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及教案全套_第1页
最新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及教案全套_第2页
最新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及教案全套_第3页
最新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及教案全套_第4页
最新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及教案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教案全套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单元(长征组歌)31、七律长征(毛泽东)教案31、七律长征(毛泽东)说课稿一61、七律长征(毛泽东)说课稿二82、长征组歌两首(萧华)教案102、长征组歌两首(萧华)说课稿一152、长征组歌两首(萧华)说课稿二173、老山界(陆定一)教案193、老山界(陆定一)说课稿一213、老山界(陆定一)说课稿二244、草(王愿坚)教案264、草(王愿坚)说课稿一284、草(王愿坚)说课稿二315、长征节选(王朝柱)教案335、长征节选(王朝柱)说课稿一385、长征节选(王朝柱)说课稿二41第二单元(爱国情怀)436、枣核(萧乾)教案436、枣核说课稿一496、枣核说课稿二517、最后一课(都德)教案547、最后一课(都德)说课稿一617、最后一课(都德)说课稿二648、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教案678、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说课稿一698、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说课稿二719、古诗四首教案739、古诗四首说课稿一759、古诗四首说课稿二7710、晏子使楚(晏子春秋)教案7910、晏子使楚(晏子春秋)说课稿一83第三单元(至爱亲情)8511、背影(朱自清)教案8511、背影(朱自清)说课稿一8711、背影(朱自清)说课稿二9112、甜甜的泥土(黄飞)教案9312、甜甜的泥土(黄飞)说课稿一9713、人琴俱亡(刘义庆)教案10113、人琴俱亡(刘义庆)说课稿一105初中语文_说课稿_模板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是苏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根据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整体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3学习(方法)。4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说学情学生已经掌握了,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美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评析欣赏法、点拨法、读写结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学法是小组讨论法、羙读品味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一)课前延伸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预习学案,让学生将预习结果写在预习学案上。(二)课内探究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这一情境,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激发的关系。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教师通过预习学案以检查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3、合作探究,研读赏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思考题如,我最欣赏的段落是因为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有计划的地组织小组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内相互帮助,共同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以后,学生产生共识,教师组织小组代表汇报学习和讨论心得,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做适当的精讲点拨,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4、反思评价,练习巩固本环节,我主要围绕着如何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这两方面来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一套形成性测试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解答,使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享受到成功和快乐。基础练习(课本字词及课内阅读分析)设计意图以基础为主,主要激发中下层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练习(课外阅读分析)设计意图此题是给中上层的学生做的,从而达到培优的效果;在培优方面,我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培养他们成为“问题”少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培优补差在课堂中同样可以落实。以上的练习我采用开放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放手让学生互评,引起共鸣与争论。5、总结回顾,质疑探究。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说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三)课后提升这个环节我主要通过布置作业来进行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我布置了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巩固知识点(知识类)发挥学生想象力,学以致用(作文类)。等等之类四、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第一单元(长征组歌)1、七律长征(毛泽东)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教学重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教学准备了解当年红军长征的背景和经过,搜集毛泽东主席的关于长征的诗词,读熟并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二、了解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三、了解诗的一般常识。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二、四、六、八句),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的四声和今天普通话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4)入声。这个声调后来消失了。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四、出示教学目标(略)。五、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逶迤(WIY)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PNGB)气势雄伟的样子。岷山(MN)2了解本诗的大致含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六、赏析课文。(1)学生读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理解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2)学生读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理解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逶迤绵延不断腾突出奔腾气势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走突出它的疾驰状貌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3)学生读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理解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代表。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大渡桥横铁索寒A“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B“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C“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既3、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4)学生读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理解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七、整体感悟课文。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2中心思想。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3写作特点。(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2)比喻、夸张手法的妙用。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八、听长征朗诵和歌曲。九、课文延伸。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2长征是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3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会议是什么会议4长征途中主要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5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展示相关图片。十、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诗。2书面导学练习。板书设计万水金沙江大渡河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千山五岭乌蒙岷山1、七律长征(毛泽东)说课稿(一)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说教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第二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二、说教法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以交流汇报的方法,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三、说学法在研读诗句,体会情感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四、说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没办法真实地体会到长征时艰险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先来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长征的过程。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首先,同桌互相朗读,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对方不懂的问题。接着,全班交流不理解的词语,集体朗读。交流全诗内容,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3、细读鉴赏,领略诗境首先我从中心句入手,让学生先了解一下红军长征中遇到了艰难险阻,突出红军把所有的困难只当做是平平常常的事。然后逐句理解诗句,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知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另外,通过播放相关的录像,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暖”与“寒”是比较难理解的,它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我采用读资料、看视频的方法,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4、欣赏曲子,联想画面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学生通过学习了七律长征,对毛泽东的诗有了一定的认识,由此希望他们能够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并且更进一步去了解和体会毛泽东的诗词。对此我安排了抄录毛泽东的诗词的作业,进一步感受其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另外,再找有关长征的书籍读一读,观看电视剧长征。六、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中,我主要抓住了诗中的中心句,突显“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几个词,通过讲解课文后,让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途中所体现出的“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1、七律长征(毛泽东)说课稿(二)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说教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初步体会诗人的不畏艰险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二、说教法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以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三、说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掌握相关知识,并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四、说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影片,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这样有利于下面的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并让学生介绍长征背景资料。然后认识作者毛泽东,了解“七律”。2、初读感知首先,同桌自由朗读。接着,全班交流,集体朗读。然后,学习生字,把生字带入课文,指导朗读。3、再读诗句,释词。通过资料图片,了解相关词语。2、欣赏歌曲七律长征。3、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2、长征组歌两首(萧华)教案教学目标1、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2、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3、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4、品味、积累语言。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知识,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2、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长征的路线导入;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二、介绍组歌的创作背景三、正音、正字、释意正音皑I黔QIN毡ZHN草毯TN扎ZH辨形黔铃皑铠锤捶释意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四、释疑四渡赤水出奇兵齐读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写作画本文的目的是什么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过雪山草地齐读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为下文描写部队战胜困难作铺垫,衬托了战士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以及革命战斗的精神。“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拟人、比喻、对偶用语形象、生动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又与诗的首句相呼应。“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对偶的手法。句式整齐,充分再现了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五、延伸结合有关诗句谈谈红军为什么能够“翻越雪山”“走过草地”(千锤百炼不怕难最后一句)六、作业背诵两首歌完成课后练习二收集跟长征组歌有关的精彩片断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长短句式并学会运用;品味、积累语言。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背诵全诗;检查课后作业。二、授新课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同两首歌词都歌颂了红军战胜严寒酷暑、克服险恶环境与生活险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态度。异中心不同。第一首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毛泽东神奇的用兵之道;第二首表现了红军部队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的追求理想、战天斗地的崇高精神。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同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异第一首横断山阻挡路途,道路难行,部队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无比;敌人围追堵截,重兵把守,意欲消灭红军部队,部队面临生死攸关的生死关头;第二首雪山挡道,草地茫茫,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雨交加;部队断粮断炊,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共度难关。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以七言这主。结合组歌来分析,总结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三言句。结合课文,这些句子都描绘了红军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酷暑如火、雪域厅寒、道路艰难、敌兵围堵、断粮断炊),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庄严残酷的气氛,对塑造红军战士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有哪些特征语言精炼形象(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探讨课后练习三三、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2、长征组歌两首(萧华)教学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教学过程一字词检测音黔皑皑毡炊CHU毯TN侵QN似S水似银似乎重CHNG重飞渡SH似的ZHNG重兵扎ZH扎营盘乘CHNG乘机,乘人之危Z包扎SHNG千乘之国行HNG行情,欺行霸市奇Q奇怪XNG行囊,行云流水J奇数解JI解送JI解嘲XI跑马卖解形渴解渴渴求渴望饥充饥饥饿饥荒喝喝水喝彩肌肌肤肌肉肌体皑皑皑袭袭击铠铠甲垄垄断锤千锤百炼钢钢铁捶捶胸顿足刚刚强义皑皑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压逼近境边境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炊烧火煮熟食物。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高于天于,比。二背景资料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过雪山草地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悼战友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三欣赏歌曲、读懂诗歌1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2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学法指点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五、研读歌曲,赏析亮点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2、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过雪山草地“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草毯泥毡扎营盘”,“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六、比较感知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我们也读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请你思考一下故事与歌词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参考故事需有完整情节,以叙事、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叙事生动具体,篇幅长;诗歌语言凝练,重在抒情。长征组歌两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长征组歌两首。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学习体会红军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二、说教法诗歌教学要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读出丰富的内涵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要培养学生的朗读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有效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要注重诗歌的重音、节奏、情感基调的把握。2启发式教学法。由于本诗是新诗,通俗易懂,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着重突破本课难点联想和想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为此,我采用“设计问题启发引导讨论回答”等教学环节。三、说学法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本节课我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主动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诗歌的内容,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诵读品味法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诗中的韵味,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进行美的熏陶。3、合作探讨法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只做牵线搭桥工作,进行点拨。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贯通,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二、学生交流预习成果三、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释疑四、师生合作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一)思考问题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二)品味语言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三)学生当堂背诵课文。(四)学生概括归纳1、中心意思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2、写作特点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五、师生合作学习过雪山草地(一)朗读歌词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二)探究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交流、明确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三)小结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六、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中有关课文的录像,在音乐欣赏中回味两首歌词。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3、老山界(陆定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2、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3、学会用不同的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4、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的生活意志。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语段。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教学时长一学时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揣摩教学法、线索引导发、画面分析法、细节分析法、讨论法。第一学时一、教学要点1、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感受红军长征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2、让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3、让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诗词短片以及长征图片)同学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曾对红军长征这样描写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其中提到的“五岭”分别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其中的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那么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让我们重回历史,走进老山界。(把书翻到七年级上册34页)2、整体感知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1934年10月初,中共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经过福建、江西、广东,转入湖南;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冲过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越过雪山、草地,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市,1935年10月,终于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和,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山界正是红军经过老山界的时刻创作而成的。了解完写作背景,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作者。作者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被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答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呢并找到课文的写作特点。好,从这篇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篇记叙文。而又是采用顺序的记叙方式。记叙文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本文采取的是顺叙的方法。也就是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是文章脉络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是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现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接下来,我们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3、赏析课文深入理解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共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又分几个层次。通过刚刚的阅读,我们发现可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32段第三部分第33段接下来咱们就对课文依次分析第一段“我们”这里这长征的红军。“三十里”是至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突出了行军的艰难。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概括的介绍了老山界的高度,地理位置,写出了此次行动的对象,即红军部队。第二部分分为四层第一层是第210段第二层第1122段第三层第2330段第四层第33段详解第二部分第一层(211)写了行军难,山间巧遇农家,访瑶民。意在表现军民关系和谐。第二段中“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为什会“走不动”呢“走不动”是因为路程艰难道路崎岖,队伍被堵住了。“等了好久”“才走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都体现了红军所面临行路难的困惑。“红星”“纵队”是指当时中央一级机关人员在长征中编成两个纵队,分别为“红章”纵队和“红星”纵队。作者是在红章”纵队。“恰好”说明了当时红军喜出望外的喜庆。这时给人留下了一丝悬念,红军遇到的房子里面住的什么人呢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对待红军呢在第三段开头就做了交代,“这是一家瑶民”第五段中写到“请到里面坐”说明瑶民善良的性格。”在课文的第三段里一处写着“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男人听说有队伍就躲起来了是因为担心会被抓去当兵。男人为了躲避就躲起来了。”,但在第五段一处写着“照着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把两处联系起来,你是怎样理解的”照着习惯“说明军阀长期欺侮瑶民,看出了军阀政府留下的恶劣影响。“照着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则显示了红军政治工作从事群众工作的的好作风。两处联系起来,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鲜明地突出了红军的本质。除了这些对比的写法,我们发现课文对细节刻画的也很成功。找出文章中哪些词语表现出瑶民妇女的情感变化,并理解他的感情变化说明了什么和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瑶民情感的词语,从“惊惶”到“哭起来”,再到“道歉”,最后是“欢喜”。她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军,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在这里我想问一下,本文记叙的是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为什么用很长篇幅讲述他们与瑶民攀谈的情景这样做是在于说明红军意在解放受苦受难的百姓;还说明政治工作深入人心。第七段中的“汉人”指当时汉族的地主恶霸。第七段写出了瑶族妇女对红军这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的美好期盼,以及相信红军,被红军谈话感动。第八段中“仅有的一点米”“木头架成的一个灶”,说明瑶民家里的经济十分困难。但却把“仅有的一点米”拿出来给红军部队,说明瑶民的善良以及对红军的真诚。“他对我们道歉”,“道歉”再次体现了瑶民对红军队伍态度的转变。“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红军战士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帮助瑶民母女,反映了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宗旨,体现了一种崭新的军民关系。第二层(1122)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之”字拐路上行军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第12段中对景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好,讨论到这里。这样写形象的写出了星光与火把交相辉映的自然奇观,简洁地反映了山路的曲折,高大、陡峭,有烘托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层(第2330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写到老山界山顶,记叙山路崎岖难走和红军坚强意志,点名红军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讨论“抢了一碗饭就吃”,如何理解“抢”字,谈谈你的看法。提示“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你是怎样看的,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第24段中“无论如何”写出任务紧,任务重和红军攀登雷公岩的决心和意志。第25段中有一段是这样进行描写的“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九十度”“只有一尺多宽”,这说明山路陡峭,险峻。“很多马匹脚骨都摔断了”,侧面衬托山路之陡。第28段“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体现了红军吃饭难,物质条件拮据,已经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了。“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则体现了红军完全,坚不可摧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29段“职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不知道疲倦”女医务人员的不怕困难不怕辛苦,虽是女同志,但内心却无比强大,说明红军战士确实是一直坚不可摧的队伍。“机关枪声很密、正跟敌人开火”说明红军行军过程中出镜非常艰难。“远远地、显显身手呢”思考“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有什么含义明确红军不但跟自然界的艰险作斗争,而且还要跟围追堵截的敌人做斗争,可是红军并不怕敌军。作者写的很轻松,用嘲讽、揶揄的口吻,正反映了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此句既间接地交代了红军北上是因为肩负着民族解放的重任,又间接地交代了蒋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第30段写到“红军北上抗日”,点明了红军长征的目的。第30段中为什么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笨重的队伍战胜了。”明确“任务”指对红军做宣传、鼓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一个坚强的意志”指下定决定,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笨重”含有武器粗笨、辎重较多、机构臃肿等意思。用在这里,点名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第四层(第3132段)写在山顶休息之后,从山顶写到山下,记叙了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到达营地的喜悦之情。第三部分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结合前文所学的,以及文章最后一段所提及的“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这样写写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拓展延伸深入理解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第18段)和山腰露宿(第22段)两段。回答这样两个问题。(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从山脚到山道,视觉先从山脚往上望,再从“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采取仰视,而后向下看,采用俯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