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讲义 精品课教案(全套)._第1页
国际经济学 讲义 精品课教案(全套)._第2页
国际经济学 讲义 精品课教案(全套)._第3页
国际经济学 讲义 精品课教案(全套)._第4页
国际经济学 讲义 精品课教案(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经济学讲义目录第1章绪论1第11节经济学发展脉络1111微观经济学1112宏观经济学1113存在问题1114国际经济学的产生1第12节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2121国际经济学2122考试情况3第2章国际贸易纯理论4第21节斯密的绝对利益论4211斯密背景介绍4212绝对利益论模型4213图形分析5214评价6215题目6216绝对利益论的实证8第22节比较利益论9221背景介绍9222模型9223评价10224图形分析11225比较利益的分解(请参见动画演示)11226题目12227李嘉图模型的实证13第23节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14231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14232提供曲线16233出口的贫困增长18第3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19第31节HO模型及其分析19311背景19312假设19313论点19314评价20第32节里昂惕夫反论及生命周期理论20321历史背景21322里昂惕夫的证伪工作21323对于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21324HO理论的中美贸易实证23325国际贸易的新要素理论23326技术差距论24327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请参见动画演示)25第33节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2833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28332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28333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29334需求偏好的相似论(请参见动画演示)30335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请参见动画演示)31336总结与评价31337战略政策贸易理论32338贸易扭曲理论34第34节自由贸易理论小结(第二、三章)34第4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36第41节关税36411概念36412小国关税(请参见动画演示)37413大国关税(请参见动画演示)38第42节非关税壁垒39421进口配额39422倾销40423反倾销42第43节幼稚产业保护论46431理论基础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46432幼稚产业的定义47433局部均衡分析49434一般均衡分析50435对于幼稚产业保护论的评价50436幼稚产业保护论与WTO50437关税的有效保护率52第5章国际收支55第51节国际收支55511国际收支的三个概念55512国际收支表的构成(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平衡项目)55513国际收支表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57514国际收支状况的含义与经济分析59第52节国际收支的调节64521弹性法65522吸收法67523货币法68524外汇管制(FOREIGNEXCHARGECONTROL)68第53节阅读材料69第6章汇率72第61节外汇与汇率72611外汇72612外汇的作用(对照货币的作用理解)72613储备、官方储备、外汇储备、国际储备72614最佳外汇储备规模72615汇率75616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75第62节汇率决定的理论75621铸币平价说与黄金输送点75622国际借贷说77623购买力平价说(PPP)77624汇兑心理说79625战后理论80第63节汇率决定的利息平价理论81631利率与通胀率之间的关系81632费舍效应81633无通胀的远期汇率82634升水、贴水公式的推导82635实际汇率83第64节阅读材料83第7章要素的国际流动88第71节资本国际流动88711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88712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89713资本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请参见动画演示)91714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含义(长期、短期)9271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92第72节劳动力国际流动94721原因94722图形分析95723经济意义95第73节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95731技术国际转移概述95732国际技术转移经济分析95733技术转移的政策意义99第74节国际要素转移的其他经济效应99741两缺口模型99742外资引进的经济分析101743债务指标102第75节阅读材料103第8章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109第81节国际传导机制109811国民收入模型的扩大109812国际经济非均衡的传导110813阅读材料112第82节贸易乘数理论118821乘数理论118822贸易乘数120823贸易乘数的意义121第83节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122831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122832斯旺图示122833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123第9章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125第91节经济一体化分析125911关税同盟125第92节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作用128图表目录图表11国际经济学构成2图表21绝对利益论6图表22绝对利益论的实证8图表23比较利益论11图表24比较利益的分解12图表25比较利益论的实证13图表26相互需求原理15图表27相互需求均衡16图表28提供曲线17图表29出口的贫困增长18图表31要素价格均等化20图表32里昂惕夫之谜21图表33HO理论的中美贸易实证23图表34技术差距论25图表35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6图表36需求偏好相似论30图表37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理论31图表38自由贸易理论小节34图表39国际贸易理论结构图35图表41福利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剩余37图表42小国关税38图表43大国关税38图表44进口配额39图表45倾销属于第三级价格歧视42图表46幼稚产业保护论局部均衡49图表47幼稚产业保护论一般均衡50图表51国际收支表的构成56图表52国际收支表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57图表53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62图表542001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65图表55J曲线效应66图表611999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变动情况73图表62黄金输送点77图表63世界各国2006年GDP(前8名)79图表71资本国际流动的盒状图分析91图表72劳动国际流动的盒状图分析95图表73新古典价格刺激模型96图表74中性技术进步说97图表75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98图表76最佳外资引进102图表81斯旺图示122图表82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123图表91贸易创造125图表92贸易转移126图表93关税同盟127索引目录名词解释PPP理论68WTO原则109一价定律68广义国际收支52升水72反倾销税39比较利益10外汇64外汇倾销60外汇储备64外汇管制62汇率65价格承诺40关税34关税同盟107关税壁垒36进口配额36间接标价法65国民待遇109国际收支52国际技术转让84国际直接投资76国际经济学2国际储备64官方储备64实际汇率72直接标价法65金本位制65非关税壁垒41战略政策贸易理论29狭义的国际收支52绝对利益7贴水72贸易创造107贸易扭曲理论31贸易条件11贸易转移107费舍效应71倾销37黄金输送点67储备64提供曲线14最佳外汇储备规模64最惠国待遇109概念人力资本说19中性技术进步说88长期国际资本流动76汇兑心理说69目标汇率说70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89国际借贷说67国际游资75居民52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71购买力平价说67信息贸易理论20政策配合说106研究开发(RD)要素说20重农主义4重商主义4债务指标94流动资产选择说70热钱75特里芬法则64斯旺图示105短期国际资本流动75铸币平价65新古典价格刺激模型87静态债务94要点HO模型17MBK标准44反倾销39无通胀的远期汇率71比较利益论7世界贸易组织108出口的贫困增长16幼稚产业保护论43汇率决定的利息平价理论71汇率决定的理论65产业内贸易理论2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1关税的有效保护率49两缺口模型91利率与通胀率之间的关系71劳动力国际流动81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104技术国际转移83技术差距论20里昂惕夫反论18国民收入模型96国际生产折衷理论80国际收支状况的含义与经济分析56国际收支的调节58国际收支表的构成53经济一体化分析107相互需求原理12绝对利益论4贸易乘数理论99,101资本国际流动73最佳外资引进93人名小岛清44,45马歇尔14,17,59巴拉萨25巴斯塔布尔44邓宁80兰卡斯特25卡塞尔67司考特82弗农20,22艾奇沃斯14克鲁格曼25,29劳埃德25希克斯88李嘉图7里昂惕夫18阿夫达里昂69凯能19林德尔26波斯纳20肯普44迪克西特25俄林17哈罗德88,91威尔斯22胡佛鲍尔21格鲁贝尔20格鲁勃82格鲁拜尔25特里芬64钱纳里91基辛20梅达20斯特劳特91斯密4斯蒂格利兹25葛逊67道格拉斯21蒙代尔106赫克歇尔17穆勒12第1章绪论第11节经济学发展脉络经济学按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111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2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及双方福利的图形衡量3需求价格弹性与薄利多销的条件生产理论(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成本理论市场理论(价格歧视非完全竞争市场是国际市场的重要特征)福利经济学规范研究112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YCIG;NX,BOP)ISLM模型(图形分析、FE放在货币银行学介绍)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汇率)ASAD模型经济增长(哈罗德多玛模型的结论)113存在问题经典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仅限于微观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及市场)和单一国家,未涉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现实,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114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只是一般地研究经济个体之间的经济联系,没有具体涉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包括贸易、金融与生产要素。但在具体经济实践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往往具有其特殊性,因此产生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自由贸易理论(第二、三章)贸易保护理论(第四章)国际收支(第五章)汇率决定(第六章)国际生产(第七章)开放宏观经济(第八章)资本的国际流动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技术的国际流动经济全球化(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第12节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生产、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应用经济全球化图表11国际经济学构成12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是其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内的应用与延伸;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的国际配置、福利的国际最大化、国际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研究的主要对象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贸)、国际收支与外汇(国金)、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全球化)等。122考试情况统考分值2007年及以前,15分左右题型选择、名词解释、简答注意我在上课的时候提问的地方,就是有可能出选择题的内容要点。课程考试分值100分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考试形式闭卷第2章国际贸易纯理论“纯”理论1国际贸易早期理论,起源单纯;2只是解释现象(实证研究),没有价值观判断(规范研究),内容简单;3片面认为国际贸易有利,结论单纯。第21节斯密的绝对利益论211斯密背景介绍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地位经济学开山鼻祖,之前虽有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但无系统理论。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国富论),另著有道德情操论理论核心财富的形成劳动价值论财富的增加增加劳动数量,但存在天然限制;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研究重点)提高生产率分工分工的产生交换产生分工(与马克思不同)理论在国际领域的运用绝对利益论(绝对优势论)212绝对利益论模型假设1221(2个国家,2种产品,1种生产要素劳动)2斯密假定两个国家在生产不同产品时各有优势(绝对优势),是强强国贸易分工前(初态)劳动/产品XY总劳动投入A国1/12/13B国2/11/13总产出22如何判断生产率高低如何确定绝对优势注意要纵向比较(国与国之间)分工后(中间状态)劳动/产品XY总劳动投入A国3/303B国03/33总产出33注意总劳动投入未变情况下,总产出增加了,原因在于分工,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交换后(终态)产品XY变化量A国3121X1B国1312Y1设X与Y为11交换(如何确定交换比例在第三节分析)结论绝对优势存在的前提下,国际贸易通过分工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213图形分析1、回顾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无差异曲线。注意下图中的贸易三角形是如何形成的。图表21绝对利益论生产可能性边界又称为生产可能性线,PPF(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社会无差异曲线SICSOCIALINDIFFERENCECURVE或CICCOMMUNITYINDIFFERENCECURVE。其特点是,凸向原点、效用相同、越远效用越高、互不相交贸易三角形2、斜率的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截距表明绝对优势根据绝对优势确定分工生产点移动用X交换Y消费点向X,Y方向移动XY为11交换,X减少量(出口)与Y增加量(进口)相等图中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贸易三角形)斜率为45度。其中45度线由交换比例决定,交换比例由相对价格决定,因此该线称为世界价格线TW。TW分析只看斜率,与位置无关。这也说明了,存在国际贸易时,社会无差异曲线不再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而与世界价格线相切。3、无差异曲线和原点距离增加,表明国际贸易使得福利改善。214评价优点第一次从理论上对国际贸易的起因,及其利益的来源给出了解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缺点绝对优势不一定存在,即斯密假定不一定成立,因此解释能力弱。特别是对于强国和弱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无法解释。请参考下节结合英国历史实情的分析。215题目名词解释绝对利益亚当斯密提出,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若各国都从事其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得到绝对的利益。简答绝对利益论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组成的模型中,若两国分别在不同的产品生产成本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则两国应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对方进行交换即可获利,因此主张自由贸易。(加上图形及其分析)216绝对利益论的实证试分析哪些部门符合绝对绝对利益论。(用个人附加值代表绝对优势)11/21图表22绝对利益论的实证第22节比较利益论221背景介绍斯密理论中,A国和B国在X、Y产品生产上各有优势,势均力敌,各有强项,着重解释了强国与强国之间的贸易。但现实中,强国和弱国之间的相互贸易非常普遍(英国实情),对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解释要求。李嘉图通过进一步发展劳动价值论,并在国际贸易领域提出比较利益论。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222模型假设1相同的假设22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2不同之处在于比较优势的计算相对生产率(或机会成本)产品X相对于产品Y的生产率产品X的生产率产品Y的生产率分工前劳动/产品XY总劳动投入A国6/14/110B国1/12/13总产出22根据相对生产率确定分工相对生产率XYA国6/4154/6067B国1/2052/12注意相对生产率高低的判断与劳动生产率相同。注意要纵向比较(国与国之间)这里的相对生产率实际上就是机会成本。比如15表示,为了生产1单位X不得不放弃15单位Y。分工后劳动/产品XY总劳动投入A国010/2510B国3/303总产出325交换后产品XY变化量A国125115Y05B国3121X1设X与Y为11交换(李嘉图无法解释国际交换比率,实际上就是国贸价格,该问题由穆勒解决,在第三节分析)结论比较优势存在的前提下,国际贸易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223评价贡献以相对生产率代替绝对生产率进行国别比较,克服了斯密假定的限制,扩大了自由贸易理论的适用范围,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不足1无法解释国际价格的形成,未将劳动价值论真正贯彻到国际领域,揭示国际贸易发生的真正原因;2单纯认为自由贸易增进双方福利,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补充比较利益必然存在的证明相对生产率XYA国A1/AB国B1/B其中A、B均大于零。若AB,则1/B1/A若BA,则1/A1/B因此比较利益必然存在。224图形分析225比较利益的分解(请参见动画演示)设想一国从封闭经济转为开放,最先变化的是价格因素,然后分工才逐渐跟上(生产资源在行业间重新分配需要时间)。所以整个参与国际贸易获利的过程,就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价格(表现为TB线同TW线之间斜率的变化),然后才是生产点移动。可以相应地将参与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福利增量变化分解为两部分,并将由价格和分工所各自引发的福利增量分别定义。图表23比较利益论TB线是国内价格线,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I的公切线更加现实的生产可能性线,不完全分工。生产可能性线的截距表明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确定分工生产点移动用X交换Y消费点向X,Y方向移动XY为11交换,X减少量(出口)与Y增加量(进口)相等图中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贸易三角形)斜率为45度。无差异曲线位置提升,表明福利改善。贸易三角形价格线先旋转I2I1是得自贸易的利益(生产点不变,确保价格变动的独立性。)图表24比较利益的分解价格线然后平移I3I2是得自分工的利益(价格线斜率不变,确保生产点移动的独立性。)比较利益I3I1(I2I1)(I3I2)得自贸易的利益得自分工的利益226题目比较利益大卫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益。国际分工中若一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另一国,此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国应专门生产和出口那些该国能以相对低的成本生产的商品,并进口那些自己生产成本相对高的商品。通过自由交换均可获利。简答比较利益论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组成的模型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有优势,但两国分别在不同的产品生产成本上具有相对的优势,一国应专门生产和出口那些该国能以相对低的成本生产的商品,并进口那些自己生产成本相对高的商品,通过交换可以获利,因此主张自由贸易。(加上图形及其分析)227李嘉图模型的实证试分析哪些部门符合绝对绝对利益论。图表25比较利益论的实证第23节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斯密和李嘉图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相继做出开创性的巨大贡献,但都没有正面涉及商品的交换比例或贸易条件究竟如何确定,以及贸易利益如何在双方之间分割的问题。实际中代表国际贸易相对价格的名词贸易条件一般指每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贸易条件改善,是指与基期相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为贸易条件恶化。231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背景穆勒完全赞成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但与李嘉图强调供给不同,他非常重视需求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他认为贸易获利多少关键在于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他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需求派”。数学说明分工前单位劳动的产品XYA国1015B国1020根据相对生产率确定分工相对生产率XYA国10/1506715/1015B国10/200520/102注意相对生产率高低的判断。注意要纵向比较(国与国之间)(以下与李嘉图不同)交换比率A国10X15Y多于15Y,则参与交换B国20Y10X多于10X,则参与交换图示(请参见动画演示)图表26相互需求原理A国愿意交换区为蓝色部分B国愿意交换区为黄色部分两国重合部分,为交换成立的区域,绿色部分PA线为A国国内交换比率PB线为B国国内交换比率结论(利益分配)1均衡贸易条件,由相互需求强度决定,且双方正好吸收对方的出口(22);或称“相互需求恒等式”,即一国产品在同另一国相互交换时,其价值水平必须使本国的出口总值正好能够用以支付它的进口总值。(实际上就是说,P进口Q进口P出口Q出口,并且P由Q决定。注意这时国际收支平衡。)2A国对B国需求强度大于B国对A国需求强度(这就是相互需求强度的定义),则A国的相互需求强度较大,贸易条件PW越接近A国价格比率,B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越多。(可结合获利在图上表示,请参见动画演示)评价穆勒摆脱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仅从供给角度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的传统格局,把对需求的研究纳入的研究框架,弥补了斯密和李嘉图的不足,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但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未能对供给因素予以同等的重视。供求均衡的图形解释(请参见动画演示)图表27相互需求均衡1、A国国内供求平衡价格较低,表明在X商品生产上有优势,因此出口X;B国国内供求平衡价格较高,表明在X产品生产上没有优势,因此B国进口X。2、国际市场的供给由A国提供,但有最低价格,价格再低不如在A国国内出售;国际市场的需求由B国提供,但有最高价格,价格再高不如在B国购买。3、国际供求均衡决定国际价格PW;4、PW确定国内进出品数量;5、进口与出口相等;价格的进出口平衡机制。232提供曲线在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利益来源与分割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上,第一次将供给方面的因素和需求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加以全面系统考察的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他提出了提供曲线,并由艾奇沃斯加以系统化、一般化。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关于提供曲线形状的四种假设设某国出口X,进口Y。排除规则交换要求正比关系排除A和B;与进口(需求)相比,出口(供给)受到资源限制排除C。由提供曲线确定相对价格图表28提供曲线233出口的贫困增长图表29出口的贫困增长1生产可能性线扩张劳动扩张(221模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发展中国家2国际价格线变动国际市场占有率高(X出口导致国际市场X供给,致使PX)3福利需求价格弹性小(YPXQ,PX但Q,Y的条件就是ED1,这与薄利多销正好相反。)生活必需品4不断恶化(长期动态)高度依赖X的出口本章小结221模型总体评价1理论上,解释了国际贸易的起源,及价值来源,均衡价格的确定;2现实中,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不利于长远发展。出口的贫困增长就是只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忽视现代化工业和科技发展,导致贫困的例子。“纯”理论第3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以古典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诞生,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为了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对抗,资产阶级学者纷纷放弃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穆勒虽然赞同比较利益论,但将商品交换归因于需求因素,开始放弃劳动因素。马歇尔从根本上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贸易条件取决于各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的提供曲线。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抹杀劳动要素的特殊性,并将资本要素引进模型,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劳动价值理论彻底分道扬镳。第31节HO模型及其分析311背景由瑞典人HECKSCHER和OHLIN(后者成为1977年NOBEL经济学奖得主)在1919至1933年间提出,又称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仍然是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确立的基础已经不是劳动生产率差异,而是“上帝的恩赐”,即自然资源。312假设1222(两个国家,两个产品,除劳动外,多一生产要素资本)2生产函数相同(与221的生产率存在优劣势不同)3所有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国内自由流动,国际间不流动(要素国际间流动属于国际生产,不属于国贸)4一国资本丰裕,价格(利率)低;一国劳动丰裕,价格(工资)低5其它忽略313论点1贸易起源生产函数相同,但要素存量不同,可导致生产成本差异劳动丰裕,工资低,劳密产品成本低;资本丰裕,利息低,资密产品成本低。2贸易分工生产与出口相对丰裕要素密集产品注意与前面理论的重大区别3贸易结果长期会呈现要素价格均等化丰裕要素价格低密集使用,需求,要素价格稀缺要素价格高生产规模减小,需求,要素价格价格低的,价格高的,贸易对象国情况分析类似国与国之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图表31要素价格均等化也可以这样理解虽然假设3约定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但要素的价格仍然像可以自由流动的国贸商品一样,可以形成一个国际价格,其内部机理在于,要素其实是被蕴含在商品之中,参与了国际交换。关键词丰裕、稀缺、密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314评价进步1、引入新的生产要素资本2、用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原因、模式及作用不足1、假设生产函数相同,忽视技术变量2、未考虑需求因素,影响适用性第32节里昂惕夫反论及生命周期理论美国LEONTIEF,1973年NOBEL经济学奖得主,在本章节中重点介绍其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国际贸易的HO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的情况。321历史背景HO理论提出以后,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空前繁荣。322里昂惕夫的证伪工作1953年,里昂惕夫运用其发明的投入产出法估算美国出口与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由于当时美国进口的外国产品数据不全,里昂惕夫不得不采用进口替代品的数据)。我们知道,二战后,美国资本相对丰裕,根据HO理论,美国应当出口资本密集产品,进口劳动密集产品。但里昂惕夫的计算却得出了出乎意料的结果。1947年1951年每100万美元商品的要素投入量出口进口替代出口进口替代资本美元2550780309133922568002303400劳动人/年182170174168人年均资本量美元14010181801297713726人年均资本量比率或资本劳动比(进口/出口)130106图表32里昂惕夫之谜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1947年进口品的资本劳动比是出口品的13倍说明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与HO理论相反;运用1951年数据,结论依然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迷。1956年里昂惕夫再次进行实证检验,再次将HO理论证伪。323对于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1、里昂惕夫的解释里昂惕夫本人也觉得反论难以置信。他认为可能是因为美国工人劳动生产率是外国的3倍,所以在计算时应将美国工人数乘以3,从而得出“美国是劳动丰裕国家”这一结论。然而该解释却被认为是一个“貌似合理但近乎诡辩的假定”,并与HO理论的假定2有直接冲突,没有被学界广泛接受,里昂惕夫自己后来也否定了它。2、要素密集度逆转里昂惕夫在利用美国数据对HO理论进行验证的时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被称为里昂惕夫反论。要素密集度逆转是对反论的一种解释。一种产品在劳动充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充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就会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譬如小麦在美国的生产,大农场和机械化作业,是资本密集型;在非洲的生产,手工作业,是劳动密集型。不能以本国产品的要素密集性质来代替别国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性质。假设实证数据表明美国从非洲进口的小麦,不能认为美国对小麦的进口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而恰恰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里昂惕夫计算时,采取美国生产的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而不是实际生产国的。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与HO理论相反的结论。评价由明哈斯提出的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对里昂惕夫反论提出了一种解释,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仅就两个国家的相互比较论,虽然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的确可能发生逆转,但此两国间却很少有建立在要素禀赋状况基础上的双边贸易,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商品更多的是在第三方市场上展开竞争。(实际上指,非洲具有劳密的比较优势,美国具有资密的比较优势,都可以进行出口,因此双方的竞争主要发生在第三方市场上,即作为供给者之间产生竞争。)进口小麦非洲生产劳密证实美国生产资密证伪324HO理论的中美贸易实证图表33HO理论的中美贸易实证325国际贸易的新要素理论随着人力资本、科研技术和信息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性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一些新型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1、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凯能(PBKENEN)认为,应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等看待。物质资本是通过储蓄和投资形成的,一旦形成后,能再生产并不断增殖。而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对一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回顾HO理论也运用比较优势,不只是比较利益论)产生作用与影响。因此,该学说认为新时代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样重要,一个国家应重视人力投资,取得好的投资效益,才可能产生新的比较优势。2、研究开发(RD)要素说研究与开发要素说主要是基辛(DONALDKEESING)、格鲁贝尔(HERBERTGRUBEL)、梅达及弗农(REMONDVERNON)等人提出的。显然,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而充裕的资金、丰富的自然资源、高质量的人才是从事研究与开发的条件,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是研究与开发产业化的基础,研究与开发的变化可以产生新的比较利益,它不是靠扩大已有的规模,而是通过向研究与开发进行投资取得的。在实际衡量中大多利用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来计算它。该学说强调了科技在国际贸易优势形成中的作用,符合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3、信息贸易理论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占有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可以促进一国贸易格局的变化。目前这种理论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充实,但它却代表了重要的发展方向。326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GAPTHEORY)进步性1、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引入模型;2、弥补了HO理论关于生产函数即技术水平一致假定的不足,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3、由于技术变动包含了时间因素,技术差距理论被看成是对HO理论的动态扩展。技术差距理论1961年由美国学者波斯纳(MVPOSNER)提出。技术差距论认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以技术差距的存在为基础进行的。通过引入模仿滞后(IMITATIONLAG)的概念来解释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在创新国(INNOVATIONCOUNTRY)和模仿国(IMITATIONCOUNTRY)的两国模型中,创新国一种新产品成功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术之前,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这种技术领先的产品。随着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模仿国开始利用自己的低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这种商品并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量逐渐缩小,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要点如图1、T0T1为需求滞后,取决于收入因素、模仿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2、T1T2为反应滞后,取决于模仿国厂商的反应,以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3、T2T3为掌握滞后,取决于模仿国取得技术的渠道、消化技术的能力等;4、T0T3为模仿滞后,之后模仿国便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出口。5、T1T3为两国因技术差距而造成的贸易期间。图表34技术差距论327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请参见动画演示)1、背景产品生命周期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雷蒙德弗农(REMONDVERNON)创立的一个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它指的是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状况与获利能力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如同生物的生命历程一样,有一个从投入、成长、成熟至衰退的过程。威尔斯等人以美国技术创新为中心,将其引入国际贸易理论,用以解释美国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这一学说成为二战后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将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将国际贸易和比较优势从比较静态分析推广到了动态分析,认为能够进入国际贸易的新型工业化消费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划分为数阶段。在不同阶段上,新型工业化消费品的产品特性、国际生产区位和贸易格局各有不同的特点。图表35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三阶段划分如图,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可以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1)T1至T2是新产品阶段技术创新国首先发明了一种新型工业产品,更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在国内生产和销售。技术创新国在国际生产上具有完全的技术垄断优势,有可能通过这种技术垄断优势获得国际竞争能力而向其他发达国家市场出口这种产品。(2)T2至T3是成熟产品阶段技术定型、生产和消费规模扩大,有能力向国际市场大规模生产和出口。而其他发达国家开始仿制这种新型工业产品(可能技术转让授权、技术侵权仿冒、自主开发),技术创新国的垄断优势逐渐减弱,但其生产规模和效率优势以及销售渠道已经确立,仍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3)T3以后是标准化产品阶段技术完全定型和标准化,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丧失,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已经高度成熟,新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成本价格优势。这时候,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上最理想的低成本生产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或跨国投资把新产品生产区位配置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随后,其开始向发达国家市场大量出口返销这种工业品,发达国家的这种新型工业品产业开始衰退,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3、各阶段的国际贸易特点新产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产品特性、竞争优势、贸易格局、生产区位都有不同的特点(1)生产区位的变化新产品阶段国际生产区位中心在技术创新国;成熟产品阶段逐渐扩散到其他发达国家;标准化产品阶段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竞争优势的变化新产品阶段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技术垄断和产品差别是贸易优势的重要来源;成熟产品阶段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差别和技术差别作用减弱,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作用开始加强;标准化产品阶段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和产品差别优势完全消失,大规模投资的约束作用也下降,成本优势成为竞争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3)产品需求的变化新产品阶段技术创新国其他发达国家是主要的消费市场;成熟产品阶段所有发达国家是消费者;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开始增长;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全都是重要的消费需求市场。(4)贸易格局的变化新产品阶段创新国是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成熟产品阶段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都成为生产中心,激烈争夺发达国家的市场,其产品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标准化产品阶段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生产中心,并开始向国外市场大量出口产品。4、产品生命周期说的理论意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创新性。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经济因素,并同其他因素比如资源的价格,工资的高低等结合起来,共同解释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变化,比传统理论前进了一大步;2、它用一种动态的眼光来分析产品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各国在不同阶段具有的不同比较优势,由此出现国际贸易的商品流向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3、该理论在现实应用上能够解释产品在国际间的转移,有利于指导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当然,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第33节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33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更适合于说明产业之间的贸易问题,例如,用一国的农产品如大米去交换另一国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或者用一国制成品中的纺织品和另一国的钢材进行贸易,这些产品间的国际贸易就是产业间贸易问题。这种产业间的贸易已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或HO(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解释。20世纪50年代末期,欧洲共同体组建以后,研究发现其内部贸易格局和专业化分工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式展开的,大量的区域内部贸易的是同种类的产品,即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从此,把这种商品的交换称为产业内贸易。例如,法国既向德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德国进口轿车;法国用自己生产的葡萄酒去交换英国的威士忌。这种贸易现象显然用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无法做出满意的解释,因为西欧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差别不大,技术水平差别不大,同一产业部门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差别也不大,所以这种现象必须用新的贸易理论来说明。332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两大类。同质产品HOMOGENEOUSPRODUCTS是指(1)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2)生产区位不同(3)制造时间不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以下情况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例如水泥、黄沙和砖瓦等等,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重非常大,从而使这些产品的贸易半径比较小,这种产品的消费者会从最近的原料生产点来获得这些产品,而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决定了这些产品生产的区位。因此会出现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这些产品的情况。例如中国在其边境贸易中,在北部边境向某国出口某一产品,在南部边境从邻国进口这一产品,而不必花费非常大的成本在国内将此产品从北部运到南部。这样便出现了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香港和新加坡,进行大量的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这种进出口贸易商品的基本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通过提供仓储、运输等服务来实现商品的增值,成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案例印度与日本海运2007年8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率领由243人组成的历史上最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了印度。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大国,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发展中国家;日本标榜自己是亚洲民主国家的橱窗,印度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两国同为亚洲大国,又没有历史积怨和领土纠纷,而同时又都与中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棘手矛盾。日本是一个贸易大国,其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的95依靠海上运输,其中石油有70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此外,日本每年还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出口货物需通过印度洋到达中东和欧洲。这就意味着,确保自波斯湾经阿拉伯海和印度洋至南中国海的石油运输线至关重要。正因为此,日本将这条线称作自己的“生命线”。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舰前往印度孟买港,以参加“防范海盗及海上恐怖活动”的对策联合训练。海上保安厅自2000年起便向亚洲各国派遣巡逻船,并定期进行训练。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一国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及其自然灾害可能会引起一个国家进口一些其他时候出口的产品,简单的事例如一个南半球的国家可能在他的农产品(水果)收获之前从北半球国家进口,而在收获之后向北半球的那个国家进行出口。这同样出现了产业内同质产品的贸易。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如在金融全球化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中的金融部门等经常同时“进口”与“出口”。此外,还可能会由于政府干预造成了国内价格扭曲,而作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便从事同时进口和出口的活动。333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DIFFERENTIATEDPRODUCTS又叫差异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产品差别可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方面,如中国国产的红旗牌轿车与丰田、大众、沃尔沃、雷诺牌轿车是不完全一样的,即便是碳酸饮料因不同厂家生产的品牌不同也被认为是异质产品。对于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做出理论解释比较简单,对于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探讨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重点。334需求偏好的相似论(请参见动画演示)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SBLINDER)在1961年出版的论贸易与转变著作中,指出不能仅仅从供给方面分析国际贸易,因此他重点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家间贸易的原因、模式,提出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EO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从而从需求角度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现象。林德尔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问题取决于它们需求结构的重叠程度,因为富国也有穷人而穷国也有富人。这种需求结构的重叠程度决定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流量和规模。因此,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又被称为重叠需求理论(THEOVERLAPPINGDEMANDTHEORY)。图表36需求偏好相似论如图,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X,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商品越高档,品质等级越高。OP线表示人均收入水平与消费的每种产品质量等级之间的一般关系,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的品质等级也就越高。A国的消费者人均收入为A,对商品质量需求的范围由A表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需求是一个范围而不是OP线上一点,其原因就在于一国的消费者的收入是有差别的,既有穷人也有富人。B国的消费者人均收入为B,高于A国,并且消费产品的质量范围为B,也高于A国。两国需求产品质量等级中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重叠,用阴影表示,即在阴影范围的商品两国都有需求。这种质量的产品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335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请参见动画演示)产业内贸易是以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为前提的,产业内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精细、越多样化,越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实现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此时企业的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经济利益来源。设两国生产可能性线相同,凸向原点(回顾几种生产可能性线形状),表明存在规模经济(产量,平均成本),一般产品生产情况是先存在规模经济,而后变为规模不经济。根据生产可能性线的定义(全部资源用于生产),一般为规模不经济,该模型是例外。图表37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作为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利益来源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条件,即差别产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垄断竞争关系;每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国际市场必须是开放的和一体化的。336总结与评价(1)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其假定更符合实际,扩大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应用范围;(2)不足基本属于静态分析。337战略政策贸易理论1、概念战略政策贸易理论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贸易干涉与干预的基础,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干预(如税收、补贴、经济合作等),在对本国至关重要的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比较优势,而这些生产领域具有很强的各种前后向的联系,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该理论常常与产业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贸易获取利益,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2、战略贸易理论及战略贸易政策上世纪80年代,克鲁格曼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分析框架基础上的,不能解释全部的国际贸易现象。他运用垄断竞争理论对产业内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释,并建立了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为基础的不完全竞争贸易模型,被称为战略贸易理论。战略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要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首先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一般非常困难,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应选择有发展前途且外部效应大的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使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凸现贸易优势、提高竞争能力。该理论还认为,对外部性强的产业提供战略支持,不仅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使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