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四、危险危害因素辨识1一、重要概念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RF,C式中R危险度;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使人造成死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管理上的缺陷,一旦有某个触发条件触发,就可发生事故。二、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L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8明火危害。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危害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危害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危害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索。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6其他危险和危害因素。2参照事故类别分类1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3按职业健康分类参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7类。三、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顺序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宜从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措施管理等几方面进行。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一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等方面分析、识别。二总平面布置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氧气站、乙炔气站、压缩空气站、锅炉房、液化石油气站等、道路、贮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三道路及运输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识别。四建构筑物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五工艺过程1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2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可利用各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例如,原劳动部曾会同有关部委制定了冶金、电子、化学、机械、石油化工、轻工、塑料、纺织、建筑、水泥、制浆造纸、平板玻璃、电力、石棉、核电站等一系列安全规程、规定,评价人员应根据这些规程、规定、要求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3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典型的单元过程是各行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基本过程或基本单元。这些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已经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通过查阅均能得到。这类方法可以使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比较系统,避免遗漏。六生产设备、装置对于工艺设备可从高温、低温、高压、腐蚀、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等方面进行识别。对机械设备可从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等方面进行识别。对电气设备可从触电、断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等方面进行识别。另外,还应注意识别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如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等的危险、有害因素。七作业环境注意识别存在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及其他有害因素的作业部位。八安全管理措施可以从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识别。四、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分析方法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是事故预防、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建立应急预案体系以及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基础,许多系统安全评价方法,都可用来进行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应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来选用。常用的辨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险、危害因素过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1)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对照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对照事先编制的检查表辨识危险、危害因素,可弥补知识、经验不足的缺陷,具有方便、实用、不易遗漏的优点,但必须有事先编制的、适用的检查表。检查表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制的,我国一些行业的安全检查表、事故隐患检查表也可作为参考。2)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该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FT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等分析方法。五、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采取有效的危险、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可以很好地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损失。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能够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二)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1事故预防技术措施设计过程中,当事故预防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宜优先考虑事故预防对策上的要求,并应按下列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选择技术措施直接安全技术措施。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间接安全技术措施。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在实际工作中上述措施常常是综合使用的。2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的要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三)事故预防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1针对性是指针对行业的特点和辨识评价出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提出对策。由于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具有隐蔽性、随机性、交叉影响性,对策不仅是针对某项危险、危害因素孤立地采取措施,而且应以系统全面地达到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指标为目的,采取优化组合的综合措施。2提出的对策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实施的。3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项目的经济、技术水平提出事故预防对策。二、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消除、预防和减弱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是事故预防对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质上是保障整个生产过程安全的对策措施。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则,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基本对策如下(一)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安全技术措施的根本途径。机械化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自动化可以消除人身伤害的危险。(二)设置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三)机械强度试验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安全系数。(四)保证电气安全可靠电气安全对策通常包括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和防静电等,保证电气安全的基本条件包括1安全认证。2备用电源。3防触电。4电气防火防爆。5防静电措施。(五)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机器设备是生产的主要工具,在运转过程中它的有些零部件逐渐磨损或过早损坏,以至引起设备上的事故,其结果不但使生产停顿,还可能使操作工人受到伤害。因此,要使机器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以延长使用期限、充分发挥效用、预防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的发生,必须对它进行经常的维护保养和检修。(六)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工作地点就是工人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其他辅助设备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的地点。完善地组织与合理地布置,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而且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在配置主要机器设备时,要按照人机工程学要求使机器适应人或使人适应机器。人机匹配合理,才能安全、高效。工作场所的整洁也很重要。工作地点散落的金属废屑、润滑油、乳化液、毛坯、半成品的杂乱堆放,地面不平整等情况都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七)配备个人防护用品采取各类措施后,还不能完全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时,必须根据须防护的危险、危害因素和危险、危害作业类别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作为补充对策。对毒性较大的工作环境中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采取统一洗涤、消毒、保管和销毁的措施并配设必要的设施。选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头、呼吸器官、眼、面、听觉器官、手、足防护类和防护服装、防坠落类时,必须选用取得国家指定机构颁发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应具有安全鉴定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重大危险源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我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L82182000中,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安全生产法解释为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安全生产法第33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一、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IDENTIFICATIONOFMAJORHAZARDINSTALLATIONS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危险物质的生产、使用、贮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本标准不适用于A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B军事设施;C采掘业;D危险物质的运输。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226890危险货物品名表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危险物质HAZARDOUSSUBSTANCE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32单元UNIT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33临界量THRESHOLDQUANTITY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34重大事故MAJORACCIDENT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35重大危险源MAJORHAZARDINSTALLATIONS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36生产场所WORKSITE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贮罐存放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37贮存区STOREAREA专门用于贮存危险物质的贮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4、重大危险源辨识41辨识依据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42重大危险源的分类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421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4类物质的品名(品名引用GB122681990危险货物品名表)及其临界量加以确定。1爆炸性物质2易燃物质3活性化学物质4有毒物质422贮存区重大危险源贮存区重大危险源的确定方法与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基本相同,只是因为工艺条件较为稳定,临界量数值较大,具体数值见表1表4。43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1、表2、表3及表4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根据处理物质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43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43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面公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Q1/Q1Q1/Q1QN/QN1重大危险源辨识2二、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为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工作,统一标准,规范运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了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其附件一为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规定,以及实际工作的需要,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的类型如下储罐区储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煤矿井工开采;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具体的申报登记范围是储罐区储罐、库区库、生产场所临界量见下表。类别物质特性储罐区储罐临界量库区库临界量生产场所临界量典型物质举例起爆器材1T01T雷管、导爆管等工业炸药50T5T铵锑炸药、乳化炸药等民用爆破器材爆炸危险原材料250T25T硝酸铵等烟火剂、烟花爆竹5T05T黑火药、烟火药、爆竹、烟花等闪点2820T20T2T汽油、丙烯、石脑油等易燃液体28闪点60100T100T10T煤油、松节油、丁醚等爆炸下限1010T10T1T乙炔、氢、液化石油气等可燃气体爆炸下限1020T20T2T氨气等剧毒品1KG1KG100G氰化钾、乙撑亚胺、碳酰氯等毒性物质有毒品100KG100KG10KG三氟化砷、丙烯醛等有害品20T20T2T苯酚、苯肼等【例题】2007年考试第三题某火力发电厂有6台额定压力为1372MPA额定蒸发量670T/H的电站锅炉。为保证锅炉启动和稳定燃烧,建有2个500M3的轻柴油储罐。为发电机冷却,建有制氢站。制氢站装有1套制氢设备和4个氢罐,氢罐的工作压力为32MPA体积139M3。锅炉燃用煤粉由磨煤机加工后,经输粉管道直接进入炉膛。因为生产需要,该厂决定对磨煤输粉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工程包括拆除部分距离地面6M高的破损输粉管道,更换新管道。在施工中,部分拆除和安装工作在脚手架上进行,使用额定起重量为5T的电动葫芦。拆除旧管道时,使用乙炔进行气割。新管道焊接前,使用角磨机进行抛光。拆除的旧管道和其他旧设备使用叉车运走。施工现场周围有正在使用的动力电缆和高温管道,还有部分未消除的煤粉。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1该施工现场有哪些特种设备哪些作业属于特种作业2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规定,指出该企业应申报的重大危险源。3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规定,说明该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引发的因素。4简述该施工现场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已经2007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7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七年四月九日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第二条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本条第一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第四条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配合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互相配合,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效率。第六条工会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处理,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依法调查处理。第八条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事故报告第九条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第十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二)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三)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第十一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第十二条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三)事故的简要经过;(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五)已经采取的措施;(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第十三条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第十四条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十五条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第十六条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第十七条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第十八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值班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第三章事故调查第十九条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第二十条上级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调查由下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的事故。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因事故伤亡人数变化导致事故等级发生变化,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的,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另行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第二十一条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第二十二条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应当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第二十三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第二十四条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第二十五条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三)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第二十六条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二十七条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第二十八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允许,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发布有关事故的信息。第二十九条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第三十条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第三十一条事故调查报告报送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后,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事故调查的有关资料应当归档保存。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四章事故处理第三十二条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有关机关应当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三条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三十四条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法律责任第三十五条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至8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第三十六条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第三十七条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八条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第三十九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二)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三)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四)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第四十条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发生事故的单位提供虚假证明的中介机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及其相关人员的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一条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在事故调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对事故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事故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二)包庇、袒护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或者借机打击报复的。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故意拖延或者拒绝落实经批复的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意见的,由监察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四十三条本条例规定的罚款的行政处罚,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和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附则第四十四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故,国务院或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认为需要调查处理的,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第四十五条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四十六条本条例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1989年3月29日公布的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和1991年2月22日公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同时废止。2007年考试第二题2007年7月15日,某亚麻厂正在生产的梳麻车间、前纺车间和准备车间的联合厂房突然发生亚麻粉尘爆炸起火。一瞬间,停电停水,当477名职工大部分被围困在火海之中。经及时抢救,多数职工脱离了危险区。该厂的除尘系统采用布袋除尘,金属管道输送亚麻粉尘。事故导致整个除尘系统遭受严重破坏,部分厂房倒塌,地沟盖板和原麻地下库被炸开,车间内的大部分机器和电器设备损坏,企业停产,事故造成死亡35人,重伤5人,轻伤12人,直接经济损失800多万元。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8题,每题2分,其中14题为单选题,58为多选题)1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该起事故属于()。A特别重大事故B重大事故C较大事故D一般事故E轻微事故2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该起事故类别属于()。A瓦斯爆炸B火药爆炸C其他爆炸D容器爆炸E锅炉爆炸3该起事故中爆炸起火的粉尘属于()。A无机粉尘B有机粉尘C金属粉尘D混合粉尘E复合粉尘4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因该起事故对企业的罚款额度为()。A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B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C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D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E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5该起爆炸事故的起始原因可能有()。A粉尘浓度超标B布袋除尘器产生静电C厂房内作业人员和设备太多D金属管道输送粉尘过程中产生火花E车间连体面积过大6预防粉尘爆炸的安全技术措施有()。A降低粉尘浓度B穿防静电工作服C生产装置接地D严格执行规章制度E采用防爆厂房7下列关于亚麻粉尘的爆炸危害和后果的说法有()。A粉尘浓度越大,爆炸威力越大B粉尘分散度越小,爆炸威力越大C爆炸能量与粉尘活性有关D爆炸能量与粉尘粒度无关E爆炸产生的后果与厂房结构有关8该起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包括()。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经过及救援情况B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C恢复生产的要求D事故责任的认定,对事故责任的处理建议及事故防范措施E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一、事故的分类为了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必须对事故进行归纳分类,至于如何分类,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角度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就不同。主要有以下分类方法1依照造成事故的责任不同,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两大类责任事故,指由于人们违背自然规律、违反法令、法规、条例、规程等不良行为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指不可抗拒自然因素或目前科学无法预测的原因造成的事故。2依照事故造成的后果不同,分为伤亡事故和非伤亡事故造成人身伤害的事故称为伤亡事故。只造成生产中断、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事故称为非伤亡事故。3依事故监督管理的行业不同,分为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火灾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水上交通事故、铁路交通事故、民航飞行事故、农业机械事故、渔业船舶事故、煤矿事故、非煤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特种设备事故、建筑施工事故、冶金机械事故、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爆炸事故等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直接监管的是工矿商贸企业的安全生产,综合协调消防、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交通、民航飞行、农业机械和渔业船舶的安全生产。每个行业对事故都有详细的分类。4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工矿商贸企业事故分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对企业职工伤亡事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的分类,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按事故类别分。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2按伤害程度分。1轻伤。2重伤。3死亡。5按事故所属行业分类二、事故的调查取证事故发生后,在进行事故调查的过程中,事故调查取证是完成事故调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现场处理1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2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3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二物证搜集1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等。2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3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4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三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1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1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2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3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4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5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2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1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2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验与分析;3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4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5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6出事前受害人或肇事者的健康状况;7其他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四证人材料搜集事故发生后,要尽快找被调查者搜集材料,对证人的口述材料,应认真考证其真实程度。五现场摄影及绘图1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2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物的伤痕、火灾引起损害的照片、冒顶下落物的空间等。3事故现场全貌。4利用摄影或录像,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内容。5必要时,绘出事故现场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事故原因分析三、事故的直接原因对一起事故的原因分析,通常有两个层次,即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通常是一种或多种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间接原因可追踪于管理措施及决策的缺陷,或者环境的因素。分析事故时,应从直接原因人手,逐步深人到问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在事故原因分析时通常要明确以下内容1在事故发生之前存在什么样的征兆。2不正常的状态是在哪儿发生的。3在什么时候首先注意到不正常的状态。4不正常状态是如何发生的。5事故为什么会发生。6事件发生的可能顺序以及可能的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7分析可选择的事件发生顺序。一、事故原因分析的基本步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给出了分析事故原因的步骤。一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二按以下7项内容进行分析1受伤部位;2受伤性质;3起因物;4致害物;5伤害方式;6不安全状态;7不安全行为。三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四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五确定事故责任者二、直接原因分析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规定,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1无防护。包括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置;无报警装置;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护栏损坏;电气未接地;绝缘不良;局部通风机无消音系统、噪声大;危房内作业;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挡车器或挡车栏;其他。2防护不当。包括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防护装置调整不当;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防爆装置不当;采伐、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放炮作业隐蔽所有缺陷;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其他。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1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包括通道门遮挡视线;制动装置有缺欠;安全间距不够;拦车网有缺欠;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设施上有锋利倒梭;其他。2强度不够。包括机械强度不够;绝缘强度不够;起吊重物的绳索不合安全要求;其他。3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包括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其他。4维修、调整不良。包括设备失修;地面不平;保养不当、设备失灵;其他。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1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2所用的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1照明光线不良。包括照度不足;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光线过强。2通风不良。包括无通风;通风系统效率低;风流短路;停电停风时爆破作业;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爆破作业;瓦斯超限;其他。3作业场所狭窄。4作业场地杂乱。包括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采伐时,未开“安全道”;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其他。5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6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7地面滑。包括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冰雪覆盖;地面有其他易滑物。8贮存方法不安全。9环境温度、湿度不当。2人的不安全行为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械超速运转;违章驾驶机动车;11酒后作业;12客货混载;13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14工件紧固不牢;15用压缩空气吹铁屑;16其他。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其他。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超市供应合同模板
- 2025商业店铺租赁返租协议范例:商业店铺租赁返租合同杰出样本
- 中铁物流运输合同范本
- 2025合法安置房交易合同
- 农村土方 工程合同范本
- 2025设备租赁合同的终止条件
- 电脑安装采购合同范本
- 扬州租房售房合同范本
- 简单服装购买合同范本
- 债务融资顾问合同范本
- 医疗器械监管实务
- 旅游景区反恐防爆应急预案
- 实验室隐患排查培训
-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人教新课标版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浪潮iqt在线测评题及答案
- 中外运社招在线测评题
- 4《给植物画张“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教科版
- 森林防火条例
- GB/T 18802.331-2024低压电涌保护器元件第331部分: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 HG∕T 4693-2014 工业氟硅酸钾
- 保险公司与政府战略合作协议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