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_第1页
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_第2页
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_第3页
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_第4页
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立项申请书团队负责人_团队类别A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团队()B大类(或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团队()C学科基础和专业方向中主干课程团队()D专业课程团队()所在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系电话申报日期东华大学教务处制填写说明一、填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二、申请书页面用A4纸,于左侧装订成册,各项内容页面内容不够,可以加页。相关附件材料单独装订一册,版面大小应与推荐材料相同。三、上报的申请表至少要一份原件。一、简表姓名性别A男出生日期1970年7月14日民族汉职称教授学位A博士B硕士C学士A国家教学名师B上海市教学名师C校教学名师D学科带头人E其他行政职务系主任电子邮箱所在工作单位(院、系、所、实验室、中心)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系团队负责人联系电话67792854传真67792854手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生硕士生2420402055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作用及分工签字团队成员统计见下一页。教学团队构成情况团队成员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形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形原理、高分子材料成形设备、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纳米材料学、生物材料学、高技术纤维、材料学测试方法、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高分子材料科技进展、材料科学实验、功能高分子、大型工艺实验、高聚物合金、化纤新产品开发。此外还承担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任务。课程信息课程总门数(18)门,其中校级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团队成员序号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位作用及分工签字1张清华男37教授博士全面负责材料学导论2余木火男46教授博士高分子化学3陈彦模男65教授无学位功能高分子4徐洪耀男42教授博士高分子化学5陈大俊男50教授博士科技文献检索6沈新元男59教授博士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7沈青男51教授博士材料学测试方法8杨庆男53教授博士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9王夏琴女37教授博士实践环节10顾莉琴女59副教授硕士胶体化学11王朝生男33副教授博士高分子材料合成工艺12马敬红女39副教授博士高分子物理13何春菊女36副教授博士毕业设计14肖茹女38副教授硕士毕业实习15王雪芬女36副教授博士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16王燕萍女35副教授硕士高技术纤维17俞昊男34副教授博士化学新产品开发18孙宾男35副教授博士在国外进修/合成工艺19于俊荣女36副教授博士高聚物合金20张幼维女33副教授博士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21孙俊芬女34讲师博士生物材料学22张慧慧女30讲师博士纳米材料学23陈龙男32讲师博士大学生工艺实验24吉亚丽女33讲师博士高分子材料科技进展二、立项依据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分析国内外及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阐述本项目的研究或建设意义、目的及预期成果,并附主要参考文献或资料。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在原化纤专业的基础上拓宽的专业。近几年,我们根据专业的定位,重点探索二级学科的拓宽模式,对化纤专业的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初步建立了按材料一、二、三级学科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在培养方法上,我们利用我院的学科科研优势,对本科生实施准研究生的培养,在提高本科生的教育质量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获得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高分子化学课程获得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但我们已经看到,随着高分子学科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我们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知识结构要求更加宽泛;同时,学生对某些方向具有特殊的兴趣,选择就业的领域不断扩大,对原有的课程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适应快速发展的就业形势的现有的课程结构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因此,我们一方面拟在原有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全面进行专业建设,另一方面将着手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质,使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如同本团队的科研能力一样,在教学方面该团队有非常大的潜力,有必要通过项目的建设培养团队的创新能力。因此,本项目建设的目的在于,将培养一支有重大教学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使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包括课堂教学创新、实验创新、实践与实习环节的创新等,进一步扩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国内外同行中的知名度,成为国内较有影响的专业。三、研究或建设方案1研究或建设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建设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培养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扩大创新型“准研究生”教学成果,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扩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国内外同行中的知名度,成为国内较有影响的专业。建设内容1首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的修订,修订的依据是本专业教指委的文件和近期高分子材料发展的动态,重点研究学科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程的体系、对现有的一、二级课程重新进行整合、重新编写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2对课程进行师资配备,并进行培养。根据老中青结合的原则,每门课程都由一个教学小组承担,教学经验的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组长;教师科研担任不同课程的教学小组成员,以便相互交流和配合。3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继承本学科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将组织部分青年教师到985高校进修学习,或合作教学与研究,提高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4继续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行学习,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出国学习,他们除了在科研上有一定的要求外,还要求他们的教学上有所收获,回国后能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较大的促进。本教学团队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5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对大学生的每个实验讲义重新审定和编写,所有实验都将由高级职称教师指导,同类实验内容将成立一个实验教学小组,以便及时交流和沟通。在实验设备上,由学校、教务处等修购专项给以支持外,学院的学科建设设备也将用于本科教学;此外,还将争取教授课题组的设备对学生开放等。6促进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克服直接参与生产单位的困难,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结合到企业参观学习,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7在已有的教学成绩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教师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并编写或修订相关教材。2、年度计划和进度安排20081200812调查研究,完成培养计划的修订稿,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团队工作的规划和准备、部分设备的调研和采购。20091200912教材修订、讲义编写、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进修。完成以上团队建设所提及的各项内容。3、预期成果、成果表达形式及其考核指标1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体现新的课程体系。2主干课程的新教学大纲。3修订教材、讲义46本。4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4门,上海市级12门,力争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5选派24名教师进修,相应开设新选修课程24门。四、教学团队负责人简介团队负责人张清华教授1999年3月获材料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5年晋升教授;2003年10月2004年9月赴荷兰爱茵霍芬科技大学(EINDHOVENUNIVERSITYOFTECHNOLOGY)进修学习。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先后为本科生主讲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材料学导论等课程。承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2005年)。承担东华大学教学改革及教学基本建设项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20062007)为研究生主讲高技术纤维、材料科学基础研究进展等课程,现指导研究生12名。担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全面负责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编排、审定和管理等工作。材料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006年获香港桑麻基金会奖教基金奖。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科技部863计划课题、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资助计划项目各1项;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承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资助课题1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已授权7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20余篇。代表性论著有1QINGHUAZHANG,ZHENJUNCHANG,MEIFANGZHU,XIUMEIMO,DAJUNCHENELECTRONSPUNCARBONNANOTUBESCOMPOSITENANOFIBERSWITHUNIAXIALLYALIGNEDARRAYSNANOTECHNOLOGY,2007,18,115611_162QINGHUAZHANG,SANJAYRASTOGI,DAJUNCHEN,DIRKLIPPITS,PIETJLEMSTRALOWPERCOLATIONTHRESHOLDINSINGLEWALLEDCARBONNANOTUBE/HIGHDENSITYPOLYETHYLENECOMPOSITESPREPAREDBYMELTPROCESSINGTECHNIQUECARBON2006,44,7787853QINGHUAZHANG,DIRKRLIPPITS,SANJAYRASTOGIDISPERSIONANDRHEOLOGICALASPECTSOFSWNTSINULTRAHIGHMOLECULARWEIGHTPOLYETHYLENEMACROMOLECULES2006,39,6576664QINGHUAZHANG,MIANDAI,MENGXIANDING,DAJUNCHEN,LIANXUNGAOMECHANICALPROPERTIESOFBPDAODAPOLYIMIDEFIBERSEUROPEANPOLYMERJOURNAL2004,4011248724935WEILI,MEIFANGZHU,QINGHUAZHANG,DAJUNCHENEXPANDEDCONFORMATIONOFMACROMOLECULARCHAININPOLYANILINEWITHONEDIMENSIONALNANOSTRUCTUREPREPAREBYINTERFACIALPOLYMERIZATIONAPPLIEDPHYSICSLETTER,2006,89,103110五、教学团队主要业绩现在的学生多为知识型、继承型,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国外大学的差距较大。特别是随着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践教学所需的硬件环境和资金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实践教学的质量有下降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我们结合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目的,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研究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充分利用在学科建设中积累的硬件和软件,充分发挥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多、每个教师都有科研课题等优势,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模式培养。我们除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外,还注意充分发挥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多和每个教师都有科研课题等优势,使学生能通过科研训练充分发展创新能力。我们每年选拔一些优异生在大二提前到导师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到第五学期末,我们安排全体学生进入导师的课题组,结合科研项目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实践的时间达15年,从而从时间上保证学生能充分发展创新能力。我们还将原来分散进行的专业外语、文献检索、课外科技活动和毕业论文四个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要求学生定期参加导师课题组的活动,同时将专业外语由课堂教学改为在导师指导下阅读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并翻译其中部分文献;这一过程与“文献检索”课程紧密结合,要求学生上网检索和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撰写一篇综述并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最后集中15周左右进行实验和撰写论文,从而在教学内容上保证学生能充分发展创新能力。为了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流于形式,收到实效,我们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课外科技活动表现、外文资料翻译和综述的水平、开题报告的情况等进行累加式考核。对于创新性成果(如科技竞赛获奖等)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使学生有发展创新能力的更大学习自主权,这样从管理措施上保证学生能充分发展创新能力。这一模式被媒体誉为本科生的“准研究生”式培养。通过这种的模式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确实有很大的提高。体现这一模式的教学改革项目“发挥学科优势,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质量人才”于2004年9月通过了由高分子材料教指委主任、副主任、委员组成的专家组的鉴定,获得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这一模式的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学院形成了由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的“教博硕本”科研梯队。近几年获奖的项目都有本科生同学的贡献与参与,例如“高聚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成纤技术”2004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5位完成人中有3人为本科生。学科的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年科研经费连续5年超过3000万元。教学成果奖有A高分子化学,2005年上海市精品课程,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公示阶段)。B“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C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2003年。编写的教材有A高分子化学余木火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B物理梁伯润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C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沈新元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C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第二版)沈新元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D腈纶生产工学沈新元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7E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沈新元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F先进高分子材料沈新元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2承担的校改项目有A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71200812B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国家教育委员会20061200012C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规范教育部200212005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