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思想的现代社会意义_第1页
“无为而治”思想的现代社会意义_第2页
“无为而治”思想的现代社会意义_第3页
“无为而治”思想的现代社会意义_第4页
“无为而治”思想的现代社会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为而治”思想的现代社会意义导读对“道”的含义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进行了讨论,进一步又探讨“无为”思想对当前时代个人价值、组织管理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启示。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之一。他著的道德经一书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书中蕴含了像“无为”、“道法自然”、“大道无形”、“少私寡欲”、“顺其自然”、“守静制动”、“致虚守静”等探讨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深刻思想。文章首先探析了“无为”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涵义,并对“无为”思想的依据“道法自然”进行了分析,对“道”的含义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进行了讨论,进一步又探讨“无为”思想对当前时代个人价值、组织管理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启示。关键词老子无为道自然启示一、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和根据1“无为”思想提出的背景(1)时代背景。老子所经历的时代,时局动荡,战争频繁,社会形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这一个时期里,中国正在经历社会形态的转变,各类社会矛盾突出,伴随着诸侯国的崛起,周王朝的实力也不断地减弱。在这个过程中,在诸侯国中相继浮现出了大国争霸的局面,相互之间战争频发,然而,正所谓春秋无义战,这些战争基本上都是为了扩展诸侯国的领土,争夺劳动力而产生的,并不是出于捍卫某种正义或者保卫政治道德原则的“义战”。除此之外,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地位逐渐升高的地主与奴隶主贵族之间也产生了剧烈的矛盾,在经济层面上渐渐变强的地主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政治权利,要求能够享受同贵族一样的权利,这自然会导致剧烈夺权斗争和战争冲突。在这些频繁发生的战乱中,剥削阶级通过争夺权力和土地的战争获得自身的利益,而老百姓是最终的受害者,民不聊生,如墨子所讲的“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当时环境下,老百姓凄惨的生存状态。在这剧烈的冲突和变革中,原有的秩序已经被打破,人们的观念,对于世界,人生价值的看法也在冲突和变革中演化,但是,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人们渴望能有一个秩序,天下能够进入一定的轨道,在这个天下无道的时期,原有旧势力的罪恶与丑恶,新兴力量的残忍和贪婪都逐渐地暴露出来,老百姓被折磨地难以生存,在这种局面下,当时的政治家和学者们都在考虑这个时代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如何才能拯救这个世界所以此时也闪耀出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思想。(2)职业背景。老子出生于楚国,他在崇尚仁义礼乐的春秋时代,提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的言论,说明他的思想是非常具有批判性的,春秋时代的楚国被人们认为是蛮荒之地,距离周朝的文化中心距离较远,这也从侧面显示了,楚国人受到周朝仁义礼乐的影响比较小,“楚人虽不沾周之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之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这种楚地的新思想与文化,使得老子本身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老子在周朝具有史官的身份,这可以说明,他是一个至少对古代文化学识很丰富的人,通过其在任期间对民间疾苦的所见所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老子发现社会上的种种问题,都归根于当权者的“有为”,受到压迫的百姓和奢靡腐败的贵族导致老子对当权者的不满,老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论,能够影响当权者改变其“有为”的统治方式,使天下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实现“无为自化”。楚人出身的老子处在动乱的时代下,通过其丰富的学识,以一个隐士特有的静观方式,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他看人生社会问题,总是先跳出现实的社会人生之外,站在宇宙的高度,俯视社会人生,从宏观的宇宙出发,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进行多方面的围观审视,从而构成了以“道”为最高本体,以“自然无为”为精神实质的哲学体系。2“无为”释义首先,我们需要回归老子的时代,弄清楚“为”的含义,从象形结构的角度来说,“为”字从象从爪,最初始应该是指人从事劳动的意思,根据郭沫若的说法,“为”字的意思是“盖示以象从事耕作”,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为”字在它最初的意思应该是指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类的活动。到了殷周时期,“为”的意思不再只是指农业生产活动,而是被用来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活动,比如在易经所提到的“不利为寇”、“利用为大作”,我们可以看出“为”的意思已经拓展到了政治、文化、军事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不仅仅局限在农业生产活动的范围内了。通过对“为”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对“无为”的含义进行分析,看到“无为”,一般我们都会联想到的印象就是“无所作为”,这主要是由于“无”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与“不”的含义是相同的,自然而然就会对应出“无为”就是“不作为”,“无所作为”,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对于老子“无为”的理解,我们应该透过老子当时所处时代下的语义环境去进行分析,通过“为无为,则无不治”以及“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通过这两句话的分析,无为和有为相对,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无”就是对有的否定。那么“有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对“有”字的含义进行分析,在说文中的解释是“有不宜有也”。对于“宜”的解释,在说文中的意思为“所安也”。通过上述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有”表示这一种“不安”的有,和如今我们对“有”的理解已经完全不同,现在我们认为“有”就是与“无”、“没”相对,代表着“拥有,具有”的意思,并不包含不宜有的意思,而在当时,“有”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不应当有的具有”的意思,我们可以认为在老子当时的语义环境下,“有为”或可解释为“不宜有之为”、“不当有之为”,根据上文对“无”的理解,“有”、“无”相对,那么“无为”就是“有为”的否定含义,应该代表的是“无不宜之为”、“无不当之为”。根据徐梵澄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将“无为”等同于“不为”,意思就是社会上的人们什么都不用做了,或者说只是进行满足日常生活的行为就可以了。这样一来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到最后,人们的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这一种让人们基本生存都出现了问题的无为,与老子所愿景的理想社会相抵触,同时也与道教所倡导的延年益寿相抵触。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按照老子所处时代的语言环境,是不能将“无为”等同于“不为”或者“无所作为”的,而是应该将“无为”理解为“应当为”。这样的理解也是同众多学者对无为的理解相一致的,庄子认为“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意思是说让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人做应当做的事。河上公对于“无为”的理解“不造作,动因循”,陈鼓应对“无为”的理解也是“不妄为”,冯友兰“把这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这些观点可以说明,“无为”等的意思同于更好的“应当为”。那么如何才能算是“应当为”呢老子“无为”的思想中包含“自然”、“无为”这两层含义,“自然”代表的是一种状态或者效果,而“无为”则是达到“自然”的途径。“自然”可以认为是自己本来的样子,与我们现在所认知的代表大自然或者自然界的“自然”的概念是不同的。在“自然”的状态下,我们的行为自然会处处表现出“无为”的思想,同时,“无为”的表现形式下也必然体现着“自然”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无为”思想就是指顺应事物之自然,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讲道“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要固执地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他们所不适的功能”,可以看出我们不能出于个人的动机悖于自然规律。“无不为”的概念在老子的思想中非常重要,“无不为”可以被认为是“为”的双重否定,也就代表着“为”的意思。“无不为”的出现是作为“无为”的效果,而“无为”则是“无不为”实现的途径。老子第三十四章云“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其中“不自为大”所对应的就是“无为”,是不带功利性动机态度和方法,“成其大”对应的是“无不为”是超功利性的结果,所以“无不为”应该指的是自然而然所带来的超功利性的结果。3“无为”思想的依据“道”(1)“道”的含义。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根据陈鼓应先生的理解,是由宇宙论延伸至人生论,再通过人生论延伸至政治论,这个体系最就根本的理论基础就是“道”,都是围绕“道”展开的。“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道”的本质特性。因此,要了解和体会老子思想中的“无为”思想,首先必须研究和理解“道”的意义。所以,想要对“无为”思想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道”的涵义。关于“道”这一概念早在老子前,就已经广泛地被使用了,道的意思主要是指道路以及规律的意思,在春秋时期,如子产讲“天道远,人道迩”。以及孔子所讲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中可以看出,“道”已经被人们引用来表示自然天象的运动规律,并且也表示着人类社会中普遍的行为准则。老子的“道”与上述的用法是不同的,他将“道”作为了哲学最高范畴提出不只是把“道”看做万事万物的规律、法则,更是将“道”看成世间万物的总根源。在老子第一章中,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章是老子全书的总纲,整章都在对“道”进行讨论,老子告诉我们“道”具有不可言说的性质,“无”和“有”都是对“道”的指称,说明“道”是不断运动的,是从无形到有形的活动过程,“道”是宇宙的本源。老子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告诉我们,“道”虽然幽冥恍惚,难以言说,空虚无形,它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是真实存在的。“道”只有当它作用于事物,才能够显示出其功能,所以,也可以说,一旦将“道”具体地作用于事物显示出具体的形象和功能,就从“无”到“有”,不再是“常道”,而是不断变化的“非常道”。下文我们将对“道”的特性“无为而无不为”进行分析。(2)“道”的特性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告诉我们,“道”永远是顺应自然的,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万物就会自然生长。老子认为,“道”虽然生养万物,但从不凌驾于自然界万物之上来主宰万物,干涉万物,操纵万物,摆布万物,而仅仅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按自然法则行事,即一切顺应自然,不加干预,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物,只是让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按其自身的规律自成自化,自我发展。首先,从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可以分析得出,老子认为,“道”在创造天地万物时,完全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本性,并没有刻意地在主观上强加的目的性,万物依附着它生长,道从不推辞,有所成就了也不自认为有什么功劳,滋养着万物而是其主宰。可以称之为“小”;万物归附于它也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大”。由于它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其“大”。所以可以说“道”在生养万物的过程中,但其实是“常无为”,由此可见,老子认为宇宙中是不存在主宰角色的,一切都是自然演化的结果,“道”虽然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发展的规律,但它是任物自然其不带有主观的控制。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对于“无为”的提出的背景,含义进行了讨论,然后,围绕“无为”思想的依据“道”,对老子所讲的“道”的含义和特性进行了探析,老子在对“道”的讨论中,把人类的思考范围由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站在宇宙的高度,通过天地万物的自然演化,告诉了我们“道”的含义和特性,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道”通过“自然无为”的特性,生成演化了天地万物,又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万事万物的演化都遵循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从“道法自然”的基本概念出发,那么落脚到人的生活,又该如何践行“自然无为”的思想呢下一章我们将讨论“无为”思想的人生观与政治论。二、“无为而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启示“自然无为”的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精神实质,贯穿道德经始终,由宇宙论延伸到人生论,再从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闪烁着老子智慧的光辉。在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跨越两千年“无为思想”是否具有它的当代价值呢,又能给我们当前面对的社会环境带来怎样的启示呢1“无为”思想对组织管理的启示当今的企业组织管理中,一系列管理方式以及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在道德经中,十九章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智慧出,有大伪”,“不尚贤,不使民争”,从字面意思看来,老子好像是要我们放弃仁义,不尚贤重智,而我认为,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并不是真的不再崇尚圣贤,而是指在统治过程里不应该通过巧立名号,假借圣贤仁义之名的方式,达到在思想上控制人民、拘束人性的目的,应该顺应“无为”自化的方式,真诚质朴,抛弃伪饰,才能导出良好的政风,从而导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这一段文字也可以体现出,老子有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导致当时社会悲惨,民不聊生的结果,恰恰就是因为各种管理制度林林总总的设立,而不是我们正向思维认识下,是因为管理制度和所谓“文化道德建设”的不完善而带来了统治结果混乱的状况,这一逻辑对于当今组织管理中的思维方式演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正所谓“好管理是坏公司的结果”。在当今生活中,也确实存在过一些组织,为满足管理者某种不合乎“道”的目的,通过各种手段建立符合管理者获取私利的规章制度、道德文化,对组织成员思想进行控制,宣扬一些不合理的价值观,设立各种名号荣誉,鼓励成员去竞争,最终得到自己的利益。这当然是不符合老子“无为自化”思想的,也必然会给组织中带来败坏的风气,组织成员之间相互欺诈,彼此坑害,组织也就无法稳定。以史为鉴,在一个组织中,如果过多地设立各种复杂的规章制度,打着为一些美好愿景的幌子,控制成员思想以及价值观,来满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这样的管理方式,往往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2通过对前文老子“无为”思想的研读,可以对这个现象分析出一些其中的原因首先,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成员与组织,成员与成员之间更多是基于一个畸形制度上的关系,这必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缺失,这并不符合人的本性,也不符合组织发展演化的规律。其次,通过管理方式的调整,创造出各种各样制度去控制成员,来达到获取某种私人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浮现出相当一部分利用制度去满足个人目的的成员,久而久之,这些制度也自然为一小部分成员道德的败坏提供了温床。所以,老子五十八章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策法令宽松开明,人民自然就会自在安宁,品德越来越好,如果政策法令条理分明,非常苛刻,人民也自然品德缺失,组织中必然会产生不利的氛围,如果我们没有搞清楚这个因果关系,继续通过不断地巧设名号,建设更多严苛制度的方式加强制约,这不但限制住了组织的正常演化,也约束住了组织成员的创造力,随着关注制度漏洞的组织成员越来越多,组织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自然也会迅速下降。自从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方针都旨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减轻人民身上的束缚,都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也过上了相比之前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每一个人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这一切也是包容性越来越强的社会氛围所孕育出的产物。当然,“治大国若烹小鲜”,对于组织管理方式来说的“无为自化”并非完全地放任自流,不设立任何规矩,而是应该从组织演化的客观规律出发,站在为组织成员考虑的角度,用合理的制度辅助其自然地发展,不基于主观上的原因频繁地肆意妄为。从老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出,最好的管理方式所达到的境界就是如鱼得水鱼在水中,并未感觉到水有多重要。一个组织对于成员来说也应该就像是水一样,成员们感觉不到管理者的存在,但依赖于水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同的管理方式,就会带来不同的“组织氛围”,所以,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应该顺应自然,不刻意地对成员的思想、行为进行死板地控制,管理者应该自身具有合乎“自然无为”的个人价值观,不主宰,不控制,允许组织内文化多元发展,不限制单一的价值观,让一切自然演化,在自由的空气下,自然孕育出最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