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设计规范(旧版).doc_第1页
暖通设计规范(旧版).doc_第2页
暖通设计规范(旧版).doc_第3页
暖通设计规范(旧版).doc_第4页
暖通设计规范(旧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第103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同有关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第104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状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同一工程中,设备的系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第105条编制设计文件时,应根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以及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表等。第106条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测和计量装置。第107条布置设备、管道及配件时,应为安装、操作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第108条设计中,对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管道,当有可能伤及人体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第109条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排水等措施。第1010条根据本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1室内空气计算参数第211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按下列规定采用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2、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轻作业不应低于15中作业不应低于12重作业不应低于10注作业种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当每名工人占用较大面积50100M2时,轻作业可低至10;中作业可低至7;重作业可低至5。三、辅助建筑物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浴室25更衣室23托儿所、幼儿园、医务室20办公用室1618食堂14盥洗室、厕所12注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参照有关专业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第212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冬季室内生活地带或作业地带的平均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民用建筑及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不宜大于03M/S;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当室内散热量小于23W/M320KCAL/M3H时,不宜大于03M/S;当室内散热量大于或等于23W/M3时,不宜大于05M/S。第213条冬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温度应采用1822相对湿度应采用4060风速不应大于02M/S注使用条件无特殊要求时,室内相对湿度可不受限制。二、工艺性空气调节室内温湿度基数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工作区的风速,不宜大于03M/S。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511条的规定。生产厂房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根据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其与工第214条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作地点温度的允许温差,按表214确定。夏季工作地点温度夏季工作地点温度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22232425262728表214293233允许温差工作地点温度注10329873265433235235注如受条件限制,在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后仍不能达到本表要求时,允许温差可加大12。其室内工作地点的允许风速,应按本规范第435条至第437条的第215条设置局部送风的生产厂房,有关规定执行。第216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温度应采用2428相对湿度应采用4065风速不应大于03M/S二、工艺性空气调节室内温湿度基数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需要并考虑必要的卫生条件确定;工作区的风速,宜采用0205M/S,当室内温度高于30时,可大于05M/S。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511条的规定。22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第221条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注本条及本节其他条文中的所谓“不保证”,系针对室外空气温度状况而言;“历年平均不保证”,系针对累年不保证总天数或小时数的历年平均值而言。第222条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第223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第224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第225条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度。第226条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第227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干球温度。注统计干湿球温度时,宜采用当地气象台站每天4次的定时温度记录,并以每次记录值代表6H的温度值核算。第228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第229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第2210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可按下式确定TSHTWPTR22101式中TSH室外计算逐时温度;TWP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按本规范第229条采用;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按表2210采用;TR夏季室外计算平均日较差,应按下式计算TRTWGTWP/05222102式中TWG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按本规范第227条采用;其他符号意义同式22101。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时刻10352038304240455047表22106041时刻时刻时刻702813048190148012140522000090031505121010100161604322017110291703923023120401802824026第2211条当室内温湿度必须全年保证时,应另行确定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参数。仅在部分时间如夜间工作的空气调节系统,可不遵守本规范第227条至2210条的规定。第2212条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冬季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最多风向静风除外的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热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第2213条冬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夏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热三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年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第2214条冬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夏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热三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第2215条冬季日照百分率,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各月平均日照百分率的平均值。第2216条设计计算用采暖期天数,应按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采暖室外临界温度的总日数确定。采暖室外临界温度的选取,一般民用建筑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宜采用5。注本条中所谓“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采暖室外临界温度”,系指室外连续5天的滑动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采暖室外临界温度。宜采取19511980年,30年,共不足30年者,按实有年份采用,第2217条室外计算参数的统计年份,但不得少于10年,少于10年时,应对气象资料进行订正。第2218条条山区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根据就地的调查、实测并与地理和气候条件相似的邻近台站的气象资料进行比较确定。第2219条一些主要城市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本规范附录二采用。对于本规范附录二未列入的城市及台站,应按本节的规定进行统计确定。对于冬夏两季各种室外计算温度,亦可按本规范附录三所列的简化统计方法确定。31一般规定第311条采暖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规模,所在地区气象条件、能源状况、政策、环保等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第312条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宜采用集中采暖。第313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区,其幼儿园、养老院、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等建筑,宜采用集中采暖1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为6089天;2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足60天,但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75天。第314条算。当其位于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且在非工作时间或中断第315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使用的时间内,室内温度必须保持在0以上,而利用房间蓄热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按5设置值班采暖。注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需要另行确定值班采暖所需维持的室内温度。第316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工业建筑,如工艺对室内温度无特殊要求,且每名工人占用的建筑面积超过100M2时,不宜设置全面采暖,但应在固定工作地点设置局部采暖。当工作地点不固定时,应设置取暖室。第317条设置全面采暖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节能标准的规定。第318条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应按下式确定采暖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本规范第二章第二节的有关规定利用当地近3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计ROMINATNTW/TYN3181或ROMINATNTW/TYRN3182式中ROMIN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M2/WM2H/KCAL;TN冬季室内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211条和第324条采用;TW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319条采用;A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按表3181采用;TY冬季室内计算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允许温差,按表3182采用;N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W/M2,按表3183采用;RN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M2/W,按表3183采用。注本条不适用于窗、阳台门和天窗。砖石墙体的传热阻,可比式3181,3182的计算结果小5。外门阳台门除外的最小传热阻,不应小于按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所确定的外墙最小传热阻的60。当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10时,内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亦应通过计算确定。当居住建筑、医院及幼儿园等建筑物采用轻型结构时,其外墙最小传热阻,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及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的要求。温差修正系数围护结构特征表3181A外墙、屋顶、地面以及与室外相通的楼板等闷顶和与室外空气相通的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等与有外门窗的不采暖楼梯间相邻的隔墙16层建筑与有外门窗的不采暖楼梯间相邻的隔墙730层建筑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外墙上有窗时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外墙上无窗且位于室外地坪以上时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外墙上无窗且位于室外地坪以下时与有外门窗的非采暖房间相邻的隔墙与无外门窗的非采暖房间相邻的隔墙伸缩缝墙、沉降缝墙防震缝墙100090060050075060040070040030070允许温差TY值建筑物及房间类别外墙表3182屋顶居住建筑、医院和幼儿园等办公建筑、学校和门诊部等公共建筑上述指明者除外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潮湿的房间除外室内空气干燥的工业建筑室内空气湿度正常的工业建筑室内空气潮湿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当不允许墙和顶棚内表面结露时当仅不允许顶棚内表面结露时室内空气潮湿且具有腐蚀性介质的工业建筑室内散热量大于23W/M3,且计算相对湿度不大于50的工业建筑注注室内空气干湿程度的区分,应根据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按表3184确定。与室外空气相通的楼板和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其允许温差TY值,可采用25。表中TN同式3181,3182;T1在室内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状况下的露点温度。606070100804045558070TNT170TNT112008TNT109TNT1TNT1120换热系数和换热阻值围护结构内表面特征NW/M2C表3183NM2C/W墙、地面、表面平整或有肋状突出物的顶棚,当H/S03时870115有肋状突出物的顶棚,当H/S03时注表中H肋高M;S肋间净距M。760132室内干湿程度的区分温度温度表3184相对湿度类别干燥正常较湿潮湿1213242460617575505160617575404150516060第319条确定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时,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TW,应根据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值,按表319采用。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围护结构类型热惰性指标D值TW的取值的取值表319注604160164015TWTWNTW06TWN04TPMINTW03TWN07TPMINTWTPMIN表中TWN和TPMIN分别为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和累年最低日平均温度,按本规范第二章第二节的有关规定根据当地气象数据采用。第3110条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按下式计算RO1/NRJ1/W31101RORNRJRW31102式中RO围护结构的传热阻M2/W;N、RN同式3181,3182;W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W/M2,按表3110采用;RW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阻M2/W,按表316采用;RJ围护结构本体包括单层或多层结构材料层及封闭的空气间层的热阻M2/W。换热系数和换热阻值围护结构外表面特征WW/M2表3110RWM2/W外墙和屋顶与室外空气相通的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闷顶和外墙上有窗的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外墙上无窗的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2317126004006008017第3111条设置全面采暖的建筑物,其玻璃外窗、阳台门和天窗的层数,可按表3111采用。窗、阳台门和天窗层数室内外温差层数表3111建筑物及房间类别外窗单层双层单层双层单层双层单层阳台门单层双层单层天窗单层双层单层双层单层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及潮湿的公共建筑除外3333干燥或正常湿度状况的工业建筑物3636潮湿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物散热量大于23W/M,且室内计算相对湿度不大于50的工业建筑注33131不限1表中所列的室内外温差,系指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和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之差。2高级民用建筑,以及其他经技术经济比较设置双层窗合理的建筑物,可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3居住建筑外窗的层数,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标准的规定;4对较调换工业建筑及特殊建筑,可视具体情况研究确定。第3112条设置全面采暖的建筑物,在满足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其开窗面积应尽量减小。民用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应按国家现行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执行。第3113条集中采暖系统的热媒,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供热情况和当地气候特点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按下列规定选择1民用建筑应采用热水作热媒;2工业建筑,当厂区只有采暖用热或以采暖用热为主时,宜采用高温水作热媒;当厂区供热以工艺用蒸汽为主,在不违反卫生、技术和节能要求的条件下,可采用蒸汽作热媒。注1利用余热或天然热源采暖时,采暖热媒及其参数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2辐射采暖的热媒,应符合本章相关部分的规定。第3114条改建或扩建的建筑物,以及与原有热网相连接的新增建筑物,除遵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根据原有建筑物的状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32热负荷第321条冬季采暖通风系统的热负荷,应根据建筑物下列散失和获得的热量确定1围护结构的耗热量;2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3加热由门、孔洞及相邻房间侵入的冷空气的耗热量;4水分蒸发的耗热量;5加热由外部运入的冷物料和运输工具的耗热量;6通风耗热量;7最小负荷班的工艺设备散热量;8热管道及其他热表面的散热量;9热物料的散热量;10通过其他途径散失或获得的热量。注1不经常的散热量,可不计算。2经常而不稳定的散热量,应采用小时平均值。第322条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应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第323条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QAFKTNTWN323式中Q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W;F围护结构的面积M2;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T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319条采用;A,TN与本规范第318条相同。注当已知或可求出冷侧温度时,TWN一项可直接用冷侧温度值代入,不再进行A值修正。第324条计算围护结构耗热量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按本规范第211条采用,但层高大于4M的工业建筑,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面,应采用工作地点的温度;2墙、窗和门,应采用室内平均温度;3屋顶和天窗,应采用屋顶下的温度。注1屋顶下的温度,可按下式计算TDTGTHH23241式中TD屋顶下的温度;TG工作地点温度;TH温度梯度/M;H房间高度M。2室内平均温度,应按下式计算TNPTDTG/23242式中TNP室内平均温度;TD、TG与式3241相同。3散热量小于23W/M3的生产厂房,当其温度梯度值不能确定时,可用工作地点温度计算围护结构耗热量,但应按本规范第327条的规定进行高度附加。第325条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于5时,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等的传热量。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小于5,且通过隔墙和楼板等的传热量大于该房间的10时,尚应计算其传热量。第326条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率确定。各项附加或修正百分率,宜按下列规定的数值选用1朝向修正率北、东北、西北010东、西5东南、西南1015南1530注1选用修正率时,应考虑当地冬季日照率、辐射照度、建筑物使用和被遮挡等情况。2冬季日照率小于35的地区,东南、西南和南向的修正率,宜采用100,东、西向可不修正。2风力附加率建筑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城镇、厂区内特别高出的建筑物,垂直的外围护结构附加510。3外门附加率当建筑物的楼层数为N时一道门65N两道门有门斗80N三道门有两个门斗60N公共建筑和生产厂房的主要出入口500注1外门附加率,只适用于短时间开启的、无热风幕的外门;2阳台门不应考虑外门附加。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第327条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楼梯间除外的高度附加率,应附加2,但总的附加率不应大于15。注高度附加率,应附加于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和其他附加耗热量上。第328条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应根据建筑物的门窗构造、门窗朝向、热压和室外风速等因素,按本规范附录七确定。通风41一般规定蒸汽或有害物质向生活地带或作业地带放散,防止有害物质对周围环境的污第411条为了防止大量热、染,必须从工艺、总图、建筑和通风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第412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机械化、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积极改革工艺流程,使之少产生或不产生有害物质。对于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物质,向大气排放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各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第413条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湿式作业。运输含尘物料时,应尽量采用气力输送或水力输送。放散粉尘的生产厂房,宜采用湿法冲洗措施,当工艺不允许湿法冲洗且防尘要求较严格时,可采用真空吸尘装置。第414条大量散热的热源散热设备、热物料等,应尽量放在生产厂房外面。对生产厂房内的热源,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工艺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工人远离热源。第415条确定建筑物方位时,应尽量减少西晒,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建筑物,其方位还应根据主要进风面和建筑物形式,按夏季有利的风向布置。第416条位于炎热地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宜采用通风屋顶,如条件限制,可采取其他隔热措施;散热量小于23W/M3的生产厂房,当屋盖离地面平均高度小于或等于8M时,宜在屋盖隔热或适当增加厂房高度。注民用建筑的隔热,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要求。有条件设置通风屋顶的生产厂房,以及存放橡胶、塑料制品和油漆等的仓库,亦可采用通风屋顶。第417条放散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建筑物,宜采用局部排风,当局部排风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应辅以全面排风或采用全面排风。第418条设计局部排风或全面排风时,宜采用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达不到卫生或生产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与机械的联合通风。注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屋顶通风机进行全面排风。第419条组织室内气流时,不应使含有大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空气流入没有或仅有少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地带。第4110条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混合后能引起燃烧或爆炸时;二、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时;三、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积聚粉尘时;四、放散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第4111条同时放散有害物质、余热和余湿时,全面通风量应按其中所需最大的空气量计算。数种有害物质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其全面通风量的计算,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第4112条散入室内的有害气体数量不能确定时,全面通风量可按类似房间的实测资料或经验数据,按换气次数确定,亦可按各有关的专业标准执行。第4113条民用建筑的厨房、厕所、盥洗室和浴室等,宜设置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进行局部排风或全面换气。普通民用建筑的居住、办公用室等,宜采用自然通风;当其位于严寒地区或寒冷地区时,尚应设置可开启的气窗进行定期换气。第4114条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以及走道、房间等的防烟、排烟设计,应按国家现行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42自然通风第421条放散热量的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其自然通风应仅考虑热压作用,按本规范附录九计算。第422条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宜采用门、洞、平开窗或垂直转动窗、板等。第423条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应采用0312M,当进风口较高时,应考虑进风效率降低的影响。在严寒地区或寒冷地区,冬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其下缘不宜低于4M,如低于4M,应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措施。且外墙与热源之间无工作地点时,该侧外墙上的进风口,第424条当热源靠近生产厂房的一侧外墙布置,应尽量布置在热源的间断处。第425条利用天窗排风的生产厂房,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用避风天窗一、炎热地区,室内散热量大于23W/M3时;二、其他地区,室内散热量大于35W/M3时;三、不允许气流倒灌时。注多跨生产厂房的相邻天窗或天窗两侧与建筑物邻接,且处于负压区时,无挡风板的天窗,可视为避风天窗。第426条利用天窗排风的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设避风天窗一、利用天窗能稳定排风时;二、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小于或等于1M/S时。第427条当建筑物一侧与较高建筑物邻接时,为了防止避风天窗或风帽倒灌,其各部尺寸,应符合图42712和表427的要求。图4271避风天窗与建筑物的相关尺寸图4272风帽与建筑物的相关尺寸避风天窗或风帽与建筑物的相关尺寸Z/H0406081012141618202122表42723BZ/H注13141451516518212529374656当Z/H23时,建筑物的相关尺寸可不受限制。第428条挡风板与天窗之间,以及作为避风天窗的多跨生产厂房相邻天窗之间,其端部均应封闭。当天窗较长时,尚应设置横向隔板,其间距不应大于挡风板上缘至地坪高度的三倍,且不应大于50M。在挡风板或封闭物上,应设置检查门。注挡风板下缘至屋面的距离,宜采用0103M。宜采用不带窗扇的避风天窗,但应符合防雨要求。第429条不需调节天窗窗扇开启角度的高温生产厂房,第4210条自然通风用的窗扇,应设便于操作和维修的开关装置。43隔热降温第431条工人在较长时间内直接受到辐射热影响的工作地点,当其辐射照度在350W/M2300KCAL/M2H以上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受辐射热影响较大的工作室应隔热。第432条经常受辐射热影响的工作地点,应根据工艺、供水和室内气象等条件,分别采用水幕、隔热水箱或隔热屏等隔热设施。第433条工人经常停留的高温地面或靠近的高温壁板,其表面平均温度不应高于40。2第434条较长时间操作的工作地点,当其温度达不到卫生要求或辐射照度大于350W/M时,应设置局部送风。第435条当采用不带喷雾的轴流式通风机进行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轻作业24M/S中作业35M/S重作业57M/S第436条当采用喷雾风扇进行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风速应采用35M/S,雾滴直径应小于100M。注喷雾风扇只适用于温度高于35,辐射照度大于1400W/M21200KCAL/M2H,且工艺不忌细小雾滴的中、重作业的工作地点。第437条设置系统式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温度和平均风速,应按表437采用。工作地点的温度和平均风速冬季辐射照度W/M2KCAL/M2H夏季表437温度风速M/S12132334温度2631263025292428风速M/S15324354635030070060014001200210018002025252518221822注轻作业时,温度宜采用表中较高值,风速宜采用较低值;重作业时,温度宜采用较低值,风速宜采用较高值;中作业时,其数据可按插入法确定。对于炎热地区,表中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可提高2。当局部送风系统的空气需要冷却或加热处理时,其室外计算参数,夏季应采用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相对湿度;冬季应采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第438条系统式局部送风,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不得将有害物质吹向人体;二、送风气流宜从人体的前侧上方倾斜吹到头、颈和胸部,必要时亦可从上向下垂直送风;三、送到人体上的有效气流宽度,宜采用1M;对于室内散热量小于23W/M3的轻作业,可采用06M;四、当工人活动范围较大时,宜采用旋转送风口。第439条系统式局部送风,应按本规范附录十计算。第4310条特殊高温的工作地点,如轧钢厂钳式吊车司机室、均热炉揭盖机室和轧钢机操纵室等,应采取密闭、隔热措施,并采用冷风机组或空气调节机组降温。第4311条在特殊高温作业地带的附近,应设置工人休息室。夏季休息室的温度,宜采用2630。第4312条有条件时,降温用的送风系统可采用地道风。当利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第4313条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2地区的公共建筑,可设置吊扇。吊扇的台数,可按不同规格的吊扇所提供的服务面积相应为1525M2确定。吊扇叶片距地面不应小于23M,距顶棚不应小于025DD为吊扇叶片外缘直径。吊扇应布置在其所服务区域的中心。注本条的“公共建筑”,系指经常或定期有大量人员停留的建筑物,如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和交通邮电类建筑等。44机械通风第441条设置机械通风的民用建筑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中要求清洁的房间,当其周围环境较差时,室内应保持正压;室内的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可能污染相邻房间时,室内应保持负压。第442条设置集中采暖且有排风的建筑物,应考虑自然补风包括利用相邻房间的清洁空气的可能性。当自然补风达不到室内卫生条件、生产要求或技术经济不合理时,宜设置机械送风系统。注每班运行不足2H的局部排风系统,条件许可时,可不用机械送风补偿所排出的风量。选择机械送风系统的空气加热器时,室外计算参数宜采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当其用于补偿消除余热、余湿的全面排风的耗热量时,可采用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第443条机械送风系统包括与热风采暖合并的系统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放散热或同时放散热、湿和有害气体的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采用上部或上下部同时全面排风时,宜送至作业地带;二、放散粉尘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汽,而不同时放散热的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从下部地带排风时,宜送至上部地带;三、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物质放散源,且不可能安装有效的局部排风装置时,应直接向工作地点送风。第444条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洁净的地点;注进风口处室外空气的有害物含量,不应大于室内作业地带最高容许浓度的30。二、应尽量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且应低于排风口;三、进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宜低于2M,当布置在绿化地带时,不宜低于1M;四、降温用的进风口,宜设在建筑物的背阴处。应尽量采用密闭罩,当不能采用密闭罩时,根据生产条件和技术经济比较,第445条设置局部排风罩时,可分别采用伞形罩、侧吸罩、吹吸式排风罩或槽边排风罩。第446条同时放散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放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有害气体的生产厂房,除设局部排风外,宜在上部地带进行自然或机械的全面排风,其排风量不宜小于每小时1次换气。注房间高度大于6M时,排风量可按每平方米地面面积6M3/H计算。第447条当采用全面通风消除余热、余湿或其他有害物质时,应分别从室内温度最高、含湿量或有害物质浓度最大的区域排风,并且其风量分配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小,或在相反情况下会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部地带排出所需风量的三分之二,从下部地带排出三分之一;二、当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会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部地带排出所需风量的三分之一,从下部地带排出三分之二。注从房间上部地带排出的风量,不应小于每小时1次换气。当排出有爆炸危险的气体和蒸汽时,吸风口上缘距顶棚不应大于04M。从房间下部地带排出的风量,包括距地面2M以内的局部排风量。应排至建筑物空气动力阴影区和第448条含有剧毒物质或难闻气味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所排出的气体,正压区以上。注在符合本规范第412条要求的条件下,可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第449条可能突然放散大量有害气体或有爆炸危险气体的生产厂房,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事故排风的风量,应根据工艺设计所提供的资料通过计算确定。当工艺设计不能提供有关计算资料时,应按每小时不小于房间全部容积的8次换气量确定。事故排风宜由经常使用的排风系统和事故排风的排风系统共同保证,但必须在发生事故时,提供足够的排风量。第4410条事故排风的通风机,应分别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设置开关,其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等级,应由工艺设计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以及其他有关规范的要求。第4411条事故排风的吸风口,应设在有害气体或爆炸危险物质散发量可能最大的地点。当发生事故向室内放散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汽时,吸风口应设在地面以上0310M处;放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和蒸汽时,吸风口应设在上部地带,且对于可燃气体和蒸汽,吸风口应尽量紧贴顶棚布置,其上缘距顶棚不得大于04M。第4412条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事故排风的排风口,应高于20M范围内最高建筑物的屋面3M以上,当其与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水平距离小于20M时,尚应高于进风口6M以上。注当排放的空气中含有可燃气体和蒸汽时,事故通风系统的排风口,距发火源不应小于30M。在符合本规范第449条至第4412条要求的情况下,可在外墙或外窗上设第4413条设计事故排风时,置轴流式通风机向室外排风,但应采取防止气流短路的措施。45除尘与净化第451条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当湿法除尘不致影响生产和改变物料性质时,宜采用湿法除尘;当湿法除尘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除尘或机械与湿法的联合除尘;生产上不允许物料加湿时,应采用机械除尘。第452条水力除尘的用水量,应在生产流程的起始扬尘点和破碎地点多分配一些。布置水力除尘喷嘴时,应尽量防止水滴落到设备的传动部件上,采用联合除尘时,不应将水滴吸入风管中。注采用水力除尘时,水量和水压应稳定,水质应符合要求,确保水中悬浮物不致堵塞喷嘴。必要时,水力除尘装置应与有关工艺设备联锁。第453条放散粉尘的工艺设备,应尽量采取密闭措施。其密闭形式,应根据设备特点、生产要求以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分别采用局部密闭、整体密闭和大容积密闭。第454条吸风点的排风量,应按防止粉尘逸至室内的原则通过计算确定。有条件时,可采用实测数据或经验数值。第455条确定密闭罩吸风口的位置、结构和风速时,应考虑罩内负压均匀,防止粉尘外逸并不致把物料带走。吸风口的平均风速,不宜大于下列数值细粉料的筛分06M/S物料的粉碎2M/S粗颗粒物料破碎3M/S第456条除尘系统的排风量,宜按其全部吸风点同时工作计算。注非同时工作吸风点的排风量较大时,系统的排风量,可按同时工作的吸风点的排风量计算,但应附加各非同时工作的吸风点排风量的1520,且在各间歇工作的吸风点上必须装设阀门,必要时,应与工艺设备联锁。第457条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宜按本规范附录十一采取。第458条除尘系统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同一生产流程、同时工作的扬尘点相距不大时,宜合设一个系统;二、同时工作但粉尘种类不同的扬尘点,当工艺允许不同粉尘混合回收或粉尘无回收价值时,亦可合设一个系统;三、温湿度不同的含尘气体,当混合后可能导致风管内结露时,应分设系统。注除尘系统的划分,尚应符合本规范第4110条的要求。第459条除尘器的选择,应考虑下列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一、含尘气体的化学成分、腐蚀性、温度、湿度、流量及含尘浓度;二、粉尘的化学成分、密度、粒径分布、腐蚀性、吸水性、硬度、比电阻、粘结性、纤维性和可燃性、爆炸性等;三、净化后气体的容许排放浓度;四、除尘器的分级效率或总效率;五、粉尘的回收价值及回收利用形式;六、维护管理的繁简程度。第4510条对除尘器收集的粉尘或排出的含尘污水,根据生产条件、除尘器类型、粉尘的回收价值和便于维护管理等因素,必须采取妥善的回收或处理措施;工艺允许时,应纳入工艺流程回收处理。注含尘污水的排放,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处理干式除尘器收集的粉尘时,尚应采取防止二次扬尘的措施。第4511条当收集的粉尘允许直接纳入工艺流程时,除尘器宜布置在生产设备胶带运输机、料仓等的上部。当收集的粉尘不允许直接纳入工艺流程时,应设贮尘斗及相应的搬运设备。第4512条干式除尘器的卸尘管和湿式除尘器的污水排出管,必须采取防止漏风的措施。第4513条吸风点较多时,除尘系统的各支管段,宜设置调节阀门。第4514条除尘器宜布置在除尘系统的负压段,当布置在正压段时,应选用排尘通风机。第4515条湿式除尘器有冻结可能时,应采取防冻措施。第4516条局部排风系统排出的有害气体,当其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排放标准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洗涤、吸附、过滤或燃烧等净化措施。46防火与防爆第461条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应采用循环空气一、甲、乙类生产厂房;二、空气中含有燃烧危险的粉尘和纤维未经处理的丙类生产厂房;三、其他建筑物中含有容易起火或有爆炸危险物质的房间。注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第462条遇水后能产生可燃或有爆炸危险混合物的工艺过程,不得采用湿法除尘或湿式除尘器。第463条有防火防爆要求的通风系统,其进风口应设置在不可能有火花溅落的安全地点,必要时,应加围护装置;排风口应设在室外安全处。应排至建筑物的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以第464条含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所排出的气体,上。第465条排除、输送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混合物的通风设备及风管,均应采取防静电接地措施,且不应采用容易积聚静电的绝缘材料制作。蒸汽和粉尘的局部排风系统,其风量,应按在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第466条排除有爆炸危险的气体、风管内这些物质的浓度不大于爆炸下限的50计算。第467条当民用建筑内设有贮存易燃或易爆物质的单独房间如放映室、药品库、实验室等,如设置排风系统时,应设计成独立的系统。回风管的防火阀及其感温、感烟控制元件的设置,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第468条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送、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第469条布置甲、乙类生产厂房的通风设备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送风设备和排风设备不应布置在同一通风机室内;注当与丙、丁、戊类生产厂房合用一个送风机室时,应在每个送风机的出口处装设止回阀。按本条及本规范其他有关条文要求设置的止回阀,其风管内的风速不得小于8M/S。二、全面排风系统和排除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设备可布置在同一排风机室内。第4610条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的送风系统,可共用同一进风口,但应与丙、丁、戊类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进风口分设。第4611条排除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设备宜布置在生产厂房之外,如直接布置在所服务的房间或排风机室内,必须按本节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措施。注在丙、丁、戊类生产厂房有爆炸危险的地带内,可布置该地带内的工艺设备的局部排风装置。第4612条甲、乙类生产厂房的全面和局部送、排风系统,以及其他建筑物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设备不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第4613条用于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应布置在生产厂房之外,且距有门窗孔洞的外墙不应小于10M;或布置在单独的建筑物内;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布置在生产厂房内的单独房间中一、具有连续清灰能力的除尘器和过滤器;二、定期清灰的除尘器和过滤器,当其风量不大于15000M3/H,且集尘斗中的贮尘量不大于60KG时。第4614条用于净化爆炸下限大于65G/M3的可燃粉尘、纤维和碎屑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当布置在生产厂房内时,应同其排风机布置在单独的房间内。第4615条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等,不得布置在经常有人或短时间有大量人员逗留的房间如工人休息室、会议室等的下面;如同上述房间贴邻布置时,应用耐火极限不小于3H的实体墙隔开。第4616条用于净化甲、乙类生产厂房的含尘空气和有爆炸危险物质的湿式除尘器,当工艺允许时,可布置在所属生产房间内,亦可布置在排风机室内。注对湿式除尘器捕集的泥渣,应采取有效措施排至建筑物之外并作妥善处理,使其符合现行的有关安全规定。第4617条直接布置在甲、乙类生产厂房内的全面和局部排风系统,以及直接布置在其他类生产厂房内的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通风机和电动机及调节装置等均应采用防爆型的,且通风机和电动机应直联。注丙、丁、戊类生产厂房中排除有爆炸危险气体的排风系统,当在任何情况下均能确保系统中上述气体的含量低于爆炸下限时,其通风机和电动机等可不防爆。第4618条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和其他类生产厂房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排风系统,当其通风机和电动机等布置在单独的房间内时,通风机和电动机等亦应采用防爆型的,但通风机和电动机可采用三角胶带传动。当通风机和电动机露天布置时,通风机应采用防爆型的,在非爆炸或火灾危险场所,电动机可采用封闭型的。第4619条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的送风机及电动机等,当其布置在单独的通风机室内,且在送风干管上设有止回阀时,可采用普通型的。布置在甲、乙类生产厂房内的送风管上的阀门应防爆。3纤维和碎屑的干式除尘器第4620条用于净化及输送爆炸下限小于或等于65G/M的有爆炸危险的粉尘、和过滤器及风管,应设置泄压装置。必要时,干式除尘器应采用不产生火花的材料制作。第4621条用于净化有爆炸危险的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应布置在系统的负压段上。第4622条甲、乙、丙类生产厂房的送排风管道,宜每个房间单独布置;当在同一层或不大于连续三层范围内布置时,可用集合管把同类房间的通风支管连接在一起;当每层通风系统所服务的建筑面积不大于300M2时,亦可在走廊中设置公用风管。在每个房间的通风支管和走廊公用风管上,均应设置止回阀。第4623条丁、戊类生产厂房的风管,可分层布置。必要时可用集合管连接。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但接触腐蚀性气体的风管及挠性接头,第4624条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可采用难燃烧材料制作。第4625条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的排风系统,以及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风管不应暗设,亦不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第4626条条甲、乙、丙类生产厂房的风管,以及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的风管,不宜通过其他房间。必要时,可在两道防火墙之间设通过式风管,该风管应严密、无接头,且应用耐火极限不小于05H的非燃烧材料制作。第4627条排除有爆炸危险的气体和蒸汽混合物的局部排风系统,其正压段风管不得通过其他房间。第4628条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风管,不应穿过防火墙,其他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如必须穿过,应在穿过处设防火阀。穿过防火墙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其保温材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风管穿过处的空隙应用非燃烧材料填塞。第4629条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机械送排风系统包括空气调节的新风系统的风管,横向应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竖向可每隔五层设水平集合管,分别连接各层的送排风支管;当送排风支管采取防止回流措施时,每个垂直风管所管辖的楼层数,不应超过十层。第4630条可燃气体管道、可燃液体管道和电线,不得穿过风管的内腔,也不得沿风管的外壁敷设。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液体管道,不应穿过通风机室。第4631条热媒温度高于110的供热管道,不应穿过输送有爆炸危险物质或可燃物质的风管,亦不得沿上述风管外壁敷设。注输送含有自燃点较低的物质的风管,供热管道热媒温度的界限,不应高于其自燃点的80。第4632条外表面温度高于80的风管和输送有爆炸危险物质的风管及管道,其外表面之间,应有必要的安全距离;当互为上下布置时,表面温度较高者应布置在上面。第4633条输送温度高于80的空气或气体混合物的风管,在穿过建筑物的可燃或难燃烧体结构处,应设置非燃烧材料的隔热层,其厚度应按隔热层外表面温度不超过80确定。第4634条输送高温气体的非保温金属风管沿建筑物的可燃或难燃烧体结构敷设时,应采取遮热防护措施;否则,管道外表面和该建筑结构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气体温度低于或等于300时,不应小于03M;二、气体温度高于300时,不应小于06M。注气体温度高于500时,尚应采取隔热措施。消声材料及其粘结剂等,应采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第4635条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保温材料、当风管内设有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前后各08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有火源等容易起火房间的风管,其保温材料均应采用非燃烧材料。第4636条当排除含有氢气或其他比空气密度小的可燃气体混合物时,局部排风系统的风管,其全长均应按气流流动方向向上坡。第4637条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的送风机室,应设不小于每小时2次换气的送风;排风机室应设排风量大于送风量至少每小时1次换气的送排风,或仅设每小时至少1次换气的排风。其围护结构的耐火极限,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第4638条民用建筑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通风机室,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47设备、风管及其他设备、第471条选择空气加热器、冷却器和除尘器等设备时,应附加风管等的漏风量。选择通风机时,应考虑风管和设备的漏风量,并应尽量使其设计工况效率不低于最高效率的90。注计算风管时,可不附加风管的漏风量。空气加热器和冷却器换热面积的安全因素,应另行考虑。按系统风量的百分率计算。风管漏风率宜采用下列第472条风管漏风量应根据管道长短及其气密程度,数值一般送排风系统10除尘系统1015注安装在所服务房间以内的全面送排风系统,其风管漏风量可不予考虑。当送风系统的正压管段或排风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