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0mw电厂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保护_第1页
4×600mw电厂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保护_第2页
4×600mw电厂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保护_第3页
4×600mw电厂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保护_第4页
4×600mw电厂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600MW电厂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7环境保护71环境概况711自然环境概况市位于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山前地带,介于东经10584110628、北纬27392920之间,西接,西北毗自贡、,东北邻,西南连云南威信,东南与贵州赤水、毕节为界,属、滇、黔、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市南北长约180KM、东西宽约120KM,幅员面积122104KM2。长江及其支流、赤水河、永宁河等纵横境内,321国道纵贯南北,还有铁路、航空等交通沟通内外联系,交通比较方便。(A)厂址厂址位于市区镇,西北距镇约600M,东北距市区边缘直线距离约15KM,公路距离约30KM,东面距区约6KM。该厂址场地比较开阔,由许多小山丘组成,自然地面高程在280M320M之间。山丘上为旱地,沟谷中为稻田。场地中民房分布比较分散。(B)厂址厂址位于市区棉花坡乡村,北面距市区边缘直线距离近8KM,西面距区约4KM,距规划工业区约25KM。厂址场地平坦,分布有一些低缓的山丘,自然地面高程大部分在318333M之间,局部山丘高度在345M左右。山丘上为旱地,沟谷中为稻田,场地中民房分布较少。(C)厂址厂址位于市区镇东南约25KM处,南面距现市区边缘直线距离约7KM,公路距离约10KM,距规划发展城区边缘仅25KM。该厂址场地开阔,比较平坦,属低缓有起伏的浅丘地形,大部分为梯田,自然地面高程在313330M之间。场地中民房分布较多。厂址所在区域属于酸雨控制区。712社会经济概况市辖区、区、区和县、县、县、共三区四县。2000年末总人口46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3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967M2。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73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64亿元、第二产业717亿元、第三产业55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51元,乡镇企业增加值325亿元。72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721环境质量标准(A)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B)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C)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3类标准;(D)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类标准;722污染物排放标准(A)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96)中时段标准。(B)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C)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类标准。(D)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具体执行标准以省环保局批文为准。73厂址所在区域环境现状7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2001年,市城区空气质量状况良好,总体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级空气质量水平,首要污染物为总悬浮微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微粒三项监测指标中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总悬浮微粒年均浓度超二级标准。降水质量比2000年有所下降,酸雨频率增大,酸性增强。降尘量比2000年略有上升。(A)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0042MG/NM3,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06MG/NM3),比2000年(0051MG/NM3)有所降低。(B)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0019MG/NM3,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004MG/NM3),比2000年(0024MG/NM3)有所降低。(C)总悬浮微粒总悬浮微粒年均浓度为0203MG/NM3,比2000年(0166MG/NM3)有所增大,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200MG/NM3)。(D)降水质量降水质量比2000年有所降低,表现为酸雨频率由2000年551增为679,降水PH平均值由2000年472降至420。(E)降尘城区降尘量值由2000年621增至696(T/KM2月)增幅为121。732地表水水质状况二OO一年,市环境监测站对市域内长江干流段、干流段、永宁河进行枯、平、丰三个水期每期两次例行监测,监测项目为20项。从监测结果来看长江干流5个断面水质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类水域水质标准。永宁河断面水质主要受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挥发酚的影响仅达类水域水质标准。干流段2个断面受氨氮、亚硝酸盐氮和非离子氮的影响只能达类水域标准。(A)长江干流段长江干流段共设大渡口、石棚、手爬岩、罗九溪、沙溪口5个监测断面。从监测结果来看,长江干流段水质总体较好。所有监测项目只有高锰酸盐指数出现超标,但其平均浓度(469MG/L)可达到地表水类水域标准,较2000年有大幅度下降,水质比2000年有所好转。(B)干流段干流段共设通滩、大桥两个监测断面。两个断面受氨氮、亚硝酸盐氮和非离子氨的影响仅达类水域标准。全年共出现5个超标项目,其中3个项目年均浓度超出类水域标准。干流段水质较2000年略有下降。(C)永宁河2001年永宁河仅设天化大桥监测断面。永宁河段水质监测指标中有6个超标项目,有5个项目年均浓度超过类水域标准,其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挥发酚的年均浓度超过类水域水质标准,永宁河段水质污染比2000年加重。74烟气污染防治电厂规划容量4600MW,分期建设,新建工程设计容量2600MW。设计煤种、校核煤种均为无烟煤。其煤质特征值见表71。表71电厂煤质特征值符号单位设计煤种校核煤种STAR09212AAR24292667VDAF74719QNETARKJ/KG2348422115741烟气污染防治措施(A)控制二氧化硫措施采用全烟气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脱硫效率暂按90设计。(B)除尘器效率采用高效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不低于994。另外,由于脱硫吸收塔的洗涤除尘作用,脱硫系统还可取得50以上的除尘效果。(C)控制氮氧化物措施采用低氮燃烧技术,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D)烟囱本工程两台炉合用一根高240M烟囱将烟气引入较高的大气层扩散稀释,以尽量降低空气污染物的落地浓度。(E)烟气连续监测系统强化环境监测管理,装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以监测电厂投运后的污染物排放情况。742环境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及落地浓度计算(A)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计算电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见表72。表72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容量MW污染物煤种排放量T/H排放浓度MG/NM3排放量T/H排放浓度MG/NM3排放浓度MG/NM3设计煤种034580079418310002600校核煤种03999211002531000设计煤种069080158818310004600校核煤种07989222002531000注烟尘、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为换算成14时的浓度。本工程燃烧无烟煤,NOX排放浓度较燃烧烟煤高。根据调查,一般煤粉炉燃烧无烟煤时其NOX排放浓度在1300MG/NM3左右,而本工程拟采用的W火焰锅炉,采用分级送风方式,可降低炉膛燃烧温度,控制燃烧过程中的O2量,抑制NOX的生成。本工程NOX排放浓度,根据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厂4600MW机组“W”型火焰锅炉建议书,其NOX排放浓度控制在1000MG/NM3。(B)烟尘、二氧化硫允许排放量根据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1996)时段计算所得,二氧化硫允许排放量及烟尘排放浓度见表73。表73烟尘排放浓度及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硫烟尘(MG/NM3)(T/H)(MG/NM3)污染物煤种项目设计煤种校核煤种设计煤种校核煤种设计煤种校核煤种允许排放值5005001291712944210012002600MW1601846158508712108实际排放值/允许排放值4600MW160184122917008712108由表可见,烟尘、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可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1996)时段的要求。烟尘排放浓度可控制在200MG/NM3之内。本工程烟尘、二氧化硫的总量控制指标将在环评时进一步确定。由于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1996)表7中的NOX允许排放浓度限值对于燃烧无烟煤的锅炉难以达到,国家又暂无燃烧无烟煤锅炉的NOX排放标准,因此,本工程NOX允许排放浓度将在环评时进一步确定。(C)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落地浓度根据国标丘陵地区扩散参数进行计算,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1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见表74。表74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1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设计煤种校核煤种容量稳定度污染物离源距离(M)浓度最大值MG/NM3)占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份额()离源距离(M)浓度最大值MG/NM3)占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份额()烟尘740000122/740000141/二氧化硫740000280560740000387774不稳定二氧化氮74000101142137400010144225烟尘1070000074/1070000086/二氧化硫10700001703401070000236472中性二氧化氮1070000616256710700006172571烟尘1360000106/1360000122/二氧化硫136000024248413600003356702600MW稳定二氧化氮1360000876365013600008773654烟尘740000243/740000281/二氧化硫74000056011207400007741548不稳定二氧化氮74000202284257400020288450烟尘1070000148/1070000171/二氧化硫10700003406801070000472944中性二氧化氮1070001232513310700012345142烟尘1360000211/1360000243/二氧化硫1360000484968136000067013404600MW稳定二氧化氮1360001752730013600017547308由表可见,在不稳定天气条件下,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1小时平均落地浓度值最大。本期工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最大值分别为00280MG/NM3(设计煤种)和00387MG/NM3(校核煤种);01011MG/NM3(设计煤种)和01014MG/NM3(校核煤种),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份额分别为560(设计煤种)和774(校核煤种);4213(设计煤种)和4225(校核煤种)。规划容量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最大值分别为00560MG/NM3(设计煤种)和00774MG/NM3(校核煤种);02022MG/NM3(设计煤种)和02028MG/NM3(校核煤种),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份额分别为1120(设计煤种)和1548(校核煤种);8425(设计煤种)和8450(校核煤种)。以上分析表明,在一般气象条件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1小时平均浓度贡献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75水污染防治措施751各类废污水产生量本工程拟采用带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循环供水系统;除灰拟采用干除灰干灰场方案;脱硫产生的石膏按抛弃考虑,石膏浆液脱水后汽车运送至灰场堆存。故本工程产生的废污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化学酸碱废水、含油废水、输煤系统冲洗水、脱硫废水、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及锅炉酸洗废水等。各类废污水产生量见表75。表75电厂(2600MW)机组废污水产生量序号废水项目产生量去向1酸碱废水21M3/H经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后回用2含油废水少量经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后回用3输煤系统冲洗水30M3/H经含煤废水处理系统后回用4生活污水10M3/H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后回用5锅炉酸洗废水6000M3/次炉经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后回用6循环水排污水575M3/H其中180M3/H重复利用,395M3/H外排7脱硫废水16M3/H经中和、沉降、絮凝处理再进入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后回用752水污染防治措施本工程设置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含煤废水处理系统。室外排水系统采用完全分流制,即厂区雨水排水系统、生活污水排水系统与工业废水排水系统等分开设置,分别设置各自的排水管网系统。其中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经处理后进入复用水系统重复利用。(A)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本工程生活污水经二级生物氧化处理、消毒后进入复用水系统重复利用。(B)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系统说明本工程工业废水拟选用集中处理方式,对全厂的工业废水进行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处理合格后的废水复用或排放。因厂址和厂址两方案中全厂用水预处理系统布置于水源地距厂区较远,故其产生的含泥废水在净水站就地处理;厂址方案中全厂用水预处理系统布置于厂区,故其产生的含泥废水送至工业废水处理站集中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系统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产生的酸碱废水送到工业废水处理站进行中和处理。凝结水处理系统排水、机组启动或锅炉化学清洗排水、空气预热器清洗排水、锅炉烟气侧冲洗排水、除尘器冲洗排水和转运站排水等全部送到工业废水处理站进行曝气、氧化、凝聚澄清处理。净水站产生的含泥废水送至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进行浓缩、压饼处理。含油废水处理系统主厂房、燃油泵房、燃油罐区等产生的含油废水送至工业废水处理站进行隔油、气浮、过滤处理后油回收再利用,水进入复用水系统重复利用。脱硫废水处理系统烟气脱硫产生的废水经中和、沉降、絮凝后进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后回用。(C)含煤废水处理系统含煤废水采用高浊度净化器处理后进入复用水系统重复利用。(D)复用水系统本工程复用水系统水源由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回收水组成。正常情况下,复用水用作煤场喷洒、栈桥冲洗、除尘和灰场喷洒等系统,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部分排放,复用水量的不足部分由循环冷却水排污水补充。本工程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经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正常情况下全部进入复用水系统,完全重复利用。全厂仅有厂区雨水和循环水排污水395M3/H排放。电厂停炉及事故情况下,在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附近设事故排口,排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的要求。753水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废污水经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含油废水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全部进入复用水系统回收利用,2600MW机组正常情况下仅有循环水排污水395M3/H外排。因此本工程建成后不会对受纳水体水质产生较大的影响。76噪声防治构成电厂环境声源主要有各类机械设备运转、振动、摩擦、碰撞而产生的噪声;有各类风机、风管、汽机、汽管、高压气流运动、扩容、排汽、漏气而产生的噪声;有锅炉内燃烧气化以及烟气运动对流过程产生的噪声;有发电机、励磁机、变压器以及其它电器设备磁场交变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等等。降低噪声首先应当从根治设备着手,即减低噪声源的噪声级。然后,再从建筑布置上,在建筑物构造处理上采取必要的措施。本工程噪声防治拟采取如下措施761对于噪声大的转动机械,设计中积极与制造厂签订技术协议和合同,按环保要求控制转动机械噪声等级,以便从根本上根治。762对主要高强噪声设备及锅炉排汽口、引风机吸风口等处,装设隔声罩或消声器。763各控制室采取隔声、吸声等有效措施,以降低室内噪声水平。本工程厂址周围均为农村地区,厂界附近无集中居民居住区,采取以上噪声防治措施后,不会对厂界外环境造成大的影响。77灰渣治理及综合利用771灰渣治理措施本工程灰渣量见表76。表76灰渣量表小时灰渣量T/H日灰渣量T/D年灰渣量104T/A灰渣量容量灰渣灰渣灰渣灰渣灰渣灰渣设计煤种5412960637210824219197127439270648031861600MW校核煤种6250110873581249972216914716731255543679设计煤种1082419201274421648038400254880541296063722600MW校核煤种1250022161471624999444338294334625011087358设计煤种2164838402548843296076800509760108241920127444600MW校核煤种250004432294324999888867658866812500221614716注年利用小时数为5000H,日利用小时数为20H。本期工程脱硫产生的石膏量(含水率为10)276T/H(设计煤种)、362T/H(校核煤种)。本期工程脱硫产生的石膏按抛弃考虑,石膏浆液脱水后汽车运送至灰场堆存。灰渣处置方式的工程设想本工程除灰系统拟采用灰渣分除、干灰干排方案。排渣系统按排渣泵脱水仓方案拟定。锅炉排渣连续排入捞渣机上槽体,经水冷却和淬化后由捞渣机捞出排入碎渣机,经碎渣机破碎成小于25MM粒径后再进入渣沟,由高压的冲渣水沿渣沟冲至排渣泵房前池。排渣泵房前池内的渣水混合物由排渣泵通过管道送往脱水仓进行处理,脱水后排出的含水量约25的湿渣由汽车送往灰场或综合利用场所进行利用。除灰系统拟采用浓相气力输送方案。电除尘器排出的飞灰用飞灰输送器分别集中至粗、细灰库。省煤器、空预器排灰输送至粗灰库。为综合利用或干灰场作业创造条件。灰库底部设有加湿设备,干灰经调湿后用汽车送至灰场碾压堆存。772厂外灰渣运输厂外灰渣及石膏运输拟采用汽车运灰方案。773灰场本工程厂址拟选用灰场,厂址拟选用灰场,厂址拟选用灰场、陡石坝灰场。(A)灰场灰场位于镇已丧失水库功能的水库及其下游冲沟,灰场距厂址西南约20KM。灰场分为一期灰场和远期灰场,一期灰场位于水库下游的冲沟,远期灰场利用水库并在一期灰场堆灰的基础上加高。一期灰场的最终堆灰标高为295M,灰场的库容为790104M3,可满足电厂本期2600MW机组约105年堆放灰渣和石膏的要求;远期灰场的最终堆灰标高为310M,灰场的库容为2170104M3。一期灰场和远期灰场的总库容为2960104M3,可满足电厂规划容量4600MW机组197年堆放灰渣和石膏的要求,符合规范要求。一期灰场占地6043HM2。(B)灰场灰场位于区的,距厂址西南约20KM。灰场分为一期灰场和远期灰场,一期灰场和远期灰场紧密相邻。一期灰场的最终堆灰标高为295M,灰场的库容为790104M3,可满足电厂本期2600MW机组约105年堆放灰渣和石膏的要求;远期灰场的最终堆灰标高为295M,灰场的库容为2254104M3。初期灰场和远期灰场的总库容为3044104M3,可满足电厂规划容量4600MW机组202年堆放灰渣和石膏的要求,符合规范要求。一期灰场占地58HM2。(C)灰场灰场位于镇的石岗湾,距厂址西约55KM。堆灰标高为315M时,灰场的库容为818104M3,可满足电厂本期2600MW机组约109年堆放灰渣和石膏的要求;当堆灰标高为325M时,灰场的库容为1563104M3,可满足电厂规划容量4600MW机组104年堆放灰渣和石膏的要求。电厂远期灰场为位于厂东南侧的陡石坝灰场,灰场与陡石坝灰场的总库容,满足电厂规划容量4600MW机组20年堆灰的要求。电厂初期灰场堆灰标高315M,灰场占地76HM2。上述三个灰场均设有排水棱体、截洪沟等设施。灰场灰体一旦形成永久边坡,及时覆土种草。灰顶台地采用覆土还耕。另外,灰场还设有运行管理机构,设有喷水设施。774灰渣综合利用(A)粉煤灰成份本工程灰成份分析见表77。表77灰成份分析序号名称符号单位设计煤种校核煤种1二氧化硅SIO2557069212三氧化二铝AL2O3315619863三氧化二铁FE2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