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开发研究对策_第1页
古镇旅游开发研究对策_第2页
古镇旅游开发研究对策_第3页
古镇旅游开发研究对策_第4页
古镇旅游开发研究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镇旅游开发研究对策1、相关定义11、古镇旅游商业化的概念界定2004年以前,尚未有学者定义古镇”旅游商业化”、”过度商业化”的概念。2004年,保继刚与苏晓波正式提出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的概念,随后,徐红罡、李倩等学者都尝试界定”商业化”、”过度商业化”等概念,但对于古镇”旅游商业化”概念的争议仍比较大,未达成统一共识如表22所示。表22国内古镇旅游商业化概念研究总结TAB22THEDOMESTICRESEARCHESONTHECONCEPTOFTOURISMCOMMERCIALIZATIONINANCIENTTOWN作者年份概念名称概念解释旅游商业化是对目的地某种特定商业现象的描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商业功能的转化是由旅游推动的,大量商保继刚铺的顾客群体转变为旅游者,面向旅游者的店铺数量比例苏晓波2004旅游商业化很大,甚至超过面向本地居民的店铺数量,商铺商品的供给超过当地居民的购买力第二,旅游商品同质性严重,手工艺品减少,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充斥市场。不仅指遗产地商铺的增加,而且指旅游目的地吸引体系中,徐红罡2005旅游商业化经济资本的比重逐渐增加,文化资本逐渐被经济资本取代的过程。商业化是指古镇社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移的过程。李倩等2006是旅游商业化的极端表现,即商业化的发展超过”度”的过度商业化限制时,旅游开发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单向度转化。宏观旅游商业化是指将遗产地整体作为一个产品推向旅游市场的过程。黄珏等2009微观旅游是指遗产地内部从事的直接面向游客的商业活动,主要以商业化零售、餐饮、旅宿、体验、展览等为主。数据来源根据参考文献4、2426整理而成1612、主题旅游城镇概念的界定主题旅游城镇是指依据自身旅游资源特色和特有文化凝炼鲜明、独特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整合旅游资源,进行一系列包括开发旅游产品,策划旅游活动以及改造景观、建筑、风貌旅游开发行为的特色小镇。它们是我国旅游升级和转型的阶段产物,其本质是创新型城镇,根本目的是为了避免或减少单调重复的市场竞争,表现形式则是建立在目标市场高度细分基础上整体开发的创新它们对城镇原有独特文化凝炼、发掘和宣扬,迎合了目前流行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趋势,符合国家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及系列活动品牌的原则它们建立在对旧有城镇风貌改造的基础上,投入低,见效快,适合中小城镇的运营基础,是一种较好的城镇运营模式。13、相关概念的界定221主题化旅游开发概念的界定221主题化旅游开发概念的界定旅游主题是在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游客旅游活动过程中不断展示和体现出的一种理念或价值观念75。根据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概况和游客需求情况,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明确的主题定位和提炼,并以这个主题为基点,选择适合的主题内容,在鲜明的主题意识支配下,合理配置区域内或区域间旅游资源,开展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过程,必要时还要对周围环境和风貌加以改造,营造较强的主题氛围,从而达到推动区域旅游产业长足发展,强化旅游地品牌的效果。总体来看,旅游主题化使得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源在有限的空间里高度聚集、合理配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集聚吸引力,从而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14、旅游消费的定义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者在参与旅游活动时所进行的消费。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所进行的消费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理论界对旅游消费概念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各学者研究旅游消费时所选角度的差别以及旅游和旅游产品两者概念上的不统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旅游消费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给定的旅游消费概念主要有如下几种1、从旅游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根据联合国和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35,旅游消费是指为了旅游活动的发生发展而引致的消费,是由旅游单位旅游者使用或为他们而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2、从行为学的角度来定义,林南枝、陶汉军1994将旅游消费定义为外出旅游的人们在游玩过程中为愉悦自身、满足自身休闲享受而发生的消费行为36。学者田里2006从动静态两个方面来定义旅游消费,认为动态上的旅游消费是指游客在游玩中通过支付货币实现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消费行为过程,而静态上的旅游消费定义则与联合国和世界旅游组织给出的旅游消费定义相同37。3、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旅游消费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类型,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过程当中,学者罗明义1998给旅游消费下的定义是指旅游者参与旅游这一活动时为享受和发展所支出的全部花费,包括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两个方面38。符合行为科学家马斯洛的消费层次规律,旅游消费作为一种较高水平的休闲享受消费,只有当人们的生活达到一定层次才会对其产生需求,旅游消费包括有人们在旅游过程当中的食、住、行、坐、游、娱、购等支出。另外,谢彦君将旅游消费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范畴,其认为狭义的旅游消费仅指旅游者为进入旅游目的地进行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时所购买门票的花费,而广义的旅游消费则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当中所有的花费19。综上所述,各学者虽从不同角度定义旅游消费,但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旅游者享受和需要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本文较偏向于从经济学角度来给旅游消费下定义,认为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外出旅游时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消费支出,包括有基本的消费支出和非基本的消费支出,基本的消费支出有旅游者为实现游玩目的所必须的基本花费,如交通费、食宿费、门票费、基本服务费等,而非基7本消费支出有旅游者的购物、娱乐以及电讯消费等,旅游者的购物消费指购买礼品或购买当地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购买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当地民族服饰等。非基本消费量的提高是旅游经济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与旅游者收入水平、旅游产品质量以及旅游者对购物消费的负面评价有关。依据旅游消费概念,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类型,既具有一般消费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综合性是旅游消费的典型特征。旅游消费的综合性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从实现旅游消费的构成来看,其消费中心内容是游览观光,而游览观光一般都是离开居住地,在远距离处实现,此时便要凭借一定的交通工具,同时旅游者在旅游景点处要解决食宿问题,有时还会购买旅游纪念品和一些生活必需品等,因此,旅游消费是集各种不同类型消费品于一体的综合消费其次,从具体消费内容来看,旅游消费内容有自然资源风景区、相关部门建设的配套旅游设施以及为满足旅游者更高层次享受发展所提供的服务。而这三项产品也是综合性的,如旅游资源有自然的山水风景、人造的园林古建筑、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风情等,旅游配套设施则有住宿、交通以及相关游乐设施等,而住宿、交通、游乐设施又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旅游服务所含内容则更广,因此,旅游消费内容是多类项目的综合体最后,旅游消费的参与部门有经济部门,也有非经济部门,经济部门有商业、交通业、餐馆业、住宿业等,非经济部门有文物、邮电、环保、园林等,这又一次表明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第二,旅游消费是一种最终消费。最终消费39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而旅游消费的参加主体是我们自然人,是居民个人在消费,且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各种消费,都处于不同产业链的最终端,它不像中间产品或生产资料那样,是为生产其他产品而消费。又依据旅游消费的概念可知,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进行旅游消费是为了自身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因此旅游消费是一种最终消费。第三,旅游消费是一种绿色消费。绿色消费,顾名思义,强调环保,指的是消费行为的发生不会对环境构成破坏,并且该消费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消费主体的身心健康。因为旅游消费的核心产品是自然界或人文的旅游资源,其是一种以游览观光、享受服务为主的消费活动,以愉悦消费主体身心、使消费主体达到享受发展的目的,因此,旅游消费是一种绿色消费。第四,旅游消费是一种可重复性消费。这主要针对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进行中所提供的服务而言,在旅游消费中,旅游资源是核心产品,而服务则占旅游消费很大比例,而旅游资源和服务的消费不会因消费者的使用而发生改变,它们均8是可以被重复使用的,其价值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而提高。此次对旅游资源和服务消费完后,下次还可继续消费使用,因此,旅游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可重复性消费。第五,旅游消费的异地性。旅游消费的异地性特征是由旅游消费核心产品的异地性所决定的,旅游消费的核心产品就是指吸引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进行游玩的自然旅游资源或人造的园林古建筑等产品,这些自然资源或园林古建筑均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是在异于常住地进行,这就决定了旅游消费所具有的异地性特征。15、移动旅游概念笔者认为移动旅游MTRIP就是利用移动技术,构建一个旅游信息化应用整合和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综合的、统一接口的移动信息化服务。移动旅游意味着,每个游客都可以在移动中及时、方便地查找信息、享受服务,只有这样整个旅游过程才可以真正地移动起来。但是,移动旅游不能片面的理解为移动与旅游的简单嫁接,它应该是在两者之上的更高层面上的质变与升华。这种质变与升华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行业本身,最为重要的是它通过移动信息平台转化成了产品的文化信息资源,使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可以通过移动网络调控进行,移动网络成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旅游企业的产品由传统的交易方式,转变10为电子交易为主的结算方式、支付方式,由此产生经营方式上的转型与消费理念的深刻变革。16、旅游概念目前,”旅游”的科学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有关国际组织都给旅游下个定义,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各家之说的表述方法不同,形式各异,实际上确实大同小异,都强调从时间过程、空间位移、行为目的、活动性质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活动,因此,可以将旅游定义为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它目的,离开自己的常居环境,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署,19946。虽然这不是一个严格的技术定义,但确实阐明了旅游的如下本质61旅游产生于人们的外出运动和在不同地方或目的地的逗留活动2旅游有两个基本要素前往目的地旅行和在目的地的逗留3旅行和逗留发生在游客常居环境之外的地方,因此旅游所引起的活动与在居住地的活动截然不同4前往旅游目的地的运动具有临时性和短暂性,在数天、数周、数月内返回5旅游不是为了在访问地永久的居住和就业。17、相关概念辨析211古镇与建筑群211古镇与建筑群古镇ANCIENTTOWN,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中国历史悠久,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其中有部分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古镇通常都是文化遗产群,它包括古镇古建筑群、古镇老街区、古镇民俗等。古镇、古镇建筑群这几个概念既包含相同的内容又有各自不同的领域,极易混淆。因此将这几组概念进行厘清,以便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含义,以及本研究所探讨的范围。1古镇古镇从规模上来说一般比村落要大。在我国,镇一般是中国由县管辖的基层行政单位。一般为县政府所在地或工商业贸易活动为主的小城镇居民点,相当于乡一级政权。中国村一级的居民点,多由一个家族聚居而自然形成,居民在当地从事农林牧渔业或手工业生产。一般来说,镇要包含许多个村。而本文所研究的古镇,往往是镇政府所在地,往往是由其中的某个村落或几个村落发展壮大而成,具有悠久的历史。2建筑群建筑群是相对于单体建筑而说的,建筑群中每一个独立的建筑物均可称为单体建筑,而它们的集合即成为建筑群。世界遗产公约给建筑群下的定义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链接的建筑群。图21安徽西递世界文化遗产组群鸟瞰图片来源HTTP/COMMONDATASTORAGEGOOGLEAPISCOM/STATICPANORAMIOJPG综上所述,可以明确古镇建筑群的概念,即位于古镇之中的相互联系的,或13湖南古镇建筑群形态的空间句法研究者由于它们的一致性HOMOGENEITY或它们在风景环境中的位置而具有突出的、普遍的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建筑组群,作为地域建筑它具有地域性,而作为文化遗产,它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属性。2、相关背景21、研究背景的迅猛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旅游业在近年来开始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发展速度,中国旅游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口号,而真正要实现旅游全球化,必须要勇于解放思想,要能够在现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创新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形式,新态势。目前我国的旅游行业存在着最大的问题在于,创造性不强,绝大多数的旅游大环境还是局限在经济型的大众化观光旅游上,大众旅游仍然是占据很大比例的一块,如何能够进行突破,创造出新的旅游消费市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湘西万千大山,从古至今不知孕育了多少人杰,而历史总是由人创造的。从神话传说开始,我们就能够看到湘西的神秘身影,传说中的中华三祖之一,蚩尤就是从湘西走出来的。当然,这仅仅是神话传说,真实性如何,已不可考。而根据考古发现,在湘西地区,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只是当时长江以南一直被称之为”南蛮之地”,而湘西也自然不能例外。到了商代,湘西被冠以“鬼方”地域,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战国时属楚黔中郡西汉属武陵郡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时期属黔中道,北宋后一直沿用隋唐区域划分。在湘西古镇群落中,最早被开发的是凤凰古城,凤凰古城的具体位置在湖南省的西南部地区,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一个古镇,其毗邻贵州省,与武陵山脉南部和云贵高原的东部都紧挨着,凤凰古城的面积大约是1759平方公里,古城内的海拔差异很大,从170米到1117米不等。凤凰古城在地理上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地区,所以气候温暖,冬暖夏凉,光照丰富,四季分明,从旅游开发角度来说得天独厚,一年中大多数的季节和天气都适合旅游。凤凰从明始设五寨长官司,清置凤凰厅,以境内的凤凰山而得名。1913年改为凤凰县。2001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凤凰古城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而其他的湖南古镇德夯、芙蓉镇、滩头、大坨、洪江等也是在上个世纪中期陆续的走入人们的视野。对于湘西古镇真正有规模的开发,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当时,根据古镇旅游开发的工作方案,古镇的深度保护开发分为两个阶段完成。其中首期以规划保护与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主要进行古镇入口广场建设、古镇的综合整治、部分民居点迁建、镇区”三线”入地、古街延伸、民俗风貌恢复、重点厅堂第1页整修、厅堂展示内容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综合环境整治等工程。与此同时,湘西古镇整体形象策划、市场营销、文化挖掘等工作也将同步开展,到了九十年代初,湘西古镇已经引领全国古镇旅游的风尚,跻身为中国第一古镇群之中。古镇旅游在我国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古镇旅游一经兴起,就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因为长期在都市中的人们开始有了想要回归自然的想法,并且人们的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开始趋向于走进生活和走进自然。对于都市喧嚣的疲倦背景下,古镇旅游开发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湘西自治州古镇旅游资源与省内外,甚至周边地市古镇相比,无论在保护范围、产业规模、旅游产品开发、历史人文资源挖潜上,都还有较大差距。因对旅游资源认识的局限性,以及若干值得发掘的“古镇”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与保护,如边城古镇,浦市古镇,芙蓉镇,里耶古镇等。这些古镇都是历史留给湖南人的不可多得的财富,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为湘西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我国的古镇旅游开发同样存在着旅游大环境所有的问题,比如,我国的古镇资源几乎每个省份都拥有,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可是近年来对于古镇的开发反而不如前些年来的那么稳健,出现了旅游同质化现象,并且也存在着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一定问题,面对目前旅游市场古镇旅游的激烈竞争,对于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开发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使古镇旅游开发更进一步,目前已经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很多古镇都拥有完美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如何通过提升、整合、补充将古镇旅游打造成特色旅游。注意产品的多元化,引导古镇旅游创新领域的开发是本研究希望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22、选题背景旅游产业持续迅速发展111中国旅游产业持续迅速发展中国旅游业自1978年起步以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产业地位、产出水平进一步提高。据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中国旅游业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159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收入62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79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45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271。中国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23、边境古镇旅游兴起的背景一经济背景经济是旅游发展的推动力。处于边境地区的古镇在某段历史时期都有过经济的辉煌,但几乎都随着朝代更替和历史前进的步伐而逐步走向了衰亡。现今我国保存较好的边境古镇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虽然它们能在改革幵放中免于被拆的罹难,但由于所在区域经济贫困,因此其旅游开发较为滞后。如今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的春风在逐步吹向边境,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古镇进行旅游开发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边境地区也在借助古镇幵展旅游活动来促进边境区域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二社会背景我国边境地区多为经济落后的边疆民族聚居地,除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社会文化异域多元和社会治安监管吃力外,居民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也较为低下。但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边境地区的社会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如今我国境内各民族相处融洽,境内外居民交流友好和睦边境维稳也得到大大改善,黄、赌、毒涉嫌人员正在逐渐减少,反动和恐怖势力也在逐年削减边境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得到逐步提高,优生优育的政策也获得有效实施。今天我国边境地区正在向区域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态势奋进,为24边境古镇旅游的兴起提供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三政治背景由于受区位、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影响边境地区往往是一个国家民族宗教问题复杂、黄赌毒活动娼獗、反华势力煽动闹事频繁的政治敏感地带,边境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国防安全与和平统一。而如今我国边境地区的政治背景已经得到了大大改善,首先,与相邻的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和睦友好的外交关系其次,构建了较为严格的市场监管制度最后,还制定了很多有益于边境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等。这为边境地区进行古镇旅游开发创造了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四旅游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以及交通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发展。现今,旅游业己成为世界产业规模最大且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将其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我国旅游业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在这样的旅游背景下,古镇旅游和边境旅游悄然兴起,发展较佳,而兼具边境旅游和古镇旅游双重特色的边境古镇旅游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出更好的佳绩。第三节边境古镇类型划分与旅游特征分析24、屯堡旅游背景的调查与分析小小的边陲城市安顺,一方面,自明清以来,几次大的移民行动如”调北南征”、”调北填南”等,使这片土地上,汇集了从安徽、江西、江苏、河南、湖北等地迁徙来的人,共组成城乡居民的主体另一方面因地处滇黔要塞,是中原客商西行的中转要地。不同与其它城市千篇一律的熙攘嘈杂、喧哗躁动,作为安康之地、和顺之乡的安顺有一种安详沉静、质朴原生的美,这种安顺城、安顺人所特有的韵味,来源于它悠久而特殊的历史文化。安顺地处黔中腹地,素有”滇之喉,黔之腹、蜀粤之唇齿”的称誉,三十八个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安顺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其历史亘古久远,文化积淀深厚,是黔中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湛蓝的天空是白云的牧场,如茵的绿地是丘山的集会,更有欢乐的山歌、古老的地戏、苍幽的屯堡让我们从乡居生活的淳朴自然中体会生活的真意,从地戏的苍凉意境中感受生命的坚强,于独特的屯堡文化中回溯历史的刀光剑影。25、科技旅游兴起的背景一科技旅游的历史渊源追溯到法国20世纪30年代,科技旅游的雏形已经出现。通过安排游客观看汽车零件生产、安装组合等相关操作录像带、参观汽车装配线工艺流程和产品陈列室情状,雷诺、标致、雪铁龙三个汽车制造厂率先开始开展”科技旅游”,每年大约有20万人次的游客光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导致许多企业纷纷仿效,由此科技旅游这一新型模式开始在全世界盛行。在我国,直到2003年底,”科技旅游”这一概念才在广东科技与旅游研讨会上被第一次提出。尽管目前人们对这一概念各持己见,但大都以追求科技知李廷勇”论科学技术旅游”,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张燕”挖掘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16识、游览科技景观等为目的。二科技旅游兴起的原因科技旅游兴起的原因很多,这里主要从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两个方面来分析从旅游主体方面来说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旅游者希望在休闲娱乐中补充一些科学知识、了解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情况。高科技所具有的神秘感以及所焕发的智慧,恰恰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这也是科技旅游的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原因之一。科学技术与旅游的完美结合,是寓教于乐的生动体现,人们能够在玩乐中学到科学技术知识,感受科学精神,甚至能亲身体验到高科技成果的奇妙性。从旅游客体方面来说科学技术的注入使旅游市场的空间领域不断延伸。旅游产品逐步拓展到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领域,增加了旅游者的选择范围。科技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安全性,现代科技的发展正好满足了游客的这种安全需求。科学技术的应用,使旅游服务越来越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旅游服务设施具有高度的智能性,符合游客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要求。总之,由于旅游部门对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影响,一种集知识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科技旅游”应运而生。可以说,科技旅游逐渐成为国际旅游市场开发的重要热点之一。在旅游市场高度细分化的新形势下,旅游产品多元化战略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企业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在休闲娱乐中轻松学习科学知识这种旅游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吸收和接纳。由于正确地捕捉到了这部分细分市场的需求,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旅游业以其可观的综合效益和迅猛的发展速度名列前茅。张捷,温明华”知识经济与21世纪的旅游、闲暇业”,旅游学刊,1998年,第4期。1726、南岳古镇保护性再利用的背景311南岳古镇的发展历程311南岳古镇的发展历程南岳在古代的时候属于荆楚之地,原名为潭州。南岳这个地名词最早是出现在湖广通志的记载中隋朝文帝诏定衡山为南岳,亦称岳市。从此之后,才有南岳这个地名说法。三国时期南岳的地方行政开始隶属衡山县,之后并随着衡山县的变动而变动。南岳古镇的历史文化悠久,唐宋以来南岳陆陆续续创办了邺候书院、甘泉、文定书院等10多所书院,使南岳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历史名人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宋徽宗、王夫之、朱熹、胡安国等也都在此留下了遗迹,如韩愈诚心开云,朱熹、张栻踏雪吟咏,胡安国、胡宏父子讲释春秋,宋徽宗御题”天下南岳”和”寿岳”,康熙帝写了重修南岳大庙碑记。此外,随着佛道教的传播,南岳兴建了许多寺庙与道观,如南中国最大古建筑群的南岳大庙、祝圣寺以及黄庭观等,这些佛道教的兴起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教众前来朝拜,庙会、朝圣等宗教民俗活动的长期定期开展形成了南岳特有的文化因子,并很好地传承及保留了下来。同时这些活动也带动了南岳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让南岳古镇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延续保存至今。近代民国时期,四处烽火弥漫,南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留下了浓厚的一笔,国共合作在这里谱写了民族救亡的新篇。为了纪念抗日阵亡将士,1938年在距南岳古镇4公里处开始筹建忠烈祠,并于1942年落成。这座忠烈祠是我国大陆唯一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虽然它并不处于文章所圈定的古镇范围内,但因为其中牺牲的烈士也代表了那一时期南岳人民的英勇爱国,所以笔者认为忠烈祠也是南岳古镇历史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忠烈祠外,黄庭观也是三四十年代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三次军事会议的会址,而白龙潭下有一栋名为”桔盈圃”的小农舍,是当年游干班中共代表团旧址。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南岳留下了抗战的足迹及不朽的精神,因此在1990年5月,南岳区被批准为革命老区,充分肯定了其在近代史上的发展历程与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进行行政建置时,关于南岳是否继续隶属衡山县,要不要独立出21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来建立县级行政,在摸索的过程中经过了几番调整。1951年2月把南岳设为南岳特别区,隶属于省民政厅,是县级行政的建置,到了同年7月,撤销南岳特别区,仍隶属衡山县。1963年5月,又把南岳镇设立为南岳县,隶属衡阳地区。1966年2月撤销,辖区仍归衡山县。到了1984年5月22日,经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县级南岳区,由南岳区重新划定4乡1镇,南岳的县级行政区划就此正式确定下来。1987年南岳乡与南岳镇合并,形成三乡一镇格局。1998年7月成立祝融街道办事处,形成三乡一镇一街道格局,并保持至今。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改革开放后的南岳开始利用自身独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1979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南岳正式对外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84年南岳建区后保留了湖南省南岳管理局,开始依托千古名山优势,以建设”国内外知名精品旅游区”为目标,走旅游兴区、富区、强区的经济发展道路,使全区旅游设施日臻完善,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旅游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大大提升了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先后受到了胡耀邦、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视察指导。1992年南岳被定为湖南省旅游经济开发区。到了2012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1833万元,共接待中外游客608万人次。2007年,湖南省核定并公布了由省建设厅和省文物局联合考察确定的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南岳古镇位列其中。这就意味着南岳古镇未来的发展方向将由原来侧重于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转变为在保护的前提基础上进行发展建设,力求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存、文化特色得到延续。27、研究背景00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连续7年以每年1113个百分点的水平在提高。毫无疑问,我国已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1”。现代信息的通达性使国际主义的思潮无处不至,现代建筑也以其坚固实用和使用的高效性被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这就无怪于在城市的历史街区一片片消失的同时,一幢幢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身处农村的人们虽然没有这样的”经济头脑”,却也向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生活。从改革开放到近些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人们认为古村落是丑陋、落后、阻碍发展的东西,将祖先几千年积累的基业付之一炬,一切推倒重来。对古镇进行各种破坏性开发,严重损坏了古镇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脉络,并屡屡出现”高大空”、”新房旧貌”、”千镇一面”等现象,即使近年有些意识到古村落的价值的领导,看中的也只是它的旅游价值,即对古镇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而不是古镇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等历史元素对当代人以及后代子孙的教育意义。在对古镇进行开发时对其进行高强度开发,即”大办旅游”,故一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历史文化村镇因过度利用而造成”旅游开发性破坏2”见图1。这种开发性破坏造成了构成古镇的重要因素之一真实性的破坏,没有真实性,这个村落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已经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3、研究意义31、原真性对古镇开发的重要意义古镇发展的本钱是自身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而文化的传承需要本土的居民,每一个家庭都是本地文化的载体,最终以单元的家庭组成多元的文化空间,留下的家庭越多,地域文化越充实。所以,在古镇旅游开发中,追求原真性就是要留住本地人,是古镇文化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0第3章古镇原真性开发研究32、发展古镇旅游意义巨大古镇旅游立足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我们国家一些古镇资源丰富的地区早己将发展旅游业确定为地方经济中的首要目标,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古镇旅游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旅游2外汇收入已成为非贸易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古镇旅游业发展也为当地创造了数量可观的就业机会,古镇旅游还带动老少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交通、通讯、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刺激和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33、怀旧体验的旅游开发对古镇旅游的意义331古镇旅游开发的困境331古镇旅游开发的困境随着世界休闲化浪潮的不断发展,国内诸多的古镇也加入了旅游开发的行列,但由于种种原因,争议不断,古镇旅游开放之路困难重重。古镇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当前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观光、度假或体验阶段,而是观光、度假与体验的综合性需求阶段。但国内诸多古镇的旅游开发仍停留在就资源做资源阶段,未能抓住旅游者的核心需求,进行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进而进行景区的创意性开发,引发同质景区大膨胀。无论是名声大噪的同里、乌镇等江南名镇,还是影响日益广泛、民族风情浓郁的巴蜀古镇,其在开发主题上都较为雷同。例如六大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古镇特色发展模式51,但在旅游景观以及旅游项目的设置上较为雷同,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吸引物。20过度商业化引发传统的遗失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引发了古镇过度商业化的问题,虽然商业化是古镇旅游开发的必然结果,但过度商业化却给古镇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原有的古建筑、古文物让道于现代化的地产项目,在利益的驱使下古镇人民随意洞开门面,遗弃传统的手工艺,从事商业活动,诸多民居让位于酒吧等商业性场所,古镇曾经的宁静与安详已不复存在,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被现代化的商业活动撕的支离破碎。源于此,对于古镇的旅游开发,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正是旅游开发造成了古镇的覆灭、传统的遗失,对于古镇这种历史遗留给人类的宝贵财产,我们应最大限度的保护,而不是随意的加以利用。另有些人认为旅游开发正是对古镇最大也是最好的保护形式,唯有开发,古镇才能重现活力,其价值才能为人们所认可。国内最早一批进行旅游开发的古镇之一周庄近年来正面临这一问题的严峻挑战。相关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不断在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涉及到旅游开发与经营者、旅游者、当地居民三方。作为古镇旅游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希望古镇的旅游开发能够为其带来回报,这就需要对古镇进行最大限度的商业化开发,这不可避免的与古镇的保护产生冲突。作为古镇旅游的直接行为人旅游者,在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与精力之后,希望能够在古镇体验到与众不同,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古镇,得到身心的释放,这就需要古镇能够保持最大限度的”原汁原味”与”真实”,这不仅与旅游开发者对古镇的商业化开发相冲突,同时也与古镇居民希望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愿望相左。作为古镇的原有居民,旅游开发剥夺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场所,居民希望旅游开发能够为其带来精神上或物质上的补偿,同时古镇往往处于市郊、乡镇或者较偏远的地区,经济较为落后,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当地居民与外界的不断接触,其可谓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而这又与旅游者渴求的”原汁原味”发生冲突。332”怀旧体验”的旅游开发”怀旧旅游”当”怀旧”逐渐被社会认可并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当”旅游快速发展日益成为一种全民的休闲活动,二者必将发生联系。人们对”怀旧体验”的需求迫使其努力寻求一种释放方式,在看老电影、听老CD、吃老冰棍的同时,人们开始游老地方,麦肯内尔MAECANNELL,1976曾指出,”大量的旅游都是建立在异化上的,即当今的人对当今的都市的快速发展感到异化,他们渴望过一种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渴望乡村的地区和人民及他们的历史”41。这一切产生了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怀旧旅游”。21随着”现代化”以及”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怀旧成为人们最为可靠的、有据可循的心理行为,并且通过”怀旧”旅游来实现这种心理要求。”怀旧旅游”是以旅游者的”怀旧体验”为出发点,以传统的历史遗产为载体而开发的一种”新”型的”特殊”旅游产品。首先它的本质在于,其是基于旅游者”怀旧体验”需求而开发的”新”型旅游形式“新”源于在该种旅游形式之下,旅游者的主导动机与传统的旅游动机有所区别,这必然影响其表现形式,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它又与传统的文化旅游、遗产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形式存在着相互的交叉与互补。正如纳尔逊格雷本曾指出,”怀旧旅游与自然旅游以及历史旅游有着不同程度的重叠”20。而国内学者迟景才1998对怀旧旅游的定义,也足见端倪,其指出,怀旧旅游指专门为寻觅古代社会风情、古代建筑、古代生活用具、古代歌舞文化、古代名人故居或墓地的旅游活动31。其次,”怀旧旅游”同时也是一种特殊旅游形式怀旧旅游与传统的一般形式旅游有所不同,虽然二者都是为了”求异”、”求美”、”求新”,但在一般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寻求的新奇感难免会附带一种陌生感而怀旧旅游者追求的则更多是熟悉感、亲切感、往昔感。即怀旧旅游是基于旅游者的怀旧需求而开发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这一旅游形式令旅游者得以充分体验舞台化的真实,感受本真的自我,寻找到内心深处的熟悉感,获得充分的愉悦感。最后,”怀旧旅游”注重对旅游地的保护“怀旧旅游”立足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追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这种开发的前提首先在于旅游者”心中美好”历史遗产的保护,因为这些历史遗产是旅游者进行回忆与重构的载体。当旅游者的怀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调动其保护心中美好的积极性。34、旅游消费的意义旅游消费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发展享受性消费,由其特点可知,发展旅游消费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旅游消费促使旅游经济长远健康持续运行在国民经济的循环运转中,以生产为起点,消费为终点,只有当生产出来的产品得到最终消费,其产品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国民经济才能得以持续健康运行,因此,消费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源动力。同理,旅游消费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消费,也是旅游经济持续健康运行的源动力,只有当旅游消费得以实现,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旅游产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才会有更多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2、旅游消费促使旅游产品价值和旅游企业收入的实现产品价值的实现,就是耗费在产品中的个人劳动被承认为社会劳动的过程。只有当产品被卖出去消费掉,才有其价值的实现,从而生产产品的企业才会有经济利润的流入即收入的增加。同理,旅游消费的进行是旅游产品实现其价值、旅游企业增加收入的必要过程。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此,消费对生产何种产品具有导向作用,旅游消费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导向作用,能引导相关旅游企业迎合消费者的需要,提供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3、旅游消费促使劳动力质量提升旅游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物质精神享受性消费,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劳动者在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中,能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使自己的思想文化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在现代高速运转的生活时代,劳动者工作期间背负重压,旅游活动中的旅游消费能使劳动者身心愉悦,疲劳的身体得到放松,在游玩过后,其体力和智力得到较好的恢复,带着高质量的劳动力回到工作中,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而在根本上带动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94、旅游消费促使地区、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取得很好的交流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因素等的不同,全球各地区之间、各国之间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别,而旅游消费的发生能促使地区、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取得很好的交流。例如当旅游者将在旅游目的地所购买的当地特色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以及民族服饰等带回常住地赠送亲友时,这便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实物上的交流传播,又如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当旅游者回到居住地后,在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进行着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传播,这种文化的传播在国与国之间的旅游消费活动尤为明显。5、旅游消费促使现代化生活服务设施的普及旅游消费作为一种高端消费需求,旅游业相关部门必然会提供较高质量的生活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这些设施的使用使旅游者感觉更加的舒适、干净、安全、卫生,如更具现代化的餐饮、住宿、交通设施服务等。旅游者对这些现代化设施的消费,能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旅游者的消费观念,提升旅游者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因此,旅游消费是现代化生活服务设施得以普及的桥梁。35、”休闲旅游”整合意义“休闲”和”旅游”,”都是人类的重要活动。虽然常常需要相同相似的基础,或者也还需要相同相似的心境,但是,”休闲”主要是从时间的范畴来认识的,而“旅游”考虑的却是地理范畴的位移。SUEWARN在RECREATION在右侧绘制了另一个圆,标注TOURISM旅游左右两圆相交,RECREATION休闲与TOURISM旅游共有部分称NONLOCALRECREATION非本地休闲,RECREATION休闲未与TOURISM旅游相交部分称LOCALRECREATION本地休闲。由此不难理解SUEWARN在研究中表达的主要观点1、从大小同心圆可知,书中的观点认为,闲暇LEISURE的范围比休闲RECREATION更宽泛,而休闲RECREATION虽然只是闲暇LEISURE的一部分,但是它是闲暇的主体,是闲暇的核心。2、左右两圆的存在,表明休闲RECREATION或者闲暇LEISURE,与旅游TOURISM并不是同一或者互相包容的关系。3、左右两圆的相交时,RECREATION休闲与TOURISM旅游共有部分,即离开常住地的休闲,即是图中所标的NONLOCALRECREATION非本地休闲,自然也就是休闲旅游了。4、那么没有离开常住地的休闲呢,那就是图中休闲RECREATION未与旅游TOURISM相交部分,既然没有离开常住地,所以自然是图中所称的本地休闲LOCALRECREATION了。11SUEWARNRECREATION2一个关联性大的产业3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1。首先,近年来体育产业和旅游也在国内的发展势头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和极大的活力,对全球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的作用与日俱增其次,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的关联性很强,其建立和发展要以很多部门和产业为依托,同时本产业的发展又能拓展许多产业和部门的业务内容,从而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业都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第三产业,国家、地方政府以及社会都会大力支持和投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由此可见,体育旅游将成为国民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据瑞士洛桑曾对欧洲几个发达国家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体育带来的经济效益仅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2,对旅游业的贡献则在45之间这不难说明体育与旅游的完美结合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22010年南非世界杯将为南非经济带来380亿兰特约合50亿美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南非经济增长率可能接近3。其中,世界杯将会给南非经济带来05的增长3。据估计,目前全球与体育相关的旅游市场价值高达1000多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近104,而全球体育旅游的收入占到了世界旅游总收入的325。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体育旅游占全球旅游市场的10,创造价值达510亿美元,其潜力还在迅速增长6。以著名的FL赛车为例,最先开展FL赛车的英国银石赛道,每年的综合收益达3000万英镑,2004年F1马来西亚站比赛期间,餐饮、宾馆、交通、娱乐、服务等行业总外汇收入将近175亿美元,澳大利亚的收入更是超过2亿美元。同年的上海FL赛事现场超过15万人次的观众,在比赛的3天共为上海交通部门贡献L200多万元7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体育旅游者高达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8。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1柳伯利、尧燕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机理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25282杨培玉何佳梅21世纪初中国体育旅游开发的必要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658613中国体育场馆85万以上人均场地面积103平方米EB/OLHTTP/NEWSHEXUNCOM/20100613/123975289HTML4中国体育旅游联姻力图实现双赢鸟巢成典范EB/OLHTTP/WWWJIAODONGNET5杨吉春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报,2003,23315176黄文卉体育产业信息,2004年第11期7柳伯力体育旅游与社会休闲的互动关系J体育科学,200728司宏言瑞士体育旅游收入增加J国外体育动态1997433419发展体育旅游的年产值在20世纪8O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的行列,目前已达500亿美元1。英国通过发展体育旅游业所得到的年产值近90亿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和烟草工业的产值。由此可见,体育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是不可估量的。4312带动就业任何部门和产业的发展都能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就业机会。体育旅游业同其他行业相比,更利于解决就业问题2。首先,体育旅游业归属于第三产业,是以劳动密集为主的行业,与其他高新技术等行业相比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体育旅游业的工作岗位层次较多,既能为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普通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也可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专长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就业机会第三是体育旅游要发展必须以其他行业为依托,它的发展将带动与其密切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并相应带动这些行业的发展,也间接为这些产业增加了就业机会。因此,可以把体育旅游带来的就业分为两种一种是间接的就业。它主要靠体育旅游的发展而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产生的就业,如建筑业、制造业、餐饮业等另一种是体育旅游本身带来的直接就业,它是由体育旅游者的直接消费产生的。它包括各种体育设施、俱乐部、体育旅游公司、体育度假村等。据资料显示,亚运会直接投资就可为广州地区额外增加304万个就业岗位3。体育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它的行业带动性强、关联度大,既能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又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大规模地吸纳就业。4313优化产业结构体育旅游的开展必须具备三大要素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设施和体育旅游服务。体育旅游资源是游客旅行游览的目的物,体育旅游设施是接待游客观赏、参与体育活动的设备设施,体育旅游服务主要是指提供给游客的食、住、行、购的服务。因此从体育旅游构成的三要素来看体育旅游的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