均工资计算出其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人力资源所需的资金开支,为上海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参考文献1乐章,陈志长期护理制度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4292962林艳为什么要在中国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J人口与发展,2009452643李维洁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调查及服务体系探讨D东南大学,20044张勘,董伟上海城市社区失能老人长期护理的现况和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09248525李朝静上海市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36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苏保忠,张正河主编公共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9638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9景跃军,李元中国失能老年人构成及长期护理需求分析J人口期刊,20142556310周海旺,徐启华“十二五”时期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研究Z上海市发改委2009年重点课题,201011肖亚梅城市社区老年护理服务研究以上海为例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412严严,胡畔上海市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策略研究J学术观察,20097813黄黎若莲,张时飞,唐钧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服务需求J学习与实践,20061210311314王维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0,1215孙正成老年长期护理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以浙江省17个县市为样本J社会保障研究,20132162216戴卫东德国的LTCI及其改革J卫生软科学,20071293117戴卫东解析德国、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差异J东北亚论坛,20071394418戴卫东,董丛文商业护理保险在中国的前景分析兼论中国未来老年生活护理制度模式J学术交流,2007411812019李晋城市居家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理工大学,2013202010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EB/OL2011041821王玉玫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11112312622刘林中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政策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23王晓峰,刘帆,马云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分析一以长春市的调查为例J人口学刊,20126343924穆光宗中国老龄政策思考J人口研究,20021121825陈文辉,梁涛中国寿险业经营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6韦寒松当务之急发展老年社区服务J中国社会工作,1997281127罗映光,林丽等居家老人生活及“居家式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