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频考点一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主文主持考试。镪成串的钱。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D项阙空缺,空额。参考译文萧燧,字照邻,临江郡军地人。萧燧幼时才能出众,很小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授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当权,他的亲信党羽秘密地告诉萧燧,秋试时一定会调他到漕台考场担任主考官,萧燧追问原因,那人说“丞相有儿子要参加考试,想把这件事托付给您。”萧燧愤怒地说“刚刚入仕怎么能做昧良心的事情”秦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受命到秀州,到那里后发现名额已经满了,就从考官中换一名到漕台考场去主持考试,秦熺果然考中前列。宋孝宗初年,授官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流应对皇帝的提问时,阐述了“官职应当选择合适的人,而不应当因人选官”的观点。皇帝很高兴,作用人论赏赐给大臣们。淳熙二年,升任起居郎。在此以前,监察御史一职空缺,朝中官员议论萧燧很合适,因为没有在郡县中任职的经历而作罢,于是授官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奉命出使在外,有所倚仗,做下许多坏事,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朝中再次商议继续进攻、扩大战果的事情,皇帝拿这件事来问萧燧,萧燧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不强大,财力不充裕,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国内稍微安定,萌生骄纵之心,结果不是我所能知道的。”皇帝说“真是忠言啊”于是劝谏皇帝匡正法纪,采纳直言,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了功劳可以赏赐财物,却不能赋予权力。皇上都赞许采纳了这些建议。萧燧出任严州知州。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萧燧刚刚到任时,官钱不到三千贯。他为政节俭,财用逐渐富足。两年之间,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正吝惜官职,没有功绩不肯授予职位,却仍然下诏萧燧治理郡县有功,授官敷文阁待制,调任婺州知州。离任时严州父老拦住道路,几乎不能行走,送出州境的百姓有上千人。婺州与严州邻近,当地人熟知萧燧的法规教令,所以无需费力而州内治理得很好。当时天大旱,浙西常平司请求将粮食运到严州,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我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这件事向朝廷请示,打开太仓取米赈济灾民。淳熙八年,萧燧被召回朝廷,进言说“江、浙连续两年蒙受旱涝灾害,希望能下诏要求臣民上书言事,仍旧让各部门协助解决郡县赋税,不要只是督促催缴。”淳熙十年,上书奏言广西各州郡百姓深受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各种盛大的庆祝典礼时朝廷的恩泽,丁钱也得以减半,也是从萧燧开始实行。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节选自宋史何灌传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答案C解析敛收兵。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参加武选,得中,在河东路为官。当时的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你是一个奇才,将来应当会担任我的职务。”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泉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一气之下带领兵马犯境。何灌面对高崖射箭,每射必中,有的射中崖石,箭头都深入到崖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地把他当成是神人,退兵离开了。三十年后,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从前这件事,历数何巡检的神奇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担任河东路将军,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射穿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出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引兵退走了。后来大臣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形势,何灌用笏板在皇上的御榻上比画,用穿的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的形势图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情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做河东提点刑狱,后担任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史、沧州知州。因为治城有功,升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食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八千辆马车,这时靠近边境一带麦子正熟,请求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了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为岷州知州,在任上引邈川水灌溉闲置田地千顷,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调任河州知州,不久又负责守岷州,负责在熙河兰路河湟一带招募弓箭手。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干旱,则人民就乐于响应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才半年,就得到良田二万六千顷,招募到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射命中,再射却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帝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任步军都虞候。金军南下,皇帝把京城中的军队都交给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人攻占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看到这种形势,阻止溃退未成。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抗击金军,金军于是直逼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他背靠京城,抗拒敌人,总共三天,身上多处受伤,死在阵地上,终年六十二岁。2010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注偾军溃败的军队。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C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D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答案D解析趣同“促”,“赶快,赶紧”的意思。参考译文花云,安徽怀远人。身材魁伟,面色黝黑,作战非常勇敢,无人能够抵挡。至正十三年,花云佩着剑,到临濠投奔朱元璋。太祖赏识他的才能,让他率领军队作战,兵到之处,城池都被攻破。朱元璋将要攻打滁州,率领数名骑兵先行,花云一同前往。突然遇到数千敌军,花云用身体挡住太祖,拔剑跃马向敌人发起冲击。敌军大惊道“这个黑将军非常勇猛,不能正对他的锋芒。”等到大部队抵达后,很快攻克了滁州。太祖率军渡长江,花云担任先锋率先渡江。攻克太平城后,他凭借忠诚勇敢陪伴在太祖身边,保卫太祖的安全。后被提拔做了总管,攻取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等地。经过马驮沙时,几百名强盗拦路与他决战。花云边战边走,历经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杀死。太祖在太平设立枢密院,提拔花云担任院判一职。花云受命前往宁国,途中军队被困在山中八天,大批盗贼集结阻拦。花云挺矛大喊着来回突击,斩首数以千百计,身上不中一箭。回到太平后,陈友谅率领水军来犯。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陈军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从船尾爬上城墙的垛口,攻入城中。城被攻破,花云被擒,他奋力大呼,挣断束缚,奋起夺走看守者的刀,接连杀死五六个敌人,大骂道“你们这些贼人不是我主公的对手,为什么还不赶快投降”陈军大怒,打破了他的头,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他依然大骂敌人,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至死骂声不停,终年39岁。朱元璋称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修建忠臣祠祭祀他。太平将被攻破时,花云的夫人郜氏先在家庙祈祷,随后领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被攻破之时,我丈夫必死,我守义绝不独生,但不能让花家没有了后人,你们要好好把孩子抚养成人。”花云被俘后,郜氏投河自尽。侍女孙氏处理完花夫人的后事后,抱着孩子逃跑,被敌军掳掠到九江一带。孙氏趁夜晚逃到一户打鱼的人家,摘下自己的簪子耳环送给他们,嘱托他们收养这个孩子。等到汉兵失败之后,孙氏又把孩子偷出来,乘船渡江逃走。途中遇到溃败的军队,船被抢走,人被扔到江中,他们把断木当做船,逃到了长满芦苇的小岛上,靠采摘莲实喂养孩子,历时七天活了下来。过了一年才到达朱元璋的大营。孙氏抱着孩子哭着拜见太祖,朱元璋也跟着哭泣,他把孩子放到自己的膝上,说“这是大将的后代啊”为他赐名花炜。花云的第五代子孙向世宗请求,赐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建祠堂供后人祭奠。1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什么答案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如何理解考点中的“常见”和“在文中的含义”答案1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3文言实词包含哪些小考点考试的重点是什么答案它包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考点,其中前三个考点为考试重点。4高考文言实词在命题上有什么特点答案1立足于常见常用,既包括考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又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2注重与教材的联系,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或词义。3考查形式有明考和暗考两种。明考题型为选择题,即将四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暗考就是不单独设题,而是结合语句理解、信息筛选、分析概括和句子翻译等来考查考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整合点拨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给掌握多义实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1巧记本义引申解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N,如“从弟”。即时小练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3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4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5爆竹声中除旧岁。过去,逝去元日“除”的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2紧扣语境推敲解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例如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即时小练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C解析A项句为“竟”义。B项句为“顽固”义。D项句为“快”义。2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答案狡猾。贬义词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答案聪明。褒义词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整合点拨“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即时小练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秦以虎狼之心,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全中国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颜色不少变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古义仇恨,怀恨今义埋怨,责备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遗憾,不满今义仇恨,怀恨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强化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表示品德低下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2另外,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个人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动是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近信任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平常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并州刺史高,袁绍甥也,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博涉书记B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答案C解析A项书记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B项待遇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D项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三、找规律、析特点,掌握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名词活用整合点拨1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即时小练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草、露、日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5而相如廷叱之廷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2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二月草已芽芽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君子不齿齿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无”“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左右欲刃相如刃云青青兮欲雨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3沛公军霸上军鹪鹩巢于林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4驴不胜其怒,蹄之蹄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填然鼓之鼓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5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道海安、如皋道大楚兴,陈胜王王范增数目项王目籍吏民,封府库籍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墓缇骑按剑而前前客逾庖而宴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规律和特点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二动词活用整合点拨1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即时小练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畜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5而其见愈奇见6不敢复有株治株治7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亡、北8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三形容词活用整合点拨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即时小练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穷山之高而止穷,活用为一般动词2不耻相师耻,意动用法3始指异之异,意动用法4阙秦以利晋利,使动用法5何必劳神苦思苦,使动用法6齐彭殇为妄作齐,意动用法7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活用为一般动词规律和特点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为动词。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整合点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它,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即时小练试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是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1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答_答案1“兹”是“这”义。2“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而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五、关注特殊实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整合点拨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仍存在少数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须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即时小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C解析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C项婚姻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A、B、D三项中加点的词都属偏义复词,C项加点的词没有这种用法。2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答_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_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答_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_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答_答案1“巷陌”,偏在“巷”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3“异同”,偏在“异”4无5“往来”,偏在“往”怎样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已停止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D时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现场答案D请修改为正确答案_A_矫正指导该题共有4个实词,其中“已”“乞”较常见,课本中出现过,完全可以靠联想推断或代入法锁定。“时”解释为“等候”,考生可能觉得未见过这个义项,就选择了它。其实,“时”作“等候”讲,虽然未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个义项是个常用义项,如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即便未见过,只要结合语境用代入法,就可判断。而“冒”字,只要根据语法推断或邻字推断,再用代入法检验,完成对这个看似陌生的字的意思判断还是没有问题的。参考译文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的时候,曾经率领一百骑兵抵达灵州城下,夏人用一千骑兵追赶他,郭浩亲手斩杀两个骑兵,带着他们的头回来。郭浩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使我军受饥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水源。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不顾战场的危险奋勇前进,流箭击中了他的左肋,他发怒了,不往外拔箭,而是奋力向前,大声呼喊,直到捉住敌人才停下来;各路军队都跟着他冲锋,敌人逃离了,郭浩由此而闻名。他多次升迁,做了中州刺史。钦宗即位后,因为种师道的推荐,郭浩被召进宫中问询,他进言说“金人奔波在外,时间久了就会想回家。请给我一支轻便的军队,我率领他们抄小路奔驰到滑台,等到金兵回返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就可以击溃他们。”恰逢主战和主和的意见不同,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纳。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即时小练1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殚其地之出,其庐之入。竭尽竭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佩戴戴则思始而敬终。慎慎忠不必兮,贤不必以。任用用2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答案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推断方法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这叫对称推断。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2语境推断法它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即时小练21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曰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豫色_答案豫色高兴的脸色。推断过程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由此可知,“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这叫语境推断文章中语句连贯、相承相接,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因而可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句之意。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2005年北京卷吕氏春秋慎行诛_答案诛讨伐。推断过程“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还“走如鲁”,即“逃到鲁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这叫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2利用语境推断法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出推断过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答_答案译文又有人说季布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推断过程此句关键词是“勇”。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毁”即“诋毁”,是“进谗言”。由此可推断“勇”绝非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为“鲁莽、空有勇力”。这也是语境推断法。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波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即时小练31运用语法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认为轻/轻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节选自荀子天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大天而思之大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B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C孰与物畜而制之物把当做物一样,名词用作状语D思物而物之物把当做物,名词的意动用法答案B解析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增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孰与骋能而化之骋施展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有掌握C故错人而思天错错误D则失万物之情情本性答案C解析“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错”通“措”,放弃。参考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做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着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4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即时小练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迫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答案D解析度气度。2利用成语推断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推断只是推断,不是确定;推断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考场上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要综合运用。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不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并且,这些推断方法技巧需要运用娴熟,能内化为一种习惯,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1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本分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D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答案C解析C项劫胁迫。参考译文一个人如果有品行,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结交亲近他。这是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越过道义触犯本分、恣意妄为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忠孝仁义的人,在家里家庭和睦,在乡里和蔼可亲,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也一定不会留下后患。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全都触犯道义,满嘴贪婪的口水,吞并别人的心思旺盛,假如他得到时机就会依靠势力胁迫别人,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这样的人一定难以善终。我年少愚昧,希望遵循我父亲所走的道路,常常害怕与他的道路相背离,而玷污了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在道义上有所进步,期望自己达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告诫自己。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苏轼苏廷评行状节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操兵乘城乘登B而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慕贪恋D所以劝导成就者成就成全,造就答案D解析成就成材,成器。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孟业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节选自北齐书循吏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清河王岳拜司州牧拜拜见B闻业孟业行行出行C岳心鄙其眇小鄙见识短D后寻业断决之处寻寻找答案D解析A项拜授予官职。B项行有品行,品行好。C项鄙看不起。高考直接设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题型是选择题,多数情况下是四个选项中选不正确的一项,选取的实词多为单个字,有时间杂一两个双音节词。另有“从四个选项中选正确的一项”的题型,很少采用。做文言实词选择题有方法技巧,常是多种方法技巧的综合运用。其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种技巧1巧妙使用命题规则解题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难度过低的和过高的实词不会纳入考试范畴,但高考所考的文言文中不可能全是考生熟悉的,肯定也有难度较大的词。考生不要因题中出现的陌生词语而惊慌失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企业物资供应与管理模拟题集及解析
- 电力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信息技术在物资储备仓库的应用及面试模拟题解析
- 2025年软件编程实战题集及解析指南
- 2025年软件测试工程师实战技能提升教程
- 2025年初级美容师笔试模拟题及答题技巧解析
- 2025年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模拟题集解析
- 电信安全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2025年税务局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手册
- 电井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应急消防疏散培训课件
- 产房分娩安全管理制度
- 普通化学无机化合物
- 2025年福建省无人驾驶航空器操作控制职业技能大赛(航拍无人机驾驶员)试题(附答案)
- 落户防离职协议书
- 职称评审委托合同协议
- 铁路团体车票协议书
- 2025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深度分析解读课件
- 早产儿低体温管理
- 电梯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及管控清单(附记录表格)2
- 2025翻译行业发展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