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中国大枣资源化学研究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7-12/31/dc7dab46-9e40-4528-8e3d-a224bd780ddb/dc7dab46-9e40-4528-8e3d-a224bd780ddb1.gif)
![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中国大枣资源化学研究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7-12/31/dc7dab46-9e40-4528-8e3d-a224bd780ddb/dc7dab46-9e40-4528-8e3d-a224bd780ddb2.gif)
![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中国大枣资源化学研究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7-12/31/dc7dab46-9e40-4528-8e3d-a224bd780ddb/dc7dab46-9e40-4528-8e3d-a224bd780ddb3.gif)
![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中国大枣资源化学研究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7-12/31/dc7dab46-9e40-4528-8e3d-a224bd780ddb/dc7dab46-9e40-4528-8e3d-a224bd780ddb4.gif)
![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中国大枣资源化学研究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7-12/31/dc7dab46-9e40-4528-8e3d-a224bd780ddb/dc7dab46-9e40-4528-8e3d-a224bd780ddb5.gif)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中国大枣资源化学研究关键词大枣化学成分品质评价三萜酸质量标准摘要本论文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枣与大戟类药材配伍减毒机理研究”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大枣药材质量标准修订”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两章内容。第一章系统地总结了大枣种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营养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现代研究进展。第二章为大枣资源化学研究部分,共分五节,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节中国大枣资源分布及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调查。采用文献调研及实地考查的形式,对我国大枣主要产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按照地形地貌、水文、生态环境及主栽品种差异,将我国北方枣产区初步划分为13个主要产区。并对我国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及思考。第二节大枣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及聚酰胺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对大枣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枣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13个为三萜酸类,分别为大枣新酸(ZIZYBERANALACID,1)、ZIZYBERENALICACID(3)、CEANOTHENICACID(4)、URSONICACID(5)、白桦脂酸(6)、ZIZYBERANALICACID(7)、麦珠子酸(8),熊果酸(9)、CEANOTHICACID(10)、EPICEANOTHICACID(11)、齐墩果酸(12)、2羟基齐墩果酸(13)和2羟基乌苏酸(14);2个神经酰胺类(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5)和1O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6);3个甾醇类3,6豆甾烷4烯3,6二醇(17)、谷甾醇(18)和胡萝卜苷(19);2个脂肪酸类十七烷酸(20)和二十四烷酸(21)此外尚有萘醌类(大枣萘醌,ZIZYBERANONE,2)、黄酮类(槲皮素3O芸香糖苷,22)和单糖类(D葡萄糖,23)成分。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15和16为首次从枣属植物中分得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5、11、14、17、20和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第三节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品质评价。首次建立了一种用于同时测定大枣药材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CEANOTHICACID,麦珠子酸,大枣新酸,ZIZYBERANALICACID,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白桦脂酸,齐墩果酸,URSONICACID和ZIZYBERENALICACID)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WATERSSUNFIRE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35,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化合物19的检测波长为205NM,化合物10的检测波长为238NM。所测10个化合物的工作曲线在线性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GT0,9999);其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3172和053245,加样回收率为949810409。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同时测定22个产地36个栽培品种共计42批大枣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三萜酸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总三萜酸含量最高。基于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差异,应用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样品进行区分和归类。结果显示,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与其他大枣品种有较大差异,提示其亲缘关系可能较远。该方法测定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大枣资源,也可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角度为大枣植物进行种下界定提供帮助。第四节大枣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以白桦脂酸和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分别比较了不同提取溶剂、不同展开条件及不同显色方法对大枣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的影响,确定了大枣药材的TLC色谱条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白桦脂酸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HYPERSIL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25,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8119)为流动相,流速04ML/MIN;ELSD条件气体压力为35PSI(228SLPM),漂移管温度为65,喷雾口温度为36。第五节大枣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初步评价。采用MTT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对从大枣中所分离得到的11个三萜酸类成分(白桦脂酸、大枣新酸、熊果酸、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ZIZYBERENALICACID、麦珠子酸、CEANOTHICACID、ZIZYBERANALICACID、齐墩果酸和URSONICACID)以及1个萘醌类成分(大枣萘醌)进行了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肺癌细胞(NCIH460)、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熊果酸、ZIZYBERENALICACID、ZIZYBERANALICACID和齐墩果酸对上述四种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提示上述四种化学成分可以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剂,或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为1以药用大枣资源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和光谱技术,从中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大枣新酸和大枣萘醌),并首次在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神经酰胺类化合物。2采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应用HPLCDAD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药食两用不同产地的36个大枣栽培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为客观认识和评价大枣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3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药典修订要求,对大枣药材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建立了白桦脂酸对照品的质量标准草案,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大枣药材质量标准。正文内容本论文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枣与大戟类药材配伍减毒机理研究”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大枣药材质量标准修订”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两章内容。第一章系统地总结了大枣种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营养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现代研究进展。第二章为大枣资源化学研究部分,共分五节,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节中国大枣资源分布及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调查。采用文献调研及实地考查的形式,对我国大枣主要产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按照地形地貌、水文、生态环境及主栽品种差异,将我国北方枣产区初步划分为13个主要产区。并对我国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及思考。第二节大枣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及聚酰胺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对大枣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枣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13个为三萜酸类,分别为大枣新酸(ZIZYBERANALACID,1)、ZIZYBERENALICACID(3)、CEANOTHENICACID(4)、URSONICACID(5)、白桦脂酸(6)、ZIZYBERANALICACID(7)、麦珠子酸(8),熊果酸(9)、CEANOTHICACID(10)、EPICEANOTHICACID(11)、齐墩果酸(12)、2羟基齐墩果酸(13)和2羟基乌苏酸(14);2个神经酰胺类(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5)和1O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6);3个甾醇类3,6豆甾烷4烯3,6二醇(17)、谷甾醇(18)和胡萝卜苷(19);2个脂肪酸类十七烷酸(20)和二十四烷酸(21)此外尚有萘醌类(大枣萘醌,ZIZYBERANONE,2)、黄酮类(槲皮素3O芸香糖苷,22)和单糖类(D葡萄糖,23)成分。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15和16为首次从枣属植物中分得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5、11、14、17、20和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第三节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品质评价。首次建立了一种用于同时测定大枣药材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CEANOTHICACID,麦珠子酸,大枣新酸,ZIZYBERANALICACID,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白桦脂酸,齐墩果酸,URSONICACID和ZIZYBERENALICACID)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WATERSSUNFIRE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35,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化合物19的检测波长为205NM,化合物10的检测波长为238NM。所测10个化合物的工作曲线在线性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GT0,9999);其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3172和053245,加样回收率为949810409。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同时测定22个产地36个栽培品种共计42批大枣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三萜酸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总三萜酸含量最高。基于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差异,应用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样品进行区分和归类。结果显示,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与其他大枣品种有较大差异,提示其亲缘关系可能较远。该方法测定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大枣资源,也可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角度为大枣植物进行种下界定提供帮助。第四节大枣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以白桦脂酸和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分别比较了不同提取溶剂、不同展开条件及不同显色方法对大枣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的影响,确定了大枣药材的TLC色谱条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白桦脂酸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HYPERSIL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25,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8119)为流动相,流速04ML/MIN;ELSD条件气体压力为35PSI(228SLPM),漂移管温度为65,喷雾口温度为36。第五节大枣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初步评价。采用MTT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对从大枣中所分离得到的11个三萜酸类成分(白桦脂酸、大枣新酸、熊果酸、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ZIZYBERENALICACID、麦珠子酸、CEANOTHICACID、ZIZYBERANALICACID、齐墩果酸和URSONICACID)以及1个萘醌类成分(大枣萘醌)进行了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肺癌细胞(NCIH460)、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熊果酸、ZIZYBERENALICACID、ZIZYBERANALICACID和齐墩果酸对上述四种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提示上述四种化学成分可以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剂,或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为1以药用大枣资源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和光谱技术,从中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大枣新酸和大枣萘醌),并首次在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神经酰胺类化合物。2采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应用HPLCDAD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药食两用不同产地的36个大枣栽培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为客观认识和评价大枣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3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药典修订要求,对大枣药材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建立了白桦脂酸对照品的质量标准草案,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大枣药材质量标准。本论文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枣与大戟类药材配伍减毒机理研究”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大枣药材质量标准修订”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两章内容。第一章系统地总结了大枣种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营养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现代研究进展。第二章为大枣资源化学研究部分,共分五节,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节中国大枣资源分布及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调查。采用文献调研及实地考查的形式,对我国大枣主要产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按照地形地貌、水文、生态环境及主栽品种差异,将我国北方枣产区初步划分为13个主要产区。并对我国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及思考。第二节大枣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及聚酰胺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对大枣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枣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13个为三萜酸类,分别为大枣新酸(ZIZYBERANALACID,1)、ZIZYBERENALICACID(3)、CEANOTHENICACID(4)、URSONICACID(5)、白桦脂酸(6)、ZIZYBERANALICACID(7)、麦珠子酸(8),熊果酸(9)、CEANOTHICACID(10)、EPICEANOTHICACID(11)、齐墩果酸(12)、2羟基齐墩果酸(13)和2羟基乌苏酸(14);2个神经酰胺类(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5)和1O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6);3个甾醇类3,6豆甾烷4烯3,6二醇(17)、谷甾醇(18)和胡萝卜苷(19);2个脂肪酸类十七烷酸(20)和二十四烷酸(21)此外尚有萘醌类(大枣萘醌,ZIZYBERANONE,2)、黄酮类(槲皮素3O芸香糖苷,22)和单糖类(D葡萄糖,23)成分。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15和16为首次从枣属植物中分得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5、11、14、17、20和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第三节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品质评价。首次建立了一种用于同时测定大枣药材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CEANOTHICACID,麦珠子酸,大枣新酸,ZIZYBERANALICACID,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白桦脂酸,齐墩果酸,URSONICACID和ZIZYBERENALICACID)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WATERSSUNFIRE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35,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化合物19的检测波长为205NM,化合物10的检测波长为238NM。所测10个化合物的工作曲线在线性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GT0,9999);其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3172和053245,加样回收率为949810409。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同时测定22个产地36个栽培品种共计42批大枣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三萜酸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总三萜酸含量最高。基于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差异,应用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样品进行区分和归类。结果显示,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与其他大枣品种有较大差异,提示其亲缘关系可能较远。该方法测定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大枣资源,也可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角度为大枣植物进行种下界定提供帮助。第四节大枣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以白桦脂酸和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分别比较了不同提取溶剂、不同展开条件及不同显色方法对大枣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的影响,确定了大枣药材的TLC色谱条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白桦脂酸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HYPERSIL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25,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8119)为流动相,流速04ML/MIN;ELSD条件气体压力为35PSI(228SLPM),漂移管温度为65,喷雾口温度为36。第五节大枣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初步评价。采用MTT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对从大枣中所分离得到的11个三萜酸类成分(白桦脂酸、大枣新酸、熊果酸、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ZIZYBERENALICACID、麦珠子酸、CEANOTHICACID、ZIZYBERANALICACID、齐墩果酸和URSONICACID)以及1个萘醌类成分(大枣萘醌)进行了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肺癌细胞(NCIH460)、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熊果酸、ZIZYBERENALICACID、ZIZYBERANALICACID和齐墩果酸对上述四种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提示上述四种化学成分可以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剂,或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为1以药用大枣资源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和光谱技术,从中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大枣新酸和大枣萘醌),并首次在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神经酰胺类化合物。2采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应用HPLCDAD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药食两用不同产地的36个大枣栽培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为客观认识和评价大枣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3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药典修订要求,对大枣药材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建立了白桦脂酸对照品的质量标准草案,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大枣药材质量标准。本论文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枣与大戟类药材配伍减毒机理研究”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大枣药材质量标准修订”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两章内容。第一章系统地总结了大枣种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营养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现代研究进展。第二章为大枣资源化学研究部分,共分五节,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节中国大枣资源分布及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调查。采用文献调研及实地考查的形式,对我国大枣主要产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按照地形地貌、水文、生态环境及主栽品种差异,将我国北方枣产区初步划分为13个主要产区。并对我国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及思考。第二节大枣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及聚酰胺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对大枣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枣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13个为三萜酸类,分别为大枣新酸(ZIZYBERANALACID,1)、ZIZYBERENALICACID(3)、CEANOTHENICACID(4)、URSONICACID(5)、白桦脂酸(6)、ZIZYBERANALICACID(7)、麦珠子酸(8),熊果酸(9)、CEANOTHICACID(10)、EPICEANOTHICACID(11)、齐墩果酸(12)、2羟基齐墩果酸(13)和2羟基乌苏酸(14);2个神经酰胺类(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5)和1O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6);3个甾醇类3,6豆甾烷4烯3,6二醇(17)、谷甾醇(18)和胡萝卜苷(19);2个脂肪酸类十七烷酸(20)和二十四烷酸(21)此外尚有萘醌类(大枣萘醌,ZIZYBERANONE,2)、黄酮类(槲皮素3O芸香糖苷,22)和单糖类(D葡萄糖,23)成分。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15和16为首次从枣属植物中分得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5、11、14、17、20和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第三节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品质评价。首次建立了一种用于同时测定大枣药材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CEANOTHICACID,麦珠子酸,大枣新酸,ZIZYBERANALICACID,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白桦脂酸,齐墩果酸,URSONICACID和ZIZYBERENALICACID)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WATERSSUNFIRE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35,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化合物19的检测波长为205NM,化合物10的检测波长为238NM。所测10个化合物的工作曲线在线性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GT0,9999);其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3172和053245,加样回收率为949810409。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同时测定22个产地36个栽培品种共计42批大枣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三萜酸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总三萜酸含量最高。基于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差异,应用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样品进行区分和归类。结果显示,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与其他大枣品种有较大差异,提示其亲缘关系可能较远。该方法测定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大枣资源,也可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角度为大枣植物进行种下界定提供帮助。第四节大枣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以白桦脂酸和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分别比较了不同提取溶剂、不同展开条件及不同显色方法对大枣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的影响,确定了大枣药材的TLC色谱条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白桦脂酸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HYPERSIL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25,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8119)为流动相,流速04ML/MIN;ELSD条件气体压力为35PSI(228SLPM),漂移管温度为65,喷雾口温度为36。第五节大枣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初步评价。采用MTT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对从大枣中所分离得到的11个三萜酸类成分(白桦脂酸、大枣新酸、熊果酸、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ZIZYBERENALICACID、麦珠子酸、CEANOTHICACID、ZIZYBERANALICACID、齐墩果酸和URSONICACID)以及1个萘醌类成分(大枣萘醌)进行了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肺癌细胞(NCIH460)、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熊果酸、ZIZYBERENALICACID、ZIZYBERANALICACID和齐墩果酸对上述四种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提示上述四种化学成分可以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剂,或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为1以药用大枣资源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和光谱技术,从中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大枣新酸和大枣萘醌),并首次在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神经酰胺类化合物。2采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应用HPLCDAD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药食两用不同产地的36个大枣栽培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为客观认识和评价大枣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3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药典修订要求,对大枣药材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建立了白桦脂酸对照品的质量标准草案,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大枣药材质量标准。本论文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枣与大戟类药材配伍减毒机理研究”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大枣药材质量标准修订”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两章内容。第一章系统地总结了大枣种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营养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现代研究进展。第二章为大枣资源化学研究部分,共分五节,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节中国大枣资源分布及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调查。采用文献调研及实地考查的形式,对我国大枣主要产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按照地形地貌、水文、生态环境及主栽品种差异,将我国北方枣产区初步划分为13个主要产区。并对我国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及思考。第二节大枣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及聚酰胺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对大枣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枣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13个为三萜酸类,分别为大枣新酸(ZIZYBERANALACID,1)、ZIZYBERENALICACID(3)、CEANOTHENICACID(4)、URSONICACID(5)、白桦脂酸(6)、ZIZYBERANALICACID(7)、麦珠子酸(8),熊果酸(9)、CEANOTHICACID(10)、EPICEANOTHICACID(11)、齐墩果酸(12)、2羟基齐墩果酸(13)和2羟基乌苏酸(14);2个神经酰胺类(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5)和1O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6);3个甾醇类3,6豆甾烷4烯3,6二醇(17)、谷甾醇(18)和胡萝卜苷(19);2个脂肪酸类十七烷酸(20)和二十四烷酸(21)此外尚有萘醌类(大枣萘醌,ZIZYBERANONE,2)、黄酮类(槲皮素3O芸香糖苷,22)和单糖类(D葡萄糖,23)成分。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15和16为首次从枣属植物中分得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5、11、14、17、20和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第三节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品质评价。首次建立了一种用于同时测定大枣药材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CEANOTHICACID,麦珠子酸,大枣新酸,ZIZYBERANALICACID,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白桦脂酸,齐墩果酸,URSONICACID和ZIZYBERENALICACID)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WATERSSUNFIRE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35,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化合物19的检测波长为205NM,化合物10的检测波长为238NM。所测10个化合物的工作曲线在线性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GT0,9999);其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3172和053245,加样回收率为949810409。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同时测定22个产地36个栽培品种共计42批大枣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三萜酸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总三萜酸含量最高。基于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差异,应用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样品进行区分和归类。结果显示,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与其他大枣品种有较大差异,提示其亲缘关系可能较远。该方法测定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大枣资源,也可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角度为大枣植物进行种下界定提供帮助。第四节大枣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以白桦脂酸和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分别比较了不同提取溶剂、不同展开条件及不同显色方法对大枣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的影响,确定了大枣药材的TLC色谱条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白桦脂酸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HYPERSIL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25,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8119)为流动相,流速04ML/MIN;ELSD条件气体压力为35PSI(228SLPM),漂移管温度为65,喷雾口温度为36。第五节大枣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初步评价。采用MTT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对从大枣中所分离得到的11个三萜酸类成分(白桦脂酸、大枣新酸、熊果酸、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ZIZYBERENALICACID、麦珠子酸、CEANOTHICACID、ZIZYBERANALICACID、齐墩果酸和URSONICACID)以及1个萘醌类成分(大枣萘醌)进行了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肺癌细胞(NCIH460)、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熊果酸、ZIZYBERENALICACID、ZIZYBERANALICACID和齐墩果酸对上述四种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提示上述四种化学成分可以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剂,或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为1以药用大枣资源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和光谱技术,从中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大枣新酸和大枣萘醌),并首次在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神经酰胺类化合物。2采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应用HPLCDAD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药食两用不同产地的36个大枣栽培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为客观认识和评价大枣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3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药典修订要求,对大枣药材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建立了白桦脂酸对照品的质量标准草案,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大枣药材质量标准。本论文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枣与大戟类药材配伍减毒机理研究”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大枣药材质量标准修订”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两章内容。第一章系统地总结了大枣种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营养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现代研究进展。第二章为大枣资源化学研究部分,共分五节,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节中国大枣资源分布及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调查。采用文献调研及实地考查的形式,对我国大枣主要产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按照地形地貌、水文、生态环境及主栽品种差异,将我国北方枣产区初步划分为13个主要产区。并对我国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及思考。第二节大枣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及聚酰胺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对大枣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枣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13个为三萜酸类,分别为大枣新酸(ZIZYBERANALACID,1)、ZIZYBERENALICACID(3)、CEANOTHENICACID(4)、URSONICACID(5)、白桦脂酸(6)、ZIZYBERANALICACID(7)、麦珠子酸(8),熊果酸(9)、CEANOTHICACID(10)、EPICEANOTHICACID(11)、齐墩果酸(12)、2羟基齐墩果酸(13)和2羟基乌苏酸(14);2个神经酰胺类(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5)和1O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6);3个甾醇类3,6豆甾烷4烯3,6二醇(17)、谷甾醇(18)和胡萝卜苷(19);2个脂肪酸类十七烷酸(20)和二十四烷酸(21)此外尚有萘醌类(大枣萘醌,ZIZYBERANONE,2)、黄酮类(槲皮素3O芸香糖苷,22)和单糖类(D葡萄糖,23)成分。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15和16为首次从枣属植物中分得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5、11、14、17、20和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第三节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品质评价。首次建立了一种用于同时测定大枣药材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CEANOTHICACID,麦珠子酸,大枣新酸,ZIZYBERANALICACID,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白桦脂酸,齐墩果酸,URSONICACID和ZIZYBERENALICACID)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WATERSSUNFIRE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35,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化合物19的检测波长为205NM,化合物10的检测波长为238NM。所测10个化合物的工作曲线在线性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GT0,9999);其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3172和053245,加样回收率为949810409。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同时测定22个产地36个栽培品种共计42批大枣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三萜酸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总三萜酸含量最高。基于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差异,应用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样品进行区分和归类。结果显示,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与其他大枣品种有较大差异,提示其亲缘关系可能较远。该方法测定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大枣资源,也可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角度为大枣植物进行种下界定提供帮助。第四节大枣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以白桦脂酸和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分别比较了不同提取溶剂、不同展开条件及不同显色方法对大枣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的影响,确定了大枣药材的TLC色谱条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白桦脂酸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HYPERSIL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25,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8119)为流动相,流速04ML/MIN;ELSD条件气体压力为35PSI(228SLPM),漂移管温度为65,喷雾口温度为36。第五节大枣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初步评价。采用MTT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对从大枣中所分离得到的11个三萜酸类成分(白桦脂酸、大枣新酸、熊果酸、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ZIZYBERENALICACID、麦珠子酸、CEANOTHICACID、ZIZYBERANALICACID、齐墩果酸和URSONICACID)以及1个萘醌类成分(大枣萘醌)进行了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肺癌细胞(NCIH460)、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熊果酸、ZIZYBERENALICACID、ZIZYBERANALICACID和齐墩果酸对上述四种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提示上述四种化学成分可以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剂,或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为1以药用大枣资源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和光谱技术,从中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大枣新酸和大枣萘醌),并首次在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神经酰胺类化合物。2采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应用HPLCDAD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药食两用不同产地的36个大枣栽培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为客观认识和评价大枣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3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药典修订要求,对大枣药材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建立了白桦脂酸对照品的质量标准草案,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大枣药材质量标准。本论文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枣与大戟类药材配伍减毒机理研究”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大枣药材质量标准修订”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两章内容。第一章系统地总结了大枣种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营养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现代研究进展。第二章为大枣资源化学研究部分,共分五节,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节中国大枣资源分布及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调查。采用文献调研及实地考查的形式,对我国大枣主要产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按照地形地貌、水文、生态环境及主栽品种差异,将我国北方枣产区初步划分为13个主要产区。并对我国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及思考。第二节大枣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及聚酰胺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对大枣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枣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13个为三萜酸类,分别为大枣新酸(ZIZYBERANALACID,1)、ZIZYBERENALICACID(3)、CEANOTHENICACID(4)、URSONICACID(5)、白桦脂酸(6)、ZIZYBERANALICACID(7)、麦珠子酸(8),熊果酸(9)、CEANOTHICACID(10)、EPICEANOTHICACID(11)、齐墩果酸(12)、2羟基齐墩果酸(13)和2羟基乌苏酸(14);2个神经酰胺类(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5)和1O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6);3个甾醇类3,6豆甾烷4烯3,6二醇(17)、谷甾醇(18)和胡萝卜苷(19);2个脂肪酸类十七烷酸(20)和二十四烷酸(21)此外尚有萘醌类(大枣萘醌,ZIZYBERANONE,2)、黄酮类(槲皮素3O芸香糖苷,22)和单糖类(D葡萄糖,23)成分。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15和16为首次从枣属植物中分得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5、11、14、17、20和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第三节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品质评价。首次建立了一种用于同时测定大枣药材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CEANOTHICACID,麦珠子酸,大枣新酸,ZIZYBERANALICACID,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白桦脂酸,齐墩果酸,URSONICACID和ZIZYBERENALICACID)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WATERSSUNFIRE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35,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化合物19的检测波长为205NM,化合物10的检测波长为238NM。所测10个化合物的工作曲线在线性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GT0,9999);其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3172和053245,加样回收率为949810409。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同时测定22个产地36个栽培品种共计42批大枣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三萜酸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总三萜酸含量最高。基于样品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差异,应用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样品进行区分和归类。结果显示,山东沾化产冬枣品种与其他大枣品种有较大差异,提示其亲缘关系可能较远。该方法测定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大枣资源,也可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角度为大枣植物进行种下界定提供帮助。第四节大枣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以白桦脂酸和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分别比较了不同提取溶剂、不同展开条件及不同显色方法对大枣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的影响,确定了大枣药材的TLC色谱条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白桦脂酸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HYPERSILC18(250MM46MM,5M)色谱柱,柱温25,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8119)为流动相,流速04ML/MIN;ELSD条件气体压力为35PSI(228SLPM),漂移管温度为65,喷雾口温度为36。第五节大枣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初步评价。采用MTT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对从大枣中所分离得到的11个三萜酸类成分(白桦脂酸、大枣新酸、熊果酸、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ZIZYBERENALICACID、麦珠子酸、CEANOTHICACID、ZIZYBERANALICACID、齐墩果酸和URSONICACID)以及1个萘醌类成分(大枣萘醌)进行了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肺癌细胞(NCIH460)、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熊果酸、ZIZYBERENALICACID、ZIZYBERANALICACID和齐墩果酸对上述四种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提示上述四种化学成分可以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剂,或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为1以药用大枣资源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和光谱技术,从中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大枣新酸和大枣萘醌),并首次在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神经酰胺类化合物。2采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应用HPLCDAD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药食两用不同产地的36个大枣栽培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为客观认识和评价大枣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3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药典修订要求,对大枣药材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建立了白桦脂酸对照品的质量标准草案,并首次建立了大枣药材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大枣药材质量标准。本论文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枣与大戟类药材配伍减毒机理研究”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大枣药材质量标准修订”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两章内容。第一章系统地总结了大枣种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营养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现代研究进展。第二章为大枣资源化学研究部分,共分五节,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节中国大枣资源分布及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调查。采用文献调研及实地考查的形式,对我国大枣主要产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按照地形地貌、水文、生态环境及主栽品种差异,将我国北方枣产区初步划分为13个主要产区。并对我国药用大枣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及思考。第二节大枣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及聚酰胺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对大枣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枣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13个为三萜酸类,分别为大枣新酸(ZIZYBERANALACID,1)、ZIZYBERENALICACID(3)、CEANOTHENICACID(4)、URSONICACID(5)、白桦脂酸(6)、ZIZYBERANALICACID(7)、麦珠子酸(8),熊果酸(9)、CEANOTHICACID(10)、EPICEANOTHICACID(11)、齐墩果酸(12)、2羟基齐墩果酸(13)和2羟基乌苏酸(14);2个神经酰胺类(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5)和1O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39R)239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6);3个甾醇类3,6豆甾烷4烯3,6二醇(17)、谷甾醇(18)和胡萝卜苷(19);2个脂肪酸类十七烷酸(20)和二十四烷酸(21)此外尚有萘醌类(大枣萘醌,ZIZYBERANONE,2)、黄酮类(槲皮素3O芸香糖苷,22)和单糖类(D葡萄糖,23)成分。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15和16为首次从枣属植物中分得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5、11、14、17、20和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第三节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枣品质评价。首次建立了一种用于同时测定大枣药材中10种三萜酸类成分(CEANOTHICACID,麦珠子酸,大枣新酸,ZIZYBERANALICACID,EPICEANOTHICACID,CEANOTHENICACID,白桦脂酸,齐墩果酸,URSONICACID和ZIZYBERENALICACID)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W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业学院科研管理办法
- 财务共享时效管理办法
- 讲师俱乐部管理办法
- 业务资金结算管理办法
- 2025年霍尔汽车点火系统合作协议书
- 电气实训室管理办法
- 虚拟高校分部管理办法
- 中小创业团队管理办法
- 西藏用人风险管理办法
- 规范作业管理暂行办法
- 膝关节解剖完整版本
- 医院水、电、气故障报修、排查、处理流程
- 2024年旧钻井杆销售合同范本
- 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报告
- 2023年《安徽大学学生手册》在线考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安全评估合同
- 《全面质量管理》习题集(含答案)
- DB21T 3947-2024 普通公路装配式混凝土桥梁下部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 DL∕T 432-2018 电力用油中颗粒度测定方法
- 《水处理生物学》课件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选择题大全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