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绪管理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绪管理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绪管理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绪管理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绪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绪管理一、情绪与情商传统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心理现象可分为认知、情绪、意志三个部分,其中情绪是指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智商”的说法最早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萨洛维和新罕布尔什大学的梅尔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他们用这一术语来描述人们的情绪评价、表达和情绪调节及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随后,专门从事人类行为和脑科学研究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土丹尼尔戈尔曼对这一概念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在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商一书,提出了“情绪智力”理论,通常被称为情商或EQ。戈尔曼认为,在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绪因素,而人的“情商”大致可以概括为五方面内容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既然情绪智力是关乎个人成功的关键,那么能否妥善处理内部人员的情绪管理问题也就成为企业或组织能否进入良性发展的关键。随着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探索以及大量的企业管理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都开始认识到情绪作为一种资本,将与知识、智力财富、专业素质等并驾齐驱,在企业的成就里占据一席之地,他们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发掘自己企业的情绪资本中,以期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财富。二、情绪对人们行为与决策的促进作用“我没有情绪来做这件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句话,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某项工作或任务时缺乏动力的心理状态。虽然这里的“情绪”二字不仅包含了真正意义上的情绪概念,还带有不少动机的意思,但它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情绪对人们完成工作和任务可产生的影响。事实上,一直以来,在影响人们决策与行为的情绪效价方面,多数研究只注意到了情绪对人们做出正确决策和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才有学者发现并证实了情绪在人们决策过程中所起的正面作用。他们在运用脑科学技术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躯体标记”及其相关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情绪都直接或间接的与躯体状态相联系。当消极的躯体标记与个体对决策未来结果的想象相联系时,它就像是一种预警而当积极的躯体标记与个体对决策未来结果的想象相联系时,它就像是一种激励。研究结果显示,大脑前额叶皮层受损的病人在经历了选择高风险高收益选项所带来的较大损失后不久,就会恢复对这一高风险高收益选项的偏好,而正常人则不会这么快就恢复。这一结果说明虽然大脑前额叶皮层受损并不会给病人的智力带来明显的降低,并且他们也知道高收益的选项具有较高的风险,但由于他们无法体验到选择高风险选项时所经历的恐惧,因而还是会被高风险高收益的选项持续吸引,从而做出了不理性的决策。因此,大脑前额叶皮层很可能在对之前的经历与相应情绪进行标记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躯体标记”理论不但发现了情绪在人们的决策与行为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而且还证实了当人们面临选择时,某些负面情绪的产生可以为人们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并帮助人们最终做出正确的行为,它们是不可或缺的。三、组织行为中的情绪1预期情绪与即时情绪国内外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人们决策与行为的情绪因素的研究后提出把影响决策的情绪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预期情绪,它是指在做决策过程中,人们预计所采取的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及其将来的潜在结果将会引发的情绪,可把它看作决策结果的一部分。比如,在选购一支股票时,投资者可能会设想在购买了某支股票后,由于该股票上涨或下跌所引发的欣喜或失望等情绪。另一类是即时情绪,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实际体验到的情绪。进而,即时情绪又可再分为整合情绪和附带情绪。其中,整合情绪是指在制定决策过程中考虑决策可能导致的结果时所经历的情绪,譬如,在决定是否购买一支股票时投资者可能会立即感到对该股票下跌的恐惧;而附带情绪则是指在制定决策过程中由与当前决策任务无关的刺激所唤起的情绪,比如,投资者在家中通过电话进行股票交易时,正在收看的电视节目可能会引发的某些情绪。2对企业中的情绪管理问题的启示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绪管理问题而言,我们应该主要关注的是即时情绪对企业成员所产生的影响。既要重视对由企业员工正在面临的工作和任务所引发的情绪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节,也不能忽视对由与当前工作和任务没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所引发的员工情绪进行适当的控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即时情绪对员工组织行为的积极作用,并尽可能地避免消极影响。具体来讲,由当前的工作和任务所引发的情绪很难避免,因为这些工作和任务通常都是员工们必须完成的,是由企业的利益与目标所决定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改进工作模式、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员工调节情绪的能力等方式对其进行适度调整,发挥此类即时情绪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小它对员工工作的负面影响。而由与当前工作和任务无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所引发的情绪则相对较容易调节和控制,我们只需尝试改变那些引起员工不良情绪的环境因素即可。这些环境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1物理环境因素。大量证据表明,工作场所的物理环境如灯光、温度、湿度、声音都会影响员工的情绪。舒适的工作环境能激发员工的正面情绪,淡化负面情绪;而工具的适用性、设施布局的合理性也会对作业层员工的情绪有所影响。如果工具设计合理,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员工就能相对轻松地完成工作,进而出现不良情绪的概率就减小。如果设施布局不合理,员工负荷就会增加,则抱怨不满情绪也会随之而来。2人文环境因素。工作上的角色冲突、多头领导、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员工心理失衡、土气低落、能力得不到发挥、不被重用、个人付出与报酬不成比例等问题,而这些也都会促使组织内员工产生负面情绪,并最终降低工作效率。这就要求组织时常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调查与分析,找出那些可以改善的方面,并通过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加以解决。除此以外,还需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员工在工作中的情绪很可能会被身边同事或客户的情绪所感染和同化。情绪具有传递性,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会具有扩散效应。例如,一个工作小组中如果有一个成员经常爱抱怨,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整个工作小组的情绪状况。对此,企业应教导员工,首先识别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而竭力避免在其他员工面前把它们表现出来;同时,还应为员工设立既可发泄不良情绪又可保护他们隐私的情绪宣泄专用场所。3员工生活因素。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员工刚上班时的情绪比其他任何变量和因素都将会对员工一天的工作绩效产生更加激烈与持久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由员工私人生活问题所引发的情绪会大大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尽管企业不能过多干涉员工的私人生活,但还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情绪智力,以使他们更好地管理和调节由私人生活引发的情绪,降低它们对工作的消极影响。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绪管理就目前来看,可以把情绪管理工作纳入到工作分析、招聘与甄选、培训和人力资源的维护等环节。1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企业内的各职位进行工作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职位对人员情绪管理能力的不同要求。可引入对情绪智商理论的五个维度的测量,根据各岗位高绩效员工在这些维度上的表现,计算出不同岗位员工在这些维度上的不同需求,最终得出每个岗位上含有情商需求的职位描述和任职资格。2招聘与甄选在企业的员工招聘与甄选过程中,可根据工作分析中得出的各岗位对情绪智力的需求,在笔试与面试的过程中,加入对情商的考察环节。比如,通过情景测试和真实工作环境模拟等方式测量被招募人员的情绪管理能力。3培训已有大量研究显示,虽然不同的人在情绪智力上的先天表现各有优劣,但每个人的情绪智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提高。因此,在对企业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时,应让员工们了解情绪管理和情绪智力的基本知识,并掌握情绪波动时的正确处理方法和有效求助渠道。还可通过拓展训练等方式提高员工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并加入对个别岗位有针对性的情绪智力训练。4人力资源的维护在人力资源的维护环节中,通过企业制度约束加强对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情绪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工作场所中的消极冲突。此外,在制定员工援助计划时,可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不良情绪宣泄场所和心理咨询室,帮助员工及时有效地发泄不良情绪、减小工作压力、调整心理状态、培养情绪管理能力,更好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及其个人目标而工作。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摘要】人类的社会技能高于其它任何动物,能够形成对社会环境的高级表征,并能利用这些表征进行十分灵活的推理判断。但是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目前仍不十分明了。来自于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已经发现有一些脑结构(如杏仁核、前额叶、颞上沟、扣带前回等)在社会认知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它一些脑区结构(如右侧躯体体感区、岛叶、基底节、白质等)也共同参与社会认知加工过程。文章对近年来关于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研究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关键词】社会认知情绪杏仁核前额叶颞上沟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指的是能促进同种个体间行为应答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种有益于复杂多变的社会行为的高级认知过程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常需要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如看法、意图、愿望和信念等),预测他人的想法,判断他人的行为,并指导我们自身的社会行为,这些都属于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社会认知可能是一种独立的认知成分,有着特殊的神经结构基础。研究得到的下述社会认知能力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双分离证据24支持这种观点有些人在非社会领域(物理、数学、工程学等)有很强的能力,在社会能力方面却远不如人;相反,有些人在社会交往方面无任何困难,却不能有效解决非社会问题;特殊的脑区损伤,导致了社会功能的选择性损害,不伴有其他方面的损害。另外,灵长类动物学家认为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是灵长类智能进化的关键驱动力2。根据多方面的研究结果,BROTHERS于1990年提出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主要涉及三个脑区,即杏仁核、眶额叶(ORBITOFRONTALCORTEX,OFC)以及颞上回SUPERIORTEMPORALSULCUSANDGYRUS,STG,并率先将这些区域称为“社会脑”(SOCIALBRAIN)5。此后,关于“社会脑”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磁图(ME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多种新技术的应用,科学家发现了更多的神经结构与社会认知与行为有关,对“社会脑”有了更精确的理解。在此,我们对近年来关于“社会脑”的研究作一综述。1杏仁核对社会认知的研究大致是从社会线索识别与社会问题解决两个方面进行的。社会交往中我们可以从交往对象的面孔、语调、手势、躯体运动等方面获得大量的社会线索,其中以面孔所传达的社会线索最为丰富。从面孔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年龄、情绪、性别、注视方向、身份等,因此,对面孔传达信息的正确识别对于合适的社会行为极其重要。面孔信息加工过程有赖于颞叶皮质的特定区域,例如,梭状回被称为面孔信息加工的特异性脑区6;传达社会信息的面部运动可激活颞上回7;而在面部情绪以及对他人行为中社会意义的感知方面,杏仁核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杏仁核中部分神经元对来自面部的视觉信息有着选择性的调节作用。正常人和杏仁核损害患者的脑功能成像研究显示,杏仁核对面部表情的识别特别是负性表情(如恐惧)有着关键作用8。WANG等9的研究发现有右侧杏仁核及双侧扣带回损害的患者表现出对面孔恐惧情绪的选择性感知障碍,提示杏仁核和扣带回可能参与了恐惧的特异性神经机制。研究表明杏仁核是负责识别刺激的潜在危险和威胁的主要结构10;也是参与心理理论(THEORYOFMIND,TOM)加工的重要结构3;孤独症患者杏仁核功能有明显异常2;研究还表明,对于面孔以外的刺激所传达的社会信息的识别,杏仁核的作用也至关重要1。11识别潜在的危险和威胁ADOLPHS等10在研究中通过观察人的面孔判断可信任度和可接近度,反映人的社会认知和加工能力。实验发现,双侧杏仁核损害患者有着共同的社会认知障碍正常人认为最不可接近的和不可信任的面孔他们却反常地认为可接近和信任,对于所有的面孔,他们几乎都认为是可信任的。而单侧杏仁核损害和其它脑区损害的患者及正常人无此种异常偏离,说明杏仁核在对刺激的潜在危险和威胁的判断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12感知心理状态“心理理论”特指推断他人意图、情感、信念、注意等心理状态的能力,是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众多的研究已证实其独立于执行功能、智力等一般性的认知功能之外3,11。近来的研究认为杏仁核不仅在心理理论的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3,而且参与到成人心理理论的实时加工中。STONE等12考察了两位双侧杏仁核损害患者的心理理论能力,在失言的识别和眼区情绪的判断任务中均明显差于正常对照,且错误的项目与正常对照感到困难的项目不同。ADOLPHS等13发现单侧或双侧杏仁核损害的患者识别眼区社会信息的能力下降。BARONCOHEN等14进行了一项心理理论任务的FMRI研究,要求被试从一些人的眼区照片中判断性别、心理状态等信息,同时观察激活的脑区。结果发现正常人在执行从眼区照片推断心理状态的心理理论任务时杏仁核明显被激活,而执行判断性别的任务时不被激活。这项FMRI研究说明了杏仁核在从复杂的视觉刺激(如眼区照片)识别心理状态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3对孤独症患者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孤独症最突出的特征是社会交往能力缺乏,因此孤独症被视为研究社会认知的最理想模型。BACHEVALIER等15曾通过切除恒河猴的杏仁核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例孤独症动物模型。临床发现,杏仁核损害或切除的患者也会出现明显的社会判断能力受损,有人称之为“获得性孤独症”,推测孤独症患者可能存在杏仁核功能的异常。BARONCOHEN等2的研究发现,在执行心理理论任务时,正常人左侧杏仁核、右侧岛叶、左额下回显著被激活,而孤独症患者杏仁核根本不激活,同时额叶的活动性也较对照组明显的低,而颞叶活动相对较高,这可能为一种代偿机制。14非面孔形式的社会刺激机体的运动也是传达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HEBERLEIN等1采用抽象的几何图形运动视觉刺激提供社会信息。要求被试观看一些短小的动画,动画中三个几何图形在一个加外框(有一个出口)的白色平面上做相对运动,之后要求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景象。尽管视觉运动是实验中唯一可得到的线索,正常被试立即毫无困难地用社会范畴的语言来解释图形的相对运动,如解释为目标、信念、愿望、情绪等心理状态;相反,双侧杏仁核损害的患者不能自发地作出这种解释,仅单纯地将其描述为几何图形的运动。这个研究结果表明杏仁核对于获取社会知识甚为关键。杏仁核是参与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神经结构,通过杏仁核,相关刺激可以引发情绪反应,包括自主神经反应、内分泌反应、躯体感觉的变化,引起大脑神经生理和神经调质的改变,产生情绪应答的中枢表象。感知刺激的情感和社会信息对于快速、自动地评价刺激的生物学重要性有着特殊意义。关于杏仁核在社会认知方面的特殊作用,有人认为仅是其一般性认知功能的特殊情况,但另一种解释是,杏仁核是专门调节社会行为,满足社会信息加工要求的特殊结构。目前较能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是,它在调节社会行为方面的作用较非社会行为更重要16。由于杏仁核内不同的核团有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哪些核团参与社会认知加工,作用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前额叶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前额叶(PREFRONTALCORTEX,PFC)在社会行为方面的作用。大量的脑损伤、脑功能成像和电生理研究1719证实了前额叶对社会认知和情绪的重要作用。其中,前额叶腹内侧皮质VENTROMEDIALPREFRONTALCORTEX,VMPFC对社会认知尤为重要20,21。此外,OFC参与奖赏/惩罚过程及情绪与动机相关过程1。前额叶的其它部位也参与到一些特殊的社会认知活动中22。研究还表明,PFC在社会认知功能上有着一定的左右侧不对称性23。21腹内侧前额叶VMPFC有着感知刺激的情感和社会意义的表象的功能1。与杏仁核的功能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首先,VMPFC对于正性和负性情感的感知过程同等重要,而杏仁核目前清楚的是其在负性情感方面的作用;其次,VMPFC的调控作用较杏仁核更灵活1。临床以及动物研究表明,VMPFC受损会产生广泛的社会行为的损害不能组织和计划将来的活动;对惩罚的反应差;不时产生刻板的、不合适宜的举止;虽智力正常但不关心他人,缺乏共情的能力。VMPFC是决定社会决策与推理能力的重要神经结构,并参与了对眼睛注视方向的感知及心理理论加工过程20,21。因VMPFC受损而造成的情绪和社会功能损害是复杂的和因人而异的,核心的机制可能是不能将认知过程和情绪信息整合起来。211决策能力有意义的情绪识别可产生情绪反应(躯体反应),并产生躯体反应的中枢表象,指导我们做决定,VMPFC参与了这一过程。BARON等17对VMPFC损伤的患者的社会判断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除了情感的缺陷外,更特别的是不能产生和有效地使用“躯体标记”(THESOMATICMARKER),如不能产生与情绪有关的由自主神经激发的特异性皮肤电导反应。在爱荷华博弈测验(THEIOWAGAMBLINGTASK,一种模仿了真实生活中决策场景的实验)中,他们发现VMPFC损害的患者有着决策能力的明显下降并作出了更多不利自身的选择,而涉及到执行功能、感知、记忆的标准神经心理学测试并无异常。说明了社会判断认知能力有特异性的神经基础,VMPFC在产生和使用“躯体标记”并作出正确的社会判断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12社会推理正常的社会推理(SOCIALREASONING)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解决社会问题。WASON选择试验(THEWASONSELECTIONTASK)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测试判断推理能力的试验。ADOLPHS等1对双侧VMPFC受损,额叶背外侧皮层受损以及额叶以外皮层受损三组患者的社会推理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VMPFC损害的患者在对有关社会场景的推理方面有着特殊的异常,而对抽象材料的推理正常。这些结果支持VMPFC通过引出情绪反应影响认知来指导推理和决策的作用。22眶额叶OFC是BROTHERS较早认识到的社会脑结构之一,它参与奖赏/惩罚过程及情绪与动机相关过程。面孔的吸引力是非常显著的社会信号,影响同伴的选择和其他的社会判断。同令人愉快的食物、气味、味道、动听的音乐、金钱的获得一样,有吸引力的面孔(如微笑的面孔)作为一种奖赏刺激,可使OFC内侧区域的活动增加18。NATHALIE等24最近考察了OFC受损的患者与正常人在后悔(REGRET)情绪体验方面的差异。实验要求被试在两个转盘中选择一个进行赌博游戏,被试有时候可以看到自己没有选择的转盘得到的结果。实验发现,正常被试的情绪符合“反现实思维”假设的推论,即会根据另一转盘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下一步选择,尝试缩小未来的损失,而OFC受损的患者则不关心另一转盘的结果,也不会据此调节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后悔这一复杂的社会情绪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而OFC则会影响人们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该区域在后悔情绪控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研究采用复杂的情感刺激和PET的方法并没有发现眶额叶和腹内侧区域的激活。23前额叶其他部位社会行为离不开道德判断(MORALJUDGMENT),道德判断是社会认知和行为的一个方面。道德心理学一直以来关注推理的作用。目前认为推理和情绪的直觉作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过程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道德判断,但情绪的直觉作用较主动的推理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更为重要。“道德脑”MORALBRAIN的FMRI25,26研究结果显示额中回,BA9/10区周围区域,可能作用于将情绪与决策、计划整合起来,并在心理状态判断和其它与道德判断相关的社会认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观点认为,社会认知和评价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自动产生27。由于ERPS能以精确至毫秒的时间分辨率反映外来刺激引起的大脑活动,因此,ERPS研究对于全面地理解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甚为重要。PIZZAGALLI等19采用128导的ERPS记录了50名被试在经典的厌恶条件形成训练阶段的脑电活动。实验中有两种条件,CS(两种恐惧面孔)是指其中一半面孔呈现时同时给予令人厌恶的噪声,另一种为CS(另两种恐惧面孔)出现时不伴有噪声。头皮ERP分析显示不伴噪声的CS和CS早在刺激后120MS左右即出现较明显差异。断层扫描定位分析(TOMOGRAPHICSOURCELOCALIZATION)显示由CS引起的早期电活动在视觉通路的腹侧(如梭状回,约120MS),右侧额中回(约176MS),楔前叶(约240MS)。约在120MS,CS引起左侧岛叶、左额中回电活动增加。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前额叶、岛叶、楔前叶在厌恶条件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还表明生物的和社会的信息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调节信息活动。此外,WILDGRUBER等22的FMRI研究发现双侧前额叶背外侧参与从言语音调中识别情绪的加工过程。在一项涉及同情和原谅的FMRI研究中28,左侧额上回、眶额叶同时被激活,说明这些结构可能参与了同情及原谅等复杂情绪的加工。3颞上沟(SUPERIORTEMPORALSULCUS,STS)STS区包括颞上沟、邻近的颞上回与颞中回、角回等区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此区域是感知眼睛注视方向、感知生物运动(如头、手、脚、肢体等的运动)、感知心理状态等社会线索感知活动的重要结构。有学者认为,STS区可能负责加工的是面孔信息中可变的方面,如注视方向、情绪、嘴的动作等29。31感知注视方向(EYEGAZE)在面孔传达的社会信息中,眼睛注视方向是一个重要成份。对注视方向的感知是正常心理状态判断系统的一部分。一些FMRI实验已经证实了STS区在执行辨别眼睛注视方向与相关心理理论任务时均被激活29,30。PERRETT等28研究了猴的STS区神经元细胞,发现确有一部分细胞对头与眼睛的方向有特别的敏感性。如M047细胞,当眼与头正向时,反应最强,偏离时反应减弱;A027细胞与之相反,眼睛偏离时反应最强,正向时反应最弱,头的方向对之影响不大。32感知生物运动STS区是感知生物运动的特殊结构。一项FMRI研究发现嘴部运动激活的中心在STS区,而光线的圆周运动和嘴的静止状态激活MT/V5区31。PUCE等32研究了一名被植入表面和深部电极的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给予眼部与嘴部活动相关刺激时,表面和深部电极在STS及邻近区域分别记录到嘴部运动的正性和负性电位。BONDA等31发现STS区在观察到随机的无意义的手部运动时没有被激活,而观察到有意义手部运动时明显激活。有FMRI研究显示31,用光点技术呈现的人类运动如散步、跳舞、投掷可激活STS后部或颞上回前部,而给予同样速率的随机运动却未激活该区域。说明STS区与感知机体特定部位运动所传达的社会信息有关。33感知心理状态无论是对眼睛的注视方向还是躯体运动的感知实际都在帮助我们推测对方的心理状态、理解对方的意图、指导我们的下一步活动。研究者们发现STS区在许多其它的心理理论任务中也被激活。WICKER等33通过让被试判断录像中演员眼区所表现出的情绪是敌意的还是友好的,同时PET成像发现,颞上回的前部在通过眼神接触分析对方的情绪时被选择性地激活,即当自己作为另一人的情绪目标时颞上回被特异性地激活。CASTELLI等34利用活动的几何图形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与感知自由活动相比,感知心理状态激活颞上沟、额上回、梭状回、杏仁核邻近的颞极等。4扣带前回扣带前回(ANTERIORCINGULATECORTEX,ACC)可分为背侧认知区(ANTERIORCINGULATECOGNITIVEDIVISION,ACCD)和腹侧情感区(ANTERIORCINGULATEAFFECTIVEDIVISION,ACAD),BUSH等35对相关的64项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发现扣带前回背侧与腹侧对认知和情感的加工过程是双分离的,更支持这种功能分区。ACAD参与社会认知的情感加工过程。ERP研究发现ACC有错误监视的作用,错误回答时可产生错误相关负波(ERRORRELATEDNEGATIVITY,ERN),可能在错误回答时调用了与悲伤(DISTRESS)相关的情绪和其他一些认知过程28。KILLGORE等36的研究使用FMRI,考察无意识地知觉快乐或悲伤面孔时,杏仁核与ACC的神经活动情况。研究中使用掩蔽技术呈现情绪面孔,在快乐或悲伤面孔呈现20MS后,立即用中性面孔遮蔽。被试只对中性面孔进行性别判断。结果发现,观察被遮蔽的快乐面孔会激活两侧的ACC和杏仁核,而相应的悲伤面孔只能激活左侧ACC的有限部分,表明杏仁核和ACC在侦测分辨意识阈限下情绪信息方面起重要作用。判断心理的互动游戏通常需要预测对手下一步的行动。在一项FMRI研究中37,实验任务要求被试与模拟对手比赛,对照任务要求与计算机比赛。尽管两个任务均需要预测对手下一步的活动,但研究发现仅实验任务时双侧前扣带旁回被激活,说明前扣带旁回参与预测对手的行动,只针对人,而不针对机器。5其他脑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还有一些其他脑区结构参与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在社会认知神经网络中起着不同的作用。51岛叶岛叶是内脏、味觉、躯体感觉、视觉和听觉神经的会聚之处,与杏仁核、下丘脑、扣带前回、眶额叶相连,参与厌恶、悲伤、害怕等情绪的加工过程。MORRIS等38认为,情感刺激首先通过下丘脑和杏仁核产生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是无意识的,由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而岛叶则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负责将这些无意识的情绪反应转化为主观的情感体验。由于岛叶在情绪加工中的重要作用,推测其也可能参与了社会认知加工。52右侧躯体感觉区社会认知作为大脑的一种高级认知,须依赖于特殊类型的表象。社会有机体不仅要能形成个体的表象,而且要能形成个体之间的行为表象。右侧体感区可直接帮助我们建立对其他个体的表象。ADOLPHS等1发现右侧体感相关皮层(SI,SII,岛叶)的整合有助于从他人的面部表情识别情感信息。他们还发现,体感区对于从面孔判断复杂的混合情绪特别重要。右侧体感区损害的患者情感和社会判断能力受损,也包括一些心理理论任务在内。ROMO等39研究了猴子在做决策任务时第二体感区神经元的活动情况,证明第二体感区神经元可能通过联系过去的和现在的感觉信息,以帮助决策。53基底节WANG等40发现WILSON病患者表现对厌恶的选择性感知障碍,提示基底节及岛叶卷入厌恶特异性神经机制的可能性。SNOWDEN等41采用心理理论任务(包括卡通画、故事、注视方向辨别)研究了额颞痴呆(FRONTALNEOCORTEX,FTD)和亨廷顿病HUNTINGTONSDISEASE,HD的社会认知能力。结果发现,FTD患者在所有的任务中都表现有损害,而HD患者只在对卡通画和故事的解释方面有轻度的损害;FTD患者较多具体的、字面上的理解错误,HD患者更倾向于对情景的误解。说明两者社会功能的损害有着不同的机制,额颞叶皮质和基底节对社会行为起着不同的作用。54白质社会认知的异常也可能与各功能脑区间联络的异常有关。BARNEAGORALY等42的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有脑白质结构损害,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值明显减少的区域靠近社会认知相关脑区,如邻近杏仁核的颞叶、前额叶腹内侧皮质、扣带前回、颞上沟等,白质的异常还发生在心理理论任务激活的灰质区附近。通路的破坏使得社会相关刺激加工所必须的信息整合过程不能顺利进行。6小结人之所以在社会技能方面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能识别大量的社会线索,并能利用其灵活地推理、判断和指导我们的行为。社会认知需要大脑多种功能的共同参与,其中一部分功能为社会领域所特有,另一些则为一般性功能的运用。神经心理学、神经电生理、脑损伤以及脑功能成像的研究发现,杏仁核、前额叶、颞上沟、扣带前回等在社会认知中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岛叶、右侧躯体体感区、白质、基底节也参与社会认知过程,更一般性的认知与执行功能在认知过程中同时进行,共同作用于人的这一重要功能领域。总之,对社会认知神经基础的研究虽然在近十年间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在情绪等社会线索的识别等方面获得了较多的发现,但许多研究结果仍未有定论,某些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需要对此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1ADOLPHSRSOCIALCOGNITIONANDTHEHUMANBRAIN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1999,3124694792BARONCOHENS,RINGHA,BULLMOREET,ETALTHEAMYGDALATHEORYOFAUTISMNEUROSCIENCEANDBIOBEHAVIORALREVIEWS,2000,243553643FINEC,LUMSDENJ,BLAIRRJDISSOCIATIONBETWEENTHEORYOFMINDANDEXECUTIVEFUNCTIONSINAPATIENTWITHEARLYLEFTAMYGDALADAMAGEBRAIN,2001,1242872984ANDERSONSW,BECHARAA,DAMASIOH,ETALIMPAIRMENTOFSOCIALANDMORALBEHAVIORRELATEDTOEARLYDAMAGEINHUMANPREFRONTALCORTEXNATURENEUROSCIENCE,1999,211103210375BROTHERSLTHESOCIALBRAINAPROJECTFORINTEGRATINGPRIMATEBEHAVIOURANDNEUROPHYSIOLOGYINANEWDOMAINCONCEPTSINNEUROSCIENCE,1990,127516KANWISHERN,MCDERMOTTJ,CHUNMMTHEFUSIFORMFACEAREAAMODULEINHUMANEXTRASTRIATECORTEXSPECIALIZEDFORFACEPERCEPTIONTHEJOURNALOFNEUROSCIENCE,1997,1711430243117PUCEA,ALLISONT,BENTINS,ETALTEMPORALCORTEXACTIVATIONINHUMANSVIEWINGEYEANDMOUTHMOVEMENTSTHEJOURNALOFNEUROSCIENCE,1998,186218821998ADOLPHSR,TRANELD,HAMANNS,ETALRECOGNITIONOFFACIALEMOTIONINNINESUBJECTSWITHBILATERALAMYGDALADAMAGENEUROPSYCHOLOGIA,1999,37111111179WANGK,HOOSAINR,ZHOUXL,ETALIMPAIRMENTOFFEARRECOGNITIONINACHINESEMANWITHBILATERALCINGULATEANDRIGHTAMYGADALALESIONCOGNITIVENEUROPSYCHOLOGY,2002,1964165210ADOLPHSR,TRANELD,DAMASIOARTHEHUMANAMYGDALAINSOCIALJUDGMENTNATURE,1998,39347047411BARONCOHENS,WHEELWRIGHTS,STONEVE,ETALAMATHEMATICIAN,APHYSICISTANDACOMPUTERSCIENTISTWITHASPERGERSSYNDROMEPERFORMANCEONFOLKPSYCHOLOGYANDFOLKPHYSICSTESTSNEUROCASE,1999,547548312STONEVE,BARONCOHENS,CALDERA,ETALACQUIREDTHEORYOFMINDIMPAIRMENTSININDIVIDUALSWITHBILATERALAMYGDALALESIONSNEUROPSYCHOLOGIA,2003,4120922013ADOLPHSR,TRANELD,BARONCOHENSAMYGDALADAMAGEIMPAIRSRECOGNITIONOFSOCIALEMOTIONSFROMFACIALEXPRESSIONS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2002,1411114BARONCOHENS,RINGHA,WHEELWRIGHTS,ETALSOCIALINTELLIGENCEINTHENORMALANDAUTISTICBRAINANFMRISTUDYEUROPEANJOURNALOFNEUROSCIENCE,1999,111891189815BACHEVALIERJMEDIALTEMPORALLOBESTRUCTURESANDAUTISMAREVIEW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FINDINGSNEUROPSYCHOLOGIA,1994,3266274816ADOLPHSRINVESTIGATINGTHECOGNITIVENEUROSCIENCEOFSOCIALBEHAVIORNEUROPSYCHOLOGIA,2003,4111912617BARONR,TRANELD,DENBURGNL,ETALEXPLORINGTHENEUROLOGICALSUBSTRATEOFEMOTIONALANDSOCIALINTELLIGENCEBRAIN,2003,1261790180018DOHERTYJO,WINSTONJ,CRITCHLEYH,ETALBEAUTYINASMILETHEROLEOFMEDIALORBITOFRONTALCORTEXINFACIALATTRACTIVENESSNEUROPSYCHOLOGIA,2003,4114715519PIZZAGALLIDA,GREISCHARLL,DAVIDSONRJSPATIOTEMPORALDYNAMICSOFBRAINMECHANISMSINAVERSIVECLASSICALCONDITIONINGHIGHDENSITYEVENTRELATEDPOTENTIALANDBRAINELECTRICALTOMOGRAPHYANALYSESNEUROPSYCHOLOGIA,2003,4118419420CALDERAJ,LAWRENCEAD,KEANEJ,ETALREADINGTHEMINDFROMEYEGAZENEUROPSYCHOLOGIA,2002,401129113821GALLAGHERAHL,HAPPEF,BRUNSWICKN,ETALREADINGTHEMINDINCARTOONSANDSTORIESANFMRISTUDYOFTHEORYOFMINDINVERBALANDNONVERBALTASKSNEUROPSYCHOLOGIA,2000,38112122WILDGRUBERD,PIHANH,ACKERMANNH,ETALDYNAMICBRAINACTIVATIONDURINGPROCESSINGOFEMOTIONALINTONATIONINFLUENCEOFACOUSTICPARAMETERS,EMOTIONALVALENCE,ANDSEXNEUROIMAGE,2002,1585686923MILLEREKTHEPREFRONTALCORTEXANDCOGNITIVECONTROLNATUREREVIEWSNEUROSCIENCE,2000,11596524NATHALIEC,GIORGIOC,JEROMES,ETALTHEINVOLVEMENTOFTHEORBITOFRONTALCORTEXINTHEEXPERIENCEOFREGRETSCIENCE,2004,30456071167117125GREENEJ,HAIDITJHOWANDWHEREDOESMORALJUDGMENTWORK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2002,651752326ANDERSONSW,BECHARAA,DAMASIOH,ETALIMPAIRMENTOFSOCIALANDMORALBEHAVIORRELATEDTOEARLYDAMAGEINHUMANPREFRONTALCORTEXNATURENEUROSCIENCE,1999,21032103727GREENWALDAG,BANAJIMRIMPLICITSOCIALCOGNITIONATTITUDES,SELFESTEEM,ANDSTEREOTYPESPSYCHOLOGICALREVIEW,1995,10242728FARROWTF,ZHENGY,WILKINSONID,ETALINVESTIGATINGTHEFUNCTIONALANATOMYOFEMPATHYANDFORGIVENESSNEUROREPORT,2001,122433243829HAXBYJV,HOFFMANEA,GOBBINIMITHEDISTRIBUTEDHUMANNEURALSYSTEMFORFACEPERCEPTION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2000,422323330PUCEA,ALLISONT,BENTINS,ETALTEMPORALCORTEXACTIVATIONINHUMANSVIEWINGEYEANDMOUTHMOVEMENTSJOURNALOFNEUROSCIENCE,1998,182188219931ALLISON,T,PUCEA,MCCARTHYGSOCIALPERCEPTIONFROMVISUALCUESROLEOFTHESTSREGION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2000,426727832PUCEA,ALLISONT,MCCARTHYG,ETALELECTROPHYSIOLOGICALSTUDIESOFHUMANFACEPERCEPTIONIIIEFFECTSOFTOPDOWNPROCESSINGONFACESPECIFICPOTENTIALSCEREBRALCORTEX,1999,944545833WICKERB,PERRETTDI,BARONCOHENS,ETALBEINGTHETARGETOFANOTHERSEMOTIONAPETSTUDYNEUROPSYCHOLOGIA,2003,4113914634CASTELLIF,HAPPEF,FRITHU,ETALMOVEMENTANDMINDAFUNCTIONALIMAGINGSTUDYOFPERCEPTIONANDINTERPRETATIONOFCOMPLEXINTENTIONALMOVEMENTPATTERNSNEUROIMAGE,2000,1231432535BUSHG,LUUP,POSNERMICOGNITIVEANDEMOTIONALINFLUENCESINANTERIORCINGULATECORTEX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2000,421522236KILLGOREWD,YURGELUNTODDDAACTIVATIONOFTHEAMYGDALAANDANTERIORCINGULATEDURINGNONCONSCIOUSPROCESSINGOFSADVERSUSHAPPYFACESNEUROIMAGE,2004,211215122337GALLAGHERHL,JACKAI,ROEPSTORFFA,ETALIMAGINGTHEINTENTIONALSTANCEINACOMPETITIVEGAMENEUROIMAGE,2002,1681482138MORRISJSHOWDOYOUFEEL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2002,6831731939ROMOR,HERNANDEZA,ZAINOSA,ETALNEURONALCORRELATESOFDECISIONMAKINGINSECONDARYSOMATOSENSORYCORTEXNATURENEUROSCIENCE,2002,5111217122540WANGK,HOOSAINR,YANGRIMPAIRMENTOFRECOGNITIONOFDISGUSTINCHINESEWITHHUNTINGTONSORWILSONSDISEASENEUROPSYCHOLOGIA,2003,4152753741SNOWDENJS,GIBBONSZC,BLACKSHAWA,ETALSOCIALCOGNITIONINFRONTOTEMPORALDEMENTIAANDHUNTINGTONSDISEASENEUROPSYCHOLOGIA,2003,4168870142BARNEAGORALYN,KWONH,MENONV,ETALWHITEMATTERSTRUCTUREINAUTISMPRELIMINARYEVIDENCEFROMDIFFUSIONTENSORIMAGINGSOCIETYOFBIOLOGICALPSYCHIATRY,2004,55323326酒依赖患者自杀行为的生物学标记【关键词】酒依赖;自杀;死亡率;生物学标记酒依赖指个体长期反复饮酒导致对饮酒的控制能力丧失为其特征的慢性进行病变,引起精神及躯体变化和社会、法律问题等。就个体而言酒滥用和酒依赖均会造成各种危害。酒滥用和酒依赖是当今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有报道显示1,2,酒依赖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主要与酒依赖患者的高自杀率有关。本文对酒依赖患者自杀行为的生物学标记进行综述如下。1酒依赖自杀行为与死亡率自杀行为与酒依赖的关系十分复杂,因为酒依赖的产生原因不仅与社会、家庭及工作环境有关,还涉及心理因素与精神疾病。酒依赖导致自杀危险性增加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酒精对5羟色胺(5HT)代谢的影响。很多国家的研究支持这一理论,并且明确提出了酒精消费量与自杀死亡率的关系2,平均国民酒精消费量增加一升,自杀死亡率便上升2335。但是,另外的研究68却发现酒依赖与自杀率的关系还受年龄、性别和国别的影响。实际上,每个国家的酒精消费量是与这个国家酒依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的。挪威的医学家曾经做了40A的跟踪调查,发现酒依赖与自杀死亡率的相关系数是079。MURPHY和WETZEL汇总并分析了大量文献资料,发现自杀死亡的人数在酒依赖中占111510。BARRACLOUGH11和ROBINS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