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宁陈氏的政治、文化思想以陈宝箴、陈三立和陈寅恪为中心的探讨目录摘要4关键词4绪论4选题背景及意义4研究现状5写作思路及创新5正文6思想介绍6陈宝箴7陈三立8陈寅恪9对三人的总结研究101对待文化的态度112三人与维新运动领导人及维新道路的异同123对新文化运动式的激进文化运动的看法15结语16参考文献16摘要以对陈氏三杰思想的分别讨论为基础,寻找一个新的讨论角度。即以整体的思维模式为基础,分析他们的共通性。并以此为指导,分析对文化的实用理性认识和政治选择中的第三条道路。以第三条道路为中心指导思想,通过对实用理性思维模式的质疑,陈氏三人的继承性政治文化态度采取的是一种折中的思考方式,并以此未基础,在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舞台上积极影响他人,在躁动的时代平和的推动思想的改造和社会的积极变革。关键词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政治与文化;第三条道路绪论选题背景及意义义宁陈氏是近代中国一个名门望族。伴随着近代中国文化解体和阶层的再构,义宁陈氏积极探寻政治和文化的出路,并形成家族式的继承性观点。深入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义宁陈氏思想的两条主线对实用理性的再思考和对第三条道路的选取。两条主线相互交织,构成陈氏思维体系的骨架。本文立足于对陈氏三杰的政治行为和思想的介绍,并在这些背景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三人思想的相似性和继承性以及对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变革的影响。研究义宁陈氏道德政治文化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从理论意义上,以对家族思想对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可以丰富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内容。在近代社会,家族团体在中国政治进程里扮演着特殊的团体。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有亲缘关系,例如梁启超与梁思成的父子关系,曾国藩和郭嵩焘的亲家关系。这种亲缘关系也很大程度上使他们的思想相互接近。研究家族团体可以吩咐社会学关于社群调查的内容,同时开拓政治学思想来源研究的领域。现实意义上,中国近代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可以为现在提供借鉴的经验。尽管时代不同,但陈氏三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现在仍然可以学习的地方。同时激进革命和坐以待毙之外的第三条道路选择也是值得现阶段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借鉴的。研究现状对于陈宝箴、陈三立和陈寅恪的政治和文化思想,国内外学者均有关注,但侧重点不同。其中,对陈宝箴在湖南维新和社会变革中领军作用介绍的学术著作有汪叔子张求会编陈宝箴集全三册,该书详尽的介绍了陈宝箴的成长历程以及在湖南与一干维新人士掀起的维新浪潮的过程。对陈三立作为诗人和不完整意义上的政治家协助父亲进行变法进行介绍和分析的著作有散原精舍诗文集,该书辑录了陈三立的各个时期的诗作,从变法维新前后他的诗文用词和风格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维新失败对他的打击。对陈寅恪的分析重点集中在他的文化研究上,如刘克敌的陈寅恪与中国文化。以往的研究分析都是以分别介绍的方式研究单个个体的思想和政治行为,并归纳个人的思想模式。关注与个人思考的模式,缺乏统一思想的逻辑。写作思路及创新以国内学者对陈氏三人思想的分别研究为基础,寻找一个新的讨论角度。即以整体的思维模式为基础,分析他们的共通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对文化的实用理性认识和政治选择中的第三条道路。文章的第一部分阐明两个问题。第一,义宁陈氏的由来;第二,陈氏三杰的成长历程和思想介绍。文章的第二部分围绕着对三人对传统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对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形成对他们思想上共通性的分析。这体现了本文以“事实描述理论分析理性思考”为研究步骤的意图。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了历史与现实,事实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借助政治学、历史学、比较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综合运用了文献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总结归纳法及理论分析法对义宁陈氏的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似性和继承性进行了有关的研究和分析。正文思想介绍义宁陈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艺术史、学术史都写下了灿烂的一笔。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在湖南推动了维新运动;散原老人陈三立以诗闻名,是清末“同光体”的代表人物;陈衡恪是著名画家,而陈寅恪更不仅仅是历史学泰斗,更成为一代学人的精神支柱。义宁陈氏因为一家三代对中国文化的杰出贡献而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义宁陈氏是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泰乡竹塅里的一个客家籍士绅家庭。其家族人称“义宁陈氏”或“竹塅陈氏”,是著名的“江州义门陈氏”的一支。1陈宝箴的曾祖陈公元(字腾远,号鲲池)于1730年由福建上杭迁居江西义宁,成为“义宁陈氏”的始祖。作为远徙而来的客家人,陈腾远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但他凭着客家人的勤劳与精明,“力勤耕稼,尽三农之苦,阅十余稔,家道日侈,置田园,新栋宇,俨然有大家风。”2由此奠定了“义宁陈氏”日后发展的基础。陈宝箴的祖父陈克绳承继遗业,努力使陈家挤入了地方名流的行列,“竹塅陈氏”的称呼自此始。陈宝箴的父亲陈伟琳(号子润)才华出众、学识过人,虽未入仕,却怀经世之志,他继续扩大了陈家在地方上的影响,同时培养出了陈宝箴这样的封疆大吏。陈氏家族家风淳厚,对民生关注至深,这也为陈氏三代杰出人物的出现铺垫了思想基础。本文讨论的义宁陈氏集中在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身上,这是因为他们三人与当时中国的政治改革进程联系紧密,并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这里先以一些篇幅简要介绍三个人的背景和人生过程,为后面讨论三人的主张树立一些事实依据。1陈宝箴在其所撰义门陈氏宗谱叙中说到,“始陈氏在汉居颖川,至文范先生而世益显,由是以颖川为望族。更三十有二世至旺公,箸籍江州,即所称义门陈氏也。2张求会陈寅恪的家族史,第17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陈宝箴(18311900),谱名陈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1852年乡试中举人出仕,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湖总督曾国藩所赏识。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时与许仙屏号为“江西二雄”。1895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陈宝箴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惟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他于1886年中进士,历任散馆编修、吏部主事等职。曾与黄遵宪创办湖南时务学堂,深受张之洞器重。陈三立为近代诗文名家,是同光体赣派的代表人物,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陈三立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但戊戌变法后,甚少插手政治,自谓“神州袖手人”。3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陈宝箴、陈三立和陈寅恪祖孙三代在政治主张和思想形态上有很强的相似性,笔者以分叙的形式分别介绍三人的政治主张,并从中归纳出三人对中国近代发展道路选择的相似观点,并进而形成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改良思想的总体认知。陈宝箴1898年,中国发生了第一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戊戍变法。在这场运动中,湖南成了当时全国思想最活跃、最富有朝气的一个省。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作为一名维新派,参加了这场运动,从而使湖南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唯一能发挥其作用的省区。陈宝箴与黄遵宪等人一起,在湖南掀起了一股以“地方自治”理念为核心的维新变革运动。关于以湖南为基础实行“地方自治”的理念,陈宝箴似乎萌发得很早。陈宝箴有关“地方自治”的理念,与康有为试图凭借君权,实施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主张是两种不同的路径和取向。其“地方自治”理念,也可以称为自下而上的变法路径。也即是后来陈寅恪先生概括地指出的“盖先祖以为中国之大,非一时能悉改变,故欲先以湘省为全国之模楷,至若全国改革,则必以中央政府为领导。当时中央政权实属于那拉后,如那拉后不欲变更旧制,光绪帝既无权力,更激起母子间之冲突,大局遂不可收拾矣。”43陈三立诗作,“凭栏一片风云气,闲作神州袖手人”。陈宝箴推行的湖南新政的主要措施是“董吏治、辟利源、变士习、开民智、敕军权、公官权”5。这些措施遵循了“中体西用”式的维新路线。陈宝箴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合作,创办实务学堂、南学会和湘报。在维新运动初期,陈宝篇的新政基本上属于洋务运动的性质,对湖南维新运动的兴起起了启动作用。胶州事变后,他的新政具有某种资本主义性质,对湖南维新运动的深入和掀起高潮起了推动作用。一系列新政的举办,使湖南呈现一派崭新的气象。梁启超曾说“自时务学堂南学会等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各县州府私立学校纷纷并起,小学会尤盛,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砒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材,遍地皆是。”陈三立维新变法中,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成为这场革新运动的最有力的地方支持者。一位历史学家在研究湖南现代化的进程时认为“新政运动的起因是时势逼成的,同时也是几个人物因缘聚会的结果。巡抚陈宝箴是中心人物。如果不是他有开明的态度,新政是无从发生的当然他的长子陈三立的影响亦不无关系。散原诗人固然以诗名,就他的时代而言,却是新秀中的佼佼者,当时所谓的时务他是有认识的。梁启超谓陈三立是新政的幕后主持者,不是凭空的臆测。”6变法中陈三立是其父亲最有力的助手,和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等成为十分要好的朋友。变法失败后,陈氏父子以“招引奸邪”的罪名而“永不叙用”。维新变法对陈三立的打击极其沉重,一度有轻生的念头。新近出版的陈宝箴集里收录了陈宝箴写给俞明震的一封信,里面谈到陈三立维新变法失败后欲自杀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陈三立性格的刚烈和变法失败对他精神的严重挫伤。1900年的陈宝箴被慈禧赐死对陈三立又是一个沉重打击。陈三立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相当大,比陈宝箴更为激进,且影响到了陈宝箴的政治态度,从而间接导致陈宝箴的悲剧。年少时的陈三立恃才自傲、特行独立,以天马行空的姿态在维新以前的政治舞台上频频亮相。戊戌变法失败既终结了陈三立的政治理想,又在不久以后带来了家庭的惨剧。痛定思痛的陈三立认为这一切和自己的桀骜与狂妄有关,因此在崝庐诗中才有如此多的自责。有4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第718、7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5叶绍荣陈寅恪家世第136页,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6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第138页,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些自责远远超出了以往诗歌在父亲去世后的传统性自遣,而显得尤为沉痛。郭嵩焘对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影响甚大。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派领袖、中国最早放眼世界的士大夫之一。在湖南期间,陈宝箴和郭嵩焘经常来往,有时还诗文唱和。陈三立也经常拜访郭嵩焘,听其纵论天下大事。陈三立对郭嵩焘极为敬重,郭嵩焘也经常给与陈三立以文章方面的指导。陈寅恪兄弟所言“先君壮岁所为文多与湘阴郭筠仙侍郎嵩焘、湘潭罗顺循提学正钧辈往复商榷,故去取独谨。”7郭嵩焘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陈三立经常拜访他,无所不谈。例如,光绪十年1884六月十五,陈三立拜访郭嵩焘,两人畅谈实事政治,“伯严出示吴蓂阶信,直谓粤防无一可恃,虎门亦无险,甘心弃之”。8陈三立和郭嵩焘思想上有很高的一致性,作为洋务运动前辈的郭嵩焘已经影响到了陈三立的人生出处选择,言谈中所传达出的默契当源自长期而深入的交往。陈寅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寅恪及其学术思想引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研究已被称为“陈学”。陈寅恪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国史大家的身份出现,他的研究领域和成就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史学领域学术界一般公认,陈寅恪学术上的最大成就还是中古史研究,,此人们自然注重对其中古史研究的评价。其中引人注目的当是对陈寅恪之“种族与文化”思想的评价以及对中古社会政治制度形成原因的探讨。陈寅恪史学并非如大多数学者所论的继承乾嘉考据,而是直接继承宋贤史学并有所发展。陈寅恪史学思想可分为求真实供鉴诫、民族与文化、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贬斥势力尊崇气节及重视社会经济的重大作用等。9一般学术界对陈寅恪的“种族与文化”思想多数是给予肯定性评价的,但对于李唐家族起源问题也有持不同观点者。语言与文学、宗教领域这又分为几个方面诗史互证问题、汉语特点问题、宗教与文学关系问题、佛教进入中国的演变发展问题、中国古典小说之结构问题等。7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前言211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8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卷四第488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9刘克敌20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第39页,湖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陈寅恪在语言领域的造诣很深,但是这些与我们今天讨论的政治思想领域不是直接关联,所以这里只做上面简要的介绍。陈寅恪之文化观及知识分子观研究这是近年来最引人注意和容易引起争议的的一个领域,争论焦点集中在陈寅恪究竟是怎样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他与曾国藩、张之洞、康有为以及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等人的异同是什么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如何又是如何评价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对陈寅恪与曾国藩、张之洞思想承继关系的分析,对陈寅恪关于中国文化有关思想的阐释都是发人深省的。陈寅恪提出过以“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为治学、处世根本思想的理念,他研究语言变迁和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并自称为是传统文化的“托命者”。对三人的总结研究对三人的总结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三人成长经历和对世界的认知的基础上。身处封建社会即将衰亡的清代末年,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善意带来的风起云涌的文化革新潮流下,他们形成了继承式的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对波澜壮阔的政治运动做出了自己的评价。从家学渊源上看,陈氏三人成长于书香世家。祖父陈宝箴年少时便投笔从戎,和父亲一起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后来在帮助曾国藩、席宝田等人打击太平军时屡立战功。他这样做的背后,无疑就有不满于太平军砸孔子的排位、毁灭传统的因素。但他又不是一个宥于传统、不创新的人。陈宝箴早年便与第一流的洋务人才郭嵩焘等人有深入、密切的交往,西学、洋务、新政等方面的事情留心已久。当官居湖南巡抚以后,慨然以湖南开化为己任,例行变法,破旧立新。而在他所采取的诸多变法措施中,最重要的就是从思想文化方面革除旧习。他重视开发民智,看到了思想对人之重要影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变法思想与曾国藩、张之洞重视的变法思想不同。正因如此,陈宝箴的改革受很多人的诘难。戊戌变法以后,陈宝箴父子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久慈禧太后下诏赐死陈宝箴。陈宝箴之死,使其子陈三立身心俱受重伤,决心远离官场。陈三立的旧学根底很深,年纪轻轻便考取进士,曾任职于吏部,因诗文卓著而名满海内外,并被奉为晚清宋诗运动的中坚和江西诗派的掌门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却并未为传统所困,他在接受新思想方面,甚至比父亲陈宝箴更胜一筹。陈三立除了重视对子女进行家学传承方面的教育外,还把多个儿子都送往国外留学。由此,陈家下一代人在中学和西学方面都能有很深的造诣,这也是他们在中西结合的道路上更稳当更顺利。陈寅恪作为国学大师,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无疑源于祖、父辈对精神之学的重视。陈氏三代人既不守旧泥古、抱残守缺,也不是全面照搬西方,失去自我本色。这条道路实际上从陈宝箴就开始了,经陈三立、陈寅恪,走这条道路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1对待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中国古代文化讲究事理下的价值性和普适性。对于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太强的特点,陈氏三人认为这既是长处也是短处。他们所强调的是归纳起来就是调和汉宋、博采众长。在立足于经世致用的基础上,推行变通改良。张之洞对于十九世纪中国的最大贡献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此虽并非其最早提出,但由于劝学篇影响巨大,遂使其成为中体西用说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反对康有为以“今文古羊”说为改良思想基础的做法,在汉宋之争中,张之洞认为“汉学,学也;宋学,亦学也”,应当兼而有之。陈寅恪强调三纲五常,他认为正因为中国重家族制度,所以衍生出谋求家族生存为首要目的的实用伦理道德。对此钱穆的观点与陈寅恪相似。钱穆认为,要理解中国文化,必须理解“礼”这个概念,它是中国文化世界里一切行为的准则。然而既然礼制已备,为何会有“礼崩”出现陈寅恪认识,这就是只重实用的短处所在。因此中国文化中的实用倾向,好比双刃剑,既有维系其传统的一面,又有破坏性的一面,这也多少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百年来的历史进程。由于中国文化中的实用倾向是在伦理道德领域,所以既不能促进自然科学发展,也不能有真正纯粹精神哲学出现以给国人精神之就要,当然只能节节败退,走向衰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致命弱点,陈寅恪早年曾非常看重,认为即使中国将来富强了,在精神上仍难以与西方文化匹敌“此后弱中国之实业发达,生计有余当可为世界富商。然若冀中国人以学问美术等造诣胜人,则决难必也。”10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对“中体西用”之说陈寅恪一直是持赞同态度的,但他只是借用这一术语表明自己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即应以我为主,外来文化应当为我所用,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中国文化本位论”。中体西用的说法最早来源于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介绍宗教和科学时有意运用的“宗教为体,科学为用“的说法11。体与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古人历来讲究体用统一,如”体用一源“、”体用不二“等,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强调事物的辩证统一关系。最早完整准确的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法的是沈毓桂。1895年4月他在万国公报中发表框时策中说到“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2如果说坚持“中国文化本体论”是陈寅恪文化观中的原则性概念,那么在设计现实问题时,他又提出一些极有价值的中外交流的具体方法和方式。对于外来文化,有两种引进方式直接引进与间接引进。引进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外来文化是否对中国本体文化带来直接冲击。2三人与维新运动领导人及维新道路的异同在与康有为、谭嗣同的关系上,陈宝箴与康有为虽然是变法的同道中人,但是二者之的革新思想出自不同的源流。陈宝箴自甲午战后,从被授湖南巡抚起,便有凭借湖南以行“地方自治”的设想。陈宝箴有关“地方自治”的理念,与康有为试图凭借君权,实施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主张是两种不同的路径和取向。其“地方自治”理念,也可以称为是自下而上的变法取径。陈宝箴和黄遵宪主导的湖南新政,对康有为随后在北京领导的“百日维新”变法运动亦有过积极的影响。戊戌年三四月间,康有为在陆续进呈光绪的日本变政考中,改变10刘克敌论文20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11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第18、19页,湖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2同上,第22页了他一贯以来主张开议院选议郎议政的观点,不赞成急于开议院而力主开制度局,他认为变法应“有纲领、有次第”,目前中国“民智未开,蚩蚩百愚不通古今中外之故”,如开国会,恐“尚非其时”。因此把开制度局突出到作为变法的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他指出“制度局撰叙仪制官职诸规则,专立此局,更新乃有头脑。”康将制度局视为在变法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总枢纽,其余“百司皆为手足,但为行法之官”。如失去这种主导作用,“则百司散乱,手妄持而足妄动”。因此,开制度局实为变法“存亡强弱第一关键”。康有为在变法运动逐步深入、面临的问题愈益复杂的情况下,暂时避开议院问题,力主开制度局以为变法之总纲,切实地从事掌握政权、除旧布新的改革活动,这与黄遵宪在湖南变法中提出缓开地方议院,创办保卫局以作为推行新政的权力机构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这表明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已由抽象转变为具体。我认为,康思想上发生的这种转变,与陈、黄等维新派在湖南新政中的成功经验的影响大有关。有人在总结戊戌维新运动的成败得失时指出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因陈宝箴、陈三立等都是政治家,以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各项改革措施有条不紊,取得的成效卓著。在北京所以失败,是因为康有为、梁启超灯领导人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目标过高,对困难认识不足,具有维新派的软弱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虽然同为改革,但前者代表渐进稳健的改革路线,后者代表激进冒险的改革路线。两条路线的成败得失及其对百年中国的影响,的确值得我们作深刻的反省。研究戊戌变法,重点并不在于为何康有为的方式行不通,而在于为什么他的思想最后被光绪以及一些大臣接受了因为他的托古改制其实是很幼稚的思路,陈寅恪曾讥讽为“支离怪诞,可谓神游太虚境矣”。但恰恰是这种思路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倾向和康有为对外来文化缺少基本理解的事实。仅仅看到中国需要变革。这只是第一步,而如何变革更为重要。如果不能说康有为等人不了解国情,那么,他的急于求成只能让人理解为有迎合光绪之意愿和满足一己私利的成分,因此陈氏一家对其有所不满并对变法持保留意见就变得可以理解了。在陈三立看来,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等于中体西用思想的失败。他痛惜激进派的变革,使湖南改革成果尽毁。陈三立的思想,既不同于旧党的因循守旧,又不同于康、梁新党的过激,是采取折衷两派、不分派别的方法,在一系列方法上因时达变,循序渐进。陈三立渐进思想是其政治上持新旧折衷态度的表现,与文化上、诗学上的新旧观高度一致。与其父亲陈宝箴一道,陈三立提出以下两种渐进变革措施131“渐进变革”,逐步建立民权政治。2新政需虑“人才风俗之本,先后缓急之程”。陈三立主张缓进变革,重要的是将政体的发展与“人才风俗之本,先后缓急之程”相联系。即关系改革之“其人”与“其时”问题,最能见出三立之“人才观”与渐进变革思想的核心理念。尤其是在“节钺重臣”有负时望,“厚禄大夫”无“特立之节”之后,关注人才的培养,就是关注改革之本。此外,陈宝箴“学宗张朱,兼治永嘉叶氏姚江王氏说。师友交游多当代贤杰,最服膺曾文正公及沈文肃公”14。而在湖南新政中,陈氏父子努力身体力行的则是一条意图以稳健、渐变之法立富强根基的改革之法。因此,康有为的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在陈氏父子看来,与中国旧法和西洋各国的经验都是不同的。此外,明于时势、久经宦海的陈宝箴自然明了维新改革大业能否推广并最终取得全国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得到慈禧的首肯和名卿重臣的参预。在他看来,张之洞“通识远谋,老成重望,更事多而虑患密”,又素受慈禧青睐,只有通过他赞助各项新政,变法大业才能事半功倍,获得实质性进展。推举张之洞的门生杨锐入京,正是陈宝箴力荐张之洞入军机的先导。而谭嗣同是“维新思想的健者”。他的维新思想卓异于陈氏之处,主要在于对民权平等之说的倡导,在于对激进变革通路的鼓动。谭嗣同的变法论,披拣宗教与哲学中“动”的要素,极力暴露现状的矛盾,欲使其速乱,以完成他冲决网罗的梦想“世乱不极,亦未由拨乱反之正。故审其国之终不治也,则莫若速使其乱,犹冀万一能治之者也。且其间亦有劫运焉吾观于中国,知大劫行至矣”。这是一种欲大立前必先大破的心态。此外,尽管陈氏和康有为在变法主张思想上有差异,但是双方仍然能够保持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心态,推动维新运动在中央和湖南开展。而对于谭嗣同,由于其性格里激进成分的因子过于激烈,不能容纳陈氏的渐进变革,因此双方关系交裂。在维新具体操作上也是渐行渐远。13孙劳户论文论陈三立的政治新旧观兼及近代新旧之争14陈三立故巡抚先府君行状,散原精舍文集卷五。3对新文化运动式的激进文化运动的看法陈氏家族一脉的革新主张是既不守旧泥古、抱残守缺,也不全面照抄西方、失去自我本色。这构成了陈宝箴、陈三立和陈寅恪三人无论是对待文化继承还是政治运动都持有的共同态度。中国的改制如果不打破旧的儒家思维模式和自然经济下的僵化传统体制,就会陷入封建制度内部的无果因循;如果完全照抄西方模式就会成为西方体制的附庸,在良好的政治愿望下失去本能的自我性。因此,陈氏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可以称为是两种困境中的第三条选择,正如时下政治经济学所热门研究的第三条道路一样。在开放自由的学术心态和独立的政治品格下,陈氏三人的变革充满了第三条选择的痕迹。仅以新文化运动为例,便可管窥蠡测第三条道路选取的正确性。陈寅恪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继承了祖父和父亲对中国政治文化运动的基本认识。早在1919年陈寅恪留学美国、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陈寅恪与吴宓便不满于胡适、陈独秀等人的过激主张,陈寅恪在当时就指出其主张之根源看似取之于西方,骨子里仍为传统的东西,其核心指导思想仍然为实用理性。他用间接的方式表达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偏重实用。对此,刘克敌称之为“潜对话”或“间接对话”的形式,即通过历史上类似人物及事件间接表述自己对现实的观点。对于新文化运动保守与激进之争,陈寅恪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含蓄地指出学问上的大争端没有邪正之分,也没有有用无用之分。陈寅恪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都致力于建设现代化中国文化,只是具体途径和方法有分歧。他的意见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他认为新文化,特别是文学的发展缺少独立性,受政治革命支配过多以致于沦为政治运动的附庸和工具。表现为强烈的实用功利和理性色彩。第二,由此导致引进外来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阳艺术面试必 备题库:各行业艺术面试实战攻略
- 学校消防演练与安全知识培训
- 学校抢劫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荣县医疗面试常见问题及答案解析
- 阅读比赛面试经验分享:阅读比赛面试题目及答案的深度解析
- 攻克AI开发领域的深度考验:海纳AI面试题库Java面试心得
- 学前班认识人民币课件
- 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观察
- 医药企业研发外包(CRO)在2025年的临床试验数据监查员工作环境与职业安全报告
- 聚焦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边缘计算硬件架构高可靠性数据处理优化报告
- 《离子交换树脂应用培训》课件
- 药品政策效果评价-洞察分析
- 2024-2030年中国轨道交通辅助电源系统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急诊清创缝合术
- 护理深静脉血栓科普
- 寄宿学校班主任培训课件
- 服务理念与服务意识培训
-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应对及实践案例精讲课件
- 特种设备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管理制度
- 2024年县乡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学》题库及完整答案(全优)
- 2023年HSE法律法规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