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乐课程中大班阶段参考教案_第1页
科普乐课程中大班阶段参考教案_第2页
科普乐课程中大班阶段参考教案_第3页
科普乐课程中大班阶段参考教案_第4页
科普乐课程中大班阶段参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普乐课程中大班阶段参考教案风车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形成的原因及风速和风向的相关知识;2、了解风的利用价值。二、教学重点知晓风车的转动原理。三、教学过程1、知识点介绍1、风的形成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我们看到摇晃的树枝、展动的红旗等现象均是由空气的流动而产生的;2)、风向风从哪个方向刮来就是哪个风,如从南边刮来,我们就称为南风。2、制作过程1、用双面胶将泡沫扇叶依次粘在风车正面的塑料叶片上,扇叶的锯齿状朝向外侧;另,扇叶的圆弧部位如紧贴塑料套件的圆弧部位,则会更加美观;2)、将风车的头部装进较细的塑料杆并将塑料扣盖扣紧,由于扣盖较紧,操作有困难的孩子可由老师协助完成。最后将剩余塑料杆进行相应拼插即可。3、原理介绍风吹来时,风车的斜面叶片受到风的阻力,产生一股反抗的力量,力量作用而造成风车的转动,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风越大,风车转动越快。4、应用及拓展1)、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最早人们利用风车来抽水、磨面,现在人们利用风能来发电。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最具有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2)、如何使风车转得最快A、风车正面迎着风转得最快;B、风车叶片的倾斜角度在1315度转得最快;C、风车叶片的数量会影响转速,4叶转速最快,16叶转速最慢;D、质地轻薄硬且稍带弹性的材料做成风车的转速要快于其他材料。3)、“风车之国”人们常把荷兰称为“风车之国”,荷兰是欧洲西部一个只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国家。荷兰座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风带,一年四季盛吹西风。同时它濒临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海陆风长年不息。这就给缺乏水力、动力资源的荷兰,提供了利用风力的优厚补偿。4)、风力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炊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间,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陆上很少见。让小朋友们学习通过观察现象,来推测风力的大小。5)、让宝宝想一想,在室内没有风的情况下,如何让风车转动(手握风扇杆并使扇叶正面朝前,晃动风车即可)四、注意事项1、在粘扇叶时,尽量一次到位。如果没有粘准,在将叶片撕下来的时候请小心操作,避免将扇叶撕坏;2、在室内晃动风车时,请小朋友们务必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小灯泡亮了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电子元件并了解其应用;2、了解安全用电常识,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二、教学重点了解电子元件及电路的基本知识。三、教学过程1、认识电子元件及其作用;1)、电池提供电能。另,电池较平的一端为负极,凸出的一端为正极;2)、灯泡将电能转化为光能(消耗电能);3)、导线连接元器件及传导电流(水在水管里流动叫水流,电在导线里流动叫电流。也就是电沿着传电的物体朝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流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4)、开关控制电路;5)、电池盒放置电池。2、制作步骤1)、把电池盒用双面胶粘在KT板的正面(较光滑面);2)、用电池盒的正极导线(红色)与锷鱼夹上的小孔相连;3)用电池盒的负极导线(黑色)连接灯泡座的一端,灯泡座的另一端与所配导线相连。这样整个电路已连接完毕。3、操作说明把电池按照正负极标志装入电池盒内,用鳄鱼夹与导线相连来控制电路的闭合与断开。4、知识拓展1)、老师可用两个手指代表插头,用两个鼻孔代表插座,手指要抓住插头的绝缘处才能保证不触电。告知宝宝正确的插入或拔出插头的操作方法以防触电;2)、要告知宝宝随手关灯,并且使用节能灯具,以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3)、电灯就是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他一生共计有一千多个发明。四、注意事项1、电池盒上的两根导线不能直接相连,否则电池会发出较大的热量,使电池盒被烧熔,所以一定要在连接完毕后再发电池;2、电路的正确连接方法,都是用导线的正极连接开关的;3、在用鳄鱼夹夹住导线连通电路的时候,请小心不要被鳄鱼夹夹着手;4、电池的正负极分别与电池盒的金属片端和弹簧端接触。在向电池盒中装入电池的时候,要先将负极与电池盒的弹簧端接触,后较用力按压弹簧后再将电池按下即可。另,电池盒上已标明“”和“”符号,分别表示正极和负极。龙卷风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龙卷风;2、了解龙卷风形成的原因、危害及其预防;二、教学过程通过实验现象来解释龙卷风的形状及形成原因等;三、教学过程1、龙卷风是一种涡旋空气绕龙卷的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近地面几十米厚的一薄层空气内,气流被从四面八方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变为绕轴心向上的涡流,龙卷中的风总是气旋性的,其中心的气压可以比周围气压低百分之十。它的外形好像一只大漏斗,上端与云层相接,下端与地面或海面相连,远远望去,就像一根擎天大柱,立在天地之间;2、制作过程及实验操作1)、制作过程首先,在一个塑料瓶里装入约200毫升(瓶上有刻度)的自来水;其次,老师可蘸些许色素至每瓶中(配有两种颜色的色素,均放在公用材料包里);再次,小朋友将连接器拧在装有水的瓶口;最后,将另一塑料瓶旋进连接器的另一端,旋入深度以摇晃瓶子水不漏出来为宜;2)、实验操作将装有水的塑料瓶置于连接器的上端,用手握住连接器做环状摇晃动作,这时瓶中的水形成涡旋状,位于连接器下端的空塑料瓶的空气则跑到上面的塑料瓶中,而上端的水由于重力则流入下端的瓶中。整个现象颇似龙卷风。将塑料瓶再倒置,重复以上动作,请小朋友们细心观察“龙卷风”。3、龙卷风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云层上下温度差异过大,造成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而形成的强烈对流,这时再遇到横向刮来的风,于是就形成了龙卷风。(注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而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4、龙卷风的危害当龙卷风出现时,一般伴有雷雨和冰雹,它与一般大风的区别是中心气压低、风力强、破坏力大。龙卷风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从几十米到几百米,最大为1000米左右,发生至消散的时间很短,持续时间一般也仅有几分钟,最长不过几十分钟,影响的面积也较小。但却可以造成庄稼、树木瞬间被毁,交通、通讯中断,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重大损失。5、知识拓展1)、龙卷风的袭击突然而猛烈,产生的风是地面上最强的。龙卷风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我国的江苏省每年几乎都有龙卷风发生,但发生的地点没有明显规律。龙卷风又别称为龙吸水,因为与古代神话里从波涛中窜出、腾云驾雾的东海跤龙很相像而得名,它还有不少的别名,如“龙摆尾”、“倒挂龙”等等;2)、龙卷风是速度最快的风,时速从近二百公里到五百公里不等。共分5个等级,分别是F1级、F2级、F3级、F4级和F5级。F1级龙卷风体形较小,风力较弱;F5级龙卷风体形巨大,风力极强,破坏力极大;3)、龙卷风的防范措施A、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B、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C、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四、注意事项1、龙卷风现象大多孩子可能尚未在媒体上看到过,所以进行知识讲解时配以实验演示则更为直观;2、本课的导入活动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可从印尼海啸和“512”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讲起,充分发挥小朋友们的想像力,以引出龙卷风;3、注意保持卫生。机械手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手;2、了解连杆及其作用;3、了解平行四边形在机械手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知晓连杆的作用。三、教学过程1、知识点介绍1、机械手能模仿人手和臂的某些动作功能,用以按固定程序抓取、搬运物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操作装置。如挖掘机即是应用机械手的装置。本实验装置为机械手的模型;2)、连杆是一种连接和传递力的装置。在机械运动中,平行运动和旋转运动相互转化,均是通过连杆来连接并完成力的传递工作的。2、制作过程1)、先用双脚钉将各部件的中心孔处的小圆纸片捅掉;2)、用一双脚钉从两带手部件正面的中心孔中穿入,并将其两脚向两侧掰开并平压在两部件的背面;用同样的方法再将带三个孔的两部件及较长带两孔的两部件予以固定,这样就组成了三个“X”型的部件;3)、将带有三个孔的“X”形部件的两端分别与带手及较长的两“X”形部件相连。3、实验操作及原理介绍手握两手柄端,当分开两手柄时,整个部件逐渐收缩,两手也逐渐分开;当并拢两手柄时,整个部件逐渐伸展,且两手也合并在一起,这时可夹起像纸团、橡皮等物体。在分开或并拢两手柄时,我们观察到六个部件均起到了连接和传递力的作用,以致使手部分开或并拢;同时,在此过程中,六个部件所连接成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正在发生形变,机械手也正是运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使整个部件通过收缩和伸展来达到控制手的分开及并拢,以达到放下或夹起物体的作用。4、应用及知识拓展1)、平行四边形在同一平面内,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变形,所以平行四边形多用于需要自由伸缩的物体上,如保安室门前的滑动铁栅栏、家庭中用的多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挂衣架等;2)、长方形、正方形和菱形则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形态,请老师画出如上的三种图形供孩子了解。四、注意事项1、在用双脚钉固定连杆时,请小心操作以避免扎着手。另,请不要反复折双脚钉的两脚,如有折断现象,则公用材料包中有备用钉;2、制作过程中,也可一个部件一个部件的来连接。潜水员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浮力并举例说明;2、学会控制潜水员的浮沉;二、教学重点体验沉浮并能说出潜水员沉浮的原理。三、教学过程1、浮力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例如游泳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很轻,这正是水对我们有一个向上的“托力”,即浮力。2、制作过程1)、把塑料管对折后将卡子插入管内制作成浮沉子;2)、灌水至200毫升的刻度即可,将卡子连同塑料管放入水内(卡子朝下),将瓶盖拧紧。3、实验说明及原理介绍当用力捏瓶体的时候,瓶内压力增大,塑料管内进水,重力大于浮力而沉入瓶底;当松开手的时候,瓶内压力减小,塑料管内的水排入瓶内,浮力大于重力而浮起。也就是说,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重力小于浮力,物体上浮;再通俗讲,轻了就会上浮,重了就会下沉。4、应用及知识拓展1)、潜水艇是海军作战的重要舰艇之一,它可以在水下机动灵活地运动,用于攻击对方水面上的战舰和水中的潜水艇,也可以袭击陆地上的重要军事目标。潜水艇具有很好的隐蔽性和突然袭击能力,在水中可以长时间、长距离的持续航行。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均是靠改变潜艇的自身重量来实现的。潜艇它有多个蓄水仓。当潜艇要下潜时就往蓄水舱中注水,当重力大于浮力时,潜艇就下潜;当潜艇要浮出水面则将蓄水仓内的水排出,浮力大于重力;2)、往水里扔入一个金属块会沉入水底,而为什么用金属制作的轮船则不会下沉因为轮船在水里即受到向下的重力,又受到向上的浮力,而浮力大于重力,所以金属轮船不会下沉;而扔入水中的金属块所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因此会下沉;3)、300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鱼能依靠鳔的缩小或膨胀来调节身体的比重,从而在水中下沉或上浮。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鱼鳔的真正作用十分有限,只是帮助鱼能停留在一定的深处。而起到上浮或下沉的关键部位则是鱼鳍。四、注意事项1、如因摇晃瓶子而造成浮沉子下沉,则只需将浮沉子捞出,将塑料管内的水甩干并重新放入瓶内即可;2、切不可先将浮沉子放入瓶内再加水,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实验的不成功;3、瓶壁上标有刻度,可让孩子对相应刻度的物理量有一初步认识和了解,本实验中的刻度单位为亳升。洗手液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洗手液的成份;2、了解简单化学实验的制作顺序及正确的操作方法。二、教学重点知晓洗手液的成份及其相应作用。三、教学过程1、洗手液的成份及其作用1)、十二醇硫酸钠白色粉末状,易溶于水,其作用是去污;2)、氯化铵灰白色粉末状,其作用是增稠;3)、香精调节洗手液的味道,本实验中配备了两种味道的香精;4)、色素增强洗手液的视觉效果,亦配备了两种颜色。香精和色素依个人爱好进行添加。2、制作过程1)、先将十二醇硫酸钠全部倒入塑料杯中,再向杯中倒入少半杯温水(以手伸进温水中感觉舒服为宜),一手扶着杯壁,一手握搅拌棒按同一方向进行搅拌,以药品全部溶解时停止搅拌,这时发现溶液较稀;2)、将氯化铵全部倒入杯中,按同样的方法进行搅拌,边搅拌边观察,发现溶液逐渐变浓。以氯化铵全部溶解即没有絮状物时停止搅拌,这次的搅拌时间约为五分钟左右;3)、请老师将香精和色素依次加入杯中,香精两至三滴即可,并用牙签蘸少许色素粉末至杯中,再搅拌至均匀即可;4)、将塑料杯的杯壁捏成“尖嘴”状并拧下压嘴瓶盖,一手扶压嘴瓶,一手端起塑料杯缓缓将溶液倒入(将近倒满时为宜但一定不要倒满,否则扣上盖子后会有溶液外溢),最后将盖子盖好;5)、将杯中剩余的溶液统一交老师处理,如压嘴瓶外亦粘有溶液,则用清水洗掉后,在瓶壁处贴上粘画即可,洗手液即制作完毕。3、知识拓展1)、洗手液的分类一类是普通洗手液,另一类属消毒产品。前者起到清洁去污的作用,后者才含有抗菌、抑菌或杀菌的有效成分。两类洗手液在外包装上有区别,普通洗手液一般为“准字号”,消毒洗手液则多为“消字号”;2)、洗手方法先用清水充分湿润双手,取适量的洗手液于掌心,双手充分揉搓至少30秒以上,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揉搓到指尖、指缝,并让泡沫能覆盖到整个手的各个部分。揉搓后用流水冲洗干净。最后,注意要用清洁的干毛巾或纸巾擦干,最好不要烘干,因为表面水的快速挥发会导致皮肤部分失水,造成皮肤发干,变得粗糙;3)、选购洗手液需注意要到正规商场购买,并要观察包装是否完好,包装瓶上字迹印刷是否清晰,泵头是否结实等;另外,看标志是否齐全,如有无厂名、厂址等,特别要注意是否有标准号等。四、注意事项1、正确闻化学药品及溶液的方法是将药品离鼻孔一定的距离,用手轻轻煽动其上的空气,一定不要将鼻孔直接靠近去闻,以免造成伤害。所以老师要做演示,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操作方法。另,本实验中的香精和色素均为食用,可能孩子们会有品尝的冲动,所以请老师事先一定要灌输安全教育,不要对任一药品或原料进行品尝;2、十二醇硫酸钠较有刺激性气味,因此在操作本实验时,请同学们勿将面部靠得太近,即使没有任何气味的药品,在向杯中倾倒及搅拌时,也要与面部保持一定的距离;3、事先可为每个小朋友铺一张报纸,以避免溶液滴在桌子上。如操作不慎滴到衣服上,可用纸擦净即可;4、本实验中所用香精和色素均放在公用器材里面。喷气船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反冲现象及应用等。二、教学重点知晓反冲现象的特征并举例说明。三、教学过程1、知识点介绍1)、反冲现象把气球吹足气,口朝下,松手,可听到空气从气球内跑出的声音,同时看到气球向上冲去。当气球内的空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反冲;2)、反冲现象的明显特征是当物体内有东西喷冲、射出时,该物体会运动起来,运动的方向与喷出东西的方向相反。2、制作过程1)、将塑管插入橡皮塞的小孔中(建议从塑管的折痕处到塑管末端的较短端插入),使其一端露出塑管为宜;2)、将带有塑管的橡皮塞以旋转的方式轻轻旋入KT板的孔中,旋入深度以橡皮塞和KT板平行即可;3)、在橡皮塞的另一端套入气球,并将两个三角形状的KT板粘到大的KT板上面,(可粘在KT板的两侧也可随意发挥宝宝的想像力,让其自由选择粘贴位置)。3、实验说明和原理介绍将塑管折向前方,从塑管吹气,气球鼓起,将其放入水中(喷气船较轻,则其浮在水面上),由于气球内压力大于外界压力而通过塑管向水中排气,这时气球受反冲作用向与吸管朝向即排气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再将塑管折向后方,气球则朝向前方运动。依次类推,可以将塑管折成朝向不同的方向,均会发现气球是朝与塑管即排气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另外,还能发现有气泡不断从水中冒出,这正是空气在水里的振动发出的声音。4、应用及知识拓展1)、反冲现象的应用A、喷气式飞机机内的喷气发动机,把汽油或煤油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气体,从发动机的喷气口快速向后喷出,飞机受反冲作用快速向前飞行;B、火箭升空,神州飞船地升空均是应用反冲作用的原理。2)、生活中其他反冲现象的例子枪和炮的后座力,过节燃放的“二踢脚”、“礼花”等。四、注意事项1、在向KT板孔内安装橡皮塞的时候,请一定以较慢的速度且以旋转的方式进行安装。对安装有困难的孩子可由老师协助;2、吹气时,如汽球有脱落现象,可先将带塑管的橡皮塞塞入汽球的内部(以橡皮塞塞入汽球的口部以内距口部约一厘米的位置即可),再以旋转的方式插入KT板中;3、从卫生角度考虑,老师提前准备一较大水盆,建议只做演示即可,让每个孩子学会后回家再演示给家长看。化妆镜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平面镜及其用途。二、教学重点感知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三、教学过程1、平面镜我们把反射呈光滑平面的镜子叫作平面镜;如我们梳头时照的镜子、穿衣镜、舞蹈教室里面挂的镜子均为平面镜;2、制作过程(本平面镜是由五根竹棍和五块木条及一块铝箔镜组成的)1)、找出两最长木条,使其两孔两两相对且另一孔朝上,用两竹棍将相对的两孔进行拼接;2)、用另两根竹棍分别插在如上两木条的另一孔中;3)、用另一竹棍从较长木条的小孔中穿入,并使本木条处于竹棍的中间位置;4)、将上步的竹棍分别插入两剩余的木条(块)侧面的小孔中,并使两木条另一面上的小孔保持向下的状态;5)、将如上两木块的小孔与连接两长木条的竹棍相拼插;6)、将双面胶粘在穿过竹棍的木块上,把铝箔镜的背面粘在该木块上,并将铝箔镜上的保护膜撕掉即可。3、平面镜成像特点1)、所成的像是正立的;2)、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3)、所成的像是虚像。4、应用及知识拓展1)、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练功房里墙壁四周的镜子、牙医检查牙齿时放入口中的小镜子等都是平面镜;潜艇用的潜望镜、显微镜、投影仪等里都有平面镜。另外,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表面等都相当于平面镜;2)、实像与虚像的概念及区别A、实像由物点发出的经透镜折射,所有折射线均可会聚于一点,该点叫做物点的实像点,所有实像点的集合叫做物体的像实像的特点是实际光线的会聚,倒立,异侧,可成在屏上;B、虚像由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其折射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做该物点的虚像点,其集合叫做物体的虚像。虚像的特点是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正立,同侧,不能成在屏上。四、注意事项1、在制前可先将五块木块按大小分别三组,即两较长和较短分别为一组,另一中间带孔的为一组,这样更便于制作。另,在拼插时,注意各木块上面小孔的位置;2、制作完毕后,可借助本实验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验证,如拉大化妆镜与物(人)的距离,则呈现出来的像较小但范围较大。另,可通过旋转木块来改变化妆镜的角度;3、实像和虚像仅仅作为简单了解即可。会唱歌的青蛙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2、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等。二、教学重点知晓声音产生的原因。三、教学过程1、声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说话时,我们可以摸摸自己的喉咙,感觉有振动,正是由于声带地振动而产生了声音。2、制作过程1)、将红绳的一端系在曲别针的任一端,再将红绳的另一端从塑料碗里的小孔穿过来,即把系有红绳的曲别针装在塑料碗里,并在绳头的末端打个较大的结;2)、两手撑开已经剪掉口端的汽球并套在塑料碗的口端作为鼓面,再将卡通贴画粘在鼓面上。3、实验说明和原理介绍本实验有两种玩法一是用小锤子敲击鼓面时,由于锤子对薄膜的振动产生声音;如果敲击卡通粘画时,由于粘画较硬会引起整个鼓面薄膜的振动,所以响声也会更大些;二是用指甲从盒的底部断断续续拉动红绳,红绳的拉动对塑料盒产生振动,由于塑料盒和薄膜连于一体所以这种振动被传递给薄膜,薄膜也发出了断断续续的声响。二胡的共鸣箱即是应用的这个原理。另,拉线时在薄膜上面放一个小纸团,可以看到小纸团由于受到薄膜的振动,上下反复地跳动起来。4、知识拓展1、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最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声音在温度越高的环境中传播速度越快。另,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仔细观察,在太空中宇航员之间的对话都用到无线电,因为太空中没有介质让声音传播,所以对方和自己都听不见任何的声音;2、声音的单位是“分贝”,一般室内谈话为4060分贝,大于60分贝属于噪音。四、注意事项如果在套汽球时出现汽球撕裂现象,则需老师从备用材料包中拿一个好汽球将口部剪掉即可,所以请老师在课前准备一把剪刀。指纹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指纹及其基本类型;2、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二、教学重点知晓指纹的用途。三、教学过程1、指纹及其基本特征是人类手指末端指腹上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指纹具有唯一性、稳定性和再生性。唯一性即人人的指纹皆不相同;稳定性即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使指纹的形状发生改变,只会放大增粗;再生性指皮肤的表层受到创伤,治愈后仍会在皮肤的表面形成新的指纹。2、指纹的基本类型(可参照图卡)斗形、弓形(分为弧形纹与帐形纹)和箕形三大类,箕形纹又分为左箕形和右箕形,即开口朝向大姆指方向的叫左箕;反之,开口非朝向大姆指方向的叫右箕。3、拓印指纹1)、在第一张图卡上依次印上左右手十个手指的指纹;2)、第二张图卡的左侧已给出印好的指纹画,右侧则需小朋友们亲自制作指纹画,而且有成品指纹画做参考。4、指纹的用途1)、指纹能使手在接触物体时增加摩擦力,从而更容易发力并抓紧物体。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等,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2)、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3)、签文书,立契约之用(中国人最早发现指纹因人而异。据史书记载,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中国人已利用指纹来签文书、立契约了。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需要按指纹);4)、一些高科技设备的应用,如指纹锁、指纹门禁、指纹保险柜及指纹考勤机来体现指纹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安全;5)、指纹破案,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利用指纹破案;6)、最后,近几年又有指纹测评等研究,建议谨慎参考其评估结果。社会上的指纹占卜,多则是忽悠的成份,请大家避免上当受骗。5、知识拓展1)、十个手指相对应的名称,即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2)、各人的指纹除形状不同之外,纹形的多少、长短也不同。据说,全世界的五十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更有趣的是,指纹在胎儿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也只不过放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四、注意事项1、在进行指纹拓印时,请小朋友们轻轻且蘸少许印油即可(做指纹画时,可依待印面积的大小来蘸取印油)。另,我们按照大约每16人配备了红蓝各两盒颜色的印油供小朋友们选用,课后请老师们及时整理收回,以便下次再用;2、拓印完毕后,请小朋友们先用纸巾将印油擦掉,后用香皂水反复冲洗并用清水洗净即可。切不可将印油抹到桌子、衣服和皮肤上面等,请保持卫生的清洁。带传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带传动及其组成和作用;2、认识转动的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二、教学重点影响主动轮和从动轮转动方向的因素。三、教学过程1、带传动及其组成带传动是一种常用的机械传动形式,一般是由主动轮、从动轮和紧套在两轮上的传动带及机架组成。生活中的带传动较为常见,如车站及机场安检处的皮带、大型商场的电梯及粮站用来输送粮食用的皮带均为带传动装置。2、制作过程把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白颜色的面朝上。将主动轮(带手摇柄)用塑料钉固定在木板最上面的小孔上,再依次固定两个从动轮(不带手摇柄),最后将一根橡皮筋以平行的方式套在主动轮和任一从动轮上,将另一皮筋以交叉的方式套在主动轮和另一从动轮上面。3、操作方法转动手摇柄,发现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的橡皮筋平行套上的时候,两轮的转动方向相同;橡皮筋交叉的时候,两轮的转动方向相反。4、知识拓展1)、带传动的作用A、传动带传递动力用(如磨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传动带);B、输送带输送物品用(如输送货物用的输送带)。2)、带传动的主要优缺点A、优点传动平稳、噪声小、结构简单,能缓和冲击,过载时传动带可发生打滑而避免损坏装置;B、缺点传动效率较低,带的寿命一般较短。3)、可让孩子认识两种转动的方向,即顺时针和逆时针,像钟表的表针一样传动时,我们称为顺时针方向;反之,为逆时针方向。四、注意事项1、在安装主动轮和从动轮时,塑料图钉不易太紧或太松,以轮掉不下来为宜;2、如果皮筋有断裂现象,可在备用材料包中取用皮筋进行更换。月相认知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及其与地球的关系;2、了解月相及其种类。二、教学重点知晓农历月的不同日期里,会呈现出不同的月相。三、教学过程1、知识点介绍1、月球也称太阴,俗称月亮,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距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了。另,月球是围绕地球转动的。2)、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2、制作过程1)、先用双脚钉将两圆盘中心孔处的小圆点捅掉;2)、将小圆盘的正面放到大圆盘正面的上方,并对齐两圆盘的中心孔,用双脚钉从两圆盘正面的中心孔中穿入,再将两脚平压在大圆盘的背面;3、月相种类1)、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2)、上娥眉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3)、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4)、渐盈凸月(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5)、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6)、渐亏凸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7)、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8)、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以上有四种为主要月相新月(农历初一日),上弦(农历初八左右),满月(农历十五日左右),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5、操作方法转动小圆盘,通过其上的娄空部位来了解不同的农历日期所呈现出的不同月相。另,小圆盘的中心处为地球的位置模型,而大圆盘的边缘处设计了八种形状的月相以体现月球围绕地球转动;6、知识拓展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约为一个月;四、注意事项1、本课知识点较抽象但我们大多晚上可以观察到月相,所以让孩子们连续地观察一个农历月的月相变化,结合本课程的图示,来增强对月亮地了解及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另,由于孩子不识字,建议课外要以亲子互动的方式来观察月相的变化;2、由于纸面有限,我们便将上娥眉月简写为娥眉月,将渐盈凸月和渐亏凸月均写为凸月;3、建议本课制作过程在先,月相种类的讲解在后。另,为增强视觉效果,我们均做成了黄月亮,而实际为白月亮;4、可给孩子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梗要略)。验钞器参考教案二、教学目标1、了解紫光灯及紫外线的相关知识;2、了解人民币、爱护人民币,学会辨识人民币的真伪。二、教学重点认识紫光灯并知晓其作用。三、教学过程1、紫光灯是一种能发出紫光的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即电流只能从正极流入、负极流出;我们看到的光为紫色光而非紫外线,验钞器正是利用看不见的紫外线在起作用;2、制作过程1)、把电池盒(导线朝向KT板小孔的方向)粘在KT板的下端,电池盒的底部与KT板的底部可以对齐;2)、将电池盒的负极(黑色)导线与紫光灯的负极(小圈接线角)相连;3)、将电池盒的正极(红色)导线与鳄鱼夹手柄上的小孔相连;4)、将紫光灯插入KT板的小孔中(紫光灯的两个接角与电池盒在KT板的同一面上),以露出灯头为宜;5)、将电池装入电池盒,这时整个线路已全部安装完毕。将鳄鱼夹夹在紫光灯正极(大圈)的接角处,即可检测人民币的真伪。3、实验操作及原理介绍钱币上有特殊的荧光油墨印制的标记,紫外线对这种标记有特殊的识别作用。手握验钞器,使紫光灯对准人民币正面中间位置的面额数字上方的区域,这样就把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与本人民币同等面额的数字显现出来了。4、应用及拓展1)、紫光灯还有杀毒的功效,很多幼儿园和学校都是采用紫光灯进行消毒的;2)、适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健康有益,但接触过量的紫外线会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一定要注意防晒。本紫光灯只是3V的电压,不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3)、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自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来,我国已陆续发行了五套人民币。爱护人民币,保持人民币的整洁,维护人民币的尊严,保障人民币正常的流通秩序,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禁止故意损坏人民币。四、注意事项1、在检测人民币的时候尽量选择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进行,或用手对钱币进行遮挡;2、紫光灯要对准人民币正面中间位置的面额数字的上方,可适当调整紫光灯与人民币的距离;3、近年来伪币的防伪技术也是越来越高,有些伪币在紫光灯的照射下,也能看到隐藏的荧光油墨印制标记,但细心观察其颜色与真币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4、小心操作,避免被鳄鱼夹夹着手。重心小丑参考教案三、教学目标1、了解重心与支点;2、感知重心与支点的位置不同所带来的不同实验效果。二、教学重点知晓重心小丑稳定不倒的原理。四、教学过程1、知识点介绍1)、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2)、支点是支撑物体的那个点,本课中的塑料竖棍与物体接触的点就称为支点。2、制作过程1)、用导线穿过塑料棍的小孔,塑料棍尽量处于导线的中间位置;2)、用导线在塑料棍上绕一至两圈并拧紧,以将塑料棍固定;3)、在导线两端各穿入一颗珠子,为防止珠子脱落,要在导线的两端处分别折个向上的小弯。但要保证两颗珠子到小孔的距离是一样长的,否则,可以通过折小弯时进行导线长度的调整;4)、将导线折成“N”型;5)、为了使小丑更漂亮,可在塑料棍的顶端粘一张贴画,并用双面胶将粘画的背面固定在塑料棍上。3、原理介绍重心小丑稳定不倒,是因为塑料棍加上导线和珠子后,重心已经移到塑料棍底端的正下方处,再加之两珠子到塑料棍向下延长线的垂直距离是相等的,且两珠子的重量一样,所以整个小丑就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当它向一旁摆动的时候,它本身的重心会使它摆回来。另外,通过不断调整两颗子的高度,则会发现,珠子越低,小丑越稳定。这就是说物体的重心越低,物体就会越稳定。4、调试说明当小丑前后摇摆时,可前后调整导线;左右摇摆时,可调整两珠子与塑料棍的距离。距离相对较短时,则小丑的稳定性会更好。5、知识拓展根据平衡的道理,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始终要使自己身体重力作用线通过支撑面,这支撑面就是钢丝。钢丝很细,给人的支撑面极小、使身体重心恰巧落在钢丝绳上就很难,身体随时有倒下去的危险。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当身体摇晃要倒下时,人们往往摆动两臂,使身体重新站稳。两臂的摆动,是在调整重心作用线,使之通过支撑面,以恢复平衡。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也常常有这样的动作。杂技演员走钢丝,当然也必须伸开双臂左右摆动来掌握重心,保持平衡。他们手中还常拿着长长的竹竿,或者花伞、彩扇等,这些物品起着“延长手臂”的作用,是帮助身体平衡的辅助工具。四、注意事项1)、操作时,用到珠子的时候再取出来,以避免珠子的滚落。更不能将珠子含在嘴里;2)、老师要耐心讲解操作方法,让小朋友们多尝试,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立体眼镜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眼睛的结构及眼睛是如何看东西的;2、了解保护眼睛的小常识。二、教学重点知晓偏光原理。三、教学过程1、偏光原理对于大约6到7米远的物体,我们能够轻松对这个距离做出判断。就像我们同时看到了多个物体,照样能够分辨出哪个离我们近、哪个离我们远,以及它们离我们的大致距离。但如果你闭上一只眼睛看东西,虽然能感知距离,但精确度会降低,而且做出的判断也较慢。这是因为我们的双眼之间大约有5厘米的距离,两只眼睛同时观察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面较多,右眼看到物体的右侧面较多,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和远近,所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立体的事物。2、制作过程1)、将镜框放在桌面上(两镜腿朝上且保持鼻头开口处朝向我们的状态);2)、将红蓝镜片分别放在镜框的左右两镜孔处,并将两镜片摆正;3)、将镜托上双面胶的保护膜撕掉,与镜框相粘,这样两镜片就被粘在镜框与镜托中间了。3、实验演示戴上制作好的立体眼镜,观察我们所配的两张计四页立体图片,就会发现画里的人和物的立体感非常强烈,尤其恐龙就要跳出来一样。4、立体眼镜的原理图片中层叠的红蓝画面经过红蓝镜片的过滤后使得进入左眼的是红色画面,进入右眼的是蓝色画面,红色和蓝色虽然显示的内容一样,但相对存在一定的位移差,这个左右眼的相对位移差进而欺骗大脑形成了3D感受。这种3D效果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画面中的物体仿佛从屏幕中出来了一样。注1)、3D即“三维图形”的缩写;2)、这种图片也是经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