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处2前言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是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法规,是检查与评估研究生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的重要文件。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规范研究生课程教学,根据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需要,在修订了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修订了23门学位课程和21门非学位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各学科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认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和考核,保证“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实施。本大纲由我院研究生处负责组织汇编,在汇编过程中,难免有疏误之处,请广大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批评指正。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处3目录一、公共必修课(0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101)(博士课程)5英语(102)(博士课程)7日语(103)(博士课程)9自然辩证法(104)10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05)11英语(106)13日语(107)15计算机应用(108)17医用统计学(109)18二、专业学位课(02)超微病理学(201)(博士课程)20中医基础理论研究(202)23内经研究(203)25伤寒论研究(204)27温病学研究(205)29金匮要略研究(206)31中医内科学研究(207)34中药学研究(208)37中药化学专论(209)38病理学(210)39层次局部解剖学(211)42胸腹盆腔解剖学(212)45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213)47针灸医经医籍选讲(214)49三、选修课(03)光谱、色谱技术(301)50中药炮制学专论(302)51中药鉴定学导论(303)53中药药剂学导论(304)55中医科研设计(305)57文献检索(306)58中医历代名医选讲(307)604中药药理学实验(308)62神经生理(309)64循环生理(310)66生物化学(311)68实验动物学(312)69免疫学(313)72分子生物学(314)73高等有机化学(315)76实验高等有机化学(316)77现代仪器分析(317)78专业外语(318)79现代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319)82GAP系列讲座(320)84中医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和治疗(321)855一、公共必修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博士课程)课程编号206101开课单位社科部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宋子良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50学时;25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分组讨论、外出调查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宋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纲要,祝世讷编,山东中医药大学印行,2000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进展、成就进行理论总结,对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进行理论研究。全面了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形势和基本成就,着重认识其基本的理论成果和社会影响,特别是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博士研究生的理论素养、思想素养、方法论素养提高到新的时代水平。把研究生引导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前沿,正确地认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思想、理论、方法论成就有机地应用于本专业的研究,提高创造性研究能力,推动专业研究的开拓和创新。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一)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科学技术革命的规律,什么是现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现代科学革命的进展和成就;现代技术革命的进展和成就;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医学的作用。着重于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和学习,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来认识医学特别是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道路,掌握中医学现代研究的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武器,推动专业研究的创造性开拓。(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1绪论(4学时)本课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的目的要求;本课的学习方法。2科学技术革命论(4学时)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革命的规律;科学技术革命的本质;科学技术革命与精神文明;历史上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形势和特点。3现代科学革命(12学时)现代科学革命的背景和形势;相对论、宇宙学及对宇宙观认识的发展;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及对微观认识的发展;分子生物学、人体科学及对生命认识的发展;系统科学、非线6性科学及对世界复杂性认识的发展;模糊数学和突变论;非线性科学的建立和发展。4现代技术革命(8学时)现代技术革命的形势和特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材料技术;海洋技术;医药技术。5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哲学(8学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成就对唯物论的丰富和发展。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统一性被更加彻底地揭示出来;物质以运动的方式存在得到更彻底的说明;物质以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存在得到更彻底的说明;意识是物质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得到更彻底的证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成就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交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物质运动的辩证规律得到更深入的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科学思想正在发生划时代转折,科学的世界观从“机械模式”向“有机模式”转变,思维方式从“分析时代”走向“系统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意识是大脑的功能;信息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测不准原理”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工智能与模拟思维、解放大脑功能。6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8学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在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理解该论断的精神实质在于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的第一位的、关键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我国发展战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在实现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又提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国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走上科技富国的发展道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国际竞争;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时代。7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医(16学时)医学与科学技术的基本关系。在科学技术体系中,医学处于应用科学的地位。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健康与疾病,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这决定着医学运用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即实现中医在现代条件下的新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必须同时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医系统论思维,警惕和克服还原论思维的消极影响;坚持和开拓中医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医现代化的迫切理论问题。基本理论和临床问题的研究面临深刻的矛盾和困难;深刻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需要从现代科学寻找智慧和答案;迫切的理论问题人与环境,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物质与物质实体,实体与关系,结构与功能,平衡与稳定,有序与无序,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自组织与他组织。7英语(博士课程)课程编号207102开课单位外语部英语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张秋文副教授、刘殿刚副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72学时;3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李荫华、王德明、夏国佐、余建中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近年来,中医界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对中医高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医学同行交流,不断发展中医药事业,使中医药事业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一)基本要求要求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为进一步学习中医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选用教材为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该教材是以英语词汇、语法应用为核心内容的英语教科书,全书共10个单元,设有课文、生词、注释、练习等项。所选内容力求典型、实用,既注重了大学英语的共性,又注意到科技英语本身的个性特点,且注释规范精练,体例清晰完备,对英语学习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教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每周不少于2学时,可同时安排中医英语文献阅读,中医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英语听力(博士课程)课程编号207102开课单位外语部英语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张秋文副教授、刘殿刚副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36学时;15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朗文英语听说教程,(美)罗斯特(ROST,M)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18月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听力为英语教学中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中国学生的一个难点,突破该难点不仅有助于其他单项技能的训练,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本教材的内容新颖,听力材料均选自80年代后期国外的有声资料。录音以标准的美国音或英国音为主,声音清晰,练习形式活泼。练习的设计参考美国TOEFL考试和英国CAMBRIDGECERTIFICATE考试的形式,并增加了是非题、填充题、听写、讲座摘记和根据笔记回答问题等多种形式。全书共有5课预备课文和36课正式课文,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一年级听力课的起点。每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形式活泼多样,涉及了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课本包括生词表和配套练习两大部分。在使用时应要求学生事先熟悉生词表中所列的词汇。英语口语(博士课程)课程编号207102开课单位外语部英语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张秋文副教授、刘殿刚副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36学时;15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大学英语交际口语,范谊、赵敏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社会对人材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转变英语教学指导思想,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内容、体系。其中,改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项重要举措。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接受系统的英语口语训练,从而能够胜任英语日常生活交流和工作交际。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内容多样化每单元设立一个主题、一个副题和课外练习。主题力求贴近学生的现时生活。教材教案化运用演绎法,通过预备活动(WARMUP)导出单元主题,通过句型(PATTERNSANDEXPRESSIONS)学习常用表达法,再通过课文情景(TEXT)将主题深化和扩展。学生为中心教材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使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语境。课外活动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以趣味性活动为主,配以定期组织的校园活动,如外语角、收听无线电台广播、英语晚会等。正音正调语音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发音,为培养准确、流畅的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9日语(博士课程)课程编号207103开课单位外语部日语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孙华副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144学时;6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大学日语(3),徐祖琼、顾明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大学日语(4),徐祖琼、顾明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日本语听解(日语听解),井上理惠、清水邦子,社会评论社,1990年活动集101(班级活动集101),高桥美和子、平井悦子、三轮牵子,1995年留学生日本语会话(留学生日语会话),国际学友会、日本语学校,1994年日本语能力试验(日语能力测试),日本国际教育协会,1995年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在完成基础语法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日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博士生的外语学习阶段,着重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强化听、说练习,以提高听力和会话能力;二是扩大阅读量,选择长、难、深的文章给学生讲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与翻译能力。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基本要求1读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理解难度较大的原文,本阶段教学的总阅读量应达到20万词以上。为达到以上要求,应掌握单词(包括词组60007000个,复用式单词25003000个)。2写、译能用外语较熟练地表达思想,能在1小时内写出300词左右的短文。思想表达正确,无大的语法错误,基本符合日语表达习惯。翻译能力应为对日译汉,每小时能译350个左右的日语词,借助字典能译难、长的文章,并做到理解正确,译文达意;汉译日,能译中等难度的短文每小时250个左右的汉字,无重大的语法错误,符合日语表达习惯。3听、说对语速140词分钟的一般性题材和科普材料应一遍听懂,理解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能基本听懂本专业的学术报告,并做简要笔记。能进行一般性的对话,并能表达自己的学10术见解。(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1听力会话课由外籍教师任教。教材采用日本出版的原版教材,并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6学时)2精读、泛读教材全部选自日文原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可读性。(72学时)3每个单元安排有一定数量的练习,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和日汉互译等。(32学时)4课程考试每学期末进行课程考试,考试包括笔试、口试和听力。(4学时)自然辩证法课程编号306104开课单位社科部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桂子量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与社会调研相结合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自然辩证法概论,宋传玉等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年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本科阶段已经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科学技术哲学问题,具体提高研究生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能力,尤其是深刻理解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思想,增强从事科技劳动的自觉性;更深刻地理解、更坚决地贯彻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新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特殊作用。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一)基本要求抓住人与自然的辩证矛盾这条中心线索,研究讨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发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我国现代化的“三步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二)教学内容提要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共安排54学时。1自然观(1)绪论(2学时)(2)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12学时)(3)人和自然协调发展(6学时)2科学技术方法论(1)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5学时)(2)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5学时)(3)科学假设与科学理论(5学时)3科学技术观1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学时)(2)科学技术与社会(4学时)(3)新世纪的中国科技(5学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课程编号306105开课单位社科部两论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王佩珍副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与讨论、学生完成专题作业相结合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别永兰、董元兴主编,泰山出版社,1997年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一卷)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三卷)法兰西内战(马恩选集第二卷)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三卷)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列宁选集第四卷)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关文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关文章)江泽民同志在中共第十四、十五大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要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学说的基本观点的教育。特别要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20世纪中期以来,社会主义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率先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在苏、东发生转折的深层原因。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如何逐步解决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高难度的课题,从而树立社会主义客观发展规律的信念。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第一专题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6学时)(一)基本要求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根本缺陷,马恩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而斗争,马恩科学预见的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根本缺陷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23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4马恩科学预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5正确认识科学预见的社会主义与实现社会主义的差异第二专题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8学时)(一)基本要求了解列宁对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积极探索,评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对社会主义各国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1列宁关于“一国胜利”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容2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3列宁对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4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评析第三专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苏联解体(8学时)(一)基本要求掌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发展过程,全面了解苏联解体的现实情况,认识解体的深层原因。(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1社会主义各国自20世纪50年代改革发展的四个阶段2苏联赫氏时期改革尝试3勃氏时期改革的逆转4戈氏时期苏联改革及解体5苏联亡党、亡国、亡制的深层原因第四专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10学时)(一)基本要求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及科学体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与科学体系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4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进程5从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改革的比较看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考试(形式开卷)(4学时)13英语课程编号307106开课单位外语部英语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庞影平副教授、张弘副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学时学分180学时,5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大学英语精读第5、6册,翟象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大学英语精读第5、6册的学习,并通过全国大学英语6级考试。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一)基本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训练。(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共十个单元。每一单元由课文、生词、注释、练习、阅读练习和有引导的写作六部分组成。练习包括朗读和背诵、问答练习、课文理解、词汇、构词、结构、完形填空和翻译等部分。朗读和背诵练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调并熟记课文中的有关段落。问答练习旨在增强学生能就较复杂的事物进行提问的能力。课文理解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回答问题,有的则要求学生针对某些内容陈述自己的看法。词汇练习旨在巩固课文中所学常用词和词组的用法。构词练习要求学生熟悉现代英语中的主要构词法,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前缀、后缀,借以扩大词汇量。结构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些英语常用句型,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完形填空为一种综合性的语篇水平的练习。翻译练习,英译汉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理解为主,而汉译英则侧重训练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准确性。阅读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有引导的写作,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写作能力。听力课程编号30710614开课单位外语部英语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庞影平副教授、张弘副教授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大学英语听力第、册,虞苏美、李慧琴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月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学生能胜任简单的英语口头交流。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一)基本要求在培养学生听懂基本语言单位(如语音、字母、数字、单词、句型等)的基础上,逐步增强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和熟练程度,提高他们对所听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全书共20课,每六课为一单元,训练听力技能,其后提供一套小测验。20课后提供一套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为单项听力技能训练。第二部分为语篇整体听力技能训练。第三部分为口头练习。在第二部分每篇材料的练习之前,列出了学习要点。练习部分在课内完成,不必事先准备。练习完成后,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讲解和评分标准,计算出自己的成绩并记录在后,供日后自我评估参考。15日语课程编号307107开课单位外语部日语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孙华副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学时学分公共必修课学时,216;学分,7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大学日语(3),徐祖琼、顾明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大学日语(4),徐祖琼、顾明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大学日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集,王耀名主编,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1997年日本语能力试验对策二级问题集,日本语教育研究所编,日本凡人社,1995年日本语运用力养成问题集(1),大纯子、岗野喜美子、川口子、浜由美子编,日本凡人社,1991年外国人日本语例文问题6接续表现,横林宙世、下村彰子共著,日本荒竹出版社,1987年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硕士生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日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并为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一)基本要求1词汇领会式掌握单词约5000个(其中复用式掌握约3000个),并具有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2语法能熟练地运用语法知识,能理解语法结构复杂的长难句。3阅读掌握并能运用各项阅读技能(如概括中心思想、猜词悟意、预见推理和推理等),具有语篇水平上的分析能力。总阅读量精读50000词左右,泛读100000词左右。4写、译16能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按规定的题目和提示,在半小时内写出200250字的短文,内容连贯,文体统一,无重大语言错误。能借助工具书,将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600700日文印刷字数。5听、说对题材熟悉,句子不太复杂,基本上无生词,语速每分钟为250字的语言材料,二遍可以听懂,理解准确率不低于70。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经过准备,能就课文内容或某问题进行简短发言,基本上能表达思想。(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1听说会话课由外籍教师任教。教材采用日本出版的原版材料,并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64学时)2精泛读材料全部选自日文原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可读性。(64学时)3语法以句法和篇章法为主,语法部分中安排了作文指导,对大纲要求掌握的写作技能基本上作一系统训练。(40学时)4每个单元安排有一定数量的练习,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日汉互译。(40学时)5课程考试硕士生日语学位课程考试要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每学期各进行一次,由日语教研室组织进行,两次平均成绩70分以上(包括70分)给记学分,不够者进行补考。(8学时)17计算机应用课程编号308108开课单位信息技术系计算机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白春清副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理论课40学时,2学分;实验课40学时,2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与实验相结合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DELPHI程序设计教程,刘瑞新、汪远征、李凤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9月VISUALFOXPRO60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实训,林军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9月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本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电子计算机的现状及应用情况以及软件方面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解计算机在自然科学及其在医药学中的进展及应用。使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的内容之后,能掌握计算机在医学应用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一)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在医药学中应用的进展情况。熟悉一种操作系统及一种高级语言的使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医药学信息的提取、整理、量化、阐述、存储、处理、输出表达、数据结构等内容。(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1计算机基本知识(4学时)2操作系统(4学时)3OFFICE套装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4学时)4数据库(VFP)、多媒体的应用(12学时)5DELPHI程序设计(12学时)6互联网的应用(4学时)7上机实习(40学时)18医用统计学课程编号301109课开单位基础医学部卫生生物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张雪飞副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50学时,3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中医科研设计与统计学,贺石林、王键、王净净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8月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随着生物医学统计、计算机统计软件与INTERNET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理论和技术方法被中西医各学科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为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同世界接轨,在学完本科医学统计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和拓宽医学统计的基本理沦、基本知识利基本技能,了解新的进展,而且重点培养科学的科研思维方法利独立实践能力。教学要求通过大课系统学习利小课及课外时间的练习与实践,重点把握基本概念、方法的分类、应用条件利结果的解释(包括统计学利专业学科两方面的结果解释)熟悉方法步骤了解本学科的体系、历史利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互补性。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一)绪论(1学时)熟悉医学统计学的意义、研究对象及特点;了解医学统计的主要内容、在科研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二)统计资料类型与常用统计指标(3学时)掌握统计资料的分类、集中趋势的指标、变异程度的指标及其概念、各种指标的应用条件与计算方法熟悉频数分布表及应用了解动态数列及其指标的作用。(三)概率与概率分布(4学时)掌握频率、概率和随机变量的定义,正态分布利T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二项分布的性质与应用,POISSON分布的性质与应用,X2分布和F分布的性质与应用熟悉以上各种分布的定义与表达式,BAYES定理利BAYES假设的概念利表达式。19(四)抽样与抽样误差(2学时)掌握样本、总体、抽样误差、标准误的概念,标准误的计算与用途,可信区间的估计方法;熟悉统计量、参数的概念及表达,误差的分类,可信区间的解释。(五)均数的统计推断(3学时)掌握T检验利U检验的分析方法、应用条件和结果解释,I类错误与II类错误的概念、区别与应用熟悉T检验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可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关系;了解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六)分类变量资料的假设检验(3学时)掌握率的U检验,四格资料的X2检验,行X列表资料的X2检验;熟悉四格资料的精确概率法,联列表资料的X2检验;了解频数分布拟合优度X2检验。(七)等级资料差别的统计推断(2学时)掌握非参数检验的仇缺点,配对资料符号秩和检验,两样本比较秩和检验,单因素多组资料秩和检验的方法和结果解释熟悉多组资料秩和检验的两两比较,配伍设计多个样本比较和检验及其两两比较秩和检验。(八)一元相关回归(2学时)掌握直线相关的意义,相关系数的意义及计算,直线回归的意义,直线同归方程的建立与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注意事项;熟悉等级相关的意义及分析方法;了解曲线拟合的步骤。(九)方差分析(2学时)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分析方法、检验步骤、结果的解释及应用条件;熟悉多个样本数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十)协方差分析(2学时)掌握协方差分析法的含义、目的意义、应用条件及结果解释熟悉完全随机化实验的协方差分析及简化协方差分析的方法步骤。(十一)多元线性相关与回归(2学时)掌握多元线性相关意义、偏相关系数与复相关系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意义、建立方法及分析结果解释;熟悉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条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步骤、多元回归方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十二)逐步回归分析(2学时)掌握逐步回归分析的作用,如何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解释及应用注意事项;熟悉逐步回归分析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十三)判别分析(2学时)掌握判别分析的概念、用途、常用方法及结果解释熟悉分类变量资料中最大似然法与贝叶斯公式判别法的分析步骤与计算方法,数值变量资料判别分析中的临界值确定,判别函数有效性检验,各因素贡献率及回代的计算与含义。(十四)主成分分析(2学时)掌握主成分分析的作用,主成分和标准主成分的意义;熟悉主成分分析的一般步骤、二维主成分分析的SPSS软件应用及结果解释。(十五)医学科研设计(4学时)熟悉科研设计与科研统计的概念,掌握医学科研设计的内容、特点及意义。掌握医学科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均衡、随机、重复的原则)及实施的方法;熟悉实验设计的特点于分类;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基本原理,盲法原则,样本含量的估计及其影响因索;了解常用实验设计方法种类、调查设计的意义及应用掌握调查研究的特点和调查设计的内容、调查表设计、调查方法的分类与适20用条件。(十六)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及统计分析(4学时)熟悉各种实验没计方法的特点及条件掌握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配伍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的意义及方法步骤、数据处理及结果解释(十七)正交实验设计与分析(4学时)熟悉正交设计的工具、表头的设计,多水平与混合水平的正交设计方法;掌握正交实验设计的意义及应用条件,正交实验结果的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解释,正交设计的注意事项。(十八)SPSS统计软件(6学时)熟悉SPSS软件的特点、环境要求、适用范围及界面功能按钮;掌握建立数据文件,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如均数比较、普通线形模刑、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统计及主成分分析的操作方法及结果解释。(十九)另安排35次实习。考试2学时二、专业学位课超微病理学课程编号201201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部病理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梅家俊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70学时,35学分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超微病理诊断学,武忠弼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组织学与胚胎学,高英茂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病理学(第五版),杨光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电子显微镜术在临床医学的应用,杭振镳、蔡文琴主编,重庆出版社,1990年超微病理学基础,武忠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供研究生用),宋今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钟慈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分子病理学(供研究生用),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分子细胞学与疾病,贲长恩、牛建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UNDERWOODJCE,GENERALANDSYSTEMATICPATHOLOGY,2ED,SCIENCEPRESS,1999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随着现代化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基础理论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利用电镜可以观察到纳米(NM)以至几个埃()的限度包括高分子的化学物质在内。超微病理学就是从细胞超微结构水平以至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探索疾病防治的重要基础课程。超微病理学是组织学和病理学向微观的深入发展,为了帮助中医院校博士生更好的掌握超微病理学,故本课程尚讲授人体基本组织和基本病变。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人体基本组织和病变,进而了解掌握细胞和重要器官常见病超微病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和理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分析问21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科研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打好基础。教学要求本课程的讲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加学习的博士生应掌握本课程学的基本理论,并重视实践,学习中应加强对光镜与电镜制片标本、组织学及超微病理学图谱的观察,达到对一般器官组织正常结构及细胞常见超微病理变化能独立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今后独立科研打好坚实的基础。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一)绪论(2学时)介绍超微病理学的概况、新进展。超微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学习方法。电镜技术及生物标本制备。(二)人体基本组织(6学时)主要讲授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及神经组织。1上皮组织掌握上皮组织的构成、分布及功能,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腺上皮及腺外分泌腺的结构与分类、腺细胞的类型。2固有结缔组织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的构成、分布和功能。3软骨和骨熟悉软骨和骨的构成及功能。4肌肉组织掌握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结构特点。5神经组织掌握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分类、突触,神经纤维和神经,神经末梢简介。(三)常见基本病变(18学时)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掌握各种变性、组织细胞死亡和肉芽组织的概念、特点和结局。主要讲授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粘液样变、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以及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再生的病因及形态特点。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特点和结局。简介出血。3炎症掌握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及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的病变特点。4肿瘤掌握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命名原则、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主要还讲授乳头状瘤、腺瘤、鳞癌、腺癌、癌前病变、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等。(四)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变(20学时)1细胞膜的结构、功能与病理掌握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主要讲授细胞膜的含义、化学组成及其功能,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内外物质的交换方式,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的形态及功能。掌握细胞膜结构、流动性、受体异常与疾病的关系、细胞表面改变与肿瘤及微绒毛、纤毛、细胞连接、基板的病理。2线粒体结构、功能与病理掌握线粒体的形态、功能与常见病变(肿胀、形态变异、基质变化、包含物)。3内质网、核糖体结构的结构、功能与病理掌握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核糖体的结构、功能与常见病变(扩张和囊泡变、粗面内质网脱颗粒及解聚、内质网内包含物、肥大及增生)。4溶酶体、过氧体的结构、功能与病理22掌握溶酶体的概念、结构、功能与几种常见疾病发病(矽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糸。熟悉过氧体的结构与功能。5高尔基复合体结构、功能与病理掌握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功能与常见病变。6细胞骨架系统的形态、功能与病理掌握细胞骨架系统的构成,微丝、微管、中间丝的形态功能及其与肿瘤、创伤愈合、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性痴呆的关系。7细胞基质和包含物掌握细胞基质的构成、功能和几种常见包含物(糖原、脂质、色素颗粒、结晶体等)。8细胞核结构、功能与病理掌握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其病理变化。主要讲授核膜、染色质和染色体、核仁、核基质的结构、功能及其病变特点。9常见病态细胞熟悉几种常见的细胞损伤及病态细胞。主要讲授细胞的缺氧性、病毒性和免疫性损伤,细胞坏死和凋亡超微结构特点及区别,适应性细胞、不分化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结构特点。(五)呼吸器官疾病(8学时)1支气管和肺组织学概要掌握支气管和肺的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2肺癌熟悉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的超微病变。(六)胃肠道疾病(8学时)1胃肠道组织学概要掌握胃、小肠及结肠的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2熟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超微病变。3熟悉胃癌的超微病变。4熟悉结肠癌的超微病变。(七)肝脏疾病(8学时)1肝脏组织学概要掌握肝脏的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2掌握肝细胞损伤的基本病变(细胞肿胀、嗜酸性变、脂肪变、肝细胞坏死)。3掌握急性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超微病变。4掌握肝炎肝硬化的超微病变。5熟悉肝细胞癌及肝胆管癌的超微病变。(八)肾脏疾病(9学时)1肾脏组织学概要掌握肾脏的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2熟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性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超微病理。(九)神经系统疾病(8学时)1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学概要掌握中枢神经的组织结构及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的超微结构。232掌握神经细胞胞体、树突、轴突、突触的超微病变。3掌握老年性痴呆的超微病变。4熟悉星形胶质细胞瘤的超微病变。5熟悉脑膜瘤的超微病变。(十)内分泌系统疾病(4学时)1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组织学概要熟悉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的组织学及主要细胞超微结构。2了解神经内分泌肿瘤命名和分类3了解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的超微病变(十一)超微病理学实验(10学时)主要学习超微病理诊断标本制备中标本收集、固定等各步骤的注意点,标本制备流程,电子显微镜基本结构、标本观察诊断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课程编号301202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部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邱幸凡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中医基础理论,吴敦序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中医学现代研究,张介眉主编,武汉出版社,2000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王洪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内经,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中医学基础,王新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加以发挥,深入剖析重点、难点,加深教学的深度,以期达到较好继承、深入理解、系统掌握、洞察前沿并有效服务临床的目的,以期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及临床综合分析应用的能力。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一)基本要求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熟悉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熟悉中医基础理论的临床应用。(二)主要内容专题一中医理论体系主要特点(6学时)一、整体观念基本内涵及其发挥(3学时)二、辨证论治及其临床应用思路(3学时)24专题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5学时)一、气的概念与精气学说及其应用(7学时)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及其现代研究进展(4学时)三、五行学说基本内容及其现代研究进展(4学时)专题三藏象理论研究及其进展(18学时)一、肾与肾系统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研究(6学时)二、脾与脾系统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研究(3学时)三、肺与肺系统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研究(3学时)四、肝与肝系统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研究(3学时)五、心与心系统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研究(3学时)专题四经络研究概论(6学时)一、经络概念、经络循行分布规律及其生理功能(3学时)二、经络理论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3学时)专题五中医病因学源流与研究进展(9学时)一、中医病因学概念及探求病因方法(3学时)二、中医学对病因分类的认识(3学时)三、病因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思路(3学时)专题六病机理论研究进展(6学时)、发病基本原理研究(1学时)二、虚实病机及现代研究进展(3学时)三、病机传变规律研究(2学时)25内经研究课程编号301203开课单位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邱幸凡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内经讲义,程士德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内经选读王洪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王洪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中医药高级丛书内经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对内经原著的学习,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及临床综合分析应用的能力。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一)基本要求掌握内经原文的纵横联系及意义;掌握内经理论的研究进展;熟悉内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二)主要内容上篇概论(4学时)一、内经的成书、组成及名义;二、内经研究概况。26中篇经文选读(34学时)第一章阴阳五行研究进展(6学时)熟悉阴阳和五行学说的主要相关原文;掌握阴阳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及临床应用思路;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的研究进展。第二章藏象研究进展(10学时)熟悉有关藏象的主要相关原文;掌握藏象概念,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掌握五大功能系统的概念、内容及意义;掌握藏象理论的临床应用思路;了解藏象理论的研究进展。第三章经络研究进展(4学时)熟悉有关经络的主要相关原文;掌握经络概念、生理功能;掌握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思路;了解经络研究进展。第四章病因病机研究进展(8学时)熟悉有关病因病机的主要相关原文;掌握病因病机的概念、内容;掌握内经发病的基本观点及病机十九条的具体内容;掌握病因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思路;了解病因病机研究进展。第五章治则治法研究进展(6学时)熟悉有关治则治法的主要相关原文;掌握五大系统疾病治疗法则;掌握治则治法的概念、具体内容;掌握治则治法理论的临床应用思路;了解治则治法研究进展。27伤寒论讲义课程编号302204开课单位中医系伤寒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成肇仁教授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时学分40学时;2学分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伤寒论校注,刘渡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李培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实用经方集成,李培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伤寒论研究大词典,傅延龄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二版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熊曼琪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仲景方药古今临床运用,吕志杰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伤寒论学术史,叶发正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伤寒论是四大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其论述了多种外感热病和部分内科疾病,构建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并使之规范化。伤寒论的基本精神,为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对疑难杂证的辨析和认识,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伤寒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再学习本教材,以利于将理法方药有机联系,并与临床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临床实习等教学环节,真正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及各种证候辩治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进而初步掌握临床辨证的思维方法和技能,为临床各科辨证论治奠定坚实基础。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28参加学习的研究生或进修生除掌握教师所讲授内容和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外,应对伤害论辨证论治方法及其方药的临床运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为今后顺利进入临床实践并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内容(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