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_第1页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_第2页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_第3页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_第4页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内容提要报告回顾了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运行情况。总体上看,前三季度中国外贸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进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质量继续提高,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迈出新步伐。报告认为,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可能继续减缓,今年后几个月中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趋紧。根据目前情况预计,2008年全年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6万亿美元,增长20左右。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可能继续增多,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但保持中国外贸平稳较快发展仍有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二是在国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的产品仍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三是出口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不断增强;四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综合分析,2009年中国外贸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总体机遇大于挑战。一、2008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总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进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质量继续提高,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迈出新步伐。1进出口总体保持平稳增长,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在连续6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96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总额107406亿美元,增长222,比去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进口总额89307亿美元,增长290,比去年同期加快99个百分点。进口增速4年来首次超过出口增速,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外贸顺差180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2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回落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6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4,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其中船舶、汽车和工程机械等产品出口增长明显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通信设备等增长放缓的影响。但受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出现不同程度放缓,其中鞋类出口增长151,玩具、服装及衣着附件分别仅增长37和18,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31和212个百分点。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量总体下降,其中玉米下降959,钢坯下降81,钢材下降21。3资源性产品进口量继续增加,进口价格9月份开始回落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仍然是能源资源类商品。其中原油进口量增长88,金额增长855;铁矿砂进口量增长220,金额增长1160;大豆进口量增长323,金额增长1374。机电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156,高新技术产品增长127。资源性产品进口额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造成的,随着国际市场价格开始高位回落,9月份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比8月份开始普遍下降。表12008年19月中国进出口产品构成金额单位亿美元商品构成(按SITC分类)出口进口金额增减()金额增减()总值10740622289307290一、初级产品5841330294226950类食品及活动物240710610872551类饮料及烟类111160120364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85429713470609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242468513906849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461083839631二、工业制品10156421759885154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62374419525197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20153223837389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50520238340001378类杂项制品2453613276852439类未分类的商品1192873018254一般贸易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加工贸易增速继续回落前三季度,一般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95657亿美元,增长359。其中出口50078亿美元,增长269;进口45579亿美元,增长473,比去年同期加快2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长进一步趋缓,进出口总额80340亿美元,增长138。其中出口50875亿美元,增长156;进口29466亿美元,增长108,特别是8、9月份进口额分别仅增长33和39,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受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回落影响,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501下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474;一般贸易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达到466,对总出口增长贡献率达到542,拉动出口增长121个百分点。5民营企业进出口较快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增长明显放缓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速度继续快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出口28116亿美元,增长30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9612亿美元,增长199,国有企业出口19679亿美元,增长189。民营企业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46上升到262,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占比分别下降11和05个百分点。从进口来看,民营企业进口12503亿美元,增长372,外商投资企业进口48436亿美元,增长197,国有企业进口28369亿美元,增长442。表22008年19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企业性质情况金额单位亿美元出口进口项目金额同比()金额同比()总值10740622289307290一般贸易5007726945579473加工贸易5087515629465108贸易方式其他贸易645446414263221国有企业1967918928369442外商投资企业5961219948436197企业性质其他企业28116306125033726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快速增长,对美欧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前三季度,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均保持增长。其中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快速增长,对巴西增长902,对印度增长431,对韩国增长418,对东盟增长284。但受美欧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影响,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长有所放缓,其中对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出口增长256,比去年同期放缓52个百分点,8、9月份增速分别回落到22和208;对美国出口18913亿美元,增长112,比去年同期放缓46个百分点;对日本出口8585亿美元,增长160。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美欧等市场少增的部分。表32008年19月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金额单位亿美元国家或地区出口额增长()进口额增长()贸易差额世界1074062228930729018099欧盟220472561020526711842美国18913112623722112676日本8585160116851923100东盟86932849349183656中国香港1442189101510113406韩国571741889051813188俄罗斯23441471953346391中国台湾203418484371636404印度24394311766748673澳大利亚164130029345711293二、2008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从前三季度情况来看,中国进出口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近期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市场流动性严重短缺,投资和消费信心再遭重创,短期内难以恢复,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还在加深,世界经济增长可能继续减缓,国际市场需求继续减弱,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今年后几个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趋紧。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环比折年率由上季度增长28转为下降03,其中消费下降31,私人投资下降19;9月份商品零售额环比下降12,是近3年来的单月最大降幅,汽车和住房消费大幅下降,制造业指数为2001年10月份以来的最低;10月份失业率升至65,为14年来的最高水平。综合国内外各大机构预测,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已经陷入衰退的边缘,美国第四季度GDP可能继续负增长,欧日第三、四季度GDP也将出现负增长。一些研究机构预测,美国第四季度个人消费将继续负增长,欧洲和日本投资和消费需求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目前,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近60。今年后几个月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场出口增长形势不容乐观。此外,受发达国家经济下滑影响,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增长也开始放慢,对新兴市场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增加。同时,也要看到,近几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企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特别是今年以来,企业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挖掘自身发展潜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价值,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将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和外贸等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近期,国家已经提高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从2008年11月1日起执行,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同时,还将采取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这将有利于增强进出口企业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根据目前情况预计,2008年全年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6万亿美元,增长20左右。表4中国进出口增长情况及趋势预测金额单位亿美元进出口出口进口年份金额增速()金额增速()金额增速()差额2002620772183256022429517212304320038509937143823346412763982547200411545535759333354561233603210200514219123276195284659951761020020061760692389690727279161200177462007217407235121812257955952082621720081919671325210740622289307290180992008260000200注2008年全年为预测值。三、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从外部来看,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可能继续增多。一是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外部需求可能进一步减弱。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尽管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推出了稳定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全球市场信心的恢复、体制和结构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美国房地产市场还没有止跌回稳迹象,次贷问题仍有可能恶化,使更多金融机构的不良信贷浮出水面,金融市场动荡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许多机构预计,2009年可能成为近年来世界经济贸易最为低迷的一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会继续增加。11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至22,发达国家整体下降03,将是二战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其中美国下降07,欧元区下降05,日本下降02。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地拖累国际贸易增长。二是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与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只影响部分市场不同,这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全球贸易的稳定运行。预计2009年不仅世界贸易量增长将因经济下行而显著放慢甚至停滞,而且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将进一步增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更加黯淡。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必将加剧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尽管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加强经贸合作、共度难关的要求,但是未来的国际贸易环境仍不乐观。三是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国际市场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大幅波动。近期,由于市场信心动摇,全球需求减弱,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下跌。这将有利于中国扩大进口,减轻进出口企业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但是,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市场的动荡必然引发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加上初级产品市场高度垄断,如近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提出调减石油产量,以维护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同时,各国政府向金融市场大量注资、美元汇率走势不定等因素都将加剧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此外,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引发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震荡。从目前情况来看,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但保持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仍有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仍较明显。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二是在国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的产品仍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国际市场需求减弱,首先将影响高档产品的需求,而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中低档,大部分产品是日用消费品,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优势相当明显。在消费者收入预期不稳的情况下,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还会增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一个机遇。三是出口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20左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今年以来,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但前三季度出口在去年全年出口12181亿美元的基础上,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四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几年,中国对巴西、印度等发展中新兴市场的出口持续较快增长,但对这些国家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还不高,进一步开拓市场还有潜力。最近,为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国家上调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同时,国家还将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包括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综合分析,2009年中国外贸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总体机遇大于挑战。既要充分估计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保持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又要正确认识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政策,加强企业管理,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坚定信心,有效应对,努力化解和应对外部冲击。附件一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一、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及前景经过几年强劲增长之后,进入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元区经济已经陷入衰退,日本经济在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均已出现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承担着世界经济增长助推器作用,但也出现放缓的迹象。近期,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的边缘,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8年11月6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37,其中发达国家增长率只有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6。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至22,发达国家整体下降03,将是二战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其中美国下降07,欧元区下降05,日本下降02。2008年以来,各国货物贸易仍保持增长态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前8个月,美国货物贸易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188,进口增长136;日本出口增长179,进口增长275;欧盟27国出口(以美元计算)增长226,进口增长275;中国出口增长225,进口增长299;巴西出口增长277,进口增长52。面对当前的金融动荡及其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危害,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拉米强调,WTO多边体制将扮演“减震器”的作用,他呼吁加快多哈回合新一轮谈判进程,成员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以促进国际贸易稳步增长。从长期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将不可避免地拖累国际贸易增长。IMF预计,2008年和2009年世界贸易量(货物和服务,剔除汇率和价格因素)将分别增长46和21。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达18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其中,流入发达国家124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50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1。进入2008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金融市场动荡影响,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清偿危机,公司并购活动明显减少,全球FDI流量明显下降。上半年跨国并购交易额较2007年下半年下降29。预计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下降10。20062008年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趋势单位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世界经济51503722发达国家30261403美国28201407欧元区28261205日本2421050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79806651国际贸易量94724621注2008年和2009年为预测值。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更新),2008年11月6日。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1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金融业损失惨重次贷危机爆发最初本属美国境内的问题,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紧密相连,当房贷与金融商品捆绑在一起,成为资产抵押证券由全球金融机构认购时,一旦源头次级房贷出现问题,效应就会往外蔓延。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发放的高峰多在2005年底和2006年,还贷或拖欠高峰则在23年后的2008年。今年以来,美国投资银行和房地产贷款机构接二连三的出现问题。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7月份,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贷美股价暴跌,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9月份,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前五大投行中仅剩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被美联储批准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也宣布破产。截至9月底,美国金融机构的损失总计7600亿美元。IMF预计,全球金融业由于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将达14万亿美元。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对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评论是“百年一遇”、“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2金融市场动荡将进一步拖累实体经济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拖累,世界经济正经历着严重的下滑风险,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美国方面,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环比折合年率由上季度增长28转为下降03,其中消费下降31,私人投资下降19。9月份,美国制造业指数为435,为2001年10月份以来最低,表明制造业萎缩加快。10月份失业率升至65,为14年来的最高水平,失业集中部门由建筑业、金融业向制造业和零售业扩散。在欧洲,欧元区经济已经陷入衰退,10月份经济景气指数由上月的875降至804,降幅创历史最高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由19降至24。日本第二季度GDP环比下降07,9月份实际家庭支出同比下降23,零售下降0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虽然继续承担着世界经济增长助推器的作用,但也显现出后劲不足的趋势,特别是出口依存度高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会更加明显。3世界性的联合救助行动效果尚待观察由于资本市场投资者恐慌情绪弥漫,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剧烈动荡,个别利好消息出台可能会缓解一阵市场情绪,但市场一旦稍有异动,股市抛售情绪就占据上风。为了缓解市场这一局面,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联手行动。一方面,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各国政府直接为金融机构注入资本。自从美国国会通过白宫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后,其他国家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救市方案。迄今为止,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和葡萄牙准备用于向银行注资、收购银行和为银行再融资债务提供担保的总金额已达196万亿美元。另一方面,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各国央行也在尽可能加大各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10月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以及英国、加拿大、瑞士和瑞典等国的央行均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10月29日,美联储再度将联邦基金利率调低05个百分点,达到1,贴现率降至125。10月31日,日本央行将其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下调至03,这是日本央行自2001年3月以来首次降息。除了降息之外,各国央行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适时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目前为止,欧洲央行已经向瑞士、丹麦和匈牙利央行提供了流动性。IMF10月7日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在肯定各国采取具体救市措施的差异性的同时强调指出,协调一致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恢复。为了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走出困境,避免在恢复过程中产生新的其他问题,IMF提出五项原则一是采取全面、及时的措施,集中解决信贷紧缩问题。各项措施的目标应明确,操作程序应透明;二是措施应当协调一致,避免对其他国家产生负面影响;三是对于发生的紧急情况要及时处理、迅速应对;四是虽然在危机发生时需要动用公共资金,但干预机制应尽量减少纳税人的损失,确保让责任人承担风险和纳税人分享将来的好处,政府行动也应有问责制;五是加强监管,力争在长期内建立更加稳健的全球金融体系。上述措施和方案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但其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前景美国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09,第二季度增长28,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出口和消费。二季度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增幅达到123,出口为经济增长贡献了29个百分点。消费方面,由于美国政府实施的总额约为168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第二季度美国个人消费开支相对强劲,增长12。但随着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第三季度美国GDP出现03的负增长,企业盈利大幅下降。预计第四季度美国GDP萎缩程度将进一步加剧,负增长局面将延续至2009年初。一是出口增长主要得益于美元的大幅贬值,使美国出口企业竞争力加强。但目前美元汇率走低的势头已出现逆转,美元指数最近持续攀升,有可能使美国出口面临阻力,进而导致今后美国经济增长乏力。二是美国失业率已连续几个月保持在6以上的历史高位,个人消费后续动力不足。三是10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降至26年以来的最低点,显示美国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目前美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恢复投资者信心。欧元区IMF对欧元区2008年经济增长预期已从17降至12,2009年将负增长05。调低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的主要理由是,欧元区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较上一季度下降02,为1995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首次环比负增长,同比增长也显著放缓,增幅仅为14,较第一季度的21明显放缓。其中,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环比均出现负增长,分别下降05、03和03。德国经济环比下滑为近4年来的首次。7月份欧盟27国商品零售额比前一个月仅增长01,同比则下降11。德国8月份企业信心指数由975降至948,为3年来最低水平。德意志银行预计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仅为12。近期,欧元区仍面临不少风险,主要是世界经济减速使欧元区国家的外部需求降温。欧元区各类经济信心指数、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显示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欧元区整体经济的信心不足。日本日本今年第一季度修正后的GDP增长08;第二季度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24。这是日本经济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再次出现负增长,被认为在事实上宣告了日本经济继2001年缓慢复苏后重新陷入衰退。日本政府在8月份的月度经济报告中已经承认经济陷入衰退。支撑经济的出口和设备投资纷纷出现下滑,个人消费也阴云密布。日本政府8月29日发布声明,宣布了酝酿多时的经济刺激计划。该计划最高规模达到117万亿日元,其中政府的直接财政开支约为2万亿日元。在日本经济面临衰退之际,政府希望通过经济刺激方案帮助企业及民众更好地应对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的挑战。但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措施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而只是帮助那些本来可能在价格上涨和商业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倒闭的企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出现显著下滑的条件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大国已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关键。全球经济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表现。但受世界经济下行的影响,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也明显放缓。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为99,是近年来首次回落到一位数;印度经济第二季度仍保持8的增长,IMF预计2008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将从上年的93将减至78。俄罗斯经济发展部认为,由于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及市场稳定基金,即使金融市场有所动荡,也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但预计2008年经济增长76,略低于去年81的增长速度。当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整体面临的风险,一是随着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各国出口贸易竞争更加激烈,外部市场可能进一步萎缩,特别是出口依存度高的国家所受影响会更加明显。二是美国次贷危机仍在持续,不仅增加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引发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动荡,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三是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如何协调管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也是各方面临的重大挑战。附件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影响日益加深,特别是近期已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接连发生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对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总体运行良好。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06,上半年增长1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800亿元,增长45,加快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1117亿元,增长105,回落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8714亿元,增长103,回落24个百分点。1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落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可望连续第五年获得增产。夏粮产量12041万吨,同比增长26;早稻产量3158万吨,比去年增产62万吨;秋粮再获丰收已成定局。肉类产量增加,其中生猪出栏增长58,存栏增长66。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对于稳定物价、保障市场供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60,轻工业增长131。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36、192和171。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2国内市场销售增速继续加快,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放缓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比去年同期增加6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165亿元,增长227;县及县以下24721亿元,增长20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消费品零售总额65573亿元,增长220;住宿餐饮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55亿元,增长248。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70,涨幅较去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67,农村上涨77。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73,居住价格上涨7。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3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246亿元,同比增长270,比去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9871亿元,增长276,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375亿元,增长233,加快21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28、302和24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同比加快217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7、354和295,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4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19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比去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2,比去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0,比去年同期加快99个百分点。累计贸易顺差18099亿美元,同比减少47亿美元。对美、欧出口增幅明显下降,但对拉美、印度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明显加快。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4亿美元,增长399,比去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5货币信贷增速回落,新增存款大幅增加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4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156万亿元,增长94,回落12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2万亿元,增长93,回落3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6477亿元,比年初增加34803亿元,同比多增120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54942亿元,比年初增加65601亿元,多增18113亿元。前三季度货币净投放1350亿元,同比少投放608亿元。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056亿美元,同比增长329。6企业利润增长平稳,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元,同比增长194。在39个工业大类中,3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同比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民人均收入3971元,同比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总体来看,国际不利因素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中国经济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强劲活力。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针对更加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62008年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单位指标名称2006年2007年2008年1至3月1至6月1至9月GDP增长率116119106104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1661851641631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2392482462632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137168206214220出口增长率272257214218222进口增长率20020828630629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1548807970M0增长率(期末)12712111112393M1增长率(期末)17521018314294M2增长率(期末)169166163174153附件三国际商品市场走势一、2008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表现2008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跌宕起伏,价格波动剧烈,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在7月中旬创出历史新高后,开始大幅回调。上半年,国际商品市场依然延续过去6年的旺盛势头,与去年同期和今年年初相比,一些商品价格有相当大的涨幅。原油价格一度创下1472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记录,玉米、小麦、大豆、豆油、铝、黄金等价格在上半年先后创出历史新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对通货膨胀构成巨大压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消费物价指数(CPI)都呈逐月上升趋势,屡屡突破警戒线。由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居民食品和燃料的消费支出比例更大,在其CPI构成中占有更大权重,国际市场粮食和原油价格的上涨对其影响更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08年5月,发达国家广义通货膨胀率(HEADLINEINFLATION)为35,核心通货膨胀率(COREINFLATION)为18,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广义通胀率和核心通胀率则分别高达86和42。下半年特别是7月中旬以来,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等因素的影响,石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需求减弱,供求关系不断改善;加上美元开始逐步走稳,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市场流动性趋紧,大量投机资本纷纷撤离商品市场,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首先受到重挫,农产品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随之全面大幅下跌。至10月份,IMF编制的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比7月份的高点暴跌371,其中食品饮料、工业原材料和能源类商品价格指数分别下跌260、311和405。尽管如此,多数初级商品价格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图国际商品价格近期大幅回落,但仍处历史高水平(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美元计价,2005年100)资料来源IMF。二、影响未来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因素当前,国际商品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对实体经济冲击的程度都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市场信心的恢复尚需时日。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国际商品市场的变数。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受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放缓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需求可能进一步减弱,价格存在继续下行的压力;但受供给垄断、美元汇率波动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不排除出现短期内大幅震荡的可能。随着主要经济体救市措施的逐步到位,市场流动性和信心恢复,大宗商品价格在经过深度调整后可能走稳或有所回升。耐用消费品和信息技术产品则因需求不振、产能扩张过快,价格继续呈下降趋势。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1世界经济下行导致全球需求进一步减弱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扩散,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已陷入衰退边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减慢,世界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这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商品需求进一步减弱,主要大宗商品供求关系有所改善,其他投资品和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可能加剧。前几年由需求快速增长引致大宗商品价格高涨的因素将明显减弱,其他商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2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商品市场价格波动近年来,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黄金、石油、有色金属和农产品等商品期货具有了越来越强的金融属性,成为重要的保值避险和投机获利工具。金融市场的波动必然加剧商品价格的震荡。为避免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行动,投入巨资,为市场注入流动性。10月8日主要经济体央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同步降息。自美国推出救市计划后,欧元区15国、日本等也相继出台救市方案。这些措施客观上将起到刺激商品市场需求的效果,也可能使已缓解的全球通货膨胀形势出现反复。三、主要商品市场发展前景农产品2008年上半年,主要农产品期货价格涨势迅猛,纷纷创历史新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编制的食品价格指数FFPI(19982000年100)在6月攀升至历史最高点219点。但第三季度以来,各类粮油作物价格均跟随油价从历史高点大幅回落。10月,FFPI食品价格综合指数比上年同期下跌57,其中粮谷、油籽油料及乳制品分别下跌36、183和350,肉类和食糖分别上涨107和195。至11月上旬,玉米、大豆、豆油、小麦价格分别比年初下跌157、263、313和416,只有大米受产出国贸易政策的支撑,仍比年初价格高近60。总体来看,预计今明两年主要农产品价格虽有下行压力,但有望稳定在目前水平或有所回升。一方面,受益于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的普遍提高,主要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农产品价格有继续下行的压力。据FAO估计,2008/09年度全球粮食产量预计为224亿吨,油料作物产量将达到43亿吨,分别比上年度增长53和66。另一方面,需求和成本因素将对农产品价格构成支撑。近年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显著上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限制了进一步增产空间;世界性的生物能源需求及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饲料、食品工业等需求继续保持旺盛。此外,卫生、健康、防疫等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检验检疫项目增多,程序复杂,周期延长,加大了农产品贸易的成本。原油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大起大落。在年初突破100美元/桶大关后,油价迅速飚升,至7月11日纽约期货市场主力合约盘中价创下1472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记录,但仅仅两个多月后,又一路狂泻至90美元/桶附近,虽几经大幅震荡,总体仍趋下行。10月中旬以来徘徊于70美元/桶,最低跌破60美元/桶,为2007年1季度以来低点。OPEC和国际能源机构已连续多次调低2009年全球原油供需预测。国际能源机构最近一次报告还首次大幅调低了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需求增幅,预计2008年和2009年全球原油需求仅分别微增01和04。同时,油价依然存在一些支撑因素。美国商品交易管理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称,能源价格不存在资金操纵的情况;地缘局势依然有紧张因素,伊朗核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预计在2008年底至2009年油价的平均水平仍有可能保持在60美元/桶以上的水平,同时因市场气氛高度紧张敏感及对形势判断的巨大分歧而出现大幅震荡。有色金属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在7月初创下894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后,随油价掉头向下,至今跌幅已超过50。受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铜需求受到严重打击,交易所库存已回升至较高水平。美元汇率出现升势,使计价货币因素对铜价的支撑力度减弱。但考虑到矿山开采问题导致供应中断屡有发生,勘探开采难度增大、资源稀缺程度提高导致铜生产的边际成本大大提高,总体看铜价虽有继续下行的压力,但空间有限。除铜外的其他主要有色金属同样也已经过深幅调整,价格虚高成分已被迅速挤出。目前,有色金属市场主要受到世界经济前景不佳预期所主导,随着市场信心的恢复,世界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若能保持一定增长,有色金属价格有望止跌回稳。纺织纤维及成品近期国际棉价大幅回落,纽约棉花交易所期棉价格已跌破40美分/磅,为近年新低。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最新预测,由于其他农作物竞争造成美国等主要产棉国种植面积减少以及不利气候造成的单产下降,2008/09年世界棉花产量将比上年减少6,至2470万吨。与此同时,全球纺织用棉预计为2550万吨,比上年减少3。库存继续下降,国际市场棉价有望企稳。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及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收缩,亚洲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商的利润空间将继续收窄。化工及医药产品中东地区廉价的石化原材料和亚洲、东欧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这些地区成为近年化工及医药部门的投资热点地区。从全球投资动向看,20082011年世界石化产能将有较快增长,而同期需求增长将逐渐放慢。石化产品价格将受到较大压力。预计未来23年内,化学品贸易量年均增长率为67。欧洲仍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市场,年销售量在4600亿欧元以上,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近30。但同时欧盟对化工医药类商品的贸易壁垒也越来越严格和复杂。欧盟REACH规定,向欧盟出口化工产品的厂商今年6月1日起开始初步登记,12月1日后,未进行初步登记者必须进行正式登记,否则将被取消进入欧盟市场的资格。欧洲化学品管理署还公布了包括16种候选物质的第一份REACH高关注物质名单。虽然高关注物质通报程序相对简单,但已成为出口商证明产品安全性所必须履行的义务。欧盟对高关注物质的严控要求,将涉及家电、纺织、服装、鞋类、玩具、药品等多个行业,提高有关产品的出口成本。铁矿石及钢材2008年的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谈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