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定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审定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审定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审定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审定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及教案一、学情分析我班共有学生51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0人,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的课外作业完成得不够理想,学生的书写状况有很多不理想,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不理想。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三、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8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11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五、教学措施1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把握教材的内容,吃透教材的前后联系,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对学生基础摸清,好、中、差生做到心中有数,更好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2不断学习业务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直观教学,通过教具、挂图、投影仪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从实物中认识并掌握数学概念知识。3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继续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4继续深入开展“小班化教育在农村的实验与研究”,使学生在等高、等爱、等距的氛围中健康成长。5制作必要的数学教具,为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而准备。6认真写好每节课后的反思。六、课时安排(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1因数和倍数2课时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3、质数和合数2课时(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3课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探索图形(1课时)(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1分数的意义2课时2分数与除法2课时3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4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5约分4课时6通分4课时7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图形的运动(三)(3课时)(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打电话(1课时)七折线统计图(3课时)八数学广角找次品(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编制教师李怀民备课教师李怀民课题观察物体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谜语导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绿色圃中学资源网HTTP/CZLSPJYCOM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合作探究(一)整体观察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3、解释应用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学生解释说明。(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拓展应用1、做教科书例2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绿色圃中学资源网HTTP/CZLSPJYCOM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教学后记课题观察物体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绿色圃中学资源网HTTP/CZLSPJYCOM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谜语导入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合作探究(一)整体观察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3、解释应用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学生解释说明。(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拓展应用1、做教科书例2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教学后记学习内容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第1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绿色圃中学资源网HTTP/CZLSPJYCOM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教具运用课件教学方法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10516212310025150422041842542432086学生口算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新课讲授】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学生回答。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绿色圃中学资源网HTTP/CZLSPJYCOM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2举例概括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教师同时板书。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3、9、15、21、36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绿色圃中学资源网HTTP/CZLSPJYCOM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1)48是6的倍数。(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因数和倍数(2)学习内容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第1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绿色圃中学资源网HTTP/CZLSPJYCOM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教学反思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具运用课件教学方法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复习导入】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20456318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新课讲授】(一)找因数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教师你是怎么找的举错例(1,2,3,4,6,6,9,12,18,36)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二)找倍数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的倍数有2、4、6、8、10、16、教师为什么找不完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3的倍数有3,6,9,12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5的倍数有5,10,15,20,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作业】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教学反思第1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第1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教具运用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新课讲授】1探索5的倍数特征(1)引入百数表。(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2探索2的倍数特征(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课堂小结】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第1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教学反思【作业设计】第2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11页练习三的第36题)第1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教具运用课件教学方法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3241533452460986756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新课讲授】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3824392731030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12211551188124422772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2105421612992319876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3402500312722967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1435451003328767488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提示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第2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教学反思第3课时练习课学习内容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712题第1课时课型练习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教学难点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教具运用课件教学方法二次备课教学过程【整理导入】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归纳提高】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偶数有,是3的倍数有,是5的倍数有,同时是2、5、3的倍数有。2最大的三位偶数是,最小的二位奇数是。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最大三位数是,最小三位数是。【课堂作业】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后作业】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反思【作业设计】3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1)学习内容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第1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质数、合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教具运用教学方法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什么叫因数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新课讲授】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1722293537879396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质数172937合数2235879396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2)汇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用筛选法排除。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学生畅谈所得。【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第4课时质数和合数(2)板书设计质数和合数(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学反思学习内容数的奇偶性教材第15页例2,以及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第1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教具运用教学方法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抽奖游戏。其实在抽奖游戏中蕴含着许多数学规律,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抽奖游戏中获得数学规律。同学们想要奖品吗那就要看你们的运气了。【新课讲授】1探索规律游戏一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偶数。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2)总结规律偶数偶数偶数(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偶数除以余,两个偶数相加的和除以还是余。所以偶数偶数偶数)游戏二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2)总结规律奇数奇数偶数(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余,两个奇数相加的和除以正好余。也就是没有余数了,所以奇数奇数偶数)游戏三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2)总结规律偶数奇数奇数(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余,偶数除以余,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偶数奇数奇数)2验证规律这些卡片都是老师设计好的,仅仅靠卡片上的数,我们就下定论似乎还早了些。我们还需要什么呀对,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那么就请你再自己任意出几个数,验证一下这三种情况吧。验证后把你的结论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汇报发现的奇偶数规律。(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生齐读一遍练一练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103892004113871312681024372120072228010238800345【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际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用眼观察,多用脑去想,更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数学知识就非常简单了【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质数和合数(2)数的奇偶性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教学反思学习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第1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具运用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复习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新课讲授】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板书面(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1)面的认识。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分为几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顶点。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内容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2122页练习五的第4、5、8、9题)。第2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教学重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教具运用正方体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复习导入】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新课讲授】探索正方体的特征。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2合作学习。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3集体交流。(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课堂作业】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第2课时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1课时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教学反思第2课时正方体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学习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第24页例1、例2,以及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第3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具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复习导入】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新课讲授】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3尝试独立解答。4集体交流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07040504070520832166M2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教学反思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学习内容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25页第5题、教材第26页第9、10题。第4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学重点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教学难点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具运用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新课讲授】1教材25页第5题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5集体交流反馈。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CM2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CM2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2教材26页第8题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3359545DM2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CM2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CM2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3359545DM2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教学反思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学习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教材26页第1113题第5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具运用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复习导入】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2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3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1第11题(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3)列式解答486(8363)2114448422114412064824(元)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2第12题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220026001600)212800(CM2)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M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M2。3第13题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教学反思1体积和体积单位学习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15题)。第6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教学重点常用体积单位。教学难点常用体积单位。教具运用“乌鸦喝水”课件,玻璃杯、水、沙子、木条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复习导入】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新课讲授】1认识体积的概念。(1)故事导入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