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资旗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基本要求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资旗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基本要求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资旗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基本要求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资旗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基本要求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资旗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基本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资旗(市、县)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基本要求前言我区基础性水文地质研究程度非常低,基本工作程度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做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由于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较70年代发生了较大变化。依据政府出资的项目要加大基础性水文地质勘查力度,逐步提高我区水文地质工作程度的要求,自治区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陆续安排以旗县为单位的水文地质勘查项目,在全面收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投入适宜的实物工作量,以地下水循环理论为指导,从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其变化过程、地下水质与量的演化、地下水资源评价,开采潜力分析、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逐步总结我区区域地下水资源勘查成果,提高地下水勘查精度,编制出版我区以旗县为单位的实用性较强的地下水资源勘查系列图件及成果报告,为国民经济发展与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性依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资旗(市、县)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基本要求的主要编制依据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BG500272001)、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2862003)、县(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基本要求(试行)(地矿部地质环境管理司19964)、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1)。“旗(市、县)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类项目由于没有具体的工作标准,为了使勘查工作方法统一和规范,根据国土资源厅管理政府出资的地质勘查项目的有关要求,编写了本“要求”。“要求”初稿完成后,我“中心”三次组织地质、水文地质和物探专家召开评审会进行了审查。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充分修改后,将最终审查稿又分发到我区有水文地质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后进一步修改形成了试行稿。本稿已报国土资源厅,在国土资源厅未批准之前,我中心先下发试行稿。各项目承担单位在本“要求”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逐步修改完善。本“要求”批准单位本“要求”编写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本“要求”主要起草人李江本“要求”审查专家胡凤翔高仰才葛玉玮李志史生胜杨建勋董建国田林浩冯润田王玉龙马文学徐广成本“要求”审查会议负责人陈志勇1适用范围本“要求”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安排的同类水文地质勘查项目而编写,是勘查设计、报告编写、质量监控、野外验收、成果评审的依据之一。具体工作部署,各工作手段技术质量要求均按照相关规范、规定执行。本“要求”也可供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安排实施的其它基础性水文地质勘(调)查项目参考。若本“要求”与国家或行业颁布的规范、规程、导则相抵触,则按国家或行业颁布的规范、规程、导则执行。2项目名称内蒙古自治区旗(市、县)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110万),工作周期宜为一年。3工作目的与任务31工作目的在收集、分析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投入适宜的实物工作量,初步查明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寻找与重新圈定富水地段,评价地下水资源,分析开采潜力,进行地下水资源潜力区划,为地方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提供地下水资源依据。32具体任务321收集汇总前人各种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勘查成果,总结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在分析研究及踏勘的基础上,圈定出地下水可能的富水地段作为重点勘查区,有针对性地部署勘查工作。322通过水文地质测绘、地面物探、钻探、抽水试验等手段,初步查明平原、河谷、盆地等重点勘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寻找与圈定相对富水地段。323在水资源问题突出的基岩与贫水盆地、沟谷区,结合地方政府的需求,布置适当的勘查工作量,进行找水勘查。324调查工作区地下水现状开采量,分析地下水开采潜力。对富水地段,按照水质分类评价地下水资源。资源评价要注意对三水转化规律的研究。325调查研究工作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调查工作区内地下水水质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进行地下水质评价,重点进行生活饮用水与灌溉用水水质评价。326对工作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进行区划。327建立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数据库。4勘查原则工作重点放在初步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寻找与重新圈定富水地段、调查开采现状与评价地下水资源上,勘查遵循的基本原则为41工作区范围与行政区划一致,一般以县(市)为单位,主要工作量要投放在相对富水地段、重要经济区、水资源问题突出的地区。42当一个完整水文地质单元跨若干个县(市)级行政区时,尽量安排单元内各县(市)同时或连续进行勘查工作。43勘探深度宜揭穿主要供水含水层,深度一般不超过500M。44工作过程中要了解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水利建设规划,既要考虑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又要考虑环境效应。45勘查应根据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水资源评价等突出问题的不同,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程量也应有所侧重。46勘查工作中尽量采用新理论、新技术,使工作成果更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47在国家与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一般不布置钻探工程。5工作方法及实物工作量工作的总体思路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提高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为主,确定富水地段,评价地下水资源;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地下水大规模开发的地区,重点是调查地下水开采现状、按地下水系统统一评价地下水资源,分析开采潜力,提出合理的开采方案;在地下水水质复杂、水质性缺水地区,重点查明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分布规律,寻找基本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富水地段与层位。51资料收集研究资料收集是工作重点之一。充分收集以往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及各类专门性水工环调查成果,分析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水质、地质环境的变化,提高勘查研究程度。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地调局实施地质大调查项目与自治区政府出资勘查项目的成果资料,并加以利用与整合,避免重复工作。重点收集各类钻孔(包括各类矿产的勘探孔)、水化学分析、地下水动态资料、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等用于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数据信息;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用于区划的数据信息,也要兼顾环境地质问题、气象水文资料、社会经济信息等影响与制约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其它信息。52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分为110万水文地质测绘与110万水文地质编测二类。521110万水文地质测绘该项工作宜在下列区域布置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的河谷、平原区;中生代盆地第三系、白垩系碎屑岩含水层分布区;其它水资源问题突出地区。(1)测绘的重点为地下水现状开采量及其与地下水位、水质变化的关系;地下水富水性与地貌、地层结构的关系;含水层岩性、厚度、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富水性;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能力;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城镇和大中工矿企业集中供水水源地的供水安全的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简易机民井抽水试验。(2)在地下水开采程度高的地区应重点研究区域水位下降及漏斗的范围、演化趋势、是否超采及地下水污染问题。522110万水文地质编测110万水文地质编测宜布置在(1)基岩及地下水贫乏区;(2)已进行过精度大于110万水文地质勘查的地区。在进行路线调查的基础上,结合120万或大比例尺水文地质勘查资料,进行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编制相应成果。以调查富水区的边界性质、补给区的补给条件、缺水地区找水为目的开展工作。在进行过大比例尺水文地质勘查的区域,主要核实地下水开采量,研究地下水动态特征。采取水样,评价地下水水质。53水文物探531地面物探宜布置在下列区域(1)相对富水地段的地层结构、含水层、边界条件控制不够的地区。(2)可能的富水地段,用以寻找新的相对富水区。(3)有重要水文地质意义,但位置、性质不确定的断层带。(4)水资源问题突出的贫水区,用以确定找水勘探孔位。总结近年来地面物探的工作经验,根据需要解决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依据勘查区的地形、地物条件选择有效的勘探方法。532水文测井深度大于30米的钻孔均应进行水文测井。必测的项目有视电阻率、自然电位、自然伽码。54现状开采量调查地下水现状开采量调查,重点放在农灌及集中开采地区,着重调查开采层位、开采量、开采历史、水质及地下水开采量与地下水位下降的关系、现状开采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等。调查尽量采用多种方法,力求数据准确。55水文地质钻探与抽水试验551在重点勘查区布置水文地质钻探与抽水试验,基本网度按15万详查阶段的相应勘查类型的线距与孔距放大一倍控制。含水层空间分布稳定的平原区可适当放大线距与孔距。552水资源问题突出的贫水水质较差区,以找水为目的,也可布置适当的钻探工作。钻孔不按网度布置,工作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553抽水试验尽量采用大泵量。用于求参的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观测孔要布置在三维流影响以外,要求抽水时间与水位恢复时间一致,水位恢复前期观测频率按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前期观测频率执行。单孔采用三个落程的稳定流抽水方法。56样品采集与测试在全工作区采取,样品要有控制性、代表性。以采集地下水化学分析样为主。对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污染或可能污染、地方病高发地段、主要的地表水体应加密控制。对承压水应采取一定数量的同位素样,以了解地下水的循环条件。57地下水位统测与地下水动态监测571在平原、河谷、盆地相对富水区以地下水资源评价为目的布设,观测点要有代表性,控制性。统测点密度应能反映地下水流场,垂向上层次分明,统测不少于二次。地下水动态监测点密度以能控制不同地下水系统或地下水系统在不同地貌位置上、不同开采强度处的地下水位的动态特征为目的。572有地表水体时,地下水与地表水要同时观测。573在已形成降落漏斗的地区统测点与动态监测点宜适当加密,在水质变化大的地区要进行水质监测。574地下水动态监测点要满足计算大气降水入渗系数的需求,部分观测点在雨季视具体情况加密观测。575有地表水或用地表水灌溉的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应同步观测。6地下水资源评价通过地下水长期观测、钻探与抽水试验等手段,较深入地研究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参数,在富水地段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包括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与储存量),分析开采潜力。61水文地质参数计算与确定611降水入渗系数()尽量采用地下水位长观资料计算。取值与分区,应考虑降水特点、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地形地貌等因素。612灌溉入渗系数()灌溉入渗系数的大小取决于种植种类、灌溉定额、灌溉次数、包气带岩性结构和厚度。有条件的地区在春、夏季节,建立田间临时观测点并取得实测数据,对于灌溉的入渗尤为重要。613给水度()地下水资源研究应用的给水度是指水位变动过程释放的水量,与室内试验取得的数据其物理意义有所区别,因此尽可能运用野外抽水试验和动态资料计算的给水度。也可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614渗透系数(K)和导水系数(T)小口径勘探孔抽水试验资料计算取得的渗透系数值往往偏小,对山前粗颗粒岩性尤为明显。运用这类资料时要参考类似地区大口径抽水试验资料加以修正。615渠道渗漏补给系数、河流渗漏系数由于上、下河(渠)断面流量差的方法,往往误差较大,有条件的地方应注意收集和分析河渠岸边附近井水位的变化,再进行系数计算与分析。上述参数应尽量采用多种方法获得,对比选择。62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计算与确定一般采用常规方法,条件允许时尽可能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计算与评价,但注意以下问题621在计算天然补给量的同时要计算排泄量,根据一个水文年的水位变幅,用水均衡的方法校核天然补给量计算的可靠程度。622分析灌溉面积、方式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地下水垂向渗漏补给有何影响。623地下水开采后的包气带厚度和水位变动带岩性的变化对地下水垂向渗漏补给的影响。624开采条件下,相邻含水层水力联系的变化,以及对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质的影响。625河谷、沟谷、山前冲洪积扇区,要重视对河水与洪水入渗补给能力的研究。63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确定631地下水可开采资源评价的方法地下水可开采资源评价主要针对平原、河谷、盆地相对富水地段,结合地质与水文地质研究程度,选择符合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适宜方法进行计算评价。尽量采用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632地下水可开采资源评价注意的问题(1)地下水可开采资源评价中应考虑环境制约因素。(2)地下水开采方式与取水建筑物布局对地下水开采资源量的影响。地下水开采一般有水源地集中开发利用和分散开发利用两大类,大部分地区以分散开采为主。因此,不能忽视地下水这种分散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供水能力。(3)地下水水质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影响。水质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考虑水质组成,尤其是可造成供水安全和环境影响的水质问题。633资源计算的其他问题(1)地下水资源评价,均应利用本次勘查中取得的最新资料与数据计算。如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渗透系数、给水度、现状开采量、河川径流量、渠道引水量、灌溉面积、灌溉定额、地下水位埋深、水质等。前人取得的各类参数需经校核。(2)当地下水水质有显著差别时,至少按矿化度2G/L为界,分别评价地下水补给量、储存量与开采资源(允许开采量)。(3)对疏干型富水地段(区),资源评价应主要考虑环境影响、水质可能的变化、服务年限等制约因素进行评价。(4)若工作区界线以河流划分,应先对整个河谷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做出评价,然后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勘查区所占有的面积、开采现状等进行分配确定。(5)二个旗县位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宜通过确定边界性质,通过概化计算边界交换量的方法确定非完整水文地质单元内的地下水各项资源量。(6)在地下水超采区,要计算或确定不超采情况下的可开采资源量,以便确定其超采程度。7地下水质评价一般应进行地下水质量、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污染方面的评价。评价时要注意的问题71在系统总结以往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开发研究及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所取得的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次工作取得的地下水检测实验数据,研究地下水质变化趋势,对地下水质量现状做出客观的评价。72在调查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组分、卫生条件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分区、分层、分质评价。73重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影响作用。74、评价应采用现行的最新标准进行。8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与地下水资源区划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的范围(区域)与地下水可开采资源评价的范围(区域)一致。消耗性水源地原则上不进行潜力分析。81开采潜力可依据地下水开采潜力指数作为判别标准地下水开采潜力指数近似计算式为PQ开采资源/Q现状开采量其中Q开采资源地下水开采资源或允许开采量(万M3/A);Q现状开采量地下水已有开采量(万M3/A);P值的判别指标如下P12有开采潜力,可扩大开采12P10采补平衡区P10潜力不足,已超采对有开采潜力区(层)也可根据新增开采资源(或允许开采量)的大小作进一步划分。潜力较小区新增开采资源(或允许开采量)10104M3/KM2A潜力中等区新增开采资源(或允许开采量)(1020)104M3/KM2A潜力较大区新增开采资源(或允许开采量)20104M3/KM2A新增开采资源(或允许开采量)可开采资源量(或允许开采量)地下水已开采量。82地下水资源区划本次地下水资源区划只在地下水现状开采条件下,从地下水资源开采能力的自然属性层面上考虑,不涉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属性及相关的政策法律。821在综合研究地下水潜力分析成果的基础上,一般可划分为可扩大开采区、采补平衡区、超采区。822可扩大开采区(层)是指该地区(或含水层)地下水具有开采潜力,可以进一步合理开发。根据开采潜力的大小,进一步可分为潜力较小区、潜力中等区、潜力较大区三个区。823采补平衡区(层)是指该地区(或含水层)地下水已处于采补平衡状态。按目前的开采量与开采方式可持续保证开采。若含水层调节能力强,在有利地段可适当增加开采量。如局部地段井群布设不合理,也可提出调整开采量。824超采区(层)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分、分类与分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30512发布,20030801实施的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执行。(1)判定地下水超采和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依据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或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了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2)地下水超采区的分类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目标含水组的地下水类型,将地下水超采区划分为三类裂隙水超采区;岩溶水超采区;孔隙水超采区。根据松散岩类含水层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发育的特征、自上而下的序次及地下水承压与否,将孔隙水超采区划分为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和深层承压水超采区两种。(3)地下水超采区的分级根据超采区面积大小,将地下水超采区划分为四级A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不小于5000KM2为特大型地下水超采区;B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小于5000KM2且不小于1000KM2为大型地下水超采区;C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小于1000KM2且不小于100KM2为中型地下水超采区;D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小于100KM2为小型地下水超采区;根据超采区在开发利用时期的年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速率、年均地下水超采系数以及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将各级地下水超采区分别划分出一般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两种。在各级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裂隙水超采区和岩溶水超采区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区域,确定为严重超采区A年均地下水超采系数大于03注超采系数K(Q开Q可开)/Q可开,式中K年均地下水超采系数,Q开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内年均地下水开采量,Q可开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内年均地下水可开采量;B孔隙水年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速率大于10M,裂隙水或岩溶水年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速率大于15M【注U(H1H2)/T,式中U年均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速率,H1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之初地下水水位,H2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之末地下水水位,T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年数】;C需要保护的名泉年均泉流量衰减率大于01【U泉,式中U泉T1T2期间年均泉水流量衰减率,Q泉T1T1年年均泉水流量,Q泉T2T2年年均泉水流量,T1初始计算年份,T2截止计算年份】;D发生了地面塌陷,且100KM2面积上年均塌陷点多于2个,或坍塌岩土的体积大于2M3的地面塌陷点年均多于1个;E发生了地裂缝,且100KM2面积上年均地裂缝多于2条,或同时达到长度大于10M、地表面撕裂宽度大于5CM、深度大于05M的地裂缝多于1条;F发生了地下水水质污染,且污染后的地下水水质劣于污染前1个类级以上,或污染后的地下水已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要求;G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了咸水入侵现象;H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了土地沙化现象;在各级深层承压水超采区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区域,确定为严重超采区A年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速率大于2M;B年均地面沉降速率大于10MM;C发生了地下水水质污染,且污染后的地下水水质劣于污染前1个类级以上,或污染后的地下水已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要求;在地下水超采区中不符合严重超采区规定的区域,确定为一般超采区。地下水超采区的编号参照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9预期成果91文字报告报告书是工作成果的系统总结,要求内容充实。资料齐全、论述清楚、重点突出、依据充分、文图相符。92附图报告附图是直观反映工作成果,要求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报告及系列图件要求成果具有实用性,能真正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93各种附表94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数据库附录A报告书编写提纲报告名称内蒙古自治区县(旗)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报告110万序言前言一、工作概况,说明任务来源与要求,工作区位置、交通、范围、面积,工作起止时间。二、勘查区以往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三、勘查工作进程以及完成的工作量四、社会经济概况五、城镇与产业发展规划、供水概况及存在问题。第一章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二、气象三、水文第二节地质概况一、地层二、岩浆岩三、构造重点描述与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径流、排泄及地下水污染相关的内容。平原区重点描述新生界。第二章水文地质条件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描述范围包括工作区大一级别的地下水系统,重点描述该系统地下水补、径、排基本特征,地下水富集地段与控制因素,水质变化规律等。工作区处在地下水系统的部位。第二节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一、含水层说明含水层的时代、岩性、厚度、空间分布、埋藏条件、水力类型、富水性等。重点叙述主要供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重点叙述地下水流场变化情况、主要开采含水层(带)与相邻含水介质、其他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情况。三、地下水水化学及水质特征四、地下水动态包括天然动态与开采或排水动态,水位、流量、水质动态规律。第三章地下水采灌现状与环境问题第一节地下水采灌现状开采区或集中供水水源地的分布、开采方式、开采总量,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季节的开采量,地下水主要供水对象与供水量,地表水灌溉情况等。区内已有城镇及大中工矿集中供水水源地的供水安全、开采方案等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地下水采灌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阐明与地下水开采与地表水灌溉有关的区域水位下降、降落漏斗、地面沉降、高矿化度水与污水入侵、土地沙化盐碱化等。第四章勘查工作第一节主要工作内容及其部署第二节工作质量与精度第三节主要成果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第二节水文地质参数计算与确定第三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一、地下水天然补给量计算二、地下水储存量计算三、地下水均衡计算与分析均衡区宜包括勘查区富水地段,均衡期为一个水文年。均衡计算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可靠程度,确定合理的开采方式,分析可开采资源(允许开采量)的组成。四、地下水开采资源(允许开采量)计算第五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保证程度论证一般利用地下水天然补给量论证,但地下水循环以垂直交换(包括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为主的地区,尽量估算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与排泄减量,以此来论证。第六节地下水水质评价一、水质特征二、水质分区三、分区评价第六章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与地下水资源区划第一节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根据地下水开采资源量和开采现状,分析地下水开采潜力。第二节地下水资源区划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潜力分析对水资源进行区划分区,并进行分区描述。阐明各区可开采资源量、井网布局与现状开采量、地下水超采区情况等,分析现状开采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开采方案。第二节地下水开采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第三节地下水开采技术条件分区论述地下水的开采技术条件。第四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结论与建议有关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计算、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地下水资源区划的结论;对缺水区解决人畜供水建议;地方病高发区的改水建议;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对策;对建立或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的建议。报告附图地质地貌图(或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化学图地下水流场图地下水开采现状图地下水资源区划图附录B地下水资源区划图编制要求B1编图目的通过编图将区划成果集中反映到平面图上,综合表达地下水资源在现状开采条件下可利用程度,为社会经济发展、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性资料。B2编图方法B21用普色反映区划区主体,即可扩大开采区、采补平衡区、超采区。对超采区,用花纹进一步表示出严重超采区(可参照地下水超采评价导则附录D成果图编制说明)。由图中嵌表的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