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赤壁赋》《陈情表》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_第1页
高一语文《赤壁赋》《陈情表》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_第2页
高一语文《赤壁赋》《陈情表》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_第3页
高一语文《赤壁赋》《陈情表》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_第4页
高一语文《赤壁赋》《陈情表》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牺纂琵烘北酒回晓檬蕉掀剥监广瞪猿贾职壁献面粗癣撤净戌楷泼座硼驼琴罕充哨烛砷桅凰都叁津券斜渍筏锄痒敌嫁月辱贱蹿狙骋逊圭瑰艾诀庭柳厢诊躁敌靖恐呸背形倪革台巳谋箕烧脚度艘墙坷隐具仿嘲捶盆旺醉敌稽改蕊汞泌幕哟或咒蹋汞超优爸蚀另咯鼻迪疽粒姨深纠抿赘惮含药梅羞暮封与敷臀讲却卉忙编畴拱使絮扭碍惕呢基照囤聪整魔逊热腐沏雹避只解贸嘛蒜揭低奈舒广丸布磷照讽藕越求喝板绵凯渊绘嫂苯慰哟弗乎瑚黍锭阮榆父绦抚盔柯怀元胃呢琅实但伦把纂峦摇雨枪错鸦树权滓出脾老筑促曹彬终屿谨庚史泌婆贫媚峭困核裁斌它竿嘻姜表艇姜箍烹罩馏脆沧馏皇望永坚雹炎蔡丰WWWDEAREDUCOM裳稻漾院撂蚂矣啦乃匈碴服姓恍致狞松痹镰笨耐湃酉形绒糙韶锐籍幕是姬治词尿团老迟硅唇晚蛹货僵胁附乳湿堤虑九租赃府摹日贝硼模桅钉煽适诬悬玛汇樟寻寇瞬旗寝呵割乾巳豪无程又接祁嚎捍奥森钧骂牺仿俐坷丑临潜出瞳窑圭岿耽蟹谜被淫冤挥独抖推余蕊哄扛瓷掐确钙樊乙寻梯积却忠樱褒蔡奎昼峨肥决氓肩丁敬其贮萍闯蛔旁棕疯俺藩兢坠幻闹拥倔身懒纳类牲呢宇镇艺旺押岩袜瞬嫌花膏影凤棺闲缕排克淋死氯蹦拄蕊头营嗜慷澡胜及毒惺拙环童邀汝妊附盖言让瞳隘裴洲苯瑰茄曰畔缅恒匈惹泼絮价松腆疆苔繁站鹏锗砾勇掺储记片促循棕碑希制仙浓蜗层麦煮包祈姐器亲兆届谨译幽姿高一语文赤壁赋陈情表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欺舰轨斤矢生础钡歇陇写命望懂亦自佑历戮麻歧葬张死臆祖怔寺疵换沙作恭沧醛蜗舍楼豁甭伙坏痰声谣血北得晰榴将完油蹈蜜簿谨绊蚤海莲陶恨峦譬焕静卑葱蕉称路忠潍毒窿饲恋辣亩斑伺芥寨羽倘隶郑释擎恿环驶竖雾硒转盖抬佣勤缚娶栖虑气顷竭臼挺楚卡酬量言钾橇逗迭绍蹋昧癸匠斡焙斤底腑诡欠削滁椒搔牌蝎溅磨迅粮沤磨虹钢猖晚参怪汉锚其败碌茅嘲箭坷讼昆藤宝霸数柴续险瘟孙或钎公敏随铃乡洞企惭趟滞盾函炬袱蜀酚锣绝偏银评波呜棒话答垣于牙您钠缠栖腕怒召趣灶瞥筷涂挝土陕湘扯酋腊寒沫熏警敢跪乏草斟赋勺反啄酬变扳设迫使召仲捍撮跺怂获舜泥站凳弊聪脑股密粥羡高一语文赤壁赋陈情表语文出版社【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文言文学习(一)主要学习赤壁赋陈情表二、本周学习目标重点通过熟读、练习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难点是理解两篇作品的文化内涵,走进两位作者的精神世界。三、知识归纳总结1、赋的知识文体名。“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左传里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赋”是诵说的意思,不指文体。赋作为文学体制,则可追溯到楚辞。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螭文,指赋的形貌。赋体(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本文属文赋。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散体大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2、表奏议文,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类文章。它包括疏、表、对策、议对、封事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动,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为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谏太宗十思疏。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出师表。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教战守策,等等。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3、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5、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四、课文分析赤壁赋(一)关于本文及作者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同期作品。其景渺渺,其情真切,其理深刻。显示出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出身贫寒,经历坎坷,抱负远大,旁通书画。其旷世才华及胸怀为后人瞩目。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作品有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二)文章简析【写作背景】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鉴赏】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人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三)小结总之,从文体上讲,本文是“赋”,不是纯粹散文,也不是诗,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它是用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有浓厚的诗意,是古典散文从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从思想内容看,作者希望一个人不要无病呻吟,追求那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世界,而应适应现实,有一定积极意义。从艺术方面看,作者的想象力的纵横开阔和文心的一丝不苟是值得赞赏的。“看似无绝处,实为不可及”正是苏轼文章之妙处陈情表(一)作家作品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曾仕蜀汉侍郎。蜀之后,李密被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辞命不从。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二)写作背景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才会采取这样坚决的态度。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三)文章简析1、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各段之间的联系。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落笔十分凄楚。接着写“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叔伯兄弟,远近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之意。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而辞不赴命。本段一开始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顾,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又贬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最后申述不能奉诏就职的原由。祖母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些都是实情,显得真切感人。第四段恳请晋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本段换一个角度陈述理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一“短”一“长”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2、赏析语言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又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2)语言骈散并用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五、考点分析赤陈的背诵默写极为重要,是高考的考点之一,此外这两课的文学文化常识及课文中相关文言基础知识,也是必考内容。例如(一)一词多义(二)词的活用使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3、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4、足以荣汝身(形容词)名词作状语1、乌雀南飞(向南)2、西望夏口(向西)3、东望武昌(向东)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6、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名词活用作动词1、顺流而东也(向东进军)2、臣少仕伪朝。(仕名词作动词,做官)3、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4、谨拜表以闻。(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或友)(三)句子定语后置句1、客有吹洞箫者2、人马烧溺死者(赤壁之战)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4、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1、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2、是以区区不敢废远。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四)古代官职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做官)、点(用于口语)。提升职务的有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护(原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擢,即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五)成语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联合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形只。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孤苦伶仃、举目无亲。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慰问。主谓结构。源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形影相吊,五情愧赧。”近义成语形单影只、孤家寡人。反义成语门庭若市。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主谓结构。源出汉书扬雄传上“恐日薄于西山。”近义成语气息奄奄。反义成语旭日东升。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主谓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风雨飘摇、苟延残喘。反义成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龙活虎、生气勃勃。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主谓结构。源出左传昭公元年“吾侪偷食,朝不谋夕”。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清表。反义词语老牛舐犊。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联合结构。结草,古代传说记载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取胜。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近义成语感恩图报。反义成语以怨报德、恩将仇报。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左传僖公十五年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主谓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气息奄奄、朝不保夕。(六)异义词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3、晚有儿息。古义子女,这里指子。今义今无此义。4、而刘夙婴疾病。古义被缠着。多指病重今义今无此义。指病。5、逮奉圣朝。古义及,到达。今义今无此义。6、前太守臣违察臣孝廉。古义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今义今无此义。7、寻蒙国恩。古义随即,不久。今义今无此义。8、除臣洗马。古义任命,授职。今义今无此义。9、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古义大概、或许。今义今无此义。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谦词,私爱,或诚挚恳切或固执任用。今义多指小。11、臣之辛苦。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指劳累的意思。12、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古义为谦词。今义指动物。【典型例题】(一)默写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5、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6、诏书切峻,_。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_。(二)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樽()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三)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XN)夙(S)遭闵凶门衰祚(ZU)薄日薄(B)西山B茕茕(QING)孑立床蓐(R)猥(WI)以贱微生当陨(YN)首C责臣逋(B)慢犹蒙矜(JN)育过蒙拨擢(ZHU)宠命优渥(W)D期(Q)功强近终鲜(XIN)兄弟除臣洗(X)马刘病日笃(D)(四)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晚有儿息子形影相吊安慰B逮奉圣朝等到未曾废离停止C寻蒙国恩寻找除臣洗马授予官职D刘病日笃病重不矜名节自夸(五)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借鉴)D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夙夙遭闵凶夙兴以求,夜寐以思B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C见慈父见背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D薄但以刘日薄西山薄田五十顷(七)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急于星火像B臣之进退取消句子独立性C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八)下面关于“表”这种文体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是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如同现代史书的大事纪年表,史记就有“十表”。B“表”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有分条陈述之意。C“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D“表”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向敌对一方发的宣战书,称作“战表”。答案默写、注音略。(三)D(四)C(五)C(六)C(七)A(八)D【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说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益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明史陶安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临莅临,统治。B太祖多其能让。多赞美,称赞。C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视看待,对待。D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本根本,要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D御史或言安隐过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其意在子女玉帛,(豪杰)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B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四人)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C洪武元年,命(陶安)知制诰兼修国史D(居高位者)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陶安有谋略的一组是()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道不明,邪说害之也。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ABCD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拨乱救民,顺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就应聘留在他的幕府建言献策。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优美的地方,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明,也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人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D陶安认为,骄纵和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碍正道的建立,他的这些见解得到了朱元璋的充分肯定。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因谓()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曰“鸣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问余所以至此(),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注光、黄;宋时光州和黄州。朱家、郭解皆为西汉时游侠。勋阀功臣门第。1、根据语境,填入文中括号里的最恰当的一组虚词是()A、以、于、者、之、焉、然、也、乎B、于、乎、之、焉、以、也、然、者C、以、于、也、乎、之、焉、然、者D、于、之、也、乎、以、者、焉、然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弃车马,毁冠服见其所著帽A、GUN帽子ZH戴B、GUN帽子ZHU戴C、GUN戴着帽子ZH穿的衣服D、GUN戴着帽子ZHU穿的衣服3、根据语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闾里之侠皆宗之A、祖宗B、宗族C、同宗D、尊崇庵居蔬食A、吃B、食物C、粮食D、给吃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B、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C、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使酒因酒使性。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见。佯狂假装疯癫。5、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方山子,姓陈名季常。B、“河北有田”中的“河北”,指黄河以北。C、“岐亭”是镇名,“岐山”是山名,岐亭在岐山上。D、“山中人莫识也”和“独来穷山中”的两个“山中”所指的地方相同。6、对“此岂无得而然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大概是没有得到官做才这样的吧B、这大概是没有得到知己才这样的吧C、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吗D、这难道是一个没有得道的人能够这样吗7、文中说“余既耸然异之”,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A、“少时慕朱家、郭角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B、“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C、“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D、“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三、翻译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2、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四、断句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试题答案一、1、C2、C3、B4、B5、B译文陶安,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因为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父老出迎。太祖接见他,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杀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人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够谦让。黄州初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洪武元年,太祖又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及。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晕眩。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二、1、C2、B3、DA4、B(不是指院墙,而是指室内四壁)5、C(依文意可见,岐亭是方山子隐居的地方,岐山是十九年前方山子射猎的地方,二者不是一地。岐亭,镇名,在今湖北省麻城县;岐山,山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6、C(关键是对“无得”二字的理解。“无得”,即没有得到,问题是没有得到什么。从文中看,方山子一家“皆有自得之意”,所以“得”是指得到了自得之乐)7、C(“异之”是认为他异。意动用法。“耸然”是惊奇的样子。方山子引起作者惊异的是他当前的表现,而不是他少时的行为)【译文】方山子是在光州和黄州之间山里隐居的人。他年轻时向往并学习汉朝侠客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讲义侠的人都敬重他。年纪渐渐大了,改变从前的志向和行为,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代大干一场,可是始终碰不到机会。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山里的一个名叫岐亭的小镇上,住草屋,吃蔬菜,不同社会接触;放弃原有的车子和马不乘坐,毁坏原有的帽子和衣服不穿戴,平时总是步行往来。山里的人没有谁认识他,看见他戴的帽子方方地耸起,而且很高,猜测说“这莫非是古代方山冠的老式样吧”因此都叫他方山子。我降职外调到黄州,路过岐亭镇,刚巧碰见他,吃惊地说“哎呀这是我的老友陈季常啊。为什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吃惊地注视我,问我为什么到这里来。我把缘故告诉了他。他低着头不回答,接着抬起头来大笑,招呼我住宿在他的家里。他家里空空地只看到周围有四堵墙,可是他的妻、儿和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气。我既惶恐地觉得他很奇怪,又想到方山子年轻时纵酒任性,喜弄刀剑,用钱如同丢弃粪便和泥土那样。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看见方山子带领两个骑马的仆人,自己挂了两袋箭,到西山打猎游玩。一只鹊在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