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湖北省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 危险废物技术规范15_第1页
【精品】湖北省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 危险废物技术规范15_第2页
【精品】湖北省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 危险废物技术规范15_第3页
【精品】湖北省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 危险废物技术规范15_第4页
【精品】湖北省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 危险废物技术规范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技术规范讨论稿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二一二年五月二日前言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利用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防止危险废物协同处置过程及其产品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健康发展,制定本技术规范。本技术规范规定了可利用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的准入条件、可利用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的危险废物的种类及接收、贮存、预处理等原则要求及相应的技术指标,水泥回转窑设施技术要求、入窑危险废物位置选择、运行操作、水泥熟料质量、污染物排放限值和环境监测等技术要求。危险废物的运输、贮存、鉴别等适用相应的危险废物管理规范及标准,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过程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环境噪声适用相应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本技术规范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厅提出。本技术规范由湖北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黄石市环保局、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本技术规范由湖北省环保厅负责解释。目录前言01适用范围32规范性文件33术语与定义44可协同处置危险废物企业的基本要求641厂址条件642窑型及生产规模要求643工艺技术要求744污染物控制与排放要求745资质要求85可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特性要求851禁止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危险废物852入窑协同处置的危险废物特性要求853试烧96危险废物接收、分析鉴别、贮存与输送1161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分析化验要求1162危险废物入厂前的采样分析1263危险废物入厂处置的判断1364危险废物入厂的转移、接收与预检1465危险废物入厂后的分析鉴别1566危险废物的贮存1667危险废物厂内输送187危险废物预处理1971预处理的基本要求1972预处理环保要求2073预处理消防、安全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8协同处置过程的操作控制要求2181投加的技术要求2182喂料点的选择2183投加量的确定2384协同处置过程控制2485旁路放风和窑灰处置2486操作运行记录台帐制度259水泥熟料性能及环境安全性评价2691水泥熟料性能2692环境安全性评价2610协同处置后污染物控制及监测要求26101污染控制要求26102监测要求2711安全管理要求2812事故应急管理2913相关人员要求31131专业技术人员配置31132人员培训制度31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可利用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的准入条件、可利用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的危险废物的种类、接收、贮存、预处理等原则要求及相应的技术指标,水泥回转窑设施技术要求、入窑危险废物位置选择、运行操作、水泥熟料质量、污染物排放限值和环境监测等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利用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生产过程中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水泥回转窑中协同处置过程的污染控制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不适用于本规范。在执行本规范的同时,国家颁布的相应的标准规范与本规范对应指标技术要求不同的,按从严的要求执行。2规范性文件下列规范性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3国家危险废物名录4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5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6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8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9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6)10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11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二恶英排放监测技术规范(HJ/T365)12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性能测试技术规范(HJ561)1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314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15常用化学危险废物贮存通则(GB15603)16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8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19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20硅酸盐水泥熟料(GB/T21372)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22水泥工厂设计规范(GB50295)23水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68)24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物设计规范(GB50634)3术语与定义31危险废物(HAZARDOUSWASTE,HW)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鉴别方法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32水泥窑(CEMENTKILN)煅烧熟料用的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33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HAZARDOUSWASTECOPROCESSINGINCEMENTKILN)通过高温焚烧及水泥熟料矿物化高温烧结过程实现危险废物毒害特性分解、降解、消除、惰性化、稳定化等目的的废物处置技术手段。34预处理(PREPROCESSING)对危险废物作适当的处理转化为适合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要求的过程。35投加量(FEEDINGMEASURE,FM)协同处置过程中,生产单位质量的熟料时,某种物质或元素的投加质量。36投加速率(FEEDINGRATE,FR)协同处置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某种物质或元素的投加质量。37烟气停留时间FLUEGASRETENTION)指燃烧所产生的烟气从最后的空气喷射口或燃烧器出口到换热面如余热锅炉换热器或烟道冷风引射口之间的停留时间。计算方法如下式中D炉分解炉直筒部分有效内径,M;VG通过分解炉的气体量,M3/H,为燃料燃烧所生成的烟气量(窑气入炉系统则包括窑气量)、生料在炉内放出的CO2量、过剩空气和漏风量之和。气流在分解炉内的流速,M/S;H炉分解炉的高度,M;气流在分解炉内停留时间;38焚毁去除率(DESTROYEDREMOVALEFFICIENCY,DRE)指投入窑中的某种有机化合物与残留在排放烟气中的该化合物质量之差,占投入窑中该化合物质量的百分比,DRE的表达式如下10INOWDRE其中WIN为单位时间内投入窑中的某种有机化合物的总量,KG/H;WO为单位时间内随烟气排出的该化合物的总量,KG/H。39二恶英类(DIOXINS)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总称。4可协同处置危险废物企业的基本要求41厂址条件411厂址除应满足现行水泥工厂设计规范(GB50295)的规定外,还应满足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6)、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物设计规范(GB50634)等标准规范中的有关选址要求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安全评价中提出的选址要求。(1)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城市工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专业规划,符合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要求,并应通过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价。(2)应具备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所在区域没有受到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受条件限制,必须建在上述地区时,应具备抵御10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排涝措施。并建设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3)危险废物预处理车间及协同处置设施与主要居民区以及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的距离不应小于800M。412危险废物运输路线不应经过居民区、商业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区。42窑型及生产规模要求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型干法回转窑,采用窑磨一体机模式;窑尾废气收尘设备采用袋式收尘器,且安装满足水泥排放标准要求的在线监测设备;生产规模为2500吨熟料/日生产线,优先选用5000吨熟料/日生产线。43工艺技术要求431除达到水泥厂应具备的工艺生产要求外,还应具有与处置的危险废物类型和能力相配套的污染物控制和处理能力。如危险废物接收与分析鉴别系统、贮存系统、预处理及传送系统、危险废物入窑喂料系统、VOC在线监测系统、预处理及协同处置产生的废水处理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监测系统,并经有关部门依法验收合格。432具有较高的协同处置过程控制和监视监测水平,能及时有效地对危险废物协同处置过程中的废物检测、配料比、投料量、投料速度、停留时间、燃烧温度、过氧系数等技术参数以及相应的水泥生产过程进行控制。44污染物控制与排放要求441未进行协同处置作业时,烟气排放满足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要求;进行协同处置后其污染物排放能满足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和其他国家、地方关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污染控制要求。其他污染物控制与排放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评价文件批复要求执行。442窑尾排气筒配备粉尘、NOX、SO2、VOC浓度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当地监控中心联网,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443具有能将排放烟气温度从200500迅速降至200以下的烟气冷却装置,且冷却时间不超过2S,以减少二恶英的产生。444配备窑灰返窑装置,将除尘器等烟气处理装置收集的窑灰返回送往生料入窑系统。445从事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应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危险废物运输车辆及贮存容器的冲洗废水以及生活污水不得与雨水合流排放,各类危险废物渗滤液、冲洗运输车辆及贮存设施的废水可投入水泥回转窑内进行焚烧处理。45资质要求从事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水泥企业应符合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5可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特性要求51禁止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危险废物511禁止在水泥窑中协同处置以下危险废物(1)放射性废物;(2)爆炸物及反应性废物;(3)未经拆解的废电池、废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4)含汞废物;(5)具有生物活性的医疗废物;(6)无机酸和腐蚀剂。512未知特性和未经鉴定的危险废物禁止在水泥窑中协同处置。52入窑协同处置的危险废物特性要求521入窑危险废物应该满足水泥生产的基本特性要求,其化学组成、理化性质等应满足水泥厂产品方案的要求,不应对水泥生产过程和水泥熟料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522入窑危险废物应有配套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其中有害物质含量应能保证烟气排放满足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水泥工厂设计规范GB50295中的要求及其他国家、地方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有关要求,水泥熟料满足硅酸盐水泥熟料(GB/T21372)中的相关要求。523入窑危险废物中如含有重金属成分,其含量应该满足附录1中相应的最大允许投加量的要求。524入窑废物中的碱金属、硫(S)、氯(CL)和氟(F)元素的投加量应满足以下要求,以避免因含量过高对窑的操作和窑皮的形成产生负作用,保证水泥的正常生产和熟料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入窑物料(包括常规原料、燃料和危险废物)中氟元素含量不应大于06,硫元素含量不应大于3,总卤(以CL计)应不大于2,氯元素含量不应大于003,氟元素不应大于02。525具有腐蚀性的危险废物,应经过预处理确保不对处理设施造成腐蚀后方可进行协同处置。53试烧531水泥厂在开展危险废物协同处置之前,应进行危险废物试烧测试以评价处置效果和设施性能。对拟处置的危险废物的喂料量、排放及对水泥熟料的质量进行检测,以确定不同种类危险废物在该水泥回转窑的最佳处置量等运行参数。532试烧测试包括不处置危险废物的空白测试和处置危险废物的试烧测试。533空白测试工况为未投加危险废物正常生产时的工况,按照采样要求,一般要进行1至2天的试烧基准测试。534在进行试烧测试时,应对危险废物协同处置的设计工况作为测试工况;按照危险废物设计的投加速率稳定投加危险废物,持续时间不小于6小时。535在进行试烧测试时,应对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测试,确保其满足以下要求后,方能进行后续试烧测试。表51水泥窑焚烧系统性能指标要求测试监测项目测试点位性能要求烟气停留时间(S)烟气急冷之前2S烟气中的氧含量()烟气急冷之前610焚毁去除率()烟气急冷之前9999多氯联苯类999999(1)烟气停留时间测定在烟气急冷之前测定烟气流量及烟气温度,烟气流量的测定按照GB5468进行,烟气温度采用带护套的铂铑热电偶测试。(2)烟气中的氧含量测定在烟气急冷之前利用氧化锆探头在线监测仪表进行连续监测。(3)焚毁去除率的测定在烟气排放口测定烟气的流量和烟气中的有机有害组分(PRINCIPALORGANICANDHAZARDOUSCOMPONENTS,简称POHCS)浓度,烟气流量的测定按照GB5468进行,采样和分析方法按照GB18484执行。536在进行空白测试和试烧测试时,应按照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的要求进行烟气污染物排放检测;对粉尘、SO2、氮氧化物和VOC进行连续检测,对HCL、NH3、苯、二噁英/呋喃以及重金属进行检测,同时分别进行排放烟气中TOC浓度的检测。537试烧测试时,在危险废物投加2小时后,开始烟气采样。每次采样时间不低于1小时,连续采样3次,分别测定,以平均值作为判定值。538试烧测试的数据应符合检测标准及规范的相关要求,确保测试数据准确可靠,且测试过程的记录要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现场审核签字认可。539如果试烧结果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认为试烧合格(1)空白测试和试烧测试过程中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均满足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的要求。(2)试烧测试和空白测试两个过程中检测的排放烟气中TOC均应不大于10MG/M3。(3)通过高温氧化去除的有机危险废物的焚毁去除率(DRE)不小于9999,对高危废物(如杀虫剂、多氯联苯类)的焚毁率(DRE)不小于999999。(4)试烧的熟料质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熟料(GB/T21372)的有关规定。5310试烧不合格的协同处置企业,不得开展危险废物协同处置活动。6危险废物接收、分析鉴别、贮存与输送61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分析化验要求611从事危险废物预处理和协同处置的企业须设置化验室,满足对危险废物入厂前后的采样分析要求,并应配备危险废物特性鉴别及污水、烟气和灰渣等常规指标监测和分析的仪器设备。未设置化验室的协同处置企业可委托有资质单位对进厂后的危险废物进行分析化验。612分析化验室应具备以下检测能力(1)具备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20)要求的采样制样能力、工具和仪器;(2)所处置的危险废物、水泥生产原料、水泥产品中重金属元素,如汞(HG)、镉(CD)、砷(AS)、镍(NI)、铅(PB)、铬(CR)、锑(SB)、铜(CU)、锰(MN)、铊(TL)、铍(BE)、锌(ZN)、钴(CO)、钼(MO)的分析仪器设备;(3)相容性测试装置;(4)放射性监测设备;(5)满足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5085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性鉴别(GB5085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50855)要求的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检测;(6)满足硅酸盐水泥熟料(GB/T21372)等水泥产品安全性检测。上述612(1)(4)款为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他分析项目如果不具备条件,可委托有资质的分析监测机构进行采样分析监测。62危险废物入厂前的采样分析621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或受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委托对其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处置的资质单位(以下简称委托处理单位)提出危险废物受委托处理意向后,协同处置企业应对受委托处理的危险废物的产生过程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取样分析方案。622协同处置企业应自行委派专业人员到危险废物产生地点进行采样,采样频率和采样方法应符合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20)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中有关采样方法的要求,确保所采样品具有代表性,并充分考虑样品受废物产生工艺波动性的影响。样品标签应信息清晰完整,明确废物危险特性信息和安全操作信息,提供废物产生工艺和产生过程信息。623受委托处理的危险废物样品采集完成后,应对危险废物中的碱金属、S、CL、F、重金属含量,以及其他确保运输、贮存和协同处置全过程安全、水泥生产安全和水泥产品质量所要求的项目,开展分析测试。废物特性经双方确认后在处置合同或协议中注明。入厂前危险废物特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1)物理性质容重、尺寸、物理组成;(2)元素分析热值高的废物,分析C、H、N、O、S含量;灰分高的废物,分析CAO、SIO2、AL2O3、FE2O3含量;(3)有害元素和物质分析S、CL、MG、碱金属(K、NA)、重金属(CD、HG、TL等)含量;(4)特性分析(腐蚀性、反应性、易燃易爆性、放射性)、相容性。624若委托单位已经进行了拟委托处理危险废物的取样分析,其采样分析报告应提供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相关参数值,同时应提供采样位置、份样量、份样数和废物量、采样方法、采样时的工艺工况(常规工况、停机工况、维护工况等)等相关信息。协同处置企业应分析委托单位提供的采样分析报告,确保其取样、分析操作满足622本厂制定的取样分析方案中对危险废物的取样、分析要求,否则水泥企业应再行组织采样、分析。625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水泥企业根据分析结果给予能否进行协同处置的答复,签订相应的协同处置协议或合同。626对于同一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同一生产工艺产生的不同批次的危险废物,在生产工艺操作参数未改变的前提下,可以仅对首批废物进行采样分析,其他批次的该类废物采样分析在确定可以入厂后进行。627协同处置企业或委托单位在办理危险废物转移审批手续时,应提交入厂分析报告。63危险废物入厂处置的判断631水泥回转协同处置企业在完成对受委托处置的危险废物样品分析测试以后,应通过以下几点判断危险废物是否可以进厂处置(1)确定待接收处置的危险废物是否属于水泥回转窑明确禁止的危险废物类型;(2)确定该类危险废物是否符合本企业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规定的废物类别要求,协同处置该类危险废物是否满足国家和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3)具有运输、贮存、处置该类危险废物的能力;(4)该类危险废物符合本规范第5章规定的其他条件要求。632通过631分析判断确定该类危险废物满足协同处置水泥企业准入条件后,可与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或具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签订协同处置合同或协议,以启动下一步程序,否则不得签订处置合同或协议,不得接受处置。64危险废物入厂的转移、接收与预检641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或委托处理单位在办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时,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及危险废物转移许可的申请与审批程序提交有关材料,办理转移手续后方可运输。642委托危险废物运输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或委托处理单位、协同处置水泥企业应与有资质的运输单位协商明确各自运输任务的责任分工,配合完成危险废物从产生点到处置点的任务交接,全过程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的要求。643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水泥企业应设有危险废物进厂预检区,方便接收人员对运抵的危险废物按转移联单进行预检和核对。危险废物现场交接时应认真核对危险废物的数量、种类、标识等,并确认与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是否相符,并填写转移联单,进行书面记录。(1)检查危险废物的标签,并通过表观初步判断入厂废物与转移联单和签订的合同或协议相一致;(2)检查危险废物包装是否符合要求,应无破损和泄露现象;(3)通过称重衡器对危险废物进行称重,确保符合危险废物联单和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内容;经检查,入厂危险废物满足上述要求后方能进入协同处置厂区危险废物贮存区域贮存待检。644入厂危险废物进行预检后若不符合643的要求,应按下列程序进行处理(1)若拟入厂危险废物与转移联单或所签订合同或协议的标注危险废物不一致,或者危险废物的包装发生破损或泄漏,应立即与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和运输责任人联系,共同进行现场判断,并及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2)通过对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关于危险废物特性记录的分析,判断该类危险废物在协同处置企业现有条件下可以进行协同处置,满足本规范第5章要求,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进入企业,经进一步的特性分析鉴别后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协同处置。(3)通过对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关于危险废物特性记录的分析,判断该类危险废物不符合本规范第5章要求,协同处置企业无法处置该类危险废物,应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退回到原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或送至有关主管部门指定的专业处置单位。(4)如果无法确定入厂危险废物的特性,应作为不明性质危险废物立即报告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固体废物管理责任单位。65危险废物入厂后的分析鉴别651进入危险废物贮存区域的待检危险废物,要尽快进行取样分析,特性分析鉴别应包括下列内容(1)物理性质容重、尺寸、物理组成(2)元素分析热值高的废物,分析C、H、N、O、S含量;灰分高的废物,分析CAO、SIO2、AL2O3、FE2O3含量;(3)有害元素和物质分析S、CL、MG、碱金属(K、NA)、重金属(CD、HG、TL等)含量;(4)验证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提供的废物特性分析资料,包括腐蚀性、反应性、易燃易爆性、放射性、相容性。652协同处置企业化验人员按照采样技术规范的要求,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本厂预检区及危险废物入厂后取样,危险废物采样和特性分析应符合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20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3、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中的有关规定。653危险废物分析完成后,应将分析结果与入厂前的分析结果及协同处置合同或协议进行对比,进一步确定危险废物是否接受。若危险废物特性分析结果符合接受要求,应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分类贮存;若分析结果与合同或协议注明的废物特性不一致,应按照644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654经分析鉴别后的危险废物应进行明确的标签标注,标签一般应包括以下信息废物编号、废物名称、主要有害成分、安全操作要求、应急措施、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入厂日期等。655检测报告单及原始记录要妥善归档保管备查,同时将特性分析鉴别数据分类输入废物管理系统储存。66危险废物的贮存661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满足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6)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物设计规范GB50634的相关要求。(1)危险废物应与水泥厂常规原料、燃料和产品分开贮存,禁止共用同一贮存设施。(2)不相容的危险废物必须分开存放,并设有隔离间隔断。(3)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必须有集排水和防渗漏设施,并远离焚烧设施,符合消防要求。(4)应有符合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的专用标志。(5)危险废物贮存库区应配置装卸设备和废物贮存过程所需的专用容器及工器具。(6)配置应急处理所需的物品和材料,以防止停电、液体泄漏、通风系统故障等可能的意外事件发生。662依据65分析鉴别结果确定贮存方式。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操作运行与管理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和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6)中的相关要求。(1)危险废物贮存前应按照65进行检验,确保同预定接收的危险废物一致,并登记注册。(2)危险废物应分类存放,合理控制存放量。(3)作好危险废物贮存台帐记录,记录上须注明危险废物的名称、来源、数量、特性和包装容器的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废物出库日期及接收单位名称、检查记录等。危险废物的记录和货单在危险废物回取后应继续保留3A。(4)必须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5)泄漏液、清洗液、浸出液经处理后必须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要求方可排放,气体导出口排出的气体经处理后,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的要求。(6)清理危险废物泄漏产生的各类废物均应作为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663不明性质危险废物的暂存时间不得超过1周。664危险废物贮存区应设置通风系统,并能连续运转,贮存库内气体应经气体净化处置处理后外排或引入运行的水泥窑进行焚烧,使整个库房处于微负压状态。665危险废物贮存库区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和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的规定,建设完备的消防系统并合理配置火灾预警监视及灭火器材。并及时更换危险废物贮存区域内的过期消防器材和消防材料,以保证消防器材和消防材料的有效性。666对库房设备、设施工况参数及各类危险废物的进出库数量、状态及贮存位置进行盘存、检查和记录。667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关闭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中的相关要求。67危险废物厂内输送671在进行危险废物的厂内输送前,要检查相关处理、预处理设施,确保正常后才能开始输送。672采用车辆在厂内运输危险废物时,运输车辆应符合危险废物运输规范要求,车辆应有警示标志,应按照运输车辆的专用路线行驶。危险废物运输车辆应定期进行清洗,清洗废水按照预处理废水的要求进行处理。673厂内输送设施管理、维护产生的各种废物均应作为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674厂内输送应执行厂内转移联单制度,办好与贮存场所的交接,并签字、保存备查。675在进行危险废物的厂内输送时,采用密闭方式进行输送,并应根据其成分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的专门容器分类收集输送并有防止废物的扬尘、溢出和泄漏措施。676危险废物应按其形态或包装状态进行分类传送,粉状废物应密闭传送防洒落,液体废物传送时应做好防溅、防散措施。677危险废物输送设备应根据水泥窑协同处置厂的规模,危险废物的性质、输送能力、输送距离、输送高度等结合工艺布置进行选择,并满足国家、地方相关技术规范要求。(1)采用自动进料装置,进料口应配制保持气密性的装置,以保证窑内焚烧工况的稳定。(2)进料时应防止废物堵塞,保持进料畅通。(3)进料系统应处于负压状态,防止有害气体逸出。678液态危险废物可采用管道泵送,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根据所输送危险废物的物理特性及所在地区的气候采取伴热管及保温处理措施。(2)泵送管道应分段采用法兰连接,其连接段长度应按照废物的易凝结程度选择。(3)应充分考虑液态危险废物的腐蚀性及液态危险废物中的固体颗粒物堵塞喷嘴问题,管道泵送宜配置压缩空气伴行吹堵。7危险废物预处理71预处理的基本要求711危险废物协同处置企业应根据入厂危险废物的特性和入窑危险废物的要求,建设相应的预处理系统。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预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应符合水泥工厂设计规范(GB50295)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物设计规范(GB50634)的规定。712预处理设施所用材料需适应危险废物特性以确保不被腐蚀,并不与危险废物发生化学反应。713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要求,危险废物预处理设施与水泥窑窑体、分解炉和预热器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避免发生火灾爆炸事故。714协同处置厂应根据入厂危险废物特性及入窑物料对热值、含水率、成分(尤其是有害元素浓度)、PH值、粘度等的要求,按照53确定的危险废物协同处置方案,确定适宜的预处理工艺流程和预处理设施。715预处理后的危险废物应该具备以下特性(1)满足本规范第5章及水泥窑对原料和燃料成分的要求。(2)理化性质均匀,保证水泥窑运行工况的连续稳定。(3)满足协同处置已有设施进行输送、投加的要求,废物投加时应保证窑系统工况的稳定。72预处理环保要求721危险废物的破碎、研磨、搅拌、混合等预处理设施应有较好的密闭性,并做好防风、防雨、防晒、防渗、防漏、防冲刷浸泡、防有毒有害气体散发等的设计。粉状或挥发性危险废物的预处理操作过程应保持室内负压,含尘或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由专门的排气管道收集,导入水泥窑高温区焚烧。722预处理产生的各种残余物和副产物,均应作为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经鉴别和试验可行后,可投入水泥窑高温区进行焚烧处理。723应采取措施保证预处理操作区域有害物质限值满足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污染物排放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限值标准。73预处理消防、安全要求731预处理区域内应根据协同处置的危险废物特性配备防火防爆装置,灭火用水储量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中相关要求;配备防爆通讯设备,并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维修、试验,及时更换预处理区域内的过期消防器材和消防材料,保持功能完好、可用。732对易燃性危险废物进行预处理的破碎仓和混合搅拌仓,可采取配备氮气充入等装置,防止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733预处理区应设置围堰,以防止液态危险废物泄漏向外溢出。734预处理区域及附近应配备紧急人体清洗冲淋设施,并标明用途。8协同处置过程的操作控制要求81投加的技术要求811危险废物投加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1)能实现自动进料,并配置可调节投加速率的计量装置实现定量投料。(2)保持进料通畅以防止废物搭桥堵塞。(3)废物输送装置和投加口应保持密闭,废物投加口应具有防回火功能。(4)处置腐蚀性废物时,投加和输送装置应采用防腐材料。(5)具有自动联机停机功能,当发生水泥窑或烟气处置设施因故障停止运转,或者当窑内温度、压力、窑转速、烟气中氧含量等运行参数偏离设定值时,或者烟气排放超过标准设定值时,可自动停止废物投加。812危险废物在投加过程中应保持密闭,防止废物泄漏、飘散、气体逸出,防止向窑外漏风。82喂料点的选择821应按照本规范第5章规定的试验要求,根据危险废物的特性和进料装置的要求,结合喂料点的工况特点,选择适当的危险废物投加位置,确定喂料方案,保证所投加的危险废物产生的烟气在高温区停留时间不小于2秒。危险废物在水泥窑中的喂料点(投加位置)如下所示(1)窑头高温段,包括主燃烧器投加点和窑门罩投加点。其中主燃烧器适宜投加具液态或易于气力输送的粉状或小粒径废物或含POPS物质或高氯、高毒、难降解有机物质的废物。在窑门罩适合投加不适于在窑头主燃烧器投加的液体废物或采用特殊设计的投加设施后投加固态废物,投加固态废物时应确保将固态废物投至固相反应带。(2)窑尾高温段,包括预分解炉、窑尾烟室和上升管道投加点。在窑尾烟室适宜投加含水率高或块状废物以及难以从窑头投加的含POPS物质和高氯、高毒、难降解有机物质的废物。在分解炉和上升烟道适合投加粒径较小的固态废物,其中块状燃料可由下料管喂入分解炉;对分解炉燃烧器的气固相通道进行适当改造后,液态或小颗粒状废物也可投入。含水率高的废物不宜从此处投加。图81危险废物在水泥窑中的喂料点822不同位置的投加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1)主燃烧器投加设施应采用多通道燃烧器,并配备泵力或气力输送装置;窑门罩投加设施应配备泵力输送装置,并在窑门罩的适当位置开设投料口。通过泵力输送投加的液态废物不应含有沉淀物,以免堵塞燃烧器喷嘴;通过气力输送投加的粉状废物,从多通道燃烧器的不同通道喷入窑内,若废物灰分含量高,尽可能喷入更远的距离,尽量达到固相反应带。(2)窑尾投加设施应配备泵力、气力或机械传输带输送装置,并在窑尾烟室、上升管道或预分解炉的适当位置开设投料口;可对分解炉燃烧器的气固相通道进行适当改造,使之适合液态或小颗粒状废物的输送和投加。在窑尾投加的液态废物、浆状废物通过泵力输送,粉状废物通过密闭的机械传送带或气力输送,大块状废物通过机械传送带输送。83投加量的确定831根据本规范第5章试验确定的方案,依据危险废物的有害组分含量和水泥熟料生产量、水泥熟料质量要求等确定投加量。832对于灰份含量高的危险废物(CAO、SI2O、FE2O3和AL2O3含量大于40),确定其投加速率时应对石灰饱和系数(KH)、硅率(N)和铝率(P)进行计算,确保这三个参数符合企业目标值,保证水泥产品质量满足出厂质量标准。833入窑物料(包括常规原料、燃料和危险废物)中重金属以及碱金属、硫(S)、氯(CL)和氟(F)元素等的最大允许投加量应符合第5章的要求。834危险废物投加量的确定程序步骤(1)对危险废物、常规原料和燃料中各种有害物质(主要是硫、氯、碱金属、重金属)的含量计算最大允许的危险废物投加速率。如果计算危险废物最大允许投加速率不同,应采用其中最小的数值作为危险废物的最大投加速率。危险废物、常规燃料和常规原料的硫、氯、有害组分等投加量及投加速率可按下式计算CLIRFWMMCCCFMRFWCLIMR式中FM为危险废物、常规燃料和常规原料总有害物质的投加量,单位为MG/KG熟料;CW、CF和CR分别为危险废物、常规燃料和常规原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单位为MG/KG;MW、MF和MR分别为单位时间内废物、常规燃料和常规原料的投加量,KG/H;MCLI为单位时间的熟料产量,KG/H;FR为相应物质的投加速率,MG/H。(2)在(1)计算结果基础上逐步加大危险废物投加量进行试烧,重点关注危险废物投加对环境及水泥熟料产品质量的影响;(3)以试烧结果为依据,在满足环境排放标准、水泥熟料产品质量标准,且不对工况产生大的影响的前提下得出合适的投加量。835应保证危险废物的投加量(质量、数量)维持稳定,不应对水泥窑的连续稳定运行、水泥产品质量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84协同处置过程控制841应在水泥回转窑达到正常生产工况并稳定运行四小时后开始投加危险废物。842在发现水泥回转窑运行工况不正常,特别是窑内温度明显下降,或者烟气中污染物浓度明显升高时,应停止或者逐渐停止投加危险废物,待查明原因并恢复正常后才能恢复投料。843协同处置企业应使用现代过程控制技术对燃烧过程进行连续地监控,以确保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过程稳妥可靠。如有以下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必须中断危险废物的加入(1)窑入料端废气温度低于900;(2)窑出料端熟料温度低于1250;(3)袋式收尘器停机;(4)急冷塔不能正常运行;(5)污染物排放超过了允许值。85旁路放风和窑灰处置(1)为避免外循环过程中挥发性元素(HG、TL)在窑内的过度累积,协同处置企业应定期将除尘器收集的窑灰移出。(2)为避免内循环过程中挥发性元素和化合物(PB、CD、AS和碱金属氯化物、碱金属硫酸盐等)在窑内的过渡积累,协同处置企业可定期进行预热器旁路放风,并收集放风产生的窑灰。(3)从除尘器移出的窑灰和旁路放风收集的粉尘经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7)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应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经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7)鉴别不属于危险废物的按一般固体废物进行管理,若采用直接掺加入水泥熟料的处置方式,必须严格控制其掺加比例,确保水泥产品中的氯、碱、硫含量满足硅酸盐水泥熟料(GB/T21372)中的要求。86操作运行记录台帐制度协同处置水泥企业应建立生产设施运行状况、设施维护和协同处置生产活动等的记录制度,主要记录内容应包括(1)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记录和保存(废物信息的记录及备份);(2)危险废物检测记录;(3)危险废物接收登记记录;(4)危险废物进厂运输车车牌号、来源、重量、进厂日期和时间、离厂时间、清洗消毒操作等进行登记;(5)危险废物试烧测试记录(包括试烧的危险废物类别、投加速率、投加位置、试烧中设施的工艺控制参数、尾气污染物监测值、水泥产品性能测试等);(6)协同处置情况(包括每日收集、贮存、预处理和协同处置的废物类别、数量等)和生产事故的记录;(7)预处理和协同处置设施运行工艺控制参数记录(包括有害元素投加速率、废物投加速率、投加位置等)和生产设施维修情况记录;(8)旁路放风和窑灰处置记录;(9)危险废物处置后残渣的处理处置情况记录;(10)环境监测数据记录;(11)定期检测、评价及评估情况的记录。9水泥熟料性能及环境安全性评价91水泥熟料性能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生产的水泥熟料质量应与常规生产的水泥熟料的质量保持一致,均应满足硅酸盐水泥熟料(GB/T21372)的要求。92环境安全性评价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对水泥熟料产品中的重金属浸出分析测试并对水泥熟料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价。10协同处置后污染物控制及监测要求101污染控制要求1011协同处置企业应采取全过程预防,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确保最佳处置状态。1012防治污染的环保设施必须与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1013应根据危险废物特性、组分和协同处置污染物产生量的变化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以及组合技术间的相互关联作用,采用成熟可靠的烟气净化技术,对尾气进行排放控制,优化袋式除尘器的运行。1014烟气净化装置应有可靠的防腐蚀、防磨损和防止飞灰阻塞的措施。1015烟气净化系统的除尘设备应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选择高效的布袋除尘器。1016协同处置过程二恶英的控制(1)危险废物应完全焚烧,并严格控制燃烧室烟气的温度、停留时间和流动工况;(2)焚烧废物产生的高温烟气应采取急冷处理,使烟气温度在20秒钟内降到200以下,减少烟气在200500温区的滞留时间。1017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控制应优先考虑通过焚烧过程控制,抑制氮氧化物的产生;焚烧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净化方法,宜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1018经净化后的烟气排放和烟囱高度设置应满足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和水泥工厂设计规范(GB50295)中的有关要求,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从严取值。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烟气中污染物排放限值详见附录2。1019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过程一般不排放工业废水,预处理产生的废水应作为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可投入回转窑内进行焚烧处理10110危险废物预处理时产生的包装物、残渣等经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7)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应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不属于危险废物的按一般废物进行处置。10111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产生的窑灰等应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处置。10112协同处置厂应优先采取噪声源控制措施,厂区内各类地点的噪声控制宜采取以隔音为主,辅以消声、隔振、吸音综合治理措施。厂界噪声应符合国家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对建筑物内设施直接噪声源控制应符合国家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中的有关规定。10113协同处置厂危险废物贮存和运行期间应采取有效控制和治理恶臭物质的措施,并符合国家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中的有关规定。102监测要求1021协同处置厂应对影响协同处置过程中污染物处理处置的重要参数进行在线监测,保证运行工况的稳定。监测参数主要包括窑头烟气温度、压力、流速、O2浓度;窑表面温度;窑尾烟气温度、压力、O2浓度;分解炉或最低一级旋风筒出口烟气温度、压力、O2浓度;顶级旋风筒出口烟气温度、压力、流速、O2、CO浓度。1022应按照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76)的要求进行烟气排放监测。其中颗粒物、NOX、SO2、VOC应安装烟气排放在线监测装置,实行连续监测并按规定与环保部门联网;重金属(镉、汞、砷、镍、铅、铬、锡、锑、铜、锰及其化合物)、HCL、HF、TOC应执行定期监测,监测频率每年不少于4次;二恶英/呋喃(PCDDS/PCDFS)应执行定期监测,监测频率为每年不少于一次。1023烟气监测分析方法详见附录3。1024危险废物协同处置后产生的窑灰应定期由环境管理部门委托监测部门进行抽查鉴别分析,频次1次/季。1025协同处置厂应按照环境保护法规、标准要求定期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对其噪声、废水等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1026协同处置厂应对其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每年12月底前向地方和省环保部门书面报告。11安全管理要求111从事协同处置的企业应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等危险化学品的相关安全法规,应根据企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针对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协同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建立并实施安全生产守则基本要求、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剧毒物品管理制度、事故管理制度及其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避免危险废物不当操作和管理造成的安全事故。112储备仓库、燃油库按一级耐火等级设计,其它建构筑物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消防器材的设置应符合国家建筑灭火器配制设计规范GBJ140中的有关规定,并定期检查、验核消防器材效用,及时更换。113应采取相应的避雷、防爆措施,其设计应符合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和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中的有关规定。114受压容器应按压力容器设计规定设计和检验,焚烧炉、余热锅炉等高温设备和管道均应设置保温绝热层。115所有正常不带电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均应采取接地或接零保护,厂区钢结构、排气管、排风管和铁栏杆等金属物应采用等电位联接。116在所有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场所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其标志设置应符合国家安全色GB2893和安全标志GB2894中的有关规定。117建立从事危险废物作业人员的劳动保护制度。各种机械设备裸露的传动部分或运动部分应设置防护罩,不能设置防护罩的应设置防护栏杆,周围应保持一定的操作活动空间,以免发生机械伤害事故。各生产构筑物应设有便于行走的操作平台、走道板、安全护栏和扶手,栏杆高度和强度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规定。12事故应急管理121协同处置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特点和存在的潜在风险建立事故应急预案,落实相关的应急措施。主要内容应包括应急的主要任务、组织管理体系,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应急管理培训、应急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处置、应急救援协议等。122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包括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事故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预案要符合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并保持与上级部门预案的衔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实际演练情况,适时修订预案,做到科学、易操作。123应急管理培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应急管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事故预防、危险辩识、事故报告、应急响应、各类事故处置方案、基本救护常识、避灾避险、逃生自救等。124应急演练。根据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每年至少分别安排一次桌面演练和综合演练,强化职工应急意识,提高应急队伍的反应速度和实战能力。并根据演练的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125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根据预案做好应急救援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工具、材料、药品等保障工作;确保经费、物资供应,切实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并对应急救援设备、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测、维护、更新,确保性能完好。126应急处置。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127应急救援协议。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及相关部门的预案和应急组织相衔接;企业应同各级救援中心签订救护协议,一旦发生企业不能自救的事故,请求救援中心支援。128应急上报。对发生的应急事故,协同处置企业必须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事故发生情况。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根据领导指示,迅速启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