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谈针灸治疗脑梗死、脑出血继发呃逆19例的体会_6759_第1页
毕业论文-浅谈针灸治疗脑梗死、脑出血继发呃逆19例的体会_6759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针灸治疗脑梗死、脑出血继发呃逆例的体会论文关键词针灸治疗;脑梗死;脑出血;呃逆论文摘要目的用针灸选穴治疗脑梗死、脑出血继发呃逆。方法根据患者发出不同频率的呃声选不同穴位进行治疗。结果19例患者,12次针灸止呃者12例,35次止呃者7例。结论针灸选穴制止逆呃,方法简单,见效快,不干扰原发病的治疗。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继发不同程度的呃逆为其常见并发症之一,呃逆的发生可加重原发病的病情和严重干扰治疗与预后。有报道发生呃逆者死亡率为36361。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方法止呃,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十分必要。现就我院2007年1月2008年8月根据19例患者不同频率呃声针灸选穴止呃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脑梗死患者,男性8例(其中2例合并心肌梗死),女性2例。脑出血患者,男性6例,女性3例。19例患者均无昏迷,疾病诊断符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经头颅CT扫描证实。呃逆发作时间发病时既有呃逆5例,2D内出现者8例,5D后出现6例。12呃声频率分类、病例数、穴位选择及方义呃声沉闷有力者4例。取穴中脘(RN12)、内关(PC6)、足三里(ST36)、膈俞(BL17)、膻中(RN17)。中脘、内关、足三里和胃降逆,宽胸利气;膈俞能镇逆;膻中宽胸膈以止呃。呃声洪亮有力者4例。取穴中脘(RN12)、内关(PC6)、足三里(ST36)、太冲(LR3)、内庭(ST44)。中脘、内关、足三里均用泻法,与胃经荥穴内庭、肝经输穴太冲相配,有清热和胃、宽胸降逆之效。呃声沉闷者8例。取穴脾俞(BL20)、肝俞(BL18)、足三里(ST36)、太冲(LR12)、丰隆(ST40)。脾俞、肝俞分别为肝脾之背输穴,2穴合用有舒肝健脾之效,足三里、太冲合用可引逆气下行,丰隆有化痰宽胸之效。呃声短促者2例。取穴胃俞(BL21)、中脘(RN12)、内关(PC6)、三阴交(SP6)、太溪(K13)、肾俞(BL23)。胃之背俞穴与足三阴交会穴相配,可鼓动三阴之精气灌注于胃;太溪与肾俞穴合用具有滋阴之功效,以上4穴与中脘、内关配合以达到养精益气、和胃降逆之效。呃声多者低微者1例。取穴外关(SJ5),足三里(ST36)、太冲(LR3)。外关穴为三焦经络穴,太冲为肝经原穴,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3穴同用可理气调畅三焦气机。13针灸治疗针灸刺法选用一次性毫针,选准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捻转提插补泻手法,针刺23MIN,亦可留针2030MIN,膈俞刺0508寸针稍向内下,胀感放散至背部,呃逆可立止,每次治疗见呃止后拨针,重者每日2次,呃止后停止治疗。2结果19例患者12次针灸止呃者12例,其中,2例呃逆复发再次针灸2次呃止,35次针灸止呃者7例。3讨论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继发不同程度的呃逆为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有资料显示这类患者住院10D内呃逆发作比未发生呃逆者死亡率显著增高(P001),说明发生呃逆者预后较差,特别是顽固呃逆,不及时控制住严重干扰原发病的治疗,频繁呃逆发作使颅内压、血压瞬间增高,进一步加重了脑缺血、低氧,脑出血、脑水肿最终导致病情恶化或脑疝形成死亡,另外相应的并发症亦增加,如上消化道出血等。故对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临床上出现呃逆不止,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对于患者的原发病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呃逆的发作机制呃逆的反射中枢位于第35颈髓节段,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膈神经和第612胸交感神经的向心纤维。呃逆是一种不能自控的反射活动,在上消化道黏膜、尤其是胃黏膜接受刺激后,兴奋主要通过迷走神经到延髓呼吸中枢,一方面兴奋沿网状脊髓束达到膈神经,使膈肌产生阵性节律性收缩,称膈肌痉挛,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到咽喉肌肉,产生喉头痉挛,并产生不同频率的呃声,应用各种方法阻断此反射弧上的兴奋传递,均可达到制止呃逆。呃逆治疗方法选择有报道在治疗原发病的方案下,应用东莨菪碱、心痛定、可待因、胃复安、多虑平、利多卡因等药物有抗胆碱能作用,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解除膈肌痉挛,用氯丙嗪则可能与阻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兴奋性增高的膈神经得到抑制和调整有关,故均可用于呃逆的治疗2,但笔者认为这些药物在平息呃逆的同时,对原发病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干扰,临床上要慎用。祖国医学认为呃逆乃胃虚痰阻,气逆不降所致。病因病机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则中焦阻滞不通,胃气不得下降;或情志不畅,郁怒气滞,胃隔气失宣降,上逆为呃;胃中受寒,寒气留于中焦,胃阳被遏,气不顺行,上逆而呃。治疗取胃经及有关输穴为主3,针刺用泻法或益气和胃、降气达到宽胸利膈、和中解郁、活血化瘀的作用,平息呃逆。笔者认为根据患者发出的不同频率的呃声,针灸选穴止呃,方法简单、见效快,不干扰原发病的治疗,收到了肯定疗效。参考文献1张辉,陈敏脑出血继发呃逆22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