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管理之读书笔记_第1页
中学课堂管理之读书笔记_第2页
中学课堂管理之读书笔记_第3页
中学课堂管理之读书笔记_第4页
中学课堂管理之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笔记刚刚步入社会就踏上了初中的教学之路,心里没有底气,不是知识上的,而是管理学生,课堂方面的,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在这方面有所提升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了解到外国教师他们所教的班级,以及教室带来的条件限制;听到他们对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的考虑,并且看到他们如何把这些传授给学生,在他们讨论用适当的方法处理不良行为时,倾听他们谈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合作。其中有几点让我印象深刻一、课堂是个奇特的、充满矛盾的地方课堂是一个奇特的、充满矛盾的地方,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认识了这一点,教师对课堂的种种问题,心态就会比较平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将更加人性化和实事求是,教师遇到各种各样问题,也就不会那么一根筋地与学生较劲了,他会动脑筋研究。方法的僵硬来源于思维的简单化,只有承认了课堂环境的复杂性,才有必要培养研究型的教师。温斯坦这本书开宗明义,第一章的标题是“中学课堂环境拥挤,复杂,险象环生。”说得挺吓人,但我觉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大实话。可惜的是很多教师还在煽情的美梦中没有醒来,只把教室看成花园,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为了这种空洞的教育浪漫主义认识,教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二、课堂教学具有多维性课堂这个环境,对于教师和对于学生,含义是有差别的。课堂对于教师,是一个工作的地方,教师走进课堂,满脑子都是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不会想在这里交友或游戏。课堂对于教师,反而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地方,一维的。学生不同,未成年人还没有工作的概念,他们也不必考虑谋生问题,所以课堂对于学生,就是一个生活的地方,过日子的地方。他们不但想在这里学习知识,而且要交朋友,要游戏,要打架,要了解他人、了解自我。课堂对于他们是多维的。很多教师从来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幻想学生和自己保持绝对的一致,把课堂变成师生一心一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绝不分心的地方。他们抹杀了师生的差别,抹杀了成人与未成年人的差别。他们以为课堂对教师意味着什么,对学生也应该意味着什么。这是一厢情愿,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所以他们总是碰钉子。他们会发现学生们总是千方百计冲破教师限定的框框。学生老想在教室里游戏、交友、早恋、打手机、打闹、看课外书,赶时髦、讨论追星问题。总之你让他目不斜视,心无旁骛,他却偏要干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他所理解的课堂,是一个过日子的地方,而不是像许多老师理解的那样,只是单纯学习的地方。可能教育家们所谓的“教育即生活”就包含这个意思吧学生,天然是“开门办学”主义者。我不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这种思想当尾巴,但我也不认为教师应该生硬地把学生纳入教师的“任务”轨道。当孩子们的整个学校生活都变成“任务”的时候,生活真是太无聊了,难怪他们会逆反。既要满足学生对生活的种种需要,又要防止其他活动干扰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才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而这显然是极难完成的任务。很多教师面对这种困难,不想也不会创造性地工作,他们采用了最省脑筋的方法,那就是禁止。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我一概不许你干,学校生活变得极其枯燥。那些升学有望的孩子,胆小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前程或害怕处罚,也就忍了,而那些升学无望或者胆大的学生就要反抗。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现在学校的问题生男生远多于女生了,这与胆量有关。许多不敢反抗的女生,其实很羡慕男差生,甚至可能与他们暗中交往。教师确实应该转变观念,应该克服自我中心,应该首先理解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对孩子加以引导。经验告诉我们,优秀教师是可以把生活与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的,生活之路,几乎条条可以通向教育教学。该禁止的当然还是要禁止,但是教师不能只充当警察的角色。既然课堂是多维的,教师就应该以多维的角度回应它。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总是奋力在做一件实际上不可能做到顶多表面上做到的事情把多维的课堂变成一维的,变不成他就焦虑,就怨天尤人,而不去反思自己的原初设想是否有问题。三、课堂事件发生得快,难以预料为什么课堂上事情发生得快而且难以预料呢因为那里面装着一大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挤在一起,而其中多数人在家里都是备受照顾、无人敢惹的“小皇帝”。可想而知,这样一个环境,经常出状况其实是正常的,不出问题倒是很奇怪的。这种客观现实要求做教师的人必须是聪明的人,机敏的人,应变能力强的人。反应迟缓、木讷的人,循规蹈矩的人,是不适合做教师的。可惜目前我们很多教师达不到这个标准,更可惜的是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还朝相反方向引导,弄一些死板的规章制度评比检查,竭力把教师规范成严格按照一定程序工作的操作人员,这等于幻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大家搞得焦头烂额。什么叫“特点”特点就是某种事物客观存在的特征。如果你承认“事件发生得快,难以预料”是课堂的特点,那你就只好适应它,你就不会幻想课堂风平浪静,你就不会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建立在“班泰生安”的课堂环境的基础上,你必须一开始就设想很多困难,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没有失去现实感的教师。可是你来看我们所谓的“公开课”、“研究课”、“样板课”。那些“名师”的课呀,多么流畅,多么完美,多么顺利,简直是“零缺点”这是什么这是“缺乏课堂特点的课堂”,假课堂这种课堂掩盖了课堂的真实场景,歪曲了课堂的真实面目,增加了广大教师的幻想,鼓励他们进一步脱离实际,只能使他们做更多的错事不现实的、冒险主义的,碰更多的钉子,造成更多的心理问题,甚至走到崩溃的边缘。公开课应该是真实的,如果公开课上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不是不幸,而是正好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见见真实的课堂,让我们见识一下优秀教师是如何应变的。我们在日常课上经常遇到麻烦。既然这是常态,为什么在公开课上要掩盖它呢这只能证明我们的某些行政领导和教研员把公开课看成“政绩展示”了,他们并不是真想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复杂的地方,这里事件发生得快,难以预料,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培养教师的应变能力作为专业技术培训的必备内容,同时,我们应该帮助教师制定很多预案,以备教师选用这个我早就提倡过,很少有人理睬。有准备和无准备,那是相差很多的。你看我们很多教师遇到突发事件时那种惊慌,那种震惊,那种愤怒,那种寒心,那种委屈,那种无奈和无助,你就会发现教师们对课堂“事件发生得快,难以预料”这个基本特点是多么缺乏认识。他们几乎完全没有面对现实的心态,他们被忽悠得每天生活在反科学的迷梦中,满脑子都是“应该如何如何”,而不知问题的关键是“事实如何如何”。四、课堂缺乏隐私我曾经在一本心理学书上看到“教师是高度暴露性的职业”的说法。确实,几乎什么人都在对教师品头论足,从一国首脑到平民百姓,从真正的专家到彻底的外行,从老人到孩子。这是学校外部。从学校内部看,教师一举一动几乎都在学生的眼皮底下,没有多少隐私可言。教师是相当不自由的职业。欲“为人师表”,你不得不经常戴着面具生活,很难受的。教师缺乏隐私,课堂缺乏隐私,这对教师的性格影响很大。正面影响是使教师习惯于比较严格地要求自己,所以教师阶层是最模范的公民,他们的品德在各阶层中属于上乘,这在各国都是如此。可见监督之伟力。但是这种缺乏隐私的生活方式也有负面作用,最大的麻烦是引起心理问题,紧张,焦虑,压抑。很多调查都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教育局给教师每人发一个徽章,说是能促进社会尊师重教。徽章发下来,我没见有老师戴过再说徽章设计得也不好看。我自己也领到一个,从未想到戴一戴,后来不知弄到哪里去了。这些领导也太不懂教师心理了。教师已经够暴露了,还要挂个标志让全民来监督吗还让人活不活呀我当时就想,有造徽章的钱,还不如发给老师零花。足见我觉悟之低。稍微有点离题了,我们还是说课堂。课堂上缺乏隐私是不可避免的,众目睽睽,所以教师应该多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下课不要还呆在教室里,要给自己独处的机会,“放纵”的机会。同时还要注意,教师缺乏隐私造成的压抑会下意识地向学生发泄,这很容易引起师生冲突。你会发现很多教师因为细小的事情就和学生没完没了,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他想发泄。教师应该想办法通过其他方式发散心理能量,避免把压抑情绪带进课堂,在上课时情绪失控。以上说的是教师,下面再说学生。课堂缺乏隐私,对学生有控制作用。绝大部分学生,你不把他真惹急了,一般不会在课堂上与教师冲突,因为在全班同学面前这么做,毕竟不是多么光彩的事情。所以学生的多数“出格”行为比如打架、劫钱,发生在教室之外或校园之外。由此我们也可以推论,若是教师在课堂上并未严重刺激学生,他却跳起来了,那说明所涉及的事情在这个班可能已经并非不光彩的事情了,很可能有不少学生认可或支持他的做法,也就是说,他感觉这么做不丢人,才会这么做的。缺乏隐私有利于干涉,教师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缺乏隐私固然对管理有利,但管理者千万不要把这个条件用过了头。你同时还要记住,凡是缺乏隐私的地方,人们做事必然增加隐蔽性,隐蔽性是缺乏隐私的孪生兄弟,或者说隐蔽性是缺乏隐私的影子。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传小条呀,发短信呀,说小话呀,看课外书呀,这都是很难完全避免的。教师处理这类事情,一定要适度,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反对,而不是单纯地反对。经验告诉我们,“我理解你这种做法,但是不赞成你这么做”,这种态度反而容易收到较好的管理效果。特别要指出的是,学生年龄越小,对有没有隐私权越不敏感,然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尤其是中学,进入青春期,学生对隐私权就会产生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甚至会达到“病态”的程度,以致有些学生可能会任意扩大隐私权的范围,神秘兮兮,自我封闭。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危险的,有的孩子就会把家长教师全蒙在鼓里去干错事、坏事。这时候教师的工作就非常困难,要极其耐心和机敏,要做很多妥协,以退为进,对症下药,才可能帮助孩子渡过这个危险期。而在课堂上,要竭力避免和这种学生发生正面冲突,经验证明这种冲突多半会使学生迅速下滑,甚至到难以收拾的地步。五、课堂具有“记忆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生难忘的地方,影响一生的地方,恐怕除了家庭。就是学校了。因为人们上学的时期,正是心智成长的时期,像海绵一样吸收外界信息的时期,而且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你在一棵饱经沧桑的老树上划一道刻痕,几乎不会留下什么痕迹,然而你在一棵小树上划一道刻痕,它却会保持终生,这个痕迹会与小树同时生长。我们在询问学生早期记忆的时候,常常发现其中有幼儿园和小学的记忆,这些记忆也多半会伴随他们一生。影响他们一生。“同学聚会”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人们老大不小的了,结婚生子了,甚至已经退休了,为什么还想见见老同学呢因为他们要回到过去,要寻找自我,要追溯自身的成长史,要回味和咀嚼生命。所以,作为一个教师,你一定要明白,课堂不是个随便的地方,这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讲课不是一般的工作,你是在参与孩子的人生。教师司空见惯的事情,却可能让学生终生难忘。因此,我们当老师的,面对课堂,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谨言慎行。我们要有生命意识,要有纵深感和历史感。我们走上讲台时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在和孩子们一起拥抱生活,创造记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们要尽量多给孩子一些正面影响,少给孩子一些负面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校园无小事”是正确的说法。六、教师必须对课堂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矛盾性、多维度、事件同时发生、即时性、难以预料性、公共性以及记忆性这幅课堂图画突出了我们经常忽视的课堂特点。”这是温斯坦对课堂特点的概括。我们这里流行的对课堂的看法是什么呢“团结友爱的课堂”,“教学相长的课堂”,“充满爱的课堂”,“五彩缤纷的课堂”,“诗意的课堂”,“生命之花在这里绽放”。两相比较,你会发现,我们喜欢“拣好听的说”。我们对课堂的提法,往往不是在切实界定课堂的特点,而是在抒发我们的感情,表达我们的愿望。如果说外国人讨论课堂问题时侧重研究“课堂到底是什么”,我们谈论课堂时则侧重表达“课堂应该什么样”。他们侧重现实主义,我们侧重浪漫主义,他们是科学视角,我们是道德视角。你会发现他们不习惯一上手就谈论课堂“应该”什么样这正是我们多数人的习惯,而习惯首先客观地研究课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然后再决定如何应对,他们不在乎说扫兴的话,只要它是事实。我并不认为我们的习惯思路完全要不得。道德视角能鼓舞人,当然也需要。你能说“团结友爱的课堂”,“诗意的课堂”不好吗问题在于,作为专业人员,这个思维顺序有毛病。我们应该先尽量平静、中立地搞清楚课堂的基本特点,然后再抒情,否则就可能陷入主观主义,把自己的善良愿望当成客观现实。满怀憧憬走上讲台,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就震惊、就愤怒、就埋怨、就焦虑这正是我们很多教师的心路历程。如果当初在他们走上讲台之前就把课堂的真实特点告诉他们,是可以大大减轻这种挫折感的,而且可以使教师少犯很多主观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现在这种错误教师犯得太多了。温斯坦这本书被许多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选为教材,我想,读了这种书之后走上讲台,可能就清醒多了。当年我上师范时就没有见过这样的书,我初为人师时,在教育方面,唯一的资本就是热情。“矛盾性、多维度、事件同时发生、即时性、难以预料性、公共性以及记忆性”,其实这些特点我们中国教师并非没有认识,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师平日的谈论中都能发现,只是我们很少有人冷静地综合过这些特点。我们的习惯是,只要一在公开场合发言,只要一写文章,就非要说得美妙动人,所以课堂那些真实的特点,往往只能在牢骚中得到体现。然而牢骚也是带感情的,只不过带得是负面的感情。总之我们不是过热就是过冷,很少能在常温下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情,很少能用科学的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