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基于matlab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matlab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matlab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matlab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matlab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学院系专业学生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1年5月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基于MATLAB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THESIMULATIONRESEARCHOF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MOTORVECTORCONTROLSYSTEMBASEDONMATLAB总计29页表格1个插图28幅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基于MATLAB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THESIMULATIONRESEARCHOF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MOTORVECTORCONTROLSYSTEMBASEDONMATLAB学院(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评阅教师完成日期基于MATLAB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摘要永磁同步电动机作为一种新型电动机,具有功率密度高、转子转动惯量小、运行效率高等优点,获得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在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在综述了永磁同步电动机及其控制技术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推导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和等效电路,并详细论述了其矢量控制原理,分析了ID0控制、最大转矩/电流控制、弱磁控制等控制策略。论文最后利用了MATLAB/SIMULINK工具对ID0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正确性,为实际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永磁同步电动机仿真建模;MATLAB;矢量控制THESIMULATIONRESEARCHOF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MOTORVECTORCONTROLSYSTEMBASEDONMATLABELECTRICALENGINEERINGANDAUTOMATIONSPECIALTYABSTRACTASANEWSTYLEMOTOR,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MOTORSARERECEIVINGINCREASEDATTENTIONFORDRIVEAPPLICATIONSBECAUSEOFTHEIRHIGHTORQUETORATIO,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MOTORSPMSMAREBECOMINGATTRACTIVEINMANYAPPLICATIONOFINDUSTRYANDDAILYLIFEBASEDONSUMMARIZINGTHEPMSMANDITSCONTROLTECHNOLOGICALDEVELOPMENTSITUATION,THISPAPERINFEREDTHEPMSMMATHEMATICALMODELANDTHEEQUIVALENTCIRCUIT,ANDDETAILEDITSPRINCIPLEOFVECTORCONTROL,ANDANALYZEDTHEID0CONTROL,BIGGESTTORQUE/CURRENTCONTROL,FLUXWEAKEDCONTROLANDSOONATTHEENDOFTHEPAPER,THESIMULATIONRESEARCHOFID0PMSMVECTORCONTROLSYSTEMISCARRIEDOUTWITHMATLAB/SIMULINKTOOL,THESIMULATIONRESULTSPROVETHECONTROLMETHODACCURACY,ANDPROVIDESTHETHEORYBASISFORTHEACTUALMOTORCONTROLSYSTEMDESIGNKEYWORDS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MOTORPMSM;MODELINGANDSIMULATION;MATLAB;VECTORCONTROL目录1引言111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发展概况和发展前景1111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发展概况1112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发展前景212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技术的发展2121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技术的概述2122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技术的发展313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32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421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4211永磁同步电动机稳态方程4212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双反应理论6213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等效电路6214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损耗和效率722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83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原理1231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原理1232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运行时的基本电磁关系1233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策略144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ID0控制的SIMULINK仿真1441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建模1442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SIMULINK仿真19421空载启动仿真20422转速突变仿真21423负载突变仿真235总结25结束语26参考文献27附录28致谢291引言电机是以磁场为媒介进行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电力机械。磁场可以由电流励磁产生,也可以由永磁体产生,世界上第一台电机就是永磁电机,但当时所用永磁材料的磁性能很低,不久被电励磁电机所取代。近几十年来,随着铝镍钴永磁、铁氧体永磁,特别是稀土永磁的相继问世,磁性能有了很大提高,许多电励磁电机又纷纷改用永磁体励磁。与电励磁电机相比,永磁电机,特别是稀土永磁电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体积小,质量轻;损耗小,效率高;电机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灵活多样等显著优点,它不仅可以部分替代传统的电励磁电机,而且可以实现电励磁电机难以达到的高性能。永磁同步电动机因其优良的性能和多样的结构而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航空航天和国防等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章扼要地回顾了永磁同步电动机及其驱动系统的发展和现状,并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永磁材料、电力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概况,针对现代交流驱动与伺服系统发展的趋势阐述了研究永磁同步电动机高性能调速控制系统的重大意义。11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发展概况和发展前景111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发展概况众所周知,每种机械产品都要配备电动机。美国1997就以立法的方式,停止生产一般效率的电动机与我国大量生产的Y系列电机性能相当,加拿大、英国、日本也都效法美国停止生产一般效率的电动机,如果不采取措施,加快发展高效节能电动机,我们将很快失去机械产品的国际市场。我国研制的稀土永磁电机价格、性能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目前已有一些产品出口。稀土永磁电机的研究和开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由于稀土钻永磁价格昂贵,研究开发的重点是航空、航天用电机和要求高性能而价格不是主要因数的高科技领域。(2)80年代,特别是1983年出现价格相对较低的铝铁硼永磁后,国内外的研究开发重点转移到工业和民用电机上,稀土永磁的优异磁性能,加上电力电子器件和微机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许多传统的电励磁电机纷纷用稀土永磁电机来取代,而且可以实现传统的电励磁电机所难以达到的高性能。(3)进入90年代,随着永磁材料性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使永磁电机在工农业生产、航空航天、国防和日常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外,稀土永磁电机的研究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正向大功率化高转速、高转矩、高功能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因此,充分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研究和推广应用以稀土永磁电机为代表的各种永磁电机,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112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发展前景随着稀土永磁材料的迅速发展、电力电子和微机控制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纳米晶复合永磁(它的为698MGOE)的出现,将稀土永磁电机的研究与发展推向一MAXBH个新的阶段。一方面,原有研发成果在国防、工农业和日常生活等领域获得大量应用,例如汽车、火车、拖拉机、机床、计算机、风机、水泵、石油、化工、建筑等领域,都急需永磁电机与其配套以满足整机的高效、高速、高响应速度和节能等高性能要求。另一方面,正向大功率化(高转速,高转矩)、高功能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扩展新的电机品种和应用领域。随着稀土永磁电机性能的提高和驱动系统完善、价格的降低。稀土永磁电机将越来越多地替代传统电机,应用前景非常乐观。12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技术的发展121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技术的概述纵观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理论的发展,先后涌现出大量的控制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转速开环恒压频比(U/F常数)控制、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非线性控制、自适应控制、滑模控制与智能控制等。矢量控制,也称磁场定向控制。它是建立在对交流电动机数学模型坐标变换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一系列的坐标变换,将交流电动机的磁通分解成类似于直流电动机的励磁分量和转矩分量,通过磁场定向控制,把交流电动机的模型等效成直流电动机的模型,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对交流电动机动态转矩进行控制,再经过一定的坐标变换,等效为交流电动机的控制量。矢量控制原理已经成为高性能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的理论基础。针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近几年国内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试图将各种控制理论方法应用于永磁同步电动机传动系统,以改善性能。但是,目前对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策略的研究还不如对异步电动机控制的研究那样深入、充分,除传统的矢量控制系统己得到应用外,其它的系统都只是停留在理论探索或实验阶段,尚未得到应用。因此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传动控制策略的研究将会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具有较高动态性能,能抑制参数变化、扰动及各种不确定性干扰,且算法简单的新型控制策略;研究具有智能控制方法的新型控制策略及其分析、设计理论;研究高性能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策略。122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技术的发展最早的永磁同步电机高性能控制采用电流型的矢量控制方式。矢量控制最早是FBLASCHKE针对于异步电机提出的,通过旋转坐标变换将强祸合的交流电机等效为直流电机,进行解耦控制,从而可以得到与直流电机相媲美的控制性能。后来这种控制思想被拓展应用到永磁同步电机控制中,其基本的控制思想是通过控制垂直于转子磁链的定子电流来控制电机的电磁转矩。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中采用的电流控制方法主要有(1)控制;0DI(2)转矩电流比最大控制;(3)控制;(4)恒磁链控制等。每种控制方法COS1有其各自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运行场合2。控制定子电流使其仅仅含有交轴分量的控制方式通常称作为控制方式本文主0DI要选择这种控制方式进行讨论。但是控制方式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永磁同0DI0DI步电动机。问题在于气隙磁链会受到电机电流和电感的影响,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电枢反应。电枢反应会使气隙磁场不与上述的坐标系同步旋转,产生附加转矩这个转矩又被称作磁阻转矩,影响转矩的控制效果,并且这种控制方式的转矩电流比不是最优。图1给出了电流矢量控制的原理框图。图1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电流矢量控制框图13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永磁同步电机的分析,就矢量控制从理论以及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扼要地回顾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发展和现状,并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情况和分类,针对现代交流驱动系统发展的趋势阐述了研究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的意思所在。第二章永磁同步电动机相关的理论基础;简单介绍了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推导了永磁同步电动机在定转子坐标系下的电磁转矩方程,为进一步开展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方式的仿真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的原理;分析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第四章为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SIMULINK仿真研究;文中详细介绍了仿真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与实现,对三种情况下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总结;对本次毕业论文的工作做了总结。2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21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11永磁同步电动机稳态方程电动机稳定运行于同步转速时,根据双反应及理论可写出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电压方程。101DQAAUEIRJXJIJIX(1)式中永磁气隙基波磁场所产生的每相空载反电动势有效值;0外施相电压有效值;定子相电流有效值;1I定子绕组相电阻;R、直交轴电枢反应电抗;ADXQ定子漏抗;1直轴同步电抗,;(2)D1DAX交轴同步电抗,;(3)QQ、直、交轴电枢电流DI(4)1SINCODQI与间的夹角,称为内功率角,超前时为正。由电压方程可绘制出1I0E1I0E永磁同步电动机于不同情况下稳态运行时的几种典型向量图,如图2所示。图中,为气隙合成基波磁场所产生的电动势,称为气隙合成电动势;为气隙合成基波磁EDE场直轴分量所产生的电动势,称为直轴内电动势;为超前的角度,即U0功率角,也称为转矩角;为电压超前定子相电流的角度,即功率因数角。图U1I2A)、B)、C)中的电流均超前于空载反电动势,直轴电枢反应均为去磁性质,1I0导致电动机直轴内电动势小于空载反电动势。图2E)中电流滞后于,此时DEE1I0E直轴电枢反应为增磁性质,导致电动机直轴内电动势大于空载反电动势3。DA)B)C)D)E)图2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几种典型向量图图2D)所示的是直轴增、去磁临界状态(与同相)下的相量图,由此可列出1I0E如下电压方程(5)01COSINQUEIRX从而可以求得直轴增、去磁临界状态时的空载反电动势(6)22011QII212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双反应理论在各种磁路结构的永磁同步电动机中,除表面凸出式转子磁路结构外,由于永磁材料和铁磁材料的磁导率差异太大,造成磁路不对称,所以它们在电性能上都属于凸极转子4。因而沿电枢即转子圆周各点单位面积的气隙磁导各不相同,如图3所示。由于的变化以转子磁极轴线对称,并以180空间电角度为周期,故忽略高次谐波后,当坐标原点取在磁极直轴线上时,磁导可以用下式近似表达(7)02COS式中磁导的平均值;0磁导的二次谐波幅值;2为沿电枢表面的电角度。图3凸极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磁导空间分布采用双反应理论的分析方法,摆脱了磁导随磁动势作用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使永磁同步电动机微分方程中的电感(电感和磁导成正比)不再是转子位置的函数,从而为建立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打下了基础。在进行转子磁场定向时,转子的直轴正好和定向轴的D轴重合,转子交轴正好和Q轴重合,这样建立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非常简洁。213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等效电路如图4所示,直轴或D轴与永磁磁极的磁链矢量的轴线重合,这样交轴将与合F成反电动势矢量的轴线重合。反电动势的幅值可简单表示为FVFV图4D轴与转子磁链方向重合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电动机的基本矢量关系(8)FRFVP三相正弦激励电流也可表示为一个瞬时电流矢量,它由D轴与Q轴上的标量及SIDI组成,定子供电电压矢量也用类似的方法表示。对直轴和交轴可求得等效电路,QISU如图5所示A)电动机的D轴等效电路B)电动机的Q轴等效电路图5同步旋转坐标系中永磁同步电动机DQ轴等效电路1DSMDDFLII(9)QWQ214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损耗和效率永磁同步电动机稳态运行时的损耗包括以下四项1定子绕组电阻损耗电阻损耗可由下面公式计算WPCU(10)12RMICU2铁心损耗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铁耗不仅与电动机采用的硅钢片材料有关,而且随电动机的FEP工作温度、负载大小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因为电动机温度和负载的变化导致电动机中永磁体工作点的改变,定子齿、轭部的磁密也随之变化,从而影响到电机的铁耗。工作温度越高,负载越大,定子齿、轭部的磁密越小,电动机的铁耗也就越小。3机械损耗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机械损耗与其他电机一样,与所采用的轴承、润滑剂、冷却FWP风扇和电动机的装配质量有关,其机械损耗可以根据实测值或参考其他电机的机械损耗的计算方法来计算。4杂散损耗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杂散损耗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实用的计算公式,一般均根据SP实际情况和经验取定。随着负载的增加,电动机的电流值增大,杂散损耗近似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当电子电流为时,电动机的杂散损耗(W)可用下式近似计算1I11SNSPI21式中电动机的额定相电流A;NI电动机输出额定功率时的杂散损耗W。SP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功率流程如图6A所示A永磁同步电动机B异步电动机图6PMSM与IM功率流程图永磁同步电动机一般将极弧系数设计得较大,因此在相同的或电压时,EU相同,较小,铁损耗比异步电动机小5。B22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分析正弦波电流控制的调速永磁同步电动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DQ轴数学模型,它不仅可用于分析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稳态运行性能,也可用于分析电动机的瞬态性能。建立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的DQ轴数学模型,首先假设1电机的磁路是线性的,不计磁路饱和、磁滞和涡流的影响;2三相绕组是完全对称的,在空间互差120,不计边缘效应;3忽略齿槽效应,定子电流在气隙中只产生正弦分布的磁动势,忽略高次谐波;4不计铁心损耗。当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电流为对称的三相正弦波电流,根据图5可以得到如下的电压、磁链、电磁转矩和机械运动方程式中各量为瞬态值1电压方程(12)1220DDQDQQDDQQURITITR2磁链方程(13)2222DMDDFQQDDDFQMQLIIIILI3电磁转矩方程(14)EDQDTPI4机械运动方程(15)ELJTRT式中电压U电流;I磁链;D、Q下标,分别表示顶子的D、Q轴分量;2D、2Q下标,分别表示转子的D、Q轴分量;、定、转子的D、Q轴电感;MDLQ、定子绕组的D、Q轴电感,;1DML1QML、转子绕组的D、Q轴电感,;2DQ22D2Q、定、转子漏电感;1永磁体的等效励磁电流A,当不考虑温度对永磁体性能的影响时,其值为FI一常数,;/FFMDL永磁体产生的磁链,可由求取,为空载反电动势,其值为F0/FE0E每相绕组反电动势有效值的倍,即;303E转动惯量包括转子转动惯量和负载机械折算过来的转动惯量;J阻力系数;R负载转矩;LT电动机的DQ轴系统中各量与三相系统中实际各量间的联系可通过坐标变换实现。如从电动机三相实际电流、到DQ坐标系的电流、采用功率不变约束的坐AIBCIDIQ标变换时有(16)0COS2/3COS2/32INIIN311DAQBCIIII式中电动机转子的位置信号,即电动机转子磁极轴线直轴与A相定子绕组轴线的夹角(电角度),且有(为电动机转子初始位置电角度);0DT对三相对称系统,变换后的零轴电流。对绝大多数正弦波调速永磁同步电动I机来说,转子上不存在阻尼绕组,因此,电动机的电压、磁链和电磁转矩方程可简化为(17)11DDQDQDDQDMFQURITITLI(18)EDQDDFQDQDTPIPLILI如把上式中的有关量表示为空间矢量的形式,则(19)1SSDQSSUJRIJT(20)0CO2/3CO2/32SINISIN31122DAQBCIIII式中的共轭复数。SIS为了更直观的表达各矢量空间关,我们给除了向量图。图7为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空间矢量图图7永磁同步电动机空间矢量关系图从图7中可以看出,定子电流空间矢量与定子磁链空间矢量同相,而定子磁链SIS与永磁体产生的气隙磁场的空间电角度为,且(21)COSINDQ将之代入式(17)的电磁转矩公式中,则(22)21ISINEMDFSDQFQQTPLLI由上式可以看出,永磁同步电动机输出转矩中含有两个分量,第一项是永磁转矩,第二项是由转子不对称所造成的磁阻转矩。对凸极永磁同步电动机,一般1ETRT;因此,为充分利用转子磁路结构不对称所造成的磁阻转矩,应使电动机的直QDL轴电流分量为负值,即大于906。在采用功率不变约束的坐标变换后,DQ轴系统中的各量电压、电流、磁链等于ABC轴系统中各相量有效值的倍。电动机稳定运行时,电磁转矩可表示为M(23)201SINSINEDFDQFQQDTPLLIIX而电压可表示为(24)1DQDQDFQULIRI相应的输入功率(25)122011SINSINDQDQSPEXIR电磁功率(26)201SINSINEMDFDQQQPTPLLIX3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原理31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原理近二十多年来电动机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控制技术的问世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动机的控制理论和实际控制技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传动系统仍以采用矢量控制技术为主。矢量控制实际上是对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相位和幅值的控制。本论文采用按转子磁链定向的方式。由式16可以看出,当永磁体的励磁磁链和直、交轴电感确定后,电动机的转矩便取决于定子电流的空间矢量,而的大小和相位又取决于和也就SISDIQ是说控制和;便可以控制电动机的转矩。一定的转速和转矩对应于一定的和,DIQI通过这两个电流的控制,使实际和;跟踪指令值和,便实现了电动机转矩和转DIQDIQ速的控制。由于实际馈入电动机电枢绕组的电流是三相交流电流、和,因此,三相电AIBCI流的指令、和必须由下面的变换从和得到AIBCIDIQ(27)COSSN22I33SSDBQCII式中,电动机转子位置信号由位于电动机非负载端轴伸上的速度、位置传感器提供7。通过电流控制环,可以使电动机实际输入三相电流、和与给定的指令、AIBCIAI和一致,从而实现了对电动机转矩的控制。BIC上述电流矢量控制对电动机稳态运行和瞬态运行都适用。而且和是各自独立的;DIQ因此,便于实现各种先进的控制策略。32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运行时的基本电磁关系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运行是与系统中的逆变器密切相关的,电动机的运行性能受到逆变器的制约。最为明显的是电动机的相电压有效值的极限值和相电流有效LIMU值的极限值要受到逆变器直流侧电压和逆变器的最大输出电流的限制。当逆变器直LIMI流侧电压最大值为时,Y接的电动机可达到的最大基波相电压有效值CU(28)LIM326C而在DQ轴系统中的电压极限值为LIMLI3UU1电压极限圆电动机稳态运行时,电压矢量的幅值(29)2DQU将式(24)代入式(29)得(30)22110QDDFQLIRLIRIXE由于电动机一般运行于较高转速,电阻远小于电抗,电阻上的压降可以忽略不计,上式可简化为(31)22220QDFQDULIIXIIE以代替上式中的,有LIM(32)222LIM/QDFIIU当时,式(32)是一个椭圆方程,当时(即电动机为表面凸出式转DQLDQL子磁路结构时),式(32)是一个以(,0)为圆心的圆方程,下面以/F为例,将式(32)表示在的平面上,即可得到电动机运行时的电压极限轨迹DQDQI电压极限圆。对某一给定转速,电动机稳态运行时,定子电流矢量不能超过该转速下的椭圆轨迹,最多只能落在椭圆上。随着电动机转速的提高,电压极限椭圆的长轴和短轴与转速成反比地相应缩小,从而形成了一族椭圆曲线9。2电流极限圆电动机的电流极限方程为(33)22LIMDQI上式中,为电动机可以达到的最大相电流基波有效值,式(33)表LIMLI3ILI示的电流矢量轨迹为一以平面上坐标原点为圆心的圆。DQ电动机运行时,定子电流空间矢量既不能超出电动机的电压极限圆,也不能超出电流极限圆10。33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策略时,从电动机端口看,相当于一台它励直流电动机,定子电流中只有交轴分0DI量,且定子磁动势空间矢量与永磁体磁场空间矢量正交,等于90,电动机转矩中只有永磁转矩分量,其值为(34)EFSTPI控制时的相量图如图8所示0DI图8矢量控制相量图0DI从图中可以看出,反电动势相量与定子电流相量同相。对表面凸出示转子磁E0I路结构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来说,此时单位定子电流可获得最大的转矩。或者说,在生产所需要转矩的情况下,只需最小的定子电流,从而使铜耗下降,效率有所提高。这也是表面凸出示转子磁路结构的永磁同步电动机通常采用控制的原因。DI从电动机的电压方程忽略定子电阻和转矩方程可以得到采用控制时在逆变0DI器极限电压下电动机的最高转速为式(35)。从式(35)可以看出,采用控制时,DI电动机的最高转速既取决于逆变器可提供的最高电压、也取决于电动机的输出转矩。电动机可达的最高电压越大,输出转矩越小,则最高转速越高。(35)LIM22BEQFFUTLP按转子磁链定向并使的控制方式,对于隐极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定子0DI电流和转子磁通是互相独立的,控制系统简单,转矩恒定性好,可以获得很宽的调速范围,适合于需要高性能的数控机床、机器人等场合11。4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ID0控制的SIMULINK仿真41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建模图9为控制系统原理图。图中,和为检测出的电动机转速和角度空间位移,0DI,和为检测出的实际定子三相电流值12。AIBC在图11中采用了三个串联的闭环分别实现电动机的位置、速度和转矩控制。转子位置实际值与指令值的差值作为位置控制器的输入,其输出信号作为速度的指令值,并与实际速度比较后,作为速度控制器的输入。速度控制器的输出即为转矩的指令值,转矩的实际值可根据给定的励磁磁链和经矢量变换后得到的、由转矩公式求出。实DIQ际转矩信号与转矩指令值的差值经转矩控制器和矢量变换后,即可得到电动机三相JE电流的指令值,再经电流控制器便可实现电动机的控制。图9控制系统框图0DI根据图9利用MATLAB651中的SIMULINK工具建立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控制的仿真模型,如图10所示130DI图10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控制的仿真图0DI各个模块功能介绍如下1模块PI_SPEED是速度PI调节器,实现速度闭环控制,该调节器设置了输出限幅;模块PI_TORQUE是转矩PI调节器,构成电流闭环控制,输出定子电流的参考值;图11为SIPI调节器的结构14图11PI调节器结构图图12PI调节器参数设置窗口图2模块PARK实现PARK变换,PARK变换是三相静止坐标A,B,C到二相旋转坐标D、Q的变换,对应的变换矩阵为(36)3/2COS2/3COS/ININ11SRC模块实现PARK逆变换,PARK逆变换是二相旋转坐标D、Q到三相静止坐标A、B、C1PARK的变换,对应的变换矩阵为(37)2/3COSSIN2233IRSC模块PARK和模块PARK1分别如图13和图14所示图13PARK变换子模块结构图图14PARK1变换子模块结构图3模块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MACHINE是SIMULINK中提供的永磁同步电动机仿真模型,它封装了电机的主要电压方程和机械方程,如图15所示图15PMSM模型构造图下表1为仿真中使用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参数表1永磁同步电动机模型的参数定子电阻R1()2875额定转矩TN(NM)3直轴电感LD(H)00085极对数P4交轴电感LQ(H)00085转动惯量()KG2M00008永磁体磁链(WB)F0175摩擦阻力系数R0模块MACHINESMEASUREMENTDEMUX永磁同步电动机测量模块,输出电动机电压、电流、转速、机械角度和电磁转矩。结构图如图16所示图16MMD模块结构图电机模型得到转子的机械角度THETAM,经电机极对数模块可以得到转子的电角度THETAE;4滞环比较方式的电流跟踪型PWM逆变器,把参考电流值、和和实际电流AIBCI值、和的偏差作为滞环比较器的输入,通过其输出来控制功率器件的通断。通AIBCI过环宽为的滞环比较器的控制,就在和的范围内,呈锯齿状地跟踪2IIIII指令电流,如图17所示15。I图17滞环比较方式的指令电流和输出电流图图18为滞环比较方式的电流跟踪型PWM逆变器仿真模型,模块RELAY是磁滞模块,模块UNIVERSALBRIDGE是采用IGBT开关器件的三相桥式电路,其中G是触发脉冲端,A,B,C为三相电压端,DCVOLTAGESOURCE是直流电压源,幅值。滞环比较380DUV器的输出值通过与门和非门转变为数字信号1、0,通过MUX模块合并成一个向量输入触发脉冲端,来控制三相桥式电路中6个IGBT的通断,从而实现输出电流对参考电流的跟踪16。图18滞环比较方式的电流跟踪型PWM逆变器5图19是电磁转矩计算模块TEM的结构图图19电磁转矩计算模块结构图42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SIMULINK仿真矢量控制是当前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一种典型的控制方案。本章分析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的原理,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给出了系统的实现方案,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系统进行了仿真试验17。421空载启动仿真指令转速1000转/分,空载,启动过程的仿真波形如以下各图所示图20转速波形图图21转矩波形图图22定子三相电流波形图仿真中,电动机空载启动,T0025S前转速、转矩和电流均大幅震荡,在T007S时转速达到稳定值1000转/分,稳态误差为2。422转速突变仿真指令转速由1000转/分突变为800转/分,负载转矩TM2NM,启动过程的仿真波形如以下各图所示图23转速波形图图24转矩波形图图25三相电流波形图电动机负载启动,T002S前为震荡过程,T002S到004S,转矩TE开始攀升,并在T004S开始稳定波动,由于此间电磁转矩小于负载转矩,所以该时间段转速下降。T008S时转速稳定在指令值1000转/分,直到T01S,指令转速突变为800转/分,此时转矩突然下降到0下,紧接着T01S到011S是转矩提升过程。伴随转矩变化,转速做出了相应的下降变化,电流突然变小;T011S后转矩稳定波动于2NM,转速回升,于T016S稳定在指令值800转/分。423负载突变仿真永磁同步电机的负载突变时,电机的电流、速度、推力等参数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负载突变特性可为系统的优化设计、控制策略实施、安全运行等提供理论基础。这里的负载突变指在转速一定的情况下,负载转矩由一个数据突变到另一个数据。指令转速1000转/分,负载转矩由2NM突变为5NM,启动过程的仿真波形如以下各图所示图26转速波形图图27转矩波形图图28三相电流波形图T01S前转速、转矩、电流变化与421同,当负载转矩在T01S突升到5NM时,电动机转速并不受影响,转矩也在T01S时达到5NM。5总结本文首先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发展和前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研究现状作了阐述;针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包括(1)首先扼要地回顾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发展和前景,介绍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优点,并对与之相关的永磁材料、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概况做了简单的介绍,针对现代交流驱动与伺服系统发展的趋势阐述了研究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意义之所在;(2)然后介绍了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推导了永磁同步电动机在定、转子坐标系下的电磁转矩方程;(3)阐述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的基本控制思想和控制原理制;(4)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控制0DI的仿真模型,得到了相关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正确性。结束语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几年学习的一个测试,是实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结合的重要结合点。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一般工程技术问题,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我觉得电机行业应该说是一个传统的行业,追溯起来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电机设计的历史中,世界各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制造先进精确的电机奠定了基础,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年轻的电机研究者学习。这次毕业设计使我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懂得在实际中如何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刚接到毕业设计任务书时,感到手足无措,扪心自问,几年的学习,脑子里好象没留下多少知识。面对困难,我没有理由去退缩,也不能退缩,因为我相信困难的背后我将会学到更多的东西,换句话说,毕业设计也将是我告别大学生活前的又一次学习知识的好机会。于是我就全心投入到设计之中。回顾一学期来的设计历程,这段时间里我学到的知识比在课堂上学到的让我体会更加深刻,因为这些知识的获得,是我带着自己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查资料而学到的。也使我对几年来所学的知识有了全面、系统、深刻的了解。设计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通过查阅各类资料,询问指导老师将这些问题统统加以解决。虽然,我已按照设计要求完成了本次设计,但是由于时间仓促,知识量有限,设计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对于设计的整体优化仍须进一步改进。四个月的毕业设计,为我踏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设计中,我不仅学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