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描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3、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和难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准备】1、每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一个大地球仪。2、收集地球形状的证据。3、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神州五号”升空的视频,观看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的形状怎样(学生回答)地球是一个球体,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科技极端落后的年代,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经历以下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学习新课板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活动一分角色扮演活动准备1、学生自己挑选角色,角色一天圆地方;角色二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角色三麦哲伦;角色四杨利伟。(学生准备5分钟,要充分发挥想象)2、学生自由组合一组,通过表演,演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师总结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之所以现在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请一名同学进一步阅读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发言)。活动二让我来展示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地球是球体的图片或资料,并在班级交流。(教师演示帆船、月食动画)过度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你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板书二、地球的大小学生看图12表述教师总结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71千米。对比地球的几个半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教师总结地球并非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过度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在地球上很难看清楚地球的全貌。为了研究地球的方便,我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三、地球仪活动三自已动手制作地球仪学生按照P4活动用10分钟的时间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部分学生拿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进行展示并讲解地球仪的结构。提问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讲解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总结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练习A一、填空题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并非是,而是一个的球体。2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长约千米。地球表面积为平方千米。平均半径为千米。巩固练习B一、填空题1地球旋转时假想轴叫。它与地球表面交于两点,其中北端与地球表面的叫。2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连接南北两极并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2、学会判断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重点和难点】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划分。【教学准备】每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一个大地球仪,一个经纬网模型【教学过程】(1)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3什么是地球仪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板书一、纬线和经线(2)学习新课教师展示并提问(展示经纬网模型)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什么是纬线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活动一让我来试试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和三条经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评价活动结果)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经线各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经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两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表格。学生交流完成情况,师生共同总结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形状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长度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数量无数条总结过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板书二、纬度和经度我们先来了解纬度。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下列特殊的纬线00;2350;6650。并说出他们各有几条2、说出他们的其他名称教师引导我们共同完成了纬度的学习,你们能否用同样的思路完成对经度的学习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并进行指导)学生分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教师引导在地球仪上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教师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学生回答)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对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巩固练习A一、选择题1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A赤道B本初子午线C1800经线D回归线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200W,1600EB200E,1600WC00,1800D赤道3有关本初子午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东西经度的分界线C属于北半球D属于西半球二、填表题经线纬线概念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经纬度变化规律巩固练习B一、选择题1下列哪条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A赤道B本初子午线C1800经线D子午线2从赤道某点向北行1000千米,折向东行1000千米,再向南行1000千米,最后再向西行1000千米。则回到原出发点的()A正东B正西C西北D与原出发点重合二、填表题经线纬线概念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经纬度变化规律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教学目标】能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重点和难点】利用经纬网定位【重点和难点】每两个学生一个小地球仪【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纬线和经线以及纬度和经度的有关知识,请问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有哪些纬度和经度的变化规律怎样(学生回答)游戏引课新的学期开始以后,班主任总是重新该我们排定座次,刚开你是怎样记住自己的位置的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玩记座次的游戏教师安排座次方法由东到西分为18排;由南到北分18列(安排可根据班级布局而定)。在回答自己的座次时先说东几排,南几列。一分钟准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位置。(学生熟练后,加快速度)教师引导我们班所有同学的座次是否都能用这种方法表示是否有位置相同的两个同学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才分的组号和经纬线及经纬度有什么相同之处教师总结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精确的标示出来教师讲解用经纬网表示位置的一般方法活动一让我来找位置联系用经纬网表示位置的方法,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课本第八页)教师评价。活动二请完成课本第8页活动2,找出其中的差错。活动三完成P8活动3。教师提问请你们说说对全球定位的理解。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总结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收获。巩固练习A一、综合题1、读经纬网回答下列各题(经纬度ABCD四点中位于中纬度的有,位于低纬度的有。巩固练习B一、综合题(1)写出A、B、C各点的经纬度坐标ABCD(2)就南北半球而言,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3就东西半球而言,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4)就低、中、高纬度而言,位于低纬度的是。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四季的变化;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并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教学准备】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学生搜集的东营四季风景图片、地球运行演示仪【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归纳法、读图法回答法等。【教学过程】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讨论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二、地球的公转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北半球的季节月份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春夏秋冬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讨论(分小组)(是生活中的地理,是拓展知识)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三、地球上的五带(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完成下表五带范围有无阳光直射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四季变化情况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小结练习略巩固练习A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_不停地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_小时。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A24小时B12小时C365日D一年3我们总是在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是因为A地球不停地自北向南自转B地球不停地自东向西自转C地球不停地自南向北自转D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4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人们将这一天称为()A冬至日B春分日C夏至日D秋分日5、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各点表示的节气是;。2教师节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点附近填数码(3)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此时,地球运行于地与地之间。巩固练习B1、由于地球是一个_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_,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_,未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_。2、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因为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转B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C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D地球自西向东绕着星星转3、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A先看到日出B后看到日出C时刻晚D时刻相同4、下列节日中,南京的昼长比夜长短的是()A“五一”劳动节B“六一”儿童节C“八一”建军节D“十一”国庆节5、某日早晨7时26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这一天最可能是()A元旦B清明节C劳动节D国庆节6、右图是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悉尼(151E,33S)在春分、夏至和冬至三天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下列排序与图相符的是()A夏至日春分日冬至日B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C春分日夏至日冬至日D春分日冬至日夏至日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能在地图上量出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出实际的距离。过程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图分析,使学习过程变成应用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从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比例尺的使用方法,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地图比例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若干、中国政区和地形图、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区、地形图等。(2)学生准备复习小学阶段比例尺的相关的内容;预习新课、测量本教室的长和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地图吗下面我们一起看一幅地图投影“台湾岛”图教师提问你能从图上看到什么生观察课本插图或投影图,分组讨论并回答(分组讨论有利于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从地图上找到这么多地理事物,可你们获取的方式、方法不一定相同,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看地图教师板书第三节地图教师讲解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地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在反映地面景物时,要对他们进行选择或者综合。运用各种符号,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因此,一般来说,地图的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比例尺。教师板书一、地图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教师检查学生课前测量的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回答长108米宽84米(课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教师提问下面我们绘一幅教室的平面图,你打算怎么绘学生绘图结果大小肯定不大一致教师讲解图的大小不一,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选择的比例尺不同。现在,假如我们用图上1厘米代表教室06米长,请你计算一下所绘图的长和宽,以及该图比实际缩小了多少倍学生计算图长18厘米宽14厘米,60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小结这仅是绘的教室地图,都要缩小60倍,那么如果绘制一幅费县、山东、中国乃至世界地图是不是更要缩小呢(生答是)教师承转其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那么谁能给其下个定义呢怎样计算学生读书回答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比例尺教师提示公式中,图上距离的单位一般是厘米,实地距离一般是千米。所以计算时单位必须统一时才可计算。教师板书定义公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练习1(同步学习与探究)P17一、1、2二、6(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并能通过反馈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教师提问会计算比例尺了,你知道一般怎样表示吗(提问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学生读书回答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数字式即写成1M或者教师提问除了以上两种表示方式,还有吗(提问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学生读图指导学生读地图册P10左上角;有三种表示方法,除了以上的两种外,还有一种文字式(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教师板书表示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教师提问你能用这三种表示方式来表达刚才所绘制的教室地图的比例尺吗学生回答)数字式或160线段式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6米。(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挂图把世界政区图,东西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有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的挂图分给每小组一张,要求学生凭自己手中的图回答三种比例尺的表示方式。学生练习2请填出下表中所给比例尺的其他两种方式提示学生注意单位换算千米换算成厘米,要在数字后面加五个零。反之,要去掉五个零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教材“台湾岛”图上量算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先用直尺量出二市直线距离约72厘米,在据比例尺计算出二市的直线实地距离约是288千米。(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承转提问你能比较表中三个比例尺的大小吗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回答C最大学生小结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越大,所以比较前应先统一换算成数字式。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到教材P2“活动3”(1)据图136的提示学生分组集体讨论,完成量算曲线距离(2)学生比较图137和138,组内讨论完成第(1)问中国图范围大,北京图内容详细,北京图比例尺大(3)投影学生组内集体完成第(2)和(3)问的量算学生练习3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甲的比例尺是乙的10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范围大B甲图内容略C乙图范围大D乙图内容详(讲练结合,及时消化巩固)学生总结指导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通过学生总结,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4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17二、1、2、7、8(检查学习效果,并能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对症下药)教师承转要学会看地图,除了比例尺外,还要学两方面知识即地图上的方向和图例,关于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共同学习(有兴趣的可先预习)【板书设计】【评价建议】本课内容较抽象,有一定的难度,该内容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接触,在学习中不应让学生单纯的记忆知识点,而应该注重让学生从现实问题入手,从实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在学中用,从而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分组竞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之处个别问题的承转欠自然;内容欠趣味性解决措施熟读教材,精心备课,找准问题的承转点;注意积累,搜集相关资料。【参考答案】练习1探究P17一、1比例尺、方向、图例2、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二、6A练习2练习3C练习41、A2、A7、B8、D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教学重点、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投影片、自制图例卡片、有关挂图;学生准备直尺、搜集有关图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式1投影表格学生活动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教师提问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承转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问题导入,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过渡下节内容,浑然一体)教师扳书2方向教师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教师概括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教师扳书经纬网定向法练习一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18三1(讲练结合,在学中练,练中学)教师承转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学生回答指向标教师总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过渡自然,增强问题间的连贯性)教师扳书2指向标定向法教师投影投影图,学生思考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要求至少用两种形式表示,新知套旧知,温故而知新)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学生训练二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19三、2教师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学生回答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教师扳书3一般定向法教师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晴夜北极星定方向;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承转同学们的方法还真不少,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教师扳书3图例和注记教师提问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学生活动分组记忆,并可动手画一画(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学生抢答教师出示课前制好的常见图例的卡片让学生抢答竞赛,比一比看哪个人(组)记得又快又准。(寓乐于教,在玩中学,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积极性)学生训练三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二、3、4、5、9、10(课堂小结)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培养了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板书设计】【评价建议】本节课中地图方向的判定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不要仅局限于让学生知道三种定向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在日常生产、生活和学习中,如何用三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材设计的活动较多,在穿插活动中,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并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参考答案】练习一A1200E,600N;C1500W,00;E1200W,600S正北正西东北西北1500000000练习二东南西北,东西5南北练习三DCACB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学生橡皮泥(或南瓜、土豆、地瓜、泡沫塑料等)、小刀、直尺、细铁丝、铅笔、剪刀、水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引起学习学习兴趣,对所学问题做出铺垫。)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板书二、地形图的判读教师引导在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读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别活动学生分组各讨论一组数据,并回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识。)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教师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学生回答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教师板书海拔和相对高度读图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教师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板书2等高线定义教师承转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讨论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高低。教师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引导教师让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学生回答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板书特点出示课件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示意图(或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总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练习一完成学习与探究P19三3(学练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比一比,谁制的快、准确。(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读图指导学生读图130,观察分析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3分层设色地形图挂图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教师承转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高低状况。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察地形剖面图。板书4地形剖面图观察出示地形剖面图绘法模型,让学生观察绘法。活动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观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课堂小结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练习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一、4、5、6、7、二、11、12、13、教师承转通过以上两章的学习,我们已具备了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获得了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想不想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展身手(自然过渡,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拓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同步学习与探究P21“地理大观园”(可在课下完成)。【板书设计】【评价建议】本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重在练习、活动和实践,故本课在过程安排上采取边学习边活动,穿插练习,做到了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进一步提高观察现象、动手尝试、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评价的重点也应放在活动上。【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美。解决措施熟读教材,精心备课,力争更流畅地解决问题。【参考答案】练习(一)A山顶C陡崖D山脊E鞍部F山谷68东西DA容易,因D到A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500练习(二)一海平面海拔,等深线密集,稀疏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二BCA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投入率达955、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三、障碍与生成关注(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能从图形的局部延伸到整体,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一)地球水球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地球仪与地图是教学资源,也是学习媒体。利用学习媒体进行学习,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优质高校的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3、自主阅读,举例说明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学生活动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情况。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古人云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3、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概念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3)、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4、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5、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分界线(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新的问题,优化教学情景,如抢答、辩论等,促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情境场,给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兴趣,为学生下节课迁移知识与情景做好准备。)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地球水球(二)、世界海陆分布1、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三)、七大洲和四大洋1、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3、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六、练习与拓展选题选择题1、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B、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2、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A、太平洋、印度洋B、大西洋、北冰洋C、太平洋、大西洋D、大西洋、印度洋3、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A、亚洲、非洲B、北美洲、亚洲C、南极洲、亚洲D、南美洲、欧洲探究活动1、周末到书店看相关书籍,有经济能力的可购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地理书籍,并学会整理与己有关的资料2、整理有关的资料后,下结课在全班展开讨论与交流,彼此互补短长、相得益彰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1、本课从知识点来看,难度不是太大,且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已在生活中或各种媒体中有了一点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系统地学习新知识。2、学过程中,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表现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3、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并在课外拓展知识,锻炼自学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教学目的1、知识技能目标(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3)利用板块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念。3、非智力因素目标利用新课的导入、设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的“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概括,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的重点,教学时采用课件的动画演示,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教法分析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概括,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考虑课文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及习惯,重在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贯穿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电脑的多功能,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展现于课堂,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四、教材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2、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颠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由学生讲述成语“沧海桑田”的故事。教师说明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投影课本的三幅图)提问请同学们看所显示的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变化;塔里木盆地的变化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请同学们看课本图213,图上两个人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投影世界地图)大家看世界地图,在大西洋东西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是否十分吻合同学们拿出地球仪和描图纸,在地球仪上描出南美洲和非洲的大陆轮廓,然后用剪刀把轮廓剪出来,再把两个大陆的轮廓拼合在一起,是否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学生动手做)从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活动中,可以看出这两块大陆是能拼合成一个整体的,这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一块完整的大陆。)1、魏格纳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1的材料后,简单介绍魏格纳的故事。(利用课件的演示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完整的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开始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请同学们认真看大陆的分离,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请同学们看课本P3940的活动回答问题。(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生物的相似性作为证据,说明这两块大陆原来是一个完整的大陆,只是后来才分离的)布置思考题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承转那么,为什么大陆会发生漂移呢三、板块的运动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然后分组讨论(1)板块运动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2)板块运动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